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如何處理學佛與做人的關系?
答:我在1990年發表了一篇《現代青年人應該怎樣學佛》的文章,很多人因為這篇文章與我成為了好朋友。我年輕時學佛,也走了一些彎路。我現在觀察學佛的年輕人中,走彎路的也還是相當多。因為年輕人的人生經驗不足,很容易偏激,而佛法裡面容易導致偏激的詞語也很多。如果過分執著、偏激的話,就會影響你的成長與世俗生活,人在社會上就不能正常生活下去了。
現在,這樣的人還是有很多。一些大學畢業的佛教徒,雖然很聰明,但是因為太虔誠,在社會上工作時,什麼都要死板地按照他自己認為的佛教道德去處理問題。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如果完全按照刻板的佛教的價值觀念為人處事,不一定能處理好各種問題。有的年輕人就是這樣,因為信仰與現實的矛盾,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因此自殺。
學佛,首先應把自己的世俗生活處理好。就像佛陀在《阿含經》中教導青年善生那樣,首先要“四種具足”(方便具足、正命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方便具足,就是要掌握謀生的方便和技巧,而且要比別人做得好,你才能夠生存得好一些。另外還有正命具足,善知識具足、守護具足。總之,你要有專長,要有正當的職業,要從事對社會有益的,沒有害的,佛教所允許的職業。當時佛在這一方面的教導很多,也非常切實。先在社會裡立足,把生存問題解決好了,再將生活與信仰結合,使你的社會工作盡量有意義,使你的家庭生活和諧一些,生活安樂一些。佛法把這個叫做“現法安,現法樂。”就是現前人生的幸福與安樂,我覺得這應該是第一。
青年人不應該把往生淨土、明心見性,或者要證得道果,深入禅定,發神通等作為自己的全部。這樣的人我碰到很多。如果在這方面過於虔誠的話,花的工夫太大,大部分都出了問題。一天到晚打坐,又沒有明師的指導,即使不出問題,也很難工作。因為要住在禅定裡,得到某一種定,就對世間的一切都不感興趣了,走到人群中會感到很煩。比如當代西方最著名的傑克·康菲爾德禅師,他是美國人,到泰國出家,學了幾年以後,覺得佛教裡面講的東西他都證到了。回到美國以後,一走入社會,他就發現自己不能生存下去了,因為沒有辦法跟別人交往,產生了社交障礙。一個人,如果跟普通人的信仰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一樣,觀念也不一樣,沒辦法跟人交往,也很難生存下去。後來,他慢慢調整自己才逐漸適應。現在,他創設出一種美國式的禅法,在西方已經比較盛行。他也是教你先把人做好,把家庭關系處理好,在家庭裡首先要發揮愛心,把各種關系都處理好,心理非常健康,然後再坐下來修禅定,這樣就不會出問題。
還有些年輕人,修了密法以後就想要得大成就,像蓮花生大士,米拉日巴大士一樣。但是,蓮花生大士,米拉日巴大士是什麼人呢?那都是大菩薩的化現。能不能證到大成就,要把自己跟他們比一比,就會發現自己是什麼根器。最簡單的可以跟弘一大師相比。弘一大師是什麼人呢?他極為聰明,是當時社會的名流,一流的人才,人格也非常的清高,非常的出眾。他出家以後非常不容易,嚴守戒律。可以說,從古至今都很少有這樣的人。那樣辛辛苦苦修行了二十年,也就證到初果。如果你要證到阿羅漢果,要發什麼大神通,要得大成就,一般來說是一種狂妄,或者說是一種擴張的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