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40~4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格心理學 (40)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本次提要:
  ■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 眾生對一個“我”非常敏感
  ■ 恆順眾生就是要我們去跟眾生平等
  ■ 隨善緣不隨惡緣
  ■ 要慈悲平等對待一切
  ■ 佛教失去原則,佛法就逐漸滅了
  ■ 恆順眾生,要在智慧上恆順,不能在愚癡上恆順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佛用教育的方式挽救眾生,但真正改造一個人要靠他自己,我講心理學就是要引導人們提高素質和改造個性上的缺點,來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目的。如果他在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上沒有起大作用,那麼有學問,有良好思想境界的同學應該要幫他一下,也就是要說一點道理給他聽。

眾生對一個“我”非常敏感

我們講人格心理學提到人格缺陷,其中最根本的一個毛病,就是自我中心。上次我們講到眾生只求別人跟自己平等,但不知道自己去跟別人平等,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現。別人對自己不好,馬上會生氣,馬上會心裡難受,所以說眾生對一個“我”非常敏感。

恆順眾生就是要我們去跟眾生平等

假如自己使別人難受了呢?卻麻木得很,很少有人會想到:啊呀,他別生我氣了。即使有人會這樣,也不徹底,“我去跟他解說解說,”,可是解說出來的話仍然離不開自我中心,“你別生我氣噢,氣量大一點。你不理解我,如果你聽我的話就沒事了”。說來說去仍然在自我中心裡去講勸人家的道理,勸人家最好跟我想得一樣,這樣就平等了,所以普賢菩薩叫我們修恆順眾生,就是要我們去跟眾生平等。當然恆順是要恆順善法,不能恆順惡法。

隨善緣不隨惡緣

我年輕時候,上海有個學佛的同學,他到北京見了一位佛教界領導,就問他現在佛教這樣衰落,這該怎麼辦呢?這位領導跟他說:“隨緣吧。”他回來跟我一說,我從椅子上就站了起來:“佛教到了這個地步還隨緣!”好比親人病重了,總要盡一切力量挽救啊。三寶是我們親人,作為一個佛弟子要盡力作供獻,每個佛弟子都有顆好心,希望佛教好起來,所以隨緣也要有原則,平時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做到隨善緣不隨惡緣。

要慈悲平等對待一切

上海有一個中年人,去年還和夫人一起來佛協文教部住過,他很想學法。回去時說好四月份再來,結果沒來,又說到八月份一定來。結果又沒來,什麼困難?原因是他大哥對他說:“你是信佛的,應該有慈悲心啊,你老婆身體不好,你應該陪著她。”我說:“你大哥說得對,佛弟子應該有慈悲心,不過男女是平等的,佛門最講平等,你應該照顧你老婆,你老婆也應該照顧你學佛法,兩面都要照顧,這才叫平等,你大哥也看到你因學不到佛法而苦惱,他為什麼對你不慈悲?這是一個觀念問題,因為你是信佛的,他不信,這是他的偏見。你們應該走一條兩全其美的路,你可以天天照顧你老婆而不離開她,你老婆也照顧你天天學法而不苦惱,這很簡單嘛,你們兩個人一起來好了,那不是解決了嗎?”所以恆順眾生也要有個原則。

佛教失去原則,佛法就逐漸滅了

有些人對信佛的人的干擾,說起話來也會掛上佛門某些名詞,可是利用佛門的話使你看問題不全面,來引你偏向於他這一面。如果不講佛教的原則,再下去佛的話也不頂用了,佛的智慧也不頂用了,這樣下去佛法就逐漸被消滅了。

恆順眾生,要在智慧上恆順,不能在愚癡上恆順

恆順眾生應該是智慧的恆順,不是愚癡的恆順。生活上的事情和愛好為了使人舒暢一點,可以放棄自己的意見,恆順他人,因為他的主意也不壞嘛,這樣你跟他就平等了,你跟他平等了,關系搞好了,以後你叫他信佛學佛法他也高興學,這樣不是兩面都做到平等了嗎?掌握這個關鍵就在於是否有智慧,“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在生活中恆順一下眾生,目的是為了要度他。


人格心理學 (41)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改變執“我”習氣,就談不上修行了

本次提要:
  ■ 不改變執“我”習氣,就談不上修行了
  ■ 感情和情緒每個人都有,卻很少去研究它
  ■ 情緒低落的人,生活全是低調,沒有笑臉,是因為臉上皮肉都不動
  ■ 有的老頭像條蟲,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 低調的人對不幸和熱情都無動於衷
  ■ 情緒太興奮,常會去干不該管的事

不改變執“我”習氣,就談不上修行了

眾生執著一個“我”字最害人。有的老夫老妻,三天不吵架他們就難受。年輕人不喜歡跟他們在一起,煩吶,啰嗦得很,為一點點小事爭來爭去!比如老夫妻倆去買菜,在菜場上爭啊,“這個菜能吃啊?”“大家都在買,有啥不能吃啊?”“你吃我可不吃”,“你不吃關我什麼事?”“這個菜老得這樣子,狗吃的。”“怎麼?你罵我狗啊?”(眾笑)連買幾根菜,都要以我為主。如果不改變這種習氣,你進佛門白進了,也談不上在修行了。   自我為中心會出現種種不良情緒,形成種種不良個性。例如:情緒低落,情緒太興奮,感情太豐富。
 


感情和情緒每個人都有,卻很少去研究它

人的一生離不開情緒和個性。情緒,每個人都有,情緒的固定就成了一種個性。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感情問題不掌握好很苦惱,有的人感情太豐富,有的人感情太缺乏,有的人感情高漲,有的人感情低落,還有的人情緒很不穩定,一會兒高興一會兒又不高興,一會兒熱來一會兒冷,一會兒晴來一會兒雨。人們每天在各樣的情緒中過日子,心理學卻很少研究,如果他肯研究,他就可以改變改變。一個懂佛法的人知道,一切都能改變,你不想改變它也在變,不過,變好變壞你掌握不住,修行人呢,要掌握它的變化,只變好不變壞。

情緒低落的人,生活全是低調,沒有笑臉,是因為臉上皮肉都不動

“情緒低落”,情緒低落的人,樣樣都沒勁,樣樣都不感興趣,以低調過日子,講起話聲音也拉不高,說話的內容也是低調,“做人嘛我也看穿喽,就是這樣喽,你也別勸我了,我也不想喽……”全是低調,情緒始終處於抑制狀態,神經系統不活躍,肌肉皮膚也不活躍,所以他臉上的皮肉不大動的。你皮肉不動怎麼會出笑臉?要笑皮肉就要動啊,像有的人過的生活還算正派,可就是低調。你去拜訪他,看他什麼事也不干,整天拿著茶壺喝喝茶,看看天空,沒事干啦。從前人抽水煙,煙壺裡邊有水,管子上把煙葉點著煙,抽煙時水“咕噜咕噜”響,除了抽煙的時候動一動,其它時間都不動。

有的老頭像條蟲,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我每次坐3路車,總經過一個港口,路邊居民家,常看到有個老頭兒,在門口一動不動靠著牆,眼睛呆呆地往前看。他認為做人就是這樣子,像條蟲一樣,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低調的人對不幸和熱情都無動於衷

低調的人看見一個可憐的人,他也是低調,最多說句話:“業障啊!(眾笑)”家裡來了客人,跟他打個招呼,隨便你怎麼熱情,他都低調回答。

情緒太興奮,常會去干不該管的事

“情緒太興奮”,一個人情緒太興奮,熱情太高,也會把人嚇壞了,人家很難接受他的好意,他馬上苦惱:“這種人啊,不識好歹。”熱情過高常會沖昏頭腦,用不著他管的事情他也管得個起勁,還自以為精神可嘉。我以前在上海,晚上經常要去講課,經過北京路泰興路口,有個年輕人,熱情高啊,非常投入地幫警察指揮車輛,他看警察的手這麼一擋,他也這麼一擋。(眾笑)那些司機以為是警察聘請的糾察,照樣聽他指揮,(眾笑)還好沒指揮錯。後來又出現了一件事情,有個十字路口,原來沒有警察的崗哨,忽然有一天,多了一個崗哨,來了一個穿警服戴大蓋帽的人在那裡指揮車輛,不過衣服不太整齊。有人奇怪就打電話,一問下來,交警大隊說,“我們沒有派過這個崗哨。”後來查下來,原來這個人過去當過警察,現在不當了,腦子有毛病仍去指揮車輛。(眾笑)這種熱情很可怕,萬一指揮錯了,會出事故啊!


人格心理學 (42)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愛恨放不下,還會引起以後的矛盾

本次提要:
  ■ 熱情過度,要出問題
  ■ 沒有智慧的熱情,也不恰當
  ■ 感情太豐富的人,不要好得要命也不要恨得要命
  ■ 愛恨放不下,還會引起以後的矛盾
  ■ 怨家親家都是過去世父母,何必分別心這麼大
  ■ 哭笑無常的人易激動,易哭個沒完
  ■ 逆反心理對人厭惡,脾氣古怪,都是情緒問題

熱情過度,要出問題

很多人熱情過度,結果出問題了,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他搶來干,也不衡量衡量自己挑得動挑不動,搶著去挑,“呱”一下,“唉喲”,腰扭傷了。(眾笑)看見一個老太太拿了兩只包,也不看看人家臉色,也不問問人家需要不需要,搶著要拿:“我來幫你背。”老太太嚇壞了,急忙把包拉緊,以為要搶她的包。(眾笑)坐公交車,自己下車了就可以走了吧,他熱情高漲,下車後在車門旁邊一站,為人民服務啦。老頭子下車扶一把,“走好,走好啊!”老太婆下車他也扶一把,來一個小媳婦下車他也扶一把,“走好,走好。”搞得小媳婦很緊張。(眾笑)他還在腦子發熱。(眾笑)

沒有智慧的熱情,也不恰當

沒有智慧的熱情高漲不恰當的,該做的你做,不該做的你不必太熱情。開工作會議時會有這樣一個意見:“他發菩提心我不反對,不過呢…… ”“不過”後面當然有話了,(眾笑)“不過也太過份了,把我的工作都搶光了。”培福嘛大家培,難道就你一個人培?(眾笑)

感情太豐富的人,不要好得要命也不要恨得要命

“感情太豐富”,一好好得要命,一翻臉恨得要命,都是感情太豐富。一好怎麼也分不開,一恨十年不見面,這樣怎麼度眾生啊?菩薩的感情猶如天上的太陽,光明正大,普照一切。你既然對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有感情,很好啊,你再學學菩薩精神,對大家都有感情,這就更好了。一恨,氣就郁積在心頭,很多人都有這個情況。我從前給人家看病,“醫生,我這兒有個塊。” “沒關系!是有塊。”“啥個塊?”“氣塊!”裡邊一包氣啦,我就告訴他一個辦法,放點屁就舒服了。(眾笑)所以要放下,放不下就叫耿耿於懷。我現在昨天的事情今天就忘了,有時候早上的事情下午也忘了。弄到後來,誰在誹謗我,誰在說我閒話,誰在欺負我,我第二天就想不起來,人家說難得糊塗,我是經常糊塗。

愛恨放不下,還會引起以後的矛盾

你放不下,還會引起以後的矛盾。以前的事情像一根導火線一樣通過來,好比繞了一個高山的圈,已經很長時間了,乃至一年、兩年、三年他還不放下,到這一點“砰!”(眾笑)來個大爆炸。說事出有因,現在鬧矛盾是近因,還有遠因,記性特別好!(眾笑)如果真的把佛法記得這麼清就好了!像這樣怎麼去度眾生?你假如去修四無量心的定,你說:“我觀想不起來,這樣吧,阿毛,你坐在我面前,你是我冤家,你是我仇人,我要做觀想。”阿毛氣壞了,轉過身就不理你了。

怨家親家都是過去世父母,何必分別心這麼大

所以別忘了怨親平等,親家也對我有恩,怨家也對我有恩,都是過去世的父母,何必分別心這麼大呢?怨恨傷害身體,氣要氣死人,即使不氣死,看樣子這個人也已經氣得差不多了。在使勁地喘氣“呼—、呼—,(眾笑)我氣死了!”還好沒有斷氣。雖然沒有被氣死,可也夠苦的了,沒有被氣死也已經躺在棺材裡了,只不過棺材蓋沒有蓋上,“死”怎麼寫啊?上面有一橫是吧,這一橫好比是棺材板,那麼頭上一橫取消呢?就是這塊棺材板還沒有蓋上去,底下再加一個心呢,這是怨氣的怨字,你說這種人苦不苦?就等於整天躺在一個棺材裡等著棺材板蓋上(眾笑)比死人多口氣。唉!我希望你們聽了以後,要能活學活用。即使我講得很風趣,能使你發笑,你也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光笑沒有用,笑過了你仍然在生氣。

哭笑無常的人易激動,易哭個沒完

還有的哭笑無常,一點點小事情就激動。有人鬧了情緒就哭,也有的他不是哭而是笑,還有的人,一會兒笑來一會兒哭,你說幾句表揚的話,她“哈哈哈”笑了,等會兒說幾句批評她的話,“嗚——”哭了,(眾笑)是有這種人的。我年輕時有一個信佛的請我到他家去吃飯,飯桌上還有他的表姐,我也忘了說了哪句普普通通的話,勾起了她的心事,簡直是從吃飯開始哭到吃飯完,(眾笑)這都是情緒不正常。

還有一個高個的小學老師,人很健壯,誰知道她是個感情很脆弱的人。有一天在我面前,沒說幾句話就哭了,哭得真傷心!她說:“學生看見我就叫我‘兩粒糖’。”(眾笑)因為她的名字叫“梁蓮棠”,那個小學生也許口齒不清,也許她過敏了,(眾笑)也許有的調皮學生故意給她取個綽號“兩粒糖”,就算“兩粒糖”吧,(眾笑)又何必在意呢?有的名字比“兩粒糖”還壞呢,閩南這一帶,經常有人取名字叫“嚇死”,(眾笑)是有這種名字的。

逆反心理對人厭惡,脾氣古怪,都是情緒問題

還有一種怨恨的情緒,總是對人敵對厭惡,對人要傷害,現代心理學稱為“逆反心理”,這也是從我執產生的,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現。你叫我這麼做,我偏不這麼做,我偏反做!你把我咋辦,我為什麼要聽你的?這就是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的人,在國外的心理醫學上定為病人,認為這種心理屬於不正常。

還有種人看見人就討厭,歡喜心生不起來,對喜歡說話的人,他也討厭:“這人真啰嗦,吃飽飯沒事干!總喜歡說話。真討厭!”那麼他跟你說話,你也跟他說話不是平等了嗎?他跟你說無聊的話,你跟他說一點勸他好好用功的話,覺悟的話,不好嗎?

還有的人,脾氣古怪,難得開口,一不高興跟誰也不說話。人們不理解,這個人怎麼憋得住的?他還怪別人怎麼總不跟他說話,老是希望別人跟他說句話,結果等不到,也不想想,你怎麼不跟別人說句話?外國人有種風氣,不管你說話不說話,一看見你“Good Morning!”(眾笑)從來也不問:“你今天准備跟我說話嗎?如果你肯跟我說話,我就跟你打招呼。”所以做人要自己做啊,渠道要自己去通,關系要自己去搞好,修行就在生活裡修!我剛才舉的這些例子都是屬於情緒問題,當然情緒的科目還有很多,下一次再跟你們講自我中心“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現在下課。(2001.6.16第十講完)


人格心理學 (43)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有“我”就有苦惱

本次提要:
  ■ 有“我”就有苦惱
  ■ 身體的抵抗力與心理有密切聯系
  ■ 人有自衛能力,治病從心理入手會好得多
  ■ 修行人要培養好自己的情緒
  ■ 自我中心的人不喜歡大眾,難於合眾,要用猛力才能改變

有“我”就有苦惱

我們講到自我中心是屬於思想意識方面的問題,由於他以自己為中心,看問題、處理事務、人際關系以及社交等等,都會引起他的不良情緒,經常會跟人抵觸,說話不圓融,也不能為別人著想,也不會顧全大局,遇到阻礙、矛盾情緒就要波動。由此可以知道,我們要想得到情緒的穩定,能夠平等待人,以一顆平常的心來修行,那就必須要去掉自我中心。眾生的苦惱全都從一個“我”字來的,有“我”就有苦惱。

身體的抵抗力與心理有密切聯系

拿生病來說,追其根源,還是由心理因素引發的。當然,有許多時候是因為外界因素,比如天氣忽冷忽熱,就容易傷風、感冒,受寒、中暑、細菌感染,這些病好像跟情緒沒有關系,實際上有關系,因為人的抵抗力跟心理有密切的聯系,心理也是屬於抵抗力的一部份,或者說是主要的一部份。一個人情緒不好,處處為自己著想,很不容易跟大家融合,這樣的心態,這樣的情緒,肯定會影響身體。身體抵抗力下降,自然就容易生病了。

人有自衛能力,治病從心理入手會好得多

本來人的身體有自衛能力,能夠自己處理自己的矛盾,可是抵抗力一下降,那就不得不吃藥打針了,因為自力更生有困難,要依靠一點外力。那麼在治病過程中,你努力地去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努力地去轉變自己的思想意識,調整自己的情緒,病就好得快。如果不從心理上入手,你病好了以後,還會經常復發,如果從心理上入手,雖然人不可能一輩子不生病,但會好得多。

修行人要培養好自己的情緒

修行人尤其要培養好自己的情緒,所謂要“安心”。心安得下去安不下去,跟你的情緒有關系,叢林也好,佛學苑也好,經常要做一些令大眾歡喜的活動,哪怕是生活上的飲食也要令大眾歡喜,只有歡喜了,大眾才能夠安定下來。   自我中心會形成種種不良個性。例如不合群、不合眾、小我習氣與愛好。
 


自我中心的人不喜歡大眾,難於合眾,要用猛力才能改變

有一種情況,比較難處理,大家都很歡喜,可是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她就是歡喜不起來,大家都去參加活動,她就是不喜歡參加。有時候呢,她還覺得你們大家都很奇怪,這有什麼好高興的?這有啥意義?往往她喜歡一個人呆著。不修行的人說:“我就喜歡一個人呆著,我喜歡安靜一下。”修行人不說:“我高興不起來。”而說:“與其這樣,還是讓我一個人用功用功吧。”那麼你一個人唸佛、唸經、或者打坐,你有沒有掉在妄想裡?如果你沒有掉在妄想裡,至少也一心不亂了。那你想些什麼呢?就拿你當前的舉動來說,你不能合眾,厭惡大眾,總以為自己想的是對的,自己做的是對的,對大眾不理解,即使口上不說什麼,心裡也在取笑。有修養的人說幾句比較好聽的話,“唉,我實在不適應”,沒修養的人那就要風言風語了。這樣的人,你自我中心是跳不出來的!自我中心是一個根子,你不用猛力是跳不出來的,跳不出來你慢慢就會出現種種不正常的情況。


人格心理學 (44)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學大乘菩薩的利他精神

本次提要:
  ■ 喜歡一個人呆著,容易幻想,與大乘的歡喜心不相符合
  ■ 小鹿喜歡怡靜,獅子喜歡登高,養成了遠離眾生的習氣,就難發廣大菩提心
  ■ 從事偉大事業的人,都會把自己忘掉
  ■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學大乘菩薩的利他精神
  ■ 個性難改不等於不能改,人有主觀能動性

喜歡一個人呆著,容易幻想,與大乘的歡喜心不相符合

有人認為這沒什麼,就看你以什麼標准來衡量喽,以低標准,這不算不正常,以高標准,這種就算不正常。以低標准來說:“唉呀,這個人脾氣就是這樣。”把它說成脾氣,脾氣在心理學上就叫個性。以高標准來說,一個凡夫總喜歡一個人呆著、沉思,他其實很孤獨,往往也掉入了幻想。從佛法高標准角度來看,在沒有修成功以前,這種人已經遠遠離開了群眾,因為他不習慣在群眾裡邊。即使他修成就了,也是個小乘果,你怎麼地勸導他,他也很難轉變,因為他強調自己的一套,“我不喜歡跟他們打交道,煩死了,我就喜歡這樣。眾生嘛我也度,我只度幾個容易度的,我喜歡度的,其他我不管了。”這就叫小乘。這與大乘的歡喜心是不相符合的。

小鹿喜歡怡靜,獅子喜歡登高,養成了遠離眾生的習氣,就難發廣大菩提心

所以拿阿羅漢來說,他已經斷了煩惱,所以他情緒上很穩定,很平靜,可是他就是不喜歡到眾生堆堆裡去,他只喜歡在園林中,小溪旁、流水邊,山洞裡,悠哉悠哉地生活,喜歡美好的景色,茂盛的樹林,好像一只小鹿安詳得很。小鹿跟獅子不同,獅子喜歡奔跑,喜歡登高,獅子喜歡在高處雄偉的一吼;小鹿喜歡安詳、怡靜,可是小鹿的膽子特別小,一聽到聲音拔腿就跑。也就是說,如果你是這樣的話,你雖然能使煩惱平靜下去,可是你遠遠離開了眾生。從佛法上講,在修行時形成了這種習氣,再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就困難了。

從事偉大事業的人,都會把自己忘掉

由於自我中心的關系,思想意識上總是從“我”的角度來處理一切問題,非但會擾亂自己,引起不良的情緒,而且還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我經常說,偉大的事業要以偉大的個性去完成。一個父親為了培養兒子將來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就應該經常培養他不要為個人著想,要為周圍的人著想,要為崇高的事業著想。從事偉大事業的人,都會把自己忘掉。要這樣就能改變自我中心。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學大乘菩薩的利他精神

在我們佛門裡,大乘菩薩就是這種精神,念念不忘眾生,唯獨沒有自己。就是自利的時候,也不是去追求生活上的安逸,物質上的享受,或者自己心態上的滿足,他的自利完全是為了今後的利他,仍然著眼在利他上,那樣才是大乘,那樣才能跳出自我中心。

個性難改不等於不能改,人有主觀能動性

形成的性格不是不能改,只不過比較困難而已。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小孩子性格容易改變,尤其是在五歲、六歲以下稱可塑期,比方說,石膏未干前是軟的,要塑成一個人像,那很容易,你要這兒短一點就短一點,要這兒長一點就長一點。如果石膏硬了,那就很難改變,但用刀作部分修改,也可以辦到,你要想叫它大變動那就困難了。所以一到了成年,各人就有各人的個性,雖然很難改,但不等於不能改,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至少與石膏像大不一樣。現在人世間的知識,雖然很豐富,都在教育人,但要改造自己的不良個性,培養良好的個性,我看成效卻不大。這些道理現在很多人都懂,可是人們只是聽聽,看看罷了,他也不想改,想改又覺得很難改,但是如果自己努力一下呢?把它當作一回事情去做呢?那又不同了。

古人的話,被現在人搬過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有句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難不等於不可能,可是被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就對自己作自我原諒,“我性格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說:“他就是這個脾氣,沒辦法的呀。”或者把人看死:“我看你這種臭脾氣,永遠也改不了!”其實雖是難,還是可以改。


人格心理學 (45)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了解眾生心,沒有透視眾生種種相,
不過一個佛教文化教員

本次提要:
  ■ 前人因智慧不及而說得不全面,後人卻因隨心所欲作了錯誤的理解
  ■ 大眾原諒你,你也要努力改一改
  ■ 自我中心不改變,對人對已都不利
  ■ 凡夫知見不好,片面觀點不好,按自己習氣說話也不好
  ■ 學得越深,當然能講得越淺
  ■ 不了解眾生心,沒有透視眾生種種相,不過一個佛教文化教員

前人因智慧不及而說得不全面,後人卻因隨心所欲作了錯誤的理解

佛門裡,人們對前輩流傳下來的話語,理解錯誤的情況也很多。之所以會使旁人理解錯,可能說話的人,智慧也不夠,沒有把話講清楚,只是隨心所欲地說了一句,聽的人呢?也是隨心所欲地去理解。所以說,佛法如果不深入理解,你是很難辨別的,因為你懂得不全面,眼界也看不遠。

大眾原諒你,你也要努力改一改

有些修行人常為自己的煩惱作辯護:“我就是這麼個脾氣。”當然,大眾可以原諒你,但不等於說你就不用改了,大眾修忍波羅密,你要修精進波羅密,努力地去改嘛。

自我中心不改變,對人對已都不利

如果我們不改的話,怎麼進入佛之知見?知見就是觀點、認識,你的思想意識不轉變,不要說成就了,連佛之知見,你也進不進去呀。如果你由於自我中心引起了情緒波動,你又不改變,你心怎麼定得下去?如果你長期由於自我中心、不良情緒而形成一種習慣勢力,變成個性了,你不去改,你怎麼行菩薩道?你怎麼會替整個的佛教,廣大的眾生考慮呢?何況對你自己也不利呀。你想超凡入聖,至少在你沒有改變的時候是沒有希望的。修行就是修一個變,你不變你修什麼呀?

凡夫知見不好,片面觀點不好,按自己習氣說話也不好

從佛法來說,凡夫知見不好,片面觀點不好,按照自己的習氣說話也是不好。這三十年來,聽過我講課、講法的人很多,各人反應不同,有的人就是憑著自己的性格、觀點、知見、習氣來說話。當然,假如你說的話是正確的、客觀的,這就是好的,至少能幫助我提高提高。可很多情況是根據自己習氣說話,比如說:“傅老師講法,真正佛法講得很少,不是佛法的話倒講得很多,講來講去,總是叫我們做好人,誰不懂啊?說抽煙是無聊人干無聊事,我抽煙管你什麼事?講不偷盜偏偏要扯到不要打牌,這跟打牌有什麼關系?還說與其輸掉一百塊錢還不如把這一百塊錢分給窮人,你看這種話啰嗦不啰嗦?我就是喜歡打牌,聽經還要刮鼻子。”他從不想:老師是在做教育工作。一聽到批評就牽涉到“我”,因為我是打牌的,我是喝酒的,我是抽煙的,叫我聽了怎麼會高興?

還有說:“講得太淺了。”這也是他的個性脾氣,因為他喜歡聽高深的,至於能不能消化,他就不管了。他既然學得這麼高,那他怎麼連淺的也不會講呢?可見他連淺的都沒有畢業。

學得越深,當然能講得越淺

我稱自己的講課是海闊天空地扯到那兒算那兒,可是有人說:“叫我扯,我也扯不出來呀!”學得越深自然能講得越淺,哪怕過去聽過的人,再聽一遍也會覺得很有味道,為什麼?這種講法過去沒有聽到過,初進佛門也聽得懂。說閒話的人,可能連個扯的本事都沒有。

不了解眾生心,沒有透視眾生種種相,也不過一個佛教文化教員

這兒是培養法師,不是培養佛學碩士、佛學博士,又何必在文字裡翻跟斗?學來學去盡是干巴巴的干條子!抄幾句中心提綱,能背出來了就可以了,可你用得上去嗎?你能發揮得出來嗎?不了解眾生的心,沒有很好地見眾生的相,你不過是一個佛教文化教員。


人格心理學 (46)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能以釋迦佛的智慧,改變今天佛門不好的面貌,
這對你也有好處

本次提要:
  ■ 弘揚正法怕得罪人,還能當老師嗎?
  ■ 你喜歡針對性很強的講話,那就對了
  ■ 能以釋迦佛的智慧,改變今天佛門不好的面貌,這對你也有好處
  ■ 培養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偉大的佛陀事業
  ■ 宗派偏見,修行上的小我習氣與愛好,都會致成修行上的障礙
  ■ 要培養好修行人的素質,就要接受佛法的薰陶

弘揚正法怕得罪人,還能當老師嗎?

又說:“老師,你講法就管講法,何必要提不好的方面,你得罪人太多了,打擊面太廣了,會站不住腳跟的。”我也想改啊,改不了怎麼辦?只要我沒講錯,改不了就改不了吧。弘揚正法,還要考慮有的能講,有的不能講嗎?當一個老師,還要考慮這句話一講,這個學生要生氣,那句話一講,那個學生要生氣,這還當什麼老師?

你喜歡針對性很強的講話,那就對了

我講的法,我編的雜志,因為針對性很強,大家都喜歡。如果你對我這針對性的講話也喜歡,那就對了,如果只是覺得我編的雜志技巧很高,很有趣味,那你這還是憑興趣說話。

能以釋迦佛的智慧,改變今天佛門不好的面貌,這對你也有好處

為什麼針對性很強?為了改變如今佛門出現的不好的風氣,使它走上正信的道路,這是一個廣大菩提心。這兒是培養你的菩提心,以釋迦佛的智慧,善巧方便去改變如今佛門不好的面貌。這對你個人也有好處,至少你不會受不好一面的影響。

培養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偉大的佛陀事業

我們修行人,應該放下過去在世俗生活中形成的不良性格,重新開始培養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偉大的佛陀事業。

如果有人說,“老師你不是說,到了六歲以上性格就難改了嗎?”,這要一分為二地說,我說的是修行人的性格,你們現在只有一歲啊!在我這兒剛剛生下來,是最容易培養的時候,要那麼理解。對過去世俗生活中形成的不良個性,自己勇猛精進地改一改。佛說過煩惱也是性空的,哪有不能變的道理?現在佛學苑剛剛開學,正是一個培養修行人性格的好時候。

宗派偏見,修行上的小我習氣與愛好,都會致成修行上的障礙

要改變整個佛教的不良面貌,希望你們要發大心,不要執著宗派偏見,或者自己修行上的小我習氣和愛好,不要由於這些而致成修行上的障礙,要法門無量誓願學,能多學一點豈不更好。

要培養好修行人的素質,就要接受佛法的薰陶

怎麼培養修行人的個性?理論要懂,要接受佛法的薰陶,要取得同學們的幫助,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要高興。現在有句話叫“素質”,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素質,修行人也有喜怒哀樂,為大眾的進步而歡喜,為佛法的衰落而悲哀,為自己的煩惱而氣憤。不要恨人,也不要恨自己,也不要回到寮房打自己耳光,(眾笑)你的煩惱又不在臉皮上,你打它干什麼呢?恨自己的煩惱就是要以勇猛心去掉自己的煩惱,是這個意思。下課。(回向)


人格心理學 (47)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良的個性情緒,都來自“自我中心”

本次提要:
  ■ 不良的個性情緒,都來自“自我中心”
  ■ 自傲的人容易看別人短處,看自己長處
  ■ 不要埋沒他的才能,也不要不看他的短處
  ■ 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比父母更重要
  ■ 父母會把子女的長處,作為自己歡樂的享受
  ■ 教養不好,那是因為父母本身缺乏智慧
  ■ 溺愛和嚴厲,是二個極端

不良的個性情緒,都來自“自我中心”

我們講到自我中心會出現種種不良的情緒,也會出現種種不良的個性。自傲、好勝、自卑、消極、愛面子、虛榮、這些不良個性都跟自我中心有關系,都是從自我出發,表現了自我。有了這些由自我中心出發的個性,往往就很難跳出“我”的范籌。

自傲的人容易看別人短處,看自己長處

例如自傲的人,他為了自己一時的痛快,滿足心理上的優越感,常常把別人貶低,把自己抬高,好像唯有自己是對的,容易表現出來的就是只看別人短處,而不看別人長處,只想自己長處,而不想自己的短處。

不要埋沒他的才能,也不要不看他的短處

不過看別人的短處與看別人的長處,這也要辯證地說,如果你只看他的短處,而不看他的長處,你就發現不了他的才能和優點,這個人就很容易被你埋沒,很容易被你忽視,你光看他的短處還容易對這個人厭惡,嚴重一點會發展到動瞋恨心,從而喪失了菩提心,但你看不到他的缺點,又怎麼去幫助他呢?所以如果是從幫助別人提高的目的出發,兩面都要看。

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比父母更重要

尤其是作為一個老師,他如何去看學生,比父母如何看子女更重要,因為父母跟子女之間有一種天性,這種天性很深刻、很強烈、連綿不斷,還不至於出很大的偏差。父母往往也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長處,也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短處,不管長處短處,總是自己的孩子,他不會輕易地把孩子拋掉、看死。即使有許多愚癡、庸俗、無知的父母,他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是他對子女的這種感情,始終都存在,所以即使有偏差也不會偏到哪裡去。

父母會把子女的長處,作為自己歡樂的享受

父母看到子女的長處會越看越高興,看到子女能發揚自己的優點,父母會把它作為一個幸福歡樂的享受,實際上這也包含著父母自己的光榮、自己的安慰。所以女同志在跟女同志談論的時候,總是喜歡談自己家裡的孩子,雖然只是些風趣的小故事,難免也包含著炫耀自己孩子聰明、可愛的意思,所以父母很容易發現孩子的長處,也容易對他進行鼓勵,因為越對他鼓勵,他越是變好,父母也越是感到光榮,越是感到有面子。

父母也容易看到孩子的短處,因為總是生活在一起,有時候孩子的短處會找來麻煩,麻煩到父母身上,父母也會有感受,所以也容易看到他的短處。

教養不好,那是因為父母本身缺乏智慧

假如父母是有智慧的,他對孩子應該是能夠教養好的,因為他是全心全意地關心他。如果教養不好,那是因為父母本身沒有智慧,對心理學茫無所知。

溺愛和嚴厲,是二個極端

父母經常容易犯兩種傾向的錯誤,一種過份溺愛,一種過份嚴厲。過份溺愛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缺點,他也放松,他不想對孩子管得太多,免得孩子不高興,免得孩子要哭,這就寬大無邊了,失去了對孩子應有的教育。假如是孩子的長處呢?他就到處宣揚,甚至孩子在身邊,他也極力地宣揚,結果助長了孩子的驕氣。像這種無知的父母要占大多數,尤其是我們中國,長期以來對兒童教育、兒童心理的知識了解得很少,就是知識分子也懂得很少。


人格心理學 (48)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沒教養好的人,到哪裡都會給人帶來傷害

本次提要:
  ■ 沒教養好的人,到哪裡都會給人帶來傷害
  ■ 沒能力教養孩子,就不結婚
  ■ 過於嚴厲也是出於父母的無知
  ■ 溺愛形成驕橫,嚴厲形成自卑,均頂不住人生路上的風波
  ■ 兒女也是眾生,教育上有差錯,就會背過失
  ■ 沒把徒弟教育好,難道會沒有因果
  ■ 信佛的父母不懂佛法教育,子女長大後都變壞了

沒教養好的人,到哪裡都會給人帶來傷害

兒童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孩子如果教養不好,父母不但害了他,也害了父母本人,因為他會給父母添麻煩,也害了周圍的人,因為孩子沒教養好,隨便他到哪裡總會給人帶來傷害。所以人離開了教育,離開了智慧,會背很大因果的!

沒能力教養孩子,就不結婚

以前我熟悉的一戶人家,兄妹兩個都不結婚,妹妹因為非常自傲,她是一個老師,這個自傲並不是蠻不講理的自傲,她有一種自我欣賞的心態,覺得自己所想的樣樣都是不錯的,這樣就很難跟人相處,除非是她的學生,因為他們對老師尊重。她的哥哥呢?他怕結婚後要生孩子,他有個道德觀念:“我沒有能力教養好孩子,我就不要孩子,免得孩子長大了害人。”所以他不結婚。

過於嚴厲也是出於父母的無知

還有一種,父母望子成龍心切,非常嚴厲,這也是出於作父母的無知,把自己的壞脾氣任性地發洩到孩子頭上,孩子稍微有一點差錯就大大發作一通,這樣對孩子心靈上的損傷很大,孩子將來的心態會歪曲,而且容易致成病態。

溺愛形成驕橫,嚴厲形成自卑,均頂不住人生路上的風波

如果父母過於溺愛,從小培養孩子的傲慢心理,一旦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頂不住人生風波的刺激,他就會發展成一個自高自大的人,形成誇大狂。如果父母管教過嚴,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愛,他在心理的成長上就會營養不足,軟弱得很。父母嚴厲凶惡的形象在他心靈深處深深地埋了進去,只要父母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他就恐懼得不得了,他在這樣的日子裡成長,長大以後會極端地自卑、膽子小、恐懼、沒信心,如果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風波,他頂不住了,他就會形成憂郁症,對人生始終沒有樂趣。

兒女也是眾生,教育上有差錯,就會背過失

因此一方面父母對孩子是有養育之恩,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父母也容易背很多的過失。雖然他今天是你的兒女,實際上他也是投奔到你家來的一個眾生,如果你不把他教養好,要背因果的,父母兒女之間,不像成人跟成人,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你也不一定會聽我的話,我也不一定會聽你的話,各人對自己負責。兒女可不是這樣,兒女總是聽父母話,父母叫他這樣,他就去這樣,一有差錯,你這個父母哪會沒有過失。

沒把徒弟教育好,難道會沒有因果

正好像十年動亂以後,國家要把宗教再恢復起來,一個地方宗教局的領導就講過這個話:“你們老師父收徒弟不要收得那麼多啊,你有那麼多皈依弟子,那麼多的徒弟,你管得了嗎?收了徒弟,你要負起教育的責任啊,你不教育,將來這個徒弟在外面做壞事,影響你的聲譽,說起來總是你的徒弟。”這是從聲譽方面來講,從因果方面來講呢,我們信佛的人應該要知道,一切都在因果裡邊,今天天熱,你能吹到一陣涼風,或者吹不到一陣涼風,都有因果,看你前輩子的福氣多少喽。人生一切的一切都在因果裡。你不把徒弟教育好,難道沒有因果啊?

信佛的父母不懂佛法教育,子女長大後都變壞了

有的信佛的家庭生了孩子,開頭大家都很高興,你叫他拜佛他就拜,你叫他唸佛他就唸,看看這小孩子也有善根,可是到後來呢?十個倒有八九個沒變好,什麼道理啊?父母不教育嘛。這種事情多得很,一些居士,乃至是老居士,家裡的兒女,說起來也是信佛的,可是這個信心根本不生根的,而且後來甚至對父母也不孝,最後還會完全放棄信仰,甚至父母信佛,他還會反對。家庭是佛教的家庭,從小又聽父母話,小時候還表現出信佛的善根,長大了成這個樣,父母嘛最後受報,苦得不得了,到底什麼原因?就是個教育問題嘛。


人格心理學 (49)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思想腐朽煩惱重的老一輩,年青一代不能緊跟

本次提要:
  ■ 把父母趕出門,竟然發生在父母信佛的家庭裡
  ■ 只講自身因緣,不作外緣努力,會把菩提心掃光了
  ■ 思想腐朽煩惱重的老一輩,年青一代不能緊跟
  ■ 愛得狹小,心易變動;愛得廣大,根廣心堅
  ■ 沒有佛法的家,不會變成佛化家庭

把父母趕出門,竟然發生在父母信佛的家庭裡害

以前上海有對老夫妻,年齡比我老,兒子把他們趕到門外,他們只好到派出所去,因為沒地方住啊,可是派出所也管不了這件事情。還是信佛的同學幫他們想辦法,讓他們兩老夫妻住到成都昭覺寺去。還有一個信佛的家庭,女兒也信佛,卻把父親住的房子賣掉,讓父親住到養老院去。信佛的家庭,出現這樣的子女,很不好理解啊!連自己的子女都度不了,你咋度眾生?

只講自身因緣,不作外緣努力,會把菩提心掃光了

這兩個例子,本身都是老居士,學法學了很多年,還會講講佛法,就是對子女太寬,至少在佛化教育上太寬了,往往聽其自然,因為年輕時候就接受了佛門裡某些人的老思想,所以我現在對老思想非常反感,因為我事實看得多了,這些老思想,老得來都已經腐朽了。什麼老思想?“他們自有他們的因緣,他們自有他們的善根,到時候他們自己會發心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要因緣一到,他們自然就會精進修行乃至於出家,所以盡管可以不管他們。這種老思想厲害啊,而且傳布還很廣,這樣就把人的菩提心,人的努力心,度眾生的心全掃光了,把度眾生變成了只有理論而沒有實際行動,實際上就是在等,等到時間因緣來到,他忽然自己猛然反醒。可能也有這樣人,但有幾個啊?這種風一吹啊,佛門裡的人大大離開了教育。

思想腐朽煩惱重的老一輩,年青一代不能緊跟

要強調教育的作用啊,沒有善根的人你好好地培養,他也會有善根的;因緣沒到,你好好地培養他,因緣還可以提前成熟。這些老思想不強調人自身的努力,豈不就是以前批判的腐朽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這種老一輩能緊跟嗎?他們自己煩惱很多,也很嚴重,所以我到50歲才下定決心我不跟他們走,我走自己的路,自己路就是走釋迦佛教導的路。

愛得狹小,心易變動;愛得廣大,根廣心堅

我年青時,看到一個老太太在公園裡向周圍的人哭訴,他丈夫死得早,靠縫洗衣服賺點錢把孩子養大,還供他念書,一直照顧他到工作,娶媳婦。本來孩子挺孝順,可是娶了媳婦以後就兩樣了。有一次,婆媳吵架,媳婦打了婆婆耳光,兒子在旁邊,竟然一句話也不說,所以她氣壞了。我本來想說幾句話,我看她氣得那個樣子,也別說了,因為我要說的話,世俗上人較難接受,覺悟上差距太遠還是別說的好。

從信佛的觀點來講,父母應該從小教養你的孩子:要把一切老年人都看成是父母,一切眾生皆父母。如果這個孩子對別人家的父母也非常的順從、照顧,那麼親生母親他會不照顧嗎?只叫孩子記住:媽這麼辛苦把你養大,你長大了別忘了你的媽。這個根子不大,熏陶也不廣,一陣風吹來就要動搖。尤其是世俗上的人,一到了年齡,男女心很強,自然會發展成聽老婆話超過於聽媽的話。這些都是教育問題。

沒有佛法的家,不會變成佛化家庭

現在很多居士家裡,父母信佛,孩子學氣功,父母吃素唸佛,孩子喝酒、賭博,這就是現時代中國佛教家庭的面貌。已經非常嚴重了,非常令人痛心啊,世間上沒有教育,孩子也不會好,佛弟子的家庭沒有佛法的教育,這個家庭也不會變成佛化家庭。你平時吃素唸佛,唸佛的佛友經常來往來往,孩子雖不贊成,但也不干涉。可是到臨終時,佛友來幫你助唸了,一敲門,孩子一看,全是唸佛老太太,就把門“砰”一關,說:“用不著”。那個時候孩子就不客氣了,因為他心裡討厭。你自己都不懂佛法,你用什麼去引導孩子啊?人能夠離開教育嗎?


 

 

上一篇: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一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