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想法更好
鄭石巖
第四篇 想法決定心情與作為
[篇頭語]
你怎麼想就怎麼感受,正如前面所說,你怎麼感受就怎麼想。這本書不斷向你強調一個觀念:接觸的事物、注意的著眼點,心理的感受、思想的運作和你的心思五個因素,緊密地相互牽引,造成意識活動的復雜性。心理健康是良好互動的結果;喜怒哀樂的情緒,是它們演奏出來的旋律;前途、抉擇和未來都是它們互動的成績。
牽上發動全局,想法改變時心情就改變;注意之點轉移時想法和情緒又不一樣,所以調整自己的心靈生活,可以從各個層面下手,這也是教育、輔導和谘商工作的重要原則和契機。
人怎麼想就會怎麼做,跟著而來的是感受和情緒,以及面對行為結果的心思。在谘商經驗中,我發現許多人的挫折容忍力很低,他們經不起挫折,於是經常換工作或逃學。他們的想法是:生活應該是快樂的,工作或讀書也是一樣。有了這樣的想法,一遇到困難就想逃開或躲避。這些年輕人不肯承擔,不願意受苦,於是群居終日,嬉戲混日子。他們缺乏付出代價再享受報酬的思考歷程,以致好逸惡勞,進而直接偷竊搶奪,做出作奸犯科的事。
想法正確,行動就正確。那些肯承受痛苦,承擔他應該付出的人,他們深信負責、勤奮是生活之道,而願意面對自己的生活,努力發展他們的能力,去實現其正當的抱負。這種想法,要在童年時養成習慣,否則養尊處優,不肯面對現實的想法,將會剝奪一個人努力向上的動力。
對於生計的想法,往往源自於童年。孩子從父母長輩身上學習,從媒體或社會文化中學習,但我相信最具影響力的還是父母的身教。許多家庭不帶著孩子做家事,一味呵護而疏於在生活中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耽於安逸的態度於焉養成,特別是在家裡打牌、打麻將和喝酒逗樂,孩子看不到負責和面對生計的良好示范,這類孩子長大之後,往往表現偏差行為,同時在情緒和心理健康上,產生一定程度的困難。
人的想法與情緒密不可分,想法消極,情緒低落;想法積極,自然產生樂觀的態度。許多人為一點芝麻小事爭吵,經常陷入憤怒的情緒,是因為想法打死結,看不開,心情沒有適當的通路,他經常要鬧情緒或發瘋。
想法當然會影響人的創意,固執己見,阻抗新的觀念,缺乏彈性思考,都將阻礙創意的產生。有些想法會引起焦慮,於是所挑起的焦慮,正好壓抑了創意。再從不同的角度看,當你的想法能產生創意,解決生活的問題和壓力,則能帶來良好的情緒。於是思考與創意變成生活之中最重要的環節。
於是,當我們陷入困境,愁眉苦臉時,解救我們的是想法,是一個新的創意,它能解決問題,解開心情上的煩悶。人因為改變一下想法,所以看到新的生活視野,領受到更多令人雀躍或賞心悅目的事。生活情緒是發現得來的。是創造活動的產物,而不是自然降臨到身邊的。於是創造力越好,生活的情趣俯首可拾;創造力越差,生活變得枯燥。所以我強調,人要懂得換個想法,就容易發同生活中的美和滿足。
一般人都很怕失敗,視失敗如瘟神,其實成功是接續許多失敗的教訓,累積更多經驗和啟發,才看出門道和方法,從而獲得的。所以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不要懼怕失敗,而要看清它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發。其實每一個失敗,都能帶來新的想法和啟示,我們能看清它,就不會陷自己於失敗的郁卒之中。
大部分的人都很怕被批評,我們從小就被教成敵視批評,甚至對批評者有嚴重的情緒反應,這使自己不能領受別人的意見和指正。我們越是懼怕批評,防衛機制越是升高,自我封閉和逃避現實的傾向越分明。我知道許多生活適應的問題是從這裡引起的。
當然,並非所有的批評都具建設性,都能帶給人啟示。事實上,有些批評是錯誤的、攻讦的、惡意的,你要懂得厘清它,看出它的究裡,把它放開,不要為它煩心。生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裡,誰都有發言的權利,不過你可以拒絕不合理的批評,至於如何拒絕才不致陷入情緒困擾或激烈的沖突,那就有待學習。許多人際的沖突,是由於處理批評不當引起的,也有更多情緒上的壓力,是來自不知如何拒絕批評所引起的,而做為一個教師或輔導谘商的工作者,必須對它有清楚的認識和指導的能力。
剛剛已經說過,想法和心情分不開,遇到自己心情不穩,有了情緒困擾時,請注意改變一下想法。人免不了遭遇大難題,這時心情和你的想法都要加以調整,否則很容易陷入自暴自棄的絕境。想法正確,能給自己在絕路中看出新機,在黑暗中露出曙光。
在實際工作經驗中,我會不斷提醒受難者兩個主題;其一是“你這樣沮喪或消沉,對你有利嗎?”。其二是不斷提醒他作心情急轉彎;改變想法;提防不確實的想像,拒絕誇張消極面,然後從現有的資糧中尋找新的希望。起先,他會覺得很困難,經過一段談話,突破思考的盲點,就能看出新的希望。
改變自己的想法,有很多的技巧可循: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看,就有新的視野,從而有了新生和繼續奮門的勇氣。仔細檢點一下遭遇的現況,把失去的和現存的加以整理,就會發現手中並非空無一物,未來還大有可為。
我發現許多人所以有陷入絕境的想法,是由於構成正確思想的基本資糧不夠;他們要閱讀勵志的書;學習積極人生的經驗,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和信仰。因此,我建議他們每周來旁聽我講經。他們從佛經的積極思想和觀念中,得到新的思考指引,而開啟新的生活態度和活力。
1怎麼想就怎麼活
心理不健康的人,是由於想法失當,或許失真或許錯誤。人格發展健全的人,他們的想法總是積極而切合實際。
人的生活表現,取決於自己的想法;想法正確,心情愉快,生活與工作的創意高。適應社會變遷的能力也強;想法不當,滿腦子不切實際的點子,不但沒有帶給自己一點成就感,連心情都會弄得焦慮不安,痛苦不堪。想法決定了人的生活品質,左右其工作與生涯,影響他的健康、人際關系和家庭幸福。當然,人的想法也影響對人生的看法、宗教的信仰和對生命的態度。所以唯識學上說:“萬法唯識”、“唯心識定”。
你怎麼想,就會怎麼做,緊跟著產生感受和情緒。想法有很多層面,如果想法不切實際,即使再好的想法,都會帶來錯誤的行動和不好的情緒與感受;如果想法錯誤或偏差,無論多缜密的思考,後果還是在堪設想。所以我常提醒大家:你的想法決定你的生活和人生。佛陀在《華嚴經》中說:“初發心菩薩,功德不可思議。”因為發了菩薩心,願以覺有情的正確想法來生活,他們注定會有成功的人生,所以功德不可思議。
人活著就是要工作,也要有休閒;要承擔責任,也要享受溫馨和喜樂。但一定要先付出代價,肯工作和承擔,然後才享受。有些人的想法是只顧享樂,要他承擔責任時,便存心逃避,好逸惡勞。這些人,一旦身邊所有的資材漸漸耗盡,年少時光蹉跎消逝,最後會變得落魄,一事無成。
有些人對於工作,心不甘情願,不踏實認真,只會抱怨說風涼話,對別人的努力反而冷嘲熱諷。這樣的人很容易在講效率的機構裡被開革,或者坐於冷板凳。可是,他們執迷失不悟,繼續抱怨受到不公待遇,或者發展成自命不凡的不合作主義。他們把心思放在抱怨、嫉妒和說閒話上,工作表現越來越差。他們的天賦完全被錯誤的想法給埋沒。
還有些人,自恃很高,瞧不起別人,聽不到真實的意見和建議;別人避之猶恐不及,人際關系差,像是住在孤島上的人。這些人或許才華出眾,但沒有人願意跟他一起工作;恃才傲物的結果,使他像一棵孤干的樹,永遠不能茁壯成蔭。
人的痛苦與想法也息息相關。想法消極的人,容易退縮、優郁。他們會把芝麻般小事,看成天大的嚴重,會把小小的挫折擴大成危機重重和不安,以致把注意力投注在消極的面向,忽略了他應當重視的目標。而不幸的事總在這時發生,因為他把精力用在防堵,而不是放在拓展新局;他把心耗在煩惱,而不是放在生活和工作的提升。
你想成功,就得把眼光放在自己的優點上,好好發展本領和能力。如果你把眼光放在缺點上,你注定沒什麼成就。除非那個缺陷對你十分重要,否則別浪費你的精力和煩惱去補拙,你寧可尋求別人合作和協助,來被充自己的不足。不過發展出你的優點和成功是一定要辦的事。
在《唯識論》裡,談到“遍行”這種心理現象:一個事件的發生,一旦經你接觸到,緊跟著會對它注意或反應,從而帶來感受、想法和情緒的一連串作用。人的想法改變,注意力就會轉移,行動、感受、情緒都跟著起變化。所以,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想法,行動就振作起來;對前途抱著無奈或得過且過的想法,生活就變得頹廢,心情當然也消沉。心理不健康的人,是由於想法失當,或許失真或許錯誤。人格發展健全的人,他們的想法總是積極而切合實際。
人如果想改變心情,就必須在想法或行動中作調整,而不是乾等著好心情上門來。如果想改變自己的想法,那麼請你采取行動,或先調整一下心情。你消極的時候,就應該采取行動,讀幾本能鼓勵自己的書;失業的時候,要保持行動,去試探求職,接受訓練,甚至先做義工——保持行動能力就能帶來振作和機緣。
心情與想法是分不開的。人很少被工作壓垮,不情願、滿腹牢騷、抱怨不停才是壓垮自己的因素;因為你的想法化作壞情緒和煩心來擊敗自己。我在研究心理壓力時發現,壞情緒不但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且會減損或壓抑自我功能,降低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你心中想著的是地獄的事,必然會墮落到地獄;心中想著是天堂的事,畢竟要上天堂。什麼是天堂呢?我的看法是:
·在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愛:愛延伸你的自我及於別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因此愛能滋潤心地,廣結善緣,開拓視野。愛令你的心靈自由和成長,令你此生福報無限,永世功德無疆。
·生活要悲智雙運:人不能以智力和雄心取代感情;你可以雄心勃勃,但要注重性情的陶冶,千萬莫讓雄心變成貪婪的野心。理智和感情是不能分家的,它們是人生一體的兩面。
·要寬大為懷:對待你的父母和家人一定要寬大,與朋友交往要寬容;肯原諒、不計較、多忍讓,才會看到生活的真實和美好。
·克服你的傷痛:人免不了有挫折和失敗,它令你痛苦;但要注意,痛苦是生命的基本現象,要振作起來面對它,設法克服它。涉越痛苦是生命的意義,是人生的份內事。
·要有正確的信仰:要堅定相信極樂世界或天國,它是我們未來的旅程;要相信祂的慈悲和度化的願力,積蓄善行和智慧的往生資糧。
我越是年齡增加,越清楚地看出極樂淨土之美和真實,並與我的心識相感應著。我深信:如果人的信、願、行都能具備極樂世界的德行,而表現在生活中,顯露著慈悲喜捨的心識,則雖然活在當下,但卻有如置身於淨土世界之中。我就是這麼想,這麼生活與工作。每天念佛時,都充滿了希望,並感受到如親見爹娘一般的溫馨、平安和喜悅。
2創意的彈性思考
如果不懂得彈性、創意,而老用一套死規矩來套住自己,那就有想不完的事了。僵化和執著是障蔽創意的主要原因。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變動不羁的,是無常的,所以需要智慧和創意來解決問題;嶄新的主意,讓我們有能力應變,接受新的挑戰,它的根源是彈性。另一方面,我們要把所學得的知識養成工作習慣,建構成即刻可以反應於日常生活的系統能力,這樣才能節省精力,有更多時間創造,去克服新問題。
創意常被現有的知識或既成的意見所限,以致失去自由思考,得不到新的點子或靈感。奧奇(Roger Von Oech)是一位研究創意的心理學家,他發現兒童的創意,顯然要比成年人好。他說:“在我主持的研討會中,我曾以黑點示范給數以千計的成年人看,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一個黑點。’不過,到了幼稚園裡試驗,孩子們爭相舉手。有說‘一頂墨西哥帽子。’有說,‘一個燒焦的漢堡。’有說,‘一只壓扁的臭蟲。’孩子們因為無拘無束,所以創意力容易發揮。大人因為有很多定見和規范,所以創見很難脫穎而出。”
有一次,我和大三的同學討論怎麼啟發人的創造力。有的人說,“創造力是天生的。”,也有人說“創造力是超越懼怕時,想像力所開的花朵,有時結果,有時沒有結出果子來。”另也有人說,“創造是用已知的線索,去尋找未知的答案。”我又把問題推到一個具體的情況上,“如果失戀了怎麼辦?”我問。有人說“痛哭一場。”有人說“他不愛我自有愛我的人,算不了什麼。”有人說,“真幸運,這才有機會找到理想的對象。”還有一個人說,“太難過了,跳樓算了。”這一班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答案能有效克服困難,有的答案不但不能克服問題,還會衍生其他問題。
創意是解決生活中遭遇難題的指引,有人失業了,能東山再起,意氣風發;有人只是一點小事,也會把自己絆倒。我常被問道:
“你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主意,寫出偌多的文章?”
“對我來說,創意就像番薯籐,它從一個點延伸到另一個點,在每一個點上生出根,試著落地結個果。種下一株番薯,伸展幾條蔓籐出來,就能到處試著結果。也就是說,在生活周遭,你會發現它們彼此啟發,互相透露玄機,創意的點子就這樣生出來。”
我們常被一些定則綁住,認為一件事情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所以,只要想到一個點子,就誤以為是唯一的解答。比如說,你在野地扎營,晚間天氣突然變冷,你想到的唯一方法是升火取暖,可是天太黑了,找不到可以升火的木頭怎麼辦?就有人會想出點子,“把塑膠袋剪三個洞,當背心穿。”
奧奇曾問:“失業了怎麼辦?”一般人的正確想法是:“再找一份工作。”實際上還有第二個答案:
“回到學校去一門新的技藝。”或者第三個答案:
“創立自己的生意。”
因此,學校裡所強調的標准答案,只能用在一般條件和知識推理上,實際遇到現實問題,不應被“標准答案”的想法套牢。因此,你的想法必須做個改變。
其次,我們常被垂直思考的刻板印象所限,遵守一套既定的邏輯,便常駁斥這個不可能,那個不合邏輯。其實,我年輕時作過買賣,對市場的變化特別敏感,後來我從事行政工作期間,經常透過市場來看教育行政,推動多項輔導工作,對於新計畫的構思和推動,往往大有斬獲。美國一位建築師沙琳(Zero Saarinen),受聘替環球航空公司,在紐約市甘乃迪機場設計一棟建築。起先的設計模型他一直都不滿意,直到有一天,他吃完柚子,凝視柚子的空皮殼,才啟發出他設計半圓形的外型,建築物完成時,立即得到建築界的贊揚,“該建築物內部,是流線型曲線和圓形的完整結合。”
人腦產生類比推理的可能性很高,只要你不執著在一個框框或一個限定性邏輯裡,就能移動思考,讓一個眼前所接觸的對象,啟發你正在思考的事物。我們從小就受到告誡,“要講求實際”、“注意不要犯錯”等等,我相信在處理財務時要講求實際,在駕駛波音七四七飛機時你一點也不能犯錯,但當你要去嘗試解決一個新的問題,如果怕犯錯又講實際,那麼創意一定會夭折。
我們在生活之中,常常因為僵化的思考而產生沖突。有一對夫妻告訴我,他們經常采取創意來解決問題。在周休二日上午,太太說,“我上午要去探望一位朋友。”先生說,“我下午要跟生意往來的客戶一起打高爾夫球。”他們看看地板沒有擦,一堆衣服等著洗。兩人互看了一下,覺得對不上來,頗有南轅北轍之感,這時太太說:
“你上午在家洗衣服擦地板,我去看朋友;下午我來燙衣服,准備一個星期需要的食物,你去打高爾夫球。晚上,我們就有時間一起去看一場電影。”
這對夫妻的孩子已經長大,都在外地求學,開始過他們的空巢期生活,但都能互相配合,過得很愉快、有創意。他們說,“如果不懂得彈性、創意,而老用一套死規矩來套住自己,那就有想不完的事了。”
有時候,觀念稍稍一轉,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就不會變得僵化粗暴。比如說:
“小明!你得先把房間收拾好才可以出去!”正處於反叛期的小明,以不遜或冒犯的口吻說,“不!我要出去打球。”父母可能氣急敗壞地說,“你若不把房間整理好,就別想出去!”
親子之間這時就限入僵局,而沖突有可能擴展到不可收拾。當時,若能作另類思考,“他不是在頂撞,不是沖著我而來,這只是獨立性增強的現象,以後就會緩和下來。”你就不會講出重話,孩子出去打完球之後,反而會反省,把房間整理干淨。
僵化和執著是障蔽創意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幸地加上急躁的個性,那麼生活彈性就會減少,創意就更加受到壓抑。請記得改變一下想法,你不一定是一位創意天才,但保證可以想出許多好主意,增添你的樂趣,提升生活品質。
3生活的另一視野
不可以富裕的驕縱,不可因貧窮而自暴自棄,兩者都有機會,都能開展出生命的新機,重要的是看出它的另一視野,善用它的優勢,克服它的貧瘠。
每個人的生活處境不同,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它歸納在順逆、成敗的二分法之中,刻板地用艷羨的眼光去看繁華,用失意的心情去看平淡。於是失意和得意,就被截然分成兩邊,而心理上的掙扎和困擾,就在這樣的狹隘視野之中滋長,以致看不出生活的美和對心靈的啟示。
我常看到清寒家庭的青少年,在半工半讀中成長,學會許多生活經驗。他們踏實、勤奮、懂得人情世故,更重要的是他們上進的態度,正引導他們走向成功與光明。一位刻苦的大學生說,“家境不好,賜給了我努力打拚的意志。我看得出自己能在艱難中學到許多經驗,所以從不抱怨,也不自卑。貧窮是我成長的基點,看來它與富裕的處境,同樣對人有幫助,只不過是兩者提供了不同的機緣。”我聽他的話,欣賞他的眼神和器宇,深深表示認同。
在我的谘商經驗中,曾經有一對夫妻,他們非常關心子女,家境也蠻富裕的。他們的理念是給孩子自由,讓他們依自己的意思行事,為自己的觀念辯解,孩子跟別人沖突,當然也就挺身為他們辯護。孩子無需做家事,無需特別注重待人接物,他們認為孩子不應該世故。那會壓抑創造力。孩子學了許多藝能,但都沒有認真練習,因為他們反對給孩子壓力。學校規定的作業太難、太八股,所以常常指正教師教學的不當。他們真的很關心孩子,抱著一種熱忱,以為這就是最好的教育。不過,這對夫婦養育出來的卻是一位只知有自己,率性不負責,而沒有快樂的少年。我知道他們是從自己狹隘的單向視野去看子女的教育所致。
我不是說富裕和熱心教育有什麼不對,更不是在贊美貧窮。我是提醒大家,好環境和不好的環境往往是相對的,有好就有脆弱的一面;面對貧瘠環境條件的植物,就發展出強韌的天性。不可以富裕而驕縱,不可因貧窮而自暴自棄,兩者都有機會,都能開展出生命的新機,重要的是看出它的另一視野,善用它的優勢,克服它的貧瘠。
富有的人有快樂,有享受,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貧窮的人一樣有快樂,只是尋找快樂的向度不同罷了。富裕的學生以常常上娛樂場所,歌唱舞詠,旅行郊游,誰不喜歡呢?不過,你如果並不寬裕,而需要打工,要留一點時間來維持學業的水准,你就得減少選擇聲光之娛,多培養勤奮之樂。
我窮過,知道貧窮的家庭一樣可以有溫馨,只要你打開一扇窗就可以看到它的绮麗景致。小的時候,老祖父帶著我們上山工作,要走兩個半鐘頭才能到工作場。一大早出門,摸黑才回家,吃的穿的都匮乏。不過祖父是有興致的人,他教我們怎麼弄點山產來打牙祭,怎麼聽出山雉何時下蛋,就可以有蒸蛋吃。野菜是順手拈來就有的,野果雖不免酸澀,但也時有甜密的滋味。只要你去尋找,有許多美妙的事可以填補艱辛的日子。
在工作之馀,他會編些故事,都是激勵上進的故事,挾雜革做人做事的道理,邊工作邊談天,一再重播,令你烙記在心。最有趣的事莫過於他所謂的“山樂”了。深山曠野,山谷傳來潺潺急流聲,從山崗往下望去,像蜿蜒的銀色彩筆。他總是在休息時說:
“聽聽看!深谷急流就是山樂,仰首看看、豎耳傾聽,老鷹的山歌!再聽聽草蟲、野鳥、急流、山谷的回音,它就是山歌山樂。”它確實很美,但我總覺得急流的回聲實在很單調。他卻告訴我:
“仔細聽,它就像節慶演野台戲一樣,節奏分明。”他不懂得什麼旋律曲調,只一味要我細聽,說是活生生的衷曲,是大自然在高歌,在演奏。
“沒有鼓聲,這山樂還是缺少點什麼。”我沒有像他老人家那麼陶醉,那麼凝神欣賞。他解釋道;
“要傾聽!把你的心跳聲聽進去,把喘息聲也聽進去,再把這山野的靜聲也聽進去。你看它有多好聽。”我試著去聽,也常常這樣聽,終令我忘記工作的辛苦,陶醉在山樂山歌之美。從那時起,我喜歡聽大自然的樂章,它不是人間音樂所能媲美。這些領受是城市的人領受不到的,是慣於世俗之樂的人沒有打開的另一扇視野。
現在我還是喜歡到山上散步,台北的近郊雖沒有宜蘭深山那麼壯麗峻峭,沒有急流回聲的山谷,但鳥聲、蟬聲、風聲、雨聲,著實令我著迷。我無需遠行、無需游名山秀水,就能天天在清晨領受美好的山歌仙樂。我也能領會老祖父的心傳訣妙之處。後來讀到《楞嚴經》上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令我完全領略個中滋味,它正是祖父所教的技巧,我多麼想把這心得告訴祖父,但他已回歸極樂。不過我知道這扇門是他為我打於的,令我領略到無窮的寶藏,這是不同境遇得來的。
現在,我隨時打開心靈生活的另一扇窗,去看處境,去看不同的遭遇。當然,我也把它用在谘商工作上,協助當事人,從他們的處境中,看到新希望和啟示。我的領略是:窮不值得怕,怕的是沒有打開另一個視野,而看不出希望。打擊和苦難也不足畏,只要你拉開另一扇窗,就能從中領會到新的啟示和收獲。至於富裕與騰達呢?你也要看了它的光明,才不會陷入它的局限和泥淖。
4看清挫敗的啟示
有些人一垮下去便一蹶不振,有些人則能東山再起,重振雄風。它們最大的差別在於能領略病根及其教訓。
我們習慣於在成功中歌功頌德,卻忽略在失敗中記取教訓。人皆期望成功,但卻忘了成功的經驗,完全奠基在失敗上;成功根本就是從失敗的礦土中提煉出來的,沒有失敗哪來成功。
每一位來找我谘商的人,都帶著失敗的倦態,但他們卻注定要在失敗的慘痛經驗中,尋找足以照亮自己的明燈。每一個考驗,都具有它的意義和價值,那怕是生一場重病,也都有它的來由。重挫總是帶著新機來到你的生活世界。
誰都失敗過,美國的華特·狄士尼(Walt Disney)是家喻戶曉的娛樂戲劇藝術大亨,他曾被開革過,失敗過,經營事業的初期曾破產過。亨利·福特(Henry Ford)是福特汽車公司的創辦人,在研發生產之初,同樣破產過。哪一個人沒有失敗過呢?我相信只有平庸的人才沒有失敗的經驗。
成功與失敗分屬於兩個不同性格的人。能再接再厲,東山再起的人,那是成功者的性格。脆弱而經不起打擊的人,縱有良好的家世淵源,也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每一位帶著失敗的痛苦神情來跟我面談的人,我都會協助他尋找新的思考路徑,但他必須學習改變觀念,認識到失敗和痛苦不是一件壞事,它將為他帶來新的希望和未來。
有一位被病痛折磨得很辛苦的中年人,一直責怪自己身體不好,才導致事業不順利。他憎恨自己體弱多病,甚至絕望而自暴自棄。他每天待在家裡,把工作丟給妻子掌管,自己成了一位專職的病人;好像他的人生就是為了生病,除此之外看不出什麼希望。於是他成為職場上的殘兵敗將,來晤談時,他說:
“我是一個失敗者,身體孱弱令我無法振作,我絕望、沮喪和虛弱。”
“你看過醫生嗎?他給你些什麼建議?”我知道像他這麼沮喪的人,醫生必然會建議他調整生活和工作習慣。
“看過,除了開藥這外,他要我改變生活方式,要多運動,要保持情緒的愉悅,創造一點生活的興致和情趣。這簡直鬼扯蛋!像我這樣的人,連工作的意願都提不起勁,怎麼可能去搞什麼運動,改變什麼生活方式!”我知道他已經自甘墮落,浸陷在令人麻痺的失敗漩渦之中。我說:
“你知道生病對你的意義嗎?”我試著引導他改變想法。
“我不知道,它毫無意義,而且是破壞幸福的惡魔。”
“不,你要弄清楚,在這時候,你似乎需要這個病或生活中的失敗,來提醒你作某些改變,醫生的話是沒有錯的。如果你沒有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對自己的需要作回應,對現在的困境作個補充或調適,你可能會有更大的難題。所以你要覺察它,它在你的心理、生活、工作上隱藏著重要訊息。你一直沒有去處理它,才導致持續的生病。你想想它是在提醒你些什麼?病是來提示你某些信息的。”
“你是說,我的病痛和今天的落寞遭遇,是在提醒我走向一個嶄新的方向和改弦易轍的訊息?”我告訴他:“這是確切的事,任何痛苦、疾病和失敗,不能以抱怨來看它,不能以敵意來對待它。它是自然派來的使者,要來告訴你走向成功之路的領航員。”
於是我引用美國名醫希格爾教授的經驗之談:如果你太煩心於工作,生活中有太多壓力或焦慮,以致身心俱疲,你會生病。你要了解現況。你要了解現況,設法改變它。要將疾病視為必須重新調整生活的信息,而關鍵在於拋開消極思想的情緒。注意!心情不好,積壓過多忿怒和焦慮的人,無異在貶抑自己的免疫力,當然也障礙了生活的創意。我接著說:
“來吧!我們一起來尋找,究竟累積什麼消極性的因素使你陷入疾病,掉進沮喪衰弱的死胡同?”我幫助他逐項檢討,找出不下十項生活和工作的不利因素。他承認這些因素對他構成打擊,它們是在自己明知故犯和縱容的心態下培養出來的,例如晚睡、飲食無常、酗酒、消極的情緒、忿怒等等。他承認這些因素使自己生病。
這些導致挫敗的因素,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調整,逐步克服,病情漸漸有了好轉。這樣的過程,卻令他得到一些新的啟示,半年後,他對我說:
“我認為在事業上一樣有病,我在不經意中埋下許多致命的因素。現在我做了一些檢討,發現許多需要改進的盲點。你說得對:失敗往往是一帖良藥,是成功之路的信息。”他回去工作,再度負起經營的責任。在最後幾次的晤談中,他說:“我知道有些人一垮下去便一蹶不振,有些人則能東山再起,重振雄風。它們最大的差別在於能領略病根及其教訓。謝謝你給我的協助。”
我很高興他從自身的疾病中,領悟到負責和成長的觀念。誠如他所說,如果沒有這場病,就不會得到寶貴的啟示。如果沒有學會領悟失敗的技巧,自己也就不能重整旗鼓再度出發。我問他:
“你得到什麼寶貴的啟示,能用在你的工作上呢?”我們邊討論,邊歸納,得出了以下幾個重點:
·要看准一個能引起自己振作的目標,努力以赴;萬不可因一時的失敗,喪失振作的勇氣。
·不要老想避免失敗,要振作起來嘗試改進;不肯走向荊棘一步,就不可能向前拓荒。
·要能屈能伸,不能因為一時失意而失去自尊:必須把握線索,拉起機頭重飛,重飛就是要達到正確的目的地。
·不要為失敗傷心,錯誤的結果若只產生傷心和懊惱,必是最壞的答案;如果把它當教訓,就能唾棄絕望產生希望。
·不要太在意自己,那會使自己背負著愧疚情緒,而不敢采取重振的行動;太在意自己的人,容易產生消極的思想和負面情緒,而陷於一蹶不振。
我們從克服疾病談起,半年之後卻談到如何為自己的事業振衰起弊。他說,“如果沒有生病和失意,就不會去調整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如果不是改變了觀念,就不會再投入事業令自己重振。失敗是可以給人帶來新機,逆境往往能砥砺人奮發向上。”我接著說,“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怎麼看待失敗,肯用心從中尋找它的信息的人,就能避免錯誤,得到新的創意。”然後,他補充一句說,“現在所相信的正是促動我走向康莊之路。”
5慧眼看批評
不要把別人的善意批評,想像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切忌把別人的意見,誤會為給自己難堪。善意的批評是不能免的,它是我們增廣見識必須付出的代價。
一般人都很怕批評,以為批評就是對自己不利,或有礙於聲譽,而一心一意想要規避它,制止它。批評所以不受歡迎,是由於受批評者會感受到自己不如人,那是自尊心作祟,或者存有某些程度的自卑或自傲。然而,自卑和自傲兩者都同出於自我中心,在潛意識裡都有害怕受傷的自卑感。
怕受批評就會弄得一壽莫展。你想做什麼事,都會有人批評,如果受批評而鬧情緒,挫折感大,你就會干不下去。如果想做到沒有人批評,那就是鞠躬盡瘁也辦不到。所以,你要對批評有所認識,改變一下觀念來看它,反而能帶來新的啟示和助力。
請不要懷著敵意來看批評,因為忠言逆耳,你要仔細聆聽,了解是否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它能讓你變得足智多謀,沉穩成熟。若懂得冷靜聆聽批評,既能保持情面,又對人際關系具有積極的效益。固然有些批評是尖酸刻薄的,你要淡化處理,這樣才有機會聽到熱心人給你的忠言和卓見。因此,受批評時,首先就是聆聽,斷定批評是否有道理;不要打斷或反唇相譏,不必強辯也無需表示同意。你必須專心地聽他講的是什麼。
其次,你要確定對方該不該批評你。如果對方批評你相關業務考慮不周到,那是可以置喙的范圍;如果他批評你服裝顏色,為什麼要留胡須,那就超出他批評的范圍,你可以幽默的方式轉移話題,或者客氣的告訴對方,“那是個人品味的問題,盡可一笑置之”。不過,如果你的個人品味,連續受到別人的批評,就該注意留心,考慮它的原因在哪裡,有沒有必要作些調整。這類事件,你不必太在意。例如中國人剛穿洋裝時,會受人批評,剛流行自由戀愛時,亦遭人非議;只要錯不在你,不影響別人權益,你就可以放心。
有些批評是道理的,當時接受別人的指正也沒有困難,你要落落大方接受它。“你的建議很寶貴,我願意接受你的指教,納入方案來考慮。”如果你一時不能接受,對方所講的也有道理,你應該采取拖延的方式,“你的看法也有道理,值得深入探討,找個時間我來向你請教。”這能支持對方,又能降低對方過強的氣焰,使你有機會得到別人真正的指教。
倘若你不同意別人的批評,例如對方的立場站不住,要避免得理不饒人的態度,而抓住機會批判他一頓;那會造成負面的氣氛,留下人際沖突的棘手問題。你不妨說,“我明白你的想法,但很抱歉,我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樣。”如果對方要你提出說明,你宜作簡要說明,或者婉轉表示你立場的不同。
受到批評時,要控制情緒;不要把別人的善意批評,想像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切忌把別人的意見,誤會為給自己難堪。我們要認清,善意的批評是不能免的,它是我們增廣見識必須付出的代價。
心理學家葛伯(Richard R·Graber)指出:“對於批評,十有八九的人認為它是可怕的,有破壞性的。也許只有少數人才會見到批評的建設性,認為它能讓自己周延老練。但你要注意受批評時保持冷靜,並注意到自己與別人保持適當的互動,讓彼此不致造成難堪。”
我們不但要知道如何應付批評,為了保護自己、維持家庭、事業、婚姻、子女的發展,有時要勇於擔當一位批評者。批評時請注意:
·批評要對事不對人。
·在私下提出較好。
·要選擇適當時間,當對方心情不悅時要避免批評。
·了解自己批評的動機,是出於善意,或維護正當權益,並讓對方了解你的感受。
·批評要簡要,避免冗長。
·批評之後也要有建設性的誇獎。
我覺得一個主管是可以批評部屬的,但要表達得恰到好處,“這項業務耽擱到今天才處理,令我對公司感到內疚;以後不能再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批評要私下進行,要言簡意赅,對事不對人,這會收到較好的效果。有些人模仿政治人物,在公眾場合作批評,往往造成反效果。政治人物公開批評施政,是針對公共政策和事務,出於它的必要性,一般人要避免公開批評,特別是對於同事、子女或朋友。
我也相信父母親對子女作必要的批評。對孩子正當行為的養成確有助益。“孩子!今天我們去作客,你的言行態度都很好,不過吃東西忽略了餐桌禮貌,夾菜時挑來挑去,當時我覺得很不雅,請改進。”或者“孩子!在公共場所過度喧嘩,影響別人安寧,我覺得很不好意思。”
沒有批評就等於沒有回饋,這對於婚姻是不利的。你必要時還是要批評,“如果你必須晚些回家,就請打電話告訴我:孩子和我等你開飯的滋味不好受,擔心你有什麼意外事故更不好受。如果你打電話回來,我們就會安心。”或者“我不希望你下班之後還在外留連忘返,孩子和我都在等你回來,你經常如此,令我們不安。”等他有改變時,要及時予以贊美。
批評不是一件壞事情。無論你被批評或批評人,只要懂得掌握基本技巧,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不妨用新的觀點來看批評,學習使用,讓它成為建設性的工具,促進人際的成長。
6想法帶動心情急轉彎
在發生挫折和困難時,大多數的人有誇張消極面的傾向,所以務必要把事情真相澄清才行。
人生免不了碰上波折,例如生一場大病、失戀、婚姻出問題、受他人惡意攻讦、失業等等,都會產生壞心情,引起情緒失衡。這些挫折所形成钜大的壓力往往使人失控,甚至精神崩潰。所以生活在變化無常的現代社會裡,要有些心理急救的認識,否則萬一碰上心情急轉直下時,會造成失控,甚至毀掉健康和前途。
多年前一個年輕人因意外而嚴重受傷,可能有不良於行之虞。於是,治療期間心情陷入沮喪,對於未來的前途優慮,精神生活頓時陷入危機。根據研究,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在生病時會發生情緒問題;這位年輕人當然是情緒嚴重惡化者之一,因為他的創傷嚴重,對未來的優慮是難免的。他在第一次晤談時說:
“我知道一切都完了,你看一個行動不便的人會有什麼前途?”他似乎在說服我同意他的厄運和絕望。他皺著眉頭幾句沮喪洩氣的話,言談中透露著自暴自棄的絕望。我了解他痛苦的心情,引導他說出自己面對的現實。我問他:
“你煩惱的是什麼?”
“我不能接受我這個模樣——殘障、不方便、別人以異樣眼光看我。你知道,這樣的遭遇我不能接受。上蒼未免太不公平。”
“‘受不了’和‘上蒼對你不公平’是很含糊的概念。你能否具體一點說說令你所煩惱的事。注意!請面對你必須設法解決的問題。”於是他列舉一些問題,例如就業的困難、經濟生活困擾,在社會上抬不頭來,可能被瞧不起,行動不方便等等。
我說,“你優慮的事情,是必然會發生呢?抑或只是可能會發生呢?”於是,我幫助他分別檢討列出哪些是必然發生?哪些發生率高?哪些發生率低?結果發現必然發生的問題不多,因為每一個問題,經過討論之後,都可以找到替代性做法,只要肯去行動,就能克服困難。接著我又問:
“你剛剛很煩心的事,例如‘別人會瞧不起自己’這問題,現在覺得它是很嚴重的問題嗎?”
“如果我能發展自己的專業,就不會被瞧不起。”
“所以你應該換個想法,去跟你的擔優抗衡;而對抗擔優和絕望的方法就是行動——去學習、去工作、去面對問題。你要預防被自艾自憐的心情所困。還有,怨恨和憤怒只會令你陷入痛苦的煉獄,不會拯救你現在的處境。你如果不想讓自己繼續沮喪下去,就經常扪心自問,‘我這樣消沉下去對自己有利嗎?’這句話能呼喚你的潛能和生命活力。”
“我陷入壞心情時怎麼辦?”
“心情急轉彎。改變你的想法,要提防不確實、不具體或悲情的想像襲擊你的思考。要用具體、切實和希望的思考,而不是讓厭倦與消沉把你給綁架。”
“我悲觀的情緒如何處理?”
“你會問這個問題是很可喜的事,表示至少你已決定要去對抗悲觀和無奈, 就是新的轉機。佛經上說,‘萬法唯識’,你想得對,就會做得對,要重視你光明的思想,不要依賴你的感受。感覺往往扭曲我們的判斷,使我們振作不起來。記得!用你手上所擁有的去生活,去完成你的人生。”
“可是我還是覺得很委屈,我跟別人比起來覺得很沒有價值,別人挺俊快樂,我卻淪為殘障。”
“你又陷入感覺式的判斷,就是它帶來困擾的。你就是你,不是別人,要根據自己的現實來生活,要用你手中的彩料去塗繪出絢爛的圖畫;你有你的個別性、特殊性,要用愛來看它,來實現它,來演好這出戲上的角色。”
“這樣有什麼意義,這就是人生?”
“上蒼正看著你怎麼演這個要角,它是很難演的,你身為主角,就得好好演這悲劇英雄,演好劇中的苦旦。請記得,戲終人散時,一個演者——你自己,將會得到上蒼給你的贊賞和首肯。這是宗教精神世界的終極意義。”
對於一個受過重創的人,很容易產生失落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驟然失去原有一些仗恃,而感到絕望和沮喪。這時,最重要的事是用理性來看生活,來檢討自己面對的優慮是否真實;同時要改變想法,看出新的替代方案,新的現實和希望。
多年來,我一直注意人必須有彈性。彈性表示能作調適,有創意去處理生活中的困境。彈性的反面就是執著,而抗衡執著的方法是:
·跟有彈性思考的人談談,改變想法,不要陷入無止境的優心胡同裡。換個想法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讓自己脫離鑽牛然尖的困境,其二是看出新的道理和希望。
·避免誇張消極面,抗拒自怨自艾的心情,問問自己所發生的事真的有那麼嚴重嗎?澄清的結果,總會比你原先的感覺要好得很多。注意!在發生挫折和困難時,大多數的人有誇張消極面的傾向,所以務必要把事情真相澄清才行。
·找出該怎麼辦的答案,努力去做;努力工作和學習可以令人忘懷悲觀,產生新的信心和動力。
人無論碰到什麼不如意的事,都有可能陷入情緒問題的危險,嚴重的話可能導致生活失控、精神崩潰。即使是一場疾病、工作上的壓力和困擾,都有可能發生精神上的危機。尤其是高度競爭和忙碌的現代社會,精神生活的問題更需懂得調適,能在遭受壓力時保持平衡。
當然,我們可以靠專家指導度過困境,但恢復精神健康主要還是靠自己,我所謂的心情急轉彎的簡易自救之道,即是緩解情緒惡化的基本技巧。
7心思轉園的關鍵
誰把握住心情轉園的關鍵,誰就能從中一窺困難之中埋藏著珍寶;誰領略這項精神生活的理則,誰就能看出順逆的意義。
生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欲望多,引誘也多;競爭強烈,焦慮緊張更所難免。人是有血有肉的,免不了情緒低潮,很難自外於生活中的挫折、沮喪和失望。我知道長期情緒低落會帶給人更多困擾,甚而陷入絕望。
人活著一天,就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得經營修持,把生活安排得適切,讓心靈保持平衡。無論自己碰到什麼不如意的事,都得設法調適,懂得給自己留個轉園,它就是生活的神機智慧。
改變一下想法,轉動一下自己的立場,換個角度看看問題,你就會有新的視野,有別開生機的空間。天無絕人之路,人會走入死胡同是不知道變通的結果。所以古人說,“窮則變,變則通”,心靈生活何嘗不一樣呢?人很容易執著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中,以為要扭轉自己的命運是困難的。其實,只要你換個態度,用不同的觀點,運用佛法上所謂的覺觀,就有新的舒坦心境。
有一位中年人,他陷入許多不如意的困境之中。他遭遇的是婚姻失和,事業不順利,孩子又不聽話。為了工作他優心如焚,,處理孩子犯錯,一會兒上警局、一會兒上法院,疲於奔命。我耐心地聆聽,知道他的痛苦和絕望。他問我,“老師,請指導我,該怎麼度過現在的難關!”
我帶著他思考,檢查其實際遭遇,慢慢厘清問題的主軸和關鍵,把它寫在紙上。請他仔細看清楚,困難並非一無止境,而是心情不好時,才會陷入悲觀的思考,看起來像一無是處。他在面談中慢慢認識到心理生活的洪水氾濫現象。於是我問他:
“你的處境真如你所說的絕望嗎?你的孩子固然在接受保護管束,但他正在學習改過遷善之中。你的工作不順利,從老板變成為伙計,這也不是走投無路啊?至於你們伉俪的人際溝通問題,目前正在作家庭谘商,已經開始學習改善之道。請告訴我,你所謂的絕望是真實的呢?抑或你心情煩躁、不安所衍生的想法呢?”
他看著我,似乎努力在檢審自己的處境。“你的處境真的有那麼壞嗎?”我又補上一句。他說:
“老實說,沒那麼壞,沒有到絕境,甚至連一半嚴重都沒有。不過,我的心情是絕望的。”
“那好,真正的處境沒那麼壞,你該放心,因為你的遭遇不是絕境,而是幾個挑戰。你要勇於面對它,耐下性子去解決它,而不是一味抱持絕望和沮喪。”
我們開始面對壞心情的折磨,他回憶到自己擺不開從壞的一面去看問題,然後像自導自演的一出悲劇,陷入困境。“你認為怎樣才能中止那種劇本繼續演下去呢?”我問他。他想了想說:“想想別的,做點別的事。在忙於工作時就不會想它,一回家又陷入悲觀的心情之中。”
我告訴他,一回到家就開始忙家事,協助作點事,讓自己忙起來。晚上,讓自己看些偉人傳記,我提醒他,看偉人傳記是要學習怎麼克服困難,怎麼鼓舞自己,怎麼建立人生的目標,讓自己振作,發揮積極的生活態度。讀傳記不是要讓自己像書中人一樣,而是透過他的精神啟發,幫助自己蘇醒過來,找到自己的任務、目標和價值。當人們找到安身立命的價值和信仰時,就會強壯起來,不再悲觀。
“讀偉人傳記,就能使自己振作嗎?以前我讀過,並沒有什麼作用。”我解釋說,“要天天讀它,它能給你熱忱、積極的態度。每天讀幾頁能振奮人心的傳記或文章,就能產生好的心情,你願意每天讀半個鐘頭的這類好書嗎?”
他答應了。他讓自己在家裡也忙起來,早晚都會讀二十到三十分鐘的書。我很高興他真的做到了,因此從第二周開始,我們努力建立幾個重要的生活規范:
·在心情不好的期間,避免在工作和生活環境上作太大的變動,以免增加新的壓力,擴大焦慮和不安的嚴重性。
·面對問題,設法逐一解決。面對問題時,必須認清它,搜集足夠的資料,掌握充分的資料,有利於針對問題作回應,更能防止盲目猜想,造成心情的惡化。
·要利用壓力,借力使力,讓自己覺得面對問題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透過克服困難,學會生活適應的能力。
·建立信仰,透過高級宗教的信仰,在信賴真理,與同修教友的互動支持之中,能分享到自在與祥和的心境和容光煥發的精神。
為什麼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要避免在工作和生活上做太大幅度的更動呢?心理學上的研究告訴我們,你新換了工作、搬了新家,很容易煩惱新的角色,適應新環境更需要一些調適,這種大變動會增加新的壓力,使人身心俱疲。除此之外,在心情不好時,急於作過大的改變,會有病急亂投醫的現象,因此,陷入心情苦惱的人,要慎重行事。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不能作重大的生活變動,而是說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備才行。
其次是面對問題時,要充分搜集資料。我發現充分的認識問題,有助於安定心理。依我的觀察,不知或不確定問題的實際狀況,往往會使消極思想習慣的人,作更負面的猜測,造成嚴重的壓力和情緒症狀。這位父親在完全了解保護管束的意義,知道孩子將由一位有經驗的觀護人來協助改過遷善時,他的防衛性降低,不再那般焦慮絕望,而且願意與觀護人來合作。任何人在面對問題時,務須把事件弄清楚,查清必要的資料,包括它的影響、後果、如何處理、有何法律責任等等。當我們把這些厘清時,心裡也就安定下來,冷靜去面對它。
對於借力使力,運用壓力來促進成長與學習方面,我發現一個原先很焦慮的學生,晤談中領略到:“我父母事業失敗,不能充分接濟生活費;啊!我的命運注定要走過這個艱苦的歲月,去學習更多經驗,我不得不努力在工讀中求學,等我走過這段困苦,我將變得更堅毅。老師!我知道你所謂的‘來日回首前塵,將是一片光明的紀錄,而不是黑暗。’”他開始有勇氣去面對困難,有愛心去體諒父母,願意去面對不幸的遭遇。
至於宗教信仰方面,我要說明的是高級宗教,而非迷信求明牌的宗教。在我看來,迷信於求神問卜,只能求得一時的依賴和解脫,但它會帶來精神生活倒退的後遺症。有時,我觀察那些賄賂神祗,拜樹頭求跡的人,多少帶著精神症狀的痕跡。
高級宗教是精神生活的開展,它讓我們與光明的力量產生互動,得到啟發和心靈生活的平衡。尤其是宗教的情操,能給人一種和平和喜悅之感。我很欣賞愛因斯坦(Allbert Einstein)的看法。有一次,他答覆一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問題,“科學家是否也有祈禱和信仰?”他的回答是:
“科學研究有一基本觀念,一切發生的事都由自然法則決定,人類行為當然也包括在內。因此,作研究的科學家,不相信祈禱有什麼作用;也就是說,對神表示願望是沒有用的。
“不過,必須承認,我們對那些法則的認識並不完備,只是一知半解,所以相信有包羅萬象的基本自然存在,也還是靠一種信仰。信仰由於科學研究的成功,證實了大致不誣。但在另一方面,每一認真作科學研究的人都確信,在宇宙法則中,有一股精神力量遠在人力之上,面對這力量,我們不自感卑微。”
我深信那股遠超於人之上的精神力量,我們越接近它,就越清醒,越能發展出崇高的精神生活和心靈現象。我們因為內省、謙卑和醒悟,發展出生命的愛和包容,也更知道清醒地面對一個接著一個的挑戰,而每一個挑戰所產生的都應該是一次成果,一次接近高層次精神的努力。我們不應該那般排斥困難和挑戰,而是在苦中去作樂,追求成長才對。
誰把握住心情轉園的關鍵,誰就能從中一窺困難之中埋藏著珍寶;誰領略這項精神生活的理則,誰就能看出順逆的意義,因為它們都是一種生活與料,給我們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