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教導的智慧
鄭石巖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體驗
生活教育完全建立在隨機教學上,禅家所謂“隨緣說法”,指的就是把握生活經驗的點滴,作為開示和教導的機會和素材。
生活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動之中,最直接,最活潑,最具啟發性的教導活動。師長在生活之中隨機教導,以生活所接觸的事事物物為教材,以即時指導和啟迪為方法,它使孩子的生活經驗豐富,思想敏銳,心志堅強,情感和悅。無分德、智、體、群、美,都可以透過生活教育進行啟發。平常生活中蘊藏無限生動而有價值的教材,只要你稍加留心,作個安排,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禅家要在平常心中去進行自我教育,也要在平常心中進行對弟子的教導。
每天我們都遇到許多足以啟發心智的事物,但由於覺性的不夠,警覺度不足,所以被它溜了過去,我們的心智沒有得到應有的啟發。教育子女也是一樣,只要稍縱即逝,那些最好的教導題材,就會視而不見的離孩子遠去,沒有對孩子發生開悟的效果。
唐朝的馬祖禅師,有一天跟他的弟子百丈懷海一起散步,看到一群野鴨子飛了過去。馬祖問那是什麼?百丈說是野鴨子。馬祖又問飛到那裡去,百丈說“飛過去了!”就在這時候,馬祖把百丈的鼻子用力一擰,百丈痛得大叫,馬祖對他說:
“難道又飛過去了!”
聽了這句話,百丈即刻有了領悟。百丈領悟到什麼呢?他所領悟到的就是不讓生活經驗,心不在焉的讓它飛過去。人只有把平常心保持醒覺,使醒覺化作平常心,才能使自己進行內在經驗的不斷改造,智慧之光充分普照自己的生活。
生活教育就是要在清醒的狀態下,對孩子的生活活動,進行啟發性的回饋作用,讓孩子從中學會社會規范、思考的方法和待人處事之道。
生活教育是孩子心智成長的沃土。善於運用生活教育,可使孩子聰慧懂事,不善於生活教育,不但使孩子的心智發展常留空白,甚或有反教育的誤導。
我認為生活教育必須重視因果,引導孩子記取教訓,建立好的家訓,同時要注意防范未然。茲就以下各點說明如次。
一、認識因果
人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是從日常生活中學來的。孩子長大成人,變好或變壞,與他早年所學到的觀念息息相關。年紀越小所學的觀念愈根深柢固。因此,師長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在教導孩子基本的倫理觀念,培養他們明白事理,明辨是非。
有一次周末,我到佛光山北海道場講課,佛學院學生送我下山,途經於右任先生墓園,即興停車小憩。遇見一對年輕父母帶著兩個孩子,正觀賞小動物的格斗。好幾只大黑蟻正圍攻一只小毛蟲。他們正欣賞得入神哪!我走了過去,目睹慘狀,不禁起了恻隱之心,便說:“孩子們!毛毛蟲一定被螫得很痛苦,救救它吧!它正需要你們的幫助。”
兩上孩子疑惑地回頭看著我,似乎有些漠然。他們的父親仍然入神觀戰。我一邊慫恿孩子救毛毛蟲,一邊找了一根小樹枝,幫助孩子們把纏半中的小動物撥開。然後對他們說:“孩子!你們救了毛毛蟲,心中懷著慈愛,長大一定有個成功幸福的人生。”孩子的父母在聽到我的好言之後,才望著我笑笑。
隨即我們離開墓園。學生問我說,“救一條毛毛蟲,真能夠得到幸福的回報嗎?”我說:“是的,因為孩子已經學會了愛,學會了關懷別人,他已種下悲智雙運的種子,將來一定有幸福人生的果。”
禅家是很重視因果的,他們總是很有技巧的教導學生去發現一個生命的理則;人生是環環相扣的,種下什麼就會得什麼果,現在耳濡目染的觀念,將來一有機會就會展現出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學的是愛,將來必然活在愛裡;所學的是冷漠和殘酷,淨來就活在冷酷和敵意的心境下,人生也會變得不幸。所以禅家教人不可不明白因果,它太重要,太不可思議了。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上,尤須注意。父母在生活中所作的身教和暗示,都在孩子心裡播下種子。
禅宗有一則公案記述說,唐朝百丈禅師在上堂說法時,總是有一位老人來聽法。有一天晚上,大眾都離開法堂了,老人還是徘徊不去。百丈問他緣由,老人說“我不是人,而是一頭狐狸。五百年前我是山上的住持,那時有弟子問我,是否修行了圓滿時就不墮因果。我回答是。從此我就變成狐狸身,一直到現在沒有辦法解脫,請禅師為我開示。”百丈對他開示說:
“不是不墮因果,而是不昧因果。”
老人因而徹悟,並對百丈說:“我已解脫狐狸身,我住在山的那一邊,請和尚用僧人儀埋葬我。”後來百丈帶著他的弟子,在後山找到了狐狸的屍體,把它火化了。
一個人說錯一句話,真的要被罰做五百年的狐狸嗎?當然不是處罰的問題。這則公案的涵義是:人如果不墮因果,就等於不存在,那是死寂的“頑空”或“無記空”。一旦存在,就存續於環環相扣的因果之中,如果不明因果,昧於因果,就失去他的慧性,失去智能的活動與創造,他與野狐有何不同呢?
人類的學術思想是從因果中發展出來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判斷是從因果中發現的,文明的腳步也是踏在因果的路面上演化出來的。人如果不明白因果必然愚蠢、迷失和不幸,社會如果不重視因果觀念,就必然紊亂墮落。
我們的社會並不是重視因果,只是一味把它用在科學研究和功利的追逐上,而很少把它用在精神生活的提升上。這是我們社會生病的主要原因:父母親不學習互愛,卻期待子女能敬愛他們,這等於緣木求魚;成人不能以身作則,卻要求下一代守法守分,有如升山采珠,資本家一味唯利是圖,要想有個成功的企業也是枉然。特別是台灣地區,民主宏規初擘,如果選民不能認清手中選票的重要,受苦受害的一定還是選民自己。
明因果就是明白事理,是成功人生的善根。胡適之先生說,“要想怎麼收獲,就得怎麼栽”是因果的好注釋。做為師長的人,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教給孩子慈悲、公義和仁愛。為他們種下明白事理的善根,孩子長大必有成功的人生。
二、記取教訓
我認為教導孩子在失敗中尋找成功的經驗,是師長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孩子只要不逃避失敗,不怕失敗,肯在失敗中記取教訓,改過自新,他就能不斷的成長。
在教導上,父母和老師總是對孩子的錯誤,報以嚴厲的批評和懲罰,以致孩子消極的掩飾錯誤,不敢面對問題,作徹底的檢討。這種消極的反應,會使孩子失去自發自動的學習態度,進而影響到生活的適應。
害怕失敗使一個人不能主動嘗試,尋找改進,所以他的思想和情感是封閉的。反之,能以從容的態度去面對失敗,加以檢討改進,則孩子必然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有些人能夠經一事長一智,有些人歷經多事,卻仍然愚昧無知。同樣一種經驗,有人視之如藥石針砭,得到省發,有人則麻木不仁,即使最珍貴的經驗,也會被他倒轉過來,變成腐蝕心智的毒液。其關鍵就在於自己能否從中記取教訓,領悟究理。
在禅家的眼裡,世事是無常的。若想用一些定則和現成的知見,刻板地加以沿用,就不可能圓滿有效的解決所遭遇的問題。因此,人們必須時時保持覺醒(佛即是醒覺的意思),要在多就的生活中磨練智慧,用清醒的智慧去處理事物。
禅家教人在成功的時候,要明白成功的原因,記取它的啟示。在失敗時,要從中學習避免錯誤,勇於改正。所以成功與失敗對於心智成長具有同等的價值。故雲“順逆不二”,“成敗並無差別”,兩者都是良藥。禅宗有一則很具啟發性的公案說:
文殊菩薩有一天要他的弟子善財童子去采藥,並吩咐他把看到的藥材統統采回來。善財走遍大地發現無處不是藥,於是回去禀報老師說:
“老師!大地上無處不是藥草。”
文殊菩薩便說,那就請你采來給我吧。於是善財童子信手采了一株草遞給老師。文殊菩薩接了過來。卻拈著它對眾弟子說:
“請注意!這株草藥能救人,但也能毒死人!”
這則分案是用象征式語言寫的。處處是藥草表示隨時隨地都有寶貴的生活經驗。如果你能看出它的意義和道理,作積極的應用,任何經驗都是啟發心智的良藥。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說:
“對境心數起。
菩提這麼長。”
反之,如果不能從中省發,囫囵吞棗,不但會虛度時光,浪費寶貴經驗,而且會化作毒素,破壞你的心智,毀掉你的人生和事業。
在從事心理谘商的經驗中,我驚訝的發現,竟有偌多的人習慣性的把自己的生活經驗作負面的評價和解釋。久之,思想消極了,情緒頹廢了,生活無精打采。自己把活潑的朝氣和活力扼殺了,這就是憂郁症,是能毒死人的藥草。
最近,我接過多宗怨偶鬧婚變的個案。他們的共同點是齡約四十多歲,婚後兩人胼手胝足的工作,直到中年事業稍有成就,但卻在鬧婚變。有的是為計較財產而反目,有的是因為外遇而起風波,也有因互相诋毀而不睦。他們正隱入離婚的困境。我發覺,他們並沒有在過去的相處經驗中培養互愛,建立互信,更沒有學會互相寬容和尊重的態度,才導致不可收拾的難題。家庭幸福所以被扼殺,正由於不懂得從生活中不斷的學習和改正自己的結果。
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過去的幸勤努力,締造了財富和物質生活上的享受。但是我們並沒有從過去的經驗中獲得足以引導繼續成長的智慧;結果富裕的生活卻帶來赤貧的心靈;經濟上的成就帶來貪婪的惡習;開放的社會卻導致下一代的墮落和不負責的態度;一意賺錢的資本家卻刻板的固守原來的生產方式,而不願意在技術和產制過程中痛下功夫;而許多企業外移和到大陸投資,也只不過是尋求更宜勞工的苟且心態罷了。
禅的教誡是要人把生活經驗化作智慧。固執過去的經驗和不能從中汲取新認識,同樣會導致愚昧和不幸。智慧是活的,是心智成長的藥草;死的經驗和知識有如毒酒,先醉了你,再毒害你。
三、隨機教學
生活教育完全建立在隨機教學上,禅家所謂“隨緣說法”,指的就是把握生活經驗的點點滴滴,作為開示和教導的機會和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給孩子的,就是最主動的教材。
許多人以為教材是教科書,只有讀書才是學習,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所學習的待處世態度,遠比課本上所講的更為有用,觸目遇緣所接近的一切事象,更能啟發孩子的心智。有些父母和教師,能夠隨機啟發教導,孩子們顯得活潑,知識廣博,社會適應良好。而昧於隨機教導的師長,孩子們充其量只學到書本的知識。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祖父是很擅長於隨機教學的。
我年輕的時候,常跟祖父一起到果園耕耘工作。園子裡種植許多果樹,有橘子、金棗、蓮霧、柿子、番石榴等等,四季都有花果,我很喜歡到果園工作。因為它很美,特別是那片墨綠的橘子園,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
果園就在山腳下,山遠遠的朝南延伸,向東望去就是開闊的蘭陽平原。青綠的風景、祖父的風趣和耕作的聲音配合成一幅詩畫。工作累了就放下鋤頭,或坐或站閒聊起來。有時談些豐收憧憬和喜悅,有時笑談祖父的趣味往事,有時也會借事說理,教我做人的道理。我從祖父那裡學到很多的知識和經驗,也深深感受到他那詩人般的雅趣。
有一年的春暖時節,祖父和我在橘花盛開的果園工作,天藍得亮麗,花香得撲鼻。也許景致太美,感動老人家的心。他放下手中的鋤頭,而露頑童般的微笑說:
“孩子呀!瞧多麼明媚的春光,歇歇吧!我們來欣賞今年就要豐收的橘子園。”於是,祖孫兩人,一前一後,漫步欣賞簇簇橘花。他審視一棵棵的橘樹,神往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剎時,他伫足在整株開滿了白花的橘樹旁。我也驚訝為什麼那株橘子會長出稠密成穗的花,必乎整棵樹都是花。祖父輕搖一下樹枝,帶著幾分惋惜的口吻說:
“這棵橘樹不夠大,提早發春,花開得不多了,連葉子都長不出來。這是病,而不是豐收。等著瞧,這棵橘樹注定要枯黃的,施肥都很難挽救它。”他停了停接著說,“人也是一樣,年輕人如果發春太早,愛拉風逞青春,談情說愛,芒廢進德修業,沒有根基,他的人生也是枯黃不振的。”不錯,那一年夏天,那棵橘子樹枯黃了,青綠的小果子脫落滿地。那幅零零落落的情景,實在令人心生警惕。
後來,祖父的話題一轉,很自豪的指著對面的幾棵橘樹說,“這幾棵橘樹,長得又壯又好。”我還沒有來及問個來由。他便說:
“這幾棵樹樹,原來的品種不好,枝葉繁茂,果子結得少而瘦小。幾年前,我鋸去枝干,移接上好品種的新枝,如今茂密成蔭。看這吧!今年的豐收就在眼前。”接著,他談起當初買到壞品種的經過和懊惱,以及毅然改良品種的決心,“年輕人啊!人不怕錯,就怕不改;不怕時運不濟,只怕蹉跎歲月。如果有壞習慣,一定要斷然戒除它,有不好的行為要立即改正它。”
那一年的冬天,我發現那片祖父移接新品種的橘樹,確實結實累累,色澤橙紅肥大。我每天走過那兒,豐腴的果子似乎在對我說,“年輕人,老祖父是對的。”
有一次,我鋤草的時候,不經意把果樹的根掘斷,有些樹根張牙舞爪般露出地面上來。祖父看了並沒有責備,只是從別處挖了些土過來,把它埯埋起來。當天晚上,放工回家。在閒聊時才對我說:
“年輕人!果樹的根是最重要的部分,要愛惜它。因為它是生命的基礎,是強韌生命力的來源。你讀書求學也是一樣,要懂得札根,不可中斷;有根深低固的學問基礎,將來才有一番好作為。”
事隔十年,老祖父早已過世,但是他對我年輕時代的教誡,則言猶在耳,他的智慧一直引導我走向人生的坦途。隨著年齡的增長,回味起來,意義更加深遠。
現在,我自己當了父親,也經常使用隨機教學,有時借機學理、夾敘夾議;有時討論時事和生活點滴,增進孩子的見聞和思考方法。在家裡,我們經常進行討論、聊天和交換新知,題目總是從生活中隨機采撷,我們把它稱做“家庭大學”。我的心得是:大人可能從孩子那裡得到更多的啟發。
四、嚴格的庭訓
禅家的很講究庭訓的,而且庭訓的嚴格的。我深信有嚴格的庭劉才能策促孩子上進,培養其強韌的毅力和責任感。
庭訓不是一味的訓斥或對孩子的錯誤加以批評,而是遵守待人處世的原則。父母應訂出家規,除了要求孩子遵守之外,自己也要以身作則。你不能要求孩子擦地板,而自己卻坐在旁邊看電視;自己不肯上進,卻要求孩子用功讀書。當父母嚴守生活戒律進,所發出的身教和言教,才上真正的庭訓。
庭訓有時候是迅風急雷,它培養孩子堅強的毅力;有時像和風麗日,帶給孩子溫暖和安全。好的庭訓不但提供了孩子心智成長的養料,也帶給孩子卓越的精神生活和勇於承擔的風骨。
每一個人在年輕時代,都曾有過無數的庭訓,無論它是嚴厲的棒喝,或委婉的規勸,都是父母親愛心和人生經驗的流露。我相信很少人會完全記得或善用這些智慧與經驗。不過總有幾則庭訓,會深植在自己心中,常常覺得言猶在耳。它會在你傍徨或猶豫不決時,油然浮現你的腦際,觸動你的毅力和信心;在危機四伏困難重重時,發出警策之音,讓你從陷阱中超脫出來。當然,我也不例外,有過難忘的庭訓。
記得我高中畢業那年的暑假,家裡養了好幾頭豬,排洩的水肥很多。因此,挑水肥,沃蔬果等粗重工業的工作,是我的分內事。農家養豬當副業,豬拉屎,提供水肥沃長作物,那是農業社會的律則,農人對水肥的珍惜是可想而知的。
我家養的幾頭毛豬,能吃能拉,三四天不挑水肥,就會溢滿廁所。過去的農村裡,許多人家的豬圈、毛廁所和廚房是相連的,我家也是這種格局,如果不及時清理水肥,一旦滿了出來,就不免波及廁所,不可收拾。
那年我准備大專聯考。聯考的前一天,正忙著溫書,可是水肥卻又是滿滿的一堀。當時母親體弱多病,無力挑粗重的水肥。於是請求母親同意,把水肥送給鄰家使用一次。母親一向都很鼓勵我用功讀書的,沒想到她在聽完我的求之後,意然驚愕地從病榻上坐了起來,沉痛地訓誡我說:
“我對你太失望了!難道你忘了我的話:生活一定要落實在肯承擔上?要記住!讀書、挑水肥、務農事,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再困難也不能逃避。你這孩子!什麼時候變得這般沒有擔當。快去挑水肥,現在就去,人要活得有情操才行。”
我被她迅風雷雨般的訓誡給愣住了,一時啞然無言,只得遵從去工作。起先,我覺得很委曲,很不情願,也覺得母親不講理。但是一擔擔的水肥壓在肩膀上,卻自然而然的振作起來。連挑了十幾擔下來,汗流浃背,看看沃好的果樹,倒反覺得是一種成變。這時,一股無法形成的喜悅,像暖流一樣直滲心底。那時一種克服困難的喜悅。
從那時起,我真正體會到“挑水肥的情操”。我學會了不寬縱自己,我深信生活與工作必須肯去承擔。這樣能帶來毅力、信心和積極快樂的人生,它就是母新所謂的情操。
我是一個十足的鄉下人,除了工作和讀書之外,沒有什麼見識。考上政大教育系,深為國語的表達能力所若,不但話說不好,寫的也不通順,我很羞於自己的語文表達。後來,我下定決心,采取莊稼漢挑水肥的情操,硬著頭皮參加各種討論會,,努力閱讀,寫文章投稿,甚至連聽新聞廣播時,也跟著它念。到了大四要畢業的時候,班上有一位同學特別對我說,“跟你同窗四年,我看著你從國語都說不好,到今天豐富的學識和口才,你是這四年中改變最大的一位。”這句話是我畢業典禮中,所聽到最令我高興的恭維。
現在,我到處演講,許多人喜歡聽講;從事業余寫作,有許多人說他從書中得到許多啟示。這些回饋令我感激和喜悅。不守鮮有人知道,那一場場的演說,一本本著作的背後,都流露著母親庭訓所綻放的莊稼漢情操。
生活是一個整體,個中有順有逆,有好有壞,有喜有樂。你不可能專挑喜歡的,而回避不喜歡的,那會使自己變得脆弱。你也不可以只接受容易的,而拒絕困難的,如果這樣,你會一事無成。
我母親給我的這項庭訓,教我凡事不可拈輕怕重,教我能堅忍負責。如今,我無論是在工作、家庭生活、待人處世,乃至教育子女上,都還奉行著母親這則難忘的庭訓。
庭訓是父母堅持孩子堅忍向上的力量,如果你想孩子有個好的未來,你一定要給他庭訓,而且要先從自己做起。
五、防范未然
教導上了大的敗筆就是不教而罰。許多父母親沒有先教會孩子該怎麼做,等到孩子做錯了,卻又疾言厲色加以批評或責備。有時連責備體罰之後,都沒有教他正確的觀念或知識。這樣不算是教育,而是苛求,它很容易破壞孩子的自我觀念,使他覺得自卑,不能干,甚至覺得自己是天生的壞胚子。
許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壞,越大越不聽話,那是因為親子經常沖突的結果。須知避免沖突要防范未然,而且要從小就進行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在我的經驗中,只要你能事先跟孩子說清楚,孩子自然做得如法,即使意見不同,也很容易溝通。
多年前一個晚秋的星期日,孩子們開始嘗試們他的獨立性,第一次不跟我們出門。內了和我也樂得軌松,一起逛百貨公司購物。
在百貨公司兜了一圈,手裡提著給孩子添購的衣服,信步走到多年來熟習的玩具部,那兒琳琅滿目的陳列,即刻映入眼簾。處處擠滿了年輕的父母和孩子,人潮熙攘,熱鬧哄哄。剎時,幾聲對孩子的責罵,或破了擾攘的寂寞,兩三記掴耳光的噼啪聲,引起每一位購物者的訝異。我眼看著那位小男孩的臉龐烙印著赤紅的掌痕,兩行眼淚從懵然的眼眶中直瀉到貪玩的雙頰。
這時,母親的臉也是脹紅的,我知道那是按捺不住性子的怒氣,“告訴你!上個禮拜才買了遙控汽車,今天又要買……你再賴下去,我捧扁了你。”母親又愛又氣的訓斥著水男孩。似乎也有一點對旁觀者解釋,“今天什麼也不買給你,太不聽話,以後再也不帶你出來了!”母親近乎嚴厲的補上這樣一句。
接著,母親拉起了小男孩的手,半提半拖似的往電梯口那邊走去。轉了一個彎,他們一高一小的背景消失在人群裡。背景在後面,似乎隱約地看到愛和錯誤交織出來的一幅扭曲的親情。
這家百貨公司的玩具部門,確實陳列了不少足以引起孩子們好奇和貪愛的東西,許多孩子到這裡就會流連忘返,我的兩個孩子也曾經在這裡盤桓,遲遲不肯離去過。
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玩具,這是天性,也是他們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它給孩子增尖了許多歡樂,引發了擁有財產的意識和貪婪的欲望。但是,從玩具的欲求中,孩子卻能學到一生中最重的生活態度和觀念——建立合理的欲望。
多年來,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在面對欲望的誘惑時,有能力認清它是否合理,是否為自己能力所能擁有。我總是在實際的購物中,讓他們參與,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和計畫。為了避免他們在欲望的戰場上打了敗仗,在他們小的時候,每一次上街購物,進玩具店,總是給他們預作提示和討論。
“孩子!今天我們要上街購物,把吃的、穿的或文具買過之後,如果有剩錢就去買玩具,如果沒剩錢,那麼我們一起去看看玩具;只准看,不准買。”我總是把經費有限說得很清楚。也讓他們明白,我很願意買玩具給他們,但必須認清事實;“如果我們好好安排,可能會有剩余”,“我們只能用付得起的錢買玩具“,“如果這一點你們能接受,就全家一起去逛百貨公司,否則你們就留在家裡。”每一次我們出去逛街、逛百貨公司,都會快樂的回來。
“爸爸!我們很喜歡那一部汽車。”有一次孩子指著一件雪白的汽車玩具告訴我說:“我們有足夠的錢買下它嗎”我伏下身來,輕輕地告訴他們:“我身上只剩下三百元,扣掉回、家的車費,買不起好那部玩具汽車。”他們失望極了,低著頭,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孩子!我知道你們喜歡它,我也很希望買給你們,但是我們必須認清事實——現在買不起。不過,我們可以儲蓄,下一次可以買到它。”孩子們點頭接受了,“爸爸!讓我們再看看它好嗎?它真美!”於是,我們陪著他們一起欣賞了那部漂亮雪白的玩具小汽車,然後充滿希望地離開那兒。
“為了獎勵孩子們講理的行為和態度,”孩子們的母親提議:“我們到地下室超級市場,給孩子各買一支棒棒糖,表示嘉許。”孩子們吃著糖,甜密的笑了。我們做父母的也笑了。
三個星期之後,孩子們的儲蓄加上我們的支助,共同得到夢寐以求的玩具汽車。他們的儲蓄習慣也得到肯定。
我們的孩子已漸長大。他們不再站在曾經令他們傾倒的玩具部徘徊不去。現在換了另一批孩子上下班了這個舞台。他們正如醉如癡地熱戀著這塊園地。許多生動得足以啟迪心智的學習經驗,正層出不窮的化育著新生,但是那刻板的巴掌聲,似乎也像教導之路上的坑洞,會引起意外與顛簸。
這一章我用了一些實例,闡明了生活教育的本質。它是隨機應緣,藉著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教導孩子,啟發孩子,溫暖他們的心,豐富他們的經驗,這是教導上最活潑的部分。不過,我要提醒你,如果師長自己不警覺,不清醒,那麼許多寶貴的教材,就在不知覺中流失,相對的,孩子對生活的醒覺能力也就失去啟發和教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