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法華經品題略解—安樂行品第十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安樂行品第十四

釋此為三。一依事釋,二附文釋,三法門釋。各有廣略。略明依事釋者,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故能進於宏經口業之行也。略明附文釋者,先附上品文,著如來衣,則法身安。入如來室,故解脫心樂。坐如來座,故般若導,行進。又,附此品文,住忍辱地,故身安。而不卒暴,故心樂。觀諸法實相,故行進也。略明法門釋者,安名不動。樂名無受。行名無行。不動者,六道眾生,二乘涅槃所不能動。既不緣二邊,(生死、涅槃。)則法身無動搖。安住不動,如須彌山,名為常住不動法門。上文雲,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澹泊,未曾有散亂。即此義也。無受者,不受凡夫之五受(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乃至圓教中五受生見,亦皆不受。有受則有苦,無受則無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無行者,若有所受,即有所行。無受則無所行。不行凡夫行,不行賢聖行,故言無行。而行中道,是故名行也。

次更廣事釋,夫安樂者,即大涅槃,從果立名也。行者,即涅槃道,從因得名也。若常見外道行於苦行,則因果俱苦。若斷見外道,恣情取樂,則因樂果苦。若析法二乘,無常拙度加功苦至,方入涅槃,則因苦果樂。今是如實巧度,故因果俱樂。大經雲,定苦行者,謂諸凡夫。苦樂行者,聲聞緣覺。定樂行者,謂諸菩薩。今於菩薩中應更分別,三藏菩薩,有教無人。通教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因果俱偏。別教菩薩,因偏果圓。圓教菩薩,因果俱圓。今以俱樂俱圓之妙果妙因,稱為安樂行。

次更廣附文釋,安樂行是涅槃道。涅槃有三義,謂三德秘藏。行有三義,謂止行,觀行,慈悲行。止行者,三業柔和,違從(逆順二境)俱寂。即是體法身行。上文所謂如來衣也。觀行者,一實相慧,無分別光,即是體般若行。上文所謂如來座也。慈悲行者,四宏誓願,廣度一切,即是體解脫行。上文所謂如來室也。總此三行為涅槃道。總於三德,為行之境。境稱安樂,道稱為行。大論雲,菩薩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因時用此三法,(止行觀行慈悲行)導三業為行。三業淨故,即是淨於六根。六根若淨,發相似解而得入真。果時名為佛眼佛耳等。因名止行,果名斷德。因名觀行,果名智德。因名慈悲行,果名恩德。又:因名三業,果名三密。因時慈悲導三業利他,果時名三輪不思議化。如此觀時,無復分別。一切法中,悉有安樂性。一切眾生,即大涅槃,不可復滅。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故名安樂行也。此行與涅槃義合。彼經雲,復有一行,是如來行。如來是人,安樂是法。如來是安樂人,安樂是如來法。總而言之,其義不異。

問,此安樂行,有何次第?答,法華圓行,一行無量行。不可思議,何定前後。今一往隨文說者,法師品略示宏經,則以益他為本,故先明入室。此品辨惡世宏經,安諸逼惱,故先明著衣。若約行者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乖(違也)寂起相,則應先以般若蕩累。是坐如來座。諸法不生而般若生。同體慈悲,愍眾故行道,次入如來室。既以慈悲化世,必涉違從,決須安忍。次著如來衣。然說雖次第,行非次第。四安樂行者,一是止觀慈悲導身業,二是止觀慈悲導口業,三是止觀慈悲導意業,四是止觀慈悲導誓願也。此跡門流通第五品。

 

上一篇:海空法師:上師相應法略
下一篇:海空法師:與海空上師關於戒的問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