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境要,法門要。
佛說阿彌陀經,在藏經中有多部注解。有唐窺基法師的《彌陀通贊》,新羅元曉法師的《阿彌陀經疏》,宋元照律師的《阿彌陀經疏》(即靈芝疏)宋孤山智圓法師的《阿彌陀經疏》,明蓮池大師的《蓮池疏鈔》明幽溪法師的《彌陀圓中鈔》以及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印祖於這些注解中,獨推崇彌陀要解,以為盡善盡美,超前賢而傑出的著作。贊歎說:“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有此經以來之第一注解。”稱要解者,謂言不繁而理著,得其緊要也。略說之,不出三要。一者,心要。二者,境要。三者,法門要。
言心要者,破妄緣之妄心,立即境之真心。要解說,“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際。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是也。要解教相中說,“一切諸佛之心要”,後文又說,“此經獨诠無上心要。”為什麼說彌陀經是無上心要呢?因為心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豎橫交徹,即法界體。法界無外,無量。今彌陀徹證心體寂而常照,即無量光。徹證心體照而常寂,即無量壽。所以說,這部彌陀經獨诠無上心要。又,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亦即是無上心要。為什麼?因為能念佛之心,體即法界。《淨土生無生論》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此經極贊持名妙行,不藉劬勞修證,一日或七日功成。即脫苦域而登寶所。圓證阿鞞,一生補佛。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也是無上心要啊!
言境要者,破緣影之妄土。破斥末世積迷之人,以為唯心無境。喚作唯心淨土,大錯特錯!今立即心之實境。要解說,“一切莊嚴,即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淨境)。”要解又說,“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可見心境不二,或心即是境。大師又說,“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何嘗說淨土唯心無境。須知一切境界,皆唯心現。極樂淨土,亦唯淨心所現,淨業所感。故立即心之實境。
言法門要者,謂淨土一門,三根普攝,上至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惡凡夫亦得預入其中。信願行三,缺一不可。“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此法門要也。
明白心要,能生真信。明白境要,能啟切願。明白法門要,能立實行。此三要,舉一即三,全三即一。一三圓融,不可思議。以能念之心,不可思議,即佛故,心要也。以所念之佛,不可思議,即心故,境要也。念一聲不可思議,百千萬億聲,聲聲皆不可思義,心佛不二故。法門要也。故釋此阿彌陀經,題名曰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