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換個想法更好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換個想法更好

鄭石巖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   

[篇頭語]

  平常生活所接觸、作意、感受和思想的內容,漸漸累積結合成心思,形成一種反應習慣,或適應環境的基本態度或觀念,那就是唯識論所謂的“思”。它是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個人的固定性特質,無論他到哪裡,碰到什麼事,都有著相同的習慣性反應。

  性格焦慮的人,無論到哪裡都會覺得不安。防衛性高的人,處處都免不了用敵意的眼光來看事情;習於安樂的人,免不了貪圖享受。在所謂的八識心田中,不斷反應出自己的想法、行動、情緒、感情和興趣,而構成一個人的人生。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美好的人生,不過它大部分置根於自己的心思之上。心思包括了思想、見地、看法、價值和態度,是左右生涯和命運的舵手,直接影響人的生活。因此要想創造美好的未來,就得先為這塊心田奠定好的基礎。

  心思大抵由兩方面構成,其一是遺傳和“歷劫”以來積習的業識,其二是成長過程中學習得來的種種經驗和知識。它們構成相當結構性的意識體,有些是我們能意識得到的,有些則潛藏在潛意識中俟機而動。

  我知道要改變人的性格,殊非容易,但是如你不留意它的運作,任憑它的擺布,就很容易失控,因為從心思中浮現出來的意識,有些是建設性的,是理性的;也有些是邪惡的,是非理性的意識。於是人需要一套經營之道,要有管理的方法,這才能對觸、作意、受、想等四個層面,產生正面的互動,否則就會陷於墮落和不幸。

  我認為健全的心靈生活,必先學習幾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一)工具;生活所必須的能力和正確規范。(二)慈悲:對生活的熱愛和奉獻的精神。(三)真實:不讓自己陷於虛妄與迷失。(四)簡樸:單純素樸,它令我們的心力得到發揮。如果在自己的意識田裡,種的不是這些,而是紛煩糾葛的想法,那麼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生活就受到阻礙。

  在實務經驗中,我發現單純素樸的生活態度,是維持精神成長和智慧開展的前提。人必須學習以簡馭繁,並透過單純的態度,使精神集中,培養其毅力和信心。生活態度越單純,思考也就越趨缜密。反之,態度越是復雜,思考也越沒有條理。人的幸福來自單純與素樸,因為它是知足常樂的根源。另一方面,也因為單純素樸的態度,使人容易體會到生活中的歡喜,並與精神的本體世界產生高層的互動和感應。

  消極思想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的瘟疫。人越是對精神生活抱著消極態度,越需要透過物質的享受來填補;越是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就有越多的偏差行為和心理症狀。如果我們不願意用積極的眼光來正視生命的美好,而傾向於追求過多的聲光之娛,主動自然的喜樂消失,被動的娛樂增加,生命將是一場沮喪。於是,阻止消極的生活態度,應是現代教育和心理谘商工作的重心。

  消極的心思有其運作的謬誤,我們必須克服這些謬誤,才能恢復心理的平衡和樂觀,這在“莫讓消極思想綁架”一節中有著詳細陳述。不過我要提醒讀者,所謂消極不只是想法錯誤,同時也是“心向”的錯誤。因為消極者有著自我傷害的傾向,因此,若沒有培養愛與生命的熱情,是很難引發生命的積極光輝。

  此外,心理生活最可怕的是失真,如果你很容易受感動和激情的影響,那麼對事情的看法就容易失真。我特別指出,“提防你的心理弱點”,避免扭曲真實,造成錯誤和迷失。尤其生活在復雜的現代社會,當心外來的欺蒙,要認清他人利用心理弱點的伎倆,讓你墜入迷失和錯誤的陷阱。

  生命是一個不斷接受挑戰的歷程,創傷是難免的。特別是心理創傷,很容易殘留在心思之中,成為久久不能釋懷的心結,而影響生活。於是如何改變創傷所引發的負面態度,就成為谘商的重點。而引導的技巧,就像領航員一樣,要作些必要的指導,而非等著當事人自行摸索。這在“改變態度可以療傷”中,作了詳細的說明。

  世事是無常的,沒有永恆不變的環境,無論在物質上、經濟生活上、文化和社會生活上,必是變遷快速。因此,當你的生活面臨變動時,會產生不安、阻抗和優慮。這時要記得做些調適,才能改變自己的心思。它的重點是主動去做幾件能引起精神振作的事。別為了失敗和損失,持續停留在自怨自艾之中,要再度啟動自己的心力,去迎接新的變化。那些受到離婚創傷的人,事業上面臨挫敗的人,身心受到疾病摧殘的人,都需要改變一些想法和作法,才能消弭愁苦的心思,重新振作起來。

  在人的心思裡,儲存著許多過去的經驗,有些是痛苦的,有些是喜樂的;有些是清醒的思考,也有一些是憤怒的、激情的,它都存放在腦子裡,變成你檔案的一部分。你調出來的是明智的檔案,用它來回應生活,得到成功的可能性就高。反之,你用了激情,那就會造成困擾。

  我們很容易陷入心思失衡裡,你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如果看不出它的價值和意義,就不容易超越挫折和痛苦,就看不出生活的希望。為了能看出生命的希望,讓自己不再彷徨無依,我認為高級宗教,確有助於心靈生活的出路,它能不斷給予新的啟示和領悟。這一部分,已涉及宗教與谘商的結合,在我的經驗中,不少因為接觸了宗教,而得到全新的生活,並發現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最後,我要指陳一件心靈生活的真理:能參透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就能克服生命中坎坷的遭遇。我認為它存在於高級宗教啟示之中,而不是物欲的追尋和占有。

1簡樸生活的動力

  誰能保持簡樸的態度,誰就能有清醒和缜密的思考;誰能實踐簡樸的生活,就能以簡馭繁,而不致煩心困擾。

  我們生活在繁榮富裕的時代,但心裡頭卻叫窮;我們擁有許多聲光之娛,心靈卻變得蒼白空虛,覺得生活無聊。誰都不會否認這是有史以來最富裕的時代,不過大家卻被富裕繁榮的生活所困。

  我們因為忙碌、競爭和追求成長而精疲力竭。一味追逐財富和擁有,無暇親密相處,連親子之間會心的心情都沒有。為了追求所謂的好日子,一個現成的好日子卻被蹧踏。我知道情緒困擾是從這裡滋長出來,身心的疾病也從這裡衍生。,至於大家竭力追尋的幸福,不但得不到它,有許多人正悖離它越來越遠。

  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寫過一篇故事〈追求幸福的伊利亞斯〉。大意是說:伊利亞斯夫妻年輕的時候,只有幾頭牲口,少許的財產。兩夫婦立志要追求幸福,他們胼手胝足,努力營生,後來擁有很大的牧場、花園和財富,聲名遠播。王公貴人、各地士紳,都爭相跟他們往來,到他們家裡做客。為了照顧偌大的牧場和家園,他們雇用了許多工人;為了經營這個大事業,天天忙得不可開交;為了送往迎來,兩夫妻極盡地主之誼招待。

  好景不常,伊利亞斯的家道開始衰落。他的子女都不爭氣,只會游手好閒,耗用家財。加上瘟疫、天災和盜匪,富甲天下的伊利亞斯夫婦,很快就沒落了。到了老年,他們兩人一貧如洗,只得去幫傭。好在這對老夫妻也能樂天知命,在雇主家裡,過著安定的生活。

  有一天,主人宴請親友,這對老人為他們安排料理得當之後,就從客廳退下。在宴會中,主人問親友,“你們認得這對老夫妻嗎?”大家都不認得。主人說,“他們就是伊利亞斯夫婦。”眾親友莫不驚訝,相顧感歎命運保其捉弄人。於是他們請這對老夫妻出來,跟他們談話,甚至給他們一些憐憫和安慰。伊利亞斯說:

  “我們在五十年前,努力追尋幸福,但是沒找到幸福。一直到前兩年,我們一無所有,變成了工人,才真正得到幸福。我說也許你不相信,這就請內人來說吧!”於是老太太說:

  “當我們富有時,有許多事讓我們操心,所以沒有時間交談,沒有時間想到靈魂,向上蒼禱告。我們的顧客多、要盡心款待,以免他們說我們壞話。我們要照顧工人,他們總想偷得東西,當然,我們也盡量要從他們身上得到好處。狼群會來攻擊牲口,小偷會來偷牛羊——我們忙碌又操心,也常因浮躁而吵架。”這些客人問道,“那現在過得如何呢?”她說:

  “現在,我們清晨起來,會說幾句恩愛的話,生活平靜不爭吵。我們只需服侍主人,盡心為主人工作,讓主人獲益。我們工作回來,有晚餐可吃,有乳酒可喝,天冷了有燃料可燒。我們有時間閒談,有時間思考靈魂,也有時間禱告。五十年來我們追尋幸福,直到現在才找到。”這時,客人聽得都笑了。而伊裡亞斯接著說:

  “請不要笑!朋友們。這是生命的真理。起初我們也很愚蠢,為失去財富流淚。但上帝讓我們明白真理。我們說出這事是為了你們,不是為了安慰自己。”

  我很喜歡托爾斯泰寫的這則故事,他指出簡樸精神生活的泉源,是幸福的保障。特地摘錄給讀者參考,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去當窮人或傭人,而是要每一個人去重視生活中單純簡樸的態度。我知道,生活態度越是復雜的人,他的沖突和患得患失也就越嚴重。在谘商工作中我發現,誰能保持簡樸的態度,誰就能有清醒和缜密的思考;誰能實踐簡樸的生活,就能以簡馭繁,把紛繁的工作做好,而不致煩心困擾。

  人想要的東西越多,自己就越覺得匮乏;越是為自己著想,越覺得孤單寂寞。思索太多未來的事,就忽略了現在眼前的喜樂。人是在孤寂、失樂和匮乏感之下,焦慮才迅速的蔓延,錯誤的適應方式才竄起。錯誤的適應包括鬧酒、吸毒、色情和賭博等等,其特質是逃避與麻醉。

  逃避使人與幸福無緣,它使人從問題中逃開,造成知性的退化。他們不能克服難題,卻反而被難題克服。那些放棄努力的成人,與逃學逃家的孩子,在心理層面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好高骛遠、眼高手低,他們的心變復雜了,不肯一點一滴的努力,而造成全盤放棄。一旦走上這條錯誤的適應之路,就連生活中直接感受情趣的能力也會盡失。這時唯一的路就是麻醉,聲光藥物可以麻醉自己,偷竊、犯罪是取得麻醉的手段,至於暴力則是最後一搏的選擇。

  時下年輕人被誤導得相當嚴重。比如說,受教育原是一個單純的課題,它的目標是求知,發展生活上所需要的態度和能力。但它被復雜化,而與成績、等第、名校混雜在一起,更嚴重的是與功利觀念糾纏不清。結果,許多父母所擔心的是孩子的將來,是遙不可及的想像,對於當前的生活與學習內容,並沒有表示興趣和關心,從而領略不到生活與學習的喜悅。

  其實,孩子是因為失去每一個“現在的成長”,才造成學習與適應的困難。孩子的不良適應,早在症狀還沒有出現前就已埋下。這些因子是復雜:大人自己生活在復雜的態度中,以致沒有馀力和時間關心孩子。孩子也生活在復雜中,因為他被復雜的環境包圍著。

  簡樸使人有力,人的專注與好奇來自簡樸。保持簡樸生活,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涯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助益。這些人心智和思考敏銳,他們比一般人更能專注於工作和生活,而滿足感就在簡樸的生活之中。有一位媽媽告訴我:

  “我為孩子設想很多,他卻毫不理睬;我為他的將來擔優,他卻無動於衷。我氣急敗壞,家庭充滿火藥味。”我知道她已陷入復雜和不安之中。因此我告訴她:

  “回到生活的現實來,就能看出他的優點,你就不再懼怕不安;不要用擔優的眼光來訓誡孩子,他就減少創傷。你的愛要保持沒有條件,孩子就不會被你復雜的態度和想法影響,那時反而容易溝通。”

  我們生活在富裕的社會,它提供太多的欲望;生活在變遷快速的環境,它令我們不安;生活在多引誘的經濟市場,它令我們眼花撩亂。請記住!不能隨波逐流,讓自己掉入復雜慌亂的陷阱,要保持簡樸,才能以簡馭繁,過成功幸福的生活。

2莫讓消極綁架

  思想歪曲所造成的困擾,遠大於實際的困難。要取代既存的消極思想,必須認清消極思想的本質,以及培養駁斥消極、建立積極思想的定見。

  人的思想影響生涯、工作和生活的品質,思想更影響情緒和健康。積極的思想引發樂觀進取的態度,情緒跟著就好起來;消極的想法,看什麼都黯淡,情緒就變得沉悶多愁。心理學家貝克(Aoron T·Beck)主張,思想控制人的情緒,因此如何匡正錯誤的觀念、想法或認知,是清除和抑制不當情緒的關鍵。

  跟據貝克的研究,思想與情緒之間互動密切,那些消極性思想表現的方式總有歪曲事實的傾向。因此,如果能認清消極想法的特質,就可以拆穿它而予以打消。貝克等心理學研究發現,思想與情緒的關系是:

  ·你的情緒是由你的思想引發出來的;怎麼想就產生怎樣的心情。

  ·你覺得優心,是因為想法被消極性所支配;這時人生變得黯淡,而且你會相信事態正如所想的那麼糟。

  ·消極思想幾乎都具備嚴重歪曲事實的特質;想法歪曲是優愁的唯一理由。

  於是這些心理學家發展了一套所謂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的方法。這套治療法是幫助當事人,認清自己消極思想的症結,加以識破,從而恢復正常的情緒狀態。貝克認為一般人也可以自助方式,克服壞的心情。當然它的重點就是改變自己的想法。他的做法分三個步驟進行,包括:

  ·具體的寫下你的困擾和原因。

  ·找出它的消極思想特質。

  ·以較為積極的思想取代它或駁斥優心的謬誤。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要取代既存的消極思想,必須認清消極思想的本質,以及培養駁斥消極、建立積極思想的定見。首先,他們指出消極思想的特質包括:

  1、以偏概全的錯誤。例如生活中一件不如意的事,就形成了全部不順心的心情;一個科目沒有考好,便認為已完全失敗;誤說一句不妥當的話,就全盤否定自己的價值。

  2、輕下斷語。稍不如意就覺得困難重重,碰到一點阻礙、不如意或困難就認定成功無望;沒有得到禮遇便推斷別人不肯接納自己;輕下消極的斷語,不肯進一步去培養、爭取或溝通,是消極思想和情緒的溫床。

  3、鑽牛角尖。把眼光投注在一丁點缺失上,思想和注意力逃不出失意的一面,所想的都是灰黯的,情緒很快會低落,心情變得沮喪。

  4、自損風采。把自己的亮麗或優點打折扣,不知道要自我肯定,別人對自己的稱贊,往往把它解釋成應付性或虛假的恭維,感受不到它的價值和喜悅,這會使快樂的心境得不到營養,而沮喪的病毒則繁衍開來。

  5、一廂情願相信命運。對事情不加了解探討,一味歸結於命運如此,“哀莫大於心死”,當一個人相信命中注定成功、身體不好、腦子不聰明時,無異於自甘墮落,自取滅亡的絕望。

  6、誇大缺點,縮小優點。對自己的缺點用放大鏡來看,造成許多煩惱和優心;反之,卻用一個筆管來看自己的能力和潛能,這樣的人會完全失去信心。他們會無病呻吟,也會對失意的部分作誇大性自我打擊。

  7、感情用事。習慣於感情的推斷,而不做客觀的分析,“他們對我冷冷的,我想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令他們不高興……”消極思想的人,往往歪曲真實,其主要原因是感情性臆測,而疏於分析求證。

  8、應該的說法。常抱持著“他應該尊重我”、“他應該體貼我”、“事情應該是公平的”、“我應該達到……”、“我應該做到……”。太多的應該,產生失衡和內疚,壓力增加,情緒變壞。得不到尊重時,你可以爭取或表示,但無需鬧情緒;人可以努力實現自己,但不應該對能力所不能及的事自責。

  9、給自己妄加壞的標簽。遇到挫折是很自然的,但不能給自己加上標簽說“我是天生的失敗者”;你可以說“我做錯了那一件事”,但不能說“我是一個無能的人”。這種不合理的思想,導致情緒的惡化。

  10、歸啟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事,不分青紅皂白,想著“都是我的錯”,把責任完全歸啟自己的人,會擴大自責,造成嚴重情緒困擾。

  現在,把你寫下來的困擾和原因,對應上面十個特質,你可以發現自己的消極思想出在那裡,然後要挺身來辯駁它,勇敢地擊倒它,並以積極思想來取代它。這時你要提醒自己三件事:

  ·這個感覺並非事實!是我的消極思想扭曲了它的真貌。它毫無道理,而且顯得荒謬。

  ·我有辦法應付。即使悲傷和優愁來自真實的事件,其痛苦的大部分感受,也是來自思想的歪曲。要擺脫消極思想的陷阱,把真相弄清楚,就能有效應付。

  ·勿以成就評估自己。成就只是人的表象,不是你的真正自尊,你的自尊應建立在你本身的價值,而不是成就。要自愛,要接納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如果你的朋友來你家,你會盡一切力量使他安逸,既然如此,“你何不也這樣對待你自己呢?”

  人的想法決定自己的感受,牽引出他的情緒生活。在我的谘商經驗中,深深體會到思想歪曲所造成的困擾,遠遠大於實際的困難。窮並不可怕,把貧窮和自卑、無能、見不得人放在一起想,才產生嚴重的情緒問題。失敗也沒什麼可懼,把失敗看成丟臉,看成可恥,那才造成情緒問題。 

  在上述十個消極思想特質中,你可曾犯過哪些錯?建議你檢討自己,依照貝克的辦法加以厘清,能讓你認清事情沒有所想的嚴重。即使遭遇不幸,只要不掉進消極思想的陷阱,事情還是能夠掌控,能找出光明之路。請記得!不要被消極的想法綁架了。

3把心力花在有用事上

  人免不了有優心的事,你要分清楚,要對能做的采取行動,對於不能克服或多心的疑慮,要狠下心來,把它丟開。

  改變一下你的生活方式,調整一下作息和想法,就會生活得游刃有馀。有些人精神生活緊張,疲於應付,卻沒有什麼成就或滿足感;有些人能活在從容之中,順利把工作做好。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是把心力用在該用的事上,而不用在沒有價值的煩惱上。

  一天之中,你浪費多少時間在發呆和胡思亂想,又用了多少精力在假設性和擔優裡。大部分的人把心力用在無謂的煩惱上,以致寶貴的精力白白的流失。因此,減少浪費心力,就能增加創造和活力;不把精力用在不該煩心的事上,就會成為積極、樂觀、振作的人。

  曾經有一位男士找我晤談,他擔優自己在宗教修行上犯了戒律,而活在動辄得啟的恐懼情緒之中。他說:

  “我從早上起床,就充滿著罪惡感,因為來不及早起念佛;跟同事相處,因為我素食,很少跟他們來往,而覺得受到冷落。有時,我覺得老板對我不滿意,而得不到成就感。”他一口氣說了許多不如意的事,我知道他是一位專找自己麻煩的人。我問他:

  “一天之中,你用在工作的時間有多少?用在擔優的時間有多少?你曾把它寫在紙上,像資產負債表一樣列出來嗎?”他想了想,腼腆地說:“煩惱多,用在工作的時間反而少。我因為煩惱而不能全神投入。”我說:

  “是啰!沒有把精力放在重點上,工作表現就難達一定水准,你自然就會內疚,遑論老板的態度。我建議你設法改變時間的運用,別在不值得煩心的事上浪費時間,把精力和時間用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

  “那我該怎麼做?”

  “正如你所說的,你要把自責沒有念佛的時間拿來念佛,在公車上,在早晨梳洗的時間,都可以保持念佛。至於擔優受到冷落,問題的重心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合作與結緣,把你的操心時間拿來用在結緣和互助上。”改變使用時間的標的,就會改變生活的內容;用在實際有用處,就得到豐收,用在擔優上,則會帶來苦惱。

  另一位年輕人,由於向老板積極建言,弄得老板生氣。他告訴我說,“我有把握自己提出的意見是對的,可是他對新的技術發展一事還是執迷不悟。也許我直言陳述,弄得老板不悅,我自忖不能見容於他,我完了!”我說:

  “別為這種擔優花時間,你仍應保持積極的工作,不要分心。只要你換一個想法:此處不留我,自有留我處。”這樣的觀念改變使他安定下來。事過二周,老板找他去說,“你的見地可用,請就你的看法提出進一步的計畫,我們准備新的技術發展。”

  有一位小姐,在情非得已的狀況下離開了她的工作。她暫時找到一個新的差事,不過她並不滿意,在晤談時她說:“我不得已離職,丟掉一個好工作,現在為了生活的現實,不得不接受這個並不喜歡的工作。”我問她:

  “你既已上任,是打起精神工作呢?抑或花時間來抱怨工作呢?哪一個才是對你有利的呢?”她說:

  “沒有第二個選擇,那就好好的干了。”

  “很好!如果是這樣,那麼請你把時間用在該用的地方,不要浪費在不必要的擔優上。只要好好努力,你會在新工作中學到新的能力和興趣。”她用心的做下去,兩年以後,被派到公司的另一部門,那正是她能發揮長才之處。

  我一向認為,能把時間放在工作上,就會得到新機,得到成長,千萬不要把精力放在無益的煩惱上。有許多朋友常問我,你這麼忙,又是行政工作,又是教學,公馀之暇又做助人的義工,請問你哪來時間寫作和研究?“只要不把時間放在煩惱上,就有很多時間可以寫作和研究。”我總是這麼說。

  有些人打破沙鍋問到底:“怎麼讓自己不煩惱呢?”

  “煩惱總是難免,當它出現的時候,靜靜想一想,到底真相是什麼?如果是由於自己的不安、多疑或庸人自擾的想法,我即刻告訴自己,那只是意識之流中的浮污,任其流逝;我把心意拉回來,去做當做的事。”

  這一點很像牧牛,當牛犯了禾苗時,要即刻把牠拉回來,這樣你就有許多時間工作,而且覺得游刃有馀。反之,如果你任由牠去犯禾備,到頭來會一片狼籍,連起碼的收成也沒有。

  人很容易耗在優煩之中不能自拔。人所以會陷入優煩,有一些潛意識的原因,最主要的有:

  ·優心可以讓自己有理由伫足不前,可以逃避眼前的困難。不過,這會讓你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它浪費了你的時間和精力,卻把問題擱在那兒繼續向你威脅。

  ·優心可以為自己的消極行為找藉口。這能令你繼續拖延不振作的狀況,讓你繼續保持心身疾病如頭疼、背痛等等。

  ·它可以搏取別人同情。玩這個把戲會上瘾,有時無異玩火自焚。

  你看清優心的本質,就得采取對策,不要上了它的當。這時候,你要打起精神做點事,請記得!行動能解優,行動能破除煩惱的魔障。人免不了有優心的事,你要分清楚,要對能做的采取行動,對於不能克服或多心的疑慮,要狠下心來,把它丟開。這就能有效工作,游刃有馀地應付難題。

  我們常常自找麻煩;最不值得的事是無病呻吟和自討苦吃。這種現象我稱它叫精神生活的短路;它沒有讓精力用來為生命發光,卻用無謂的消耗。為了避免短路現象,我建議:

  ·別顧忌太多;想清楚後,要勇於行動和承擔。

  ·別花時間自怨自艾,或責怪別人,要正視真實。

  ·肯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去實現,要避免搖擺不定。

  ·個人的價值和目標應由自己來判斷,不要依賴別人來贊美和肯定。

  ·別以為你能討好每一個人。

  人如能少花時間在不必要的事和煩惱上,就能有好的精神去面對正事,做起事來就能游刃有馀。反之,就會落得焦頭爛額,既影響健康,又乏善可陳。

4提防你的心理弱點

  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弱點,如果不懂得覺察和預防,就會一錯再錯,陷入困擾。受騙肇因於此,錯誤的決定肇因於此,不當的教育和互動關系也肇因於此。

  在自由開放的社會中,價值概念不同,彼此利害沖突,如何維持自己的立場,作清楚的判斷和抉擇,是現代人必備的能力。我發現人很容易受到暗示和支配,而失去正確的思考,甚至因為心理上的弱點,而受人支配或利用。

  人因為心理上的弱點,才會被說服或屈服於權威,去做悔不當初的事。那些在法曹面前泣不成聲的人,絕大部分是受制於心理的弱點,或者掉入感情或欲望的陷阱,才走上險途,墜落一失足而千古恨的陡坡。

  人是很容易受利用的。打個比方,一個國小六年級的孩子,要求增加零用錢,采取泣有成聲的手段,對父親表示自己受到委屈的乞憐行動,很容易打動父親,作了錯誤的判斷和回應。你看,弔詭的對話是:

  “我們班上同學每周的零用錢都比我多。”女兒愁眉苦臉的說。

  “現在不可以增加零用金。”

  “每次你都這麼說,可是我的零用金比別人少,我在同學面前都抬不起頭來。”接著,她施展眼淚攻勢,利用父親的同情心。

  “你們班上同學每星期有多少零用金?”

  “大部分的人都比多……”接著更傷心,泣不成聲。結果打動了爸爸的同情心,讓他作了錯誤的回應:

  “別哭了!下星期多給你些零用金,快去作功課吧。”

  這位父親的同情心被孩子操控了。在不經意中,他的同情心也被孩子玩弄了,以致沒有實際了解一般孩子究竟要給多少零用金才恰當。他被眼淚擊垮,束手無策而答應了;孩子則在無意中學會眼淚攻勢,采取操縱的手段,向父母親不停需索。許多孩子被慣壞的原因,就從這裡開始。其實,人際互動中的操縱手法,也是從這個基本模式演化出來的。

  請注意!人務必要保持理性切實的思考態度。在處事、談判和互動之中,有人非常善於應用感情上的弱點,對你施加壓力,令你失去理智和思考,而做出討好施壓者的決定。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弱點,如果不懂得覺察和預防,就會一錯再錯,陷入困擾。受騙肇因於此,錯誤的決定肇因於此,不當的教育和互動關系也肇因於此。

  有一位母親告訴我,念大一的孩子不斷要求為他辦信用卡,使盡各種感情攻勢,有乞求,有憤怒,有賭氣,她還是沒有動心。她說:

  “有郵局的提款卡足夠你現在用,將來真有必要,我會同意你辦,但現在不可以。”隔了幾天,孩子又再度提起,媽媽還是言簡意赅,肯定地說:

  “我跟你說過,現在不是時候。”

  這位媽媽的孩子從此就不再提信用卡的事,直到大學四年級,她建議孩子去辦信用卡,他反而說:“我同在並不急著用它,需要時自己會去申辦。”

  有人為人作保,明知對方信用有問題,但礙於友情而勉強為之,不久後悔的事就發生了。有人答應朋友的邀約,因為盛情難卻,不久才知道是被利用了。有人受托處理某事,明明知道那並不正當,但因為另有顧慮,勉為其難答應而蒙受損失。依我的觀察,每一個人都有心理上的弱點,他人總是利用弱點,向你施壓而逐行其目的。一般人最容易被利用的弱點包括:

  ·利用你的內疚。先給你一些甜頭,對你先做一些犧牲,誘發你的內疚,迫使你改變立場,而做不當的決定。

  ·運用你的同情心。他們用眼淚和不幸,打動你的同情心,讓你應允你不該答應的事。

  ·利用你怕沖突、怕被批評或優柔寡斷的個性。你的對手會營造一種強勢,迫使你屈就他的要求。

  ·采取谄媚和引誘。以投你所好的方式,引你掉入陷阱,老千是用這種方式向人詐騙,行賄者也采取這種伎倆。

  ·運用求別人贊同的心理。人總需要別人的支持,因此,人常常因為不能忍受別人不喜歡自己,而向人靠攏,以致改變原本正確的立場。

  ·利用缺乏安全感讓人就范。如果你擔心堅持己見可能會下台,就會把握不了正確的思考,反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利用你怕被冷落,怕與別人不同。這很容易陷入同流合污的困境。當心,許多人都會采取冷漠不跟你說話的方式,向你施壓以達到他的要求。

  每個人都有心理弱點,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容易被利用,有些人不容易被利用。有人說“無欲則剛”,只是你沒有私心和欲求就不會被利用。誠然不錯,既已無欲,當然不易被利用;不過,人是旦無欲也就沒有什麼成長、發展和不斷努力的動力。說真的,無欲是心理的僵化,而不是真正的剛毅,因此,人還是要有目標,努力開展自己的生活。不過,要覺察自己的弱點,在做決定時,要冷靜地檢討,所做的抉擇是否就是自己的立場和初衷。如果不是,請留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想一想如何從中解套。

  你越能提防心理弱點,就越能維護自己的立場,養成獨立思考和正確的抉擇力。

5改變態度可療傷

  當心靈被是非盤踞時,心就失去了原有的慧性,而被懼怕的情緒所縛,清醒思考和活潑的生命力都被壓抑下來。

  一件事情的發生只是那件事情的本身,人的心把它想成不好,那就產生負面的情緒,對身心即刻構成負面的影響。可是人們很少提防這一點,經常以刻板的態度去看生活中的事事物物,從而陷入一種沉痛和局限。由於他們缺乏彈性的視野,所以態度是僵化的,是容易鑽牛角尖的。我認為越是僵化的態度,也越是可怕和危險的。

  一位企業家,一生努力於創造經營的業績,全神投入。他重視成就、效率和影響力。正值事業的巅峰,他心髒病突發,險些送掉了生命。我去探望時,他感慨的說:

  “我過去努力所得的東西是不重要的,現在才領悟到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問他:

  “你領悟到什麼是生活中最重要的?”

  “健康最重要。我擔心再這樣干下去,身體就報銷了。”

  “對是對的,但過一段時間之後,你還會警悟到自己又抓錯重心了。”他不解地看著我,問我為什麼?我說:

  “在我的觀察中,態度是最重要的。固然不錯,你應當注意你的健康,但如果你的態度不正確,認為工作和勤勞會導致你身體的衰竭,那麼你會消極性地減少或放棄你的工作,於是負面的思想和情緒隨即襲上心頭。它會壓抑你的活潑本性,貶損你的創造和活力,這時兩股不同的勢力將會沖突,而造成你嚴重的困擾,影響你的健康。”

  “你能告訴我如何保持正確態度嗎?”

  “要拋去負面的想法或消極的態度;一場病只是一場病,它不應該左右你的人生。也許你以後一直都要吃藥來保持健康,但未必是一件壞事。它只是來提醒你生活要正常,應酬要有節制。還有,它也帶給你一些訊息,需要注意人際的支持和溫馨,生命是有限的,要及時去關愛別人。老兄!你的病只是一個訊息,告訴你除了工作之外,要學習生命的愛,參透生命的價值,用慈悲和智慧去工作和生活。你只要把工作和生活的態度作個調整,這場病就是極有價值的事件。”

  “啊!你觸及我心中的傷感。我現在正受困於矛盾的態度之中:我總覺得壯志未酬,又覺得體力不支。我必須在健康活命和事業之間選擇其中一個。我很捨不得工作,我懷疑把工作放下之後,不就成了被遺忘的人了嗎?”

  “我可以了解你心中的矛盾。”我表示對他的接納與支持。

  “剛剛你的話給我一些靈感。”

  “什麼靈感,可以說出來聽聽嗎?”

  “我應該調整或重新安排我的工作,而不是放棄我的工作,我還是很珍惜我的人生。”

  “珍惜你的人生?那是很正確的想法。”

  “我應該用大死一番再活現成的態度去工作,去待人,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我確實想過如何給生命一個較豐富的答案,我已有了信仰,它將給我新的信念;就是現在,就在你我談話之中,我覺得活神活現在我的腦際。”

  “是什麼新領悟?”

  “我將學會在無常的變化中保持平靜,學會不優不懼,學會佛陀的教誡:在悲智雙運中看到生命的究竟義。我不會放棄工作,當然更不會放棄生活。過去我是只能工作而放棄生活的,這次生病對我來說是一種收獲,一種反省和啟發。”我接著說:

  “不要把病看成病,而要把病看成一個生命歷程中的正常現象。病是生命的本質,你只要這麼看,就會遠離不安和焦慮,就會維持你的光明性。當你的心不被懼怕和焦慮占據時,你就能從病的困擾中解脫。”

  我離開了這位朋友,走出醫院的大門,想著西方醫學方興未艾的態度療傷法(attitudinal healing),他們相信:

  ·人的觀念會左右病情和發展,只要努力解脫負面思想就有良好的療傷。

  ·如果人老是優慮、愧疚,你將永遠領略不到快樂和平安是什麼。

  ·如果能去愛,就有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流入心靈世界,使我們活得振作。

  ·健康來自內心的平靜,而療傷的關鍵是不再懼怕。態度療傷法就是要拋棄不平靜的消極思想,然後用愛來取代。

  改變態度就等於改變命運和人生的航道。功利的態度看起來是積極的,但它的心是懼怕失去和貪圖占有。因此,在名利場上追逐的人,如果不改變態度,建立愛和對生命的敬重,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從而陷入不安,接著引發更多不當的行徑和過錯。甚至,到了晚年產生嚴重的焦慮和罪惡感。

  我知道人類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出路,就在於克服懼怕,我們怕病、怕不安全、怕失去名利、怕被嘲笑,這些懼怕使人陷於逃避式的消極思考,這是焦慮和失衡的根源,也是人類病痛和災難的源頭。如果我們不把這些看成是好或是壞,而用一種持平的態度去看事件的發生,它將是對生命與生活的大啟示。《坐禅箴》上說:

  “是非迭生,

   犯過無極。”

  當心靈被是非盤踞時,心就失去了原有的慧性,而被懼怕的情緒所縛,清醒思考和活潑的生命力都被壓抑下來。

  精神分析學的開創者佛洛伊德曾說:“懼怕是世界之門。”這是指一般人總是用懼怕的態度來看生命,來處理生活事物,它成為痛苦人生的門。如果你能把它推開,用作自由的心靈去看,去聽,去生活,那麼生活的喜樂是現成的,真正的視野才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6認清變化無常的生活

  世事是無常的,如果你抱著怕變化的心態生活,一定會陷入痛苦和優心之中。因為那會脫離現實,會變得退卻,會執著在過去、以致不能面對現實。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遷的社會,經濟生活在變,意識型態在變,整個社會結構也在變;變會帶來沖擊和失調,造成痛苦和困難。相對的,人生也在變,從出生到死亡,從戀愛到結婚,從親密到疏遠,無時無刻不在變。有變就必須去適應,如果不適應就會有困擾、有痛苦,甚至遭遇不幸。

  不久前,在我演講之後,有一位女士向我走過來。她神情愉快,眉宇間泛著自信沉著的光采,禮貌地先作了自我介紹,然後說:

  “老師!我已經從無助的陰霾中走了出來。過去,透過電話跟你谘商,得到你指引,我真的覺悟到與其自怨自艾地受苦,不如把精神力轉移到積極或有價值的事物上。我做到了。這一年多來,我的努力已看到成果,現在晉升為主管。我不再沮喪,對未來充滿希望。”

  經過她的自我介紹,我漸漸從記憶中浮現當時的情境;她住在中部,必須透過電話谘商,當時她婚姻破裂,疾病纏身,陷入茫然失措的窘境。她接著說:

  “在幾次電話谘商中,你告訴我變化是無可避免的。每一個人都得面對它,問題是你要看出變化也有它的價值,要對那新的價值采取行動,掌握它,成為新的現實。

  “我克服自怨自艾,勉強自己打起精神,照著你的指導,把用在沮喪和憤怒的心力,轉移用在事業上。不但治愈了痛苦,也奠定了日後事業的基礎。現在,我完全走出陰影。”

  她從皮包裡拿出預先寫好的卡片,用雙手遞了給我。由於跟我說話的人很多,她揮手致意離開了。回到家裡,我打開她的謝卡,上面寫著:

  “老師!我可以當見證:人生的變化固然很多,但你說的沒有錯,我們無需害怕變化,也不必為失去的東西優愁痛苦,要緊的是隨緣學習些什麼,而使自己生活得豐富些。謝謝您!”

  人注定生活在變化之中。世事是無常的,如果你抱著變化的心態生活,一定會陷入痛苦和優心之中。因為那會脫離現實,會變得退卻,會執著在過去,以致不能面對現實。請注意!不能面對真實或脫離現實,就是痛苦的來源。

  當你面臨生活上的變化,而陷入痛苦和優慮時,要記得換個想法試試看,這能提供新的路徑,新的希望。千萬不要故步自封,讓自己陷入無助的泥淖。我所謂換個想法就是另辟思考的蹊徑,是發揮創造和智慧的表現。因為換個想法會帶來新的行動,產生新的現實。

  現代人普遍覺得寂寞,在人際上顯得疏離冷漠,主要在於公寓文化的隔閡,彼此忙碌而不相往來。許多人靠著電視來填補寂寞,家庭人際互動也跟著減少。因此,只要有一天不需要上班,就會產生家庭人際互動的困難。我知道周休二日、過年的長假或者寒暑假期間,青少年和家人最容易發生沖突,這都是適應變化發生困難的表現。

  人的想法如果執著在一個向度上,就很難適應環境的變化。比如說,一個人如果習慣於單調的生活,很少擴充生活內涵,日子久了就會有心理固著現象,而失去應付變化的能力。因此,每個人應該給自己一些新的想法和行動,來增加生活內涵和情趣。作家坎平(N·R·Campion)說:“你可以繼續自歎命苦,也可以采取新的行動,做點有益的事。”她說,過去她在適應新生活時,覺得越來越郁卒、心煩意亂。於是,她毅然采取主動,在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新的行動。她每天試著去做一兩件以下的事:

  ·做件對別人有益的事;

  ·做件對自己有益的事;

  ·做件不想做而該做的事;

  ·作一次體力鍛煉;

  ·作一次心智鍛煉(學習新知)。

  她努力實踐這五個守則,對自己的心靈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她不在乎把這些守則做得多好,只要每天都做就夠了,即便是寫一封信,或清理了一個抽屜,都會給自己記一個功。新行動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一件小成就能帶來欣慰,而使自己繼續做,而且做得更多。她說:

  “我所知道的是,自從我實踐這五項守則,我已與別人有更多來往,更少自我封閉,不再顧影自憐。因為我奉行了新的座右銘:在植根的地方欣欣向榮。”

  人一定要面對變化,但適應變化之道不是堅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原有的方式已成過去。因此,你必須換一個角度去想想,提出新的看法和行動,才能締造新局,創造美好的未來。

7一念之間天壞之別

  每一個人都能依自己的因緣成就菩薩行,在自己的人生考卷上回答自己的答案,問題是它這麼問,我們怎麼想,怎麼做,怎麼回答。

  人是否活得有價值,活得充實和喜悅,就在一念之間的領悟。每個人遭遇不同,因緣際會各異,免不了貧富貴賤的差別,但它們不是人生的答案,而是等著你去回答的人生的考卷。

  我看過很多失意的人,顯得落寞,郁郁寡歡。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沒有出息,失去成就感,而顯得屈辱或無奈。他們最大的困擾不是貧窮或社經地位低的本身,而是失去自我肯定的價值。所以,社經地位低的人,往往覺得郁卒、落寞,抬不起頭來。

  其實,貧與富、賤與貴,順與逆、得與失在佛法之中是“一如”的。所謂“一如”是指表象雖然不同,但都是要我們去適應,去過生活的。它們都是對人生的挑戰,問題是如何去回答它,而不是對它起愛憎。它們同是一張人生的試卷,都是要你去回答生命的意義,所以說是“一如”,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人如果身處貧窮,或社經地位不如人,就失去歡喜過日子的態度,失去積極振作的豪氣,日子久了,一直沒有改善,便會失去覺性,看不出希望。這使一個人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其實,人只要肯努力,做有意義的事,就能回答人生這個答案。

  有一次,一位家俱工人問我,“老師你說得對,我應該努力,積極學習;可是我不可能跟智力高的人一樣學到更多的本事,所以我還是停留在低社經地位裡。老實說,我有些自卑。你能為我解除自卑嗎?”

  我知道人各有命,天賦也不同,但是這些都只是一張試卷,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回答它。關鍵是回答它時要先認清財富、地位和貴賤等等,在生命結束時,通通帶不走,唯一帶走的是自己的心靈。所以,來人間走一趟,成敗在於能否用自己的心靈,去處理自己的困難。於是我說:

  “先生!自卑存在你的心中,必須由你來摘除;成長是要在你的生活中運用自己的智慧才辦得到。如果你想要,我可以告訴你方法。”他說,“我當然想要,請說吧!”我接著說:

  “你是一位佛弟子,應該明白佛經上說,‘不可以少善因緣得生彼土‘的。現在,你每天幫人作裝潢,天熱時受煎熬,天冷時要挨凍,顧客不滿意時批評你,粗重的工作更折磨你,你得到的卻是微薄的收入。你犧牲奉獻那麼大為人工作,把客人的家裡裝潢得舒適大方,照理說應該收入很多吧?不過,你沒有得到那麼多。你該明白,付出多少就應該得到多少,這在佛經上稱作‘功不唐捐’。可是,你的全部收獲到哪裡去了呢?你想不想把這些應得的收獲積存在極樂世界,當做未來往生的資糧呢?你有沒有拿它來供養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呢?”

  他聽了我的話,有一些驚訝,又有幾分領悟。他說:“我怎麼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我接著說:

  “那很好,請聽我說下去。你的認真工作功德很大,有一部分化作今生資糧,有一部分存記在極樂世界裡成為你的報土,這就讓你有往生的資糧。你日夜不停的工作,積存的也越來越多,你能說這不叫成長嗎?你能說,做這種功德無量的事,是自卑嗎?”這時,他改變了想法,開啟他的視野,從中看到光明和希望,他由衷地說:

  “阿彌陀佛!我竟會在你這裡找到最有價值的珠寶!”

  “珠寶是你本來就有的。”

  每一個人各有自己的命;命不同,像各異,你若想跟別人一樣就會造成失衡。人無論如何,必須在自己的因緣中找到希望和光明,內心才會平衡。平衡使一個人快樂,令人振作,神清氣爽。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遭遇中發現它的希望。又有一次,一位築路的工作找我晤談。他說:

  “我當了一輩子工人,眼見就要退休了。我做過許多工程,包括北二高這條高速公路我也參與建造;可是我怎麼認真都只是一個工人,我的虔誠信仰並沒有為我帶來什麼。我很想知道信仰能給我什麼?我有些空虛,又有幾許的無奈。”於是,我把前面的故事,重述了一次給他聽。他靜靜地聽,時而閉上眼睛、時而微微點頭,像在思考一般。等我說完,他深深吸了一口氣,說:“老師!我了解了。”他告訴我後面還有許多人等著晤談。他要離開時說:“我找到那個門了,原來門早就開在那兒。”

  過了幾個星期,他對我說:“自從聽你一席話,我每周都來聽講,信心變得堅定了。我現在知道信心堅定是什麼意思了。”我問他怎麼個堅定法?信、願、行必須一起來才會有如金剛一般的堅定。我問:“你是怎麼堅定的?”他說:

  “那一天跟你談過話後,一路開心地回家。我發覺我的生命中,潛藏著完美而豐富的寶藏。我覺得在念佛時倍感親切,因為我已把我的生命化作功德。”我看他笃定歡喜的臉龐,知道必有所悟,問他:“何以見得?他說:

  “我比那位木工更有福報:你看我辛苦完成的那些工程和道路,每天有多少人車往返。我拿來自俸的少,布施在那兒給大家用的多。那一段段公路都有我的血汗,我已有足夠資糧可以往生。”講到這裡,他開懷大笑起來,“老師!你想想我不只積了功德,我還真是一本萬利咧!你看那道路每天有多少人車在走,能走多久就有多久。”我聽得感動,也分享他開懷的笑聲。

  他沉思了一下,又說:“我雖然年紀漸大,但還是能做一些不太笨重的事。我能了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道理。”這是工人的高貴領悟,而他們辛苦的生活卻化作極樂行者的妙論。

  每個人都應依自己的因緣生活和修行,以成就其菩薩行。因此,不是富有的人才能鋪橋造路,才能施給救助;而是每一個人都能依自己的因緣成就菩薩行,在自己的人生考卷上回答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人生所要做的事。別忘了,也許你富,也許你貧,或許你是知識分子,或許你是目不識丁,但就人生而言,這些只不過是一張考卷,問題是它這麼問,我們怎麼想,怎麼做,怎麼回答。

  我在做臨終關懷時發現,有許多人在大限面前,顯得慌恐、抱怨或無奈,不分貧窮貴賤,一樣有苦惱——所以說:貧富貴賤一如也。我也發現有些人,他們在大限來時,信願行的悲智具足;信心堅定,決定往生極樂或天國,他們不分貧富,更沒有社經地位商下之分——這也是貧富貴賤一如也。妙哉!眾生平等的意義,你可以昭然看得清楚。

 

上一篇:星雲法師:佛教的生死學
下一篇:星雲法師:佛教的生活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