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經》講記 第六講 處世與做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六講  處世與做人

  在古代,主僕關系是很現實的問題。如今的社會,主僕關系似乎不存在了,但是老板與雇員、上級和下級、領導和職員,也可以說是一種主僕關系。

  1

  戊四北方主僕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家:音姑。大家指主人)觀奴婢使人,大家當以五事愍念給恤奴婢使人。雲何為五?一者隨其力而作業,二者隨時食之,三者隨時飲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給湯藥。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給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當以九事善奉大家。雲何為九?一者隨時作業,二者專心作業,三者一切作業,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後以愛行,六者言以誠實,七者急時不遠離,八者行他方時則便贊歎,九者稱大家庶幾。奴婢使人以此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北方者,謂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一者隨其力而作業。作為主人對自己的雇員第一條就是一定要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勉強。比如說挑擔子,他能挑八十斤你非要讓他挑一百二十斤,那就不是隨力作業。再比如說,他不會開汽車,你非要讓他開汽車,不但事情做不好,還會有生命危險。

  二者隨時食之。要保證他吃得飽。

  三者隨時飲之。要使他飲食無乏。

  四者及日休息。到了休息人時候一定要讓他休息。要保證職員一個禮拜不超過四十小時的工作量,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為有好老板也有不好的老板,有的老板就是想多占用工人的勞動時間,而且不付給相應的報酬。假設加班給加班費,那是另外一回事;不給加班費,一個月工作三十一天是不行的。要讓你的雇員及時休息,保證勞動權與休息權。在這方面,西方國家非常重視。有一次去匈牙利,剛好碰到五一勞動節,我們四月二十九日到匈牙利,准備五月四日開光。佛像到巴黎以後,要用汽車運到匈牙利,說是保證五月二日運到,五月四日就能開光。結果,西方的五一節休息四天。汽車從巴黎的機場離開以後,到瑞士就是五一節了,開車的司機要休息,他就找個旅館住了下來,一住就是四天,五號才動身,六號才把佛像運到。這是說西方國家對休假的重視,不管你有多大的事,節假日一定要休息。從五一到五四這四天,除了公共汽車在運行,賣菜、賣面包、賣飲料在做生意以外,所有的地方都關門。如果哪一家開了門,別人都要來圍攻,說你不遵守勞動法,剝奪工人的休息權,他要在報紙上批評你,這就是人權。在這方面東方與西方不同,我們掙錢就是為了掙錢,西方人掙錢是為了生活,生活就是為了休息。到禮拜五,提前下班了,禮拜六找不到人,一家人開著車子出去旅游去了。

  佛在三千多年前,就想到了工作以後還要休息。這一點在印度東南亞國家也是非常重視的。休息的時候人們做些什麼呢?就是到廟裡去聽聞佛法,親近三寶,到廟裡去過六齋日,第二天再回去。休息的意義和我們現在不同。我們現在認為休息就是睡一大覺,睡到十二點鐘還不起來。但是以佛教為背景的這些國家,在這幾天,盡管休息但還是要精進。一大早就起來買了香花去供佛,然後親近三寶,聽法打坐。我在緬甸大金塔時,看到休息的那天,人特別多。一座小殿堂裡坐幾十個人,一位出家人在那裡說法;在另外一個小殿堂裡,又有一個和尚在那裡說法,又有幾十個人在那裡聽,和尚忙得不得了。如果和尚也休息了,誰來說法呢?

  五者病給湯藥。下屬有病應該給予醫療上的保障。

  從古代的觀念來看,主人能夠從這幾個方面照顧雇員就是一位好主人,但現在還得加上一條:給予合理的報酬。要合理付酬,不要剝削。

  2

  主人以此五事對待僕人,僕人應以九事回報主人。

  一者隨時作業。該做飯的時候要做飯,該買菜的時候要買菜,該洗衣服的時候要洗衣服,該出車的時候馬上就出車。這叫隨時作業。

  二者專心作業。要一心一意地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

  三者一切作業。在你職責范圍之內的事,都要去做好。

  四者前以瞻待,五者後以愛行,六者言以誠實,大家看了就明白,無須多講。

  七者急時不遠離。主人家裡有急事,如老人生病,或家裡請客,應該守護在那裡,隨時聽從主人的吩咐。

  八者行他方時則便贊歎。走到別的地方要隨時隨地贊歎主人,不要說主人的長短,不要說主人怎麼克扣你的工資、虐待你。有一點待你不好你就到外面貼告示去了,你再找第二家,別人怎麼敢要你。我們離開了原來的公司、部門,就不要說人家不好,要贊歎人家,隱惡揚善。做人要惜口德,盡管老板對你不怎麼樣,也要包容人家。老板對你不好是他的責任,你對他好是你的修養。每個人都要先把自己管好,做老板的要善待職員,做職員的要贊歎老板,使他有好名聲。這樣,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人歡迎。

  我就碰到一個出家人,他在山東一個寺院出家,不到一個月就跟左右的人鬧了很多矛盾,其實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比如說,我有一盤磁帶,他非要借去聽,聽了以後又不想還。這本來是小事,不還就算了,可是他不,他寫了幾大篇的情況,走到哪裡就散到哪裡。我說你怎麼這個樣子呢?你還想不想在第二家廟裡住下來呢?他說,我想。我說,人家看到你還敢不敢留你呀?一句話就把他提醒了。他說,哎呀,人家一看見我這篇東西就讓我走,不留我。我說,假設把你留下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萬一有一點不如法的地方,離開了以後又七長八短一大篇,誰受得了?你想有個地方住下來,就要把這些東西都燒了,燒掉以後就不要再提這些事,然後再找地方掛單。實際上他走南闖北,四大名山都走遍,他的東西隨便散,起碼散了一百多個寺院,一百多個寺院都知道了這件事,都不留他。他說我已經有名了,我說你有了敗壞人家名聲的名。我那麼一指點,他忽然覺悟了。

  我們要修口德,息口業,要隱惡揚善,要隨時發現人家的優點。絕對沒有一個人十全十美,也絕對沒有一個人一無是處。我們要以長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長取人則天下無可棄之人,以短取人則天下無可取之人。要多看人家的優點,少說人家的短處。這裡只是拿來做個例子,可以引以為訓。因為我並沒有點名是張三還是李四,只是說有這樣的人。

  九者稱大家庶幾。“庶幾”這個詞很難解釋,種種解釋都可以。如主人對我很滿意,我對主人滿意,主人做人做事蠻好,庶幾的意思就是剛好達到那個標准。“稱大家庶幾”就是有人問你:你的老板怎麼樣?你說我們老板不錯。這就是庶幾。你到他家裡怎麼樣?蠻好。他對你那麼好,你怎麼離開呢?多走一家,多學習,換個環境。你也要庶幾。所以,做一個人,而不是做好好先生,要真誠地這樣去做,這就是守戒。

  3

  戊五下方親族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親友觀親友臣,親友當以五事愛敬供給親友臣。雲何為五?一者愛敬,二者不輕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與珍寶,五者拯念親友臣。親友以此五事愛敬供給親友臣,親友臣亦以五事善念親友。雲何為五?一者知財物盡,二者知財物盡已供給財物,三者見放逸教诃,四者愛念,五者急時可皈依。親友臣以此五事善念親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下方者,謂親友、親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親友臣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親友臣就是親戚朋友的僕人,也可理解為親族。和你有家族關系的人,乃至你家族裡的傭人,都應該愛敬,不輕慢,不欺诳。要給他好處,施與珍寶,要拯念親友臣,時時刻刻地關懷憶念你的親族。“珍寶”要從廣義來理解,就是在親友之間也要布施,從物質上幫助你的朋友。

  親友臣也應該以五事善念親友:

  一者知財物盡;二者知財物盡已供給財物。要及時了解對方的情況,知道他沒有錢花了,即時給予幫助。

  三者見放逸教诃。見到親友放逸的時候,要善教善诃。

  四者愛念。就是愛惜。

  五者急時可皈依。可皈依,不是指皈依佛教,而是你的晚輩、你的親戚朋友中有難事可以來依附你,你可以作他的靠山。

  “親友臣以此五事善念親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具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下方者,謂親友親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親友臣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此段譯文很好明白,不多解釋。

  4

  戊六上方施僧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觀沙門、梵志,施主當以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雲何為五?一者不禁制門,二者見來贊善,三者敷設床待,四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五者擁護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沙門、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雲何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聞,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門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上方者,謂施主沙門、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門、梵志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這是講作為居士應該如何恭敬供養沙門、梵志。

  在印度,沙門梵志是傳授知識、傳播文化道德的社會階層,相當於中國士農工商中的士,和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階層一樣。既然是知識分子階層,就不直接從事物質生產,而是傳播知識、傳授文化、主持宗教活動。作為社會道德的標志,他應該受到施主、所有直接從事勞動生產者的供養。所以在印度這個社會,恭敬供養沙門、梵志,形成了一個傳統,大家都是作為分內的事去做,把它作為人倫道德的基本責任和義務。在中國,情況略有不同。在中國能夠自覺自願地向知識分子、宗教師進行布施的,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有信仰的人,一部分樂善好施的人。而作為老百姓,都要通過納稅的形式把一部分收入交給國家,再由國家回報給知識分子階層。在印度,婆羅門階層不是這樣的,他們的生活來源靠大家自覺自願的布施。所以佛就規定,作為施主,應該以五件事來恭敬供養沙門梵志。

  一者不禁制門。看到沙門、婆羅門來了,到你家托缽化飯,應該非常有禮貌地接待他們,不應該限制他們到你家來,應有禮貌。

  二者見來贊善。比丘來到你家裡,不應該說些難聽的話,要請坐,要歡喜贊歎。有比丘到你家裡乞食,是非常稀有難得殊勝的事,是給大家一個種福田的機會。這種送上門來的善事,應該積極去做。一個人要做善事,找都來不及,何況送上門來的呢?所以應該歡歡喜喜恭敬供養。

  三者敷設床待。比丘到家裡去了,應該有一個干淨、顯要的座位讓給他坐。如果座位上有你家孩子的衣服,應趕緊拿開,鋪上一塊黃布。這就是恭敬三寶。像泰國的僧王,他的侍者總是隨身帶著一塊類似座具的布,走到哪裡,先把那塊布鋪好,僧王再坐。像我們國家的班禅、達賴,走到哪裡,沙發上都要放一塊黃緞子布再坐上去。如果有比丘到你們家裡去,這是很稀有難得的事,一定不要錯過這個種福田的機會。石家莊的很多居士邀請我到他們家裡去,我都沒有答應。因為我很忙,應付不過來。再有,到了張家不到李家,李家有意見;到了李家不到王家,王家有意見。大家都有意見,因此也就算了,誰家也不去。大家都有意見,也就都沒有意見了。所以,比丘到家裡去是很稀有難得的事情,要恭敬地對待。

  但我也對我們寺院裡的出家人說:單獨一個出家人不能到居士家裡去。如果居士家裡只有一個人,即使是有兩個出家人以上也不能去,起碼還有別的在家人在場才可以去。單獨一位比丘、比丘尼不能到居士家裡去,如果有人去了,你應拒之門外,不要請他進去,請他進去就犯戒了。也不要不客氣,要錢就給他幾塊錢,要米就給他幾斤米。

  再就是女居士絕對不可以進入比丘的房間,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都不行。有什麼事敲三下門,開了門有事就在外面講,在公共場所講。居士們到寺院裡供養三寶,不要有選擇地供養某個人,要供養大眾,利益均分。比如,你給明海和尚做衣服,他有衣服穿,別人怎麼辦?比丘不能個別受供,那樣會使得比丘利益不均,讓他犯戒。所以假如東西少,就交給常住。供養三寶可以先把錢財積累起來,多買幾樣東西,大家都有。特別要注意不能專門供養當執事的人,他當執事有機會接觸居士,不當執事的人沒有機會接觸居士,哪裡去找供養呢?所以要曉得供養大眾,這樣功德才大。個別施首先是有分別心,是出於一種執著,出於一種不平等心,希望大家要注意這件事。還有供水果,不要說“我的水果是供佛的”,假若居士這麼說了,按照戒律規定,這些水果只能讓它爛掉,別人是不能吃的,吃了就犯了盜戒。應該這樣說:“我的水果是供養三寶的。”既然是供養三寶的,那麼供了佛以後,和尚也可以吃。和尚再布施給居士,居士們也可以吃。除了燈油和香花是供佛的,其他的東西,大家都應該具有這個常識。這樣,做一切事就如法。學佛就是要使我們時時刻刻生起憶念三寶的心。

  四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比丘到你家化緣,你不能拿家裡吃剩的東西給他。知道有比丘到家裡來,煮好了飯先不要吃,供養了三寶以後再吃。我在泰國、緬甸看到,在家人一大早就把飯煮好,放在門口,出家人成群結隊來化飯,一勺飯、一勺菜,都是干淨新鮮的。淨美就是干淨、美好,豐饒就是多,不能讓他只吃個半飽。所以供養三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五者擁護如法。這可以做兩種解釋。一是要擁護如法的沙門、梵志,如法的人才去擁護;二是要做合乎道理的事情。這兩方面都應注意。我們要供養比丘,供養寺院,要有普供養的心,不要分別哪個有修行,哪個沒有修行,哪個寺院好,哪個寺院不好。每個人的主觀上不應該在這方面有過多的分別,但從另一方面講,我們明明知道某位比丘、某個僧團不清淨,你就應當遠離。因為佛教講要親近善知識,對於惡知識適當的遠離是必要的,這樣對自己的修行才有利,對那個不清淨的僧團或比丘也有好處,使他可少負債、多反省,加強自身建設。


5
  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沙門、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雲何為五?

  一者教信、行信、念信。要給在家佛教徒講佛法,增強大家的信心。僧人弘揚佛法的一個中心任務是“令未信者信”、“令已信者增長”。使那些對佛法沒有信心的人建立信心、產生信仰;使那些對佛法有信心、有信仰的人逐步鞏固信仰、提升信仰。信心是佛教的中心問題,也是佛教加強自身建設的主要問題。中國佛協提出佛教的自身建設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就是加強信仰建設。信仰建設是自身建設的根本,不管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比丘,有沒有信仰是第一位的。一個人有沒有修行,修行有沒有進步,進步的快與慢,都取決於信心是否堅定、是否正確。有正信而且信心堅定,那修行的進步一定很快,修行所得的受用也一定非常真實。所以《華嚴經》上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道元功德母就是信心,沒有信心,所做的功德就等於沒有母親,沒有母親怎麼能產生功德呢?沒有信心,修道的源頭就枯竭了。有信心從源頭上沒有止境地流出來,修行才有希望。所以說信是道德之源、功德之母,能夠長養一切善根。

  信在佛教裡是首要問題,不但要在知識上懂得什麼叫信和信的重要性,還要在行動上落實信仰。“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就是“行信”。還要不斷地憶念三寶,憶念正法教導給我們的道理,這樣才能不斷地鞏固信仰,所以要“念信”。念就是憶,憶念三寶。作為三寶弟子,時時刻刻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記自己的信仰,要逐步地提升信仰,落實信仰。

  二者教禁戒。“禁”就是有所禁止,不作諸惡,比丘要從信仰上啟發教徒遵守戒律。戒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不但是消極地止惡,還要廣行眾善積極利他,既止惡又行善戒律才是全方位的。只有消極地止惡,沒有積極地行善,從持戒來講就不全面。

  三者教博聞。對佛教的經典要廣學多聞。如果有條件的話,三藏十二部都要廣泛學習。只有博聞強記,才能理解、領會如來教法。

  四者教布施。布施有四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同喜施。這四個方面都去做,布施才全面。引導居士怎麼樣修布施很重要。作為在家眾,對三寶力所能及地行財布施,這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同比丘對在家弟子進行法布施一樣,這是比丘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布施的對象不僅僅是三寶,還包括對貧窮的人、有病苦的人等等。布施的對象主要有三種:一、出家的比丘,是敬田,應該布施;二、自己的父母,是恩田,應該布施;三、有病苦和貧窮的人,是悲田,也要廣行布施。學習佛法最古老的法門就是六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善生經》所說的這幾條,就包括了六念法門。

  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此處講的三慧,就是聞、思、修三慧。教慧相當於聞慧,行慧就相當於思慧,立慧就相當於修慧。聞慧來自於聽聞正法,思慧來自於如理思維,修慧來自於真實修證,也能得到智慧。

  信佛、持戒、博聞、布施,最後得到結果就是這三慧。這五條,等於是戒定慧三學的完美縮影。

  6

  丁三明四攝

  “居士子!有四攝事。雲何為四?一者惠施,二者愛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善生經》教導我們修行、落實修養,是以四種慧、四種不清淨的業、四罪四福為開端,然後一步步地展開佛陀對於在家居士修行的教誨。把這講完以後,再用“四攝法”作為歸納總結。四攝法就是對上面165件事的歸納,這165件事都離不開四攝法。攝有攝受、處理、統攝的意思。四攝法就是四條處理好一切人際關系最根本的原則,《善生經》所講的六個方面的關系,都離不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這裡的經文,把四攝法翻譯為四攝事,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翻譯為惠施、愛言、行利、等利,與晚期的翻譯在文字上稍有不同。

  一者惠施。已說過了。

  二者愛言。愛言這兩個字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可說是千難萬難。包括我們出家人在內,一分一秒都不能失去覺照,否則,我們說話的聲音就不對了,就不是愛語而是粗語了,這是很實際的。修行不是說著好聽好玩的,而是要分分秒秒去落實、去兌現。怎麼落實和兌現呢?分分秒秒都要生活在覺照裡、覺悟中。有一分鐘失去覺照,你的心態就被妄想、煩惱、無明占據了。我們的心靈是一塊陣地,菩提心不去占領它,就一定有無明煩惱去占領它,“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一點可以在生活中去檢驗。

  當然,愛言不等於虛情假意。所謂愛言,一定要建立在真心誠意的基礎上,要有一個好心態,說出去的話不虛偽,否則人家就說你是偽君子。要做到恰如其分,就一定要從自己的心態人手,真誠地幫助、愛護、關懷他人,你說的話才能符合愛語的標准,愛人者人皆愛之,敬人者人皆敬之;你有一句惡言對別人,別人就會有十句惡言對你。我們生活在世間,語言問題非常重要。有很多人,心地非常好,但是習慣說一些尖酸刻薄的話,使得人際關系很緊張,做事就不順利。在關鍵時刻本來希望別人說幾句對你有幫助的話,到時候人家卻不表態,或者說你這個人不怎麼樣。這樣,本來你做某件事有成功的希望,由於平時沒注意檢點,別人說一句半句不中聽的話就黃了。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培養使人家對你寬心、信任的心態,但是千萬注意不要虛情假意,要真誠地關懷他人。

  三者行利。幫助他人成就事業的發展,或者家庭的和睦等等,就是利行。

  四者等利。等就是平等。對你有利,對我也有利,對大家都有利。等利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同事”,一切善事、一切功德、一切有利於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的事,就一定要參與。“同事”不是只叫別人去做,你在一旁指手畫腳,要同甘共苦。過去講干部要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三同”與“四攝法”的內容有相同的地方,只不過四攝法是菩薩行,完全是無私的行為,完全出於慈憫眾生、攝受眾生的大悲心,是以大悲心為出發的根本。四攝法最究竟處是無漏法,是出世法,這一點和“三同”不同。

  四攝法可深可淺,又有不同的層次。台灣有家報紙曾說:四攝法是作為經理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准則。如果用四攝法的精神來處理你和下級之間的關系,你的事業就能順利發展,不斷地增長財富。增長了財富,不能光顧自己發財,要曉得回報社會。

  下面是丙二重頌,又以韻文的形式重述一遍上面所說的道理。

  丙二重頌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惠施及愛言,常為他行利,

  眾生等同利,名稱普遠至。

  此則攝持世,猶如御車人。

  若為攝持者,母不因其子,

  得供養恭敬,父因子亦然。

  若有此法攝,故得大福佑。

  照遠於日光,速利翻捷疾,

  不粗說聰明,如是得名稱。

  定護無貢高,速利翻捷疾,

  成就信屍賴,如是得名稱。

  常起不懶惰,喜施人飲食,

  將去調御正,如是得名稱。

  親友臣同恤,愛樂有齊限,

  謂攝在親中,殊妙如獅子。

  初當學技術,於後求財物,

  後求財物已,分別作六分:

  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

  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

  拼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

  第五為娶婦,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樂,

  彼必饒錢財,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財,猶如蜂采花,

  長夜求錢財,當自受快樂。

  出財莫令遠,亦勿令普漫,

  不可以財與,凶暴及豪強。

  東方為父母,南方為師尊,

  西方為妻子,北方奴婢使,

  下方親友臣,上沙門梵志。

  願禮此諸方,二俱得大稱,

  禮此諸方已,施主得生天。”

  這裡的重頌首先重述四攝法的條目,然後把四攝法加以展開,同時也說到前面165件事的某些內容,同時也有另外增加的內容。比如把所獲財物分成六份的內容在長行的文字裡就沒有。而且這裡的重頌並不是按照長行的文字順序編排的,而是從後往前,先說四攝法,然後再展開到其他條目。

  前四句是講四攝法。一個人能夠行四攝法,自然就會“名聲普遠至”,獲得好名聲。這好名聲不求自得,而且能夠攝持周圍的人,有利於你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

  接下來說行四攝法的利益。“猶如御車人”,就像善於駕車的人一樣。御車人懂得馬的習性,就能駕輕就熟,到達目的地。按照“四攝法”的精神去做,就能得到大福佑,也就是大福報。這個大福報,“母不因其子……父因子亦然”,好名聲不是憑著父母而來,不是子以母貴,也不是父以子貴,完全是你自己人格感化力量的結果。

  “照遠於日光……如是得名稱”,能夠行四攝法,你的感召力就會像太陽一樣無遠不至,不僅周邊的人會贊美你,凡是受到你影響的人都會贊美你,都會受到你的益處,所以你的成就就能迅速增長。

  7

  怎麼樣才能獲得好名聲呢?“不粗說聰明,如是得名稱”,“粗說”就是粗口罵人,“不粗說”就是不說髒話、粗話,“聰明”就是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好名稱。“定護無貢高”,常常保持一種穩定的心態,不會見到不如你的人就產生貢高我慢之心,以平等的心態對待一切人。

  看到比你強的就去逢迎,看到比你差的人就驕傲,這就不是平常心,不是等視眾生。我們能等視眾生,有一個安定的心態,就會得到世出世間的利益,就會“成就信、屍賴”。“信”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教信”、“行信”、“念信”,“屍賴”就是淨戒。一個人沒有貢高我慢,有平等心,又能守信譽,受持淨戒,就能有好名稱。

  “常起不懶惰,喜施人飲食,將去調御正,如是得名稱。”勤儉,樂於布施,就能夠攝受大眾,就能夠把握好事業發展的方向、把握好做人的根本方向。能把事業與做人引向正確發展的道路,就能得到好名稱。

  “親友臣同恤,愛樂有齊限,謂攝在親中,殊妙如獅子。”“恤”就是體恤愛憐,有布施之意。“齊限”就是合理有效地使用你的財物作利益人的事情,而不是漫無邊際。想要把整個國家的問題都解決好,那只有政府才有這個能力。作為一個老板、一個普通人,他的布施有一定的范圍限制,能夠受惠於他的肯定有一定的極限,所以後面說到“出財莫令遠,亦勿令普漫”。不要漫無邊際,而是首先要守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每個人都只能在他一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這個“齊限”就是要“攝在親中”,就是在跟你有關系的人的范圍之內。過去有一句話叫“敦倫盡分”,就是在自己的責任范圍之內,盡到自己的本分。“殊妙如獅子”,也許獅子是非常會照顧孩子的一種動物,所以佛就以獅子做比喻。在“敦倫盡分”中處理好每件事,就會像母獅子照顧小獅子一樣,把責任的義務完成得非常圓滿。

  8

  “初當學技術,於後求財物,後求財物已,分別作六分: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拼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第五為娶婦;第六做屋宅。”

  佛說這部經,是針對善生童子這一位還沒有完全成年的人說的。作為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人,還沒有真正取得生活資源的時候,第一是要學技術,學會生活的本領。學好了生活的本領,才能在社會上有所貢獻,才能有收獲。我們首先要為社會作貢獻,為他人作貢獻,才能有所收獲。這就叫“於後求財物”。

  有收獲,有財物以後怎麼辦呢?要把它分作六分。一分用於吃飯,發工資以後要留下飯費。“一分作田業”,古代農業社會,以耕田作為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所以要留著做田業。如果是做生意,要留本錢,要留作擴大再生產,不能坐吃山空,也不是讓你都拿到廟裡來。

  “一分舉藏置”,得到珍寶以後要藏起來,否則放在家裡也不安全。現在也一樣,發了工資,賺了錢,除了你應該花的那部分,其余的都要放在銀行裡。存入銀行起碼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安全,第二是可以得到利息。藏起來這部分做什麼用呢?以防萬一。平時有積蓄,急時就能拿這些錢去解決急難問題。也可以去放債給商人,取得一點利息。佛同意眾生合理求財,但還是存在銀行最好,除了安全、有利息,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支援國家建設。

  “第五為娶婦”,因為是對童子講嘛,要留一部分錢結婚用。現在的小伙子結婚前要掙一筆錢,不能到結婚以後一點積蓄沒有,生活困難。所以,男婚女嫁要有一定的積蓄。“娶婦”,是就童子本身而言,那麼作為父母怎麼辦呢?父母也要為子女積蓄一筆錢,或為娶媳婦,或為姑娘出嫁,這也是父母的職責。第六是要買房子。

  把錢分作六分,是這部《善生經》提出來的財產分配方案。還有的書作四分法。《優婆塞戒經》上提出的四分法的分配方案是:一分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就是為解決生活問題;二分應作如法販轉,“販”就是販賣,“轉”就是轉變,用少的轉變為多的,不斷地擴大再生產,財產要不斷地增長。還要留下一分以應付不時之需。《善生經》的另外一本,也提出財產分為四分。最後有一分是用來供養三寶。我覺得這一種分配方案比較合理。並不是我們和尚要你們布施,但因為三寶於我們每個人恩重如山,教我們怎麼做人、怎麼修行、怎麼做事業,所以對三寶有感恩之心,把財產的一部分供養三寶。佛教既救人又救世,這些道理是在世間的生活中、工作中、事業中都能使用得上、落實得了的。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樂,彼必饒錢財,如海中水流。”如果家裡的錢財按六分的方案分配,我們就能達到快樂,就像海納百川一樣不會干枯,就會不斷地增長財富,不斷地得到快樂。

  “彼如是求財,猶如蜂采花”,像這樣合理求財,就像是勤勞的蜜蜂一樣,甜蜜的果實是自己的勞動換來的。

  “長夜求錢財”,是教我們即使是在大熱、大寒的時候也應當勤勞,早上晚上都要去勞動,要勤勞致富。我國發工資是一個月一個月地發,每個月大概十五號發;但美國人則不是的,一個月的工資分四次來發,每到星期一發工資,花到周末就花光了。美國福利勞保較好,吃完了沒關系,可以伸手向政府要,所以美國是懶人的天堂。中國人在美國沒日沒夜地干活,由於勤奮勞動,很快就發家致富了,所以“長夜求錢財,自當受快樂”。“長夜”是代表勤奮,而不是晚上不睡覺。

  9

  有財產以後,多余的錢怎麼辦呢?一是“出財莫令遠”,如美國人向你借錢就不必借,借了去討債都付不起飛機票,久居國外的人向你借錢也不能借,因為你不知道他的底細。“亦勿令普漫”,也不是漫無邊際誰借都給。“不可以財與,凶暴及豪強”。財產也不能借給那些豪強之人、凶暴之人,這些人把你的錢拿去了,不還你怎麼辦呢?

  佛經上講,不能把錢放在四個地方:

  一者老人。不要把錢放在老人那裡。老人朝不保夕,百年之後不知道錢放在哪裡了,也不知道錢是誰的,容易發生糾紛,也不安全。二者遠處。錢放在很遠的地方,不能拿來應急。三者惡人。明知他是品德不好、聲譽不好,不能放。四者大力,就是豪強之輩,他沒有把你放在眼裡。佛告訴我們,要保證自己財產的安全,不能把它放在這四個地方。

  下面是總的歸納和回向:“東方為父母,南方為師尊,西方為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親友臣,上沙門梵志;願禮此諸方,二俱得大稱,禮此諸方已,施主得生天。”

  最後是流通分。

  甲三如說奉行

  佛說如是。善生居士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給我們說了以上這些教誡,我們應該“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我們聽佛所說的這些實實在在的法門,要生信心,生歡喜心,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落實。只有一點一滴、歡歡喜喜地去落實了,才是歡喜奉行。一部經最重要的是要歸結到信受奉行,僅僅作為一種知識,作為增長話柄來學習經典,就不是應有的態度了。正確的態度是“如是我聞,信受奉行”。

  這部經就講完了,最後用太虛大師的話來作為總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上一篇:蘇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經講錄 第二章 斷欲絕證
下一篇:蘇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經講錄 第三章 割愛去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