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此品具記千二百人,而但標五百弟子者,五百人得記名同。(盡同一號,名曰普明)五百(同向佛前,)口陳領解故也。(自陳昔日無智,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今日乃知應得如來大智雲雲,)
己因緣說周中,二授下根記二。初此品授千二百記,二學無學品授二千人記。庚初中二。初授滿慈子,二授千二百人。辛初又二。初序默領解,二如來述記。壬初又二。初敘其得解歡喜,二敘其默念領解。癸今初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先敘其得解之由。有四:一者,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智慧,是領二處(即法說譬說二處)顯實。方便隨宜,是領二處開權也。二者聞授捨利弗等五人記。諸大弟子即領(解)開權。授菩提記,即領(解)顯實也。三者復聞宿世因緣。先教無上道,今還說法華,是顯實。常與師俱生,漸教以佛道,是開權也。四者復聞大自在神通力,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權立化城,如彼導師。亦各具權實二義也。次敘內解歡喜。得未曾有者,從昔未聞開顯,而今始得聞也。心淨者,除涅槃(法)愛,破無明惑也。踴躍者,開佛知見,大樂歡喜也。即從座起,頭面禮足等,敘外形恭敬也。
癸二敘其默念領解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稀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文有二意。初明默念領解。次唯佛世尊下,明默求發跡請記。問,前二周得悟,皆發言領解。(如捨利弗、迦葉等)此(處)何(以)默念(領解)?答,前為下根未悟,事須彰(明)言勸動。今下根已悟,無須勸動,故默念也。問,前來何意不求發跡?答為下根未悟故。今下根已解,權化事足(為實施權,開三顯一之事已告圓滿)若下根發(其本)跡,則知中上根亦大權示現(更無疑矣)。若約(在下根未解開三顯一之前),上中根先發跡顯本,則於下根反為不便也,(何則?會令彼等自慚機劣根淺,於大乘法更畏難不前矣。)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領實智也。隨順世間若干種性而為說法,領權智也。此領(解)方便(品)中開顯意也。拔出眾生處處貪著,領(譬喻品)火宅中開顯意也。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領藥草(品)中如來復有無量功德等也。求發跡中,言我等者,通念請發諸人(本)跡也。深心者,三世助佛宣化之本懷也。本願者,本求無上大菩提也。從深心,故須發跡。從本願,故須授記。初敘默領解竟。
壬二如來述記二。初長文,二偈頌。癸初中二。初述本跡,二與授記。子初又三。初就釋迦世,行因發跡,二約過去世,顯其本行,三約三世佛所修因。丑今初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
標言汝等見否者有二意。一見其跡為小否?二見其本功德否?眾人但見跡為聲聞,而不能知(其)本是菩薩。故雲見否也。
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我常稱其下,是標其跡。跡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若非法身妙本,無以垂於(說法)第一勝跡。此舉跡以顯本也。
亦常歎其種種功德,
亦常歎其下,是標其本。本地福慧萬行莊嚴,故雲種種。本地既有種種功德,何但(何只)跡為二乘。此舉本以明跡也。
精勤護持,助宣我法,
精勤護持下,是釋本跡。助宣我法,即是跡中助宣半滿之法也。跡在三藏,悟四真谛。是護持助宣酪法。跡在方等,示受彈诃,是護持助宣生酥法。跡領般若,轉教菩薩,是護持助宣熟酥法。跡在法華三周得悟,是護持助宣醍醐法。具足權實功德,而跡起五味。助佛調熟實行眾生。故雲亦常歎其種種功德也。
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能於四眾示教利喜,是述其跡中助宣半字法門。具足解釋佛之正法,是述其跡中助宣滿字法門。而大饒益同梵行者,是助佛饒益半滿弟子。自捨如來者,謂降(從)妙覺已下,皆無能知。此即述其本地功德也。
丑二約過去世顯其本行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
顯本有二:一遠本,二近本。遠本冥邈(幽遠),為信良(實)難。故略而不述。但舉九十億近本。有宿命智,能知近本故。舉近以證遠。就九十億文,具明助佛宣揚權實之教。調伏眾生,護持助宣佛之正法。即總明權實皆正法也。
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谛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
又於空法明了等,即別明助宣為實施權。了知析空、即空、第一義空建立差別。用擬阿含方等般若三味也。(三味:酪、生酥、熟酥)
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
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者,於時既未發跡,但謂三藏實證。方等被诃,般若加被令說(轉教菩薩)不知(其)是大菩薩也。
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又化無量(人)令立菩提,即別明助宣開權顯實,同今法華醍醐味也。然於過去佛所,豈不亦助(宣)單半單滿等法,但由今佛出五濁世,宜引施(權)開(三)廢(權)會(實)等化。是故皆從同類(人中)以說。又,單半單滿,為化不難,施開廢會,方盡如來應病與藥之妙。
丑三約三世佛所修因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
(於三世佛所)亦例前助宣半滿五味利益大小(之機事跡相同)初述本跡竟。
子二與授記五。初明因圓果滿,二明國土廣淨,三明劫國名字,四明佛壽法住,五明滅後供養捨利。丑今初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初一句,牒(復述)前,明因圓。過無量下,明果滿也。
丑二明國土廣淨又五。初明國大嚴淨,二明純是善道,三明人天福慧具足,四明菩薩聲聞眾數甚多,五總結莊嚴。寅今初
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寅二明純是善道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YIN欲。
有女人而無惡道,如阿閦佛國。雖有女人而無女事也。今惡道女人俱無。則如阿彌陀佛國,清淨最為第一。
寅三明人天福慧具足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悅食。
聞法歡喜以資慧命,名法喜食。入禅適悅以持法身,名禅悅食。不須分段(凡夫)飲食也。
寅四明菩薩聲聞眾數甚多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寅五總結莊嚴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二明國土廣淨竟
丑三明劫國名字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
丑四明佛壽法住
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
丑五明滅後供養捨利
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二如來述記中,初長文竟
癸二偈頌二。初頌發跡,二頌授記。子初中二。初總發諸聲聞跡,二頌發富樓那跡。丑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谛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小欲,謂志樂小乘。懈怠,謂不求大乘也。示眾有三毒等者,非但示為聲聞,亦作三毒凡夫及邪見外道也。又如身子示嗔,難陀示貪,調達示癡等。
丑二頌發富樓那跡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先五偈,頌約過去顯本。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後二偈,頌約未來佛所行因。略不頌現佛及七佛也。初頌發跡竟。
子二頌授記三。初頌因圓果滿,二超頌國劫名字,三頌國土廣淨。略不頌佛壽法住及滅後起塔也。丑今初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丑二超頌國劫名字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丑三頌國土廣淨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YIN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禅悅食, 更無余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初授滿慈子(即富樓那)記竟。
辛二授千二百人記三。初念請(記),二與記,三領解。壬今初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壬二與記二。初長文,二偈頌。癸初中三。初總記千二百,二別記憍陳如,三別記五百。子今初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記。
子二別記憍陳如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陳如最初得度,為僧上座。故別授記。
子三別記五百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乃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迦留陀夷,此雲黑光。佛成道後,父王遣令請佛。佛命出家者也。據寶積經,則善來得道,以神通力,轉化父王。據阿含毗尼,則是六群比丘之一。雖出家後,仍犯多過。年七十馀,方得調伏(煩惱),證阿羅漢。勸化第一。所化夫婦俱見谛者(證見道位)足一千家。故知大小兩機所見,各別如此。何但(只)佛之身密,不可思議。即諸大弟子身密,亦皆不可思議也。優陀夷,亦雲優波離。亦雲邬波離,梵音輕重耳(西竺口音不同之故)持律第一。周陀,此雲大路。證阿羅漢。能持三藏,作大法師。即是兄名。莎伽陀,此雲小路。亦雲繼道,即是弟名。其兄授以一句伽陀。一百日中,不能成誦。兄逐出房。佛親授以“我拂塵、我除垢”六字。猶復得前遺後,得後遺前。教以調息,(修數息觀)方證聖果。具大神力,降毒火龍。此四尊者,前列眾中,未有名字,故今釋出。又(前序品)列眾中,有憍梵波提,畢陵伽婆蹉,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凡五人。不見別授。或是梵文未來,或總攝在五百人及千二百人中。長文竟
癸二偈頌二。初頌記陳如及五百,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子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長文略,偈頌廣。先頌授陳如中。初二句,明行因。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次二偈,明得果。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鹹升妙樓閣, 游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次二偈半,明國淨。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次一句,明佛壽。次二句,明正、像。次法滅天人憂句,結上起下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次三偈半,頌授五百記也。
子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馀諸聲聞,指千二百人中,已授五百。馀七百人,並總指一切聲聞也。其不在此會者,無論在與不在,得記是同也。授千二百記中,二與記竟。
壬三領解二。初長文,二偈頌。癸初中二。初經家敘喜,二自陳領解。子今初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歡喜踴躍,是慶今得解。悔過自責,是愧昔不解也。
子二自陳領解二。初法說,二譬說。丑今初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自謂已得究竟滅度,是悔責昔迷。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是慶今始悟。方知從前小智,竟同無智。亦自責根鈍,不能早悟也。所以者何下,釋成無智之意。今日乃知應得如來大智,而向日便以小智為足。封小失大,(以小智故步自封而失大智)豈非竟同無智乎。
丑二譬說二。初立譬,二法合。寅初中二。初醉酒譬。譬自謂滅度,小智為足。二親友覺悟譬。譬今乃知之,應得如來智慧。卯初又三。初系珠譬。領(解)上王子結緣。二醉臥不覺譬。領上中間退大。三起已游行譬。領上接之以小。辰今初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與之而去。
有人,即五百自譬也。親友,譬昔日第十六王子也。家,譬大乘教為家也。醉酒而臥,譬無明從未醒也。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譬一句一偈結緣,未曾登品(未登五品外凡位)。二輕醉,微覺尋(不久)忘。亦名不覺。譬薄有聞慧,在五品初。未入(相)似位也。官事當行。譬王子馀處機興,逗緣往應也。宏法化他,非是私務,故雲官事。無價寶珠,譬一乘實相真如智寶也。系其衣裡者,衣譬彼時慚愧忍辱及信樂心。由聞法時微生信樂,得成了因智願種子也。
辰二醉臥不覺譬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
此譬無明心重,尋復不憶。領中間懈退,不受大法。
辰三起已游行譬
起已、游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起已游行,譬善根欲發,厭苦求樂也。到於他國,譬無明覆解,(蓋覆理解)不知還向大乘本國也。衣食,譬正助二道也。求索艱難,譬未入正法時,空無證獲也。得少為足,譬秉權教修行,得小乘果。正領(解)中間以小接也。初醉酒譬竟
卯二親友覺悟譬,領上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等賜諸子白牛大車也。文亦為三。初诃責,二示珠,三勸貿。辰今初。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會遇見之,譬大乘機發也。咄哉!诃責。譬動執生疑也。三周中,皆有此(诃責)意。法說中雲,我令脫苦縛等。譬說中雲,我先不言皆為三菩提耶!因緣說中雲,宿世因緣我今當說。皆(寓)诃責辭(意)也。
辰二示珠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安樂,譬無上大涅槃也。五欲自恣,譬大乘稱性真實受用。如所雲,實報勝妙五塵,能令迦葉起舞者是也。某年日月,譬大通佛(王子)覆講法華時也。今故現在,譬正顯實。法說中廣明五佛。(十方諸佛、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及釋迦佛,皆說一乘法)譬說中等賜大車。因緣說中還為說大。皆示珠之義也。
辰三勸貿
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需,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珠雖價值無量,仍須貿易,方有濟用。(濟急享用)譬了因內解,雖復究竟。必以種易現。(以種子交換現行)以昔一解一切解,而貿(易)一行一切行。珠體不竭,貿亦無窮。故須更聽(法),更修行,方顯寶之功用。如華嚴中得摩尼珠,十種瑩治,方能雨寶。解行相稱,方堪佛記。從是以後,則具有寂滅忍衣,首楞嚴食。自行化他,無量眾寶,無功用位,彼此不窮。故雲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也。法說中身子得記。譬說中四人得記。因緣中千二、二千(人)得記。皆即勸貿之義。初立譬竟
寅二法合二。初合醉酒,二合覺悟。卯初中三。初合系珠,二合醉臥不知,三合起已游行得少為足。辰今初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
(教化令發,即合系珠之義。)
辰二合醉臥不知
而尋廢忘,不知不覺,
辰三合起已
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由三界內資生艱難,故於小果自謂為足也。然無大乘功德法財,則亦仍是資生艱難。初合醉酒譬竟
卯二合親友覺悟譬三。初合诃責,二合示珠,三合勸貿。辰今初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
(所得,非究竟滅。即含诃責之義)
辰二合示珠
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辰三合勸貿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三領解中,初長文竟。
癸二偈頌二。初頌內心得解,二頌自陳領解。子今初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初一偈,頌歡喜得解。次半偈,頌悔過自責也。
子二頌自陳領解二。初頌法說,二頌譬說。丑今初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丑二頌譬說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寅初中二。初頌醉酒譬,二頌親友覺悟譬。卯今初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 系著內衣裡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初七句,頌系珠譬。第八一句,頌醉臥不覺譬。凡夫未有修德,名貧窮人。諸佛菩薩,與諸眾生同一心性,名為親友。具足權實種種功德,名為大富。諸方便教,名為肴膳。一乘圓頓教理,名為寶珠。慚愧忍辱,名為外衣。信樂之心,名為內衣。初結緣時,具足二衣。退大墮惡,則無外衣。若約現無信樂,乃似內衣亦無,而種子仍在。但是衣弊,非全無也。(末二句,親友官事當行,貧人醉臥不知也)
是人既已起, 游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裡, 有無價寶珠。
後二偈,頌起已游行譬也。
卯二頌親友覺悟譬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系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初頌立譬竟
寅二頌法合二。初頌合醉酒,二頌合覺悟。卯今初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初一偈,頌合系珠。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
次半偈,頌合醉臥不知。後半偈,頌合起已游行,得少為足也。
卯二頌合覺悟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初半偈,頌合诃責。次半偈,頌合示珠。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後一偈,頌合勸貿也。初授千二百記竟。釋五百弟子受記品竟。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研真,斷(見思)惑,慕求(小乘無學道)勝見,名之為學(有學),即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四向(向,即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一須陀洹向。二斯陀含向。三阿那含向。四阿羅漢向。)真無漏慧也。真(谛理)窮,(見思)惑盡,勝見已極(徹底),無所復學,名為無學,即阿羅漢果也。
約教者,析法研真(修析空觀,研真谛理),名學。惑盡真窮(見思惑空,真谛理窮),名無學。三藏意也。體法研真(修體空觀,研真谛理),名學。無真無惑(悟達無真谛理可窮,無見思惑可斷),名無學,通教意也。研真斷惑,自淺之深,名學。通(見思)別(無明)惑盡,權實理窮,名無學,別教意也。研如來藏,有學無學,法性實相,(人各有之),非學非無學,而學而無學(即而常六,六而常即),圓教意也。是二千人,或是學,(初至三果)或是無學,(四果)同是一流。一時受記,同一名號(名曰寶相如來)故別為一品也。
本跡者,阿難跡為學人,(為佛侍者,此時猶未斷思惑)羅睺羅跡為無學(已證羅漢果)而本地不可思議(不可測),以例馀二千人,亦應各有本跡。
觀心者,名字乃至分證四位,名為學。(有惑可斷故)究竟一位,(無惑可斷故)名無學。理即一位,非學非無學。
庚授下根記中,二授二千人記二。初請記,二授記。辛初中二。初二人請,次二千人請。壬初又二。初默念請,二發言請。癸今初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癸二發言請又二。初引例,二引望。子今初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惟有如來,我等所歸。
(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即引例也。)
子二引望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准前列眾。二人皆在多知識中(預眾所知識、大阿羅漢中)。今與學無學二千人同記者,為引實故。(從實證論,則阿難是有學須陀洹,羅睺羅是無學阿羅漢)四悉檀故。(與二千同記,帖切二人身分,令大眾同喜,有四悉檀利益故)初二人請竟
壬次二千人請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但有引例一意,(只能引聲聞弟子得記之例)而無引望。(不能引眾望所歸之理由)故但默念請(記),不發言也。初請記竟。
辛二授記二。初記二人。次記二千人。壬初中二。初記阿難,二記羅睺羅。癸初又五。初長文,二重頌,三新發意者生疑,四如來釋疑,五阿難述歎。子今初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初明得果)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明行因)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明說法度人)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四明國劫名字)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五明佛壽)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六明法住)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贊歎,稱其功德。(七明諸佛稱贊)
子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眾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恆河沙等、 無數諸眾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子三新發意者生疑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鹹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子四如來釋疑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子五阿難述歎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稀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初記阿難竟。
癸二記羅睺羅二。初長文,二重頌。子今初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子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睺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 惟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
初記二人竟
壬次記二千人三。初長文,二重頌,三得記歡喜。癸今初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否。唯、然,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癸二重頌
爾時世尊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於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鹹以諸神通、 度十方眾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於涅槃。
癸三得記歡喜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二跡門正說竟。釋授學無學人記品竟。
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大論(大智度論)明六種法師: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為讀。四不忘為誦,五宣傳為說,六聖人經書難解,須解釋。今經合受持為一,合解說為一,(添)足書寫為五。若別論。則四是自行,(即受持、讀、誦、書寫,是自行)解說一種是化他。若通論。自軌五法,名自行法師,教他五法,名化他法師。何以言之?法者,軌則也。師者,訓匠也(匠,教育、造就之義)法雖可軌,體(本身)不自宏,宏通在人。五種通經,皆得(能)稱師。舉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為師。師於妙法,自行成就。故名法師。又:五種人,能以妙法訓匠於他。故舉法名師,稱為法師。若自軌法,若法匠(造就)他,俱得稱法師。故以法師名品,此因緣釋也。
約教者,四教各有能诠所诠,俱名為法。各論自行化他,俱得稱師。今經唯在圓(教)也。就圓教五種(法師),若作減數說者,束(歸納)五為四,即四安樂行。如後說。又:束為三,即是三業。受持是意業。讀誦、說,是口業。書寫是身業。別論,則口業是化他。身意是自行。通論,則三業自軌,即自行法師。三業教诏(教他),即化他法師。故言法師品。又是三門。行此五法,以自熏修,即福德門。宏宣五法,廣利益他,即化他門。自修益彼,皆順佛教,即報恩門。別論,則自修報恩,名自行。益彼(報恩),即是化他。通論,則自軌軌他,皆稱法師。故言法師品。又是三軌。讀誦書寫是外行。即如來衣。受持是內行,即如來座。解說益他,即如來室。自軌三法,亦名法師。化他三法,亦名法師。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堪為世間依止,故名法師品。又束為二。謂自行化他。又束為一。謂如來行,具一切行。
(從法師品開始,以下迄至安樂行品,是跡門第三流通段。故蕅益大師有以下一段文字,懸敘於法師品之前)
跡門第三流通,凡五品經。不止蔭益(利益)當時,復能津洽(利益)來世。一法師品,二寶塔品,皆明宏經功深福重,利益廣大。三達多品,引往古宏經,彼我兼益。以證功德深重。四持品,八萬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宏經。新得記者,此土宏經。五安樂行品,外凡初心,欣斯勝福,(欣摹宏經勝福)見聲聞畏憚,聞菩薩擯辱,顧(慮)己力弱,無益自他,便生退沒(之心)。佛為此(等)人,說安樂行品,依之宏法,不必(顧)慮危難困苦。又法師品,釋尊自說宏經功福,命覓流通。寶塔品,多寶及分身集佛,且證且助。勸覓流通。(寶塔證法華故來,分身助開寶塔故集。)
丁初法師品二。初歎美能持法人,二歎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經方軌。戊初中二。初明禀道弟子功深福重,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己初又二。初佛世弟子,二滅後弟子。庚今初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者,憑寄也。(憑借寄托)告者,普告也。藥王菩薩,為法焚身。八萬大士,忍力深固。故今流通妙法,先因藥王,普告八萬。欲其精勤護持助宣故也。汝見是大眾等者,普授記也。不惟身子、四人、滿慈子、五百及千二、二千得記而已。舉凡八部四眾,求三乘人。但聞一偈一句,一念隨喜,皆得成佛,決定無疑。故今普皆與授記也。一偈一句者,舉少以況多也。一念隨喜者,舉淺以況深也。所聞不論何偈何句,但令義合權實,本跡十妙四一(即理一、行一、人一、教一也。)之流。功福皆爾。隨喜未論讀誦修行,但令能於一念心中,深解開權顯實。即是理本非權非實,所以能權能實。權實不二,事理圓融。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又復即於一念心中,廣解一切心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障礙。若欲分別,辯說無窮。法既如此,人亦如是。下文常不輕授四眾記,即是得此意也。故大(般涅槃)經雲,寧願少聞,多解義味。此義至後隨喜品當更說之。
庚二滅後弟子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滅後聞經隨喜,其功福與佛現在(聞經隨喜)是同。故亦同授記也。初明禀道弟子功深福重竟。
已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二。初長文,二偈頌。庚初中二。初別明,二總明。別者,人有下上,時有現未。總者,不論下上及以現未,通明逆之得罪,順之得福也。辛初別中二。初明現世,二明來世。壬初又二。初明下品師,二明上品師。皆約凡位判也。癸今初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此先明下品師相也。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即是五種法師。一華,二香,三璎珞,四末香,五塗香,六燒香,七缯蓋幢幡,八衣服,九技樂,十合掌。即是十種供養。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此廣明下品師功報也。已曾供養等,是先因深。愍眾生故等,明現功大。若有人問等,明未來報重。
癸二明上品師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先況出上品師相。次藥王當知下,略明上品師功報也。悲願牽故,仍是業生眷屬,未是神通應生。願兼於業,具如玄義眷屬妙說。初明現世竟。
壬二明來世亦二。初明下品師,二明上品師。癸今初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竊為一人,極言所化之少。乃至一句,極言所說之少。良以有慧無聞,未堪處眾廣演。此明下品師相也。然此經是如智所說,說於如理。今行人秉此如教而宣如理,故即是如來使,如來之所遣也。又,如智照如理為事。今行人依如教行如理,故是行如來事也。又以如智如理化眾生為事。今行人能有大悲,以此經中真如之理,為馀人說,令得利益,故名行如來事。此明下品師功報也。
癸二明上品師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以竊為一人,況出普為大眾。以乃至一句,況出廣說。此是上品師相。功報之大,不言可知。初別明竟
辛二總明現未下上法師。逆之得罪,順之得福。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此先明逆之得罪也。夫罪福重輕,或時論田。或時論心。或論損益,有重有輕。今正約損益重輕論也。且如惡人以不善心,心既重矣。現前罵佛,田又尊矣。一劫常罵,業又久矣。而雲尚輕者,非謂罪報果輕。但尤未若毀訾讀誦法華之罪為尤重耳。何以故?佛證平等大慈,恆於惡人生悲愍心。又非惡人所能逼惱。故彼罵者,始則譬如以禮(物)送人而人不受,持禍自歸。墮落三塗,百千億劫,終則譬如打罵旃檀,亦染香氣。反受佛化,畢竟得成出世因緣。今初心行人讀誦法華,忍力未成,易於退沒。倘一言毀訾,阻礙勝事。是斷佛種,損害尤深。故其罪甚重也。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贊歎,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肴馔,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此次明順之得福也。佛以定慧莊嚴。此人能修定慧,故言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也。在背為荷,在肩為擔。修非權非實法身之體,即是為如來荷。具能權能實二智之用,即是為如來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者,此人有所趣向,悉與實相相應,皆可敬順。順即是向。敬即是禮。敬而順之,及興供養也。應持天寶等,舉重況輕。天寶尚應奉供,況僅人中上供耶!所以者何下,釋成應禮應供之意。須臾(聞之)即得究竟,以能圓顯究竟妙理故也。仍須分別(六即),始從名字究竟,乃至究竟究竟。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中,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三。初獎勸自行利他,二重頌別總兩義,三結歎經最第一。辛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
辛二重頌別總兩義二。初頌別明,二頌總明。壬初中二。初頌現世,二頌來世。癸今初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眾生。
初二句,頌下品師。次二句,頌下品功報。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次二句,頌上品師。
捨於清淨土, 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後十句頌上品功報也。
癸二頌來世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初二句,超頌上品師。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馔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次六句,明上品功報。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次二句,追頌下品師。後二句,頌下品功報也。初頌別明竟。
壬二總明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初二偈,頌逆之得罪。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後四偈,頌順之得福也。贊佛功德,固為無量。佛不因贊而有增進。若贊持法華經,經典所在,即為有佛,功德已同。又使持經者從此增進(道業),所以福倍勝也。二重頌別總兩義竟。
辛三結歎經最第一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此經中,猶言此諸經中。即通舉一代所說。始自華嚴終至涅槃也。諸大乘經各各稱為第一之說。然是對待第一。未若此經絕待第一。故名最第一也。初歎美能持法人竟
戊二歎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經方軌二。初長文,二偈頌。己初中二。初歎經法,二示方軌。庚初又五。初約法歎,二約人歎,三約處歎,四約因歎,五約果歎。辛今初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诃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已說,指般若已前漸頓諸說也。今說,指同一座席無量義經也。當說,指大涅槃經也。般若等漸頓諸經,皆帶方便,取信為易。無量義經,明一生無量,未明無量還一,取信亦易。今法華經。論法,則一切差別,融通歸一。論人,則師弟(子)本跡,俱甚久遠。二門悉與昔反,難信難解。當鋒難事,法華已說。涅槃在後,則易可信也。秘要之藏者,隱而不說,名之為秘。總一切法,名之為要。真如實相包蘊無外,名之為藏。不可分布者,法妙難信,惟有深智,乃可授與。無智益罪,故不可妄授也。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者,於三藏中,不說二乘作佛。亦不明師弟本跡。方等般若,雖說實相如來藏理。亦未說五乘(一人、二天、三聲聞、四緣覺、五菩薩)作佛,亦未發跡顯本。頓漸諸經皆未融會,故名為秘。此經具說昔所秘法,即是開秘密藏。亦即是秘密藏。如此秘藏,昔為一類根熟眾生,雖有密說,而四十馀年,未曾彰灼顯說也。猶多怨嫉者,如五千退席。佛世尚爾,何況未來。理在難化也。
辛二約人歎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此法在人,則人尊貴。如來衣覆者,即是修學大忍為衣也。諸佛護念者,實相為佛,實智為子。尊崇實相,發生實智,即為諸佛所護念也。圓教四不壞信,(一信根本,謂真如之法,諸佛所師,眾行之源。二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三信法,佛所說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為大信力。圓四宏誓,為志願力。圓妙大智,為善根力。信則信理,理即法身。志願是立行,行即解脫。善根根固難動,即是般若。當知三力,即三德秘藏。初心棲此,與佛不殊。故名與如來共宿。又信力修畢竟空如來智。如來棲畢竟空捨,此人亦學畢竟空,故與如來共宿。以志願力善根力自行權實而為機感,機感名頭。如來以化他權實二智之手,開發此人自行權實之頭。感應道交,故言摩頭。摩頭即授記也。
辛三約處歎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需復安捨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璎珞,缯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在處,即處尊貴。夫佛生處,得道處,轉*輪處,入涅槃處,皆應起塔。此經是法身生處,得道之場。*輪正體,大涅槃窟,故應起塔供養也。不須復安捨利者,釋論(即大智度論)雲,碎骨是生身捨利。經卷是法身捨利也。已有如來全身者,生身捨利有碎有全。碎如釋迦。全如多寶。法身捨利,亦有碎全,諸方便教為碎。法華一實為全也。
辛四約因歎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馀經帶方便因,名為拙度。此經正顯圓因,聞解圓因。方名巧度。巧度為善行也。(大論通以衍門為巧,今經別以一實為巧。)
辛五約果歎又五。初明近果,二立譬,三法合,四釋近,五揀非。壬今初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菩提有二義。一者初心菩提,即圓初住。二者後心菩提,即妙覺極果。今言近者,正近初住菩提也。前約因歎,修通別因,即是未善,去圓果遠。若修圓因,即是善行,去圓果近。今以圓如實智為因,還以為果。道前真如,雖有三因(佛性)同名正因。(理即)道中真如,亦有三因,同名緣因。(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亦名了因。(分證即)道後真如,亦只三法,轉名圓果。(究竟即)故普賢觀(經)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是。釋論雲,初觀實相名因。觀竟名果。究理而論,真如實相,不當(論)因果。(非因非果)亦非前後。今約修行,則有前後及以因果也。
壬二立譬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干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釋此為二。一約觀門,二約教門。觀門者,眾生之心,具諸煩惱,名高原。修習觀智,名穿掘。(穿地掘土)方證理味,如得清水。約通觀,則乾慧地如乾土。性地為濕土泥。見谛為得清水。約別觀,則從假入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斷四住惑,如掘乾土,去水尚遠。從空入假,先知非假,(空觀)今知非空,(假觀)因是二觀,得入中道,能伏無明,轉見濕土,去水則近。若圓觀中道,非空非假,而照空假。(雙照空假)四住已盡,無明已伏。已得中道相似圓解,(入相似位)故雲,如漸至泥。若入初住,發真中解,即破無明,如泥澄清。得見中道。如得清水。故法華論雲,佛性水,當知次第也。教門者,土譬經教。水譬中道。教诠中道,如土含水。三藏未诠中道,猶如乾土。方等般若帶方便說中道,猶如濕土。法華正直顯露說中道,猶如泥。因法華教,生聞思修,即悟中道,真見佛性。所發真慧,不復依文。(一位一切位)如獲清水,無復土相。故華嚴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
壬三法合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法華中獲聞思修,即是圓家三慧,方能近果。非乾濕等教(喻,藏通別三教)中三慧也。
壬四釋近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一切菩薩,指諸權因。阿耨菩提,指諸權果。權因權果,皆攝屬於此經。如乾濕等土,悉依於水也。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者,昔所不說,今皆說之。昔說二觀為方便門,今皆開之,即是真實,寧(豈)復是門。昔說小乘方便及小乘果。小乘果尚非實相,況小方便而當是門。今皆開之,即是實相。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乃至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昔何嘗說是方便。今皆開之,即是實相,不相違背。鹹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色一香,無非佛法。若門若非門,悉皆開之。示真實相,顯佛性水。若不開者,則深固幽遠,無人能到。而今開之,即得見水,無乾土也。
壬五揀非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新發意菩薩,增上慢聲聞。既於此經驚疑怖畏,悉是乾土。尚非濕土,況能見水耶!初歎經法竟
庚二示方軌二。初正明方法,二明五利益。辛初中三。初標章,二解釋,三勸修。壬今初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壬二解釋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大慈悲室者,若就同體,即法身也。若被(加被)眾生,即解脫也。能令眾生會於同體,即般若也。柔忍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能覆嚴身,即般若也。若就和光利物,(和光同塵,利益物機)即解脫也。法空座者,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法身也。身座冥稱,(稱,合也)即解脫也。又,(若就三軌分配)大慈安樂,即資成軌。柔和伏嗔斷惑,即觀照軌。坐座,即真性軌。上雲,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又雲以衣覆之,即此衣也。上雲,如來肩所荷擔,又雲,手摩其頭,即此座也。上雲,與如來共宿,即此室也。
壬三勸修
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既勸安住三法,仍勸不懈怠心,然後(為眾)廣說。故知此勖(勉)觀位初心人耳。初正明方法竟
辛二明五利益
‘藥王,我於余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一遣化人)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二遣化四眾)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闼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三遣八部)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四見佛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五與總持)
若初心未淳,只可遣化人,未可遣化四眾八部。若見天龍,倚(仗)此自高,(反會)妨損其道,故不可令見也。若(久修人)心無倚著,則堪見佛,兼得總持,證大利益,況復(見)天龍等耶。二歎經法及示方軌中,初長文竟
己二偈頌三。初總勸,二頌長文,三結勸。庚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庚二頌長文二。初但頌約果歎,二頌方軌。辛初中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略不頌近果釋近及揀非也。壬今初
如人渴需水, 穿鑿於高原, 猶見干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壬二頌法合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谛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初但頌約果歎竟。
辛二頌方軌二。初頌正明方法,二頌明五利益。壬今初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初偈半,頌標章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次一偈,頌解釋。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後一偈,頌勸修也。
壬二頌明五利益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此總明如來以五事利益之意。(五事,即上明一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二遣化四眾聽其說法,三遣八部聽其說法。四令說法者得見我身。五與總持,令說法者不忘失句讀。)正由應身遍滿十方,能為五事守護行人也。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供養於法師,
此超頌第二遣四眾也。
引導諸眾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
此追頌第一遣化人也。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閒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此超頌第五與總持也。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此頌第四令見佛也。具是德,謂室衣座三德。
若人在空閒,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掛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眾喜。
此追頌第三遣八部也。二頌長文竟
庚三結勸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恆沙佛。
法師品竟
見寶塔品第十一
塔,具雲塔婆,新雲,窣堵波。此翻方墳。亦翻靈廟。亦翻浮圖。有捨利者,名塔。無捨利者,名支提。捨利復論全(身)、碎(身)。如釋迦碎身為八斛捨利,阿育王後造八萬四千寶塔以供養之。遍布天下名山。今多寶佛全身捨利不散,故唯一塔。又按律中四處起塔,謂佛生處,得道處,轉*輪處,入涅槃處。今法華實相,諸佛三身皆從此生,諸佛於此而坐道場,諸佛於此而轉*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只此法華,即是三世佛之四塔。先佛已居,今佛並坐,當佛亦然。此塔從地湧出,明顯此事,(證明法華實相大事),四眾皆睹,故言見寶塔品(世界悉檀)璎珞經雲,供養一佛捨利起塔滿四天下,不如供養如來生身。由色身有捨利故。又起塔滿大千供養色身,不如供養法身。由法身有色身故。當知見色不及聞經,以由聞經有法身故。經有偏圓,即法身全碎,功德不等。今經純诠圓理,是全法身。故持經功深,宏宣力大。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證明此事,四眾皆睹,故言見寶塔品。(為人)三周說法已竟,從地湧出,出大音聲,再歎善哉,印成實說,即是證前。為開塔故,須集分身。既開塔已,入塔並坐。大聲普告,召本弟子。(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由疑地湧,(眾多下方菩薩)方明壽量,展轉為由,即是請後。正為證前請後,從地湧出(寶塔),四眾皆睹,故言見寶塔品。(對治)多寶示滅,全身捨利俨然不散,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則是滅而不滅。可表法身、釋尊入塔,二身相稱。如智稱境,可表報身。分身雲集,可表應身。三佛三身而不一異,令四眾睹,故言見寶塔品。(第一義)
塔出有兩意:一發音聲以證前,三周說法,流通功德,皆是真實,不同兼但對帶(前四時)之談,即約教義。二因開塔以起後,聲徹下方,召本弟子,乃明長壽,頓破寂場近成之疑,即本跡義。又久遠之塔,從地湧出,開自在神通之力,顯過去世益物也。發大音聲,開師子奮迅之力,顯現在十方開權顯實也。有大誓願,未來諸佛若說此經,我之寶塔皆到其所為作證明。開大勢威猛之力,顯未來常住不滅也。
觀心釋者,依經修觀,與法身相應,境智必會,如塔來證經。境智既會,則大報圓滿,如釋迦與多寶同坐一座。大報圓故,則隨機出應,如分身皆集。由多寶(塔)出故,三佛得顯。由持經故,即具三身。普賢觀雲,佛三種身,從方等(即實相理)生,即此義也。
丁跡門流通中。第二見寶塔品為二。初長文,二偈頌。戊初中三。初明多寶湧現,二明分身遠集,三明釋迦唱募。己初又六。初現塔之相,二諸天供養,三多寶稱歎,四時眾驚疑,五大樂說問,六如來答。庚今初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龛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璎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七寶,表性德七覺,七聖法財也。(七財:一信、二精進、三戒、四慚愧、五聞、六捨、七定慧)塔,表實相之境。法身所依處也。(四教各論七覺七財,今唯在圓。因位亦有七覺七財,今約極果)高五百由旬者,是二萬裡。豎表因中萬行,果中萬德也。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是一萬裡。橫表萬善莊嚴也。地表無明心地。空表第一義空。以無所破,破無明地。以無所住,住第一義空。故言從地湧出。住在空中,此亦證前起後。七方便人(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暖、頂、忍、世第一)如來藏理未開,無明所隱,如塔在地。今聞三周開顯,開佛知見,顯出法身。如塔湧空。此即證前。修得法身,久已明著。如塔在空,無能開者。表本地久成,眾所不識。若發跡顯本,了達無疑。此即起後也。種種寶物者,表眾多定慧而莊校也。欄楯,表總持。龛室,表無量慈悲室。亦表無量空捨。幢幡,表神通勝相。垂諸璎珞,表四十地戒定慧陀羅尼功德。上嚴法身,下被眾生也。寶鈴,表八音四辯。(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三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四面出香,表無作四谛道風吹四德(常樂我淨)香也。七寶幡蓋高至四天王宮,表神通慈力。皆是性德七覺七財所成,皆窮無作四谛之理也。
庚二諸天供養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余諸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璎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贊歎。
事解可知。更約理者,三十三天,即表住行向為三十。十地為一。等覺為一。妙覺為一。合為三十三。同依實相第一義境也。雨天曼陀羅華者,初心亦具四十二地功德。後心亦爾。皆以四十地所有因華歸向法身也。馀諸天龍下,即表內凡外凡等,亦依實相,向果行因也。
庚三多寶稱歎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善哉!善哉!歎其契理契機也。平等有二義。一法平等,即中道理。二生平等,一切眾生同得佛慧。大者,如前高廣義也。如是,如是者,一、如法性實理之是。二、如眾生根性之是。故皆是真實也。此正證前開權顯實不虛。
庚四時眾驚疑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皆得法喜。顯領證前。怪未曾有,起住一面。密助起後也。庚五大樂說問
爾時有菩薩摩诃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湧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准下答意,問(意)亦有三:一問何因有此塔?二問何故塔從地出?三問何故發是音聲也?
庚六如來答為三。初超答何故湧出,二追答何因有塔,三答何故發是音聲。辛今初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此明寶塔為證法華,所以從地湧出也。問,前雲地湧。今曰東方。(用語不同)何耶!答,東是述其本緣(東方世界行因成佛)湧,乃申其昔願,(滅度之後,有說法華處,塔湧其前,為作證明)不相乖(違)也。若約表法,則東方為群方之首,所以表開。地湧,所以表顯。
辛二追答何因有塔。由彼佛命,令造此塔也。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辛三答何故發是音聲。由有神通本願故也。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贊言:“善哉善哉。”
‘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
釋論明多寶佛不得說法而取滅度。南岳師雲,彼佛告諸比丘。比丘即受化之人,何謂(怎說)全不說法。當(殆)是但得施三,不得顯一。(蓋無機緣故)故雲不得說法耳。以是義故,雖復滅度。在在處處有說法華,便皆隨喜作證也。
初明多寶湧現竟
己二明分身遠集七。初大樂說請見多寶,二明應集分身,三大樂說請集,四放光遠召,五諸佛同來,六嚴淨國界,七與欲開塔。庚今初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欲開塔,須集佛。集佛即付囑。付囑即召下方。下方出,即應開近顯遠。此是大事之由,故是如來神力(加被)令問也。
庚二明應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須集分身,乃可開塔。正密示(如來)本地功德也。分身既爾橫遍十方。本地豈不豎超塵劫。
庚三大樂說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庚四放光遠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分身諸佛,多是淨土。惟此娑婆,乃是穢土。佛能於此娑婆穢土說法華經,蓋是難中之難。然因茲穢土,所以必須為實施權。又因施權,所以必須開權顯實。因此顯實,方得具明如來設化之妙。原始要終,罄無不盡。可謂蓮出淤泥也。又復應知,此土釋迦,則指諸佛為分身。各土之佛,又指馀佛及釋迦為分身。此土說法華經,諸佛既來與欲開塔。各土有說法華經處,諸佛及此土釋迦,亦必同往與欲開塔也。
庚五諸佛同來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庚六嚴淨國界三。初變娑婆,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三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辛今初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惟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辛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辛三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三變土淨,正由三昧。三昧有三。初變娑婆,是背捨力。能變穢為淨。次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是勝處力。轉變自在。三變八方更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是十一切處力。廣普無礙。又初一變,表淨除見思。第二變,表淨除塵沙。第三變,表淨除無明也。問,三變土淨,應是首楞嚴三昧力。何以仍用小乘事禅?答,小乘背捨,僅變小千。勝處,僅變中千。十一切處,僅變大千。今開權顯實,即小事禅是首楞嚴。故名雖附小,力用則大也。問,若爾,則隨(用)一三昧,便能三變(土淨),何必定用三三昧耶?答,亦正不壞諸法假名故也。六嚴淨國界竟。
庚七與欲開塔又五。初諸佛問訊說欲,二釋迦開塔,三四眾皆同見聞,四二佛分座而座,五四眾請加處空。辛今初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赍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阇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否?”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諸佛同與欲開塔。如僧中作法與欲意也。大集明若干佛與欲。大品亦明千佛同說般若。然皆不雲即是釋迦分身。准今經者,應是分身。彼(等經)帶方便,故不顯說耳。今經非但數多,亦直說是分身鹹來與欲(開塔)也。
辛二釋迦開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以右指開,表用權也。開塔,表開權。見佛,表顯實。即是證前。又將開後,故以如卻關鑰,表卻障。開大城門,密表開跡也。
辛三四眾同皆見聞
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辛四二佛分座而坐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
辛五四眾請加處空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
問,眾俱在空,分身(諸佛)何故猶處於地?答,時眾已聞開跡門開權,初入常寂光土,故以空居表之。分身(諸佛)示跡,各有所化之土,故居地以表之。又,釋迦不久顯本,亦先居空以表之。各有其致(理由),不須疑也。二明分身遠集竟
己三明釋迦唱募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一募誰能廣說,謂於此娑婆(宏經)。二明付囑時至,謂當入涅槃。三明付囑有在。此復(有)二意。一者近明有在。意指法師品初八萬大士。(勸)持品之初二萬菩薩,及世尊所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二者遠明有在。意指地湧本弟子眾。令觸(在)處流通。又,為發起壽量品(作張本)也。初長文竟。
戊二偈頌三。初頌多寶,二頌分身,三頌付囑。己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雲何 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己二頌分身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恆沙等, 來欲聽法。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捨妙土, 及弟子眾、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初三偈,頌第二應集。義兼初請見多寶,及三請集。
為坐諸佛,以神通力、 移無量眾, 令國清淨。
次一偈,頌淨國界。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淨池、 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眾生蒙薰 喜不自勝,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後四偈半,頌諸佛同來。
己三頌付囑二。初舉三佛以勸流通,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庚初中三。初募覓其人,二正舉三佛,以勸持經。三釋勸意。辛今初
告諸大眾,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辛二正舉三佛以勸持經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辛三釋勸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游十方,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能護持經,即為供養三佛。若說此經,即為具見三佛。所以釋勸意也。初舉三佛以勸流通竟。
庚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二。初正舉勸,二釋勸意。辛初中三。初誡勸,二正舉難持以勸,三釋難持意。壬今初
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為難事,宜發大願。
壬二正舉難持以勸
諸余經典, 數如恆沙,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無量余經, 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游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
升於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 擔負干草、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無量無數, 恆沙眾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俱通大小。宏通前四味教皆帶方便,故猶易。持說此經,純明一實,故倍難也。
壬三釋難持意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不但此土四十馀年,未曾顯說。即無量佛土中,從始至今。所說雖多,亦未有如此經之深談佛意者。此經體宗用三,衣座室三,即是佛之三身。能持,即持佛身,此意豈易(領會哉)。初正舉勸竟。
辛二釋勸意三。初重募持經之人,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歎,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壬今初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壬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歎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壬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此自行勝行也。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此化他勝行也。見寶塔品竟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提婆達多。亦雲達兜。亦雲調達。此翻天熱。以其應行三逆。所以生時人天生熱,因立此名。即因緣釋。
本跡者本地清涼。眾生煩惱。故菩薩示熱同其病行而度脫之。大(涅槃)經雲,提婆達多,必不破僧。報恩經雲,若有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有是處。大雲經雲,提婆達多,不可思議,所有行業,同於如來。什師譯經竟。宮人請此品淹留(久留)在內(庭供奉),江東僅傳二十七品。梁有滿法師講經百遍,仍以此品安(勸)持品前。南岳大師亦以此品次(見)寶塔品後。後見長安舊本,方知二師深得經意。
丁此跡門流通第三品來意,引古宏經,傳益非謬。明今宣化,事驗不虛。舉往勸今,使流通也。文為二。初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成道。二明今日文殊通經,龍女作佛。禀教尚然,宣通之功,益豈不(更)大。故達多受記。文殊(曾於日月燈明佛時,為妙光法師,燃燈古佛是其弟子。而燃燈乃釋尊授記之本師,則其本地)可以意知。戊初中三。初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二結會古今,三勸信。己初又二。初長文,二偈頌。庚長文又四。初明求法時節,二正明求法,三求得法師,四受法奉行。辛今初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
辛二正明求法又二。初明發願,二明修行。壬今初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壬二明修行又二。初明欲滿檀那,勤行布施。二明為滿般若,勤求妙法。癸今初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癸二明為滿般若,勤求妙法。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二正明求法竟
辛三求得法師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辛四受法奉行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四。初頌時節及正求法,二頌求得法師,三頌受法奉行,四頌結證勸信。辛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捶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辛二頌求得法師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辛三頌受法奉行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需。 采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辛四結證勸信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前五句,結證。後一句,勸信。)
初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竟
己二結會古今二。初正結會,二明師弟功報俱滿。庚今初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庚二明師弟功報俱滿又二。初明弟子圓因報滿,二明法師妙果當成。辛今初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
此先明因圓也。問,提婆達多,世世為佛怨(家)。雲何而言是善知識?答,入大乘論雲,若是怨者,雲何能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意見不合)東西各去,步步轉遠,豈得為伴耶!(彼乃大權示現,故示逆行耳)
六度(六波羅密)義甚多,今當略說。如大(智度)論雲,捨依正名檀。防止七支(身三口四之過)名戒。打罵不報名忍。為事始終(不半途廢)名精進。四禅八定名禅。分地息诤名般若。又束(歸納)十善為六度者,不殺至不妄語,是檀(那)。不兩舌是屍(羅)。不惡口是忍。不绮語是進。不貪、嗔是禅,不邪見是般若。又,菩薩善戒經第十雲,六波羅蜜有三種:一對治。謂(治)悭惡嗔怠亂癡。二相生。謂捨家(出家)持戒,遇辱須忍,忍已精進,進已調五根,根調知法界。三果報。謂大富饒財,諸根具足,容色端正,有大威力,壽命安康,辯才無礙。又,馀經雲,施報富。戒報善道。忍報端正。進報神通。禅報生天。慧報破煩惱。如是等例,皆是三藏明六度相也。若施者受者財物,三事皆空,名檀。不見持犯,名戒。能忍所忍不可得,名忍。身心不動,名精進。不亂不味(味,耽著),名禅。非智非愚,(謂智愚二相不可得)名般若。如此流例,即通教中六度相。若言檀有十利:一伏悭煩惱,二捨心相續,三與眾生同資產,四生豪富家,五生生施心現前,六四眾愛樂,七處眾不怯畏,八勝名遍布,九手足柔軟,十乃至詣道場,恆值善知識。戒有十利:一滿一切智,二如佛所學,三智者不毀,四誓願不退,五安住正行,六棄捨生死,七慕樂涅槃,八得無纏心,九得勝三昧,十不乏(七)信財。忍有十利:一二三四。火刀毒水皆不能害。五非人(諸神)所護,六身相莊嚴,七閉惡道,八生梵天。九晝夜常安。十身不離喜樂。精進有十利:一他不能折伏,二佛所攝,三非人所護,四聞法不忘,五未聞(法)能聞,六增長辯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惱,九隨食能消,十如優缽華增長。禅有十利:一安住儀式(四威儀足),二行慈境界,三無(懊)悔熱(惱),四守護諸根,五得無食喜(禅悅為食),六離愛欲,七修禅不空(過),八解脫魔網,九安住佛境,十解脫成熟。般若有十利:一不取施相,二不依戒(不見持犯之相),三不住忍力(不住能忍所忍之相),四不離身心精進,五禅無所住,(於境無住)六魔不能擾,七他言論不能動,八達生死底,九起增上慈,十不樂二乘地。復次四事應修檀:一破悭貪故,二莊嚴菩提故,三自他利益故。欲施、施時、施已,皆歡喜,名自利。饑渴者得除,名利他。四得後世大善果,謂尊貴饒財故。四事應持戒:一自修善法滅惡戒,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三臥安、覺安、不悔恨,於諸眾生無害心。四後受人天,得涅槃樂。四事應修忍:一除不忍(耐),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三彼此離怖畏,後世無嗔,眷屬不壞,不受苦惱。四得人天涅槃樂。四事應修精進:一破懈怠,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三增長善法,是自利。不惱他,是利他。四後得大力致菩提。四事應修禅:一破亂心,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三身心寂靜,是自利。不惱眾生,是利他。四後受清淨身,安隱得涅槃。四事應修般若:一破無明,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三智慧自樂,是自利。能教眾生,是利他。四能壞煩惱及(所)智障,是大果。如此流例,是別教明六度相也。月藏第一雲,若眾生唯依讀誦求菩提,是人為著世俗。尚不調己煩惱,何能調他。是人著嫉妒,名利富貴,高心自是,輕慢毀他。尚不得欲界善根,況色無色(界)善根,況二乘菩提,況無上菩提。當知世俗不能滿菩提。何等是第一義?謂造一切福事,及修身修心修慧。以第一義熏修,則速滿六波羅蜜。若行若坐,捨攀緣想,是檀。捨攀緣不犯,是屍(戒,梵語)。於境界不生瘡疣(嗔惱),是羼。(忍,梵語)不捨於離(相),是精進。於事中不放逸,是禅。於諸法,體性無生,是般若。復次於陰(五陰)捨是檀。不計念陰,是屍。於陰無我想,是羼。於陰起怨想,是進。(精進)於陰不熾然,(不執著)是禅。於陰畢竟棄,是般若。於界(十八界)捨,是檀。於界不擾濁,是屍。於界捨因緣,是羼。於界數數捨,是進。於界不起發(念)是禅。於界如幻想,是般若。如是等,是名第一義谛善巧方便甚深法要。能滿六波羅蜜。以此法自為為他。三世菩薩,悉修是法成菩提故。非世俗也。此法能息眾生煩惱道、苦道,安置菩提道。諸如此例,是圓教六度相也。今明釋迦因行。須知跡示(藏通別圓)四相,本行惟圓。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
此次明果圓也。三十二相,具在《法界次第》初門及《法數》等。《文句》亦略出之,茲不暇錄。三藏以精進持戒而為相本。若不持戒,尚不能得人天之身,況佛身相。通教以空無生為相本。別教以道種智為相本。圓教以實相為相本。今聞法華,令我具足,即是稱性發得。亦能跡修前三(教)也。八十種好,十力,神通等具如法數(所載)。例須先識四教不同之相,然後結歸圓宗。
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此結證由通經者(令我得)益也。初明弟子圓因報滿竟
辛二明法師妙果當成三。初明正果成,二明所化度,三明滅後利益。壬今初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因名天熱,果名天王,國名天道。總由徹悟性德第一義天,非逆非順,而逆而順故也。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議,即逆而順,故名天熱。非順而順,其順不可思議,統逆成順,故名天王。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故名天道也。問,毗尼藏中,明調達臨入地獄時,得無根信。口稱南無,未及稱佛。身即陷墜(地獄)。佛記其三劫罪畢。出獄為人,當得辟支佛果。號曰南無。既悟道已,持缽受供。甫得食時,以宿命通,自觀宿行,知是臨終一稱南無善根之力。愧不受食,遂取滅度。與此經授記,何碩異(大不同)耶!答。諸大菩薩游戲神通,普門示現,三十二應,具十界身,遍於法界,盡於未來,例如央掘魔羅,薩遮尼犍,迦留陀夷等事,大小兩機所見不同,皆由分得(分證)如來三密故也。(調達蓋亦此等人身分耳)若知此意,則知釋尊久遠成佛,仍於大通、威音等(佛)世,示行因行。乃至今(達多)品之明求法。於燃燈(佛所)之得受記。一一無非垂跡利生,善權方便。(所以)殷勤稱歎方便,良有以(因)也。
壬二明所化度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壬三明滅後利益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捨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璎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二結會古今竟
己三勸信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淨心信敬者,不於善惡之跡妄生分別,名為淨心。深知生生示現為怨,正是成就作佛之大爐鞴(大冶熔爐),名之為信。於彼為怨為惱之人,能起真實善知識想,名之為敬。了達鐘以扣鳴,刀以磨利。但取其益,不計其非,如人采果,不嫌枝曲。名不生疑惑。如是方是聞慧,思慧,修慧。方能永離三塗,常奉諸佛,恆聞妙法,蓮華化生也。初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成道竟
戊二明今日文殊通經,龍女作佛二。初明通經,二明利益。己初中五。初智積請退,二釋尊止之,三文殊尋來,四智積問,五文殊答。庚今初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問,多寶已示入滅,何得尚有所從菩薩?答,應是彼土奉侍供養寶塔之人,能以神通願力,隨從寶塔處處聽經。亦由多寶如來神力所引攝故。
庚二釋尊止之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智積意謂多寶佛塔,只為證經故出。今勸物(機)流通既訖,是故請還。釋迦則以跡門雖訖,本門未彰。故托(推托)在文殊(身上)以留多寶。佛之密意,非菩薩所知也。
庚三文殊尋來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鹫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問,序中文殊在座。今何自海而來?答凡有三義。一者不起此會,於海化物。聖境隱顯,非凡所測。二者在序一時益訖,(利益已畢)去時豈必白知。(禀白告退)來時大益方生,與眾自海而至。三者(此經)梵文甚廣,傳譯甚略。或具有出會之語(而未至,亦未可知。)問,三千之外,各有四百萬億那由他土,無復(更有)大海。文殊何故仍雲海來?答,今以三義(會)通之:一者既移天人及變大海。今神通力,遠從所移處來,應無遠(不能致)之弊。二者海眾縱移(來至),而龍宮不動。龍(宮)謂不動,而所居已變。從變而不變處來,有何不可。三者(如今會)無緣者被徙(他方),有緣者今來。此不思議山海宛然。令眾不見(而已)。但是變見,非謂改體。文殊既不起而往,其土亦即穢而淨。故淨名雲,移置他土,都不使人有往來相。此中(稍有不同)乃使有往來相,而本不移。故知應有機者,則土變眾移而尚來(如龍宮來之眾)。其無緣者,則土復眾來而不至。所以理雖無動,化事成規。故使所見不同,往來時異。問,不起而往,何故雲來?答,示彼此眾,(彼謂龍宮海眾,此謂與會四眾)知經功力,識禀教益,故須雲來。不往而往,不來而來,皆為利(益)物(機),何須(橫生)此難。故知此土雖雲移去,他土未必見來。彼不見來,此不見去。不來不去,而移事灼然。如淨名經中。如來足指按地,是時大眾自見坐寶蓮華,而土如故。
庚四智積問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庚五文殊答又四。初答利益甚多,二蒙益者集證,三文殊結益,四智積偈贊。辛今初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辛二蒙益者集證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鹫山,住虛空中。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
坐寶蓮華無數菩薩,具有二種。一者本發大心。二者本是聲聞。今蒙文殊法化,同歸一實也。大乘空義,即諸法實相。
辛三文殊結益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辛四智積偈贊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 ,六乞食空缽。七旃荼女謗,八調達推山傷足指報,九寒風索三衣御寒報。)等,名示他事。諸所言說皆料不虛者,明其不同世間寓言也。為眾生故,一一示現,一一有因有果,一一有始有終。惟其所說己身他身,所示己身他身,己事他事,並無分毫虛言诳語,故能度脫一切眾生。譬如幻師,於四衢道,幻作象馬牛羊種種諸物。象即是象,馬即是馬。更無一物而不酷肖。乃能令彼愚小歡悅。佛亦如是,以法性大幻三昧,遍於十方三世,幻作己身他身,己事他事,說示於人。令彼眾生鹹得見聞。並無一事徒構空言,乃使眾生信受而得度脫也。
辰二釋出巧說之由又二。初明由照權實理故,即是說示之本,二明由稱漸頓機故,即是說示之緣。己今初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夫現前一念真如法性,本無一法可得。而無法不具,無法不造。一切凡聖,平等無差。然凡夫及二乘人,則滯於二死,不能自度自脫。因位諸大菩薩,則局於數量,不能橫遍豎窮。皆由於此真如法性,未能圓滿徹證故也。惟有如來久遠劫來,圓滿徹證此真法性。故能以種智佛眼,如實知見分段變易二種三界之相,當體即是真如實相。了知二種生死,即非生死。無有若退而在世者。既無生死可退,則無生死可出。故無有若出而滅度者。無有生死若退若出,是十界實法皆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是十界假名皆空。生死涅槃,等如昨夢。故非實。迷為生死,悟證涅槃,緣起宛然,故非虛。無差別而十界差別,故非如。即差別而一性融通,故非異。不同二種三界之人,或見三界為有,或見三界為空。故雲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也。如斯之事,即結指上文所明真俗妙谛,即生死無有生死,即退無有退,即出無有出,即在世無在世者,即滅度無滅度者,即實非實,即虛非虛,即如非如,即異非異。是謂即俗而真之事。如來以如理智而明見之,無有錯謬,故能隨智說於隨自意語,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也。無有生死而妄見生死,無有退出而妄見退出,無在世而妄見在世,無滅度而妄見滅度,非實而妄見實,非虛而妄見虛,非如而妄見如,非異而妄見異,是謂即真而俗之事。如來以如量智而明見之,無有錯謬。故能隨情說於隨他意語,為實施權,為本垂跡也。
己二明由稱漸頓故,即是說示之緣。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種種者,頓漸利鈍,千差萬別也。性者,習欲所成,指過去根種也。欲者,樂欲,即從種所發之現行也。行者,隨諸樂欲所作善惡業行,乃至三乘一乘出世行也。憶想分別者,隨所作行而生於解,即相似智慧也。於種種性,宜用種種為人悉檀。於種種欲,宜用種種世界悉檀。於種種行,宜用種種為人對治二悉。於種種憶想分別,宜用種種第一義悉。何以故?隨其所得憶想之解,更為說法,即得朗悟第一義故。乃至初地欲樂修行第二地時,亦必憶想二地之境,即是念想。若發二地真解,即是念想觀除,言語法滅。直至佛地,方得究竟離於憶想,獲常寂照耳。故以若干因緣譬喻之辭,種種說法,令其生諸善根。所作佛事,未曾暫廢也。權實善根有三五七九之不同,故名為諸。究竟皆歸一切種智,故名佛事。三輪不思議化,晝夜常演,令他得益,無有間歇,故雲未曾暫廢。二明現在益物竟。
丑三明未來益物二。初正明非滅唱滅以益未來,二釋須唱滅意。寅初又二。初明本實不滅,二明方便唱滅。卯今初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成,復倍上數。
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牒(重申)前過去事也。常住不滅,正明未來永永恆益物也。我本行下,舉因況果以明常住。謂於本未成佛已前,初悟圓因而登圓住,分證常住法身之壽,已不可盡,倍於如上所說塵數。何況果壽而非常住。譬如太子時祿,已不可盡。況登尊極,祿用寧可盡乎。當知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應身壽命,隨緣修短,示有始終。今正明報身修得壽命,故過去雖約剎塵為譬,仍是有始。未來直雲常住不滅,則是無終也。然三身本非一異。鈍者但見應化,不知即報即法。所以妄計無常。利者即於應化而悟法報,所以能知常住耳。
卯二明方便唱滅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現在眾生見佛聞法。或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或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即知如來常住不滅。不為此人而唱滅也。其有悠悠(懈怠貌)結緣之眾,乃至五千退席之流,移置他方之類。現在未得種熟脫者,此等眾生,緣在未來,故以唱滅方便而教化之。當知三身並有非滅唱滅之義。法身非滅唱滅者,如淨名雲,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即是法身非滅。又雲是寂滅義。即是法身唱滅。何者,若已了達,不唱寂滅。為未了者唱耳。又,若言照寂,即是唱滅。若言寂照,即是唱生。夫法身者,雖非生非滅,而亦有生滅。若迷心執著,即煩惱生而智慧滅。若心無染,即智慧生而煩惱滅。滅惑生解,此是無常滅。若解生惑滅,即是寂滅。此之生滅,悉約法性而辨。若無迷解二緣,則不唱有此生滅也。報身非滅唱滅者,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此即明暗不相除。是報身不滅義。眾生未了,聞此便謂(我)即佛而生驕恣,不復修道。故復唱言,道能滅惑。有煩惱時則無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豈非智慧能滅煩惱耶。應身非滅唱滅者,應是法報之用。體既無滅,用豈有窮。即是應身不滅。但為眾生若常見佛,則生驕恣。故唱我於今夜當取滅度也。又法身當體不生不滅,報身了達無能生滅,應身相續不生不滅。是故三身並皆非滅。今為方便教化眾生,應身唱滅,事同三身皆唱滅也。初正明非滅唱滅以益未來竟。
寅二釋須唱滅意亦二。初不滅有損,二唱滅有益。卯今初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驕恣而懷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不種善根,則不生真中二善,是為無益。思惑貪著五欲,見惑入於憶想。見思方生而不斷,無明重沓而罔知,則不斷通別二惑,是為有損。又起驕恣,即增見惑。懷厭怠,即增思惑。故有損。不生難遭想,即不能生見谛解。不生恭敬心。
即不能生思惟道,故無益也。若見聞三佛不滅,悉有驕恣義。聞法身不滅,便謂眾生如,彌勒如,一如無二如。平等即真。由是生於驕心上慢,一切煩惱,本是不生,今亦無滅,何須修道,即便恣情放逸。為是唱言是寂滅義。又聞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煩惱相。明暗不相除,顯出佛菩提。便起慢恣,不復修善,懈怠放逸。為是唱言報身智慧能滅煩惱。無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滅。應身不滅,驕恣易解。(謂有佛可恃故)
卯二唱滅有益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是故唱言,雖法本不生,今亦不滅。要須滅惑,方乃寂滅。此法身難見義。雖雲智慧不滅煩惱,然明時無暗。汝今具足煩惱,何能有慧。當知智慧能滅障惑。此報身難見義。應身難見易解。眾生聞是唱滅,便於三佛生難遭想。戀慕渴仰,惡滅善生。是故三身雖不實滅而唱滅也。初正明三世益物竟。
子二總結不虛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既成佛已,實得三身,皆悉不生不滅。為諸眾生,盡未來時現生現滅。實得三身,亦實不虛。現生現滅,亦實不虛。所以三世眾生,各各得益亦不虛也。若但論理而不論事。(執理廢事,理亦不圓)但論性而不論修。(執性廢修,)則同世間寓言,何名不虛。初法說竟。
癸本門二明三世益物中。二譬說二。初立譬,二法合。子初中二。初良醫治子譬,譬上三世益物。二治子實益譬,譬上總結不虛。丑初又三。初遠行譬,譬過去益物。二還來譬,譬現在益物。三復去譬,譬未來益物。寅今初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馀國。
譬如良醫至善治眾病,即譬我以佛眼觀有能應之智也。其人多諸至乃至百數,即譬眾生來至我所,有能感之機也。於施化中,有形聲兩益,及得益歡喜。今略不譬歡喜,又略不譬聲益。於形益中,又略不譬非生現生,但譬非滅現滅一意。即是以有事緣遠至他國也。言良醫者,良者善也。具曉八術,譬三達五眼也。智慧者,權實二智,深知二谛也。聰達者,五眼鑒機,頓漸不差也。明練方藥者譬十二部教,文理甚深也。能诠文如方,所诠理如藥,藥通行理,今且雲理。理即攝行也。善治眾病者,譬能觀知諸根利鈍,巧用四悉檀也。多諸子息者,子義有三種:一正因佛子,謂一切眾生皆有三種性德佛性,即是佛子。故雲其中眾生悉是吾子也。二緣因佛子,謂曾聞一句一偈,禀說修行。所生微解,即了因性。所修微行,即緣因性。正性為本,束此三性,總名緣因。以能資發一實解故。故雲,長者諸子若十二十乃至三十。先因游戲,入火宅也。三了因佛子,謂聞法悟道,三因開發。正因理心發,即法身德。了因慧心發,即般若德。緣因善心發,即解脫德。束此三性,總名了因。以能了達中道義故。故雲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真是佛子也。若了因子,常得見父,父不遠行。若緣因子,機尚未熟,父即遠行。得有飲他毒藥之義。今雲多諸子息,正是普收正因子也。若十者,十界中佛界機也。二十者,十界中佛及菩薩兩界機也。乃至百數者,十界互具十界,故為百也。百界並有性德三因,並有生善之義,故皆名子息也。以有事緣者,譬此土機淺,彼方緣熟也。遠至他國者,譬非滅現滅,即所謂亦復現言當入涅槃也。
寅二還來譬,譬現在益物二。初譬感應,二譬施化。卯今初
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此此譬上文機應相關。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也。佛在世時,不但已聞法者,薄有解行。縱令不見聞者,亦蒙利益。如生盲不見日輪,亦藉日輪而得起作。佛既非滅示滅,不惟大地幽暗。縱令曾結緣者,通惑未斷,漸著三界見思毒藥,故雲飲他毒藥。不知出要,故雲悶亂。輪轉六道,故雲宛轉於地也。
卯二譬施化二。初譬現形,二譬說法。辰今初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還來歸家,譬上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三菩提,非生而現生也。或失本心者,譬貪著三界,失先所種若頓若漸諸善根也。或不失者,譬雖著五欲,不失三乘善根也。遙見其父者,譬佛出時,眾生亦見色身。而為見思障隔五分(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不得親奉法身,故雲遙也。見聞佛出,皆有喜敬求救之事。具如諸經所明。
辰二譬說法。上文廣明一代所說,及釋巧說之由。所謂照理,稱機。今但總明三意。初譬佛受請轉頓漸*輪,二譬勸誡,三譬得益。己今初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
經方,譬頓漸一切諸教典也。藥草,譬頓漸一切諸法門也。並是出世正法,故名為好。色譬大小乘戒。戒防身口,事相彰顯也。香譬事理諸禅,功德普熏也。味譬權實諸慧,能證空中理味也。皆悉具足者,不論頓漸大小偏圓,皆有此三學也。又色是法身,體質義故。香是解脫,離臭義故。味是般若,證覺義故。大小偏圓一切法門,皆悉攬此三德而為體也。搗,譬空三昧。篩,譬無相三昧。和合,譬無作三昧。大小偏圓,皆有此三種三昧。一一三昧,皆具戒定慧三,亦皆以三德為其體性。但有明昧之不同耳。又空觀如搗,假觀如篩,中觀如和合。三觀皆不離戒定慧。亦皆不出三德體性。將此法與頓漸眾生,令其修行名令服也。
己二譬勸誡
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汝等可服,勸也。速除苦惱,誡也。勸令早服,誡令勿遲。頓漸諸典,俱有勸誡。
子三譬得益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子既遍收十界,故獨舉不失心者,能得現在益也。從初成道,乃至涅槃,最後得度。皆由不失三乘善根故耳。見色香好,即便服之。服乃得味,得味病除。譬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能斷三惑也。二還來譬,譬現在益物竟。
寅三復去譬,譬未來益物。上文有二。初非滅唱滅,次釋須唱滅。就初文又二。初明本實不滅。二明方便唱滅。次文亦二。初明不滅有損,二明唱滅有益。今具譬之。即為四。初超譬不滅有損。二譬方便唱滅,三譬唱滅有益,四追譬本實不滅。卯今初
馀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馀失心者,譬往昔結緣尚淺之人,及昔未結緣之輩。不能於今佛世得度,須至滅後方漸熟脫,即是未來機也。毒氣深入,譬上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好色香藥而謂不美,即是不持戒習定,所以終不能得理味。譬上便起驕恣而懷厭怠也。
卯二譬方便唱滅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死時已至,譬當入涅槃也。留好良藥,譬留諸經教法門也。復至他國,譬此方現滅,他方現生。故上文雲,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也。遣使者,或取涅槃中大聲普告為使人。或用神通,或用捨利,或用經教等為使人。今用四依菩薩語眾生雲,佛已滅度。但留此法。我今宣宏,汝當受行也。後時若無四依傳述經法。則眾生豈能自知有佛已滅。故用四依(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智不依識,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為所遣使。
卯三譬唱滅有益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卯四追譬本實不滅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良由滅後眾生醒悟,服藥修行以作因緣。能感未來應化。如遺教(經)雲,其未度者,亦皆已作得度因緣也。亦有精進苦到,即於道場感見諸佛者,如天台大師,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便是服藥病除之驗。故知滅實不滅,益遍未來。初良醫治子譬,譬上三世益物竟。
丑二治子實益譬,譬上總結不虛。
諸善男子,於意雲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否?不也,世尊。
初立譬竟。
子二法合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成佛已來無量劫,合過去益物譬。言當滅度,合未來益物譬,現在易知,故略不合。亦無能說(我)虛妄,合治子實益譬也。初長文竟。
辛二偈頌二。初頌正顯遠,二頌三世益物。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
不頌執近之情,但頌顯遠也。億載,皆數名。
壬二頌三世益物二。初頌法說,二頌譬說。癸初中二。初頌正明三世益物,二頌總結不虛。子初又三。初頌過去,二頌現在,三頌未來。丑初又三。初超頌過去益物所宜,二追頌過去益物處,三頌拂過去跡疑。寅今初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
說法教化,頌聲益也。令入佛道,頌得益也。方便(現)涅槃,頌形益中非滅現滅。即兼得(明)非生現生也。
寅二追頌過去益物處
而實不滅度,常在此說法。
寅三頌拂過去跡疑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雖近而不見,故但見儒童(菩薩於燃燈佛所以五莖蓮華獻佛及禮足、布髮掩泥,令佛足踏而過之,佛因記之。)得記及壽終等也(佛記曰,汝自此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文。)初頌過去竟。
丑二頌現在二。初頌感應,二頌施化。寅今初
眾見我滅度,廣供養捨利。鹹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
長文明感應中,則雲樂於小法,德薄垢重。今頌明供養渴仰等者,彼(長文)約不知久成(佛)義說。今(頌)約能感跡化義說也。又,雖戀慕渴仰,乃至不惜身命。以佛眼觀,總是樂於近成小法之機者耳。
寅二頌施化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鹫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
俱出靈鹫山,頌現形也。我時語眾生,頌說法也。常在此不滅句,但頌顯實。以方便力二句,略頌稱(合)機也。二頌現在竟。
丑三頌未來二。初先頌方便唱滅,兼頌須唱滅意。二頌本實不滅,兼廣釋不見、得見之由。寅今初
馀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
初一偈,先明不滅。次半偈,正明唱滅。次一偈,頌須唱滅。後二句,是頌唱滅有益。得成未來機應也。
寅二頌本實不滅,兼廣釋不見得見之由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鹫山,及馀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游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
此正頌本實不滅也。常在靈鹫山,指本時應身居於此土也。及馀諸住處,指本時應身亦遍十方。若淨若穢諸處也。本既在此諸處,跡亦不移。(跡亦同處)但眾生妄見劫盡,而佛土本無生滅。即此同居,便是方便實報寂光妙土。何以言之,我此土安隱,是佛所證安隱之法,即常寂光土也。由佛能證,即自受用報土也。天人常充滿者,十地為天,三十心(三賢位)為人。即他受用報土也。眾生所游樂,即方便有馀土,九種方便眾生(藏二人,聲聞緣覺。通三人,聲聞緣覺菩薩。別三人,十住十行十向。圓一人,十信。)之所居也。天鼓伎樂及天華等,即實報土中俗谛勝妙五塵。方便土中真谛法性五塵也。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
此釋不見之由。由於惡業罪也。寂光實報方便三種淨土,皆悉不毀。惡業因緣,妄見燒盡。在彼眾生,則是同分妄見。以佛菩薩觀之,還是別業妄見而已。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此釋得見之由。由於修緣了二因也。諸者,遍指三乘權實緣修及真修也。功德,是如來室。柔和,是如來衣。質直,是如來座。相似三法,行成,則見如來方便應身。分證三法,行成,則見如來實報報身。究竟三法,行成,則見如來寂光法身。
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
此總結由於眾生有見(有)不見,故使如來所說不同。意顯說雖不同,皆實不虛也。初頌正明三世益物竟。
子二頌總結不虛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
初一偈,頌諸佛如來法皆如是。長文引諸佛以證我。今頌我以證諸佛也。久修業所得,正顯此品所诠如來壽量,是約修得,不約性得。性得無始無終,生佛體同。修得有始無終,佛佛道同。唯其有始,故過去實成有久有近。唯其無終,故盡未來時常住不滅也。次一偈,頌為度眾生,皆實不虛。結勸令斷執近之疑也。初頌法說竟。
癸二頌譬說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子今初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初三句,但頌非滅現滅一意,即顯三世益物方便。又顯滅實非滅。過去久遠,未來常住,皆實不虛矣。第四句,即頌總結不虛。
子二頌法合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以常見我故,而生驕恣心。放逸著五欲,墮於惡道中。
此亦總頌非滅現滅一意,兼頌不滅有損,以顯唱滅是方便也。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此正頌合總結不虛。猶良醫之方便治子病也。初正開近顯遠竟。釋如來壽量品竟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具有授記,領解,流通。於授記及流通中。各有淺深不同。故言分別。佛說壽量,本跡二種弟子得種種益。乃至現在四信,滅後五品,亦皆得益。故言功德。(本弟子即地湧眾。跡弟子即靈山眾。)
戊二總授法身記三。初經家總敘,二如來分別,三瑞表圓益。己今初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己二如來分別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跡門三周說法,三根得記。並是初住無生法忍。(大乘)見道之位。今聞本門,復有爾許(如此多)眾生得入圓(初)住。一代極唱,利益難思也。
復有千倍菩薩摩诃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先已證無生者,今聞本門極唱,轉入修道。增圓妙道。損變易生。證圓十住,得大聞持。圓頓妙法能受能持。猶如大海,普能受持龍王雨也。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樂說無礙辯才。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十行不思議假。恆沙佛法,橫豎貫通。故能自在演說,辯才無礙也。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十回向法。事理圓融,真俗不二。一中無量,無量中一。重重旋轉,互總互持也。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能轉不退*輪。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初地。心心流注薩婆若海,圓轉三不退輪也。
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诃薩,能轉清淨*輪。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二地。自離三惑垢,令他離三惑垢,故雲轉清淨*輪也。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四地。止馀八品微細無明,故雲八生當得菩提也。斷一品,入五地。斷二品,入六地。斷三品,入七地。斷四品,入八地。斷五品,入九地。斷六品,入十地。斷七品,入等覺。斷八品盡,入妙覺。每斷一品無明,即損一變易生,增明一分中道也。
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八地。止馀四品微細無明也。損一生,入九地。損二生,入十地。損三生,入等覺。損四生盡,即成妙覺。
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九地。故止馀三生也。
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十地,故止馀二生也。
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等覺,故止馀一生也。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即博地凡夫,由聞經力,證圓十信,發相似心也。本門得道,如此之多。一切諸經,皆所不及。良由原(論)本垂跡,處處開引(開示引導)中間相值,數數成熟。今世五味,節節調伏。收羅結撮,歸會法華。譬如田家(種植),春生夏長,耕種耘治,秋收冬藏一時獲刈。此後雖復有得道者,如捃拾(搜集遺馀)耳。問,授法身記,(經文)何缺五地六地七地人耶!答,此非思議可知。惟如來能分別,惟補處能領解,何必於此生疑問。二如來分別竟。
己三瑞表圓益
佛說是諸菩薩摩诃薩得大法利時,於虛中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在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旃檀沉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贊歎諸佛。
此中亦有六瑞。一雨華瑞,二雨香瑞,表圓妙慧福,自行德也。三天鼓瑞,四天衣璎珞瑞,表圓妙教行,化他德也。五燒香供養瑞,六幡蓋贊歎瑞。表圓妙自行化他,同歸極果也。初虛空雨華者,虛空表平等法性。從此法性,出生四十真位圓妙慧華也。前文既借分身表應(佛),釋迦表報(佛),多寶表法(佛)。今先散(華)分身諸佛,次及釋迦多寶。意顯三身雖非一異,而由得見應身,乃知報身修德及法身性德也。亦散一切菩薩四眾,即表大會皆得圓因妙慧,皆成三身妙果,無差別也。細末旃檀沉水諸福德香,亦從法性出生,亦以奉供三身,普及四眾,(經)文影略(不說)耳。天鼓自鳴,是表圓音演深妙教。千種天衣,表寂滅忍衣遍覆一切。垂諸璎珞,表戒定慧陀羅尼四種璎珞攝化眾生,令生喜悅也。摩尼,此雲如意。又言如意珠者,或是偶爾重文,華梵雙舉。或以四璎珞字,用擬戒等四璎珞也。遍於九方者,本從上方雨垂,遍於八方及下地也。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者,即表自行妙德總趣極果也。前既雨華雨香,用表福慧。今之燒香,即以燒表慧,以香表福。供養大會三身諸佛普及菩薩四眾諸未來佛,故雲趣極果也。言自然者,不由人力,亦從法性虛空而顯現也。有諸菩薩者,亦是自然化現諸菩薩像,亦從法性虛空出生也。幡者,轉義。即表增道損生。蓋者,覆義。即表慈悲益物。次第而上,即表從至果。至於梵天者,梵是淨義,即表究竟四德。妙音歌頌贊歎諸佛,即表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上既以天鼓表化他之教,衣璎表化他之行。今還用幡蓋表行,歌贊表教二種化他妙德,同趣極果也。圓益既深,故現瑞以表之。華嚴佛頂諸經說大法竟,皆現奇瑞,此經何獨不然。二總授法身記竟。
戊三彌勒總申領解。文分為三。初頌時眾得解,二頌如來分別,三頌瑞表圓益。己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一切菩薩,分證法空,名之為座。今從座起,表不住所證,展轉增進也。本實跡權,向未發跡,如右肩被覆。今已開竟,故偏袒以表之。本跡雖殊,不思議一,故合掌以表之。增道損生,速趣極果,故向佛以表之。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遍身。
己二頌如來分別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
不退地,即頌無生法忍,初住念不退位。(得陀羅尼,頌證圓十住。得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頌證圓十回向。)
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輪。
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輪。
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馀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馀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
無量無漏,揀異二乘之有量也。妙因所感,故言清淨。無障礙土,故言果報。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
二頌如來分別竟
己三頌瑞表圓益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摩诃曼陀羅。釋梵如恆沙,無數佛土來。
雨旃檀沉水,缤紛而亂墜。如鳥飛空下,供散於諸佛。
此頌雨華雨香二瑞。總皆供散諸佛也。長有(多出之義)釋梵二句,以表機遍十方。(此二句長文所無,偈語補敘,故言長有。)
天鼓虛空中,自然出妙聲。天衣千萬種,旋轉而來下。
此頌天鼓天衣二瑞。略不頌璎珞。而天衣長有(多出)萬字,正顯所覆必多。
眾寶妙香爐,燒無價之香。自然悉周遍,供養諸世尊。
此頌燒香供養瑞也。長文雲大會。今頌雲世尊。當知大會皆是三世佛也。
其大菩薩眾,執七寶幡蓋。高妙萬億種,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幡。亦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
此頌幡蓋贊歎瑞也。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
此結頌瑞,表圓益。不同循常瑞相,故雲昔所未曾有也。二本門正說段竟。
丙三流通段。此下共有十一品半經文,盡屬流通。今且逐近,以三品半而為本門流通。隨喜功德,法師功德兩品,只是申明初品因果功德。(以勸流通)不輕一品,只是引證贊毀福罪(以勸流通)丁初中二。初明現在四信,二明滅後五品。戊初又四。初一念信解,二解其義言趣,三聞持供養,四深信觀成。己初又二。初長文,二偈頌。庚初又三。初出相貌,二明功德,三明位行不退。辛今初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上已分別聞佛壽長,得益深廣。未入住者,悟無生忍。已入住者,增道損生,位鄰極聖。未發心者,發無上心,入於十信。此皆夙種既深,現得熟脫。無生發心二位,並屬當機。增道損生,通於影響、發起、當機三眾。故屬正說授記段也。今流通之始,乃約初結緣人,未登十信,或從此會略聞。或從現在諸菩薩等展轉得聞。聞佛壽命長遠如是。時既甚促,聞亦不多。故雲乃至一念能生信解。極言其時之暫而獲益之淺也。夫一念者,即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也。信解者,信佛本地所證之理,是法界妙理。此理非實非權,而能實能權。自行冥理名實。化他種種方便名權。此理非本非跡,而能本能跡。初證權實體用名本,證後所施體用權實名跡。又,信解此理,既是釋尊之所久證。亦是眾生之所久迷。亦是現前介爾一念之所同具。故曰,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如是隨所聞處,豁爾開明,隨語而入,無有罣礙。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權而實,不思議真)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即實而權,不思議俗)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雙遮)。而見一切法,亦見佛法(雙照。此二句是不思議中)即一而三。(隨舉一谛,皆具三谛)即三而一。(雖分三谛,只是一心)亦是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九界非道,純是佛界妙道之用。釋上一切法,皆是佛法也)行於佛道,通達一切道。(釋上佛法不隔一切法也)不得佛道一切道。(釋雙遮)而通達佛道一切道。(釋雙照)無所有而有。(三谛皆有)有而無所有。(三谛皆無)非所有非無所有。(三谛皆非有非無)如門前路通達一切東西南北,無有壅礙。眼耳鼻舌身意,凡有所對,悉亦如是。(六塵體是法界,亘古亘今,無非圓妙三谛也)無疑曰信。明了曰解。是為一念信解心也。(上約聞法信解,即是信行)若坐思惟,隨所思惟,豁然開悟,通達三谛,亦復如是。(更約思惟而生一念信解,即是法行)如是信解,即十信初心。未得六根清淨未入鐵輪正位也。
辛二明功德二。初總論無量,二格量顯多。壬今初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壬二格量顯多又二。初舉五度為格量本,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癸今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
般若即是今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問,既離般若,則前五不應名波羅蜜。答,約別教人,為求無上菩提,各自於五而盡其邊,亦得名度。以別教十向後心,名假邊際故也。問,別教亦有次第般若,還同所校(量),何以除之?答,豎論空假,般若可為所校,中證(後,般若)不殊,名等體等,故須除也。
癸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以是(五度)功德比前(一念信解)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辛三明位行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別六心(正心住)猶退。七心(不退住)不退。今圓初心即不退者,聞壽量功德,自外而資。圓順信解,自內而熏。故不退也。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三。初超頌功德,二頌位行不退,三追頌相貌。辛初又二。初超頌格量顯多,二追頌總論無量。壬初又二。初頌舉五度為格量本,二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癸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並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旃檀立精捨,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住於調柔地。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懷於增上慢。為斯所輕惱,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於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怠。
又於無數劫,住於空閒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禅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禅定智。
是人於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癸二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
初超頌格量顯多竟。
壬二追頌總論無量
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須臾,即一念也。初超頌功德竟
辛二頌行位不退又二。初明不易信解,二明信解則必發願,故得不退。壬今初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
其有諸菩薩者,約鈍根菩薩言也。行道經無量劫,善根淳熟,方能信受。根若未熟,佛不為說。設令聞之彼必疑惑。故信解誠不易也。今若利根,初聞即能一念信解。便可等彼久行菩薩,亦且超彼矣。
壬二明信解則必發願,故得不退
如是之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如是之人等者,雙指利鈍兩根言也。聞而信解,則必頂受發願,所以決不退也。問,近成(佛)者,無長(壽)可說,何得皆言(說長壽)亦如是耶!答,言如是者,謂說常壽(報佛之壽)若得常壽,盡未來際,必當過此。何但如是。今從實成(佛)已來,故且舉爾許(如是)塵劫耳。二頌行位不退竟
辛三追頌相貌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
長文直明乃至能生一念信解,便即較顯功德。今(頌)正釋出相貌。以顯一念信解之難得也。若欲於此佛壽長壽而無有疑。不論久行始行。須有深心,又須清淨質直。又須多聞總持,能隨義解,不隨文字。具此三法,方能一念信解。則一念信解,談何容易。信解既不容易,所以功德不得不多也。深心者,上求下化之心。了知心佛眾生,理元無二,依之而起無作四宏,故名深心,即如來室也。清淨而質直者,不為五住所污,正念真如,即如來衣也。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者,隨有所聞,便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便能解了如來隨智隨情等語。故雖少聞多解義,亦名為多聞。即如來座也。有此觀行三法,乃能信解究竟三法。既信究竟三法之理,乃於究竟位中所有本跡之事亦無疑也。初一念信解竟。
己二解其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前但一念信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解其言趣,便可略舉似人(略對人說)故能起自他無上之慧也。
己三聞持供養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璎珞、幢幡、缯蓋、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廣聞,廣持,廣書,廣修供養。自行化他功德外資,令內智疾入。故能生一切種智也。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鹹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見佛常在靈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者,方便有馀土相也。又見娑婆其地琉璃,乃至菩薩鹹處其中者,實報莊嚴土相也。理具此相,今依理修觀,故觀成而相可見。又見此相,雖未真證,以觀力故,暫現二土。若三惑分滅,方永與相應也。有馀土中,有聲聞者,藏通兩教二乘,已斷通惑,出生其中仍本為名。實報土中純諸菩薩,亦是他受用耳。但依此觀漸深漸成,入圓初住,則任運遍見,應用無方矣。(謂隨心所欲見而無礙矣)初明現在四信竟
戊二明滅後五品二。初列五品,粗格量後四品功德。二隨喜功德品,廣格量初品功德。廣格量已,況出勝者,可以意得。佛不煩文,巧說若此也。己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庚長文為五。初直起隨喜心,二加受持讀誦,三加教人,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辛今初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初品標人而已。格量在後品說。
辛二加受持讀誦二。初標人相,二格量功德。壬今初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壬二格量功德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捨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眾鼓伎樂,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呗贊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不須為我復起塔寺等者,初心恐被事緣紛動妨修正業故也。則為以佛捨利等者,指此經文所诠之理,即是法身全身捨利。能诠之文,不異七寶高廣妙塔,能所和合不二,亦是第一義僧。故直專持此經,即為廣大供養。廢事從理,所益宏多。若至後心,理觀既熟,則涉外無妨內觀。事資於道,如油多火猛。順流揚帆,又加橹棹。其勢轉疾也。
辛三加教人二。初標人相,二格量功德。壬今初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
壬二格量功德
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旃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禅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房,供養眾僧。
前但自己讀誦受持,便為具足供養三寶。況今轉以教人,則法施功德,寧非供養中最耶!
辛四加兼行六度二。初標人相,二格量功德。壬今初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圓觀漸深,涉事不妨正行。故以事助理,名兼行也。
壬二格量功德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辛五加正行六度二。初標人相,二格量功德。壬今初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贊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贊歎之法,贊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財法二施)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如法持戒,統理大眾。)忍辱無嗔,志念堅固。(忍)常貴坐禅、得諸深定。(禅)精進勇猛、攝諸善法。(進)利根智慧、善答問難。(般若)
安樂行中,不親近求聲聞人,亦不說過,亦不贊美。今雲供養贊歎聲聞眾僧,何耶!始心(行人)觀淺,恐染小習,故誡勿親近。今觀深力大,故供養贊歎於彼。即能化彼令趣大乘。又復彌助權實不二妙觀也。
壬二格量功德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已趣道場坐道樹下者,位在鐵輪。(證相似位,斷見思,伏無明)不久得入銅輪(證分真位)能八相作佛也。坐立行處便應起塔,皆應供養如佛塔者,初依人號如來也。結此五品,初三品是聞慧。第四是思慧。第五是修慧。都是十信前耳,(圓五品位)或雲,初隨喜品,即是入信心位。分一品為兩心。(圓)五品即(別)十信心,是鐵輪六根清淨位也。今謂兩釋,理須並存。若圓教利根,一念隨喜,初垢先落。乃至正行(六度),塵沙亦盡,即相似如來鐵輪位也。若解雖圓頓,事障(見思)未除。僅能圓伏五住,通惑種子尚存。即觀行如來。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秘密之藏也。若以五品對前四信。則初二品,(隨喜、讀誦)即一念信解。第三品,(講說)即解其言趣。第四品(兼行六度)即聞持供養。第五品(正行六度)即深信觀成。其義既齊,四(信)五(品)無別。但是滅後,加讀誦位為第二品耳。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四。初頌第二品至四頌第五品。辛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捨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璎珞, 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辛二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馔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禅窟, 種種皆嚴好。
辛三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長行但雲兼行布施等,今頌供養經卷,即兼行之意也。須曼華,此雲善攝意華。薝卜華,此雲黃華。阿提目多伽,此雲龍舐華。又雲善思夷華。
辛四頌第五品
況復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禅定, 不嗔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嗔,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初列五品粗格量後四品功德竟。釋分別功德品竟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第五卷 終
, ,六乞食空缽。七旃荼女謗,八調達推山傷足指報,九寒風索三衣御寒報。)等,名示他事。諸所言說皆料不虛者,明其不同世間寓言也。為眾生故,一一示現,一一有因有果,一一有始有終。惟其所說己身他身,所示己身他身,己事他事,並無分毫虛言诳語,故能度脫一切眾生。譬如幻師,於四衢道,幻作象馬牛羊種種諸物。象即是象,馬即是馬。更無一物而不酷肖。乃能令彼愚小歡悅。佛亦如是,以法性大幻三昧,遍於十方三世,幻作己身他身,己事他事,說示於人。令彼眾生鹹得見聞。並無一事徒構空言,乃使眾生信受而得度脫也。
辰二釋出巧說之由又二。初明由照權實理故,即是說示之本,二明由稱漸頓機故,即是說示之緣。己今初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夫現前一念真如法性,本無一法可得。而無法不具,無法不造。一切凡聖,平等無差。然凡夫及二乘人,則滯於二死,不能自度自脫。因位諸大菩薩,則局於數量,不能橫遍豎窮。皆由於此真如法性,未能圓滿徹證故也。惟有如來久遠劫來,圓滿徹證此真法性。故能以種智佛眼,如實知見分段變易二種三界之相,當體即是真如實相。了知二種生死,即非生死。無有若退而在世者。既無生死可退,則無生死可出。故無有若出而滅度者。無有生死若退若出,是十界實法皆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是十界假名皆空。生死涅槃,等如昨夢。故非實。迷為生死,悟證涅槃,緣起宛然,故非虛。無差別而十界差別,故非如。即差別而一性融通,故非異。不同二種三界之人,或見三界為有,或見三界為空。故雲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也。如斯之事,即結指上文所明真俗妙谛,即生死無有生死,即退無有退,即出無有出,即在世無在世者,即滅度無滅度者,即實非實,即虛非虛,即如非如,即異非異。是謂即俗而真之事。如來以如理智而明見之,無有錯謬,故能隨智說於隨自意語,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也。無有生死而妄見生死,無有退出而妄見退出,無在世而妄見在世,無滅度而妄見滅度,非實而妄見實,非虛而妄見虛,非如而妄見如,非異而妄見異,是謂即真而俗之事。如來以如量智而明見之,無有錯謬。故能隨情說於隨他意語,為實施權,為本垂跡也。
己二明由稱漸頓故,即是說示之緣。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種種者,頓漸利鈍,千差萬別也。性者,習欲所成,指過去根種也。欲者,樂欲,即從種所發之現行也。行者,隨諸樂欲所作善惡業行,乃至三乘一乘出世行也。憶想分別者,隨所作行而生於解,即相似智慧也。於種種性,宜用種種為人悉檀。於種種欲,宜用種種世界悉檀。於種種行,宜用種種為人對治二悉。於種種憶想分別,宜用種種第一義悉。何以故?隨其所得憶想之解,更為說法,即得朗悟第一義故。乃至初地欲樂修行第二地時,亦必憶想二地之境,即是念想。若發二地真解,即是念想觀除,言語法滅。直至佛地,方得究竟離於憶想,獲常寂照耳。故以若干因緣譬喻之辭,種種說法,令其生諸善根。所作佛事,未曾暫廢也。權實善根有三五七九之不同,故名為諸。究竟皆歸一切種智,故名佛事。三輪不思議化,晝夜常演,令他得益,無有間歇,故雲未曾暫廢。二明現在益物竟。
丑三明未來益物二。初正明非滅唱滅以益未來,二釋須唱滅意。寅初又二。初明本實不滅,二明方便唱滅。卯今初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成,復倍上數。
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牒(重申)前過去事也。常住不滅,正明未來永永恆益物也。我本行下,舉因況果以明常住。謂於本未成佛已前,初悟圓因而登圓住,分證常住法身之壽,已不可盡,倍於如上所說塵數。何況果壽而非常住。譬如太子時祿,已不可盡。況登尊極,祿用寧可盡乎。當知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應身壽命,隨緣修短,示有始終。今正明報身修得壽命,故過去雖約剎塵為譬,仍是有始。未來直雲常住不滅,則是無終也。然三身本非一異。鈍者但見應化,不知即報即法。所以妄計無常。利者即於應化而悟法報,所以能知常住耳。
卯二明方便唱滅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現在眾生見佛聞法。或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或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即知如來常住不滅。不為此人而唱滅也。其有悠悠(懈怠貌)結緣之眾,乃至五千退席之流,移置他方之類。現在未得種熟脫者,此等眾生,緣在未來,故以唱滅方便而教化之。當知三身並有非滅唱滅之義。法身非滅唱滅者,如淨名雲,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即是法身非滅。又雲是寂滅義。即是法身唱滅。何者,若已了達,不唱寂滅。為未了者唱耳。又,若言照寂,即是唱滅。若言寂照,即是唱生。夫法身者,雖非生非滅,而亦有生滅。若迷心執著,即煩惱生而智慧滅。若心無染,即智慧生而煩惱滅。滅惑生解,此是無常滅。若解生惑滅,即是寂滅。此之生滅,悉約法性而辨。若無迷解二緣,則不唱有此生滅也。報身非滅唱滅者,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此即明暗不相除。是報身不滅義。眾生未了,聞此便謂(我)即佛而生驕恣,不復修道。故復唱言,道能滅惑。有煩惱時則無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豈非智慧能滅煩惱耶。應身非滅唱滅者,應是法報之用。體既無滅,用豈有窮。即是應身不滅。但為眾生若常見佛,則生驕恣。故唱我於今夜當取滅度也。又法身當體不生不滅,報身了達無能生滅,應身相續不生不滅。是故三身並皆非滅。今為方便教化眾生,應身唱滅,事同三身皆唱滅也。初正明非滅唱滅以益未來竟。
寅二釋須唱滅意亦二。初不滅有損,二唱滅有益。卯今初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驕恣而懷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不種善根,則不生真中二善,是為無益。思惑貪著五欲,見惑入於憶想。見思方生而不斷,無明重沓而罔知,則不斷通別二惑,是為有損。又起驕恣,即增見惑。懷厭怠,即增思惑。故有損。不生難遭想,即不能生見谛解。不生恭敬心。
即不能生思惟道,故無益也。若見聞三佛不滅,悉有驕恣義。聞法身不滅,便謂眾生如,彌勒如,一如無二如。平等即真。由是生於驕心上慢,一切煩惱,本是不生,今亦無滅,何須修道,即便恣情放逸。為是唱言是寂滅義。又聞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煩惱相。明暗不相除,顯出佛菩提。便起慢恣,不復修善,懈怠放逸。為是唱言報身智慧能滅煩惱。無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滅。應身不滅,驕恣易解。(謂有佛可恃故)
卯二唱滅有益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是故唱言,雖法本不生,今亦不滅。要須滅惑,方乃寂滅。此法身難見義。雖雲智慧不滅煩惱,然明時無暗。汝今具足煩惱,何能有慧。當知智慧能滅障惑。此報身難見義。應身難見易解。眾生聞是唱滅,便於三佛生難遭想。戀慕渴仰,惡滅善生。是故三身雖不實滅而唱滅也。初正明三世益物竟。
子二總結不虛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既成佛已,實得三身,皆悉不生不滅。為諸眾生,盡未來時現生現滅。實得三身,亦實不虛。現生現滅,亦實不虛。所以三世眾生,各各得益亦不虛也。若但論理而不論事。(執理廢事,理亦不圓)但論性而不論修。(執性廢修,)則同世間寓言,何名不虛。初法說竟。
癸本門二明三世益物中。二譬說二。初立譬,二法合。子初中二。初良醫治子譬,譬上三世益物。二治子實益譬,譬上總結不虛。丑初又三。初遠行譬,譬過去益物。二還來譬,譬現在益物。三復去譬,譬未來益物。寅今初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馀國。
譬如良醫至善治眾病,即譬我以佛眼觀有能應之智也。其人多諸至乃至百數,即譬眾生來至我所,有能感之機也。於施化中,有形聲兩益,及得益歡喜。今略不譬歡喜,又略不譬聲益。於形益中,又略不譬非生現生,但譬非滅現滅一意。即是以有事緣遠至他國也。言良醫者,良者善也。具曉八術,譬三達五眼也。智慧者,權實二智,深知二谛也。聰達者,五眼鑒機,頓漸不差也。明練方藥者譬十二部教,文理甚深也。能诠文如方,所诠理如藥,藥通行理,今且雲理。理即攝行也。善治眾病者,譬能觀知諸根利鈍,巧用四悉檀也。多諸子息者,子義有三種:一正因佛子,謂一切眾生皆有三種性德佛性,即是佛子。故雲其中眾生悉是吾子也。二緣因佛子,謂曾聞一句一偈,禀說修行。所生微解,即了因性。所修微行,即緣因性。正性為本,束此三性,總名緣因。以能資發一實解故。故雲,長者諸子若十二十乃至三十。先因游戲,入火宅也。三了因佛子,謂聞法悟道,三因開發。正因理心發,即法身德。了因慧心發,即般若德。緣因善心發,即解脫德。束此三性,總名了因。以能了達中道義故。故雲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真是佛子也。若了因子,常得見父,父不遠行。若緣因子,機尚未熟,父即遠行。得有飲他毒藥之義。今雲多諸子息,正是普收正因子也。若十者,十界中佛界機也。二十者,十界中佛及菩薩兩界機也。乃至百數者,十界互具十界,故為百也。百界並有性德三因,並有生善之義,故皆名子息也。以有事緣者,譬此土機淺,彼方緣熟也。遠至他國者,譬非滅現滅,即所謂亦復現言當入涅槃也。
寅二還來譬,譬現在益物二。初譬感應,二譬施化。卯今初
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此此譬上文機應相關。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也。佛在世時,不但已聞法者,薄有解行。縱令不見聞者,亦蒙利益。如生盲不見日輪,亦藉日輪而得起作。佛既非滅示滅,不惟大地幽暗。縱令曾結緣者,通惑未斷,漸著三界見思毒藥,故雲飲他毒藥。不知出要,故雲悶亂。輪轉六道,故雲宛轉於地也。
卯二譬施化二。初譬現形,二譬說法。辰今初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還來歸家,譬上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三菩提,非生而現生也。或失本心者,譬貪著三界,失先所種若頓若漸諸善根也。或不失者,譬雖著五欲,不失三乘善根也。遙見其父者,譬佛出時,眾生亦見色身。而為見思障隔五分(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不得親奉法身,故雲遙也。見聞佛出,皆有喜敬求救之事。具如諸經所明。
辰二譬說法。上文廣明一代所說,及釋巧說之由。所謂照理,稱機。今但總明三意。初譬佛受請轉頓漸*輪,二譬勸誡,三譬得益。己今初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
經方,譬頓漸一切諸教典也。藥草,譬頓漸一切諸法門也。並是出世正法,故名為好。色譬大小乘戒。戒防身口,事相彰顯也。香譬事理諸禅,功德普熏也。味譬權實諸慧,能證空中理味也。皆悉具足者,不論頓漸大小偏圓,皆有此三學也。又色是法身,體質義故。香是解脫,離臭義故。味是般若,證覺義故。大小偏圓一切法門,皆悉攬此三德而為體也。搗,譬空三昧。篩,譬無相三昧。和合,譬無作三昧。大小偏圓,皆有此三種三昧。一一三昧,皆具戒定慧三,亦皆以三德為其體性。但有明昧之不同耳。又空觀如搗,假觀如篩,中觀如和合。三觀皆不離戒定慧。亦皆不出三德體性。將此法與頓漸眾生,令其修行名令服也。
己二譬勸誡
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汝等可服,勸也。速除苦惱,誡也。勸令早服,誡令勿遲。頓漸諸典,俱有勸誡。
子三譬得益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子既遍收十界,故獨舉不失心者,能得現在益也。從初成道,乃至涅槃,最後得度。皆由不失三乘善根故耳。見色香好,即便服之。服乃得味,得味病除。譬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能斷三惑也。二還來譬,譬現在益物竟。
寅三復去譬,譬未來益物。上文有二。初非滅唱滅,次釋須唱滅。就初文又二。初明本實不滅。二明方便唱滅。次文亦二。初明不滅有損,二明唱滅有益。今具譬之。即為四。初超譬不滅有損。二譬方便唱滅,三譬唱滅有益,四追譬本實不滅。卯今初
馀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馀失心者,譬往昔結緣尚淺之人,及昔未結緣之輩。不能於今佛世得度,須至滅後方漸熟脫,即是未來機也。毒氣深入,譬上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好色香藥而謂不美,即是不持戒習定,所以終不能得理味。譬上便起驕恣而懷厭怠也。
卯二譬方便唱滅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死時已至,譬當入涅槃也。留好良藥,譬留諸經教法門也。復至他國,譬此方現滅,他方現生。故上文雲,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也。遣使者,或取涅槃中大聲普告為使人。或用神通,或用捨利,或用經教等為使人。今用四依菩薩語眾生雲,佛已滅度。但留此法。我今宣宏,汝當受行也。後時若無四依傳述經法。則眾生豈能自知有佛已滅。故用四依(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智不依識,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為所遣使。
卯三譬唱滅有益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卯四追譬本實不滅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良由滅後眾生醒悟,服藥修行以作因緣。能感未來應化。如遺教(經)雲,其未度者,亦皆已作得度因緣也。亦有精進苦到,即於道場感見諸佛者,如天台大師,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便是服藥病除之驗。故知滅實不滅,益遍未來。初良醫治子譬,譬上三世益物竟。
丑二治子實益譬,譬上總結不虛。
諸善男子,於意雲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否?不也,世尊。
初立譬竟。
子二法合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成佛已來無量劫,合過去益物譬。言當滅度,合未來益物譬,現在易知,故略不合。亦無能說(我)虛妄,合治子實益譬也。初長文竟。
辛二偈頌二。初頌正顯遠,二頌三世益物。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
不頌執近之情,但頌顯遠也。億載,皆數名。
壬二頌三世益物二。初頌法說,二頌譬說。癸初中二。初頌正明三世益物,二頌總結不虛。子初又三。初頌過去,二頌現在,三頌未來。丑初又三。初超頌過去益物所宜,二追頌過去益物處,三頌拂過去跡疑。寅今初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
說法教化,頌聲益也。令入佛道,頌得益也。方便(現)涅槃,頌形益中非滅現滅。即兼得(明)非生現生也。
寅二追頌過去益物處
而實不滅度,常在此說法。
寅三頌拂過去跡疑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雖近而不見,故但見儒童(菩薩於燃燈佛所以五莖蓮華獻佛及禮足、布髮掩泥,令佛足踏而過之,佛因記之。)得記及壽終等也(佛記曰,汝自此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文。)初頌過去竟。
丑二頌現在二。初頌感應,二頌施化。寅今初
眾見我滅度,廣供養捨利。鹹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
長文明感應中,則雲樂於小法,德薄垢重。今頌明供養渴仰等者,彼(長文)約不知久成(佛)義說。今(頌)約能感跡化義說也。又,雖戀慕渴仰,乃至不惜身命。以佛眼觀,總是樂於近成小法之機者耳。
寅二頌施化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鹫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
俱出靈鹫山,頌現形也。我時語眾生,頌說法也。常在此不滅句,但頌顯實。以方便力二句,略頌稱(合)機也。二頌現在竟。
丑三頌未來二。初先頌方便唱滅,兼頌須唱滅意。二頌本實不滅,兼廣釋不見、得見之由。寅今初
馀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
初一偈,先明不滅。次半偈,正明唱滅。次一偈,頌須唱滅。後二句,是頌唱滅有益。得成未來機應也。
寅二頌本實不滅,兼廣釋不見得見之由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鹫山,及馀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游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
此正頌本實不滅也。常在靈鹫山,指本時應身居於此土也。及馀諸住處,指本時應身亦遍十方。若淨若穢諸處也。本既在此諸處,跡亦不移。(跡亦同處)但眾生妄見劫盡,而佛土本無生滅。即此同居,便是方便實報寂光妙土。何以言之,我此土安隱,是佛所證安隱之法,即常寂光土也。由佛能證,即自受用報土也。天人常充滿者,十地為天,三十心(三賢位)為人。即他受用報土也。眾生所游樂,即方便有馀土,九種方便眾生(藏二人,聲聞緣覺。通三人,聲聞緣覺菩薩。別三人,十住十行十向。圓一人,十信。)之所居也。天鼓伎樂及天華等,即實報土中俗谛勝妙五塵。方便土中真谛法性五塵也。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
此釋不見之由。由於惡業罪也。寂光實報方便三種淨土,皆悉不毀。惡業因緣,妄見燒盡。在彼眾生,則是同分妄見。以佛菩薩觀之,還是別業妄見而已。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此釋得見之由。由於修緣了二因也。諸者,遍指三乘權實緣修及真修也。功德,是如來室。柔和,是如來衣。質直,是如來座。相似三法,行成,則見如來方便應身。分證三法,行成,則見如來實報報身。究竟三法,行成,則見如來寂光法身。
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
此總結由於眾生有見(有)不見,故使如來所說不同。意顯說雖不同,皆實不虛也。初頌正明三世益物竟。
子二頌總結不虛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
初一偈,頌諸佛如來法皆如是。長文引諸佛以證我。今頌我以證諸佛也。久修業所得,正顯此品所诠如來壽量,是約修得,不約性得。性得無始無終,生佛體同。修得有始無終,佛佛道同。唯其有始,故過去實成有久有近。唯其無終,故盡未來時常住不滅也。次一偈,頌為度眾生,皆實不虛。結勸令斷執近之疑也。初頌法說竟。
癸二頌譬說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子今初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初三句,但頌非滅現滅一意,即顯三世益物方便。又顯滅實非滅。過去久遠,未來常住,皆實不虛矣。第四句,即頌總結不虛。
子二頌法合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以常見我故,而生驕恣心。放逸著五欲,墮於惡道中。
此亦總頌非滅現滅一意,兼頌不滅有損,以顯唱滅是方便也。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此正頌合總結不虛。猶良醫之方便治子病也。初正開近顯遠竟。釋如來壽量品竟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具有授記,領解,流通。於授記及流通中。各有淺深不同。故言分別。佛說壽量,本跡二種弟子得種種益。乃至現在四信,滅後五品,亦皆得益。故言功德。(本弟子即地湧眾。跡弟子即靈山眾。)
戊二總授法身記三。初經家總敘,二如來分別,三瑞表圓益。己今初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己二如來分別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跡門三周說法,三根得記。並是初住無生法忍。(大乘)見道之位。今聞本門,復有爾許(如此多)眾生得入圓(初)住。一代極唱,利益難思也。
復有千倍菩薩摩诃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先已證無生者,今聞本門極唱,轉入修道。增圓妙道。損變易生。證圓十住,得大聞持。圓頓妙法能受能持。猶如大海,普能受持龍王雨也。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樂說無礙辯才。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十行不思議假。恆沙佛法,橫豎貫通。故能自在演說,辯才無礙也。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十回向法。事理圓融,真俗不二。一中無量,無量中一。重重旋轉,互總互持也。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能轉不退*輪。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初地。心心流注薩婆若海,圓轉三不退輪也。
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诃薩,能轉清淨*輪。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二地。自離三惑垢,令他離三惑垢,故雲轉清淨*輪也。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四地。止馀八品微細無明,故雲八生當得菩提也。斷一品,入五地。斷二品,入六地。斷三品,入七地。斷四品,入八地。斷五品,入九地。斷六品,入十地。斷七品,入等覺。斷八品盡,入妙覺。每斷一品無明,即損一變易生,增明一分中道也。
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八地。止馀四品微細無明也。損一生,入九地。損二生,入十地。損三生,入等覺。損四生盡,即成妙覺。
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九地。故止馀三生也。
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十地,故止馀二生也。
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增道損生,證圓等覺,故止馀一生也。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即博地凡夫,由聞經力,證圓十信,發相似心也。本門得道,如此之多。一切諸經,皆所不及。良由原(論)本垂跡,處處開引(開示引導)中間相值,數數成熟。今世五味,節節調伏。收羅結撮,歸會法華。譬如田家(種植),春生夏長,耕種耘治,秋收冬藏一時獲刈。此後雖復有得道者,如捃拾(搜集遺馀)耳。問,授法身記,(經文)何缺五地六地七地人耶!答,此非思議可知。惟如來能分別,惟補處能領解,何必於此生疑問。二如來分別竟。
己三瑞表圓益
佛說是諸菩薩摩诃薩得大法利時,於虛中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在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旃檀沉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贊歎諸佛。
此中亦有六瑞。一雨華瑞,二雨香瑞,表圓妙慧福,自行德也。三天鼓瑞,四天衣璎珞瑞,表圓妙教行,化他德也。五燒香供養瑞,六幡蓋贊歎瑞。表圓妙自行化他,同歸極果也。初虛空雨華者,虛空表平等法性。從此法性,出生四十真位圓妙慧華也。前文既借分身表應(佛),釋迦表報(佛),多寶表法(佛)。今先散(華)分身諸佛,次及釋迦多寶。意顯三身雖非一異,而由得見應身,乃知報身修德及法身性德也。亦散一切菩薩四眾,即表大會皆得圓因妙慧,皆成三身妙果,無差別也。細末旃檀沉水諸福德香,亦從法性出生,亦以奉供三身,普及四眾,(經)文影略(不說)耳。天鼓自鳴,是表圓音演深妙教。千種天衣,表寂滅忍衣遍覆一切。垂諸璎珞,表戒定慧陀羅尼四種璎珞攝化眾生,令生喜悅也。摩尼,此雲如意。又言如意珠者,或是偶爾重文,華梵雙舉。或以四璎珞字,用擬戒等四璎珞也。遍於九方者,本從上方雨垂,遍於八方及下地也。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者,即表自行妙德總趣極果也。前既雨華雨香,用表福慧。今之燒香,即以燒表慧,以香表福。供養大會三身諸佛普及菩薩四眾諸未來佛,故雲趣極果也。言自然者,不由人力,亦從法性虛空而顯現也。有諸菩薩者,亦是自然化現諸菩薩像,亦從法性虛空出生也。幡者,轉義。即表增道損生。蓋者,覆義。即表慈悲益物。次第而上,即表從至果。至於梵天者,梵是淨義,即表究竟四德。妙音歌頌贊歎諸佛,即表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上既以天鼓表化他之教,衣璎表化他之行。今還用幡蓋表行,歌贊表教二種化他妙德,同趣極果也。圓益既深,故現瑞以表之。華嚴佛頂諸經說大法竟,皆現奇瑞,此經何獨不然。二總授法身記竟。
戊三彌勒總申領解。文分為三。初頌時眾得解,二頌如來分別,三頌瑞表圓益。己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一切菩薩,分證法空,名之為座。今從座起,表不住所證,展轉增進也。本實跡權,向未發跡,如右肩被覆。今已開竟,故偏袒以表之。本跡雖殊,不思議一,故合掌以表之。增道損生,速趣極果,故向佛以表之。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遍身。
己二頌如來分別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
不退地,即頌無生法忍,初住念不退位。(得陀羅尼,頌證圓十住。得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頌證圓十回向。)
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輪。
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輪。
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馀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馀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
無量無漏,揀異二乘之有量也。妙因所感,故言清淨。無障礙土,故言果報。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
二頌如來分別竟
己三頌瑞表圓益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摩诃曼陀羅。釋梵如恆沙,無數佛土來。
雨旃檀沉水,缤紛而亂墜。如鳥飛空下,供散於諸佛。
此頌雨華雨香二瑞。總皆供散諸佛也。長有(多出之義)釋梵二句,以表機遍十方。(此二句長文所無,偈語補敘,故言長有。)
天鼓虛空中,自然出妙聲。天衣千萬種,旋轉而來下。
此頌天鼓天衣二瑞。略不頌璎珞。而天衣長有(多出)萬字,正顯所覆必多。
眾寶妙香爐,燒無價之香。自然悉周遍,供養諸世尊。
此頌燒香供養瑞也。長文雲大會。今頌雲世尊。當知大會皆是三世佛也。
其大菩薩眾,執七寶幡蓋。高妙萬億種,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幡。亦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
此頌幡蓋贊歎瑞也。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
此結頌瑞,表圓益。不同循常瑞相,故雲昔所未曾有也。二本門正說段竟。
丙三流通段。此下共有十一品半經文,盡屬流通。今且逐近,以三品半而為本門流通。隨喜功德,法師功德兩品,只是申明初品因果功德。(以勸流通)不輕一品,只是引證贊毀福罪(以勸流通)丁初中二。初明現在四信,二明滅後五品。戊初又四。初一念信解,二解其義言趣,三聞持供養,四深信觀成。己初又二。初長文,二偈頌。庚初又三。初出相貌,二明功德,三明位行不退。辛今初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上已分別聞佛壽長,得益深廣。未入住者,悟無生忍。已入住者,增道損生,位鄰極聖。未發心者,發無上心,入於十信。此皆夙種既深,現得熟脫。無生發心二位,並屬當機。增道損生,通於影響、發起、當機三眾。故屬正說授記段也。今流通之始,乃約初結緣人,未登十信,或從此會略聞。或從現在諸菩薩等展轉得聞。聞佛壽命長遠如是。時既甚促,聞亦不多。故雲乃至一念能生信解。極言其時之暫而獲益之淺也。夫一念者,即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也。信解者,信佛本地所證之理,是法界妙理。此理非實非權,而能實能權。自行冥理名實。化他種種方便名權。此理非本非跡,而能本能跡。初證權實體用名本,證後所施體用權實名跡。又,信解此理,既是釋尊之所久證。亦是眾生之所久迷。亦是現前介爾一念之所同具。故曰,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如是隨所聞處,豁爾開明,隨語而入,無有罣礙。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權而實,不思議真)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即實而權,不思議俗)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雙遮)。而見一切法,亦見佛法(雙照。此二句是不思議中)即一而三。(隨舉一谛,皆具三谛)即三而一。(雖分三谛,只是一心)亦是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九界非道,純是佛界妙道之用。釋上一切法,皆是佛法也)行於佛道,通達一切道。(釋上佛法不隔一切法也)不得佛道一切道。(釋雙遮)而通達佛道一切道。(釋雙照)無所有而有。(三谛皆有)有而無所有。(三谛皆無)非所有非無所有。(三谛皆非有非無)如門前路通達一切東西南北,無有壅礙。眼耳鼻舌身意,凡有所對,悉亦如是。(六塵體是法界,亘古亘今,無非圓妙三谛也)無疑曰信。明了曰解。是為一念信解心也。(上約聞法信解,即是信行)若坐思惟,隨所思惟,豁然開悟,通達三谛,亦復如是。(更約思惟而生一念信解,即是法行)如是信解,即十信初心。未得六根清淨未入鐵輪正位也。
辛二明功德二。初總論無量,二格量顯多。壬今初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壬二格量顯多又二。初舉五度為格量本,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癸今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
般若即是今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問,既離般若,則前五不應名波羅蜜。答,約別教人,為求無上菩提,各自於五而盡其邊,亦得名度。以別教十向後心,名假邊際故也。問,別教亦有次第般若,還同所校(量),何以除之?答,豎論空假,般若可為所校,中證(後,般若)不殊,名等體等,故須除也。
癸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以是(五度)功德比前(一念信解)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辛三明位行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別六心(正心住)猶退。七心(不退住)不退。今圓初心即不退者,聞壽量功德,自外而資。圓順信解,自內而熏。故不退也。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三。初超頌功德,二頌位行不退,三追頌相貌。辛初又二。初超頌格量顯多,二追頌總論無量。壬初又二。初頌舉五度為格量本,二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癸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並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旃檀立精捨,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住於調柔地。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懷於增上慢。為斯所輕惱,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於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怠。
又於無數劫,住於空閒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禅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禅定智。
是人於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癸二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
初超頌格量顯多竟。
壬二追頌總論無量
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須臾,即一念也。初超頌功德竟
辛二頌行位不退又二。初明不易信解,二明信解則必發願,故得不退。壬今初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
其有諸菩薩者,約鈍根菩薩言也。行道經無量劫,善根淳熟,方能信受。根若未熟,佛不為說。設令聞之彼必疑惑。故信解誠不易也。今若利根,初聞即能一念信解。便可等彼久行菩薩,亦且超彼矣。
壬二明信解則必發願,故得不退
如是之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如是之人等者,雙指利鈍兩根言也。聞而信解,則必頂受發願,所以決不退也。問,近成(佛)者,無長(壽)可說,何得皆言(說長壽)亦如是耶!答,言如是者,謂說常壽(報佛之壽)若得常壽,盡未來際,必當過此。何但如是。今從實成(佛)已來,故且舉爾許(如是)塵劫耳。二頌行位不退竟
辛三追頌相貌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
長文直明乃至能生一念信解,便即較顯功德。今(頌)正釋出相貌。以顯一念信解之難得也。若欲於此佛壽長壽而無有疑。不論久行始行。須有深心,又須清淨質直。又須多聞總持,能隨義解,不隨文字。具此三法,方能一念信解。則一念信解,談何容易。信解既不容易,所以功德不得不多也。深心者,上求下化之心。了知心佛眾生,理元無二,依之而起無作四宏,故名深心,即如來室也。清淨而質直者,不為五住所污,正念真如,即如來衣也。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者,隨有所聞,便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便能解了如來隨智隨情等語。故雖少聞多解義,亦名為多聞。即如來座也。有此觀行三法,乃能信解究竟三法。既信究竟三法之理,乃於究竟位中所有本跡之事亦無疑也。初一念信解竟。
己二解其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前但一念信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解其言趣,便可略舉似人(略對人說)故能起自他無上之慧也。
己三聞持供養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璎珞、幢幡、缯蓋、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廣聞,廣持,廣書,廣修供養。自行化他功德外資,令內智疾入。故能生一切種智也。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鹹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見佛常在靈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者,方便有馀土相也。又見娑婆其地琉璃,乃至菩薩鹹處其中者,實報莊嚴土相也。理具此相,今依理修觀,故觀成而相可見。又見此相,雖未真證,以觀力故,暫現二土。若三惑分滅,方永與相應也。有馀土中,有聲聞者,藏通兩教二乘,已斷通惑,出生其中仍本為名。實報土中純諸菩薩,亦是他受用耳。但依此觀漸深漸成,入圓初住,則任運遍見,應用無方矣。(謂隨心所欲見而無礙矣)初明現在四信竟
戊二明滅後五品二。初列五品,粗格量後四品功德。二隨喜功德品,廣格量初品功德。廣格量已,況出勝者,可以意得。佛不煩文,巧說若此也。己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庚長文為五。初直起隨喜心,二加受持讀誦,三加教人,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辛今初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初品標人而已。格量在後品說。
辛二加受持讀誦二。初標人相,二格量功德。壬今初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壬二格量功德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捨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眾鼓伎樂,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呗贊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不須為我復起塔寺等者,初心恐被事緣紛動妨修正業故也。則為以佛捨利等者,指此經文所诠之理,即是法身全身捨利。能诠之文,不異七寶高廣妙塔,能所和合不二,亦是第一義僧。故直專持此經,即為廣大供養。廢事從理,所益宏多。若至後心,理觀既熟,則涉外無妨內觀。事資於道,如油多火猛。順流揚帆,又加橹棹。其勢轉疾也。
辛三加教人二。初標人相,二格量功德。壬今初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
壬二格量功德
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旃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禅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房,供養眾僧。
前但自己讀誦受持,便為具足供養三寶。況今轉以教人,則法施功德,寧非供養中最耶!
辛四加兼行六度二。初標人相,二格量功德。壬今初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圓觀漸深,涉事不妨正行。故以事助理,名兼行也。
壬二格量功德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辛五加正行六度二。初標人相,二格量功德。壬今初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贊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贊歎之法,贊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財法二施)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如法持戒,統理大眾。)忍辱無嗔,志念堅固。(忍)常貴坐禅、得諸深定。(禅)精進勇猛、攝諸善法。(進)利根智慧、善答問難。(般若)
安樂行中,不親近求聲聞人,亦不說過,亦不贊美。今雲供養贊歎聲聞眾僧,何耶!始心(行人)觀淺,恐染小習,故誡勿親近。今觀深力大,故供養贊歎於彼。即能化彼令趣大乘。又復彌助權實不二妙觀也。
壬二格量功德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已趣道場坐道樹下者,位在鐵輪。(證相似位,斷見思,伏無明)不久得入銅輪(證分真位)能八相作佛也。坐立行處便應起塔,皆應供養如佛塔者,初依人號如來也。結此五品,初三品是聞慧。第四是思慧。第五是修慧。都是十信前耳,(圓五品位)或雲,初隨喜品,即是入信心位。分一品為兩心。(圓)五品即(別)十信心,是鐵輪六根清淨位也。今謂兩釋,理須並存。若圓教利根,一念隨喜,初垢先落。乃至正行(六度),塵沙亦盡,即相似如來鐵輪位也。若解雖圓頓,事障(見思)未除。僅能圓伏五住,通惑種子尚存。即觀行如來。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秘密之藏也。若以五品對前四信。則初二品,(隨喜、讀誦)即一念信解。第三品,(講說)即解其言趣。第四品(兼行六度)即聞持供養。第五品(正行六度)即深信觀成。其義既齊,四(信)五(品)無別。但是滅後,加讀誦位為第二品耳。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四。初頌第二品至四頌第五品。辛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捨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璎珞, 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辛二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馔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禅窟, 種種皆嚴好。
辛三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長行但雲兼行布施等,今頌供養經卷,即兼行之意也。須曼華,此雲善攝意華。薝卜華,此雲黃華。阿提目多伽,此雲龍舐華。又雲善思夷華。
辛四頌第五品
況復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禅定, 不嗔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嗔,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初列五品粗格量後四品功德竟。釋分別功德品竟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第五卷 終
, 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眾生, 令速成菩提。
初明通經竟
己二明利益九。初文殊自敘,二智積問,三文殊答,四智積執別教為疑。五龍女明圓釋疑,六身子挾三藏權難,七龍女以一實除疑,八時眾聞見得益,九智積身子默然信受。庚今初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惟常宣說妙法華經。
庚二智積問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
庚三文殊答
文殊師利言:‘有裟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慧善知眾生,總持能受佛藏,皆圓慧也。深入禅定,了達諸法,即圓定也。定慧平等,故能於剎那頃發菩提心,所謂悟無生者,方見剎那,即是剎那際三昧也。達此剎那無生無性,頓入不可思議法界。所謂介爾有心,三千具足。三千即空,得位不退。三千即假,得行不退。三千即中,得念不退。了知不縱不橫,雙照橫豎,故辯才無礙。自悟心性與佛同,愍念眾生同體在迷,故慈念猶如赤子。既能上合諸佛,下同同眾生。所以功德具足,能至菩提也。心念口演四句,皆是歎其(龍女)圓行。
庚四智積執別教為疑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智積侍從寶塔,專證圓經(即法華經)豈應不信(龍女作佛)。蓋是為物(機)騰(起)疑耳。釋迦苦行,示跡同別(教),乃化他之權。龍女發心,即登不退,乃自行之實。須臾,即上文所雲剎那頃也。然權實不二,事理互融。釋迦垂跡遍行難事,既先久證圓理(成佛)。龍女示現剎那發心,亦必久積資糧。(今得作佛)況無量劫,解之元即一念。而須臾頃,性具十世古今。(念劫圓融,何足致疑)
庚五龍女明圓釋疑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鹹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此由龍女持經得解,故矢口贊佛,即所謂明圓而釋疑也。初兩偈半,贊佛明圓。後一偈,引證釋疑。初言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者,罪福相,只是十法界相。三塗為罪。人天為福。有漏為罪。無漏為福。偏空為罪。出假為福。二邊為罪。中道為福。但中為罪。圓中為福。既舉十法界相,則性體乃至果報無不全收(攝於中)。此十法界罪福相等,皆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即假即中。三藏只達因緣一句,照六(界)而不照十(界)。達則不深,照則不遍。通教只達六界因緣即空,達亦不深,照亦不遍。別(教)次第達,亦次第照。猶不得名深達遍照。唯有圓人,了知現前一念,豎徹三谛之底,橫該十界之邊。無一谛而非十界,則豎非豎。無一界而非三谛,則橫非橫。非豎非橫,而橫而豎。故言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也。又束(歸納)此橫豎,同名性德。性德非橫非豎,以諸凡聖常平等故。且說(它)為橫。攬性成修,須明六即。修德亦非橫非豎,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且說(它)為豎。理即在迷,達而不達,照而不照。名字已去,得達照名。至究竟時,達乃最深,照乃最遍。今贊究竟佛德,故言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也。微妙淨法身者,三千即假故微,三千即中故妙,三千即空故淨。三德不縱橫不並別,即是諸佛所證法身。法身無相,(亦)無所不相。實相為大小相海之本。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一相好,皆即法界。本是法身所具,還用莊嚴法身。所謂全性成修,全修顯性也。又聞成菩提者,牒(重申)上文殊稱贊龍女於剎那頃能至菩提也。唯佛當證知者,引佛為證,釋寶積之疑問也。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者,意顯不久當往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轉大*輪也。
庚六身子挾三藏權難
時捨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身子於淨名經中,曾與天女問答。便已了知男女無有定相。況今(會)初周(法說)得悟,登圓初住。已與龍女所證是同,何得實有此(問)難。亦是為物騰(起)問耳。
庚七龍女以一實除疑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捨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寶珠,表修得圓因。上佛,表將因剋果。佛即受之,表獲果甚速也。觀心釋者,始覺為寶珠,本覺為佛。始覺合乎本覺,為以珠上佛,佛即受之。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問,胎經雲,魔梵釋女,皆不捨身,不受身,悉於現身得成佛。今乃變成男子,然後成佛。權實雲何。(權耶!實耶!)答,胎經明現身成佛者,約自行破無明惑言也。實也。此經明變成男子者,約化他八相成道言也。權也。須知依圓頓教而修妙行,的可立地成佛。故雲,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由其實行甚疾(疾,速也)故以權行示現而證成之。令人深信不疑也。問,女變成男,即坐道場。既無降神、住胎、出家等相,何名八相成道?答,淨穢土別,八相何必盡同。又,法身示現,不可思議。此土自見變女成男。彼土仍見始終八相(成道),亦奚(何)不可。
庚八時眾見聞利益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先明遙見遙聞,故遙敬禮。次明彼土得益。後明此土得益。蓋南方緣熟,宜以八相作佛。此土緣薄,只以龍女教化。皆是從體起用,普現色身三昧之力。得一身一切身,能隨宜示現也。
庚九智積身子默然信受
智積菩薩、及捨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提婆達多品竟
勸持品第十三
二萬菩薩奉命宏經,故名持品。重勸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宏經,故名勸持品。
丁此跡門流通第四品也。文分為二。初明受持,二明勸持。戊初中三。初二萬菩薩奉命此土持經,二聲聞發誓他國流通,三諸尼請記。己今初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己二聲聞發誓他國流通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谄曲,心不實故。
問,此諸聲聞已成大士。何故不能此土宏經?答,為引(發)初心始行菩薩,未能惡世通經(亦可在他土宏通妙經也)並復欲(佛)開安樂行品(依之宏經,不慮危苦之方軌)也
己三諸尼請記四。初記大愛道及六千尼,二記耶輸陀羅,三諸尼領解,四諸尼發願。庚今初
爾時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昙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昙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昙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憍昙彌,亦雲喬答摩,即瞿昙也。梵音(方言)輕重耳。此翻地最勝。乃是剎利尊姓,故以呼之。(尊姨母不直其名)
庚二記耶輸陀羅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庚三諸尼領解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庚四諸尼發願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謙讓(不敢)此土(宏經),其意與上聲聞(願於他土宏經)同。又,或尼及聲聞皆是他土緣熟故也。初明受持竟
戊二明勸持二。初長文,二偈頌。己初中四。初佛眼視,二菩薩請敕,三念佛默然,四順佛意發誓。庚今初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诃薩。
(佛眼)眾視默勸而不告敕者,上來雖不別命(誰人宏經),而舉持經功德深厚,引證分明。多寶(如來)分身(諸佛),遠來勸發。此之殷勤,事義已足(事情道理已足夠明顯)。有欲應命(宏經),宜即發誓。不煩(我)復言。又,為將護(維護)聲聞他方宏經之願,(不起自卑之念)故不(過於)稱揚(此土宏經功德深厚)也。
庚二菩薩請敕
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
庚三念佛默
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雲何?
庚四順佛意發誓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二明勸持中。初長文竟
己二偈頌。是孤起(頌)。諸菩薩等請護宏經,所以自述宏經方軌。就文為四。初明著衣宏經,二明入室宏經,三明坐座宏經,四總結請知。庚初中三。初總論時節以明著衣,二別明所忍之境,三明著衣意。辛今初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在惡世中著忍辱衣宏經)
辛二別明所忍之境三。初通明邪人,即俗眾也。二明道門增上慢者,三明僭聖增上慢者。於中初猶可忍。(憐彼俗眾無智故)第二過前。(第二比前難忍,以是法門中增上慢惡人故)第三最甚。(第三最為難忍,以是僭聖增上慢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能壞亂正法,疑誤眾生故)後後者(危害更深)以轉難(辨)識故。壬今初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壬二明道門增上慢者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壬三明僭聖增上慢者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閒, 自謂行真道,(遂乃)輕賤(在)人間(宏法華)者。(彼為)貪著利養故,(诳妄)與白衣說(相似)法, 為世間(無知人之)所恭敬,(外現威儀,猶)如六通羅漢。(然而)是人(雖居阿練若,實)懷惡心, 常念世俗(名利之)事, (但是)假名阿練若(耳。彼遍 ) 好出我等(宏通大乘人之)過,而作如是(謗)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議,自作此經典, 诳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於是經,(彼等)常在大眾(之)中, 欲毀我等(宏法華人)故, 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余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議。
阿練若,亦(名)阿蘭若,亦阿蘭那,亦阿練兒。此翻無诤。亦翻無喧雜處。凡居阿練若處,為調(伏)煩惱。今自舉(揚,輕)蔑他(人),非無诤行,故假名阿練若也。毗尼藏中,及大寶積經寶梁聚會,並寶雲經,佛藏經等,一一廣明阿練若行(功德)。二別明所忍之境竟
辛三明著衣意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雖)為斯(人之)所輕言、 汝等(自作此經,悉)皆是佛,(然於)如此輕慢(之)言, 皆當忍受之。(又)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铠,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颦蹙(皺眉也),數數(屢屢)見(見,被也)擯出,遠離於塔寺。如是等眾惡,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铠者,甲也。忍辱铠者,以能忍辱,則雖入惡世而不受傷。猶入陣有甲,不被刀箭之所害也。須知四教皆各有忍辱铠。佛問如是惡人,汝雲何觀?捨利弗答言,人有五(種)。一身善,口意不善。但念其善,不念不善。念用其身淨,以規我身。棄其口意,以誡我口意。二口行淨,身意不淨。亦念其口,棄其身意。三意淨,身口不淨。亦念其意,不用其身口。四三業皆不淨者,雖無可用,當痛念之。念此不淨,使得值善知識,治其三業。勿令墮落三塗。五三業皆淨,常念是人以自訓況(比較)。念(與彼)齊,願(與彼)齊。常念境界,以去我惡,此是三藏教中。用苦、無常、不淨、無我、空,為铠也。儒者雲,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又雲,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亦此義也。又罵是一字。一字不成罵,二字(方)成罵。無有一時稱二字者。若稱後(一)字,前(一)字已滅。又,能罵所罵一時,同一剎那俱滅。於我何為(有何妨害)。如是等用析空(觀)為铠也。又,能罵所罵,皆同幻(化之)人。罵字罵聲,皆同(空)谷(傳)響。谛觀實我實法,了不可得。雲何(怎麼)不(能)忍。此即空為铠也。又,凡夫不了罵空,起諸憂惱,增長三毒。故有三塗法界。或強制安忍,故有人天法界。聖人了罵是空,自斷結使,(見思惑)故有二乘法界。(若)復於罵者生大悲心,念拔其苦,故有諸佛菩薩法界。如此次第觀察罵中出生十界,差別不同。用即假為铠也。今經明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佛即佛寶。告敕即法寶。佛法不二,即僧寶。一體三寶,凡聖平等。諸佛已悟,眾生尚迷。我為眾生翻迷歸悟,持說此經。了知我心,上等諸佛,下等眾生。諸佛之悟,即我心悟。眾生之迷,即我心迷。(生佛不二)如此之铠,即慈悲室,即法空座。一铠一切铠,乃圓教铠也。初明著衣宏經竟
庚二明入室宏經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後二句,正明入室宏經)
庚三明坐座宏經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處眾無畏,善於說法。正明坐座宏經)
庚四總結請知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勸持品竟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