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悟·看出希望來 第七章 高潔的性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悟·看出希望來

鄭石巖

第七章 高潔的性情   

  掌聲響起的舞台上,

  多少英雄豪情,

  在落幕的清冷中

  化作蒼白的呻吟。

  喝采的艷羨,

  百千得意辭色,

  在深夜寂靜孤燈下

  竟拼湊不出自己是誰,

  蓦然,

  遠山寒寺的鐘聲,

  捎來消息:

  希望畢竟在你的慧眼裡。

  情感是孕育個人精神生活的素材,它不但表現於情愛、倫理、國家和宗教,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同時,也影響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斯許和自我觀念。前者影響著個人待人處世的態度,後者則與個人的內在性情息息相關。情感是生活的主體,它一旦有了障礙,有了執著,有了挫折或壓抑,就會扭曲正常的運作,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判斷、思考和人際關系。這種有障礙的情感,佛門稱做“有念”或“妄念”,而把純真的情感稱為“無念”,禅家說: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人只有在情感上表現得真誠純潔,透過醒覺的力量去實現它,才能在生活上感受到愉快,這就是性情的希望。

  通常我們把性情解釋為“人的禀賦和氣質”,或者說性情包含了先天的脾性和情感。性情是個人精神生活的特質,高潔的性情就是幸福生活。它決定人對自己的看法,對別人的觀感,對世事的態度,同時也決定了自己適應能力的水准。性情好,心理就健康,思考就清醒,社會適應能力跟著提高,而心情上也顯得自在恬適。因此,性情的陶冶和提升是修禅學佛的得要功課。它當然也是實現成功的人生所必須的努力。

  性情的核心就是情感,人若能在情感生活中看出希望,有著良好的出路和表現,必然走向幸福的坦途。茲將提升性情的方法,討論如次。

一、從個性中流露真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個性是指個人人格的特性。它是個人先天的脾性加上生活經驗的產物。你的生活,你的人生,都離不開個性。因此要用自己的個性來實現人生,把優點實現出來,把缺點加以克服。這就是你的希望,也是你的成功。

  你一定要覺察自己的個性。你知道自己脾氣急躁,就得凡事預作准備,多給自己一點從容的時間。你知道自己容易心情不好,有優郁的傾向,就得學習恬淡,善於調整生活,多作運動和藝術欣賞。性急的人只要稍加陶冶,可以把它轉門類為工作和事業的朝氣和斗志;優郁的人,卻在調整之後,發揮了敏銳和審慎的特性,成為工作和事業的助力。你的個性之中,任何一種特質,都具有優點和缺點,關鍵就在於認清它,接納它,發揮它,克服它。這就是你性情的希望。它決定自己的命運和前途,也決定是否能在凡塵中實現“覺而有情”的菩薩道。唐朝神秀禅師說: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將心外求,

  捨父逃走。”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負起責任,去實現潛能,開創生活;而不是逃避自己,或者拿自己的缺陷當藉口,讓自己有了墮落的機會。

  許多人常以“我個性懶散”來拒絕規律的作息,因“我的個性不願逢迎別人”而藉口逃避社交活動。諸如此類都不是真正對自己個性有所醒覺,因為他沒有興起積極光明的正念,去轉識成智,提升自己,把自己的潛能實現出來。請注意,個性的醒覺,必須透過積極思想去發揮。《六祖壇經》上說:

  “正來煩惱除。”

  當人能以積極思想照亮自己的個性時,便能發揮優點,把個性中的優點實現出來,性情也就活潑開朗起來。也許你很外向,當然可以選擇一個需要外向能力的工作,好發揮你的潛能。但你也同時要學習冷靜和緘默,因為這些能力是你所必須的。也許你個性內向,應該找一份無需在大眾面前周旋,或處理公共關系的工作,但是你也要試著跟自己的親友保持來往,培養友誼和親密感。

  無論你的個性如何,你永遠需要溫暖和安全;需要被關愛和尊重,更需要去敬愛別人。因此,如果自己在這些方面潰敗下來,個人的統整和社會化就發生困難。性情也就有了障礙。特別是當一個人感到孤獨、被遺棄、沒有價值和意義時,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就有了問題,個性的舒展和覺醒便發生困擾。因此,為了拓展並發揮自己的個性,必須實踐以下禅家的告誡:

  ·要真誠對待自己,所謂“老實修行”,無須為了博得別人贊美,或與人一較長短,而違背自己的本質。你就是你,應該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和體能,聽自己的真心話,做自己該做的人,必然有崇高的性情。

  ·肯對自己負起責任,用毅力去實踐所訂的目標。只有肯承擔失敗,願意在失敗中尋求教訓的人,心智才能不斷成長,性情也跟著開朗積極起來。

  ·行善能幫助你肯定自己的價值,透過助人、忍耐、恬淡等實踐倫理,感受到豐富的人生意義,這讓你顯露仁慈的性情。

  ·人的個性專屬於自己,但必須與家人、朋友、國家社會發生相屬的互動關系,這才不致孤立寂寞。你要關心自己,也要同時關心別人;能肯定自己,也要肯定別人;能自愛,也能愛人,這就是“同體大悲”的性情。

  人類文明建立在個性差異的互補上;個性不同,展現的性情不同,所以我們才學會互相敬愛和彼此尊重。每一個人都是唯一的,獨特的,是不能相互比較的,都具純真之美。所以,禅家說:

  “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

  你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窮而自卑,不能因為沒有高人一等的地位而否定自己的價值,你的價值正是你自己所表現的性情。當你能看出這個原委時,你已經“見性”了。所以,個性急的人是好的,徐緩的人也是好的;外向的人是可貴的,內向的人一樣可貴;愛參與公共事物,領導群眾的人值得尊敬;服從別人領導,恪守本分的人,同樣值得尊敬。這就是“率性”之道。

  個性彼此不同,卻是構成文明社會的互補因素,你一定要珍惜你自己。人的迷失是因為想逃避自己,刻意拿自己跟別人比較,而壓抑了自己的特質。然而,自己的特質,卻是活潑現成的自己,無相禅師說:

  “活鱍鱍平常自在。”

  人只有醒覺到自己一切現成的本質,如如自在的生活,不逃避,不虛偽,不跟別人比較,不作攀緣,則潛藏在自心中的創造力,自然能流露在生活之中,化作成功和幸福,同時孕育了自在的性情,這正是性情的希望。

  人要活在純真的個性裡頭,才有光明的豪氣,若活在虛假的個性裡,便不免造作,矯俗干名,流於迷失了。什麼是純真的個性呢?簡單的說,自己的根性因緣便是。人若能依自己的本質和條件,率真的生活,一切顯得自然順逐,心理壓力就減少,自己的能力也比較能得到實現,性情就好起來。反之,若以情緒化的態度處世,以物欲做為抉擇的依據,以強烈的防衛機制待人,那就是虛假的個性了。虛假的的個性是“有為法”,是一種虛妄。人最忌諱穿著戲袍,而以為那袍子就是自己,那就注定迷失自己的真性而看不出希望,孕育不了高潔的性情。

二、透過思想創造心情

  一般人都以為思想和情感是互不相干的,但事實上,兩者是交互影響的。在思想的運作過程中,情感的變化足以左右思想的正確性、對事實的認識和價值的判斷。一個有敵意的人,常把別人的言行,誤解為別有心機;把別人的意見,視為對自己的刁難;把社會上的種種活動,作擴大的消極性解釋。當然,情緒不穩定的人,在心情好的時候,思想比較樂觀積極,在心情欠佳的時候,思想就顯得消極起來。他們在積極與消極之間所做的決定,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情感一旦扭曲了思想的運作,則所得到的結論,必然偏離常道。禅家總愛說:

  “平常心是道。”

  當自己的思考,不會被平靜的情感所左右,不被貪、嗔、癡、慢、疑困惑的時候,便是平常心。有一位年輕朋友告訴我說,不久前她結識一位男友,但她發現男友的心情好像起伏不定,心情好的時候是一種說詞,心情壞時,便告訴她,不要對他存有指望。她很同情他的遭遇,所以愛他。她問我可否跟男友深交,進而談婚嫁。我實在不能替她做任何決定。只能告訴她:“情緒確實在影響一個人的思考和決定。你同情男友而產生的情感,必然影響著你對男友的正確認識和婚姻的抉擇。同情和結婚是兩個不同的命題,但在不平靜的心情下,會混淆不清,判斷就有困難。你若確實愛他,就必須培養互愛的情感,那才是‘覺·有情’的愛。”

  當然,思想也在干擾情感,一個崇信大乘佛法的人,必然發展出大慈大悲的襟懷。具有人道主義思想的人,必有關愛和助人的好心腸;思想刻板的人,必然展現不出熱心的風采。思想活潑的人,很容易欣賞到春風般的幽默與情趣。思想和情感關系密切,互相影響,因此,思想上的改變,可以變化性情,以下我們討論從思想中孕育高潔性情的方法。

  首先,你必須把思想的空間打開,不要囿於成見。因為成見破壞了新奇的性情,阻礙了發現新知的喜悅。有一位先生,心情老是被陰陽五行的觀念弄得心神不安,一點也不自在。他知道的禁忌越多,內心的不安和束縛也就越多,他是我看到過,最依賴風水、命理、擇日和趨吉避凶的人。他甚至每天要卜一次卦,好決定一天的運道。每天他想的只有得失和吉凶,只有趨與避的選擇。他的思想簡單化到刻板的程度,這不但導致創意的萎縮,連情感生活也被不安和焦慮腐蝕了。

  有一天,他告訴我說,“我知道那天不能去看病人,因為那會沖煞,但朋友大伙兒決定,下午一起去探望醫院裡的老朋友。這是人情之常,我不得不答應,於是當天上午,我便開始擔心,焦慮不安起來。像這樣該怎麼辦?你信不信這些?”

  我告訴他說,“不是信,也不是不信,而是要打開正信的智慧;你要用慈悲心去關愛你的老朋友。這時心中只有慈悲之情,而無得失之心,只有人間的正信慈悲,沒有邪妄懼怕的念頭。”當一個人的思想,完全被一種學說、臆測或宗教的神秘性束縛時,思想的空間蕩然無存,高潔的情壞和人性之美也就失去了。

  迷信,這種心理現象,並不只存在於宗教。人若執迷在某一學說或理論,也是迷信。我們都認為科學的證驗是最理性,最客觀的東西。但是,如果一味只有相信科學,而不去接觸藝術、哲學和宗教,那麼拿唯一的科學證驗去看人生,去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就是以管窺天,又陷入迷信的窠臼之中,佛家所說的大乘圓教之宗旨就是:

  “圓覺。”

  圓代表寬廣,代表自由的空性與生命的實現;覺代表著身心中澄澈的情感、智慧和覺醒。能實踐圓覺就沒有成見、偏見和迷信。這使我們真正感到解脫,而綻放出光明的智慧和豐碩的福報。沒有障礙的思考,就能產生百千風情,這也是禅門的心傳大教。禅門的教旨是:

  “一法不生,

  萬水千山。”

  人的高潔性情和活潑的生活情趣,是思想從成見和刻板中解脫出來的結果。請注意!你所學到的任何知識和理論,都會反過來堵塞你的思想,遮斷你自由活潑的性情。

  其次,透過想像的神馳,也能孕育好性情。比如說,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只要走出家裡的陽台,專注地整理一些盆栽,或者買些花材回來插花,都能引發你想像的神馳,而滌淨你的情緒活動。你緊張的時候,可以泡個溫水澡,哼著歌,神馳在逍遙的經驗裡。佛家把想像的神馳,解釋為觀,當別人侵犯你的時候,你要想到對方的無知和不成熟,心裡產生了同情他的念頭,性情自然沉穩下來。多年前,有一位長輩給我一次難堪又委屈的強烈指責,我非常難過,當晚我讀隋朝天台智者大師的《四念處》恍然大悟:“眾生嗔怒是苦,要可憐他,原諒他,就是慈悲觀。”就這樣,性情也就轉變了。現在,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立法委員或市議員的問政態度,幾近對個人的羞辱。在此,我建議政府官員,要用慈悲觀來調整自心的平靜,才能冷靜思考,為國家社會盡最大的努力。

  思想牽動著情感,你覺得對方很可惡,情緒就激動起來,性情暴躁起來。你所想的正是你表現出來的性情。反之,你的性情也在干擾你的思想。當你憤怒時必然口不擇言,把話說盡了,把事情做絕了,這都是我們所要警惕的。《四念處》上說:

  “正觀明白。”

  只有透過正確的思想去觀想思考種種困局,才能從許多紛亂和優慮的心情中解脫出來,“橫破生死,轉成定心”,把一切橫困的障礙,轉為平淨,那就是“正觀明白”。

  其三,要從狹隘的思想框框中超越出來。人免不了有許多獨有的偏狹思想,往往使你的性情變得僵硬不活潑。比如說,有人認為孩子應該完全順從父母親的決定,不容許孩子作決定的空間,結果親子之間經常起沖突。有人認為學音樂和美術會影響子女的功課,所以不讓他們多方面嘗試,孩子多才多藝的發展機會被剝奪,家庭也顯露不出好氣氛。請注意,往往我們自以為很對方的想法,正巧把許多開展性情的良機給抹煞。

  最後是藝術之美,可以引發遐思和美感,它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法。我們可以從繪畫的觀賞中神馳魂游;可以在詩詞的意境中,感動五內;可以在音樂的陶浸中,得到忘我的遐思;可以在舞蹈中,投射出內在的情感;更可以在歌詠中抒發自己的心情。藝術是人類最直接,最切近真實思想與性情的表達,也正因為如此,它對於改變思想和陶冶性情最能達到直接的共鳴。

  你不妨傾聽一段梵呗,你會發現那美妙的宗教氣氛即刻襲上心頭,而有了安詳護佑之感。基督徒聽聽聖樂,也會發覺,它正引導人走近神的堂殿,而聞到平安和信心的氣息。

  思想和心情是分不開的。人如果一心想博得別人的同情,眼淚自然流洩出來,而振作不起來的軟弱無力,即刻襲擊他的心窩,帶來悲情。如果自己決定要保持堅強,努力克服眼前的困境,勇於承擔它,那麼你的性情,會因為挫折而變得更有銳氣。唐朝藥山禅師說:

 “灼然一切處,

  光明燦爛去。”

  人只有肯用自己的思想,動一下積極的念頭,無論你遭遇到什麼失敗,一定能振作起來;那時強韌沉穩的性情,會化為智慧和力量,幫助你解決問題。有一位年輕人告訴我,他對前途已經絕望,責怪自己學歷不如人,健康狀況不佳,沒有經濟基礎,所以萬念俱灰。從他的語言中,可以看出他的百般無奈,和對前途的茫然。於是我對他說:

  “如果你不想改變自己,繼續受苦下去,你盡可以維持你的消極思想。如果你想改變一下自己,那麼學歷低可能多讀書,或念夜間部來補救。健康不佳,可以訓練和從生活作息中改變自己。經濟情況不好,可以工作賺錢,積少成多。你的難題是自己想像出來的,要想轉敗為勝,必須從想像開始。你想像自己辦得到,有信心,從近及遠,努力去積小勝成大勝,誠心想辦的都能辦得到。”俗語說,心想事成,只要你有光明的一念,你想成就什麼就能成就什麼,《楞嚴經》觀音圓通章裡說,“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而得大涅槃。”

  思想改變性情,性情發動為生活的態度,成就一切生活和事業,最後擴而充之,而為大乘菩薩的慈悲心,這就是圓滿的人生,人類性情的希望就在其中了。

三、在人際間培養溫情

  人際的互動是情感生活的網路;我們可以把人際關系弄成沖突、憎恨、對立、疏離和仇視,活得冷酷,活得一點也不溫暖;當然也可以彼此友愛、互助、信賴和關心,讓自己過得溫暖而有尊嚴。很明顯的,兩者之中我們一定會選擇後者。然而,這社會為什麼會產生偌多的暴行和冷漠的行為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怨偶和破碎的家庭呢?我深信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個人的生活,除了基本的生存條件和健康之外,可以說就是人際關系的活動。我們從人際之間感受到幸福,得到被重視和安全感,從而獲得情感生活的滿足。人際生活的情感,給予我們的快樂、意義和價值,就是溫情。

  一般人都有受重視的需要,這是很自然的情感表現。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自己的重要性,情感就會失去希望,失去溫暖和安全感。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不能得到別人的重視和贊美,必然自暴自棄,從頑劣到仇視,由冷漠到攻擊,甚至發展成精神疾病。精神病學家指出,“許多人由於不能在生活中獲得別人的肯定,因而到另一個世界去尋求,這就是精神失常了。”

  從心理分析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精神生活的動力是情感而不是理性,情感如果得不到希望的陽光,是不可能沃出豐碩的理性的。人類最重要的情感是被肯定,被關愛,被重視。因此,情感生活的希望是互敬、互愛和互相肯定。佛家告訴我們,人類所以能相互感到溫暖和諧的主要途徑是:

  “愛語。”

  這是指一個人能從語言中表達敬重他人的美德,它能帶來幸福和最美好的溫情。有一位太太在茶馀钣後的閒聊中,要先生指教她應改進的缺失。先生說,“讓我想想,明天再告訴你”。第二天,先生卻送給她一個禮物,上面附著一張精致的卡片,寫著“我對你很滿意,我就是喜歡你現在這樣。”太太在看到卡片時,高興得無以言喻。

  現代人習慣性急,恨不得把家人的缺點或別人的過錯,一口氣全部指正出來,結果總是弄巧成拙,把情感破壞了。人最需要的是自尊,如果不懂得維護別人的自尊,在情感上必然遭遇難題。

  其實,在企業管理或官僚體系中,人際情感是決定經營成效最重要的因素。有些行政主管,不停地催促部屬,好像每天都在趕工一樣,把部屬視為完全被動的機械,到頭來,人際情感蕩然無存。他們不但心急,求功心切,更嚴重的是求好心切,不時在批評指責部屬,更把過錯推給屬下,在責難與批評中,部屬們和自尊嚴重受損。最後高手紛紛求去,企業機構留不住人才,也開拓不了新局。請注意,佛門的愛語就是溫暖的情感,它的實踐方式是:

  “對別人表示真誠而慷慨地贊美和鼓勵。”

  這不只是你平常家居的真理,也是你廣結人緣,結合人才智慧,發揮創造力的契機。

  在教育子女方面,也要把溫情放在首位。父母懂得贊美孩子,維護子女的自尊,教導的機會才真正出現。老師能考慮學生的自尊,學生才有自愛自重的心意。在指正之前必須建立溫情;在訓練教導之先,必須先培養溫情。而溫情的重心就在呵護自尊。

  培養溫情的第二個方式是關懷。關懷不是記著就算了,而是要為別人做點事。關心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慈悲。心理分析學家阿德勒(A·Adler)曾說過,“一個不關心別人的人,將在有生之年遭遇大難,並將大大傷害別人,也就是這種人,才導致人類種種的災難。”佛家一再強調慈悲心的重要,因為它是人類溫情的來源,也是同胞愛和人類幸福生活之所系。佛經上對慈悲的解釋是:

  “給予別人快樂,分擔別人的悲苦。”

  你若想創造人際之間的溫情,為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開拓一條坦途,就必須懂得為別人做點事。為別人做點事有時只是舉手之勞,例如讓坐老弱婦孺就是關懷別人,給別人一點安慰或協助也是關懷。把關懷別人這種美德培養起來,你的情感開始綻放著希望,它會化為熱心,表露在你的工作和事業上。你的同事和部屬,得到你的關愛。所以樂意跟你共事。在事業上,由於你的產品和服務,充滿著對顧客的方便與關懷,所以業績也就提升。

  人生最忌諱的事是漠不關心。夫妻之間的冷漠,會導致情感的解體,父母對子女關懷不足,彼此也就漸漸疏離。離家逃學的孩子,往往是得不到關懷所致。所以人際之間,若不能透過相互關懷來培育溫暖,那麼冰冷的心,怎能溫暖自己的幸福呢?

  我小的時候,有一年中秋節,家裡窮得連買月餅的錢也沒有,母親用蕃薯做成一個個的圓餅,上頭點上一個紅點。我們覺得它很美,它比鄰居孩子們吃買來的月餅,一點也不遜色,母親對我們的關懷,給予我們無盡的溫暖和信心。

  關懷不是一種支配,而是要切合對方的需要。你必須了解,人際之間最普遍的需要是讓人感到自己重要。只要你能從這裡出發,就知道如何給別人信心和尊嚴,如何關懷別人的生活,體貼別人的處境。佛家告訴我們,只有對無量眾生,施以四種關懷,才能成就一切福德和功德,表現出性情的希望。它就是:

  “與眾生樂,

   拔眾生若,

   喜見他歡喜,

   對他無憎無愛(不支配和占有)。”

  這四種關懷,又稱為慈、悲、喜、捨。透過它,人際的圓滿與溫暖才真正建立起來。

四、在肯定中綻放豪情

  每個人都有一份獨有的情感,表現出個人肯定性的本質。肯定性好的人,能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能夠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內心的矛盾和困擾也比較少,心理健康,情緒穩定。相反的,肯定性差的人,他們經常否定自己的真情,壓抑自己的感受,而生活的豪情也就被郁郁寡歡所取代。

  有些人,在情感上顯得很拘泥,很害羞,總是隱藏著感情。別人贊美他時,羞於接受。別人對他做不情之時,礙於情面,不敢婉拒。當他需要別人協助時,又因為擔心別人拒絕而不敢請求。自己有意見,卻又敢說出來。這種現象稱為肯定性薄弱。他們的特質是退卻,優柔寡斷,心理經常快樂不起來,因為心中充滿了壓抑。這種不愉快的情感生活,就佛家而言就是:

  “不自在。”

  什麼叫自在,什麼叫不自在呢?人若能坦然接納自己,就沒有什麼好逃避,沒有什麼顧忌,一切坦然活潑,一種自性的豪情也就流露出來,我們稱這種豪情叫自在。反之,若壓抑逃避,畏首畏尾,就是不自在。

  人對自己的看法決定了處世待人的態度。自我中心太強,就有著傲慢與氣勢凌人的態度。它破壞人際關系,減損社會生活的資源,不但在溝通上發生困難,每天惹來的紛爭,足以讓人不得安寧。

  強烈的抨擊別人,或不分青紅皂白,存心貶抑別人,以逞其自我滿足,是侵略性的一般現象。在我們的社會裡,兩部汽車擦撞時,最常見到的現象是彼此先來一頓怒罵,面紅耳赤地互相指責,等著由第三者或交通警察過來處理。他們寧可相互叫罵,而不願冷靜下來,和氣商量解決之道。嗔怒侵略性的產物。犯嗔毒的人,不但以唇槍舌劍傷人,也容易以暴力戕害袍澤。它是人類種種沖突的根源,也是破壞和諧與幸福的原因。所以禅家說:

  “嗔是心中火,

  能燒功德林。”

  憤怒的時候,人們除了激動的情緒,無法控制的沖動之外,似乎沒有理性,沒有關愛,沒有留給別人尊嚴的機會。這時情緒變得凶暴。情感的希望已不復存在。

  反之,人們若能接納自己的自我,又能維護別人的尊嚴時,一種平等情感交流於焉誕生。彼此在交流中,看到情感的希望~~一種純真持平的肯定性就綻放開來。禅家對人類情感交流的告誡是:

  “平直心,

  如水常流通。”

  你必須不急不躁的表示自己的意見;說真話,不打诳語,不壓抑自己。這可以使自己內在心靈上,維持清醒和平靜。禅門不鼓勵人們多話,但卻要人說真話,而且是“時而後言,人不壓其言,樂而後笑,人不壓其笑”。這樣,才能在緘默中道盡千言萬語,在平淡真誠中,表達完整的意見。太多的語言未必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完全的壓抑更是自我否定的絕路。人若想在人際之間,透過肯定性,培養自己的豪情,讓生活顯得莊重,就必須注意以下的原則。

  首先,態度要誠懇莊重,目光相遇時不必閃躲。體態自然平穩,表情保持自然,不可在悲哀或嚴肅時面露微笑,而卑恭屈膝之情須避免。語言務必肯定,語調必須適中,所謂“安心自在”,正是性情的道場。

  其次,要自然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無需壓抑自己的感受,該贊美時,就及時贊美,無需壓抑,錯過時間,便流失了溫情。另一方面,要維持別人的尊嚴,當別人對不住自己時,則要避免給人難堪。經上說:“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只有清醒的人才有自由的情感。

  其三,處理別人對自己的侵犯,在溝通上,只須真誠說出自己的感受,說明事情對自己的影響,不要貶抑別人的自尊,批評他人的品格。

  其四,你有你的情感和思想,你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因此,無需太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你要根據自己的根性因緣生活才對。

  人唯有能自我肯定才可能維護完整的本真,能接納並肯定自己的情感,能說一聲是與不是,才能讓自己活得有自主性和自動性。禅家說:

  “不被境轉。”

  人必須了解自己純真的情感,接納它,從而孕育自己的肯定性與豪情。請注意,只有在肯定性的豪情中才能看出身心情感的希望。

五、在乎凡中享受閒情

  力爭上游和追求卓越是人類的天性。不過,這種天性在相互競爭的價值觀念體系下,就扭曲成為超越別人,出人頭地,想擁有更多權勢的野心。每一個人都希望在別人面前表現得不平凡,都希望被人羨慕,被肯定。結果,強烈的爭奪,無所不用其極的競爭手段。使一個變得瘋狂起來。

  大部分的人都處心積慮,想把自己變得重要和受到肯定。在互相比較的觀念下,大部分的人卻成為失敗者,甚至連排名第一的人,也未必滿足“追求了不起”的欲望。人類的大部分愚行,似乎都發生在這個心理陷穽裡。人為了使自己不平凡,把生活變成手段,本末倒置,生活的悅樂和閒情被犧牲了。所以禅家說:

  “無功福無比。”

  你只有不求勝過別人,不虛妄的強求出人頭地,才可能把自己從欲望紛擾中,拉回到平靜的閒情,享受充實自在的生活。

  我們的教育,無時無刻不是在教導孩子獨占鳌頭,壓倒群雄,所以學生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為了競爭排名次。老師重視的是分數,而不是人性與智慧的啟迪,這是教育觀念的倒錯。結果,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被視為失敗者。我認為這是今日教育體制中,最違背常理,最不人道的一種現象。

  教育必須建立在發展每一個人的天賦與潛能上,每一位孩子都必須被尊重,被重視。同時,要教育他們認清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不是比較。只有這樣,每個人才各盡其才,都得到尊重與肯定。換言之,人類唯有覺醒到自己是獨一無二,而且能以平常之心,去過謙遜的生活,才能看出生活的偉大意義和神聖的層面。

  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出生活的情趣,接納生活的挑戰,在苦中看出它的韌,在樂中享有它的悅,在挫折與失敗中慶幸自己挨得過來,在無盡的疑惑中提醒自己正好學習,這才稱得上做生活的主人。唐朝荷澤神會禅師說:

  “萬法皆從心生,

   心為萬法根本。”

  只要你不去跟別人比較,老實的依照自己的因緣去努力,去生活,便是所謂“無心是道”。這樣一種平凡之心,正是促進自己悠閒自在,進而發皇實現的禅機。刻意想占上風,挖空心思想出人頭地,那麼生活就要大亂,不只身心俱疲,家庭生活的情趣也破壞了。《永嘉證道歌》上說:

  “作在心,

   殃在身,

   不須怨訴更尤人。”

  自己的煩惱和不幸,是野心造成的,你怎麼能怨天尤人呢?人世間,可以拿來比較的東西無窮盡,如果一味要當一個不凡的人,必定使自己心疲力竭,性情之美也就蕩然無存,又怎麼能看出精神生活的希望呢?禅家說:

  “分別各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還是老實一點生活,只問實現,不問比較。只問享用,不求享有。只知平凡,不求非凡。不求功,不干名,功名來時,不要把它當功名,只把它看做實現的機會。好一顆平凡之心,展現無量光明智慧與自在,“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這就是禅門的持心。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懂得平凡,才有真正的樂趣和清閒。你用不著誇耀自己,所以覺得清閒。你不必擔心別人的閒言閒語,所以無優無慮。

  有空閒的時候,你可以種花養性,可以作畫怡情,可以詩歌抒懷,可以散步健身。這能使你在忙碌的工作之外,發現“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情懷。而松老雲閒,曠然自在的野趣,卻也能在都市叢林中展現清機。現代人是勞碌的,是多欲奔騰的。所以要在擾攘的生活中,培養平凡的閒情。不妨忙裡偷閒,淨化身心,靜靜地讓自己蘇醒。當你能體驗到:

  “兀然無事坐,

   何曾有人喚。”

  這樣一種孑然獨立之情境,你便會發現,生活的本質確實不是尋求別人來肯定,而是要你自己去肯定自己。

  唐朝懶瓒和尚說:“向外覓功夫,總是癡愚漢”。

  不要再迷失了,要平凡些。只有平凡之心,才看出平凡的希望。

  平凡之心,最容易孕育友誼,因為你親切,不虛假,不以高明逼人,不以睥視的眼神君臨別人。所以你通身散放著人情味,這種人情味是貼切溫暖的,是閒適的君子之交,像清水那般高潔。請留意,平凡的友情最美,最符合人類的天性。唐朝永嘉大師說:

  “圓頓教,

   勿人情。”

  真正對人類情性最有益的圓滿之教,不是建立在庸俗瑰麗的奢侈人情上。

  現代人為了會友,必須山珍海味,流俗成風,大家揮金如土,一客西餐高達萬元。在許多人的觀念裡,宴客若不是昂貴,就不夠體面;邀友若不講排場,就不夠隆重。至於是否真正隆情高誼,那就不去聞問了。所以一場婚禮要有百桌酒席,一個歡迎會要盛大場面。但酒席才散,離婚之念已起;歡迎的熱情未消,利害沖突已深埋在心。我認為,人類最需要的還是恬淡和平凡。只有這樣的情誼,才是真正的幸福。

  功利的社會風氣,正影響每一個人的性情;緊張、忙碌和競爭的生活方式,已把感情生活扭曲。

  我們當然要繼續用理性來發展一個更富足的社會,但是如果在情感上,沒有得到淨化,找不出它的路,那麼這科技的社會都市叢林,比起幾萬年前,人類生活在原始叢林裡,將更加危險。該是重視性情開展的時候了,否則絕望的情感生活,將活活把我們悶死在浮躁多欲,彼此冷漠的現代社會裡。

  請留意!

  人生很短,我們是來生活的,而不是來爭奪的。是來拓展幸福的,而不是來彼此折磨的。我們來尋求精神生活的出路,看出希望和意義,而不是來迷戀那帶不走的虛名、地位和財富。        

 

上一篇:星雲法師:對戒的開示
下一篇:星雲法師:淨修法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