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三根本的修持要義
佛法的習修雖然在下手的方便上,多種多樣,但是都必須以聖道三要為必要條件,即宗喀巴大師所教導的: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空性正見)。它們被稱為佛道三根本,是三乘佛法的宗旨,是三士菩提道修法的重點和核心。雖然只有三法,卻包括了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善法。所有佛法的習修都必須圍繞著三根本來進行,在任何時候都不可缺少。因為對闡發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所進行的觀析習修,是佛法與其他外道的不共之法,也是佛法究竟圓滿之所在。
一、出離心的觀修
出離心,就是因看清生命輪回的本質是苦,而生起的脫離之心。出離心,是學修佛法的關鍵。如果學佛者沒有生起出離心,那麼任何習修與善行,都是在耕耘苦果的種子,最終不能離苦得樂。
對出離心的觀修,包括了三個階段:
(一)觀析生命輪回的本質是苦(所應用的理論是苦集滅道)
應作如是觀析:
A 人生是苦
按照佛陀的教導,我們的生命是無始無終的續流,如同一個環,由於對我的執著,而產生的貪嗔癡慢疑,就像萬有引力一般,把生命固定在六道輪回之中,不得出離,經歷著生生死死,種種痛苦。佛陀把它歸結為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恚、五蘊熾盛苦。這八苦從我們降臨人世的第一天起,就如影隨行,無論我們如何掙扎,這些痛苦的情形,都會降臨到我們身上。
B 輪回中的天道也是苦
那些生於天道的天人,因為能預知死亡的來臨,而更要對死亡產生極大的恐懼與痛苦。而且因為他們生於天道,耗掉了他們所有的善業福報,所以死後被迫要墮入三惡道。因此生於天道的想法,就象小孩舔刀刃上的蜂蜜,糖盡傷舌。
C 人身難得
在生命的六道輪回中,能得人身,非常稀有難得,佛說:其他生命多如大地之塵,人類如指甲皮上的塵。生為人身,具有五種福報:
(1)生為人——只有人類才有改造命運的智慧和條件。
(2)生於有佛法之處——才能得到學修佛法的機緣。
(3)六根具足——非殘缺之身。
(4)未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5)信於佛教經典——對佛法生起信心。
既已得到人身,並具足五種福報,就應把人身當成是出離輪回生死苦海的大寶舟,好好利用,不應隨便浪費,人身一旦失去,再得難上加難。我們應在今世,以大願力,祈求佛的加持,永離輪回之苦。
(二)觀析生命輪回的無常性(所應用的理論是諸法無常)
應作如是觀析:
對整體生命而言,雖然是無始無終的,但對個體生命而言卻在不斷地重復著生、老、病、死的過程,人身在出生的那一剎那開始,就不斷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根本無法抵抗死亡,時時刻刻,壽命有減無增,而在死亡時,再巨大的財富都贖不了性命,再威嚴的權力也對死神無能為力,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佛法。我們當以勇猛精進心,按照佛陀的教導,如是習修,出離輪回之苦,證得涅槃之樂。
(三)觀析生命輪回的無我性(所應用的理論是緣起性空的內緣起法則)
應作如是觀析:
我們的生命是色心不二的統一體,即身與心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整個物質世界是由許多粒子(小得不可分割的單位)組成,這些粒子以不斷的變化,呈現著物質的基本特性:地、水、風、火。並不斷地生滅、流轉,從中我們可以知道構成我們血肉之軀的事實真相就是: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不斷波動的粒子之流,並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我。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生命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心。
心,是指我們的精神意識。仔細地,全面地分析我們的心,就會發現,心是由四種運作過程所組成:認知(識蘊)、辨別(想蘊)、感受(受蘊)、習性反應(行蘊)。而這四種心的運作變化過程,遠比組成物質(身)的粒子波動來的更快,它的迅速足以使我們根本無法覺察到心的波動。
由此看來,構成那個所謂的我的身與心,都不過是一種不斷變化的過程,沒有一個可以執著的我的實核,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念念不忘的自我的真相。
通過觀輪回是苦,生起出離輪回的願望!
通過觀輪回的無常,生起出離輪回的精進力!
通過觀輪回的無我,去掉對身心的執著!
如是習修,就可生起真切的出離之心了!
二、發起菩提心(菩提心的觀修)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基礎上的圓滿的無上智慧之心。佛法的一切修持,都必須要圍繞著發菩提心這一核心來進行。學修佛法,若無菩提心,就好象是在耕耘沒有種子的土地,最終沒有收獲。
發菩提心的觀修,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A、成就平等心
培養菩提心,首先就要對所有的眾生要有平等心。將心比心,要將眾生的心性與自己的心性視為等同,在實際觀修時,可以選擇朋友、敵人、中立的對象,分別加以分析,從而得出結論:所有的眾生都是一樣的,平等的,我因站在我的立場上,因對貪、嗔、癡的執著,而起分別心,因此我應放下執著,生起對所有眾生無貪無嗔無癡的平等心。
B、以七支因果教法發起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發世俗菩提心標志著菩薩資糧道的開始。按照七支因果的教法可以依序作如是觀修:
(1)知母——思維法界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
(2)知恩——思維一切有情於我有恩。
(3)報恩——思維當報一切有情之恩。
(4)悅意慈——也叫大愛,即見一切有情猶如母親,生歡喜心。
(5)大悲——思維一切如父如母般的有情在生死輪回中受一切苦,我當如何使其脫離此苦。
(6)增長益樂——恆常思維自己應該擔負有情離苦得樂的重大責任。
(7)菩提心——為一切眾生故,生起願求圓滿大菩提之心。
這種七支因果的修法,其目的在於將悲與愛毫無分別地擴展到每一位眾生的身上,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心。
C、發起勝義的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佛或菩薩的空性智慧,它是菩薩到達見道位的標志。勝義菩提心發起之時,就是菩薩最初直接親見空性之時。也就是說,只有親證了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性智慧後,才能闡發慈悲與空性統一的勝義菩提心。此菩提心的闡發需要與空性正見的觀修配合進行。
宗喀巴大師說:“菩提心是大乘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資糧的點土成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從成就平等心開始,到發起為眾生的世俗菩提心,最終圓滿究竟的勝義菩提心,可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可除一切業障,可避一切邪魔,故稱菩提心為佛門第一法寶。
三、樹立空性正見——清淨見
根據佛陀的緣起性空的內緣起法則,輪回的禍根在於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苦。可見,要想出離輪回,離苦得樂,就要從無明下手,而去掉無明的唯一途徑就是樹立佛陀所教導的緣起性空的空性正見。空性正見的觀修,目的在於去掉法我二執。
A、進行確定人無我的觀修
作如是觀修:(所運用的理論是內緣起法則)
(1)我非假名而存在
我是誰?我是張三嗎?如果換成叫李四,我還是我,名是一種表象,可以隨意變化,非我的本質,名相只是一種概念上的假名,我非假名而存在。
(2)我與身心相關而存在
人的身心由五蘊而成,即眼、耳、鼻、舌、身所構成的色同受、想、行、識所構成的心所組成,這樣就界定了我要麼與五蘊為一而存在,要麼與五蘊為異而存在,別無第三種存在形式。
(3)我非與五蘊為異而存在
與五蘊為異而存在,就需要在五蘊之外,又存在一個我,即離開身心之外,而有一個我存在,這顯然是很荒唐的推理。因此我不可能與五蘊為異而存在。
(4)我非與五蘊為一而存在
若與五蘊為一而存在,那麼色、受、想、行、識中都應有我,若果真如此,色中的我也應是身心的統一體,也就有一個心識,同樣受、想、行、識中的我也應各有一個心識,如此一來,我豈不是有了五個心識,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非與五蘊為一而存在。
(5)確定人無我性及生命的真相
根據以上四個要項的邏輯分析,可以斷定那個被認為具足自性的我是不存在的。生命的真相就是色、受、想、行、識的不斷生滅的過程。這些過程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形成了綿綿不斷的生命之流(身心之流),而生命之流的原動力,就是由於識,這是一種將世界分為能知和所知,主體和客體,我和他的認知行為。在人整個存在的過程中,識不停地流動,變化,從一個存在到下一個存在,生生世世,心識之流持續不已,生命之流也就不斷地在輪回中變化著存在的形式。心識之流的生起,是由於無明,即我們並不知道無明,而執著著我的自性的存在。若能徹底認清人無我的真相,就可以斷除無明,從生命之輪中解脫出來。
進行確定人無我的觀修,並非否定人緣起之存在,而是將緣起視為空性的顯現,如幻覺游戲,不加以執著,成就人法無真實自性的信念。
B、進行確定法無我的觀修
人無我主要是指自己,除自己以外的一切,都屬於法無我。進行確定法無我的觀修,就是要明見一切事物都是屬於相依、相連、相對而存在的因緣聯系,無永恆不變的自性,樹立法無我的信念。
(1)確定有為法無自性的存在。
寂天菩薩說:若無可見之物(境),豈有能見之識?然而客觀存在的事物在心識的變幻中,呈現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同一客觀存在,在不同的心識中,有著不同的境相,故我們執著的有為法的自性也無絲毫真實性可言。因其無永恆,固定的自性,所以一切有為法都變成了無可執著貪戀的虛幻不實的影子,如電亦如露,應作如是觀。
(2)確定無為法無自性的存在。
這是俗谛上所能達到的般若智慧的最高境界,緣起是性空之相,性空是緣起之性,緣起與性空相依,相對而存在,緣起即空,性空也因緣起的不存在而消失。此空性境界的確立,需要善持兩種瑜伽:
第一種:如虛空般的禅定瑜伽
在此瑜伽中,行者觀一切如虛空,無色無相,包括涅槃中的任一現象,都不依自性而存在。
第二種:如幻般的禅定瑜伽
在此瑜伽中,行者可見有色有相,但在色相中見空如幻,知道所有所知的對象都是虛幻的實體,皆非真實,只是依因緣所成而已,空有不二。
行者依以上兩種瑜伽的禅定,和身心調柔的輕安相結合,就叫做勝觀。
以上所講的空性正見,是在抽象思辨的基礎上所能達到的分別智的范圍內,尚且停留在戲論當中,要想樹立離戲的空性正見,則需通過行者的刻苦習修和體悟,成就無分別現觀智的直覺體驗,此境界則非語言文字所能表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雖然是佛道的三個方面,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根據佛道三根本的修持次第,又可將菩提道分為下、中、上三士道,即:
下士道——指脫離三惡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門。包括四種思維:1、思維人身無常。2、思維三趣苦。3、深信業果。4、皈依三寶。
中士道——指解脫三有輪回,斷煩惱證涅槃的法門。包括四種思維: 解脫,1、思維苦谛。(三有生死過患)2、思維集谛。(煩惱及業流轉次第)3、思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的道理)4、思維生死解脫正道。(戒定慧三學)
上士道——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大菩提果的法門。包括入大乘門、菩提心次第、儀軌授法、學菩薩行、六波羅蜜、四攝法、奢摩他、毗婆捨那。
在上士道之後,發大菩提心和密咒有愛好者,方可進入密乘的學修。
以上菩提三士道可以作為次第來修,也可以獨立習修,對機而設。菩提道次第,是成就無上菩提必須經過的過程,修下士道,不只是為了求人天福報;修中士道,也不是只為自己了生脫死。下、中士道的習修都是為上士道准備條件。下中上三士道構成了菩提道的完整的習修過程,不可偏廢。
謹以此功德,回向眾有情,
同生大悲智,共證菩提行!
(寂雯根據海空上師講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