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永嘉大師證道歌》簡釋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永嘉大師證道歌》簡釋1

《永嘉大師證道歌》,是佛教中一篇以韻文形式寫成的著名文獻。它是大師學教、參禅悟道後述其對道之體會。

師諱玄覺,溫州永嘉人,俗姓戴。八歲出家,博探三藏,尤精天台止觀法門。嘗谒六祖惠能於曹溪,得蒙印可。少留一宿而還。時稱“一宿覺”。住溫州龍興寺,法道大振,號“真覺大師”。唐玄宗先天二年入滅。世壽四十九,賜谥“無相大師”。著作有《永嘉集》十卷,《證道歌》一首。

先列原文,後作簡釋。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君不見”三字,往往用於詩歌的開頭,以加強語氣,引起人們的注意,如李白詩《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大師用此三字開頭,就是說,您難道沒有見到嗎!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絕學無為閒道人”。絕學,即是絕世之學。世間之學,不能了生死,不得稱絕世之學。唯有出世間佛法,才能稱為絕世之學。無為,揀去有為。小乘據事相修行,只能稱有為。唯大乘行人了達空有不二,安居中道,方得稱無為。閒道人,心存般若,不為六塵境界所轉。所謂“苟能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故稱閒道人。此殆作者自況。

“不除妄想不求真”。妄想,即是依真如體上所起虛妄緣慮之心,離開真體也不能獨立存在。如波依水一樣,乃全妄即真的真如隨緣現象,所謂不變隨緣是也,只要不被妄轉,即轉化為真心,不必去除妄想。若要有除妄的想法,本來是一重妄想,又平添一重妄想。為什麼可以不求真?因為一念回光,妄心若歇,即是真心,所謂“妄心若歇,歇即菩提”是也。所以也不必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無明,即無所明了,乃最初真心一念妄動所起之幻翳,譬如目眚見空華,本無實體。若以般若智照,當體即是不生不滅之真如佛性,所以說,“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幻化空身,即是現前之五陰色身。由於五陰是妄身妄心所成,如幻術所化,故稱幻化空身。但雖是幻化之體,卻為眾生在纏法身所依。法身流轉五道即是此意。若離此幻化空身,憑什麼去觀照自己常住不滅之真心。(法身即真心異名)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從全妄即真而言,幻化空身即是法身也。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法身覺了無一物”者,若以般若智照,五蘊當體即空,法身也無一物當情,而了不可得。“本源自性天真佛”者,此了無一物當情之法身,即是人人本具,不假修造之天然佛性。故雲“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者,色受想行識之五陰幻身,依於藏性真體,乍生乍滅,如浮雲在太空中去來飄忽。

“三毒水泡虛出沒”者,三毒。指貪、嗔、癡,此三能毒害出世善法,故名三毒。若以般若智照,三毒虛幻,亦如水上之泡影,虛妄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實相,即中道理體。證此實相,必須達到人、法二空境地。分證實相,乃別地圓住之位。滿證實相,即究竟佛果。故雲“證實相,無人法”也。

“剎那滅卻阿鼻業”者,梵語阿鼻,此雲無間。若墮阿鼻地獄,受苦無有間斷。造極重惡業,方墮此獄。若證諸法實相,一剎那間,欲覓地獄之相,也了不可得。故雲“剎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诳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般若,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永嘉大師深恐末世眾生善根淺薄,於此不信,而生退墮。故發重誓以證不虛:我若妄語诓騙汝等,願墮拔舌地獄,受如塵如沙劫之苦報。

“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頓覺了,揀非漸次而知。如來禅,乃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華,迦葉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於摩诃迦葉。迦葉付阿難,二十八傳至菩提達摩。菩提達摩來東土傳法,尊為禅宗初祖,六傳至惠能,以後代代相傳迄今,名為教外別傳。所傳即首楞嚴大定也。

“六度萬行體中圓”者,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言度者,各有所度。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此六度總攝一切萬行,故雲六度萬行。若以如來禅為體,即般若為依而修六度,則六度萬行於一念中頓圓。故雲“六度萬行體中圓也”。

“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者,寂照無二,不生不滅之真如妙性,本來了無境相,只由真如不守自性,不覺一念妄動,轉本有智光,成無明之業識,妄立能所,產生見、相二分。(即轉識、現識)因三細而六粗,境相妄現。無明,喻夢心。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六趣,喻夢境。此則全因無明妄心而有,如人作夢。故雲:“夢中明明有六趣”。迨至四十二品無明迷夢破盡,朗然大覺,即恢復了本覺妙明真性,則如大夢覺醒,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境相俱不可得。故雲:“覺後空空無大千”也。

“無罪福、  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罪性,福性,其性本空。若損,若益,其相如幻。此約真谛而說,言罪與福,損與益。於諸法本空之寂滅性中不可以尋問、求覓也。《楞嚴經》說:“若人發心歸元,十方世界悉皆消殒”夫世界猶尚消殒。有何罪福、損益可求覓也。但前提是不能離開真谛,不能從事相上理解為無有罪福報應可得,無有違損順益招感也。

“比來塵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比來塵境未曾磨”者,此言眾生從無量劫來,背覺合塵,本具智光,能輝天鑒地之佛性,不能顯現。猶如寶鏡蒙塵,未有磨治之功,不能照物。“今日分明須剖析者”,言今日幸遇知識,發明心地,應須認真省察,拂去心地塵垢,恢復本有智光。性德有功,性德方顯。剖析,指修治省察之功夫也。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誰無念,誰無生者,謂誰人無有緣慮的念頭,誰人能真正明白緣起性空的無生之理。

“若實無生無不生”者,謂若實知會無生之理,即不為一切法所轉,所謂“苟能無心於萬法,何妨萬法常圍繞”是也。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者,永嘉大師深恐後人聞到無念、無生的說法,錯誤以為只要壓捺六識妄想,枯守空寂,即可證知無生法忍。此則大錯特錯,永無成功之期。譬如機關木人,亦無念頭,試喚他來問;你求佛用功,早晚幾時得成佛道一樣可笑。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放四大,莫把捉”者,四大。即地水火風四大,人身乃四大假合,無始以來,捨身受身,恆以為實我。起貪嗔癡,造種種業,致生死輪回不休。今由知識、經教,始知五蘊非有,四大性空,從此放下四大幻身,不再去執著、把捉,故雲“放四大。莫把捉”也。

“寂滅性中隨飲啄”者,若了達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當體寂滅。於寂滅性中,正好一念萬年,隨緣飲啄。(飲,喝茶.啄,吃飯)故雲“寂滅性中隨飲啄”也。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者,諸行,指一切有為之法。凡是有為法,因緣會遇而暫有,因緣離散而消失,是無常的,當體即空。若能於依他起性之有為法上,觀照其當體即空,即是圓成實性,此亦即是一切如來同體之大圓覺性。惜乎凡夫迷而不知,所謂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也。故雲“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也。

“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  我不能”。

“決定說,表真僧”者,悟道之人,胸有成竹,說話果決,無模稜兩可之辭。故雲“決定說”。悟道之人,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堪作法門領袖,乃表表真僧。故雲“表真僧”也。

“有人不肯任情徵”者,設或有人,不同意我之所說,任汝之情,作種種徵問、诘難,我當答之也。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者,教外別傳,唯傳此法,直下明心,但求其根本,不徇其枝末,故雲“直截根源”也。佛所印者,直截根源之禅法,乃佛所印可也。

“摘葉尋枝我不能”者,名相之學,大抵須尋章摘句,頭緒紛繁,無有窮盡,猶如摘葉尋枝,徒自困耳,我所不屑為。故雲“摘葉尋枝我不能”也。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中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不色。”

梵語摩尼,此雲如意。能雨眾寶,無不如意。摩尼,喻佛性,人人皆具而為無明垢障所覆,不自覺知。故雲“摩尼珠,人不識”。

“如來藏中親收得”者,此摩尼珠,非世所有,乃蘊藏於如來藏中。眾生常為三毒五陰煩惱所覆,不得受用,謂之在纏如來藏;諸佛五住究盡,三德圓滿,具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種種殊勝力用,謂之出纏如來藏。

“六般神用空不空”者,此摩尼珠,有六竅,喻六根。眾生在迷,六根馳逐於六塵境,成為六賊,無量功德法財盡為所劫。悟道之人,則有六般神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口談說,在足運奔,妙用無盡。此之妙用,非有非無,若言其有,無形無狀。若言其無,明明歷歷。故雲“六般神用空不空”也

“一顆圓光色不色,”者,此之寶珠,從無始來,靈明洞徹,照鑒十方。若言其有色,卻是真色無形,若言其無色,則森羅大千。故雲“一顆圓光色不色”也。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

淨五眼者,五眼: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具足五眼為佛。悟道之士,大開圓解,雖是肉眼,具佛知見,猶同佛眼清淨。故雲“淨五眼”也。五力者,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由五根增長,則得五力之用。故雲“得五力”也。又;別本作“淨五根,得五力”。文義俱順,亦可依從。

“唯證乃知難可測”者,無論是淨五眼,得五力,須至親證乃可測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以凡夫情量測度之。經雲:“若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縱經塵劫,終不能能著。”故雲“唯證乃知難可測”也。

“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此二句舉喻。鏡裡之形,見之不難。喻眾生背此覺性,認其影形而流浪生死,不能出離也。水中之月,拈之不得。喻眾生隨逐外緣,欲其返本歸源,如猿猴水中捉月難可得也。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游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達法之人,縱萬法圍繞,不與萬法為侶,高超三界,獨行獨步。故雲“常獨行,常獨步”也。

“達者同游涅槃路”者,達者,達法之人也。涅槃者,不生不滅也。涅槃路,即不生不滅之路。經雲“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此之一路,唯明心達本具大乘種性之人,方得游履也。

“調古神清風自高”者,有道之士,不染世緣,格調古樸,神清氣爽,道風自然高致,故雲“調古神清風自高”也。

“貌悴骨剛人不顧”者,大修行人,雖形貌枯悴,由內有所守,骨氣自剛,常人多不知而疏遠之。故雲“貌悴骨剛人不顧”也。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者,釋子,指出家比丘,為釋迦牟尼弟子,故稱釋子,所謂四海出家,同名為釋是也。口稱貧者,口雖稱貧,內蘊聖道,實非貧也。

“實是身貧道不貧”者,身貧,為缺世財也。道不貧,道則河沙功德,無量法財,應用無盡。故雲“身貧道不貧”也。

“貧則身常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者,貧則粗布麻衣,身乏嚴飾。道則內懷般若,般若乃無形心寶,最極尊貴。故雲“貧則身常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也。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緣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無價珍,指心寶。唯此心寶,應用無盡,利益物機。凡有所緣求,皆能滿足而不吝。十方諸佛,一切眾生,鹹具此寶,只是我等不解求耳。故雲“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緣終不盡”也。

“三身、四智體中圓”者,三身,指法、報、應三身。四智,指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此三身,四智,心體中自然圓滿具足,故雲“三身四智體中圓”也。

“八解六通心地印”者,八解,指八解脫:一、內觀色解脫;二、外觀色解脫;三、淨處解脫;四、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處解脫;八、究竟寂滅處解脫。因中修八背捨,發無漏智,斷三界見思惑盡,證阿羅漢果時,得此八解脫。六通,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六通也。此八解、六通,並是證阿羅漢果位所得,乃三界斷見思惑盡之心地印也。

 

上一篇:開願法師:千難萬難都不能自殺
下一篇:開願法師:信心是成就的基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