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行
摘錄自“借殼指月”第(二)冊 第十三講
參禅人,最關重要是細行。
來果禅師說,參禅要有細行;如果沒有細行,禅就參不進去。
「參禅人,最關重要是細行。」要覺知自己的每一個言行,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清楚,不能糊裡糊塗、不知不覺地做。很多人以為不知不覺地做,就不會造業,那是不對的。不知不覺地做,會造無記業。無記業也會轉,可能轉成惡業,也可能轉成善業。
「缺細行難入那伽。」那伽就是天龍,梵文的發音是「那伽」。那伽一入定,萬年常在定中。假如缺少細行,缺了覺知,心就很難入定。參禅也要談定嗎?當然。舉起話頭時,不用有意識,也不作意,要使自己散亂、妄念紛飛的心,慢慢地收攝而歸於一心,單單只提著「到底是誰」、「誰」。把心擺在話頭上提來提去、舉來舉去,這時,若不把粗糙的妄念先去除,就很難達到。所以,剛開始提話頭,想要牢牢抱緊話頭,是需要有定;沒有定的力量,話頭就抱不住。
「全細行,動行即定。」假如一切言行動作都能清楚地覺知,一舉手、一投足,都非常清晰、細微地把心安住在動作裡;不管動作是粗是細、是長是短,只要能完全進入細行,安住在細行上,所有的動和行就都在定中。動行,是指動和行。當然,行也是有動;不過,這「行」可以更深入地解釋為「無明緣行」的行,也可說是末那識(我執)所生起的心識流動及情緒流動。
若能慢慢地從一舉手、一投足去覺知,進而觀照內心情緒的流動,而且使這個動進入很細微的地方;也就是每一個起心動念,在細微處就能察覺、覺知到,便是「全細行」,就是「動行即定」,一動、一行,一流動,即刻就轉為定,而且就定在流動中。有些人被「動行」牽著鼻子、綁著繩子往後拉,跟著退,還以為自己很清楚:「我現在正在打妄想。我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其實,這時並沒有把動行轉為定,只不過成為動行的一分子,掉入動行的漩渦裡,幾乎要喪身失命了還不自知。
「動行即定」,當有動、有行之時,心安住在動、行的流動上,是要讓心能繼續擴大,直到動、行的漩渦成為空性裡的一個生滅而已。所以,若是集中精神盯著動行,成為動行的一分子,被它包圍住,就會成為動行的漩渦,而無法可救了。在動行的漩渦中,只能放松自己,讓空性穿透漩渦,遍布一切處,動行之內是空性,動行之外也是空性,空性無所不在。當空性越擴大,越穿透動行的漩渦,就越能定在空性上,不會因為集中精神在漩渦裡,而被牽著走,還自以為已經定在動行裡。當動行成為空性中的生滅流動時,就能在動行中轉為定,即刻進入而定在空性上,所以「動行即定」是很重要的。「我人由一念不覺,才有無明。」我人是指眾生、一般凡夫,也是指有自我意識、我執心的人。我人由於一念不覺,才有無明;也因為沒有細行,沒有全細行,一舉手、一投足、一起心動念,才會失去覺性,無法用覺性去覺察這一念的醞釀、生起、流動及生、住、滅。無明就是對空性沒有體驗、了解,無法使自己的言行、心念都建立在空性上。
由於對空性、真理不了解,因而有種種造作,這些都是無明。無明並非有一個實存的東西在,而是自己本具的心光沒有顯露,才有無明。所以說「千年暗室,一燈照破。」只要有一燈,黑暗立即可以照破;不會因為暗了千年,就必須點千年的燈才能照亮它。
「無明只行細行,未入名色,今既復本細行,是知心源不遠。」無明緣行,不緣名色。現在既然能回到細行上,由此可知真心的源頭就在那裡;也唯有行細行,才容易達到心源,才是達到心源最快的方法。
「初學行人,不知細行為何物。」剛學佛參禅的人,都不知什麼是細行。
「粗心膽大,語重情傷,皆無細行所致。」自己所知的念頭,都是粗糙又粗糙的,難怪不知細行為何物。連細行是什麼都不知,當然就粗心大意。例如被逼拶時,「到底是誰?」就很不耐煩地說:「是我!」「我是誰?」「我叫某某。」「某某只有你嗎?」再逼拶下去,就更生氣: 「我不知道我是誰, 還來這兒干什麼?」這就是粗心膽大,看不到自己細微妄念的源頭,當然就理直氣壯地自以為知道自己是誰。假定這樣粗心膽大,就可以知道自己是誰,從前那些祖師大德還那麼精勤、精進修行,不都是笨蛋了?
現在的修行人,粗心膽大的居多。「語重情傷」,講起話來,都落在我執上,落在五蘊的妄想裡,當然就掉入自己的情識,任何語言、動作就容易干擾、影響、傷害別人,這都是無細行造成的。這樣子說,可能還不容易明白什麼是細行,所以來果禅師就舉了一些例子:
「行走腳不能響,是細行。」有些人,鞋子不穿好,一開一合的,或者穿著鞋子拖地走路,發出的聲音很大,使人聽了很不舒服;要不然,就是走起路來很不耐煩,好像抬不起腳來,很沒有力氣,一聽就知道他沒有修細行。就如我們已經打了八個七,有些人進禅堂還橫沖直撞,沒有按照規矩沿著止單慢慢走,不出聲響;尤其遲到時快速沖進來,腳步聲更大,好像禅堂裡只有他一個人,沒有別人。這些都是修行參禅時,祖師所喝斥的。
走路時,如果照顧好腳下,並搭配著提話頭,話頭就不會打失。從動轉靜、從靜轉動時,若兩只腳都和話頭打成一片,哪還會「乒乒乓乓」呢?有些人甚至在禅堂裡穿堂過,或跑香不像跑香,或走路時手擺在背後,好像古代的老太爺,不做事,只用嘴巴叫人做事。修行不能像這樣子!必須身體力行去做。
「居止站立,手垂直身不動,是細行。」坐著或站立時,手要垂直,身體不動。不管是合掌、放掌,身體不動。有些人坐不像坐、站不像站,身體還倚牆靠壁;或兩只腳跷起來,一高一低,肩膀斜一邊,這些不但是沒有細行,也會造成脊椎的側彎。
「坐必端直,無諸偏歪,是細行。」坐時要端直,要「坐如鐘」,一點偏歪都沒有,這就是細行。進了禅堂,如果還坐得東倒西歪,出了禅堂,待人接物時就更難看了。一個修行人有沒有威儀,從細行就可以看出來;所以,要養成習慣,一坐下便盤腿,這樣就不容易歪斜。
「睡則吉祥臥,不仰臥,不覆臥,不反臥,右手枕頭,左手搭膝,是細行。」躺下身來,要很清楚地覺知每個動作都有話頭在:到底是誰?究竟是誰 … 一歸何處?… 不要以為自己這個身體不會歸何處,也許一躺下就血本無歸了!
如果連睡覺時都很清晰、很覺知,搭配著提話頭,別人一看到這種威儀,也會從內心肅然起敬。用提話頭來搭配細行,自己與塵世間就像是脫離、無關的,是不染、不污的,會感覺自己不受外界干擾。就如現在各位正在聽開示,若能反觀自照,以清晰的話頭,搭配著聽開示,就會發現聽到的話,距離自己很遠,但又能很清晰地掌握它的要點,不會掉入話頭的漩渦裡;假定沒有細行,就會掉入境緣的漩渦。又如睡覺時,如果仍然舉著話頭,坐到床上,也「到底是誰」;要躺下來,也「到底是誰」;頭要擺在枕頭上了,也「到底是誰」… 就會發現自己睡覺的良窳和以前不一樣;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和功夫打成一片,這些都是細行。
「與人講話,眼看彼胸,言無口水,低聲輕語,是細行。」與人談話,視線要下垂,不要盯著對方的臉看;也就是要眼觀鼻、鼻觀心,不為什麼而看,這方面中西有別。講話時,不要口沫橫飛,要低聲輕語,降低音量。低聲,就不會情緒高昂、激動;輕語,聽起來就柔和,不容易動氣,也不容易起恨心,這就是細行。
「做事動腳必輕,動手必穩,是細行。」
做任何事,只要動到腳,就輕輕地舉起來;手要接物,必須要穩。不要像有些人,腳一動,就踢到鐵板,踢到桌腳;手一動,就打破碗,摔破杯。「十惡之粗行遠離,十善之細行無懈。」
若能按照前面講的細行去做,則十種惡的粗行就慢慢遠離,十種善的細行就會做得無懈可擊,沒有瑕疵。
「交語不可未語先笑,是細行。」和人說話,不能還沒開始說,自己便先笑起來。「有事,不可畏頭畏尾,是細行。」有什麼事,要光明正大地去做,去承當,不要縮頭縮尾。「佛戒能持清,是細行。威儀能具足,是細行,他人參禅難進步。細行人初參即進步。」一般人參禅很難有進步,而留意細行的人,即使是初參,才剛剛開始學參禅,很快就有進步。以上的例子都是身的細行。
「螞蟻喊救命,粗心人不能聽,細心人能聽復能救,四祖聞懶融禅師抓虱子置地,腳跌跛哭,是細行。」四祖能聽到虱子跌到地上而哭的聲音,這是細行。「余一日睡廣單,聞聲哭喊,下單尋覓,見無腳虱子,在地亂碰亂滾;心細足可能聞,非奇特事。」來果禅師有一天睡廣單時,突然聽到哭喊的聲音,下單去尋找,發現一只無腳的虱子在地上亂跳亂滾,因為它的腳跌斷了,這例子就是心的細行。
只要心細,雜念妄想又不來干擾,什麼聲音都可以聽得到。要是各位不相信,可以到山林裡找一個瀑布試試。剛走近瀑布,會覺得很吵、很煩,只有「嘩啦嘩啦」的水聲而已,什麼也聽不到。但是,如果好好地觀看瀑布,視線不停留在水的流動上;要穿透稀稀地、半透明的瀑布流水,穿透進去,一看看定,一觑觑定,就會發現,除了流水聲以外,還可以聽到很遠很遠的鳥叫聲。自己的心細不細?可以這樣試出來。在動態的環境中,要勘驗自己是不是真有功夫,也可以這樣試;若是不行,表示心還太粗。再繼續看瀑布,本來瀑布的水是往下流的,這時,卻可以看到它不流動,倒是山壁往上爬。所以,假定能停止識心的流動,離開心意識來參、來觀、來修眼根定或耳根定,很快就會進入這種狀態。細行的重要就在這裡。
佛陀在世時,有一天有事到忉利天去,帝釋設宴招待佛陀。佛陀把帝釋化得和自己一模一樣。不久,所有會飛行、有神足通的羅漢,如捨利弗、迦葉、須菩提等,因為到天宮去游玩,回來遲了,看到佛陀正在宴席上,但不知道哪一個才是佛陀,也不識得哪一個是帝釋。目犍連因此心驚毛豎,立即飛上梵天,想看個清楚,但還是不知哪一個才是佛陀,就飛得更遠,飛到九百九十恆河沙佛土去看,仍然看不見佛陀,便回來請教捨利弗。捨利弗說:「各位羅漢,你們看座上哪一個有細行;那眼睛不亂翻,眼珠子不亂動的,一定是世尊。」所以說細行是參禅光風不是沒有原因的。
參禅要如貓捉老鼠,心眼不動,好好看住洞口。所以,眼不動,脈就不動;脈不動,氣就不動;氣不動,則心不動。「大手印」有身心眼三不動的口訣,就是要修三脈四輪,使氣脈不動,心就不動;也可以反過來,先讓自己的眼珠子不動,脈就不動;脈不動,氣就不動;氣不動則心不動。各位可以試試看!把眼睛張開,眼珠子保持不動,不為什麼而看;這時,能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即使外面的世界在變動,也很清晰地會用覺性來了解、知道,但是心不會動,妄念不會起。
參禅人行細行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認為,只要一舉手、一投足能覺知,就是細行,其實這樣還不夠。我們的一個念頭從生到滅,可以分成三細六粗,各位是停留在哪個階段?必須先從自己的一舉手、一投足等粗糙動作上練習覺知,慢慢練習,再搭配舉話頭,使一切言行舉止都和話頭融成一體。唯有這樣,在行住坐臥的日用當中,不管動靜,都死抱著話頭不放,才叫做修行。提起精神來!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