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仁清法師:怎樣鑒別善知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怎樣鑒別善知識

釋仁清

可以這樣說,我們去分別誰是善知識,誰不是善知識,可以說在看經書少的前提下是很難做到的,沒有一點佛學知識,光憑人去講那是非常危險的,危險到什麼程度,我打個比喻,有一個盲人(一個瞎子)騎了輛摩托車,後邊的人說你加油啊,壞了,危險性更大了,就是這個意思。目標不明確的時候,你僅僅是讓加油就壞了,我們學佛的人也是一樣,你沒有佛教的正確知見,只是剩下虔誠了。那就等於很危險了,是這個意思吧。馬路上被那些假和尚騙的不都是很虔誠嗎?大娘啊,捐個款吧,建寺院啦,好好好!過後罵了——假的,他不說騙錢的那個人是假的,把和尚都罵成假的了壞了,你看吧,拿出錢來,造了新的業。把著整個僧團都罵了,有這種人吧?她就是有虔誠,沒有虔誠她不給人家錢,只剩下虔誠了。

所以佛教釋迦牟尼佛要求我們多親近善知識,前提是「善知識」方法是多我們現在來講,最大的善知識是?我們現在能找到的最大的善知識是誰能知道的,說說。居士:「經律論」或者「三藏」對呀,我們現在所能夠親近到的最大的善知識就是【佛經】記住。所以說,你的前提是誦經誦的少,怎樣去分別誰是善知識,誰不是善知識,那就很危險了。因為我本來誦經誦的少,我就是聽一個人講,這個人講的是對是錯,你怎麼去分別呢?

所以說佛弟子,要想安全多讀誦「原經文」,記住一條,「讀誦經典」也有出世間功德,我們能否證果,能否開悟,能否往生憑借的是功德,事相上是通過念佛,但仰仗的是功德,沒有功德,這聲佛號你也提不起來。沒有功德阿彌陀佛在你跟前顯現,你也看不到他,沒有功德,你怎樣去開顯智慧,功德哪來的?就是如理如法的長期的熏修,所以說我們多看原經文,這是比較安全的,明白吧?接下來才叫多聽講。多聽講,多聽誰的講呢?多聽善知識的講,假如別人說,這個人講的好,講的大部分是佛的東西,你可以去聽,聽著聽著另外一個法師來講了,另外一個善知識講了,也是類似的那個問題,你聽著別人說他講的很好,你也可以聽聽,聽的這個過程當中可以互補,原理只要不違背佛經原理。那他就是個善知識,形式上;方面上;層面上;他有可能講的不一樣,但是原理不可能不一樣,原理假如說有不一樣的地方。那麼就有和佛不一樣的,這個人,講不一樣的這個人,如果你發現他講的,和佛講的不一樣了,那可以說這個人就不是個善知識。

論點上講,說法論意,皆合經意,行此行者名善知識,說法論意皆合經意就是無論他怎麼講,無論怎麼善巧,無論怎麼方便,解釋的是佛的原理。這就叫善知識,所以說當我們沒有去讀誦經典,就開始分別那個是善知識的話。那很危險,你沒有一個很正確的標准,即使是多聽講這個過程當中,也不能放棄我們多誦經典。包括淨土法門也是,淨土法門念佛求往生,念佛求往生非常方便。越方便,我們應該越謹慎,越應該決定成就,怎麼才能決定成就呢?在念佛的同時,也要多誦經,剛才講到嘛,誦經本來就是一種修行;誦經本來他產生一種出世間的功德;誦經本來能夠消業;誦經本來能夠開顯智慧;能夠積累福報;誦經本來就是一種佛教史上的傳統的修行方式。佛教歷史上的傳統的修行方式是讀誦經典。有的人以抄經為終身的修行方法。那也是可以的,他也產生功德,當你有了功德,再去念阿彌陀佛,容易上道。非常容易生歡喜心,非常容易產生法喜,明白嗎?非常容易和諸佛如來相應。

原來我講過一個例子。我們是念佛的,突然間你有一天,你的鄰居家起了火了,你的鄰居在喊。快來幫幫忙啊,你就說了,別擔誤我的時間,我念佛了。那不是個瘋子?那是佛弟子嗎?那是念佛嗎?阿彌陀佛現身在這裡念佛的時候,你的鄰居失了火,他還去救助啊,這叫行善,行善就是念佛,是念的佛的行持,那當我們做善事的時候,是和佛的慈悲願力相應,這就叫念佛。是和佛的要求相應。佛是什麼要求呢?「眾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諸佛如來的要求,阿彌陀佛也應該這樣要求。也是這樣要求的。眾善奉行,是不是?我們已經說了過了,你認為放生不是念佛嗎?你認為過去的佛沒有放過生嗎?是吧,我們的現在的信眾,個別人啊,很可憐,很可憐。學會修行,知道怎樣去修行,剎那剎那都是在修行。


 

 

上一篇:姚衛群教授:從《百論》中佛教對“外道”的批駁看中觀派的理論特色
下一篇:姚衛群教授:佛教的“二谛”理論及其歷史意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