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看出希望來
鄭石巖
第二章 希望的線索
在無量壽佛的殿堂,
亮麗的毫光中,
我看到希望,
映在童稚好奇的明眸,
泛起天真爛漫的歡顏。
我看到希望,
閃爍在晨曦的露珠裡,
化作秀色千山。
希望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懷著希望,無處不自在;活在希望裡,無處不令你歡喜豐足。希望能沃壯你的人生,讓你意興風發,令你充實穩健,免於迷失的痛苦。不過,請注意,希望不是貪婪的合理化,更非野心,而是在你醒悟之後,綻放出來的智能與活力。
希望是人生的慧眼,像識途老馬一樣,帶領你走出困境。它是人類禀賦的潛能和創意,能絢爛你的人生。希望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想,能引領你走向自我實現的康莊大道。
發現生命的意義和究竟就是希望,看出精神生活的出路就是希望,找出事業和工作成功之道也是希望。希望是生命實現的智能。是存在的肯定,是真、善、美的表現。
每一個人都禀賦著希望,它是與生俱來的。人之所以絕望、墮落、壓世、暴力,是因為他的希望有了障礙。這障礙包括了知的障礙和情感的障礙。而障礙的形成,則來自對生活麻木與疏離。
如果說生活和工作是一種適應,那麼由適應到成功的同時,便開始埋下另一個失敗的原因,那就是適應性退化。道家說“福兮禍之所倚”。,當一個人在某一件事情成功時,他的智能很容易被成功的刻板思想或躊躇志滿所障礙。然而,悟道的禅者,卻能從中超越出來,解脫出來,保持著希望與智能。所以禅者會說:
“我很高興對事物保持新鮮的看法;我擺脫了被某一觀念、立場、習慣或規矩所限制的窠臼。”
於是,他們把剛才對的捨棄,也把剛剛錯的捨棄,讓自己清醒機警的面對現在,所以叫做兩忘。所謂:
“兩頭共坐斷,
八面起清風。”
人唯有放下成功的興奮,不執著在過去成功的方法上;另一方面又得從過去失敗的懼怕和錯誤的思想與行為中解脫出來。這才是兩頭共坐斷,八面起清風,真正覺醒過來看到希望。
經營事業成功的訣竅是創造。過喜悅生活的契機也是創造。創造最忌諱的是被過去的經驗所縛。被縛就產生無明、成見和刻板。成功的經驗若不加洗滌,會束縛思想,失敗的經驗若未經希望的透析,也會使人喪志。人唯有“出入即離兩邊”,才能免於思想和情感的僵化與麻木。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任何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會產生適應性退化。那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彈性疲乏。人的思想和情感,一旦發生彈性疲乏,就會失去朝氣,失去主動積極性和敏銳的覺察力。這時,希望的眼神也就模糊了。
我們不能把希望界定成目標,因為目標是希望的產物。我們更不能把欲望視為希望,因為欲望使人陷於被動性,甚而淪為欲望的奴隸。因此,人類唯有培養悟和覺醒的能力,去發現意義,才能看出生活與工作的希望。以下是孕育希望的幾個可行之道。
一、開悟思考
開悟思考能孕育你的創意。我們用創意去解決問題,勘破煩惱,創新生活,改進工作。所以開悟是人們發現希望的途徑。人,一旦使用開悟思考,處處都有新的覺照和發現,就像月光遍灑大地一樣,無處不是銀色的光芒。有一則禅語說:
“打起水波,
水濺葉,
今夜葉葉都有月。”
你開悟了,處處都顯露著創意,所以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那法王身就是人類的希望。
現代人最需要開悟思考。特別是我們的社會風氣,幾乎缺乏開悟思考,比如說,我們把教育視為學歷的取得,教給學生一些刻板化的知識,甚至連教學也是千篇一律。我們美其名叫教育機會平等,至於學生是否學到所需要的活潑經驗和能力,則鮮少被考慮。這些注入式的教學,安排得死死的,貶抑了創意和自由思考的天性。這樣的教育,使學生無從在教育中看出希望或愛好。他們除了重重厚厚的書包、一張張的考卷和成績單之外,看不出什麼學習和成長的喜悅。
我們的社會跟學校也沒有什麼不同。人們在工作之外,似乎不懂得休閒生活,如果有也是刻板的、僵硬的。比如說,人為了完成登山而登山,為了“應該”郊游而外出,把休閒當作工作來做,結果總是精疲力竭,甚至興趣索然的回來。其實登山、郊游、拜訪朋友、看球賽、聽一場音樂會,都是休閒,應該是生機盎然的。但是由於刻板的習慣,人們一直感受不到它的可愛,看不出它的美。至於另外一種人,不知道休閒是何物,而把自己囚進煩惱的牢籠,愁眉不展,牽腸掛肚,那就更品觸不到開悟的生活。
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你是否只把它當做寄居的旅店,是否只把它當做不回來睡眠的窩?是否把它當做是一本難念的經?如果是這樣,家庭的美和情趣一定被你折損了。你要用開悟的思考,把家庭生活安排得生動,有歡笑,有逗趣,能寬容,能欣賞,家庭才變得溫馨。
家庭成員,最忌諱以自己的刻板印象彼此互相批評。許多夫婦為了穿著、生活習慣、語言、宗教、教育子女、開支等等相互批評。他們刻板的堅持己見,而不願意相互尊重。結果,把許多生活情趣完全抹煞。
開悟思考,就是從刻板與成見的繭中走出來,離開“井中蛙”的世界,發現無量無邊的精神生活“法界”。你一定聽說過“佛法無邊”這句話,只要你願意從刻板的習性走出來,必然會看到那不可思議之處。唐朝趙州禅師答復弟子問道時說:
“請放下!”
多麼言簡意赅的回答。人因為堅持己見,所以聽不到別人的建言;為了一己的私利,才看不到富裕;只注意自己的立場,就失去莊嚴的態度。
與人相處的障礙在自己有成見,研究學問的障礙在食古不化,道德情操的難處在於拘泥規范,情感悅樂的盲點在愚癡執著。若能透過開悟思考,一時將成見、規范和執著統統放下,就能真正張開眼睛觀察,以清新的態度接物,生活的創意也就展現出來。元興大浪禅師說:
“隨流始得妙,
住岸卻成迷。”
透過開悟思考,能在觸目遇緣中,有著清新的感受。一般人煩惱塵重,看到花落的景象,並沒有什麼反應,但是詩人卻能感受到“春去花更香”之美。再說,幾朶不起眼的花草,一到藝術家的手裡,可以插成蒼勁秀麗的盆花。一個有禅趣的人,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出優美的人性與情趣,在普通的工作或事物上,流瀉出創意,不時有清新脫俗的發現。
一般所謂的創意,是從驚奇中發現出來的,事實上科技就是人類事物發生驚奇的產物。驚奇是開悟思考的結果,它是一種開解與發現,而不是限定與規范。換言之,愈是設下規范,就愈把自己囚住;越多的禁忌和迷信,就越不容易開展智慧。
把孩子管得太嚴,每天只讓他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往返,而沒有提供開闊的視野和生活體驗,這跟在牛棚裡飼牛沒有什麼兩樣。配偶的一方把對方約束得唯唯諾諾,這對夫妻,怎麼樣也享受不到活潑的情愛。禅門總是說:
“枯木花開。”
如果不是把既有的習性破除或放下,又怎麼能看出生機呢?如果不把種種枷鎖放開來,怎麼會有“藍天不礙白雲飛”的自由心靈呢?
創意不是游手好閒和不學無術的人所能觸及的。人若沒有經過一番學習,吸收別人的經驗,很難孕育出深邃的智慧。因此,無論你要做什麼事,都要痛下苦功夫,從吸取經驗到發展智慧,兩者必須並重。禅家說:
“胎中童子眉如雪。”
創意的背後,有著九流十家的豐富知識,而且是長遠努力和證驗的結晶。不過,開悟的思考不是用所學過的知識來看問題,而是用它的弦外之音來發現個中的新奇。宋朝道隱禅師的弟子問說“請老師經我個指南”,他說:
“妙引靈機事,
波澄顯異輸。”
真正的創意不只是創造者本身的知識經驗,還需要心平氣和的悠閒,才有清新的創意。
現在,我們的社會,普遍呈現著擾攘的現象。人們偏愛在膚淺的批評中相互攻讦,而不願深入探討,以厘清事實。波濤洶湧的輿論,把整個社會弄得心浮氣躁。在這種情況下,開悟與創意的經驗漸失。因此,我們的社會性格變得輕浮,智慧的抉擇被常識判斷取代,而陷入非創意生活的泥淖。
民主自由的社會,當然要重視民意,它是施政的重要依據和指標。但是民意只是一種意見,通常它以欲求的方式表現;它必須透過創意思考與分析,才可能做出最好的決策。意見是盲目的,特別是在輿論自由的地方,意見可以透過廣告和宣傳而擴大或扭曲。因此,做為一個企業或政府的決策者,一定要分清意見和事實,並透過開悟思考,看出決策的希望。
二、開放的經驗
創意的產生,須從開放的經驗開始。所謂開放的經驗,是指以平等心,如實的接納各種經驗。換言之,如果人能以無私、無偏見,不受情緒影響,敞開心靈去接納各種經驗。便能真正做到“無是無非,無善無惡”,以心平氣和來接納各種意見,觀察種種事物。
我們在生活中不停地接納訊息,據以正確判斷和回應外在的情境。如果我們先有了防衛機制,就會把外來的訊息和經驗加以扭曲,甚至把它排擠於思想之外。比如說,自己對別人有了敵意,對方所作的善意,即可能被扭曲為惡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境,心境影響事物的認知,故雲:
“心隨境轉。”
就拿防衛機制的文飾作用來說,它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立場而以動聽的理由來代替真理由的現象。比如某甲不善於交際而害怕交際,卻又給自己一個好理由說,他喜歡獨自在家裡比較安靜。他不斷拿這個理由來婉拒別人邀請,把參加交際活動的機會抹煞,而使他愈缺乏交際的經驗,更害怕交際。社交的希望也就斷送了。
投射作用也會阻礙心智的成長,當一人有了錯誤或缺點,卻把它诿諸於別人身上。家庭生活中,最常發生的問題是公婆和媳婦互把過錯往對方推,用以防衛自己。結果總是忽略了改正自己的缺點,而又觸怒了對方。家庭生活的創意盡失,成天處於敵意和沖突之中,要想締造和諧家庭的希望就渺茫了。
壓抑也是一種防衛,人若把某些情緒經驗壓抑下來,或者想把它遺忘時,所壓抑的痛苦經驗和情緒沖動未必消失。它可能成為潛意識中的一種情結,一有機會即可能以有害的形式出現。許多精神上的症狀,就是因為壓抑而引起的。壓抑不但容易造成精神疾病,而且也因為不能充分認識經驗,而使創意和心智得不到開展。
開放的經驗是指能敞開自己的心胸,去接納和面對所經驗的種種事物。你不要被榮辱所限,而不敢張開法眼去看清楚:更不要被是非成敗所威脅,而關閉心扉,作逃避之想。禅宗《心王銘》中所說:
“面門出入,
應物隨情。”
人只有在沒有防衛的時候,才讓所有的經驗自由出入於心中,只有在沒有憎愛的時候,才可能看清那些訊息和經驗的本質,這就是清醒。請注意,有清醒才有創意,才有希望。
在生活中,顧忌越多,創意就越少;欲望越重,創意便無從施展。人若毫無顧慮,那就是蠻干,但是遷就層面若復雜,則創意的思考早已夭折。你必須保持開放的心靈,像閒著無事一樣,才能“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也才能做到臨濟的所謂的“無事是貴人”無事的開放,才能看出貴人般的希望。
三、內在的聲音
創意往往來自內在的心聲。一般人只能聽到別人的意見,被外來的意見所左右,卻聽不到內心深處所發出來的啟示。基本上,個人若一意追求別人的稱許,規避別人的批評,內在潛能就會被壓抑下來,創意也就胎死腹中。因此,一個肯定性較好,內心比較安定的人,創造性也比較高。禅門把這種肯定內在心聲的態度稱為“作得主人”。唐朝瑞嚴彥禅師,經常呼叫自己“主人公”,然後自己應喏,無非是為了提醒自己,靜下來聽聽內在的心聲。禅家常說:
“讀經看教,
言語婉轉總歸自己。”
無論是研究學問,學佛證道,都得歸宗於自己的心聲,而不是別人的臉色。當然,學習任何學問,初期一定要多方面琢磨,多聽別人的意見和指正。但是,當自己要獨立生活,或獨立創作或研究學問時,就必須有好的肯定性,才能把內在的心聲或潛能轉化為創意。
所以,你要做決策時,先要平心靜氣去聽別人的意見,去搜集資料,去接受別人的的批評和指正,並進行討論。你要仔細聽各種不同的聲音,記下來,並親自一再分析這些資料。然後,你要有一段時間,把它推開,離開它,不去思考它,讓自己入於“空”的心境。這時,內在意識的創意,自然行動起來。它是在你不去想它,不去煩心,不去擔優時開始工作。當它自然孚育完成時,創意會浮現出來的。
你遇上抉擇困難時,要聽聽內在的心聲;碰上苦無對策時,要聽聽自心深處的訊息。日本已逝的大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就經常采取這種方法,甚至每一個周末,他都要有一段時間靜默,培養自己的創意銳智。《維摩诘經》中談到:
“一默如雷。”
請注意,在沉默的時候,才是創造力開啟的時候。中國禅宗到了唐朝中業臨濟義玄時,對於般若智慧的開啟方法,有了更徹底的見解。有一次,他的老師黃檗吩咐侍者去拿百丈先師的禅板來,要把這些象征禅法的證物傳給他。可是,臨濟卻對侍者說:
“請拿火來。”
這時黃檗叫道,“不必了,只要有他自己就夠了,他以後坐斷天下人舌頭。”臨濟禅師拿火要燒的正是那些外在的意見和教誡,他從學習到創造,自己都已作得了主。黃檗禅師也深知這位學生已經發現內在的自己,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了,所以說,只要“他自己”就夠了,無需依賴外在任何東西,他已能獨立思考,能坐斷天下人舌頭,看出光明的希望。臨濟還有一句話說:
“諸方火葬,我這裡活埋。”
他所揭示的就是要從死的資訊中解脫出來,火葬它也好,活埋它也好,真正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無位真人”的心聲。他為了強調破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他告訴弟子們說:
“道流!你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
臨濟這段活,常被誤會為殺佛殺祖,殺父殺母的叛逆思想。事實上,殺的意思是鏟除,在自己做抉擇的時候,要鏟除任何干擾,即使是佛祖、父母這麼位尊的人來說情設誘,也置之不理,這才不會被惑,才有創意,才有希望。
我們的社會,很講私情,屬於創意的公理不張。做為一位政府官員,如果不擺脫民意代表的關說和壓力,就難以發揮智慧,為民服務。另一方面,如果民意代表,不扪心自問,靜聽內在良知的呼喚,則為民喉舌的聲音,不免成為自我迷失的嘶喊。禅家常說:
“達摩東來只為尋個不被人惑的人。”
只有那不被成見所惑,不被色相所欺,不被物欲所蔽,不被權勢和煩惱所障的人,才能聽到心靈深處所捎來的消息,那就是創意和希望。
四、靈機一現
創意的靈感是怎麼來的,希望的曙光是怎麼出現的,含糊籠統的說法是頓悟。然而,頓悟又是什麼呢?頓悟看是剎那間的一種領悟或發現,但就過程而言,可以解釋為從一個或多個現有的觀念,突然移接到一個待解決的問題上面,發生並列,而有了新的發現。這個嶄新的創意也許可以建立自己的人生觀,解析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解決一個文學或藝術上的難題,或者釋懷心中的煩惱重擔。創意有時也可能是一個幽默、笑話或者一個情趣。頓悟是不分大小,無分對象,沒有時間或環境限制的,但它的本質是創意。
唐朝香嚴智閒禅師,是在菜圃除草時,無意中拋丟瓦礫而擊中竹子,發出清脆的聲響,因而悟道,貫通了佛理,直滲自己的心底。我認為,那擊石聲只是一個媒介,他把當時心中所思想的問題和一些已知的經驗,突然並列而有了新的發現,豁然省悟。這看是簡單,但它的內在心理運作,卻非常復雜,他只用幾句禅詩說: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治,
動容揚古道,
不墮悄然機。”
這一首詩偈是他自己悟道的答案,卻不是共同的悟道方法或過程,因為,輪到我們自己以石擊竹時,卻悟不出個什麼。因此,任何一個頓悟,都是主觀的,是不可能用語言文字把那內心運作的過程說得明白,因為那是一種個人的內在經驗。
不過,我們可以理解到,觸發靈感時的移接或並列,是在個人潛意識裡,進行一項選擇。這選擇是開放了外在與內在的經驗,在極有彈性的關系下,自由地嘗試進行,而決定性因素卻是自己當時的感受性。
當一個人發現創意時,不只解決了他所面對的問題,同時他的心靈也起了很大的變化,也許是一種喜悅,因為那是從平凡的已知,看到一個神奇的新知,所以唐朝洞山禅師在悟道時說:
“我豈敢說不高興,我高興得像在拉圾堆中撿到明珠。”其次,頓悟也會給悟者帶來松弛和自在。這也許是由於內心求知的張力得到釋放,所以有氣定神閒之感,故雲:
“昨夜一聲雁,
清風萬裡秋。”
而臨濟禅師悟道時,卻又覺得原來如此,他說:
“原來黃檗的佛法只有這麼一點!”
當一個人從一個已知的現在,突然跨越到另一個未知的情境時,確實有一種解脫的感覺,而他所解脫的正是未開悟時的困頓與煩惱。所以,創意本身就是一種喜悅。
最後,靈機一現所發現的創意,必然想跟別人分享,那時確有不吐不快的感覺。人之所以願意把自己的創造跟別人分享,正是大乘佛教的菩薩精神。做為一個禅佛教的悟道者,一定要下山來弘揚大教,不正是很自然的流露嗎?
人就在這靈機一現時,成就了種種喜悅,也肯定了生活的意義,所以唐朝法眼文益禅師說:
“萬家之中獨露身。”
我們隨時隨地都可能悟,都可能發現那令人喜悅的創意,而活得真實、喜悅和充實。這創意正是自我肯定的希望。
五、安靖中創造
創意的思考,不但能解答我們的疑問,同時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培養幸福人生、提高生活情趣的必要途徑。創意就是生活的道,也是生活的希望和曙光。任何事物,經過醒悟都可以變得美好,甚至在屬靈的宗教生活上,也只有透過醒悟才能產生虔誠的正信。禅家所重視的是:
“悟法傳衣。”
這意味著只有透過清醒的創意,才能發現正信和真理,才能張開法眼,看出十方法界——圓融的精神共同體。只有徹悟的人,才能接受傳衣,才真正得到心傳。
這悟法傳衣的醒悟,是否有一定的軌跡可循呢?是否在特定情況下,較容易產生悟的心理活動,從而看出希望的曙光呢?禅門對於這一問題似乎非常重視,而所關注的重點似乎就在於心安,一種安全感的培養。我稱它叫“安靖”,它具有安全感和冷靜或鎮定的意味。
悟法或創意並不是用強迫的力量所能激發出來的。它是在綏靖的心理狀態下,主動流瀉出來的,因此,人們必須保持適當的心理環境,才滋潤創意的萌芽。這個心理環境就是安全感~~一種安靖的狀態。中國禅宗第二代祖慧可,在未悟道時對達摩說:
“我心裡不安,請老師替我安。”
安全感不夠,顯然無從承擔醒悟前的疑惑和壓力。安全感不夠,也展開不了大悲大願的氣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也絕不敢在醒悟之後,對真、善、美作一番矜持。唐朝的巖頭和雪峯兩個人是師兄弟,他們一起行腳來到湖南鳌山,兩人觸及見道的問題時,雪峯指著自己胸口說:
“我這裡還不夠安穩,怎敢宣揚大教,自欺欺人呢?”
安全感和穩定的心理狀態,如果沒有培養起來,是不可能悟道發慧的,是不可能有創意、有希望的。
培養安靖的心情,就是禅門中漸修的重要課程。唐朝法融禅師,庵居周圍,唯見虎狼之類,這表現了他的安靖之功,感應禽獸相安而居。人也是一樣,一定要與別人活在相互信任與安全感之中,才能在生活中發慧悟道,否則防衛機制一起,所有的創意就被焦慮不安所破壞。怎樣才能培養安靖之心呢?
·要接納自己,喜歡自己,肯定自己的意義與價值。
·避免用別人的評價來干擾自己。評價未必是事實,而是別人的好惡,如果它干擾了你的判斷,就是被境界所牽,自己就會迷失而失去創意和覺性。
·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你若能以慈悲心來看人,就能了解別人,同情別人和接納別人。當自己與別人不存對立狀態時,自己的肯定性隨之提高,從而產生真正的創意。
人是在肯定自己和接納自己時,才散發安靖的感覺。人必須知道自己是無可逃避的,除非能接受並承擔現在的一切,否則不可能看出生活有什麼樂趣。除非你能肯定自己,把唯一獨特的潛能發揮出來,在生活中產生創意,否則就注定不快樂。每個人都有優點,一定要懂得賞識自己,知道給自己打氣。當然,也要看出自己的缺陷,知道怎麼避免錯誤勇於改正。
具有肯定性的人必能對自己的創意思考加以堅持。他有信心維護真理,不被批評、輿論和閒言閒語所動。發明電報的摩斯,在研究初期,別人批評他是可笑的呆子。哥達德在發明火箭時,被譏作瘋子。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被他們家鄉的人批評為頑劣的傻瓜,但是他們有著強烈的肯定性,他們都成功了。
許多人都認為毅力使一個人成功,這當然有道理,但卻很少人注意到,毅力是安靖的產品。安靖或安全感不但孕育了創意,也引發了毅力。安靖的態度是人生中最美的特質,你一定自我訓練,特別是對幼年和童年的孩子,要給予安全感。請留意,缺乏安靖的毅力只是一種猛勁,有時還脫離不了頑固和僵化。
安靖給人機會孕育信心、智慧、創意和人生的希望。我們的國民教育並不重視學生的安全感。許多學生在教鞭的威嚇下讀書,一班之中難得有幾位學生是自動學習的。這似乎是一個惡性循環,老師越是采取高壓,學生就越失去自治能力。而老師為了維持成績的水准,又不得不采取打罵。這樣的教育,使得學生在學習上看不出興趣,無從產生信心和主動學習的態度。
最近,台北市立民族國中的周麗玉校長,跟我談起現階段的一些教育問題,她說:“許多家長以為教育就是學生的成績單,成績好就高興,低落就要受責備,甚至被羞一番。事實上,教育的本質是給予學生信心和啟發,引導其心智不斷的成長。”
每當我接到自己子女的班級成績單時,也會看到一些孩子的成績在三十分以下,甚至只有十幾分的。我首先想到的是:這些學業上低成就的孩子,是否在別的方面得到肯定?是否已經得到必要的補救教學?是否在人際關系、群育、德育或體育上找到成就感?否則,這些孩子是否會覺得空虛、無奈、彷徨,甚或自暴自棄?而成為現代的新書僮,只是來陪伴別人讀書?想起這些事情,則不免令人擔心。
其次,影響個人安靖、破壞個人創意與希望的另一因素,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人只要處處怕別人批評,感情和思想就不屬於自己,而成為別人的奴隸。心理學把這種向外尋求價值的人叫外控型的人,而外控型人格的缺點就是容易迷失。他們的創意總是在疲於爭取外在榮耀和肯定中消失。唐朝神秀禅師揭示弟子,如果自己不斷往外尋求,就會迷失本有的醒悟本性和創意,他說: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將心外求捨父逃走。”
人不可以仰賴別人來肯定或評價自己,只有能自己作評價的人,才能看出希望。禅門常教導弟子在受到毀譽時,輕輕的告訴自己說:
“不睬它!”
但是對於別人的指正和都示,卻又誠心的說:
“信受奉行。”
不理睬別人的品頭論足,使我們自由心安。對於別人的指正信受奉行,能使自己智慧增長。這就是生命成長的希望。
最後,同情和同理之心,使我們能接納別人,了解別人。在彼此接納之中,產生了安全感。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無所畏懼,意見的溝通沒有困難,創意的表達有信心。許多夫婦不知道彼此相互體諒,不能以神往的心情將心比心,所以有了許多誤會、顧忌和防衛,甚至因為彼此不能諒解,平添了多少舊愁新怨。
家庭成員的相互信賴,可以產生輕松的情趣,孕育彼此的互愛,激發生活的創意,所謂“家和萬事興”,生活在較多安全感的家庭,不只幸福,而且有好的創意,達摩在他的《大乘八道四行》中說:
“安心無為,
形隨運轉。”
心理安靖的人,無需起心作為,用種種防衛機制來維護自尊。這時,無論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正確的判斷和思路,光明的好運就呈現在眼前。
六、自由神馳
人如果能在無拘無束中自由思考,就會產生較高的創意。比如說,教室裡的幼童,若給他們自由作畫的機會,就會表現出許多創意。也許狗的頭畫得太大,腳掌畫個汽車的形狀,看起來有些怪模怪樣。但是,仔細聽他解說,他會告訴你:頭部最重要,所以要畫得大,狗兒跑得快,所以腳掌要畫成汽車模樣。這樣的畫雖然不像實物,但是孩子卻是在創作,而且畫得比實物更真實。
在企業界的辦公室裡,為了激發同僚的創造力,他們采用了腦力激蕩會議(the Session of Brain Storming)。讓每一個人對一個待解決的問題神弛遐想,提出他們的想法、建議和發現。彼此不作批評,不作討論,只是把心中想到的說出來。由於每一個人都無忌於是否可行,不擔心被批評為幼稚和不切實際等等。所以所提的點子具有高度的創意。接著,他們把這些點子,加以整理、討論、進一步研究,而成為一個具有創意的決策或新產品。唐朝牛頭法融禅師在《心銘》中說:
“一心有滯,
諸法不通。”
人若有顧慮、私欲、成見和偏見,自由的心靈就被滯塞了。因此,只有懂得“無心用功”的人,才能以自由的心智(無心),去面對種種挑戰(用功),開拓生命的希望。
心靈的自由與禅家所謂的“自得心開”是一樣的。心地開放的人,能主動引發感受性、觀念的移接,並發現新的意義。因此,自由的神馳有助於創意的展現。
不過,自由絕非為所欲為,也非不接受社會規范的約束。一個被激怒而動以暴力的人是不自由的;同樣的,貪婪於物欲的追求,也是不自由。心靈的自由是人類覺性和創造力的根源,它即是希望的本身。
希望不是貪婪,不是欲望,而是一種自由的心智。透過它,我們有了創意,看出自己的目標,發現生活的意義。每一個人都要學習開悟,涵養開悟的經驗,這樣才能聆聽自性中智慧的心聲,在平靜的心境下,透露希望的訊息。人必須天天心懷希望,當然也要時時踏尋希望的線索,因為只有透過這些線索,才能一探希望的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