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印光大師殊勝開示句解之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印光大師殊勝開示句解之二

印光大師是近代佛門泰斗,一生梵行精進,堅苦卓絕,極意弘揚淨土,倡導老實念佛。雖深通教理,而不肯升升座說法。

有來信求皈依,登門求開示者,諄諄以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相勖勉。其所著《文鈔》,語言簡樸,不尚談玄說妙,寓至理於事相說教之中,有極強的感染力。讀其文而皈依佛門,念佛而往生西方者,全國各地在處而有。閱其書而出家者,無慮數百馀人。猗欤/盛哉/

此則開示,文雖不長。卻囊括了念佛法門之宗旨與實踐。文詞顯豁,事理並臻。依之而修,利益難思。試為逐句诠解,冀閱者共沐大師法化。

 初,先列原文;二,逐句诠解。

初先列原文: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文鈔三編第七二六頁復康寄遙居士書二)

二,逐句诠解。

“念佛法門”

首句敘法門。念佛法門凡有四種:一,觀想念佛。即《觀無量壽經》十六種觀境;二,觀像念佛。即觀想佛像或坐或立之形象;三,持名念佛。即執一句佛號;四,實相念佛。即念自性天真佛,亦即念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四種念佛,惟持名念佛最契末法眾生之機。何以知之?觀想念佛,必須理上明白心淨佛現,境非外來,方可措手,否則易遭魔境;觀像念佛,對像之時,歷歷分明,離像而觀,又不了了。實相念佛,乃一代時教,一切法門所修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觀,禅宗參禅,獨被上根,非中下根所能修。惟有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只要一句佛號,從心起念,出口入耳,句句相續即可矣。首句念佛法門”,即指持名念佛而言。

“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此句明宗,宗是修德。乃修行之綱領,實踐之要。藕益大師彌陀要解雲:”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要”。持名即行。彌陀經惟明信願持名,得生彼國,故以信`願。行三法為宗要。先說信字。信為善法之所依。故十一種善法。信居第一。七種聖財,亦信為先。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祖師作信心銘,菩薩造起信論。菩薩修證位次,也是從信位開始,然後才是住,行,向,地諸位,可見信字之重要。而淨土念佛法門,特重此一信字,列為宗要之首。印光大師說: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 又雲: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然則如何方名真信?先說事信。一信釋迦如來決無虛語,離此娑婆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實有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正現在說法;二信彌陀世尊因地為法藏比丘,曾發四十八願,願願之末,皆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今因滿果圓,成等正覺,定然願願兌現。深信四十八願度眾生而毫無疑惑;三信十方恆沙諸佛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贊極樂淨土,決非謬贊;四信念佛為因,往生見佛為果。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猶如種得瓜,種豆得豆,決不會有因無果,或因果差錯。

次說理信,僅事上相信,尚不圓滿,還須具備理信。何謂理信?即是深信自已一念介爾之心,豎窮橫遍,其大無外。十萬億佛土外之極樂世界,實居我心中。阿彌陀佛實亦不出我心之外。藕益彌陀要解”雲: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不應我具佛之心耶!說的即是此理。但這是從眾生一邊來說,若從佛一邊來說,佛心也是豎窮橫遍,其大無外,我等眾生乃是佛心內眾生,信願念佛,乃在佛心中進行,即臨終見佛,接引往生,亦不出佛心之外。可見佛心眾生心各各周遍法界,互含互攝,猶如一室千燈,光光互照相似,印光大師說:了知彌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彌陀心中之眾生。心既是一,而凡聖天淵者,由我一向迷背所致也。”。”如是信心,可謂真信,從此信上,發決定往生之願,行決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淨宗法界,一生取辦,一超直入如來地”淨宗行人,能具足以上事理二信,始得名為真信。

次說願字。願者,願求,欲樂也。淨宗行人,既知娑婆的是苦境,極樂的是樂土,自然生起厭欣之念。即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謂願。智者大師十疑論中說:欲決定往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門,定得往生彼國。一者厭離行,一者欣求行”,然後廣明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種種苦樂形相對比,令生起二行,文煩不錄。印光大師說:’既知娑婆是苦,極樂是樂’,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願得極樂

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大師的文鈔中勉勵淨宗行人切願之處,不一而足。又說: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等等。欲決定生西方,願是越懇切越好。常想脫輪回,了生死,則願自能不切而切。印光大師又說:’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是則久願二法,當念圓具。”大師諄諄囑其皈依弟子:`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作未來得度因緣而已。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而藕益大師之”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二語,文鈔中屢有提及,認為這是千古不易之鐵案。

後說行字。行指持名妙行。印光大師說:’既有信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如何修念佛之行?除各人視自己忙閒,規定朝暮功課之外,平時一句萬德洪名,必須牢牢執持,不離心口。印光大師說: “`從朝至暮,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持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利時,及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

淨宗行人,特別是初發心者,念佛之時,總覺妄念紛飛,心不能歸一,每感苦惱不知如何對治?印光大師開示說: “念佛心不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然則怎能令我等念佛之心至誠懇切?不外乎常想人命無常,一息不來,即為後世,業識茫茫,投生不能自主,地獄苦重而劫長,輪回路險而難出。今世生死不了,後報不堪設想,則至誠懇切之心自然油然而生矣。印光大師說: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日,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長劫饑虛,喉中火出,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欲求出離,末由也已。這樣想已,懇切心自生。若宿障深厚,念佛猶湧妄波,不妨用十念記數法。加以對治。定可息妄。印光大師說: “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某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惟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二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不但去妄,最能養神。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師極力推崇此十念記數法,認為是鈍根獲致念佛一心不亂之良法。他說: “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相繼,大難!大難!(謹按:印光大師系乘願再來之人,於此界中,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而處說是鈍根者意在推介此十念記數法,令萬修萬人去耳,豈真是鈍根者耶!)

以菩提心為根本”

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一定要發菩提心,求生西方,才得相應。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經文,都提到發菩提心,即是此意。 《往生論 》說: “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又說:《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 《往生論》為什麼作如此分別呢?道理十分明白,因為作佛之目的,是為度眾生,度眾生須具體落實到攝取眾生生彼極樂淨土之故。淨宗祖師都強調要發菩提心。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上說: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尖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大師又說: “必須真正發菩心,惟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是發心,名之為真。”菩提心有二個方面:一是為自了生死。二是為一切眾生同了生死。即下化眾生。徹悟大師說: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忏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綜上所說,故知發菩提心,為念佛法門之根本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

此三句釋心佛不二,念念即佛之妙義。良由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豎窮橫遍,具含十法界。又復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行人正念佛時,即隨緣於佛法界,其他九界均隱而不彰,俱化成佛法界矣。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同是法界身,故我六字洪名才舉,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在我心中全體顯現。,《《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若眾生心不念佛而起別念,則隨其念之善惡,又隨緣而成別的九法界中之一界,則佛法界亦復隱而不彰,變成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其理如是。徹悟大師說:”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既舉,則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義俱彰矣。果明此理而猶不念佛者,則吾末如之何也已。”

由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故,正念佛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即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徹悟大師說:由於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若以心屬彌陀,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若以心屬眾生,則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正念佛時,若以心屬眾生,則曰因該果海。因為眾生是因人,佛是果覺,是因心包含了果覺之海。若以心屬彌陀,則曰果徹因源。是佛果覺之海全徹眾生因心之源。一種境界,從不同角度說而已。並非兩橛也。因果同時,乃圓教修法,而一句彌陀,心佛雙彰因心果海。圓融交徹,即是圓頓修法,究竟實義。

“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工夫”。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二語,出《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乃菩薩自陳修念佛法門獲三摩地之秘訣。印光大師常以此二句勖勉淨宗學人。師雲: “念佛用功夫最妙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謂眼即垂簾矣)。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都攝六根,淨念頭相繼,豈非是持名念佛下手之最切要功夫耶。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

此幾句乃大師勉勵淨業行人,應常不離於四弘誓願也。

“由是而行”。即依以上所說行之也。四弘誓願, “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誓也。此乃菩薩誓願行,一`眾生無邊誓願度者,此誓依苦谛境而發,菩薩不僅自誓度生死,而且遍觀六道眾生,皆被生死諸苦所逼,發誓欲彼等同出三界,所以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者,此誓依集谛境而發,菩薩觀察煩惱惑業無量無盡,能招集生死苦果,流轉三界,無有窮盡,故發誓自斷,亦誓六道眾生同斷,皆令出三界,所以說,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量誓願學,此誓依道谛而發,菩薩谛知一切道法,無窮無盡,能通涅磐。自既修學,亦令一切眾生修學,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者,此誓依滅谛而發,菩薩谛知菩提佛果,最勝更無有上,自成就已,普願一切眾生鹹皆成就,所以說,佛道無上誓願成。”我等現在雖是具縛凡夫,心常發四弘誓願,即是菩薩心行,所以能心與佛合,心與菩提覺道相合,現生即入於菩薩流類,臨命終時,直登九蓮之上品,庶可謂不辜負此生幸遇此念佛法門之殊勝因緣也。 

 

上一篇:開願法師:打蛇遭報應 念佛得安寧
下一篇:開願法師:如何正確地面對我們的世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