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看出希望來
鄭石巖
序
在我弘揚佛法和從事生活輔導的經驗中,發現希望可能是一個人積極振作、引發創意、帶來活潑悅樂的根本原因。人若能在失敗中看出希望,很快就能恢復毫氣;若能在落魄中看出希望,很快就能消除痛苦,重振銳勁。人一旦發現了希望,即刻由消極轉為積極,從悲觀轉為樂觀。我很驚奇的發現,人無時無刻不需要希望。它既是一種心理需要,又是一種光明性的動力。沒有它就注定墮落、失敗,甚至瘋狂。
希望使一個人在精神生活上感到充實而不空虛,待人處世穩健而激越。它是一種心力的光明導向,智慧的表現,心理意識的遠景,同時也是生活的價值導向。對自己看出希望的人,一定能活得起勁,表現出活潑成功的人生。
希望是由自己發現得來的,不是抄襲或摹仿來的。它是透過參悟的過程而發現,不是透過追求、欲望和野心建構起來的。因此,人若不斷的向外追求物欲,就會被物欲所蒙蔽;他注定看不出希望,陷入迷失的泥淖。追求和貪婪表現在占有和囤積,思想舊脫離不了斤斤計較的執著,所以生活訴創造性破壞了,智慧萎縮了,隨之而來的是精神生活的困頓與瘋狂。反之,若能張開自己的法眼,看出希望來,就會活得真實優游,活潑而有創意。
希望也是心理健康或病態的決定性因素。能在生活中看出希望的人,處處表現出自信、主動、樂觀和開闊的心胸。而看不出希望的人,就顯得消沉、憂郁、墮落和隨波逐流。看不出希望的人,在情緒上也顯很壓抑、緊張、困頓和疲勞,因為他無法從許多塵勞中解脫出來,他的心靈失去了回旋的空間,失去自由,所以經常有窒息的苦悶。
人在意見相左和利害沖突的時候,若看不出希望,必然產生暴力和紛爭;遇事不如意的時候,若看不出希望,就會憤恨而情急敗壞。婚姻的破裂,朋友的反目,人際的糾紛,事業陷入困境,都是看不出希望的結果。至於自暴自棄、墮落吸毒、游手好閒等,更是看不出希望所致。
從禅的觀點來看,悟就是看出希望來。這是指能夠從生活中看出意義,在煩惱中頓悟解脫,在事業上看出遠景,在精神上流露著積極主動的力量,在性靈上得到真正的自由與開放。《六祖壇經》解釋悟的本質說,“去除執心,通達無礙”,“一念悟則煩惱成菩提“。因此,悟即是用自己的清淨清醒之心,看出生活上的希望。這希望可能是一個創意,一個引導自己安身立命的價值體系,也可能就是一種信心或心力的出路與遠景。
這本書以禅學和理學來解釋“悟——看出希望”的心理歷程。說明它的妙用,闡述悟和看出希望的線索,分析不能開悟和看出希望的原因,並對如何去何從避開消極的心理陷穽加以討論。
接著,本書透過禅的開悟性思考,開放的經驗,聆聽自性的心聲以及自由的神馳等法門,解釋看出希望的入手方法。依我個人的體驗,悟並不若想像中那麼神秘,只要能掌握基本的線索,實際去作練習,在平常生活中,隨時都會看出希望,感受到悟的體驗,從而展現出“覺·有情”的菩薩矜懷,並在家庭與親情中表現了喜樂,在生活中流露高潔的性情和開朗的情懷。
禅的宗旨在於啟發個人,成為有覺性、有情感、有智慧、能過實現生活的自由人。禅本身就是人性的光輝和希望。而我們就是要透過悟的過程,來看出生活和生命的希望,從而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質,這也是討論的重點之一。
我深信決定人類精神生活的關鍵因素,是情感而非理智。因為理智的展現,遠在情感發展之後,而且理智經常遭受情感的干擾和扭曲。如果情感不能有所覺醒,理智就不容易發揮正常的功能。因此,佛家把菩薩解釋為“覺·有情”是很有道理,很圓融的。
此外,人生需要一個終極的希望,它是一個統整的價值體系,也是精神生活的導向。沒有它,生活就會盲目失控,蒼白而消沉。因此,對於人生的終極希望,也作了討論。
本書共分十章,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則長短句構成的“現代偈”,扼要對該章的旨意作個引言,我不是詩人,也從來沒有發表過詩作,不敢稱其為詩。不過,我相信每一則偈子,都帶著詩一般的靈耀和豐富情韻,特別是所透露的禅門情懷和宗教情操,希望它能引起讀者對“宗”門的共鳴。
全書旨在討論悟這個“看出希望來”的心理歷程,為了實用,我完全以現代人的生活經驗和思想語言作舉證說明。相信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希望,悟出自己的圓滿人生。
鄭石巖 寫於木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