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換個想法更好 第三篇 感受在牽引你的心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換個想法更好

鄭石巖

第三篇 感受在牽引你的心情   

[篇頭語]

  人對一件事情的感受,直接影響他的看法、認知和判斷。若你覺得別人比自己技高一壽,比賽時就容易铩羽而歸;覺得別人比自己強,社會地位高,你感受到一種自卑和屈服。這時自尊和自信都會受到撼動。

  當然,人若覺得生活乏味,沒什麼值得高興或珍惜的,那麼無聊、厭倦、無所事事之類的生活症狀就會出現。反之,若覺得生活很有價值,有著豐富感,就會活得比較快樂。這種積極的感受,引導一個人樂於接受挑戰,懂得苦中作樂,油然生起生命的熱情。

  於是,《唯識論》對於人的感受,及其對意識活動的影響,特別予以關心。人的心理活動是:你怎麼感受,就會怎麼想;它牽引你的態度,干擾你的想法,支配你的心情。所以,人際互動之中,必須注意別人的感受;感受影響人對事物真相的解讀。厭惡的感受,令人對事件作過多消極性的評論;親切和充滿希望的感受,給人帶來進一步了解和接納的態度。

  在企業體系中,采取過嚴的管理規范,會帶來不悅的感受,而影響工作的態度和創意。在教育上也一樣,嚴管和處罰,帶給學生的嫌惡感受,降低學生往後對求學的主動性和好學態度。在企業界裡,消費者對商品和廣告的感受,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態度接納程度。在教室裡,教師給學生的感受,也影響教室的學習氣氛和師生互動的品質。

  你不會願意跟一位你討厭的人深談,也不會進去看似陰暗不淨的商店購物,除非你不得已。感受雖然是心理活動中的弦外之音,但卻深深主宰人的意願、想法和情緒。人對家庭的感受若是溫馨的,下班之後自然而然想回家;反之,則遇有呼朋引伴的觸因,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走。你如果注意到這點,何不在家庭裡建立良好的親密感、互相支持,相互給予對方較好的感受?

  留意別人的感受,就能引發自己的同理心;注意調整自己的感受,認清自己的感受是否真實,則是維持良好情緒和清醒生活的保證。所以,不要一味要求別人能給自己的感受,因為我們無法掌握別人會對自己怎麼回應,你必須具備認清,調整和再評估自己感受的能力,否則就會隨波逐流,不能自己。我在谘商工作中,知道有許多人陷入嗷嗷待哺的窘境;他一直等著有好的感受,等著別人對他好一點,這個錯誤是幸福的致命傷。

  所以,對於一位修行者而言,他會給別人一些好的感受,這是一種布施,一種生命活力的表現。他願意給人信心,給人尊嚴,給人溫暖和善,也願意給人希望。就自己而言,他能清醒的調整和重估自己的感受;提醒自己,“原諒對方,因為他正在生氣!”警告自己,“別人不一定要贊同自己意見,意見就是各自不同,可以慢慢尋求共識!”就這樣,心情上得到安定,思考上流露出智慧。

  如果在教育中,我們經常灌輸孩子,“別人會見笑!”“你會沒有臉見人!”“別人會說你笨!”等等,純用不好的感受來壓制其錯誤行為,而不是從明白事理和求真求是去看、去思考、去明辨是非,結果理性得不到發展,其錯誤的感受型態,將延伸到生活的大部分層面。這使一個人陷入無能的悲觀,沮喪、優郁、焦慮等心理症狀,從這裡衍生出來。

  所以,我們要強調的是真實,是正確的思考和感受,而不是一廂情願過度介意別人對自己怎麼想。有些人整天陷入十手所指,十目所視,他的壓力和痛苦就會升高,其次是我執的一種感受。人一旦對於舊的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執著,就有著阻抗的心理反應,他無法忍受改變,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一種故步自封、懼怕自己開放出來的心情,就會襲上心頭。這種感受,會嚴重影響他適應自由開放的社會,而困擾和心理失調也因之增加。許多老年人經常以古非今,對於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嚴重排斥。由於時不我與,不論他怎麼排斥,也必須生活在時代的洪流,他變得適應更加困難。

  由於固執與現實變遷的矛盾,使許多家庭陷入沖突,諸如婦女容易陷入就業與家管的沖突;兩代間對教育子女觀念的差異;對於經濟生活和消費態度的歧見等等,一種沖突不協調的感受,正造成許多人生活的困擾和不安。

  人與人之間免不了有沖突、誤會和歧見,對於這些不愉快的事件,留下許多感受,它影響我們爾後待人處事的態度。人越是不肯原諒對方,對自己的折磨也就越深;原諒別人對自己的創傷,同時也是自己得以重生和自由的開始,這是在感受和情緒中解套,是生命世界最多珍貴的至理。心結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害,仇視的心結若沒有緩解,將會被報復、仇恨和非理性的行為包圍,這時人的真性就開始僵化,生活的創意和喜樂就有復存在。在谘商中,我屢見人對新愁舊恨的不肯釋懷。但一旦寬恕了對方,心靈生活即重現陽光。

  保持好的感受,是心境愉快,讓自己有更好的活力,去面對艱辛生活,開展美麗願景的要領。所以換個心情過活,向神經質說再見,你會在生活的灘濑中,接受它的喜悅,領受它的啟發,發展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感受就像一個心理生活的過濾器,它不是生活事件的本身,但它卻能把生活內容作一些過濾,隱去一些資訊,讓你在無形中產和誤解;有時則加油添醋,給你添加紛煩。誰都不希望這個感受器曲解生活的訊息,但大部分的人都昧於它對自己的干擾。

  情緒生活主要來自感受,好的情緒習慣如樂觀、祥和、安全感、毅力等等,對人產生積極性的發展;反之,惡劣的情緒,足以毀壞人的健康、生涯和生活品質。所以調理情緒生活,清醒地加以管理,感受就能發揮正常的功能,促進思想的正確和人生的正常發展。

  好的感受是生命世界中美妙的一環;透過它我們領會恩典,接觸到精神本體界的大愛和思想。宗教之美、情操的感動、生命的歡慶均是靠著感受,才傳遞給我們的。以下的七篇,只是舉例性的說明唯識論的運用原則,提供讀者把握感受,開啟生命之美的方要。它在教育、輔導和谘商方面,都值得我們靈巧的運用和重視。

1別太在意別人怎麼想

  在意別人的評價,往往會在別人的逢迎誇獎中作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在別人的口誅筆伐中潰不成軍。

  人如果太介意別人會怎麼想,就會壓抑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壓抑會產生心理病變,會令你失去調適的能力,特別是緊要關頭,需要做出決定性的回應時,會像發不動的汽車,令你有行不得也的慨歎。

  我觀察人的適應能力發現,越是在意別人的觀感,越會對自己沒有信心;越在意別人怎麼想,越容易使自己的缺點變成嚴重負擔。我知道,人必須了解別人會怎麼想,那是人際互動,彼此同理,交流情誼的基本心理過程,缺乏它,人會變得剛愎自用,少一點知人的靈嗅。但如果你太介意別人的想法,就會失去伸展自我的機會,那麼這個心結將成為壓抑創意和破壞健康的元凶。

  美國已逝的科學奇和費曼(Richard Feyman,1918-1988)曾經說過一段自己的故事。他的妻子(他昵稱她貓咪)一向很開朗,總有玩不完的花招,增添生活中不少情趣,在朋友中傳為佳話。費曼在普林斯頓時,有一天接到一盒妻子寄來的鉛筆,上面镂著金色的字:“理查親親!我愛你。貓咪。”

  費曼覺得這禮物是很好,但是镂上一句親昵的話,如果跟教授朋友討論問題,忘了留在別人桌子上,別人會怎麼想呢?他不好意思用這些筆。可是當時物質缺乏,捨不得浪費,所以刮掉一只鉛筆上的字來用。

  第二天上午,費曼又收到一封妻子寄來的信,一開頭就寫著:“想把鉛筆上的名字刮掉嗎?你難道不以擁有我的愛為榮嗎?”然後是大寫字體寫著:“你管別人怎麼想。”這段話大大感動了費曼,後來他寫了一本書,記述著他們的感情、生活轶事和他自己在科學上重大突破,就用“你管別人怎麼想”當書名。

  作為一位谘商工作者,我很早就注意到:在意別人的評價,往往會在別人的逢迎誇獎中作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在別人的口誅筆伐中潰不成軍。這樣的人無法堅持自己的卓見和判斷。不過,更嚴重的是,太在意別人怎麼想的人,心理壓力總是很大。他每天面對著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壓力,總覺得別人時時刻刻都在注意自己的缺點或疏失。這使得一個人覺得退縮,失去積極主動的活力,當然連他的創意和主動性都會喪失。

  這種畏縮是學習得來的,許多師長和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羞羞臉!你看別人會怎麼想!”次數多了,就會養成孩子畏首畏尾的習慣。尤其在日常言行上,稍不恰當,就以別人會笑話來壓抑孩子、批評孩子,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困擾。你只能就事實去告知孩子不當之點,要求他改進,或幫助他建立新行為,但不能拿別人來批判他,而造成屈辱。

  有一位兒童,他經常張著大嘴巴。父母親覺得不好看,就常常指責他,“你這模樣,別人都會笑話你的!”這孩子來作谘商時,不留神還是張著口,但卻因為長期被批評壓抑而造成交友困難和懼學症來尋求協助。另外一個孩子,因為父母親常指責他功課不限,在親戚朋友面前毫不留情的數落他,以致不敢會見親友。

  有一次,一位年輕人來找找谘商:他患有口吃,尤其在眾大面前說話,舌頭更是打結。他回憶說,“我在國中時說話稍有口吃,老師要我多練習,所以常要我上台講話。我越是在意口吃,口吃就越嚴重。現在我在一家公司擔任行銷工作,常常為口吃而優惱。上個星期,我向老板作簡報,簡直說不出話來,羞死了。”經過仔細了解,確定他不是生理因素,於是我說:

  “你這個毛病我也沒辦法,除非你老實當一位口吃的推銷員。”我接著仔細為他說明:

  “要接受自己口吃的現實,毫無畏懼地表現自己是一位口吃的推銷員,然後培養一引起你在業務工作上的優點,例如熱忱、信用、關懷等等,把它結合成你的特殊性和個體性。讓許多人知道你,在商界裡反而能引起別人對你的矚目,化缺點為助力。”我為他仔細解釋,目的是要建構一個全新的態度;他不再介意別人對他的看法。

  他開始學習接納自己;坦然表現自己是一位有價值的口吃推銷員。他不再為口吃而煩心,口吃這件事就再也不構成障礙。經過幾個月,口吃的狀況真的纾緩下來。

  人有一種矛盾意向(paradoxical intention),你越怕的事它就越成為困擾。反之,你處之泰然,把它表現出來給別人看看它有多厲害,卻反而減輕其症狀。由此可知,越怕陽萎的人,越是勃不起來;越是處之自然的,也就越不會產生毛病。越想隱藏自己的弱點,就越會構成焦慮和緊張,而強化了症狀和困擾。

  我們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父母和師長當然要指正孩子的過錯,但不能因錯誤而羞辱他。我們應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從而建立他的信心,不要處處挑剔其缺點,令其懼怕畏縮,更而造成心理上的困擾。請注意!了解別人會怎麼想是正確的,但如果太在意別人怎麼想,就會產生麻煩。

2打破僵化的觀念

  舊觀念只適合過去的社會,不能符合現代人需要;要適應自由開放的社會,就必須發展新的觀念和適應方式。

  社會變遷快速,為求適應,務必打破僵化與固執,求新求變,過成功的生活。人要勇於改變自己,要把不好的習慣改變成好習慣,把舊觀念改變成新創意,把不合時宜的知識改變成嶄新的見解,把渴望去做的抱負變成事實。

  最近,在處理家庭谘商個案中,發現婚姻的危機,幾乎如出一轍,問題的症結在於固執己見。先生抱著大男人主義,要求太太把工作辭掉,好專心照顧家庭和孩子。這種事,過去是司空見慣的。但是現在的觀念改變,除非太太自顧或同意,先生是不能強迫太太辭掉工作。現代的女性,事業心並不亞於男性,能力表現都不差;工作的成就是心理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勉強太太辭去工作,是不當的做法,同時會引起兩人的沖突和危機。一家之中如果先生的想法以男人為重,公婆的想法以嫁雞隨雞作要求,這個家庭就得面對一些難題。這時,我的看法是改變與調適,要認清時代的潮流,改變想法,試作調適。一味勉強太太把工作辭掉,後果不堪設想,最常見的是:

  ·太太感到挫折,抑制自己的情感,造成優郁的反應,影響婚姻的幸福。

  ·孩子漸長,太太要回到工作崗位卻有困難,造成生涯上的遺憾,並轉變成心理問題。

  ·家裡少掉一個人工作,收入不足,經濟生活的沖擊難免,這時許多男人卻會藐視太太,對她發脾氣。

  ·家庭生活互動中,先生的強勢作為漸增,太太的劣勢慢慢形成,造成家庭人際互動的失衡,影響婚姻幸福和子女的心智成長。

  我認為男尊女卑、強勢主導家庭的作法,對於現代的家庭沖擊殊大。因此特別呼吁,要改變為彼此平等尊重,互相溝通協調,避免一方強勢作決定。在觀察中,采取這種過時觀念的人,不但對太太或婚姻造成傷害,對本人也造成嚴重的損失。

  為了適應環境變遷,人必須學習改變自己。過去的讀書人,要人三顧茅廬才肯出山,要三請四請才肯收一位弟子;教育子女要棒子底下出孝子,用嚴管責罵建立長輩的威嚴等等,這些都是過時的觀念,必須適時改變。現代人應重視發展彈性應變、理性的思考、人際的交流和性情的陶冶,而不是一味守住舊觀念和老習俗。舊觀念只適合過去的社會,不能符合現代人需要;要適應自由開放的社會,就必須發展新的觀念和適應方式。

  觀念的僵化同時也是教育問題的根源。親子沖突的主因是光管而沒有教;未協助子女解決問題卻一味要求好結果;父母采取嚴厲的指責,反而造成子女的偏差行為。這些舊觀念如果不作改變,子女的教育問題會繼續存在。當然,改變的方法就是學習新的教育方法,用它來取代舊的觀念。

  個人在事業、健康、人際、娛樂各方面,都必須隨著社會變遷作一些調整。調整就是改變;要勇於學習新的態度和習慣,才可能有良好的改變。最近,有一位先生來晤談,他想回家鄉發展第二生涯,他說:

  “人到了某一個年齡,似乎很渴望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我現在痛下決心,准備回家鄉,去經營一個農場,你的意見怎麼樣?”我問他,“那真的是你的夢想嗎?你是不是長期以來一直關心著種植花果?一直在搜集相關的資訊?你作了些什麼准備呢?”我這樣問他,是要了解他的真正意圖;究竟是為了逃避現在工作的壓力,抑或真有自己的夢想。他說:

  “我不斷搜集種植的新知,從育種、栽培、施肥、收成等各方面都投入心血。我也對自己的經濟生活、家庭生計作了起碼的打算;我有信心做得好。”

  這位先生家裡的農地是現成的,一切都已安排准備。我問他,“你都已安排妥當,為何還來找我晤談呢?”他說,“我來請教你,如何使自己更有信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告訴他,要珍惜這個夢想,認真采取行動,我的建議是:

  ·要常常懷抱溫潤自己的夢想;鼓勵自己踏實的行動,並以能著年實現它為榮。

  ·變遷快速的社會,要注意求變求新;要用新的資訊和方法去處理工作業務,不可以死守成規不求變通。

  ·學習和請教專業人員,注意凡事總在於自助、人助而後天助。

  ·目標不是一蹴可幾,不妨照行為學家的建議,分成幾個階段來完成。

  ·別忘了凡是要實現夢想的人,就得付出代價;你要肯干,遇到挫折時要有耐心去克服。

  我隨緣想起這些建議,供他作參考。想不到他聽完之後,竟然那麼開心。他說,“得到你的鼓勵,令我高興安慰。為了要改變我的生涯,有很多朋友阻止我,警告我不切實際,給我潑冷水。今天,我好像洗了一個熱水澡一樣暖烘烘的。有你的祝福,我會更有信心實現夢想。”

  心理學告訴我們,在碰到新的情境,需要學習新的智能,面對眼前的困難時,有些人會產生阻抗現象。它阻礙我們開拓新局的勇氣,抗拒接受新觀念新作法,讓我們陷入停滯狀態。這些人是被一種懼怕和焦慮所困, 以致無法突破局限。如果要打破這個消極桎梏,就得鼓起勇氣,努力改變自己的想法和作法,學習新的能力,去創造新機運。

3原諒別人是為自己好

  原諒是解脫之道。不肯原諒,孽緣就會俟機成熟,形成惑業,再度緣起新的傷痛和無明。

  與其為爭產懷恨,不如用心另謀創造新機;與其懷恨舊創,不如原諒好圖個寬心自在。人必須懂得原諒別人,我從心理谘商中發現,原諒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有些人,他們在工作中遇到找麻煩的上司,在婚姻生活中受到公婆的無理對待,或者被不忠實的朋友出賣過,這些都令人久久不能平復,而懷恨在心。不過,我要提醒你,這些心情每憶想起來,就會令你痛心,干擾你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如果你不肯釋懷,勇敢從你心中把它掃地出門,它會蝕骨錐心,令你隱隱作痛,有時還會投射到無辜者的身上。

  熬出婆來的人,容易用苛刻的態度對待別人。糟糕的是:年輕時他受氣,現在他用同樣的方法待人,一樣受氣,甚至是一場失敗和悲劇。我主張原諒,把它清除掉,不要讓那些痛與恨在你的心中繼續藏納。只要你肯放下它,你就不會被負心的人一直纏住。

  我常聆聽滿面愁容的人敘述他過去的悲怆歲月,結論總是說:“我今天會弄到這副模樣,就是從這裡來的。”有人怨恨父母骨肉,有人怨恨朋友師長,他們的傷痛往事已過,但是舊恨新仇卻盤根糾結在心頭。我總是試著為他動點心靈手術,把那些舊恨剝離開來。我告訴他:

  “原諒他,你就會好些。”

  “我不可能原諒他;他讓我受罪,錐心之痛,我永遠記恨他。”他總覺得這種仇恨怎麼可以原諒呢?那還有是非嗎?公理和正義到哪裡去了?我的觀察是:他們誤以為記恨可以還我清白,可以得到補償,或者記恨是一種公理的堅持。於是他抱著深痛,在痛苦的掙扎中哭泣。抱著優憤的火球不放,是病的根源。通常在晤談時,我總是讓他一吐為快,讓他知道我感同身受。等他冷靜些許,我會告訴他:

  “在心靈生活上,他在你的肚子插了刀,你是不是要拔除它,把傷治好?拔掉它的方法就是原諒或寬恕。他店了你的便宜,你要把它視為一種奉獻。他令你痛苦絕望,要把它當做對主或彌陀教化的實踐——寬恕。記得!把你所想的那些憤怒、公平、補償交給祂去處理。用心靈的感應,講祂拔除你心中的那把刀,賜給你清涼、福報和實祥,並得到祂的愛與拯救。”

  “我怎麼得到祂的安撫或救贖?”

  “念佛或禱告!原諒和寬恕會產生無比的心靈力量,讓你得以超越這些痛苦。你會有如親見爹娘一般,得到彌陀或主的慈愛。你也會發現,真正軟弱和無明的傷害你的人,他已然墮落,你要以慈悲去看他的軟弱,你就越發能原諒寬恕他。”

  我們當然要努力維持公平與正義,要維持愛與和平,但世間有些傷痛事件已然過去,再爭纏下去,徒然壞了自己的心智。談到這裡,我想起多年前,兩位長輩為了分割土地起了糾紛。老大分少了,老二分多了;老二蓋房子時又幾乎越過界來,這位長輩傷心憤怒,把滿肚子不平傾吐給母親聽,母親很能了解他的心情,告訴他:

  “土地早已分割好了,當時你沒有據理力爭;現在抱怨不公平已太遲,抱怨也沒有用了。他把房子蓋在址上,是很過分,很貪心,也很霸道,不過界址只是一條線,也很難弄得清楚。反正地籍上占有多少土地是寫明的,那一點地也跑不掉。唯一的問題是你看不慣他的霸道。”

  “對了,就是咽不下這口氣!所以每天很痛苦。”

  “你幾歲了?”母親突然換個想法問他。

  “七十出頭了。”

  “人向上蒼借用一些東西生活。土地是其中之一,再借也沒幾年,原諒你弟弟吧,他看不開,眼界小,你可不要跟他一般見識。你的心如果被那一小塊土地系住,就回不了極樂的老家了。”我的這位長輩就舒坦許多。

  我總覺得母親像是天生的心理谘商家,難怪過去在宜蘭老家時,鄰居喜歡到家裡來聊天,而每一次聊天,似乎都能令大家舒坦心情回家。我從她那裡學到的是:事情當頭,一定要說清楚,不可以含糊,但有很多事是說不清的,甚至連說的機會都沒有,委屈傷痛已經臨頭了。那時,你能給自己最大的恩賜是原諒和寬恕。

  原諒其人,寬恕他的行為,完全是為了珍愛自己。“你受到創傷和損失已經夠慘了,你還繼續折磨自己嗎?你情願讓自己陷於親痛仇快嗎?你繼續憤怒傷痛有什麼好處呢?你現在想要的是什麼?”我采取反問的方式,讓當事人好好地反省。我也告訴他:

  ·原諒別人並不表示“別人對,自己錯”,也不在於值不值得原諒,而是自己從舊創中走出來,能自由地思考和抉擇。

  ·別以為記恨在心就能得到報仇或補償,采取這樣的想法或做法,往往使自己失去開拓新生的機會。原諒不是值得或不值得的問題,原諒就是放下它,化除它對自己的干擾。

  ·創傷是可以發洩的,你可以找適當的人談談,寫在日記上,或者尋求專家的協助。

  ·透過信仰能超越傷痛,這能令你與那精神世界產生虔誠的交流,在那兒得到洗濯和治療,牠幫助你寬恕了對方。

  原諒是解脫之道。不肯原諒,孽緣就會俟機成熟,形成惑業,再度緣起新的傷痛和無明。原諒和寬恕不是縱容不義,而是別人害得你傷心受苦,你無法掙脫,這時你原諒了他,這會使你更清醒更有力量生活下去。

4換個心情好過活

  可以輕松就輕松;可以笑,何妨來一次開朗的笑。大笑可以帶來內髒的運動,可以使人增加氧氣,可以引發好情緒。

  每一個人都有優心和沮喪的時候,它是挫折時的自然反應,也是解除困境的催化劑。人總是覺得不好受時,才會千方百計想點子,設法解決問題。

  不過,當心情壞到一定的限度,會抑制解決問題的創意,干擾正確思考和判斷,甚至放棄面對問題的勇氣,而尋求一了百了的短見。因此,有些棘手的問題,一時沒有解決的方法,例如居喪的哀傷、婚姻決裂時的沮喪等等,如果沒有適當排遣,會使身心陷入嚴重的創傷。此外,還有一些人情緒習慣不好,經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鬧情緒,日子久了,也會無緣無故沮喪優愁。我發覺,生活在這個高競爭高壓力的社會裡,受壞心情折磨的人很多。

  壞心情是可以調理的;只要你換一個想法,做一個有益的行為,就能牽引好心情出來,為人的困擾解圍。有一次,一位中年女主管找我晤談。她說,她常常覺得心情不好,有些沮喪,意氣消沉。她擔心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會被炒鱿魚。我大略了解她的狀況,如道問題的核心是情緒習慣不好,會為一些小事鬧情緒,情緒過後又會產生莫名的意氣消沉。我告訴她說:

  “有兩個處方對你有用,都是你辦得到的。你願意照辦,我就告訴你。”

  “當然願意,要不然我為什麼來找你晤談?”

  “第一請你每天早上做三十分鐘的運動;慢跑、游泳、打球、有氧舞蹈等等都可以。運動能給你好的體力和精神;又能給你帶來好心情和天然的鎮定效果,在思考和記憶方面也會有所裨益。你要天天做,有恆心地做下去。請記住!你未來的美麗願景,會因運動而更分明,更容易實現。”

  “第二個處方是什麼?”

  “改變心情;我是說你該換一個好心情。”

  “壞心情就是壞心情,怎麼能換個好心情呢?”

  “你可以在上班時,裝出一副快樂的表情。先裝成快樂,不久就真的快樂起來。”我接著告訴她說,“我們既可以裝出來某些行為而引起情緒,當然也可以裝出某些情緒而引出想表現出來的行為。”

  於是,我教她裝個笑臉,假想自己神情愉快,和藹可親。接著,我示范給她看,她也試著裝出愉快的神情。這時,她不由得大笑起來。我說:

  “就從現在開始,你要裝著心情快樂的表情,像打從心底快樂起來,包括心肺舒暢的感覺。”然後,她笑得認真,又是一次大笑。忽然她肅然起敬的坐好,“老師,我笑得太大聲了,這樣有些失態吧!”我說:

  “你越是拘謹,越容易不快樂,日子久了就壓抑了人的活潑天性而變得沮喪。許多不快樂的人是由於成長過程中,一直被要求不苟言笑而起。現在,你要看場合,可以輕松就輕松;可以笑,何妨來一次開朗的笑。大笑可以帶來內髒的運動,可以使人增加氧氣,可以引發好情緒。跟家人一起逗笑,跟同事保持幽默,對心情幫助很大。這些都是心理學家們研究證實過的方法。

  “嘿!現在要加個第三個處方了:善用幽默和笑。保持幽默,所謂普世性幽默,是對於人生似是而非的道理和生活之中荒謬唐突事故,保持一種超然欣喜的態度,對於情緒的調理特別具有建設性。

  “至於笑!聽說正常的美國人平均一天笑十五次。心理學家建議把它當做判斷樂趣的基准。大家不妨拿這標准,看看自己是否笑了十五次。我和內子為了尋找幽默的笑聲,經常搜集一些出人意表的相關語,制造一些笑聲,甚至一些笑譚之類的題材,逗逗彼此的心境,享受歡笑。”

  這時,我又問她“是否還在裝著愉快的樣子?”她說“從剛剛保持到現在還覺得愉快,特別是大笑幾聲之後,心情就更輕松了。”我知道她已得到要領。像這樣的心理學技巧,是改變心境的好方法。

  這真是心想事成的方法,可是為什麼有許多人卻情願讓自己泡在不愉快的心情裡,慨歎著一壽莫展的郁卒呢?依我的觀察,有許多人在沮喪時,沒有自覺到要去改變自己的情緒,以致惡性循環,而產生更多焦慮和困擾。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調整壞情緒。心理學家艾克曼(Paul Ekman)實驗指出:讓人做出特定情緒的表情如驚訝、厭惡、優傷、憤怒、恐懼和快樂,結果當受試者表現害怕、優傷等表情時,他們的身體就作出真的害怕或優傷那樣的反應。

  所以,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妨裝著快樂的樣子;可以透過幽默和笑來改善。不過,艾克曼提醒我們,虛偽的大笑,太短促,只用嘴角不用眼睛,不能產生快樂的感覺,因此要笑得認真才行。這也就是說,你要從淺笑,逐漸擴大成為熱情、露齒和放聲的笑。

  這裡所說的幽默和笑聲,是一種改變心情的技巧,讓我們有更好的心力去面對困難,培養解決問題的創意和堅毅度,而不是教人學習一笑置之,得過且過的態度。我相信,一個人只要能保持好的心境,就能令自己振作起來。

  心情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經常作運動,心情就會比較愉快;肯提醒自己表現快樂些,精神會為之一振;肯多培養幽默和笑聲,情緒就會得到調理。除此之外,要注意一下自己的儀容,穿著會影響你的精神,一副邋遢的儀表,對於原本就心境不好的人,往往造成更多負面效應。

  你不妨試試看,改變一下心情,讓自己活得快樂些。

5寬恕可以療心

  既然無從挽回,那就寬恕他。透過寬恕,我們才會堅強起來,才會愈合內心的創傷,重新開展自己的未來。

  人如果受到別人的傷害,蒙受冤屈,遭人欺侮或創傷,就會產生憤恨之情,深藏在心裡,久久難以釋懷。當然,這種痛與恨會在心裡悶燒,或者像酸液一樣腐蝕精神力。長久下去,不但令人痛苦發狂,對身體的健康危害也大。

  人在遭遇不公平或苛刻對待之後,會產生很深的痛恨。每次想起舊恨就會添增新愁,回想過去的屈辱更是心有未甘,就會陷入新愁舊恨的惡性循環。一位女士跟先生離異之後,開始陷入這種痛苦的漩渦,她痛恨自己被騙,現在孑然一身。她詛咒前夫和新妻,希望他們不得幸福。她每天哭泣,時而嚎啕大哭一番。她想脫離痛苦,但對歷歷往事揮之不去。兩次面談,都在聽她的傾吐,第三次談話時,她說:

  “我這麼痛苦,活不下去了。”她哭得令人鼻酸。

  “我知道你很痛苦,現在把痛苦再說一次。”

  她傾吐心中的積郁,說出自己受盡了委屈,斷斷續續抽泣,而夾雜著痛哭。適當的傾吐,能使人恢復平靜;及時的關懷能讓受創者得到暫時的鎮定。我說:

  “你恨你的前夫?”

  “痛恨至極;他沒良心,豬狗都不如。”

  “你現在已離開他,不再受氣了,不是嗎?”

  “可是我痛恨,他傷害我,侮辱我,我恨。”

  “你恨他,卻繼續折磨自己。你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表現給他看,證明他把你折磨成這副模樣,用來告訴大家你的痛苦完全因他而起,是嗎?”

  “都是他害我的。”

  “可是他不可能再折磨你了。你那惡夢般的婚姻已結束,不再受氣,再也不會受到屈辱。你現在要面對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前途,自己如何去過充實的生活;如何東山再起,高高興興地活給大家看。你把自己折磨成這麼憔悴,對你有什麼好處?你究竟想要什麼?”

  “我就是恨他。”

  “這樣對你有什麼好處?”

  “沒有。”她低聲的回答。她的臉龐泛出平靜理性的表情。

  “那麼想想看,怎麼做對你有益?”

  在這次晤談中,她應允恢復工作,從此情緒也比以前安定。以後的一段日子,她維持著工作,心情上仍然未能擺脫恨與痛的糾纏。不過,每一次談話,都能給她一些新的改變。有一回她說:

  “我想擺脫過去的憤懑,但它總是襲上心頭令我傷心。”

  “要徹底治療你的傷痛,只有一個藥方,那就是寬恕。”

  “寬恕不了的,這很難。”

  “仇恨當然很難破除。但你要認清,使你痛苦的正是你自己的想法——仇恨。如果你想著仇恨,想著討回公道;那麼你的心就陷入無止盡的掙扎和敵意,這會使人變得痛苦和焦慮不安。它更使你變得脆弱了。如果你能寬恕他,這些新愁舊恨就不會盤踞在你的心頭,你要寬恕他才行,寬恕他也等於有能力赦免自己的痛苦。”

  “怎麼做才能寬恕呢?我還是覺得憤憤不平。”

  “你要看清楚:恨和傷痛是在你這邊,當你在痛苦時,他可能正在喜悅地跟新妻在一起。不要把自己牢系在過去的舊恨之中,這會使你失去面對現在的活力。寬恕的意思不是什麼以德報怨的大道理,而是要你把過去的恨一筆勾消,才得到真正的自由,否則你就滯留在舊恨的記憶之中,無法回到現實的生活來。”

  幾次的晤談,她漸漸遠離傷痛,她的心力轉移到對未來的規劃。雖然她還是說,“我很難寬恕他。但卻願意為自己的新生努力”,於是我們結束了晤談,事過兩年,我在中部的一場演講會後,她出現在我面前,愉快自信,她說:

  “老師!很感謝你當時的關懷和指導。我在中部有了自己的事業,經營順利。我寬恕了他,是在寬恕之後,我才有精神發展自己的事業和未來。”她跟我談了好一會兒,最深刻的一段話是:

  “現在我才領悟到:

   要是把以牙還牙當公道,

   執迷於憤恨和舊愁,

   那麼我就沒有力氣創造新生。”

  這句話說得真好。令我想起另一椿往事:過去有三個人作生意。甲心懷不軌,侵吞巨款,最後弄得商店負債累累,只好解散拆夥。乙和丙都知道甲圖謀不軌,侵占了巨款。不過,乙每天心懷痛恨,事過十年還沉迷在痛恨之中,身心俱疲,窮苦潦倒,一遇到熟人就舊事重提。恨有如毒液一樣,不斷傷害他的人生。丙在拆夥不久,卻寬恕了他的朋友,不再為他的不義痛恨,專心發展事業,卓然有成。他說:

  “寬恕是經過對人的了解之後,脫去罪惡行為的外表,看別人的脆弱和無知本質,油然生起原諒之情。這時,自心的感覺也就改變,滿腔憤怒漸漸消除,即使在商場上看到他,也不會再揿起舊日的懷恨。於是,我有較好的心境去克服難題,當然好的機運也會眷顧我。這時,我的事業有了轉園。”他接著說:

  “抱緊過去別人對自己的不義,除了增加悲憤之外,什麼你也得不到。往事已矣,既然無從挽回,那就寬恕他。透過寬恕,我們才會堅強起來,才會愈合內心的創傷,重新開展自己的未來。”

  我贊成在法律上,對惡人必須加以制裁。但是有太多時候,我們所受的創傷,並非法律能解決。這時,心裡的恨與惱,必須透過寬恕才能釋懷。如果,有人傷害了你,遲遲不能忘懷;有人欺侮了你,你把傷痛鎖在心底。這時,不妨改變你的想法,寬恕他。因為寬恕令你不再憤恨,胸襟敞開,能讓你更接近高層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新的力量和新生。

6向神經質說再見

  改變一下看法,不要叫苦,不要被生活中的小荊棘刺傷你的心,這才能保持樂觀和積極。

  有很多人受神經質(neuroticism)的困擾,他們優心忡忡,經常把問題看得嚴重,以致生活適應上有了困擾。心理學上稱它是一種人格的取向,情緒不穩定,適應發生困難。依我的觀察,有這種毛病的人不少。他們常常把神經繃得緊緊的,為一些瑣事小題大做;不放心,夜不成眠.他們把自己折騰得很苦,神情疲累.

  有一位先生,在某大公司任職,工作繁重,應酬又多,承受的壓力很大,又擔心老板對他不好的印象,所以聲嘶力竭般催逼自己工作.有一天他真的病例了,請假休息在家,卻耳聞老板的不滿批評,他再度回去拚命工作,又過一段時間,他的神經質越來越嚴重,以致無法入睡,精神恍惚倦怠.

  一位女士自從生產過後,把工作辭掉,專心當家庭主婦.幾年之後,孩子上國小,她在家裡無所事事,開始鑽牛角尖,懷疑先生有外遇。“我知道先生愛我,不會有外遇,可是我一直想著他會有外遇。”不安和焦慮盤踞她的心頭。雖然生活安逸,丈夫恩愛,孩子也乖巧,但她總是心神不寧,心裡疑懼,意氣消沉。多愁善感的她,給原本幸福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神經質的人,不全是表現出焦慮或沮喪,有些人則表現得脾氣急躁,星星之火就會燎原。一般人以為是脾氣不好使然,事實上也是一種神經質。神經質可能來自遺傳,也可能是不良生活適應所導致。神經質是可以調理的,只要你肯做點安排,避免恣任其放縱,就會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你要改變觀念,別以為你天生如此而氣餒,而應該營造好心境,知道養精蓄銳;碰到問題時,要懂得駕馭心情,避免陷入泥淖之中。

  對於前述那位對先生疑神疑鬼的女士,我教她“分辨哪些事情值得動腦筋,哪些問題不重要,應該捨棄。”我要她用一張紙,列出一天該做和該傷腦筋的事,包括該做的家事,學習繪畫的作業,上超市買日用品,探望住院的一位朋友,包括先生出差晚歸導致不安等等。然後,把值得做的事挑出來,努力去做,不要理會你不該煩心的疑慮。

  幾乎每一個星期,先生都會抽空陪她來晤談。我知道先生對她體貼,她也同意我的看法。但她總是情不自禁地陷入操心,而且擔優的事情一個接一個,包括對孩子是否會感染腸病毒而過度操心等等,有時甚至情緒不好而與先生起沖突,造成惡性情緒循環。我告訴她說:

  “你已被不必要的沖突、滿腹牢騷、憎恨等等困住。你責備先生忘了送你生日禮物,對這件事很在意,但你可曾想過自己也有錯嗎?你何不主動提醒生日的事,這總比你考驗先生是否關心你,要來得積極有意義呀!”

  “我從沒有這麼想過,我一向都認為先生忘了我的生日就是不關心我。其實,我也知道他忙,他是盡責的丈夫,但我總是想到我自己。”說到這裡,我提醒她,“你覺得以後你會為他想想,是嗎?”她以同情的眼光看著先生說:

  “我相信主動地告訴先生我的需要,可以減少許多誤會。我應該把考驗改為爭取才對。”先生很欣慰地說,“我很樂意看到你這麼做,事前說自己的需要,總比事後的指責和賭氣要好。”

  神經質的人必須認清,睡眠、娛樂和運動是保持精神振作的要素。他們往往工作超時,結果不是過度勞神而影響睡眠,就是工作太晚而難以入睡。我要提醒的是:別蹧蹋自己的健康,要適當的運動和娛樂,保持良好的精神力。

  神經質的人絕大部分睡眠品質不好,也因此而影響情緒,而兩者交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於是把精力消耗在心煩上。對一般人而言,輕而易舉的事,會把他弄得費力傷神。一些平常的小事,能令他疲累不堪。是誰在折磨他們呢?答案是很明顯的:自己在折磨自己。於是你會追問,“有什麼方法可以解套嗎?”答案當然是有。除了上述運動、娛樂和適當的積極工作之外,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學習保持心平氣和的技巧。

  ·練習不著急的處世態度。

  ·避免讓自己陷入猶豫不決。

  ·別抱怨,生活本身就是苦,學會心甘情願就不會抱怨、敵意和憎恨。

  人若能保持心平氣和,神經質就發作不起來。心平氣和源自你是否體諒別人,而不再一味責備別人。當你了解到別人的立場和角色時,就能原諒他,而不再跳腳或憤怒。神經質的父母很容易指責孩子的成績,很少主動幫助孩子如何克服困難。由於他不了解孩子有困難,所以會作情緒性的指責和憤怒。我常聽到父母急切地責備孩子:

  “我對你這笨蛋已經絕望!你注定一輩子是窩囊廢!”

  “我這窩囊廢是你們生出來的啊!”孩子憤怒地回答。或者孩子低聲飲泣,氣得發抖,而不敢發作。很明顯地,神經質的憤怒,很容易培養神經質的孩子。當兩代之間都有神經質時,這個家就有更多困擾和災難了。許許多多家庭悲劇是從這裡引爆的。

  著急往往點燃神經質者的非理性行為。他越急,越表現出不安和焦慮。因此,要學習一件一件平心靜氣的辦事,先要把工作劃分成幾個步驟和階段,安排時間分別處理,就不致慌亂緊張。尤其要避免長期陷入猶豫不決的情境,對於神經質的人,這是一種嚴重的折磨。該做決定時就要抉擇,然後心甘情願去承擔。

  最後我要指出:生活本來就是艱辛的,要認清這個前提,才懂得在苦中作樂,神經質的人往往把注意力擺在該如何才是快樂或美好,而現實的環境卻一直與自己作對。改變一下看法,不要叫苦,不要被生活的小荊棘刺傷你的心,這才能保持樂觀和積極。

  每個人多少都有些神經質,健康的人懂得調適,不但防范它危害自己,更積極的運用它,讓它成為生活的敏銳性。至於心理不健康的人,別任其作大,傷害自己的幸福。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我們懂得作正確的抉擇,才能跟神經質說再見。

7與生命聊天

  人只有純真才會與生命聊天,這種聊天自然、無優,是生活中的優悶所不能牽絆的。

  大部分的人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身外的事,他們與功利對話,與得失成敗交談,很少內觀自己,與自己親切聊天,於是心識向外游走,沒有看到自己原來就是珍貴人生的主題。我知道人不能忽略生活、工作和經濟生活,但如果缺乏對生命的體認,這些功利與物質的助緣,就失去它的價值。

  人可能因為疏於體驗豐富的生命之美,而變得瘋狂起來,變得更嚴重的神經質,這是現代人最大的隱優和災難;大家為了追求,一味的追逐和占有,而生命卻變得疲憊、空虛和焦慮,一時一刻都安定不下來。所以,我看出與生命聊天的重要,聊天不像溝通那麼嚴肅,而是跟生命親切地交談、沒有芥蒂。

  聊天總是在茶馀飯後,在工作之馀,信手拈來,有分享喜樂情趣,有互相依偎的心理支持,也有感情的交融。它沒有固定的話題,不嚴肅、不介意;沒有責備,也沒有心機和猜疑。聊天是很自然的,像行雲,似流水,無需認真,所以對生命是一種禮贊,更是生命智慧與光輝的流瀉。在忙碌中小憩,閒聊幾句,可以緩解疲勞,帶來人際的和諧和友愛,彼此更貼心。這就是生命的最真誠表露。適當的聊天,令我們歡喜交融,彼此互相啟發,從你來我往的交談中,我們享受到生命之美。

  我喜歡適時伫足,與朋友閒聊幾句,這是一種美好的工作態度,它使同事感受到工作中也有輕松。偶然,若能激發笑聲,就像音樂一樣,能引起心靈的回響。它流瀉著我們彼此合作,同心工作的心情。我也喜歡跟家人聊天,在餐桌上、在假日午後的閒暇裡,在及時來的聊天時候,我都不會放過。閒聊能舒展緊張心理中的皺紋,有時它引領我們進入生活的堂奧,得到更深的感受和啟發。

  我們全家,每個人都很用功,晚間仍然要工作蠻長的一段時間,不過總會在固定時間,放松下來閒聊。起先是跟秀真交談,兒子們全聞聲而至,加入我們的行列。人手一杯茶,談到高興風趣時,杯中的茶水也會應著笑聲,微濺在地上構成美妙的潑畫。

  漸漸地我發現閒聊這件事,無論是忙中偷閒,或者茶馀飯後,看起來是與人閒聊,實際上是與生命閒聊。它往往像是一扇門,推開它,我們就看到活潑美麗的世界。

  後來,我發現我無時無刻都能緩轉心情,與生命聊天,有時與人閒聊,有時與綠樹青山閒聊;觸目遇緣,花鳥樹木,涼風明月,都能產生悠閒,而有著與萬物聊天之感。它令我更喜歡生活,更看出生命的真髓,而有彌足珍惜之感。

  當我內省生命的意義,又與生命親切會心時,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不,不是這樣,而是我與自己溫馨地相處。這時,生活無論如何顛簸,面對的無論是何種沖擊,還是會跟自己閒聊起來,傳來許多笑聲和純真的智慧。這一點,我可以引一段巴納德醫生說的故事作思考的觸媒:

  “就拿我當醫生的經驗來說,我看不出一個汗水濕透,在病床上打滾的病人,究竟有什麼高貴的地方。我也看不出寂寞的兒童,在深夜飲泣,有什麼高貴之處。但我的父親卻告訴我,‘兒子!病痛與死亡也是天意,那是上天考驗你的一種方式,苦難使你高貴,使你變成更好的一個人。’然而,這個問題,一直到我親眼目睹活生生的一幕,才發現我對痛苦的一切疏忽了一點~~一個對我充滿安慰的基本觀點。

  “在開普敦兒童紀念醫院裡,有一天護士留下一輛未加照料的早餐推車。兩個病童,一個充當駕駛,一個提供動力;駕駛是一位癌症病患,他的一只手在齊肩的地方被鋸掉,他絕少康復的希望。另一位盲童,是因為父母親爭吵時,母親擲油燈,卻撞上這孩子,釀成孩子嚴重的三級灼傷,雙目失明。臉孔變得猙獰可怖。

  “盲童充當機械士,埋頭飛奔推車;獨臂孩子當駕駛,用腳磨擦地板控制方向。他們兩個人是絕配,而且表演精彩,從其他病人的笑聲和喝采助勢,就可以知道他們這場表演比大賽車更好玩,更令人開心。不過,閉幕最高潮是碗碟刀叉滿地。最後由護士們追上去,把他們罵一頓,送回病床。

  “那位盲童在我巡房時,還津津樂道,邊說邊哈哈大笑:‘醫生!你知道我們贏了。’至於那位癌症病童呢?他得意洋洋告訴我,賽車成功,唯一的毛病是推車輪子沒有好好上油,不過他是優秀駕駛員,而且對機械士有信心。

  “我一直從錯誤的角度來看待苦難。人不會因為受苦而高人一等,但會因受過苦而成為更好的人。沒有經過黑暗,你不會欣賞光明;未遭受寒冷,你無法欣賞溫暖。這兩個孩子告訴我,你已失掉的東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仍舊還有的東西。”

  人只有純真才會與生命聊天,這種聊天自然、無優,是生活中的優悶所不能牽絆的。它是一種直覺的創意與生命的展現,超越得失,而對著生命報以微笑,它是一種高貴的聊天。也正因如此,我也會及時與生命聊幾句,瑞伯台風來襲前,我把握午後的空檔,冒著大雨上山欣賞傾瀉的大雨;雨綿密得像層層的珠簾,斜風、霧氣和打在傘上一粒粒晶瑩的雨滴,讓我對大自然的粗犷之美,有著很深的領會,在雨水中,好像塵盡光生一般的愉快和自在。沒有什麼牽掛,也沒有什麼顧忌,只覺得與一切眾生同在,也契會十方如來的清音,來自內心的領悟,難以用文字表達,非人間的語言所能傳述。

  及時把握生命歡慶,我不是指庸俗的及時行樂,而是讓生命的活潑之美,及時流露出來,那像是一種閒聊,不為什麼,不追求什麼,只是用那素樸去體現生命的活躍和單純之美。

  與生命聊天比與人聊天更能引人入勝,你可以在午後沏一壺茶,品茗之中與生命聊天。也可以在修剪陽台上幾盆小花中進入默然之定(禅修中的聖默然)。但無論如何,它非語言,更非情意,而那沒有嚴肅,也沒有介意的心情,卻與一般的美好聊天沒有什麼兩樣。         

 

上一篇: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揭示自殺秘密
下一篇:星雲法師:身與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