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徹悟禅師語錄卷上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徹悟禅師語錄卷上3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徹祖曰: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但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而且也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大法綱宗。佛法就是令一切眾生返妄歸真,究竟成佛之法,“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一切境界,唯心所造。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念佛時,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之佛,是本覺,始本合一,即究竟覺,豈非一代時教所說,為念佛法門的注腳。廣而說之,法門有八萬四千之多,略而說之,唯此二句而已。印祖說,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在於普賢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及華藏海眾,導歸極樂,最後才圓滿佛果。可見念佛法門是一代時教成始成終的總持法門。不但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佛法綱宗,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藏綱宗,所以佛說彌陀經時,六方恆沙諸佛出廣長舌相而證明贊歎也。亦可以說,一切法門皆是念佛一門也。(不出念自佛,念他佛,自他俱念三法故也)此宗若透,何宗不透。此是心是佛,是心是佛之法既明,則何法不明,所謂一切唯心造故,所謂學雖不多,可齊等於上賢,上賢即上根利智的善知識也。

真法無性,染淨從緣。一真既舉體成十界,則十界全體即一真。是故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真法,或名一真法界,或名實相,真法無性,是約真谛說,它一法不立,但能隨染淨之緣,現起十界之相,十界之相,有相可睹,即是俗谛,一真既舉體現成十界,則十界全體即是一真。就是說,十界之俗谛,也不離一真法界之真谛。真俗圓融,即是不思議之中谛,諸法實相也。實相即是心性異名。一心具三大之義,體大、相大、用大。體大即性體,不生不滅,千古不變。相大,即性量,周遍十方,具恆河沙稱性功德。用大即性具,出生十法界染淨因果。所以善於談心性之人,必不棄離於事相的因果,何以故?因為知道事相也是心性所顯,而深信因果事相者,終必大明乎心性,發慧大悟自心,此乃必然之理也。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裡信入。

此段開示,將能念之心是什麼性質?所念之佛是什麼內容?心佛之間的互動關系如何?從理論高度加以诠釋,歸結到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是全一真如的理體,因一念妄動,成了阿賴耶識的八識妄心,它是真妄和合的,一半是真如,一半是妄心。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水相依在一起。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猶如全水成波,全波即水一樣。能念之心,就是這個狀態。它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隨緣是心之用,起善念是心的淨用,起惡念是心的染用。不變是心之體,不管起淨用還是起染用,心之體總是不變,呈不生不滅狀態。一天到晚,均是這樣,所以說,終日隨緣,終日不變。苟明此理,即可從此契入念佛法門。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者,這一句所念佛號,乃法藏菩薩因地發了四十八大願,經無央數劫修行,以行填願,今行圓果滿成佛,號阿彌陀,故這句彌陀名號,包含了彌陀因地四十八願,果上依正莊嚴種種萬德,是從佛萬德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說,“全德立名”。這句彌陀名號,既是從因地四十八願,果上圓滿萬德,徹證不生不滅的無量光壽自性而建立起來的,離開佛的萬德,離開無量光壽這個主要德能特徵,就無能建立這句名號,因為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啊!所以說,“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者,我們念這句名號,就是將阿彌陀佛的萬德,呼召過來,變成我們自己的萬德。何以能夠如此?因為我們也有本具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自性啊!照即無量光,寂即無量壽,所以能將彌陀萬德轉化成我的萬德。而且全攝彌陀萬德以為己之萬德,罄無不盡,一點也沒有遺漏,一點也沒有欠缺,所以說,“以名召德,名外無德”。正持名時,生心佛心,完全合在一起,如水投水,似空印空。能念之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者,凡夫迷惑顛倒,有能有所,所以不契圓常,理上實則是能所不二的。雖然,能所不二,生佛無別,但生佛之相,卻宛然存在。本離四句,本絕百非者,四句,即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百非,從四句引伸出來,四句各含四句,成十六句,過現未各有十六句,成四十八句,加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成九十六句,再加基本四句,便成一百句,總稱百非。這種能所不二,生佛宛然的現象,和四句百非是絕緣的。也就是說,不能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四句和百非所能解釋得通的。本遍一切,本含一切者,能念之心,本遍一切虛空法界,所念之佛,也本含一切虛空法界。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者,絕待者,無有對待,絕去了對待。圓融者,不二就是圓融。能所不二,空有不二,性相不二,事理不二,因果不二是也。總之,念佛一法,能所絕去對待。全顯不二,即是圓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思議。蓮宗行人,當從這裡契入信心。若己智未能徹了,但當仰信佛祖的聖言量就是了。

殺生一事,過患至為深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生可殺乎。造重業,縱殺心,結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殺所致。是以殺心漸猛,殺業漸深,漸以殺人,以及殺其六親,甚而積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蓋皆由不知戒殺之所致。苟知戒殺,牲且不忍殺,況殺人乎,況殺六親乎。牲不忍殺,刀兵大劫,何所從來。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殺,亦戒殺之漸。但不知殺父兄者,由於不戒殺始也。

殺生一事,過患至為深重。是以慈心不殺,為十善之首。五戒之先,首重戒殺。良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殺彼生命,無異殺佛,生可殺乎!一切眾生,由惑造業,因業感報,在六道輪回中頭出頭沒,都曾互為過去父母,六親眷屬,只緣形體改易,不覺不知。殺生,無異殺過去父母,六親眷屬,生可殺乎!況且殺業既結,必酬殺報,經中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盡未來際,遞相吞啖,生可殺乎!縱殺業,結深怨,感苦果,皆由殺生造成,生可殺乎!若殺業不止,殺心漸猛,殺業漸深,愈演愈烈,初則殺動物,漸則殺人,為爭城奪地,不惜發動二次世界大戰,死人以千萬計,如此刀兵大劫,皆自殺業累積而成,豈不可悲!推其原故,皆由不知戒殺所致,若知戒殺,則牲畜也不敢殺,何況殺人。則刀兵大劫,從何釀成哉。語雲:“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欲免殺劫,從戒殺始。

人之所以不戒殺者,由於不達因果之理。因果者,感應也。我以惡心感之,人亦以惡心應。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應。人但知感應見於現生,而不知感應通於三世也。人但知感應見於人道,而不知感應通於六道也。果知感應通於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殺可不戒乎。縱知感應通於六道,亦不知感應通於世出世間也。以無我心感,則聲聞緣覺之果應之。以菩提心六度萬行感,則菩薩法界果應之。以平等大慈,同體大悲感,則佛法界果應之。噫,感應之道,可盡言哉。

原人之所以不戒殺者,由於不知因果之理,苟知殺人者,必受人殺之報,殺人無異殺己。人雖至愚,亦不敢殺人矣。苟知一切蠢動含靈,殺彼充我口腹,未來必受被他殺,充彼口腹之果報,則動物亦不敢殺矣。所以提倡因果報應是免除殺劫治本之法也。因果者,感應也。我以惡心感,人亦以惡心應,我以善心感,人亦以善心應。感應不但見於現生,而且通於三世六道。具體例子,《歷史感應統記》《法宛珠林》《經律異相》等書均有記述。感應(因果)亦通於出世間。以無我心修四谛、十二因緣法感,則聲聞緣覺果應之。以菩提心六度萬行感,則菩薩法界果應之。以平等大慈同體大悲感,則佛法界果應之。徹祖嘗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也。”噫!感應之道,可盡言哉!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唯心之義,須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是念才動,忽失聲置缽,遂悟萬法唯心。高麗惟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冢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見其水為墓中控出,遂惡心大吐,乃悟萬法唯心,便回本國著述。此皆現量親證也。比量者,借眾相而觀於義,比喻而知也。諸喻之中,夢喻最切。如夢中所見山川人物,萬別千差,皆不離我能夢之心。離夢心外,別無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現前一切萬法,但唯心現也。聖言量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千經萬論,皆如是說。

此段是說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用現量,比量,聖言量三法,楷定其必然如此。一、現量。現量即是人們親證其理。文中舉二例:(一)、羅什大師七歲時隨母入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作念,我年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此念一動,忽失聲佛缽落地。夫佛缽重量是一,未舉念前,我能頂戴。才一動念,力不能勝,什師遂悟萬法唯心。(二)、高麗惟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冢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見其水為墓中流出,遂惡心大吐。夫所飲水從墓中出,未知之前,殊覺香美,既曉之後,乃惡心大吐。曉法師遂悟萬法唯心。此現量證知唯心。二、比量。比較推理而知,比如人作夢,夢見山川人物,皆我能夢之心所作,離夢心外,別無一法可得。比喻而知現前一切萬法,但唯心現也。三、聖言量。千經萬論,皆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唯心淨土,自心中實有彌陀是成立的。

已約現等三量,楷定唯心。更約事理二門,辨明具造。謂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所以理具,但具事造。離事造外,無別所具。由有事造,方顯理具。事若不造,爭知理具。所以事造,只造理具。離理具外,別無所造。只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萬法。即此一念隨緣,能造十界萬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瓶盤钗钏之理。事造,如隨工匠爐錘之緣,造成瓶盤钗钏之器。又理具,如面中本具可成種種食物之理。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緣,造成種種食品也。

上約三量楷定唯心,今再約事理二門,說明理具事造。由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事不能造)可知理具,但具事造之法,離事造外,無別所具(理具亦不成立)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萬法,所以,即此一念緣起,能造十界萬法。它們之間的關系,打個比喻,理具,如金中本具可作成瓶盤钗钏之理。事造,如隨工匠爐槌之緣,造成瓶盤钗钏之器。再舉一喻,理具,如面粉中本具可成種種食品之理,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緣,造成種種食品。從上喻可知,正因為極樂淨土依正二報也是理具,理若不具,事何能造。反過來說,事若不造,理具也不能顯現。故應念佛求生西方。

已辨事理,復約名體同異,揀定真妄。佛法中有名同而體異者,有名異而體同者。名同體異,如心之一名,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集起心,有堅實心。肉團心,同外四大,無所知識。緣慮心,通於八識,以八種識皆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則是妄。集起心,唯約第八,以能集諸法種子,能起諸法現行故,此則真妄和合。堅實心者,即堅固真實之性,乃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今言唯心者,乃堅實純真之心也。名異體同者,如諸經中所說真如,佛性,實相,法界等,種種極則之名,皆此堅實純真心也。

上已辨事造理具,今再揀定真心與妄心。心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集起心,有堅實心之別。肉團心,在胸中,無所知覺。緣慮心,即是眼耳等八種識,皆能緣慮自分境,乃是妄心。集起心,唯指第八阿賴耶識,以能積集諸法種子,能起諸法現行,故名集起心,此心則真妄和合。堅實心,堅固真實之性,乃離念靈知,純真性體也。所謂唯心者,即此堅實純真心體也。此心名異體同,乃有多名,或名真如,或名實相,或名法界,或名法性,皆此堅實純真心也。

已揀真妄,還約本有現前,折衷指點。以諸經皆言無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豈無。而今現有,即本有也。若無無始,則無現前。若離現前,豈有無始。是故不必高尊本有,遠推無始。但現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現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離此現前一念之外,豈別有真心自性哉。古德雲,威音那畔,不離今世門頭。眾生現行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體。其庶幾乎。由上四義,以顯唯心,故一以唯心為宗也。

上已揀別真心妄心,再約真心本有現前而指點之。經中皆說無始本有真心,既說本有,即今豈無,當前現有之心,(離念靈知)即本有真心也。若無無始,則無現前。若離現前,豈有無始。所以不必高尊本有,遠推無始之真心,即今現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現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謂妄不離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離此現前一念之外,豈別有真心自性哉!古德說,威音那畔,不離今世門頭,眾生現行一念無明(之實性),即是諸佛不動智體。因為三無差別啊!威音那畔,禅錄中常用語,示時間極遠也。又:指向上本分也。不離今世門頭,(即不離現前六根門頭,以六根之性,即本有真性也)由上四義,(即三量楷定、理具事造、真心妄心、本有現前)以顯唯心,故一句彌陀以唯心為宗。

又一句阿彌陀,以唯佛為宗。以一切萬法,既唯心現,全體唯心。心無彼此,心無分際。於十界萬法,若依若正,假名實法,隨拈一法,皆即心之全體,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橫遍,如心豎窮。以唯心義成,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唯法,乃至唯微塵,唯芥子,一切唯義俱成。一切唯義俱成,方成真唯心義。若一切唯義不成,但有唯心之虛名,而無唯心之實義。以一切唯義俱成,故曰法無定相,遇緣即宗。唯微塵,唯芥子,尚可為宗。八萬相好莊嚴之果地彌陀,反不可以為宗耶。故以唯佛為宗。

又一句阿彌陀佛,以唯佛為宗者,既說一切萬法,全唯心現,全體唯心。然則心無有彼此之別,心亦無界線之分,十界萬法,無論依報正報,假名、實法,隨拈一法,皆心之全體。皆具心之大用。一法如心橫遍,如心豎窮,則一一法皆是橫遍、豎窮,方成唯心之義。無論色、聲、香、味、觸、法,一一法皆是唯心,乃至小到芥子、微塵,無不是唯心,方是真正唯實義。所以說,法無定相,遇緣即可為宗,(宗即修法也)夫唯芥子,唯微塵,尚可為宗,難道八萬相好莊嚴之果地阿彌陀佛,反而不可以為宗耶!以一句佛號為修法,故以唯佛為宗。

又以絕待圓融為宗。於十界萬法,隨拈一法,無非即心全體,具心大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離於四句,絕於百非。獨體全真,更無有外。彌滿清淨,中不容他。一法既爾,萬法皆然。各約諸法當體,絕待無外,是為絕待。又以十界萬法,各各互遍,各各互含,一一交羅,一一該徹,彼彼無障無礙,各各無壞無雜。如當台古鏡,影現重重。如帝網千珠,回環交攝。此約諸法迭互相望,是為圓融。今合絕待圓融為一宗。正絕待時即圓融,正圓融時便絕待。非離絕待別有圓融,絕待,絕待其圓融。非離圓融別有絕待,圓融,圓融其絕待。絕待圓融,各皆不可思議。今共合為一宗,則不思議中不思議也。

又以絕待圓融為宗者,十界萬法,隨拈其中一法,(法即境也)。即是心的全體大用。一境既是具心之大用,則當體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本離四句,本絕百非,全體即是法界。法界無有外故,彌滿清淨,中間不容纖塵之他物。豈非絕待。一境既是絕等,萬境皆然。各各當體絕待無外,此為絕待。又:十界萬法,各各互相周遍,互相含容,一一交羅,一一該徹之故,彼此無障無礙,各各無壞無雜。猶如鏡中之像,影現重重。如帝釋殿上的千珠寶網,千珠回環交攝。此約諸法(境)迭互相望,各住自位的現象,是名圓融。今合絕待圓融為一宗。絕待圓融,時非前後。正絕待時,即圓融。正圓融時,便絕待。非離開絕待別有圓融。說絕待,絕待其圓融。亦非離圓融別有絕待。說圓融,圓融其絕待。萬法絕待圓融,各各不可思議。一句阿彌陀佛,能念之心,各各豎窮橫遍,此為絕待。又:能念之心,各住自位,而又各各互相含融、交攝,此為圓融。絕待圓融,時非前後,如今合為一宗,則是不思議中之不思議也。

又超情離見為宗。以但約諸法絕待,離過絕非,已超一切眾生情妄執著,三乘聖賢所見差別。若約諸法圓融,圓該四句,融會百非,尤非凡情聖見之所能及。故總立超情離見為宗。

超情離見為宗者,但約諸法絕去對待來說,已是離有無等四句之過,絕百非之失。超出了眾生妄想執著所能了解,也非三乘聖眾的差別知解所及。若再約諸法圓融來說,則圓該(該,包括之義)四句。融會百非,更不是凡情聖見所能理解,諸法既然圓融絕待,隨拈一法,莫不如是,一句阿彌陀佛,也不例外,既絕待,又圓融。離四句,絕百非。超凡情,離聖見,故持名一法,總立超情離見為宗。

初以唯心為宗。次以唯佛為宗。三以絕待圓融為宗。末以超情離見為宗。總此四重宗旨,方是一句彌陀正宗宗旨,豈易言哉。

這幾句是總結,初說一句彌陀,以唯心為宗,次說以唯佛為宗,,三說以絕待圓融為宗,四說以超情離見為宗。一句彌陀,總此四重宗旨,要想說清楚,真不容易啊!

此一念佛法門,如天普蓋,似地普擎,無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華嚴全經,雖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該盡無余。四十一位因心,無一心而不趨向果覺,四十一位所修種種法行,豈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後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全經一大結穴,不其然乎。

此段明念佛法門普被三根,利鈍全收,廣大如虛空,究竟遍法界,如天普蓋,似地均擎,上之等覺菩薩,下之逆惡凡夫,無能超出其外,所謂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是也。一切修因證果之法,無不攝在其中。比如華嚴,稱性直談界外大法,經所被之機,乃四十一位已破無明的法身大士,小機絕分, 稱為經中之王。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作《華嚴疏鈔》以五周四分诠釋全經妙義。五周:一、所信因果周,(信華藏世界種種莊嚴,是毗盧遮那如來因地萬德所成就)二、差別因果周,(展示四十一位修因差別)三、平等因果周,(是從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展示因果平等之理)四、成行因果周,(次第進修,成就因果,普慧菩薩雲興二百問,普賢菩薩瓶瀉二千酬,展示其義)五、證入因果周(善財五十三參至參普賢,蒙普賢加被,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教以十大願王回向西方,終於圓滿佛果,一生成佛)。四分:即信、解、行、證四分。信分,(包含所信因果周從世主妙嚴品至毗盧遮那品六品經文)解分,(包含差別因果周從如來名號品至如來出世品三十一品經文)行分,(離世間品一品經文)證分,(即入法界品最後一品經文。亦即第三十九品經文。)雖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包括無余。四十一位因心,無一因心不趨向成佛,然則五十一位所修種種法行,豈非皆是念佛法門。而最為明顯的是,末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回向西方,以導歸極樂作為華嚴全經之結穴,所以不妨說,華嚴乃廣本彌陀,彌陀乃略本華嚴,豈不如是理乎。

                                                                         

又華嚴者,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佛果,此萬行非念佛行耶。

又: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三字,乃果佛三德秘藏,大即法身德,方即般若德,廣即解脫德。若約因心而言,即三因佛性,大即正因佛性,方即了因佛性,廣即緣因佛性,全經以菩薩萬行之因華,莊嚴一乘佛果,種種萬行,無非為了成佛,豈非都是念佛法門之行耶!

華嚴,具婆須蜜女,無厭足王,勝熱婆羅門等無量門,然皆顯示毗盧境界,此無量門,非即念佛門耶。

又: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曾參具婆須蜜女、無厭足王、勝熱婆羅門,三位都是示行非道而通達佛道的大善知識,具婆須蜜女現妓女身,人若見之生悅,則能增長善根道業,無厭足王現惡國王身,以酷刑殘弑有罪臣民,以凶狠折服人民不敢去為非作歹。勝熱婆羅門現外道身,能於四面大火,中間刀山中,足上頭下,倒身投入而無損傷。具婆須蜜女示現貪欲,無厭足王示現嗔恚,勝熱婆羅門示現愚癡。善財童子參他們前,已是破無明的深位菩薩,在參三位時,又分別獲得增進果位之益。然則他們三位所行之事,皆是與法身相應的不可思議毗盧境界,故能令善財獲勝進之益。豈非華嚴無量門(含上三門)即是念佛法門耶。

法華一經,從始至終,無非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此非始終唯一念佛法門耶。楞嚴最初顯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揀選圓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後歷六十聖位,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佛地之極果也。背此則成七趣沉淪,向此則明五魔擾亂。末後雲,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若能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地獄所受苦因,為安樂國。此則徹始徹終,唯一念佛法門也。

法華一經,開權顯實,會三歸一,從始至終,無非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佛知見,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即是眾生自心清淨性,亦名佛性,亦名妙真如性,所以法華經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又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經中說,若有女人,如說修行,即能往生安樂世界蓮華中生雲雲。豈非法華始終唯一念佛法門耶!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三字是性德,乃如來成佛密因,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首楞嚴三字是修德,乃梵語,華言一切事究竟堅固。即自性定。或稱首楞嚴大定,乃諸菩薩萬行所依止。由於真如本不生滅,一切事法(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不離真如本體,所以能獲得究竟堅固而住也。性修合標,故名《大佛頂首楞嚴經》。此經由阿難示墮YIN捨而為發起,佛敕文殊,持咒往護,阿難歸來佛所,悲自無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止觀禅那最初方便,從而浚發楞嚴大教。如來七處徵心,十番顯見。終使阿難明悟藏性。此明成佛之真因也。藏性既悟,即可起修,佛令二十五聖各說因地修行,獲證圓通。佛敕文殊,揀選圓通,文殊為對阿難及此方眾生之機,選取耳根圓通。以其重中之重,故列在最後說。(至於勢至根大圓通,則遍投十方世界之機,故亦列居在次後,與觀音耳根圓通相鄰,以顯亦為重要。印祖說:念佛之法,要以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手,修觀音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之功夫。)此示成佛之妙行也。後說從因至果,有六十聖位(即初三漸次: 一除其助因,(不食五辛)二刳其正性,(永斷YIN心,不餐酒肉)三違其現業,(於六塵境,不多流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十地、等覺、妙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謂“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是也。背此而修,則成七趣沉淪(六趣中加列一仙趣)向此而修,則須防五陰魔境擾亂。而詳談其相。末後雲,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延(破戒重罪),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若能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末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地獄所受苦因,為安樂國。安樂國,即是極樂世界。此則徹始徹終唯一念佛法門也。

總佛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半,滿,權,實,偏,圓,頓,漸,種種法門,無非顯示唯心自性,圓成無上妙覺而已。得非總一大念佛法門耶。

總之,佛說一代時教,(五時八教),內容形式,不出三藏十二部,有半時教(小乘)滿字教(大乘)權(方便)實(究竟)偏(或偏空,或偏有,或但中)圓(圓滿、圓融)頓(直說於大)漸(循序漸進),種種法門,無非顯示唯心之道,自性之法,最後圓成無上妙覺而已,豈非是總是一念佛法門也。古德雲,一大藏教,無非都是非是念佛法門注腳也。

至如禅宗,達摩大師西來,但當曰,直指人心見性便了。而雲成佛者,非宗門亦念佛門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則公案,不過指點當人本源心性,顯示本有清淨法身。法身橫遍豎窮,無所不遍。而參禅人,要須時時現前,頭頭相應。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門哉。

此段是說宗門所說所修也離不開念佛法門。初祖達摩西來,不說直指人心,見性便了。而說見性成佛,豈非宗門亦不離念佛一門耶。又一華開五葉,六祖惠能門下,有青原行思、南岳懷讓二大弟子,下分沩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至若千七則公案,不過指點當人本來面目,顯示本有清淨法身,豎窮橫遍,無所不在而已,而參禅人須要時時現前,頭頭相應,念自性天真佛,此亦何處非念佛法門耶。

至如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一棒打殺,與狗子吃等語,皆顯示法身向上勝妙方便。是真念佛也。往往無知之輩,謂宗門中人,不宜念佛。此不唯不知念佛,豈真知宗哉。

此等宗門語句,此乃古人機鋒轉語,為學人解粘去縛,總不就事論事,往往答在問處,問在答處,令人解路堵塞,參而自得,悟明法身向上一著。若作實法理會,大錯特錯,真地獄種子矣。無知之輩,謂宗門不宜念佛,豈法眼玄孫永明禅師,天下仰之如泰山北斗,日念十萬彌陀,臨終往生上品敬及冥府亦是錯了耶!死心新禅師,繼席黃龍,大聲疾呼,勸人念佛,甚至說,汝若念佛不生西方,老僧當墮拔舌地獄。豈也是錯了耶!可見宗門也並非是不念佛,即使念的是自性天真佛,自性遍一切處,豈非即是念毗盧遮那法身佛耶。

 

上一篇:開願法師:真正開解生命的無量意義(三)
下一篇:開願法師:學佛人應有正確的修學態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