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21)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自我中心的人把“我”作為生活的中心
本次提要:
■ 請放心,我還沒倒下去
■ 佛稱弟子是勇敢的士兵
■ 心理病態的自療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 勇敢面對,心就不怕
■ 靠同情、可憐、愛護,是幼兒園的洋娃娃
■ 自我中心的人把“我”作為生活的中心
■ 修行不知斷我執,卻說“怎麼沒有我”
■ 錯的推給你,對的推向我,永遠做老眾生
■ 在家人心裡只有我的兒子,出家人心裡不要只有我的小廟
請放心,我還沒倒下去
有一年我從四川回來,大熱天,那個時候路風不好,列車員竟然不供應開水。到了一個站,有的人拿著茶杯向窗外用皮管給火車加水的人說:“給我一點吧,我渴死了。”我也拿茶杯要了點水喝,到蘇州下了車,趕到大學門口就開始嘔吐,還沒有吐完,又拉了,馬上進廁所,臉都白了,人也豎不起來,我照樣按時上課,旁邊學生說:“老師,你這樣還能上課?”我說:“我還沒倒下去,放心好了。”他給我拿來靠背椅,我不坐也不靠。開始真可憐,沒氣力,後來聲音越講越響。
佛稱弟子是勇敢的士兵
小困難一沖就過去了,大困難也不要停腳步,繞個圈子就過去了。佛稱佛弟子是勇敢的士兵,當然這不是跟人打仗,而是跟煩惱打仗,跟自己的懶惰、囂張、壞脾氣打仗。
心理病態的自療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同學給你指出缺點要感謝,記在心裡,今後要改正。我年青時的心理病態都是我自己改過來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以前人行道是大方塊的水泥地,兩塊中間有條縫。我從家裡去上班,喜歡步行,我一只腳伸出去,總要邁在方塊的中間,如果邁在線上,怎麼也不痛快,我會把腳縮回來重走,麻煩不麻煩?好像有種無形的力量要我必須那麼走,這叫“強迫行為症”。 病態心理、人格心理,我學得很多。後來我下決心,自己醫自己的病,怎麼醫?當我走人行道邁到線上時,我偏不重走,就讓腳自然地踩在邊上,很快就改過來了。
勇敢面對,心就不怕
我一生受過很多苦難。我做過會計,在會計科,四張辦公桌拼在一起,中間一架電話機。當有人無意中把電話機推到我桌上時,我就害怕。有時電話鈴響了,他們幾個沒接,我就慌了,把帳本拿出來亂翻(眾笑),表示我比你們還忙,沒時間聽電話。我怕電話怕到這個程度,你們不好理解,因為我有嚴重的口吃,我怕說話,怕別人笑我,愛面子啊。所以年輕時我是懷裡揣著兔子生活的,心一直怦怦跳。有一天早晨,我最早一個到辦公室,我瞪著眼看電話機,心想我為什麼要怕你?(眾笑)我早就做好思想准備,像上前線打仗那樣給自己做好了思想動員,把電話機抓到面前:“你響吧,我等著你。”果然電話鈴響了,我一點兒不緊張,高高興興拿起來:“你找誰啊?”這話流利而出,這就又是一個反其道行之的例子。
靠同情、可憐、愛護,是幼兒園的洋娃娃
我就是這樣自我奮斗出來的。老靠人家同情、可憐、愛護,這是誰啦?幼兒園小朋友懷裡的洋娃娃啦。我們來到福鼎兩年多,人常說:“傅老師的學生個個好,都很乖的。”還不是我訓練出來的?也靠他們自己覺悟。
自我中心的人把“我”作為生活的中心
現在講人格心理學的第一個內容,叫“自我中心”。把自己,把“我”作為生活的中心,作為人生道路上的中心,一切思想脾氣的中心,這樣的人還能好到哪裡去?
佛門裡邊為名為利的人,核心還不是一個“我”?如果他專為別人,唯獨沒有“我”,這就不叫自我中心。
修行不知斷我執,卻說“怎麼沒有我”
聽說有個單位搞業余演出,記者來拍照,有個演員竟然忘了演戲,面朝著照相機等著他拍,“你要拍拍我”,這就是自我中心。佛門裡也常聽到:“怎麼沒有我?”修行不知斷我執,卻處處以我為中心,做了點功德要看功德芳名,還怄氣:“我供養了一千塊,供養五十塊的竟然排在我前面?”
蘇州有個人聽經來晚了,前面一排座位已坐滿了,他氣啊:“怎麼第一排沒我的位置?我昨天還供養了一個大冰箱。”意思是我是大居士,竟然前排沒有我的位置!不是這個居士大,是冰箱大,這個“我”可真重啊!
錯的推給你,對的推向我,永遠做老眾生
同學們之間出現矛盾,我來調解,很少聽到“在這方面我也做得不對”,聽到的盡是訴苦、告狀,你怎麼樣怎麼樣,你是成心報復,……錯的全推給你,對的推向我,這種習氣不改,修行也修不好,永遠做老眾生。
在家人心裡只有我的兒子,出家人心裡不要只有我的小廟
兒童天真爛漫,很純潔,隔壁小朋友來了,他高興了,會把玩具給小朋友玩。純潔的心裡只有“你”,沒有“我”。可是他媽回來了,鄰居的小朋友就想回去了,孩子會說:“洋娃娃你拿回去玩。”媽臉色一沉,鄰居小孩嚇得溜走了。等鄰居小孩一走,媽說:“你怎麼不懂事?這個洋娃娃多貴啊!媽是買給你的。”我說這個媽教育不當,倒要跟她孩子學學,心裡只有“我”,“我所”,“我的兒子”,“我買的洋娃娃是我的兒子玩的……”你們安心在這裡學習,腦子裡也要去掉一個“我”,我什麼?我的小廟。(眾笑)下課。(2001.4.28 第五講完)
人格心理學 (22)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眾生喜歡抓一個“我”, 也就發展了一個我
本次提要:
■ 彌補人格缺陷,達到人格圓滿
■ 朝著釋迦佛圓滿人格的方向去努力
■ 人格缺陷起源於“自我中心”
■ 一切煩惱起源於我執
■ 自我中心以“我”為中心
■ 眾生喜歡抓一個“我”,也就發展了一個“我”
■ 損人利己,唯利是圖,就是“我”在推動
■ 人做好事就因為有股“善”的力量
彌補人格缺陷,達到人格圓滿
講人格心理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我們在人格上的缺陷,達到圓滿的人格,對我們信佛的人來說,佛陀的人格是最圓滿的。世間上研究的心理學,所說的人格圓滿是相對而說,不是絕對的,也就是依世間上的觀點角度看一個人的個性、情緒有什麼缺點,把它彌補起來,這樣就稱圓滿。
朝著釋迦佛圓滿人格的方向去努力
我們佛弟子要達到的人格圓滿,就要以釋迦佛為榜樣。從斷煩惱習氣來說,煩惱習氣完全斷盡了才能叫圓滿,從利益眾生來說要培養種種優點,積累功德來圓滿我們的人格。今天我們以佛陀的圓滿人格的精神來指導我們怎麼樣達到自身人格上的圓滿。不管怎樣,我們佛弟子要求人格的圓滿,應該有個原則,要朝著釋迦佛的圓滿人格方向去努力。
人格缺陷起源於“自我中心”
不圓滿的人格就叫人格缺陷。“缺”就是少了一些,“陷”就是陷下去了,也就失去了平衡。種種的人格缺陷都起源於自我中心,都以自我中心為基礎,從自我中心上出生的、形成的,自我中心是人格缺陷的一個根子。
一切煩惱起源於我執
佛教導說:“一切煩惱都起源於我執。”我執就是一切煩惱的中心,有了這個中心,它會向四面八方出生種種錯誤的思想觀點以及錯誤的要求。
自我中心以“我”為中心
自我中心,即以“我”為中心,以“我”為核心。從前我們學習社會發展史,也有句話:“資產階級以‘我’為核心。”
眾生喜歡抓一個“我”,也就發展了一個“我”
在以往社會裡就靠這個力量去發展,推動一個“我”,發展一個“我”,也就是說眾生喜歡抓一個“我”,那就讓他從抓“我”的這個立場上去努力吧。
損人利己,唯利是圖,就是“我”在推動
但是人不可能一個人孤零零生活,人類是群居生活,必然會跟周圍的人發生聯系,如果利用“我”為中心,極端地去發展,往往為了滿足自己而不考慮他人利益,對周圍人就有損害。為什麼當年稱資產階級以“我”為核心?因為資產階級往往唯利是圖,利給誰啊?就是給“我”。做生意能賺錢就干,哪怕發展到道德品質的墮落,只要能賺錢,不好的事情他也會做。不是為了群眾的利益,而是為了個人的發財。例如偽劣商品會給消費者帶來什麼好處呢?可是有人卻干得起勁,為什麼?“我”發財了。
人做好事就因為有股“善”的力量
人際關系中出現的種種謊言、欺騙、打擊,全是為了一個“我”,人類的自私,既然如此可怕,為什麼社會到今天雖然有戰爭,但也有和平,雖然以“我”為核心,有時候卻也會做點好事,這是因為人類還沒有完全喪失天良,還有股善的力量,不論知識也好,宗教也好,種種教育也好,還在宣揚著人類應有的同情和愛護的美德,要為他人奉獻愛心,加上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善良種子,使人類的同情心,並沒有完全消失。
人格心理學 (23)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自私和奉獻是人類善和惡的調和,
也是名與利的調和
本次提要:
■ 自私和奉獻是人類善和惡的調和,也是名與利的調和
■ 佛主張佛弟子要走上“無我”的道路
■ 要把心裡夾雜的“我”逐漸掃除掉
■ 我慢貢高的人佛法越學多,我執越提高
■ 修行修不好,就會消福造業
■ 出家人接受供養,要為人世間樹立一個好榜樣
■ 出家了起煩惱,造惡業,這個罪就更大了
■ 唸經為取財,可不是修行的路
■ 我慢大,脾氣壞,無慚無愧不受教,佛也救不了
自私和奉獻是人類善和惡的調和,也是名與利的調和
自私和奉獻這兩者有時候會出現調和,也就出現了為了自己賺錢不擇手段,另一面富起來的人又會拿出一部分錢做好事,從慈善事業中博得一個好名聲。
佛主張佛弟子要走上“無我”的道路
佛教主張佛弟子一開始就要走上一條清淨的道路,就要反對我執,放下我執,走上一條無我的道路,佛法始終是這麼說的。
要把心裡夾雜的“我”逐漸掃除掉
佛教講因果,因的成分不純粹,果也不純粹,佛弟子在學佛修行這條路上一定要純粹,即使我們由於水平有限,夾雜著一些“我”的東西,也可以學佛,但學佛的目的要把你夾雜的東西逐漸逐漸掃除掉。
我慢貢高的人佛法越學多,我執越提高
但有的佛弟子在學佛的過程中很不自覺,一方面佛法的觀點在提高,另方面夾雜的我執也在提高。佛法越學越多,我執卻越來越厲害,以自己的知見為准則,表現了我慢貢高。一個修行人把釋迦佛反對的我執也同時提高,任其發展,這個修行怎麼修?是完全沒有希望的。
修行修不好,就會消福造業
修行修不好就會消福造業,怎麼消福?今天吃一口飯,要牽涉到多少人的勞動?不僅僅是給你煮飯的勞動,還有農民種田的勞動,工人運輸的勞動,制造農具的勞動……而我們給眾生貢獻了多少?人世間有很多都是白吃飯的。即使他認為自己有福氣,福氣也會有享完的時候,所以我們當居士的,一定要參加勞動,這叫培福。出家人呢?為了讓他們安心修道,集中精力在自利上能夠斷煩惱,在利他上能夠弘揚佛法,釋迦佛規定出家人必須集中精力來完成解脫生死、弘揚正法的任務。
出家人接受供養,要為人世間樹立一個好榜樣
佛規定出家人不能在社會上謀生,所以出家人接受供養,為在家人培福,稱為福田僧。那麼你接受了這一份供養,就必須要累積種種修行功德,在斷煩惱的功德上要不斷增長,為人世間樹立一個好榜樣,在利他功德上要弘揚佛法,樹立法幢。
出家了起煩惱,造惡業,這個罪就更大了
如果離開了這樣的標准就糟了。居士吃飯還是吃自己的,出家人享受了眾生的供養,如果再在出家人的隊伍裡起煩惱,造惡業,自由散漫,搞歪風邪氣,破壞僧團和合,玷污佛門清淨,非但不斷在消福,而且在供養你的在家人面前做了壞榜樣。這個罪就更大了。即使眼前能躲得過去,因果難逃啊!
唸經為取財,可不是修行的路
有的人由於不懂佛法,師父沒有教育,他們的觀念就是:“我是出家人,我就是師父,我師父也就是這樣子。”那麼究竟干了些啥呢?前兩天看到你們寫的一篇日記:“在小廟裡這幾年,只知道跟師父每天唸唸經,唸唸佛,也不知道干點啥。”出家人唸經、唸佛為修行,為報眾生恩,可是為什麼又要向眾生索取錢財?唸《藥師經》一百塊,唸《金剛經》三百塊,這條賺錢的路究竟是不是修行的路?
我慢大,脾氣壞,無慚無愧不受教,佛也救不了
現在有些人以師父自居,由於不懂佛法,我慢越來越大,脾氣越來越壞,好比現在的獨生子女吃父母的飯,在家裡個個是小皇帝,這些小皇帝不勞動,白吃飯,文化水平也沒有,就靠父母的寵愛,整天哇哇叫,要這樣要那樣,不依順他就發脾氣。如果佛門出現這樣的“小皇帝”,不受善知識教育,無慚無愧,佛也救不了。
人格心理學 (24)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充滿煩惱的人,心理不會健康
本次提要:
■ 現在男眾女眾都在退化
■ 由“我”起“慢”,由“慢”而“高”
■ 當老師的,該說的話還是要說
■ 充滿煩惱的人,心理不會健康
■ 集中在“我”身上的人,就叫自私
■ 心胸擴大,就容易接受佛之觀點
■ 說法是慈悲心,啟發是菩提心
■ 墮在“我”的泥坑裡,就難擺脫“我”
現在男眾女眾都在退化
怎麼會形成這樣的呢?還是由於一個“我”。現在男眾女眾都在退化,遠遠不如我在90年辦學時的情況,現在有許多情況從前沒見過。從前來報到的年輕出家人,懂得恭敬,謙虛,有的看見我就要頂禮,我告訴他,“我是居士,出家人不應該給居士頂禮。”他心裡有點過意不去。現在怎麼樣?“我是出家人,老師是居士,管得了我嗎?”也許是時代的變化。我並不是說你們在座的,這樣的人都跑掉啦,因為他們不講道理,也就跑了,我說:“你可以不受居士管,你不能不受老師管,你不能不受辦公室管,你是來當學生的,哪個學生沒有老師?你是學生呀。”
由“我”起“慢”,由“慢”而“高”
“我慢貢高”第一個字就是“我”,從沒想一想自己為社會,為大眾做了多少貢獻,一想到“我”,馬上就起“慢”,就是我慢。“高”,矮子也會高,矮子氣得暴跳如雷,一跳就高。
當老師的,該說的話還是要說
有的人心裡在想:“傅老師總喜歡批評”,那麼我不說又該怎麼辦呢?師父寵愛你,讓你自由散漫,老師也沒有資格管你,如果法師能管,法師怎麼也訴苦呢?以前隆蓮法師就對我說:“現在出家人都管不了出家人。”出家人都沒辦法管出家人,看來並不是因為我是居士不能說,現在是誰也不能說,那麼佛教怎麼辦?佛弟子的素質怎麼辦?任其這樣降低下去啊?我做老師的,該說的話還是要說。
充滿煩惱的人,心理不會健康
這種充滿煩惱的人,心理也始終不會健康,心胸狹隘,一切的人格缺陷也只有任其發展。
集中在“我”身上的人,就叫自私
思想觀點集中在“我”身上,這非但是佛教反對的,社會上也反對,這叫自私。連集中在別一個人身上也不恰當,何況集中在自己身上?佛一再說,心要無量,釋迦佛唯恐我們心胸狹隘,心有執著,所以告訴我們,要禮拜十方佛,恭敬十方佛,把我們心量擴大到十方。
心胸擴大,就容易接受佛之觀點
在《阿含經》裡釋迦佛常有這樣話:如果你能得到如來一個法,親證一個法,如來保你獲大神通,得大解脫。後來釋迦佛說了四十九年法,越說越廣,又說了大乘法,釋迦佛並不希望眾生心量狹隘,只抓一個法,心小果也小,因大果大,釋迦佛希望我們成佛,不希望我們心量只集中在自己一個人身上,或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養成狹小的習氣就難以擴大。所以釋迦佛說要發四弘誓願,要“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即使學不多學不到家,但你有這顆無量的心,你心就不會被狹隘擋住,心胸擴大,就容易接受佛之知見,否則你是轉不過來的。
說法是慈悲心,啟發是菩提心
我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的批評話呢?因為有的學生實在不對啊!為了挽救她又不好指名,又不好當面跟她談,怎麼辦呢?那麼趁講法的時候就把想啟發她的話全加進去了,這麼說,那麼說,話這麼多,到底是優點還是缺點啦?從這面看,缺點;從那面看,完全是菩提心,慈悲心。
墮在“我”的泥坑裡,就難擺脫“我”
有的同學心裡也明白,老師今天講法幾乎都是對我講的,是在啟發我。差不多講課我都圍繞著她,開導她,因為有的同學我沒有辦法跟她講話呀,她不聽我的,要我聽她的,我只有在講課、講法的時候還能說上幾句,這麼苦口婆心的啟發,為什麼還轉變不了?因為她只關心“我”,不會去關心別人,去關心整個佛教,墮在“我”的泥坑裡擺脫不了。
人格心理學 (25)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本次提要:
■ 為了一個“我”,不達目的不罷休
■ 兒童也有自我中心,喜歡父母注意他
■ 我慢貢高的人好自我表現
■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 自我中心的人,幾句話一捧心就高舉
■ 自我中心的人,很難接受別人對他的冷淡
■ 由壓抑帶來的總爆發,會帶有危險性
■ 父母要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
為了一個“我”,不達目的不罷休
掉進自我中心以後,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只講自己的道理,不聽別人的道理,一天到晚以“我”為中心,“你們都來同情我啊,都來可憐我啊,都來安慰我啊,我多麼可憐啊!”見人就訴苦,見人就哭喪著臉,為什麼?一個“我”。以前有個專門喊頭疼的同學,過去在別的地方給她住一個人一間房間,我們沒有這個條件,她就天天鬧,後來被我批評了幾句,我叫同學們都搬出來,讓她一個人睡,目的達到就不吵了。
兒童也有自我中心,喜歡父母注意他
每個人都有自我中心,生下來就有,也包括後天的形成。從前一個家庭生幾個孩子,父母寶貝的是頭一個跟最後一個。頭一個剛生,最後一個以後不生了,所以特別寶貝。那麼生了頭一個,又生了一個,如果父母寶貝小弟弟,老大就調皮搗蛋,如果父母不去理他,他會動得更厲害,也不像多動症;父母沒看見,他會想辦法使父母看到、聽到,父母就會到他那裡去關心他,他就好得多。根據兒童心理來分析,這是因為以前父母總是朝著他的,現在父母朝著小弟弟了,所以他要把父母再搶回來,哪怕父母罵他,打他兩下,他也高興,這是兒童為了引起父母對他的注意。
我慢貢高的人好自我表現
我慢貢高的人,如果沒地方表現,他就會想辦法讓大家都去注意他,他好充分表現自己的我慢,否則大家不注意他,他表現給誰看呢?
當他一個人的時候,再表現我慢貢高,誰看得見?他也不想表現。如果真的一個人也在自我表現,這個人嚴重了,快到了精神病的邊緣了。如果僅僅是獨自出出氣,不影響人家,這個人還算好的。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一般人要表現自己,如果沒有可以突出自己的地方,就會突出自己的調皮搗蛋,聲音小別人不注意,勢必會大聲說話,大家一被吸引,頭跟著眼睛全轉過來了,他(她)就會很得意,以為很了不起,大家都在注意他(她)。這個心態,即使不能說他壞,至少也是病態的不正常,因為有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缺陷,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自我中心的人,幾句話一捧心就高舉
兒童經常喜歡別人對他注意,家裡有客來,客人說他幾句好話,“孩子挺乖的”,“很漂亮,很秀氣”,幾句話一捧,挑起了兒童的自我中心,心就高舉了,他就會更加吸引你們對他的注意,在客廳裡笑鬧著,兜圈子,俗話叫“人來瘋”,人來了他就“瘋”啦,所以說這種“自我中心”從兒童開始就有。
自我中心的人,很難接受別人對他的冷淡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卻變本加厲地受寵愛。遇到旁人冷淡他,有的兒童就會以頑劣、調皮,處處吸引別人對他的注意。
由壓抑帶來的總爆發,會帶有危險性
也有的兒童不是這樣,悶在心裡,很孤獨,沒有透氣的機會,也沒有表現的機會。孩子看到別人都在高興,也想表現表現,就說:“媽,我也講個故事。”媽說:“你就別講了,你說話又說不清楚。”這個孩子看看別人很出風頭,自己受到了冷淡只好悶在心裡,總有一天大爆發,來個大表現。家裡不好表現,他就到家門外去表現,他會把周圍的小朋友全都召集來,開始表現了:“我是大隊長。”自稱隊長,“立正。”那些小孩子也喜歡跟他鬧著玩,這些都是缺乏正確的引導,自然會帶有危險的。
父母要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
所以在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上,不懂得兒童心理,不懂得心理衛生,兒童成長後,難免會致成心理不健康。我56年開講心理衛生,跟妹妹說過一句笑話,也是很有感觸的話,聽來有點異想天開,“如果我有一天做了衛生部長,我就要頒布一項法規,凡是要結婚的年輕男女都要經過一場兒童心理衛生考試,合格的才能結婚。因為我看到很多家庭對孩子的錯誤教養實在太多了。”這當然是口說大話,我連一個衛生科長都輪不著(眾笑),今天這種話只好在課堂裡說說。
人格心理學 (26)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自我封閉的人,
得到了寵愛,發展了自由散漫
本次提要:
■ 母愛的偉大,在於她對自己不發生興趣
■ 媽媽照顧了孩子,忘掉了自己
■ 菩薩會把對自己的注意力轉到眾生身上去
■ 要轉移對病的注意力,勞動有好處
■ 同病相憐者應互相關懷,不要互相訴苦
■ 機能性的病,不必過於害怕
■ 自我封閉的人,得到了寵愛,發展了自由散漫
母愛的偉大,在於她對自己不發生興趣
剛才的啟發和舉的例子,都是在說明自我中心,只對自己發生興趣。母愛的偉大,在於她對兒子發生興趣,她對自己不發生興趣。哪怕她平時對別人不發生興趣,對自己發生興趣,但是她在自己孩子面前,她會做到對自己不發生興趣,對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很小的孩子,照顧體貼無微不至!哪怕自己年紀輕輕,蓬著頭,縮著腰,髒得不像一個人,她也不管,一心為了孩子,所以說母愛偉大,因為她愛孩子。
媽媽照顧了孩子,忘掉了自己
母親肚子疼,聽到孩子哭聲,母親會不顧自己的肚子痛,馬上過去問:“你怎麼啦,你怎麼啦?”孩子還不會講話,只知道哭,母親給他揉肚子,“你是不是肚子疼啊?媽給你揉揉啊。”結果她把自己肚子疼忘記了,自己肚子反而不疼了。
菩薩會把對自己的注意力轉到眾生身上去
菩薩愛眾生希望眾生幸福,沒有痛苦,就像母親愛自己的孩子,菩薩關心眾生的痛苦,會忘掉自己的痛苦。在心理學上講,這叫注意力的轉移,從自己轉到眾生身上去,好比媽從自己轉到孩子身上去。
要轉移對病的注意力,勞動有好處
女眾班過去有個同學,因病而表現出自我中心很嚴重,在我面前種種訴苦,其實像她這種病我是老資格了。我年輕時所得的神經衰弱年代可長啦,所以我總是勸她:“神經衰弱是心理上的障礙,不會有危險性的。”她偏要人家承認她、同情她,再三跟她說:“不要多想自己,多參加勞動會有好處,要轉移注意力。”她聽不進去,拔不出來。
同病相憐者應互相關懷,不要互相訴苦
假如寮房裡有個同學肚子疼,另一個同學忽然也肚子痛,我相信她不會過去:“你生病啦,我去跟辦公室說。”她正在為自己擔憂,一看,你也疼了,很好,咱們同行(眾笑),她可能會叫得更厲害:“哦唷,啊呀。”
機能性的病,不必過於害怕
眾生的某些心態,北方人叫“撒嬌”,陪過她去看醫生的同學告訴我,因為她也說得太過分了,“只要一點響聲我就整夜睡不著,頭疼。”醫生只好說:“像你這樣集體生活不合適。”集體生活哪能一點沒有響聲呢?神經官能症是官能性的病,並不是器質性的病,一個佛弟子不必怕得這個樣子。
自我封閉的人,得到了寵愛,發展了自由散漫
猶如吃奶,飲的是釋迦佛的法乳,竟然不生長釋迦佛的大雄大力。掉在這個中心裡的人,往往拔不出來,打不進去,封閉得如此厲害,所以自我中心是很可怕的。能夠轉變的人,還有希望;如果你轉變不了,也會朝惡劣的方向發展,修行人即使得到寵愛,可是發展了自由散漫,你在修行上打了一個大敗仗。今天下課。(2001.5.5 第六講完)
人格心理學 (27)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合群的人孤獨,傲骨的自我欣賞都是一種病態
本次提要:
■ 自我中心就是“我執”,會發展到對別人的傷害
■ 現在最普遍的就是誹謗
■ 大家都執著一個“我”,怎能行“六和”呢
■ 很多人只對自己發生興趣
■ 人世間很少找得到能平衡、持久的良好關系
■ 不合群的人孤獨,傲骨的自我欣賞都是一種病態
自我中心就是“我執”,會發展到對別人的傷害
上次講到自我中心是以自我為核心,只對自己發生興趣。自我中心在佛法裡講就是我執,從我執發展到法執,執著我就發展我所,我的知見,總以自己的知見去衡量別人的知見。一個佛弟子離開佛法越遠,這種現象越普遍,乃至於發展到傷害,尤其是在邪師邪說的影響下,執著知見上的偏見,由宗派情緒而起宗派斗爭,這也是出於不根據佛的教導為准則,根據他自己執著的為准則。
現在最普遍的就是誹謗
現在最普遍的就是誹謗,如果與自己的知見不和,就認為是錯的,即使自己不懂佛法,講不出什麼道理,也不想當面辨清楚,互相聽取意見,就在背後進行誹謗,制造黑風,使你受到打擊、敗壞名譽。這不是講得可怕,而是現在這種現象在不肯學佛法,不肯多聞,不肯斷煩惱這樣一大批的人裡邊十分嚴重,對佛教是個極大危害。
大家都執著一個“我”,怎能行“六和”呢
講到這裡,就可以知道,以我為中心,或者以我這個宗派為中心,或者以我的觀點為中心,或者以我崇拜的這個人為中心,危害無窮。大家都有一個我,你有你的我,他有他的我,我有我的我,怎麼能六和呢?即使佛堂掛上個“六和”,可是你干的事情全不和,你和是跟自己一小堆和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怎能叫做佛門的四眾弟子的和呢?
很多人只對自己發生興趣
在人世間的世俗生活裡,經常可以看到某種現象,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來看就不太好,很多人都是有這個毛病:只對自己發生興趣,對自己從頭到腳都發生興趣,喜歡打扮就是對自己發生興趣,喜歡自我吹捧就是對自己發生興趣,喜歡別人注意我就是對自己發生興趣。
人世間很少找得到能平衡、持久的良好關系
國外有句話,“你不會自我宣傳嗎?”自我宣傳,就是對自己發生興趣。即使你對別人發生興趣,也是出於你對別人的喜歡,還是屬於對自己發生興趣。所以人世間很少能夠找得到相互關系良好、平衡、持久的,有時候剛剛碰上了,但是一會兒就發生矛盾、摩擦。
不合群的人孤獨,傲骨的自我欣賞都是一種病態
還有一種人看來比較文明,他不喜歡生活在群眾裡,他喜歡一個人自顧自生活,在對自己發生興趣的時候,他能夠出現一種特異的能力,能夠長時期一個人過日子而不感覺到寂寞,但他又不是一個修行人,修行人靠自己的覺悟,僅僅是在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中進行修持罷了,像剛才那種人就不是這樣,他會發展成對別人的厭惡,看不慣。假如別人對他有所批評、啟發、幫助,他來一個逆反心理,反而更高傲,目空一切,就逐漸形成了孤高。如果為人比較好,他不做壞事,也不傷害人,就是這種孤高的樣子,也與人合不來,不能夠合群,不能夠投入到群眾中去。往往在過去文人的筆下,還有對他表示贊歎;在畫家的筆下,天上一個月亮,“一”,底下一個人喝酒,“一”,前面一盆菊花,“一”,盆裡只有一枝菊花,“一”,全是“一”,用“一”來顯示他的傲骨,高傲的骨頭。以心理衛生來講,這是最不好的,把自己封閉起來,自我得意,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從現代心理學來講,這已經是在病態的邊緣上了,或者說已經是心理病態了。
人格心理學 (28)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麼都是修行
本次提要:
■ 要合眾,要廣學多聞,要自我改造
■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麼都是修行
■ 我執煩惱會打開三惡道門
■ 去不掉個人的“我”,怎能成就常樂我淨的“我”
■ 要聞思修,聞了不思,也就修不起來
■ 智能登地,對愚發生好感慢慢也會變成愚
■ 想自己缺點,想別人的優點
■ 無慚無愧,因為他執著惡法空不掉
要合眾,要廣學多聞,要自我改造
佛法為什麼偉大?佛法主張要合眾,不主張“孤高”,要廣學多聞,叫法門無量誓願學,不主張只要一本經,一個法,那些不能廣泛地接受佛陀的教導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人,在佛門裡盡散布種種的錯誤,使佛門的氣氛大大變樣,使佛弟子很難和合,甚至一個小廟僅僅幾個人都和合不起來。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麼都是修行
遵守叢林規矩就是叫你合眾,也不根據你,也不根據他,大家放棄我執,以戒律,以叢林規矩為准則。你說這個規矩又不是我定的,要我遵守干嘛?你遵守了好嘛,如果這個規矩定得好,你把這個規矩拿過來,作為我要遵守的,那豈不是把原來的我丟掉了嗎?佛法在生活裡,你按照佛法去生活,什麼都是修行,就看你悟不悟。
我執煩惱會打開三惡道門
用世俗的觀念、固執的成見,習慣勢力,乃至於世智聰辯來強調理由,那你這個我執就會不斷增長。我執再加上厭惡心,瞋恨心,破壞心,那你修行反修了,不是閉三惡道門,而是開三惡道門,學了些佛法,又有文化,卻偏偏不在佛法裡轉!今天我還聽到一句話,說:“以前看某些人寫的日記真好,正氣凜然啊!可是沒幾天他就表現煩惱特別重。”把佛法停留在紙面上,佛法也白學了。
去不掉個人的“我”,怎能成就常樂我淨的“我”
所以這個我是凡夫的我,是流轉生死的我,是煩惱的我,你不去掉這個我,你怎麼去成就常樂我淨的我呢?常樂我淨的我本來就不是你個人的我。
要聞思修,聞了不思,也就修不起來
學佛法要能夠多聞,多思,再再思維曰修,把想不通的問題再再去想,非想通不可,這叫修。說句笑話啟發啟發,聞修的師父給她起了一個法名叫聞修,就缺掉一個思,所以我經常批評她:你腦子想想啊。
智能登地,對愚發生好感慢慢也會變成愚
再說句風趣話,有人法名叫大愚,旁人開玩笑地說:“大愚者真是大愚也。”我年輕時佛法也不太懂,一皈依師父給我起法名“智地”,那時我愛好文學,我挺高興,智慧普及大地啊。懂了佛法才知道地就是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成佛的地,有智慧能夠度眾生個個成登地菩薩。假如師父給我取一個“愚地”,那我總有點想不通吧,叫我以愚癡去普及大地啊?沒有愚地菩薩的。一個人取了名字一直在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看多想也要起作用的。外國有個心理學家,在奶牛面前掛一塊黃布,奶牛眼睛總是看見黃色的布,結果生出來的小牛也是全身黃毛。我想取名字最好不要取“愚”字,怕心裡常想著愚,也會對愚發生好感。
想自己缺點,想別人的優點
在思維的時候,不要光對自己感興趣,也要想想別人,而且要掌握一個原則,想自己的時候要想自己的缺點,想別人的時候,要想別人的優點,那麼你的生活,不光是能去掉很多煩惱,而且還會天天愉快,因為你想到別人好處麼你當然高興。從來沒有一個人因為天天想這個人多好啊,而起了瞋恨心,天天想自己不足的地方,能生慚愧心,心一慚愧,心就空掉了。
無慚無愧,因為他執著惡法空不掉
所以學佛法,你反復地聽,反復地學,反復地想,每個字都有大作用,每個字都跟整個法義有聯系,就看你悟不悟了。佛說過無慚無愧的人佛都救不了,因為他執著惡法空不掉。
人格心理學 (29)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要別人了解你,那你為什麼不理解別人呢
本次提要:
■ 傲慢的人容易著魔
■ 為了保護一個“我”,會出現強硬態度
■ 保護孩子是母親的天性
■ 缺乏母愛,會致成心理病態
■ 眾生即父母,人間充滿母愛
■ 要把注意力從自身上放到周圍去
■ 要別人了解你,那你為什麼不理解別人呢
傲慢的人容易著魔
哪種人最容易著魔?傲慢的人容易著魔,傲慢不一定是因為他有傲慢的資本,有兩類,一類人,有學問,有財富,有地位,有名望,這都是傲慢的資本;還有一類,不懂佛法,愚癡的人也會起傲慢。不學佛法樣樣無知,容易搞錯事情,明明這樣做是不對的,他不知道,只知道憑好心,“我想的沒錯”,像這樣能斷煩惱嗎?沒有智慧,就會保留煩惱,當然容易產生傲慢。比不上人家,來一個反作用,叫妒忌,一妒忌,總是把別人貶低,有句話:“這有什麼了不起?如果這件事我來做,我會比他做得更好!”這就是妒忌,就是傲慢,其實他是看人挑擔不吃力。沒有嘗過蓮子心的人,他不知道蓮子的心是苦的,這種也叫逆反心理。
為了保護一個“我”,會出現強硬態度
等到逆反心理一來,非但不接受,而且會變本加厲,種種做法都為了達到一個目的,就是保護自己,保護一個“我”,我的利益、我的名望、我的地位、我的知見。同時還會出現語言態度的強硬。
保護孩子是母親的天性
女同志應該是溫柔的個性,有時胳膊伸出來也會像練過少林拳那樣硬!從前上海乘公交車很擠,當我被擠進去時,旁邊有一個真的像個鐵棍那樣把我擋住,我一看是女的,口裡說:裡邊有小孩!(眾笑)那是媽在保護孩子,而你呢?你保護一個“我”。
缺乏母愛,會致成心理病態
我年輕時,有個女青年特地請我給她個別治療,其實我是集體治療。她說得挺可憐,我就接受她要求。她一坐在人的旁邊,就會緊張得發抖,她有什麼特性?她說:“別人一個人會感到寂寞,叫我一個人在宿捨裡,十天都不感到寂寞。”我給她做心理分析,花了很長時間,從她寫的病史中找出她病的根源是缺乏母愛。所以心理力量不足,因為她母親在戰爭年代在前線犧牲了。
眾生即父母,人間充滿母愛
上面只是舉了個病例,對於缺乏愛的人,修行人也可以從後天補上啊,佛說眾生皆父母,信佛的人到處都有父母,你可以從這裡邊吸取廣大的愛。說他們又不給我,有時給你了,你不要嘛,你像木頭一樣。比如說,你來了,同學幫你把床鋪好,你小時候誰給你鋪床?媽給你鋪床啦,這不是母愛嗎?你生病了有人關心你,這不是母愛嗎?有人陪你去看病,路上還保護你,照顧你,那不是母愛嗎?你沒有悟到呀!“眾生皆父母”,父母就是眾生,眾生就是父母,講也講了,聽也聽了,就是不修,你不修咋成就呢?一只鐘表停了,你不修咋會走啊,要修啊!
要把注意力從自身上放到周圍去
所以我們要改變,不要只對自己發生興趣。周圍都是親人,要對周圍的人都發生興趣,也就是說注意力不要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要發放到周圍去,要這麼做才能轉變自我中心。具體來說,你們從各地來到這裡,形成了一個大家庭,就不要以自己為中心,要以集體為中心,要看成我是集體中一分子,集體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要像關心自己那樣去關心集體,關心周圍的人。
向外轉——怪別人不理解自己
向內轉——要別人轉向自己。
要別人了解你,那你為什麼不理解別人呢
不論向外轉向內轉,轉來轉去都在自我中心裡轉,沒有跳出自我中心,看問題全是以我為中心去看問題。什麼叫向外轉?看到別人也會轉向自己,兩人發生矛盾,你不說話還算有修養。不是叫你不說話,先聽聽別人說的有沒有道理,可不可以參考。可是一般人不是這樣,馬上的反應就是:“你不理解我!”還是一個“我”。“你”在外面,“不理解我”轉到“我”這兒來,要求人家必須理解“我”,那你為什麼不理解別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