人格心理學 (50)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佛法教育不能沒有准則,任其自流
本次提要:
■ 佛弟子不能成為一個沒有教育的人
■ 只知受苦是報應,不知苦的來源,就不是佛弟子的智慧
■ 今天成為佛弟子,就要接受佛陀的教育
■ 辦學就是為了教育,只介紹佛學知識等於查佛學辭典
■ 老師講得很深,雖然聽不懂,但我總是畢業了
■ 不要把佛法變“古董”,只供欣賞,沒法使用
■ 佛法教育不能沒有准則,任其自流
佛弟子不能成為一個沒有教育的人
釋迦佛在娑婆世界講法49年,這麼豐富的教言,你不要聽,你即使整天唸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你也聽不到一句法,你靠誰來教育你?結果你變成了一個沒有教育的人。很多人已經被這種不要法不主張教育的老思想危害了,成了犧牲品,還醒不過來。都被簡單的一頂一頂帽子扣住了,迷迷茫茫。
只知受苦是報應,不知苦的來源,就不是佛弟子的智慧
什麼簡單的帽子?“苦是自己業障呀”。這頂帽子一扣,就樣樣都不研究了。業障也是自己的問題,自己什麼問題?是你沒有接受佛陀的教育,你本人沒有接受教育,你對孩子也沒有教育,卻認為“受苦是報應”,那麼是今世的報應還是前世的報應,“當然是前世報應了”。佛弟子怎麼會變成這麼無知了?應該你和你的孩子都沒接受教育的報應。
今天成為佛弟子,就要接受佛陀的教育
我對子女從不寵愛,女兒結婚也沒有排場,就是自家人相聚吃頓飯。孩子小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說,“我父親死的時候,沒有留給我一分錢,以後我也不留給你們一分錢。”等到大女兒要結婚了,我就把她平時存在我這裡的工資拿出來,“這是你的工資,你拿去辦事吧。”還跟她說:“利息我拿下來了,(眾笑)這是你供養爸爸。”她還不要呢,她說:“爸爸,我已經夠了。”從小我就教他們唸經,每天都是先唸經後吃早飯,再背書包上學,天天如此。
所以人要接受教育,每個家庭給我們的教育參差不齊,現在我們成為一個佛弟子了,趕快從頭學起。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你們來這兒學習,就要接受教育。
辦學就是為了教育,只介紹佛學知識等於查佛學辭典
辦學就是教育。我對佛學院了解得很清楚,一般佛學院的教育方式只是介紹佛學知識。至於怎麼樣改變自己,只能靠你自己教育自己了。而且講佛學知識也是干巴巴的,就等於是查佛學詞辭典。有的人佛學院畢業了,佛法道理還弄不清楚。弄不清楚就弄不清楚吧,反正我已經畢業了。
老師講得很深,雖然聽不懂,但我總是畢業了
我在一個佛學院任教時,有個高中生,算是文化水平最高了,請他做班長,他說:“差不多佛學院我都去學過,有的問題,我到現在還沒有弄懂,可是來到這裡,傅老師給我講課,我一聽就懂,問題也就解決了。”原因在哪裡?他說:“本來我只有一個問題不懂,別的老師用了十個法相名詞來解說,結果我變了十一個不懂。”真好像去查了本佛學大詞典。這樣把佛學搞死喽,沒有生命力喽,有的還自我陶醉,“我學過什麼什麼了,我佛學院畢業了,我的老師講起課來可深啦,就怪我根基太差,大部份聽不懂,但我總是畢業了。”
不要把佛法變“古董”,只供欣賞,沒法使用
比如講起“如是我聞”來,“如者如如不動也”,“如是我聞”跟“如如不動”有什麼關系?“法爾如是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眾笑)即使每一本經都抓一句來作解說,也不好懂啊。這樣把佛法變成只能欣賞,卻沒法使用的古董啦。“明朝有位大德,怎麼說怎麼說,唐朝有位什麼人,怎麼說怎麼說。”全搬古董,人家一聽明朝、唐朝,高興了,其實雙方都不懂。如果把佛法講得你懂,就有人要說閒話,“這個老師講法,怎麼我全聽得懂?”他認為:真正的佛法就是之乎者也、搖頭晃腦,不懂不懂的,這才叫佛法。
佛法教育不能沒有准則,任其自流
所以,你們今天能來學習,這是你們過去世的特殊因緣。你們這一代,封建一套的教育方式打倒了,新的一套教育方式沒有樹立起來,青黃不接,任其自流,每個家庭願意怎麼教育就怎麼教育,今天佛學院的教育大都也沒有標准,沒有准則。今天你們能來接受佛陀的教育,要抓緊啊。要活學活用,要結合生活,要結合每個人的心理,每個人的個性,好的要學習,不好的要改正,要按照佛法來培養好佛弟子的性格。今天講到這兒。(2001.6.23 第十二講完)
人格心理學 (51)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只對自己發生興趣,
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情緒
本次提要:
■ 只對自己發生興趣,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情緒
■ 自私的喜歡和愛,看問題也會偏
■ 佛是覺悟的觀點,眾生是迷茫的觀點
■ 一切皆無常,何必把過去的偏見抓得這麼牢
只對自己發生興趣,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情緒
自我中心的人只對自己發生興趣,所以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起種種不良的情緒。我們前一次講到父母對子女的態度,由於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所以看問題也有點偏了。一般父母哪個孩子對他比較聽話,個性相似,或者相貌相似,他就特別喜歡。父母為了表現自己的驕傲,經常向別人提自己孩子的長處,以孩子的長處作為自己的驕傲,這已經失去了公正的態度,雖然長處應該看,但也應該看到他的短處。還有的父母由於內心對自己的愛,往往缺乏對別人的耐心與關懷,最後出現了怕麻煩,關心自己超過於關心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日子長了,“關心”兩個字也往往會放松,所以父母的愛,也是有種種的偏差。
自私的喜歡和愛,看問題也會偏
一般人都有凡夫的這種自私的喜歡或者愛,所以看問題也會偏。在社會上男女青年之間,不是往那邊偏,就是往這邊偏,所以有句話:人生最容易犯錯誤的時刻就是戀愛時期。心裡一起愛慕心,看人就偏了,看他什麼都好,其實這個人有毛病、有缺點,可是他不容易看到,即使看到,一會兒就忘了,不會放在心上。人家跟他提出來,他笑笑:“人哪能十全十美?”而談到他由於愛慕心而起的觀點,那是滔滔不絕談個不完。假如有一天,感情上起了風波了,從愛慕心變成討厭心,再看這個人也是把人看錯了,評頭評腳,總覺得不好,看不入眼,意思就是不夠他標准,那你自己呢?“我個子比他高。”這樣的觀點就很難正確。
佛是覺悟的觀點,眾生是迷茫的觀點
佛是覺悟的觀點,眾生是迷茫的觀點,迷在哪裡?一有了錯誤的感情,包括並不是男女的,只是普通人與人之間的錯誤感情,喜怒哀樂,馬上看問題不正確。人間的相聚、共事,全是那樣。平常聽話就能聽得出來,一個人說別人不好的時候,總帶有幾分說自己的長處,一舉兩得,一方面把別人貶低,一方面把自己抬高,滿足自己煩惱的心態。結果看待一切問題,處理一切問題,加入了一個東西,就是情緒。這樣考慮問題也考慮不好,研究問題也研究不好。往往十分鐘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結果兩個小時都沒辦法解決。為什麼?你說你的,他不一定聽你的,他說他的,你不一定聽他的,都在感情的圈子裡跳不出來。
一切皆無常,何必把過去的偏見抓得這麼牢
心裡種下了這種種子,以後就麻煩了,以後可能會轉變,不過一下子轉變不過來,以後每提起這個人,每看到這個人,每跟這個人接觸,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第一個心態就是印象不好。其實這一次跟從前已沒有關系了,假如別人提醒他,“你怎麼這個態度?”“你不知道,這個人過去怎麼怎麼,所以我這麼這麼。”意思他過去太壞,我比他好得多,所以我今天值得自傲,他應該尊重我,我何必尊重他?這都不是佛教的觀點。佛教的觀點,一切皆無常,你的觀點也要改變改變,根據當時的環境,當時的情況,來起個正確的觀念。佛教是辯證的,根據什麼情況說什麼話,可是眾生就這麼個脾氣,放不下。有的與鄰居吵一次架,竟然十年不說話,聽到一句怄氣的話,四、五年忘不了。我們是學佛法的,應該要牢記,一切皆無常,剎那剎那在變,何必把過去的觀點抓得這麼牢?
人格心理學 (52)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認錯的感情,會對錯誤自以為榮
本次提要:
■ 不根據現實看問題,就會上當
■ 趕快把凡夫愚癡的感情改一改
■ 不認錯的感情,會對錯誤自以為榮
■ 由於盲目崇拜,成了依人不依法
■ 聽法起歡喜,批一句就怄氣
■ 愚昧加感情,都來自“自我中心”
■ 誹謗造成了善知識度眾生上的困難
不根據現實看問題,就會上當
從相反方面來說,他如果一直認為人家過去表現得好,有人提醒你:“你小心啊,最近他煩惱很重。”他聽也不聽,“我了解他的,過去我一直跟他一起,他過去怎麼好怎麼好。”這種人容易上當。過去確實很老實,現在變了騙子了,不根據現在來看問題,上當就是這麼上的。這樣你就離開了釋迦佛所教導的“一切皆無常”。
趕快把凡夫愚癡的感情改一改
有些人對某些人某些看法始終不變,即使你給他指出事實,他也變不過來,“你是說得沒錯,不過我認為他還可以”。他還跟你講一些這個人可以的事情,來沖淡別人給他的提醒,為什麼會這樣,有感情啊。所以趕快把凡夫的感情改一改,佛教的感情是具足智慧的感情,可不是愚癡的感情。
不認錯的感情,會對錯誤自以為榮
我這幾年有深刻體會。每次講法,沒有人說我講經說法講錯了,而且非常贊歎,“老師說得都對”,“老師弘揚的是正法”。但是也聽到另外一些話,“不過老師太正了。”太正也變了不好了,這是因為他對某些錯誤的現象抱有感情,由於他過去也參加過這種事情,參加的時候還自以為榮,現在一下子轉變不過來。
由於盲目崇拜,成了依人不依法
還有一句話,“傅老師講起法來老是訓人”,我也承認我是訓人,可是也沒有人說我訓錯了,有人說雖沒訓錯,就是訓人不好,連古德的某些話老師都要指出:某句話不對,某句話有一點說不通,某些話有矛盾,某些話有偏見。如果他思想上崇拜那個人,他就接受不了,人都沒有見過面,就說“我是皈依某某大法師的”,一副樣子就了不起,傲慢得很,以別人的名望來作為自己的傲慢。何必呢?老是把自己這個“我”這麼突出干什麼呢?有的人佛法還沒有學多少,就對名大的人盲目崇拜,也不知是對是錯,成了依人不依法。
聽法起歡喜,批一句就怄氣
有句話“只要一句,樣樣不要。”你們在此地聽課的同學,以及來旁聽的居士,肯定不同意這句話,假如你同意了,那你來聽課干什麼?有人一聽到批判這句話,即使他也覺得這句話確實不對,但又覺得你批判得過份了,因為他心中自己樹立起一個偶像,很難倒下去,即使他聽佛法越聽越歡喜,心裡也會怄氣,心想:“你講法就講法,人家說管說,管你什麼事情呢,你不同意就不同意,人家同意就同意,你分析它干什麼呢?竟然批評到我崇拜的那個人身上去了。”這裡邊肯定有感情。
愚昧加感情,都來自“自我中心”
好比一個人,聽到別人在批評某一個人的話,可是這個人剛剛是他好朋友,他不會坐在旁邊越聽越高興,好朋友即使不在場,也幫他爭辯幾句,或者扭轉屁股就走。其實他心裡也明白,“你們說的沒錯,確實有那麼個事情”,他就聽不進去。那些受了邪教影響的,就是強調這種對邪教信仰上的感情。開始是信佛法的,接受了邪教思想後,對佛法一點沒有感情了,如果你一講到他們所接受的邪見不對,他們會招集很多人來圍攻你。這可怕的錯誤和愚昧也都是從自我感情出發,也都來自自我中心。
誹謗造成了善知識度眾生上的困難
應該怎麼樣?如果這個人誹謗、胡說八道,敗壞一個充滿菩提心、充滿正知正見善知識的名望,使很多眾生知見偏差,影響了對善知識的信心,造成他度眾生困難,那個時候你應該起來說話,替誰說話?替佛說話,替法說話,替善知識說話,要對三寶有感情。
人格心理學 (53)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要善知識依他不依法,善知識就不起作用了
本次提要:
■ 因感情上的崇拜,就會違背佛法而生偏見
■ 怕接受佛陀的正見的人,會有成就嗎?
■ 理論還得從實際中去觀察,才得明了
■ 時代不同,善知識的教授就更為重要
■ 要善知識依他不依法,善知識就不起作用了
自傲~只看他人短,不看他人長
只想自己長,不想自己短
因感情上的崇拜,就會違背佛法而生偏見
講私人感情,對看不起自己的人,就看死他,乃至於聽到他的名字,心裡就像針刺那樣,看見他的照片眼睛就要出火,總是認為這個人在我這兒不值得一提。自己對某人有感情,有好感,有崇敬的心理狀態,乃至於過去有友誼,哪怕幾句話講得很投機,也種下了種子,不管什麼事情,全幫忙,全幫他說話。
舉個例子說,聽法師說臨終時中風,往生是沒希望的,不管是大中風小中風,因為意識模糊,如果意識模糊,即使助念也沒有用,因為他什麼都不知道,可是由於自己或者很多人,對這個人崇敬,有感情,就說“肯定往生”,佛法道理也不講了,全偏掉了。
怕接受佛陀的正見的人,會有成就嗎?
如果這個人是你一向崇拜的——當然是指盲目崇拜,你產生了感情,不僅僅是你把他看成很高很高,你會由於你崇拜他,所以你也高起來了。而且高起來以後,保護自己這種傲慢的心態很牢固,不能受任何的刺激,正確的觀點一律拒絕,好像如果接受了佛陀的正見,他就會像皮球洩了氣,一輩子癱在地上了。如果不改變這種心態能修行成就嗎?
理論還得從實際中去觀察,才得明了
所以說“放下我執”,如果光從法相上去解說,還遠遠不夠,人有他的生活環境,有他的時代背景,各個時代人心都不同,形成的家庭氣氛,人際關系,社會狀態都不同,所以還要分析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你仍然抓不著,仍然很難改造自己,因為你脫離了實際。理論是理論,這個理論還要結合實際,你才能觀察得明了。
時代不同,善知識的教授就更為重要
那佛當年為什麼不講清楚呢?兩千五百年前佛當年的弟子,在當時的年代,他們沒有這種脾氣沒有這種心態,或者並不強烈。他們有他們當時的習氣當時的風氣,即使講了,那個時代的人也要聽得打瞌睡。佛講:“過兩千五百年以後,這些人喜歡卡拉OK了”,“請問世尊何為卡拉OK?”(眾笑)
現代人到老了還在跳迪斯科,跌死了就要哭,所以叫“跌死哭”。(眾笑)這是我的解說。你別說“傅老師這張嘴巴那麼凶,人家跳迪斯科跟你有什麼關系?”我是跟信佛的人講呀,何必跳迪斯科呢?老人骨頭老化了容易跌碎呀,還不如修修禅定。所以無論什麼時代的善知識都是極其重要的,只要他嚴格遵守佛教的原則,弘揚正法,書本上的記載,佛學詞典上的法相名詞,可沒有善知識教授的這些話。
要善知識依他不依法,善知識就不起作用了
今天我中午起來,聽到遠處有超度亡人唸佛的聲音,就像無可奈何的叫喊聲,心裡不由起了個念頭:“唸佛為什麼不好好唸呢,唸佛應該精神飽滿,聲音很平和地唸,這樣才顯示出對佛的恭敬。比如你到佛那裡去,像打瞌睡那樣叫聲:“世——尊——”佛聽了也不會歡喜。我年輕時在居士林唸佛,聲音和雅,充滿朝氣,旁人聽了也歡喜,如今我還保持著我從前唸佛的狀態。我從前有個同事,他去過日本,他告訴我,日本人唸佛那可真是精神抖擻。我說這個話可並不是說唸佛不好,而是說唸佛的人沒有唸好。可能有些人會聽不進去,說我老是喜歡批評人,所以到了末法時期啊,善知識的指導不起作用了,不是他聽善知識的,善知識要聽他的。你聽他的,照他的意思講,他就說你好。這些人都在保護自己的感情,當然這些感情都來自“自我中心”。
人格心理學 (54)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榮耀圖享受,世智邪辯人會對釋迦佛也不服氣
本次提要:
■ 少年得志傲慢放不下,一輩子沒好日子過
■ 榮耀圖享受,世智邪辯人,會對釋迦佛也不服氣
■ 說歪風邪氣容易證實,說自己難使人信
■ 我有凡夫心態,由緊張引起的障礙,也起源於“自我中心”
■ 不被重視,無人要我,所以我是自己進了佛門
少年得志傲慢放不下,一輩子沒好日子過
有人說現在出家人很難度,我說居士也難度,現在居士也很傲慢。最好度的是社會上處處倒霉傲慢不起來,這些人心想:“誰都不可憐我,還是進佛門吧,菩薩會可憐我。”進了佛門什麼也不懂,一張白紙好畫最美麗的圖畫。如果你在社會上稍微有一點得意,少年得志,最後的苦境不得了,因為他養成了傲慢,得志當然以我為中心,傲慢放不下。中年起風波,晚年失敗,這個人一輩子沒好日子過。
榮耀圖享受,世智邪辯人,會對釋迦佛也不服氣
法國從前有個拿破侖,英雄一世,結果失敗了,放逐到孤島上,這個日子難過啊,就像有本小說《魯濱遜漂流記》裡的魯濱遜,因為船壞了,在孤島上,跟猴子鹦鹉一起過日子。其實他的日子還好過,拿破侖的日子可不好過了,回憶當年何等榮耀,如今這般落魄,氣沒地方出,結果在孤島上整天拿刀砍樹,出出氣。歷史上諸葛亮三氣周瑜,還不是把周瑜氣死了?人家說因為周瑜太小氣,我說還包括周瑜的傲慢,受不了。一個傲慢的人你氣氣他,當然你要氣得像諸葛亮那樣地厲害,准會被你氣死。諸葛亮有一次派人送給周瑜的禮物,竟然是幾件婦女的衣服,把他這樣的蓋世英雄看成女流之輩,他氣得吐血而死。所以一個人知見、感情不端正,有什麼好處呢?這一生受苦受難,而且人家來度你也很困難,在社會上大名望、大富豪很難度,佛也說大名望,大富豪、有學問的人很難度,這種人世智邪辯,他不服氣呀,乃至對釋迦佛也不服氣。
說歪風邪氣容易證實,說自己難使人信
有人總認為傅老師喜歡說人家,雖然不指名也是說人家,他怎麼不說說自己?其實我也常說自己,不過說得不多就是了。為什麼?我講我自己,你心裡想:傅老師這是給我們啟發啟發,他可能是編故事編出來的。其實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種景象,有一種敏感,能夠體會得很快,容易使你們得到證實,所以我一說人家,你們都看得見。比如我說現在的寺廟,很多地方都賣門票,“對啊,是賣門票哇”,假如我說,“我從前也幫人家賣戲票。”誰看見了?
我有凡夫心態,由緊張引起的障礙,也起源於“自我中心”
我今世能信佛,前世可能也有善根,而且我信佛確實很虔誠很恭敬,可是我照樣有凡夫心態。我從前講話有毛病,我年輕時一直很苦惱,俗稱懷裡揣著兔子生活,或者說自己像牆角一顆小草,那些大人先生只會歧視,而不會關心。我看見人是臉紅心跳的,那當然是緊張的表現了,能逃得了就逃。那時在單位工作早晨一小時的學習我天天遲到,其實我早就到了,我躲到廁所裡去,到最後十五分鐘我才出來;有電話機的桌子上不敢坐,因為怕接電話說不出話來,那是不是啞巴了,啞巴還沒有像我這樣苦啊,叫磕巴,連自己的名字都講不出來,那麼嚴重。
所以當初我也有出家的念頭,一方面是心裡有愛慕的心,出家好啊,實際上也包括我的痛苦。我跟媽說,“你讓我出家吧,我在人間實在應付不了。”結果到了廟裡一看,廟裡也要開口說話,也要學習,嚇得我又不敢出家了,真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我特別喜歡唸經,我唸經從不磕巴,真痛快,獲得了語言的自由,這時難免有一點凡夫心態:佛是大慈大悲,即使我前輩子謗了佛,你也原諒我吧,為什麼要讓我今世受這麼多苦?後來我就明白了,這不過是由於緊張引起的恐怖心理,由執著引起的障礙,也起源於“自我中心”。
不被重視,無人要我,所以我是自己進了佛門
我年輕時候,只要我不開口,誰看見我都喜歡,說我很文雅,躲在房裡像一個繡房姑娘,看見人臉就紅起來,念小學的時候常受人欺負,我要走到我座位上去,一個男生一條腿一橫把我擋住,一個大女生說:“你怎麼欺負他?”當學徒時躺在沙發上睡覺,有一天聽到別人說了我一句話,“看他現在躺著多好,一說話就不行了。”其實我沒睡著,這句話我到現在還沒有忘記,夠刺激了。要不是我說話口吃,早就給社會上人拖走了,到後來沒人來拖我,我只好自力更生,如今我看那些有善根的,現在當老板做總經理的,還不如我磕巴好,半天說不出一句話,誰跟你做生意啊?誰把你拖走?所以我是自己進的佛門。
我進了佛門,磕巴就好多了,有時候一著急還會有口吃的現象。如今我能有滔滔不絕講話的能力。能海上師有一次講法就說,“上海有個傅居士,唸文殊心咒,磕巴唸好了。”
人格心理學 (55)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學得多,體會多,善思維,
覺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本次提要:
■ 居士難度,習氣太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 道場搞不好,因人人想當老大
■ 只看人短不看人長,只想己長不想己短,心就會偏
■ 為了培養人才,我不主張光看別人長處,不看別人短處
■ 要男女平等,既要解放婦女,也要解放男子
■ 起覺性看他人短處,為了度他;起煩惱看他人短處,會傷害他
■ 學得多,體會多,善思維,覺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居士難度,習氣太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如果社會上平步青雲,趾高氣揚的人,帶著傲慢進佛門,能看得起師父已經算不錯了。居士很難度啊,社會上的習氣太重了,執著於世俗生活中的享受,執著於別人對你的捧場、奉承,執著於自己做了頭了,發號施令,執著於在世俗生活中養成種種的心態,最容易養成的心態就是自我中心,眾生自我中心很厲害,處處以我為中心。
道場搞不好,因人人想當老大
自我中心的人,處處會表現傲慢,絕大多數把自己看得很高,這樣就出生了傲慢。即使不把自己看得很高,也想出人頭地,即使鬧著玩,也很痛快。你看孩子在游戲的時候,個個想當將、王、司令,站上了一塊大石頭,“眾將官聽令”,幾個孩子幫著說,“得令!”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我跟幾個小朋友說,“我當大隊長,你們聽我的。”那些孩子真的會聽我的,我說:“立正。”他們個個立正,蠻像樣的。你們即使成年了,這種種子還在,不過換一種方式來表現,所以人際關系搞不好。上海有個地方,人家問“這道場怎麼老是搞不好?”有人回答,“個個想當老大,開會時吵架,怎麼搞得好?”所以一個人要離開傲慢,學會謙虛,應該放下我執。
只看人短不看人長,只想己長不想己短,心就會偏
以往的種種環境影響,滋長了從自我中心出發的種種自傲的心態,後果會怎麼樣?如果你講感情的話,你就會偏,也不一定是感情關系,因為你心裡不正,觀點也不正,常是只看別人短處,不看他人長處,在漫畫裡、演戲中,這些年紀大的女老師的形象往往是眼鏡掛在鼻尖上,盯著每個學生看,看什麼?看短處。小學生看見她都害怕。假如這個老女老師沒有結過婚,還好一點,她會把小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人如果只想自己的長處,不想自己短處,就會變成了只看他人短,只想自己長,不看他人長處,也不想自己短處。
為了培養人才,我不主張光看別人長處,不看別人短處
不想人家的功德,你心態就不會平衡,即使看到了別人的過錯,也要看到別人的功德,這個天平才能平衡。看別人的功德是改造自己的傲慢,看別人的過錯應該是治病救人。當師父當老師,為了要培養一個人才,要處處看到他哪兒錯了,這不能算是傲慢,這是負責態度,不怕辛苦,“教不嚴師之惰”,所以我不主張光看別人長處,不看別人短處。
要男女平等,既要解放婦女,也要解放男子
佛法要兩面都說,保持平衡,說一面往往就不是佛法,不是辯證法。從我年輕時候就聽到的口號,一直喊到現在,口號沒有改變過,只是說一面,舉個例子,“解放婦女”。另外一個口號“男女平等”,因為要男女平等,所以要解放婦女,一直到現在,沒人再喊出另外一個口號,因為要男女平等,必須“解放男子”。現在大量的男子在結婚後受苦受難,誰去解放他們?我的主張是要平等。
起覺性看他人短處,為了度他
起煩惱看他人短處,會傷害他
佛門講平等。但是要注意自己的心態,你看別人的短處,是作為研究、幫助,還是作為妒嫉、貶低,引起自己的傲慢?起覺性看別人短處,為了度他,起煩惱看別人短處,為了傷害他。尤其是作為一個法師、善知識、師父、老師都應該兩面看,肯定這個學生、這個徒弟的優點,也要指出這個學生、這個徒弟的缺點。醫生看病也是兩面看的,因為人有兩只手,一只手把過脈之後,他還要把另一只手的脈,這叫全面呀。醫生為病人X光拍照,不會只照好的部分,不照壞的部分,警察巡邏也不會只看好人不看小偷。所以凡事要辯證看問題,要結合生活實際。如果把老太太也懂的話,作為一個佛門的智慧,那不恰當吧。從小長到大,老奶奶、老外婆整天跟小孩說,“學好別學壞,要看好樣子,別看壞樣子”。可是社會上為什麼壞人還是這麼多?能解決問題嗎?
學得多,體會多,善思維,覺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所以我們看人的原則不能偏,最要緊的是學佛的知見,學佛的覺悟,在這個覺悟上,你看人的功德,你會培養起對人的尊重,消除自己的傲慢;你看人的過失、錯誤,你會增長經驗,知道這是錯誤的,對眾生種種錯誤的眾生相、眾生面貌、眾生心態,你都能累積經驗,提醒自己“我不能這麼做”,而且起慈悲心、憐憫心,在恰當的態度、恰當的時候、恰當的方式下治病救人,幫助他改正。片面就是愚,全面才叫智慧,至於說這個天平秤能不能保持平衡,就看你佛法學了多少,你能夠佛法學得多,體會得多,思維得多,覺悟不斷提高,你自己就能夠掌握住自己。躲避不是一個辦法,佛並不靠教佛弟子躲避一切而成佛,佛是叫我們投入到眾生裡去,用覺悟去度眾生,用覺悟使自己成佛,今天講到這兒。 (2001.6.30 第十三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