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想法更好
鄭石巖
第一篇 當心第一個念頭
[篇頭語]
人必須把握第一個念頭,它影響我伴隨對人、事、物的觀感,決定自己眼光投注的重點,當然也左右思考和行動的方向。我把這個接觸人與事物的瞬間直覺,取個名字叫第一念。其實它就是佛學《唯識論》中所謂的觸。
當你接觸陌生人時,第一念一閃而過,它卻牢牢地抓住你;他也許引起你的戒心,以致不敢跟他深交;他也可能為你帶來好感,讓你一頭栽地思慕、想念,想跟他做朋友。當然,在你周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會很快引起你閃出第一個念頭,引發你一連串的想法和回應。
我們所接觸的情境人物和事件,都要透過感覺器官,輸入資訊,然後再引起思考、感受和回應的行動。不過,在我們還沒有仔細思考或計畫行動之前——在看、聽、聞、嗅、觸的感覺階段——就起了第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對一般人而言,影響力相當的大。那個未經思考的念頭,也許是冷靜的直覺,也許是成見,也可能是過去壞習慣的反應。當然,它們都來自潛意識,而且是未經整理澄清的過去經驗。
潛意識在唯識心理學裡,被稱作異熱識,是過去經驗被壓抑下來或存蓄的心理情結:它很直接又很原始地冒出來,而且是在你接觸事物時,瞬間浮現出來。所以,第一個念頭是懼怕的,就會在心裡頭,表現出逃避、緊張、焦慮等情緒。而思考的方向就大受影響。比如說,你初次接觸一個人,也許他能給你許多協助,但你所“現行”的第一念頭是懼怕,當然這份友誼就建立不起來,一個好機緣,就悄然地從身邊溜過。
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都會引起你瞬間接觸的第一念;如果是消極的,便引起緊張和焦慮;如果是積極的,就獲至振作、興趣與好奇,而引觸建設性的思考與發展。因此,接觸任何事物的第一念是值得我們關心和重視的課題。我從實際谘商經驗中發現,瞬間的第一念往往是非思考的,是從潛意識或阿賴耶識中直接迸出來的,所以它必須接受冷靜思考的檢驗,而不能直接就成為判斷的基礎。
不過,我由實務經驗中發現,從潛意識到接觸事物中的剎那,所產生的印象或第一念,具有強大的支配力,往往像暴君一樣頤指氣使,所以我們對於佛學所謂人的因緣果報就不得不承認其存在性了。
談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我真的被過去的因緣或經驗綁得這幺緊,以致不能有所改變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人類還有什幺成長和心靈提升可言呢?還好,無論從哲學、宗教或心理學的角度審思這個問題,我深信我們可以透過努力,不被消極性的瞬間第一念捆住,這也是佛學中的唯識心理學所關注的課題:我們的造命,能擺脫宿命的無奈,但我們要留心那第一念。它叫初發心,能把握初發心的純正,就能走向健康和光明,所以說“初發心菩薩功德不可思議”,因為他能讓第一念頭發得正確笃實。
所以對於自己的第一念,必須以審思的方式作檢查;平時必須注意修正錯誤的第一念。我認為心理疾病,生活上的煩惱和痛苦,是來自未加思索的錯誤第一念。心理谘商、治療或佛學上的修行,則是在於加強第一念的正確性和改正它的無明與盲點。於是,心理谘商或治療工作者,就如同法師一樣,要把眼光放在第一念的檢查、導正和正念的建設上。
我知道現代人很不重視正念和聽聞、讀誦和行動的操練,以致在其心識活動中,極度缺乏正念的資糧,所以在心理健康、精神生活的提升等方面,有了許多難題。因此,我在谘商或指導修行的工作上,從不疏忽正念的教導和實踐,因為它是積極力量的種子,能引導一個人走向積極,安全感、自在和勇於面對困難的勇氣。
人的生活是艱辛的,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都要面對許多挫折和挑戰。如果瞬間第一念是不正確的,是消極性的,人就會失去精神生活的正面力量,就像身體失去免疫力一樣,會傾垮下來。因此,無論在教育、輔導或谘商上,務必重視接觸事物的第一念。
這一篇,選擇了七個小子題作討論:都是接觸事物的第一念興起時,所應關懷的課題。這包括積極面著眼和注意現實與理想銜接;它表現心理世界面對現實世界的誠實面。我知道不真實、不從積極面去面對生活是心理生活的致命傷。
其次,是改變生活環境,包括外在的環境和內心的心境。這個部分我特別是出改變生活環境,以培養自我控制和良好的心力,與以靜來孕育敏銳的思考和回應心能。
其三是人對時間的觸覺,它深及時間管理,影響生活與愛人的能力。生命的愛與時間是分不開的;沒有把時間撥出來真正生活的人,就不會愛生活,沒有騰出時間與家人相處,就失去親情和友誼。
最後,討論到交談和人際,因為它是觸的界面,其品質好,人際的溫馨和喜樂就表現出來。我深信孤立或寂寞,是心理優傷和挫敗的根源。
《唯識論》告訴我們,“遍行”是心理活動的一種普通現象。它的意思是:阿賴耶識(異熟識,也正是心理學所稱的潛意識)會直接影響遍行,它包括觸、作意、受、想、思五個方面。也就是說,這五個活動是普遍連帶地互相影響。只要有一個變動,其它的也會跟著變動。所以觸的瞬間第一念影響深遠是可以了解的。
觸是修行上第一個界面,也是教育、輔導、谘商和心理治療必須關注的核心。特將它作個提示性的解釋和說明,用以改善人的行為、情緒和對事物的回應能力;它可供作專業上使用,更是個人自助式提升心理適應能力的好方法。
1從積極面著眼
要著眼於你有的,才能發展你的未來。如果著眼於自己沒有的,那就會落空;它不但是一種空想,而且會造成不如意、沮喪和消極。
人對於事情的著眼點不同,看法也就殊異。有人習慣於大處著眼,所以格局大,心胸寬;有人慣於往小處看,目光如豆,免不了鑽牛角尖。有的人著眼亮麗的未來,以之當目標,信心高,積極性強,凡事比較樂觀;也有人過度保守,信心不足,消極和悲觀的態度流露出來。
你看待家人,如果著眼於缺點,就會越看越不順眼,多相處多摩擦。父母親看孩子,若老在缺點上看,不免天天皺著眉頭,加之以指責和貶抑,日子久了,既會傷害孩子的信心和自尊,又破壞彼此的感情。我總覺得,親子之間的生活,應該分成兩部分:平常家居應該從寬著眼,這才能有笑聲,有樂觀和情趣——這要多往好處想。指導正事應該從認真著眼,才不至流於兒戲,有講理有規勸——這要多在認真處想。與子女一起生活,要多保持家居的輕松,少一點嚴格的指導和庭訓,但兩者都要有。
對自己的事業,如果著眼於懼怕,那就會畏首畏尾;顧忌一多,就會一事無成。
我年輕時,跟一夥同伴作買賣,有些人太擔心得失,以致寧可去打零工。他們說:“作買賣風險大,會弄得血本無歸,不如去作個工人,天天有工資可賺,生活才有保障。”我的堂哥則勸我,不要起退心:“生意場上,金錢有如潮水,有來有去,只要你肯干,多學習、多用心,比起做工要有出息。”我喜歡作買賣,於是跟做工的伙伴從此分途。著眼點不同,目標不同,我一心想求知上大學,所以過一段時間,我又與堂哥走上不同的路。他做他的生意,我上我的大學。著眼不同,人生路就是不同。
最近,我爬山下來,轉個彎就到母親住處。滂沱大雨下個不停,母子倆坐在客廳欣賞雨景,一時心情輕松淡泊。我隨意問母親,“最近過得不錯吧!”她望著戶外的煙雨說:
“人只要早有認識,年老必然有些不便,那就可以不去介意它,其馀的事都是現成的,都是好的。人生也一樣,只要先認清,生活必須有一些負擔和痛苦,那幺努力就是本分,受點苦了不覺得怎樣。那麼生活起來,也就覺得自然順當,不會抱怨和挑剔。現在老了,當然也沒有什麼負擔了,每天都是賺到的,當然也就過得充實。”
接著她問我,“你退休了之後,忙著演講、助人和寫作,看起來跟往常一樣忙!記得給自己一點時間,才能領會到馀暇中綻放著生活的奇葩。”我說:
“有的,像今天下著大雨,我獨自在山上聽風濤,欣賞雨勢,萬緣放下,廓然著眼於存在的本身,而不再追尋於細瑣塵勞。我看雨如詩,視霧如仙境,見一切寧靜如極樂淨土。在山上我還打個電話給秀真,告訴她我正陪著阿彌陀佛過清閒的上午。”母親笑得可愛,默然點頭,我接著說:
“有人可能很討厭雨,但我向來就喜歡雨。年輕時,在山上工作,大雨夾著雷聲,使工作有了節拍,更覺起勁。有時在路途中,騎著腳踏車倍覺有力。那些日子,把雨水汗水一起汲入口裡的感覺,才算是一等清涼解渴。嗯!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她聽得更開心,因為這能引起她對往事的許多回憶;她吃的苦比我多,品嘗過的滋味也更深。她突然問我:
“今天你到山上去品嘗雨水和汗水,回味無窮吧?”
“跟過去不一樣。”我接著問她,“你想不想去品味一下呀?”
她笑得開心地說,“我年紀大了,會被雨水給沖走的!”我慫恿她,願意陪她一起去賞雨。我知道她身體硬朗得可以一試,但她還是笑著婉拒了。
“為什麼不去回味回味雨水和汗水呢?”
“如你所說,著眼點已經不同。”
“哪裡不同?”
“現在只要把門戶打開,眼前一片就是現成。”
這短短的對話,給我很深的啟示。“著眼點不同”,許多事情的感受和想法也就不同。那麼幸與不幸,成與敗,樂與悲都是著眼點不同的結果了。我知道,有的人可以從頹勢中挽回大局,是因為著眼點正確。有的人面臨大波折,仍能安然度過。有的人幾至傾家蕩產,卻又能東山再起——這些力量都來自著眼正確之功。而看著年邁的母親,不認識字卻能背經咒,沒什麼學經歷卻能活得步步踏實,關鍵就在著眼上。陪著她,看著她,不禁起了敬佩之心。
就生活而言,若著眼於當下,珍惜欣賞所有,就會有許多情趣;它能豐富人的心境,調才人的性情。就生涯而言,若能著眼於大局,看清全貌,那麼氣度和視野就能增長。
有一位年輕人問我:“我為什麼一直停留在悲觀和愁困之中呢?”
“因為你沒有著眼於你手中所有的,不能好好去珍惜利用。”他說:“我手中什麼都沒有。”於是我告訴他,“你有你的身體、知識、朋友、能力等等,這些已經夠多了。著眼於它,用它去發揮,由少而多,由近及遠,就能走出源遠流長的路。請記得!要著眼於你有的,才能發展你的未來。如果著眼於自己沒有的,那就會落空;它不但是一種空想,而且會造成如意、沮喪和消極。因為身無寸鐵的人是不能打仗的。”他又問道,“我該怎麼辦?”我說:
“用你的能力、知識、性向和條件,選擇一個行業,不要怕苦,努力學習,累積經驗。你可以在工作職場中磨練,可以在專業訓練中學會一技之長。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你要著眼於自己的現實,才會有自信和實力。”這位年輕人接受了我的建言,報名職訓中心的電腦課程訓練,結束了彷徨、優愁的日子,代之以學習、成長和奮斗的生活。
著眼一定要正確,消極和退卻是著眼點的錯誤,悲觀和沮喪是眼光偏狹所致。所以碰到難題時,要從不同的角度著眼,就會看出新的理路,看出新的希望和喜悅。
2踏著現實向往理想
理想必須與現實結合,因為我們是要把自己的現實生活,推進到理想那邊,如果不是在現實生活中折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理想就永無現實之日。
人需要有理想,它是比現在要高的目標,是自己醉心夢想的境地。有了理想就有了方向,就有希望。更重要的是:當你懷抱著理想,努力以赴時,所承受的痛苦和挫折,都會變得心甘情願。它將形成毅力,持續累積經驗和實力,結合更多機緣和資源,終能實現其理想和抱負。
反之,盡管自己懷抱著理想,而沒有落實到行動的層面,那就叫眼高手低。空有理想的人,容易憤民嫉俗,看不慣的事會越來越多;批評現實的無聊,而摒棄行動和努力,說那是多麼無奈的事。這時,他一味著眼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在現實層面作努力,他無奈地耽著,蒼茫地等著。
記得有一次,一位高中畢業生來看我。他很彷徨、痛苦,劈頭就說:“高中的課程真是俗不可耐,特別是要記憶些乏味無用的東西,參加激烈的大學聯考,令我厭煩至極。所以,我沒有報名參加聯考。”他說到這裡就哽咽起來,隨即哭泣落淚。我能了解他的心情:因為暑假已過,同學們都考上大學,正歡喜地憧憬著未來,而他自己卻落得什麼都沒有。
“現在你准備做什麼?當初你決定不參加聯考,想必有你的打算,你准備做什麼?”
“我當然想讀大學,不過我不喜歡為聯考讀書,所以我想到國外讀大學;可是我知道家裡的人不太可能讓我出國,因為他們有些經濟上的困難。”
“那麼你為什麼要選擇出國呢?”
“我的理想就是出國讀大學,我看到表哥姐們都中國外讀書,我很羨慕,所以我才作了不參加聯考的決定。老實說,我的程度不差,如果我去參加考試,考個公立學校是不會有問題的。”
“你想過參加明年的聯考嗎?”
“不,我就是不喜歡讀那些沒有什麼價值的東西。”他哭得更傷心,“現在,我回頭考聯考,不是很洩氣嗎?一來不喜歡為考試讀書,二來同學們都已經上大學了。”
“你不向往讀國內大學嗎?我是說,如果不能出國念書時。”
“我當然想念大學。”
“很好!那麼你現在的境況,該怎麼做比較好?”
“參加明年聯考。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別的路。”
“那麼你現在在做些什麼?”
“什麼也沒有做。很彷徨,很慌亂……。”
“你要采取一些行動,讓自己的理想和現實做個結合。笃笃定定地去做,心情就會好起來,精神也會振作。人生很長,不要為晚一年上大學難過;許多人讀書都不順利,但並不影響未來的發展,我自己就是個例證。好!現在你准備做什麼?上補習班?”
“我想不必,我要讀書就能自己讀,只是不很甘願。”
“甘願去做不很甘願的事,常常是克服困難的方法。”
“這句話很有意思!”他笑了起來。
我們談了近一個小時,從絕望到希望,從彷徨到甘願。在這過程中,我為他解釋,所謂理想就是經過許多困難才能完成或實現的目標。理想必須與現實結合,因為我們是把自己的現實生活,推進到理想那邊,如果不是在現實生活中折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理想永無現實之日。
面對現實,不斷采取行動,朝向理想和目標前進,是成功的想法,也是積極的態度。反之,如果只懷著理想,而抱憾生不逢時,那麼消極的念頭就會吞噬你的志氣。在談話之中,我不斷對這位年輕人重復這個觀念。我提醒他:“你的遭遇就是你的現實,你的現實正是你走向光明未來的資糧,千萬不要忽略現實。”當一個人的觀念改變時,他的態度、情緒和行動也有了積極的改變。
談到這兒,我想起精神醫學先驅榮格(Carl Jung),他在年少的時候,曾經因為跌傷頭部而請病假,幾天之後恢復上學。當天,他還是有些微的頭疼,但一想起學校的考試,就不禁卻步了,於是托詞自己頭還很痛,而繼續在家休養。結果頭疼的疾病卻越嚴重,以致他的父親花盡了一生的積蓄為他治病。直到有一天,他聽到父親對朋友訴苦無錢為兒子治病,並極度優心孩子的疾病時,他猛然覺醒,自己為了逃避考試,給父親造成嚴重的困擾。於是他告訴自己,“明天我一定要去上學。”
很不幸的是,他已在家躺了一段時日,要去上學並非一件容易的事。第一天他還沒有學校就折回來,因為頭真的在疼痛。第二天他還是堅持上學,因為他決定不能再拖累父親擔優受苦,於是上了半天,體力實在支持不住,又被送回來。他堅持繼續上學,第三天就克服了病痛,能完成整天的學習。不久,他的病也就不藥而愈了。榮格後來自己說,從那時開始,他知道什麼是精神病。
我覺察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如果一個人采取的是消極的態度,他即可能反應了病態的精神表現。相對的,改變想法,不要畏懼現實的艱難,他會站起來,面對困難,獲得更多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實現其抱負和理想。
人生道上,最便捷的一條路不是直線,而是踏著自己的遭遇,克服一個個的困難;像依著山迂回開鑿公路一樣,終能抵達山頂。把這樣的觀念,用在求學和生涯的發展、幸福家庭的經營,乃至對子女的教育等各方面,都能適用。它當然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基本生活規范。
3及時改變環境
人與生活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同時也是交互影響的,不可不重視它。環境不在於安逸豪華,而在於它能否孕育一個人的正確態度和活力。
環境影響人的行為、情緒和想法殊大;環境擾攘,心情安頓不下來,當然不易專注的讀書或工作。環境所表現出來的文化,不免會熏染人的氣質和對事情的看法;所以孟母要三遷,以防子女學壞,居必擇鄰,避免受惡劣環境的負面影響。至於交友,更是你心靈生活環境的一部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對人的影響尤大。
在幾次實地家庭訪問中,我發現那些自制力較差的孩子,家裡普遍比較零亂。我拜訪過的不良適應青少年,大部分的家裡雜亂無章;要不然就是人際關系缺乏規范,造成諸多沖突,導致溝通環境的品質惡化。這些環境因素不但影響親子關系,同樣影響婚姻和家庭生活。
有一次,我應邀到一位朋友家裡作客,他們伉俪為了孩子不肯上進向我訴苦。他們說,“孩子一回來就想睡覺。他喜歡躺在床上看書,沒幾分鐘就睡著了。”他們屢勸不聽,甚至親子間發生沖突。孩子的功課跟不上,成績隨著年級增加而遞次滑落。他們問道:
“什麼原因使孩子整天想睡覺?是不是有心理調適上的困難?”然後帶著我參觀孩子的書房。我發現書房放著一張雙人彈簧床,被窩看來是柔軟溫馨的,書房的燈光是暖色的,有著溫暖的感覺,而書桌則緊靠著大床。我面對書桌坐下來,打開枱燈,作閱讀的資勢。
我忍不住說:“如果我坐在這裡,一會兒也會想躺下來看書。”
他們很好奇地問我,“為什麼?”我說,“這張桌子太小,像小學生讀書的桌子。相對地,那張床很溫馨寬敞,還可以把書攤在床上閱讀;這環境看起來,躺在床上要比坐在書桌具有吸引力,如果心理上又有一點倦意的話,那就更容易被床吸引了。”
我為他們解釋道,“環境影響人的行為,透過身體接觸,不自覺地影響我們。你看,這個書房有三分之二的空間被雙人床占據,在這裡活動,有三分之二的比例是睡眠;加上床寬而溫馨,書桌狹小而不便,所以孩子一進來就想睡是自然的。”我建議他們換一張單人床,把房間天花板的燈改為冷色系,這能促使孩子安靜,再添一張合用的書桌,放置的位置也不再緊靠著床,自然會改善許多。
他們參考我的建議,和孩子商量,共同計畫布置書房。事隔一個月,朋友打電話告訴我,重新安排果然奏效,孩子坐在書桌做功課的時間很快增加。
環境影響人殊大,家中的燈光如果都是暖色的,對於好動不安靜的孩子,容易造成心情浮躁、不能安心讀書的結果。有一個青少年,經常在外頭打架滋事,在家裡很容易跟父母沖突,功課退步。父母親為孩子的事非常困擾,他們把孩子帶來晤談,在谘商中孩子說:
“我不曉得怎麼回事,一回家就很煩,根本就定不下心來。”我讓他傾訴心情,除了解他的功課壓力,以及來自老師的強制性教學引起的不愉快外,我很重視他的這段話,“我的家就像一個燥熱的環境,也許是燈光吧,它使我浮躁起來,我走來走去無法停止,開冰箱、開抽屜、找東西吃;有時並沒有要喝飲料,也會去開冰箱。”於是,我和他的父母詳談其家裡的燈光和房間格局,另找時間作了家庭訪問。
我的判斷沒有錯,除了孩子的心理因素之外,還有一個環境因素。因為他家的客廳乃至每個房間,都裝潢得富麗堂皇,而燈光就像舞廳一樣,是很強的暖色光。後來,他們依照我的建議,作了一些調整,改為一般的日光燈,神龛上裝置的大紅燈也改為較小盞的淡黃色燈。家裡原來紅通通、強強滾的感覺不復存在,代之的是令人冷靜的安定燈光。配合心理谘商的進展,孩子的生活調適很快有了改善。
環境影響人的心理,也影響人的身體。光線陰暗,會使人心情沮喪。心理學上研究發現,多陰雨的地方優郁人口比例較高,陽光亮麗的地方,優郁證的人口數也減少。觀察中發現,積極振作的人比較喜歡亮麗的陽光,消極頹廢的人反而不愛絢爛的日子。此外,空氣的流通,屋子的擺設和格局,也會影響情緒,間接影響健康。
有一位先生,他喜歡買古董家俱,所以在家裡放置了許多古家俱,瓶瓶罐罐的東西越來越多,家裡漸漸變得陰暗,日子久了疏於覺察,結果緒一直振作不起來,身體也多病。經過指點,他不再睡古董床,同時那些古董也另辟地方收藏,房間經過粉刷,恢復亮麗舊觀,精神也逐漸好起來。他詳述了這件奇遇,我卻告訴他,那是光線陰暗和潮濕在作怪,無需把它聯想得太神奇。
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業報和因緣,所以彼此的遭遇都不一樣,這造成個別差異。無論它的原因是來自遺傳或受環境影響,彼此不同總是不爭的事實。依據宗密大師在《原人論》中說:人的“業識”(心理意識)有一半與心結合,那就發展為人,有一半是化作山河大地的大環境,那就是每一個人的“依報”(生活的環境)。因此,人與生活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同時也是交互影響的,不可不重視它。
有一對夫妻問我,“為何我們的孩子不肯念書?我說,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先天不同,彼此性向有別。不過,後天的環境會影響先天,倘若你們做好身教和境教,培養讀書的習慣、求知的風氣和態度,會漸漸影響子女,熏染他們用功讀書。時日一久,家裡藏書增加,影響力更大。
為了孩子的未來,他們采納我的建議,把酒櫃改成書櫃,把餐桌變成夫妻晚上進修讀書的地方。大人的讀書態度,令孩子不得不也回到書房讀書。不久,孩子們的功課就有進步。他說:
“我把家裡變得有書香,把大廳的酒櫃改成書櫃。孩子們看了就想躺下去的豪華沙發,也換成了適合正常作息的椅子。我們大人作好榜樣,兢兢業業的生活態度,也帶動孩子們向學,你的建議真的有效。”
我們若想生活得好,除了自己的想法、情緒、行動必須正確之外,也要重視環境的調整和改變。環境不在於安逸豪華,而在於它能否孕育一個人的正確態度和活力。積極振作的人,必有一個好環境,它通常是簡樸單純的環境,而不是復雜奢華的享受。
4靜能培養敏銳
對治沉悶和枯燥之感,不是一味追求刺激或尋找更多變化,而是靜下來。讓心靈在安靜中得到復蘇,再度現出它的敏銳和智能。
當你面對煩悶和無聊時,會有人勸你,“別坐困愁城,找點刺激,或者做點什麼,好打發無聊。來吧!我們一起打個牌,摸摸麻將,或者一起鬧鬧酒。”你要特別當心,這只能麻痺一時,救不了煩悶無聊的盡頭。如果你這麼做,這些不良嗜好,將會成為你擺脫不了的惡習。因為你可能越來越依賴它們,而內心的蒼白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人的沉悶無聊,是由於心靈被一種刻板的想法、感受、習慣性的意識套牢,以致失去寬廣的覺察、新奇、創意和視野,而導致心靈生活的僵化。它令人困在一個刻板的態度或生活方式,久之當然覺得無聊。
你可回憶檢討一下自己的生活:你和配偶談同樣的事已經多久?為同一問題拌過幾次嘴?還有,對子女的訓斥或煩心,是不是同一個問題?你所做、所想以及心中的感受是否一再重復?經過檢討,就不難發現自己為何覺得無聊煩悶。
人的生活、工作、態度與習慣本來就有相當的固定性,所以大部分是平淡無奇的。但是由於我們有著好的覺察和新奇感,每天在生活和工作中,會發現許多趣事,帶來許多歡喜、愛和彼此的支持,這使得原本平淡的生活,變得多采多資。於是,對治沉悶和枯燥之感,不是一味追求刺激或尋找更多變化,而是安靜下來。讓心靈在安靜中得到復蘇,再度現出它的敏銳和智能,在每天的生活之中,展現它多彩的感受和興味。
靜坐使我們恢復心靈的活力,尋找刺激反而使自己使自己陷入麻痺,而逃避了心靈的淨化和成長。我們因為長期固執在同樣的活動、職責、處世方法,漸漸失去創意,失去興趣和新奇之感,這使得沉悶無聊有機可乘。而靜坐或者給自己機會爬爬山,與綠野、海洋或深山作個交融,有機會安靜下來,則心靈的敏銳反應將會恢復。
一位中年職業婦女,被沉悶無聊困擾得發慌。她很負責,無論在家事或工作上,都表現得可圈可點,只是她覺得悶得無聊,甚至安靜下來,連睡眠也受到影響。我建議她:“花一天時間到郊外走走,最好自己一個人,如果需要伴,那就約一位知心的朋友,目的是洗滌塵勞,所以要找個安靜清幽、視野開闊的地方,而且要少說話。”
她請了一天假,獨自一個人到台北市郊的山巒登高,只帶著水和簡單的食物。起先她覺得無聊,走過一段鮮綠的山坡小徑,卻被周遭的景物吸引。首先鳥兒的啁啾嗚叫,帶給她直滲心底的清音,她好奇地看、聽和感受,發現那一大群鳥有白頭翁、有小青鳥、有紅嘴黑鹎,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鳥兒。後來,她坐在小徑旁的石板上,與秋風交融,在特有的秋蟬聲中忘懷,在白雲藍天中忘我。一整天的逍遙漫游,獨自一個人卻沒有任何無聊煩悶之感。她登臨了幾個山頭,兩腿有些疲累,但大自然似乎推陳布新,給了她更多新鮮感和新奇。一天下來,她真有洗盡塵勞的感覺。她決心每周都要登臨青山,要帶著自己和家人一起欣賞。
一周之後,她又來看我,“你照我的建議做了嗎?”我問她。“我做到了。起先我將信將疑,很快我就領略到那種清新與洗滌心靈的妙用。”然後,她把當天的經歷和美好的感覺說得津津有味,表情和言語中流露著當天的豐收和喜悅。我分享了她的喜悅後問道:
“在山徑上獨自漫步,可曾想過什麼?例如工作,家庭生活、人際關系之類的反省?”
“有的,就在登高眺遠途中,坐在羊腸小徑的石階小憩時,我覺得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家庭乃至親子之間的事,固然很重要,但不是我生命的全部。我的生命視野突然間既寬且遠。我覺得還有許多,它不屬於什麼,但我不會說。”於是我引用禅詩說:
“是不是像法眼禅師所說的,欲言言又止,林下好商量?”她點頭表示領略,於是我接著說,“禅就是要喚醒自己清淨的心靈,去領受生活多采多資之處,這時的心境很難用文字盡說其妙。你已領略到初禅的喜悅。
“初禅是要讓人透過我們感官專注地覺察,清醒地接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物,你在看、聽、聞、觸、味和直覺的把握中,清楚地知道它,即使是最簡單的事物或景物,都能輕扣心靈之窗,予以開啟,而光明性就這樣流瀉出來。這時,即使最簡單、最平淡的事物,都會令人歡喜,這就叫禅喜。所以初禅有五個小步驟:覺、觀、喜、樂、一心。當天你已領略個中法味,要善加運用。”
“為什麼兩、三天之後,那種喜樂和寬闊感會消失呢?”
“當然。你要常常練習,最後會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產生同樣的心境,那就是初禅果位。”
“要怎樣保持呢?”她懇切地問道。
“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靜坐。要在生活與工作中維持安寧,有也困擾或煩心的事,要謹慎防范它把你心中曾經長出的初禅幼苗折損;就像在大風雨中行走,必須降低身段。注意!在謙虛之中自有幾分寧靜和覺觀的喜悅。”
這是一個短期谘商,只有兩次晤談就看出成效。由於工作和交通不便,我建議她聽我的錄音帶,必要時再作晤談。檢討這個個案,我發覺人只要能擺脫刻板的視野,就會回復活潑的生活態度,但這樣的轉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這麼快就能辦到的。
在生活中,要注意那不變的執著和刻板對精神生活的危害,精神官能症、心理失常,都是心靈生活僵化的現象。殊值注意的是:當一個人的心被局限有某一個刻板的軌道上時,就會失去創意,漸漸變得沉悶,最後形成對人的敵視,它正是焦慮的另一個來源。
因此,當我們覺得沉悶無聊時,要以沉靜來面對它,看清它的存在,設法予以排遣,並重新喚起心靈的活力。至於尋找刺激,透過麻醉的途徑來安慰一時,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造成更多依賴和退化的現象。你沉悶無聊嗎?改變一下做法,拒絕打牌、麻將、鬧酒,改采靜化和反省。因為安靜能培養活潑的精神力量。
5對時間的觸覺
人必須對時間保持良好的觸覺,然後才能有效地運用它。能將工作時間做有效的運用,就有較多的收獲,相對地你也就有較多的悠閒和喜樂。
不要把時間作無謂的浪費,生命就是時間,時間就是你的生命。愛,不是心中想著,而是要撥出時間去實踐。智慧,也不是憑空存在的,必須在生活中,騰出時間去體驗和表達。沒有撥出時間去力行,生命無非是一場空洞的妄想。所以,人必須對時間的觸覺,有著敏感和清醒的反應,否則就會迷失,渾渾噩噩過一生。
時間不是用不完,人的一生只有一定的時間,所以生命是限定性的,若不好好把握,這個有限的生命,將會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臨屆晚年,你會有著空虛的感傷。我們到人間走一趟,既知人生如戲,但這場戲卻在考驗我們的演技,試煉我們是否表現悲智雙運的風范。
我們若能有效運用時間,就能以較少的生命成本,獲致豐富的收獲;從而,我們就有較多時間,享有多采多姿的自在生活。人不能把所有的時間用在工作上,那會變成工作狂。依我的觀察,勤奮是生命活力的表征,但工作狂卻是埋葬生命的元凶。
人要懂得勤奮的工作,從中得到生的價值,振作精神力,同時聚蓄活下去的資糧,所以勤奮是福報的來源。不過,如果只知工作而不知享受生命中的清閒,那麼工作也就顯得沒有價值了。工作狂即是犯了這個毛病,他忘記生命的雍容富麗。
心理學家傳瑞曼(Meyer Friedman)是《甲型性格和心髒病》一書的作者。他指出:工作狂是甲型性格特質之一。他們急於追求,性格急躁,是一般人所謂急驚風型的人。他們所以變得如此急躁,陷於工作的掙扎,是由於急切需要地位,他們的價值觀念建立在別人的贊美和羨慕上。他們不停的工作,追求晉升,但缺乏悠閒和創造力,其生活的品質也就低劣。事實上,這樣的人無法晉升到上層主管,即使獲得這種地位,也不能別出心裁對工作有傑出的貢獻。
人為了使自己生活得幸福,一方面要有效運用時間,讓它發揮良好的效用;另一方面才可能騰出時間,讓自己活得有悠閒,掌握調和生活與工作的契機。所以,人必須對時間有良好的觸覺,善於運用它,同時善於享有它的優游和自在。
你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又工作又休閒。所謂優游的生活與工作,並非用輕松散漫的心去面對挑戰,而是安排時間專注有效的工作,同時也能騰出時間,去娛樂和散心。這麼說來,有效經營時間,成為人生不可或缺的要事。為了增添你有效運用時間的能力,要注意幾個時間的觸覺。
首先,請你不要瞎忙。如果你把大大小小的雜事,像燴飯一樣拌成一團,你會慌張起來,忙個不停。因此,你要記下一天該做的事,依重要性排出順序,依次完成。在忙碌緊張的社會裡,要避免用事情的緩急來決定工作的順序,那會造成你一直被急事追趕,反而容易誤了要事。正確的做法是,先考慮重要性,以重要的為優先,較容易有良好的成效。
其次,一天之中哪一段時間工作最有效率,應該把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那段時間。就拿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在下午四時以後,容易文思泉湧,思考敏捷,這段時間我就用來寫作;但到了夜裡十時左右,效率已差,我會安排與家人閒聊,然後就寢。
你要把主要工作,安排在最有效率的時間做,效果好,成就感也高。只要你稍加留意,就能發現你最有效率的時間,記得把重要的事擺在這段時間做。對我而言,無論是行政上的計畫或寫作,我總會放在這段時間來研擬或構思。
人對於時間的另一觸覺是:能在忙裡偷閒。你在機場等候飛機,那是最好閱讀的時候;在車上或飛機上,是最好調氣養神的時候。無論多忙,總會有空隙,你不要用它來發呆,避免用它來優愁,要用它來尋找靈感,閱讀一點資料,復習一下所學的東西。一天當中,行程的接續轉折,會留下不少時間,你要覺察到時間的存在,歡喜地接受那段額外時間的光臨,你會受益無窮,充實無比。如果你把這段巧遇的時間,視為枯等,那就太委屈它了。因為這種忙中的閒暇,能給你巧妙的靈感和效率。
你對於時間的觸覺要好,就要學習“說不”的能力。這是時間經營中最難的事。如果所有的邀約你都接下,就會忙得不可開交。學習“說不”有兩個層面:其一是對自己說不,不浪費時間,不把時間用來發愁,不被無謂的連續劇綁住等等,這是避免因自己受引誘、受刺激而無謂浪費時間。其二是對別人說不,自己辦不到的事就要婉拒。有些人事事答應,情非得已地應允太多事,結果輕重緩急顛倒,反而成不了事。
人接受過請求,不但影響正事,還會妨礙健康和家居生活,弄得失去頭緒。我知道,人無法拒絕請求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怕別人說閒話,其二是它能滿足自己的自尊心,和表示自己的重要性及能力強。我們當然要做助人的工作,但有了上述兩個弱點,你就無法拒絕過度的邀約,最後會害了自己,也未心踏實地幫助別人。
最後,我要指出浪費時間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資料和文件沒有歸定位。你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尋找”上,有時甚至因為找不到文件,要隔天才能辦好該辦的事。你可常常走到半路又折回去找東西嗎?你可曾到了辦公室才發現鐵櫃的鑰匙放在家裡嗎?東西未歸定位,浪費許多時間。
人必須對時間保持良好的觸覺,然後才能有效地運用它。能將工作的時間做有效的運用,就有較多的收獲,相對地你也就有較多的悠閒和喜樂。生命是一個實現的過程,而時間卻是實現的必要條件,能運用時間,無異珍惜了生命。
6換個方式交談
如果你發出的信息是友善的,收到的信息也會是友善的。交談是一種享受,一種出於自然的語言交流。它的目的是情感上、思想上、感受上的交融。
人們在交談中建立了彼此的人際關系。它不但是友誼之泉,也是溫暖人生的陽光。交談往往帶來豐收,能激發你的創意,讓你得到新知,甚至帶來新的工作機會。
有些人覺得交談是再愉快不過的事,有些人則覺得困難窘迫;有些交談的結果帶來溫馨,有些交談的結果造成尴尬不快。交談之中,“究竟有什麼訣竅可資遵循呢?”這是許多年輕人的問題。我對這事的看法是:“避免錯誤,勇於改正。”人若想在交談中表現親切、自然,就得學習改正錯誤,更換適當的溝通技巧。你一定也常聽說:
“我天生害羞,不善言詞,不喜歡跟人交際談話。”
“我個性緘默,不愛與人攀談。”
不過,我必須提醒你,千萬不要給自己找藉口、貼標記。要改變一下想法和做法,學習有效的交談,才能讓你變成大方、得體、得人緣的人。
在交談溝通中,第一個要避免的是“自以為是”。特別是自傲的人,往往不自覺地貶抑別人。這種人藏不住心中的傲氣,以致容易批評和挑剔。經常口出抨擊別人“淺薄”、“無知”、“愚蠢”之類的言詞者,容易破壞氣氛。有一次,我和朋友去聽一場精采的演講,主持人在會後卻不注意地說,“啊!這場演講比我想像中好得很多。”當時,我的朋友和講者都表情錯愕和尴尬。因此,交談時要避免失禮,少用批評和挑剔,要代之以恰當的恭維。
恭維對方要真誠,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樂於聽到別人的稱許。如果你能在贊美對方之後,隨即提出一個自己想知道而對方又容易回答的問題,那麼融洽的效果就更高,比如說“你的字寫得真好,是怎麼練出一手好書法的?”這種恭維就顯得真誠了。
交談中第二個要避免的是“被動”。如果你維持著人家問一句你才答一句的反應態度,別人會以為你不想受打擾,知趣的人很快就會避免跟你說話,因此,交談要保持主動,找話題交談。例如你的朋友喜獲麟兒,除了恭喜之外,不妨問他做爸爸的滋味如何?又比如你倆是同鄉,可以談談家鄉事等等。采取主動必須有幾個特質來配合:
·要表現友善的肢體語言。如果你嚴肅而沒有笑容,交談就難以開展,如果輕松愉快,表情柔和,彼此都會有交談的動機。
·專心傾聽朋友說話。這等於主動邀請一個人與你交談,它能促動交談的進行。
·主動注意對方的需要。自然地誇獎對方,少說自己的得意;說話時要適時讓對方加入,這才能使交談保持愉快、持續。
交談是兩個人交互溝通的過程,如果有一方能主動引導談話,即使是羞澀的人也會被動加入。因此,只要把握一個訣竅:給對方機會談他自己,他會覺得跟你交談很有意思。但這樣的情境,必須由代主動巧妙地引導才行。請注意!我所謂的主動不是自己唱獨角戲,而是能經營出雙向溝通的互動過程。
第三個要避免的是“僵持、尴尬的氣氛。”為了保持交談的融洽,心理學家告誡我們:要避開爭議性的話題或者個人疾病、金錢上的困擾和婚姻問題。通常交談的氣氛會變得嚴肅不快,多是涉及個人隱私和爭議性的話題。因此,要避開它,設法談些無傷大雅,大家都能談的話題。不過,你要注意不陷入“我對你錯”的爭論,才能維持好的交談。
為了創造良好的氣氛,請切記:“如果你發出的信息是友善的,收到的信息也會是友善的。”為了要保持良好的氣氛,我建議:
·要注意交談者的感受。你不可以只跟一個人講話而疏忽跟其他人的交談。冷落其他人不但有失禮貌,也會使他們渾身不對勁。
·保持幽默感,才能化解交談中語言的沖突;幽默使人輕松,更能婉轉地化解爭議。
·給別人伸展自尊的機會。你越能聆聽對方說話,適時表示支持和贊同,他就得到伸展自尊的機會,而覺得彼此的交談有趣。
·如果意見不同,請不要否定對方,因為交談閒聊不是討論會,無需如此認真。
閒聊交談切忌品頭論足,平常的話題要用平常心來處理;要有“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的雅懷。人們在搭乘火車或飛機旅行時,常能與鄰坐聊得津津有味;而回到家裡跟子女交談,卻很容易起沖突,把氣氛弄僵。那是缺乏平常心,以致造成非常氣氛的緣故。
我覺得交談是一種享受,一種出於自然的語言交流。它的目的是情感上、思想上、感受上的交融。我們如果太認真,把它當做一場你勝我敗的交戰,那就會變得緊張、敵意和對立,彼此不但容易沖突,更容易造成生活的困擾。許多親子關系的對立,夫妻之間惡臉相向,都源自把交談看得太嚴重所致。
有一位先生特地從中部來找我晤談,他說,“家裡的人總是說不上幾句話就沖突起來,尤其是孩子,只稍說幾句就跳腳。”我問道:“你們伉俪是不是也容易沖突呢?”他說,“是的,請問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我告訴他,“全家人一起換個方式交談,情況就會好轉。”我仔細對他解釋上述技巧,介紹他看《我好,你也好》(遠流出版)這本書,協助他們改善交談方式。
你懼怕交談嗎?容易與人起沖突嗎?你想從交談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嗎?這些問題都值得你關心思索。不過,只要你肯努力改善交談方式,就能克服你的難題,得到很大的收獲。
7觸動情意的交融
如果你想要建立相親相愛的關系,從溝通中下手是最好的方法。情愛是靠著溝通、關懷、真誠和寬恕來滋養茁壯的,它的精神是互愛。
情愛是健全婚姻的基礎,是教育子女成長的動力;當然,情愛也是孝順父母,維持良好親子關系的主軸。情愛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是維持親人之間相親相愛、活得歡喜幸福的根本資糧。
情愛必須建立在給予上,而不能建立在需索上。互相給予,情愛就像水庫一樣,水量豐沛,可以灌溉良田,可以發電,也可以供娛樂泛舟。情愛的水庫是無價的寶藏。心理學家裡奧·巴士卡力(Leo Bascaglia)研究指出:發展良好的情愛,最重要的因素是溝通、關懷、寬恕和誠實。其中溝通居最關鍵的地位。
在我的谘商經驗中,無論是夫妻或親子間的關系,造成彼此惡臉相向、失去親密情愛的首要因素,正是溝通不良,他們經常為一些小事鬧意見,累積敵意,造成更多沖突。他們經常說錯話,表錯情,使用不當的字句,造成彼此的隔閡。巴氏指出:如果你想要建立相親相愛的關系,從溝通中下手是最好的方法。他從人性的需要羅列出良好情愛的原則包括:
·常常用行動和語言告訴對方你愛他。不要假定他已知道,即使他聽了覺得難為情,這個殷勤不可不獻。
·事情做好時要恭維,失敗時要給他打氣。不要心存他做事是理所當然的觀念。
·當對方情緒不好、寂寞和遭到挫折時,要了解他,安慰他,支持他。
·把歡喜的事說出來,能為彼此的關系帶來活力,增添生活的風采和情趣。
·要讓對方知道你重視他,讓他知道自己受到肯定,並受到接納。
·寬恕可以帶來情愛的發展空間;責備、批評和貶抑,只會使情愛枯竭。
我相信你和你的家人,若彼此能這麼做,家庭的氣氛、個人的價值感和自尊,就很容易易建立起來。反之,就會造成諸多不安、困擾和沖突,嚴重的話更會造成離心離德。
曾經有一對夫妻來跟我晤談婚姻生活。他們結婚三年,太太總覺得生活在焦慮和缺乏安全感中,並產生身體的不適和疼痛。先生說:
“是她自己多慮,我是她先生,當然會愛她;我的父母一向愛我,當然也會愛她;至於我的兄姐對我很好,當然也不會對她不好。”太太說:“
“家人每天似乎都在挑剔我。他們認為我的學歷比先生高,怕我騎在先生頭上,所以要煞煞我的風頭。每天上班,工作忙碌,交通又擁擠,他們沒體諒我的辛苦不打緊,卻責怪我不能按時回家作飯。家事一堆全要我這媳婦做,做得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合大家胃口,就受到冷言冷語……。“她說到傷心處,不禁泣涕起來,顯得無助和孤單。
經過雙方一番傾吐。彼此有了更多了解,先生不再慣用他的口頭禅“是她過慮了”。在談話中,他也覺察到自己在家裡,一直扮演著置身事外的角色,他不願意面對現實,明明知道家人干涉他們的生活很多,但由於習慣性依賴,一直保持緘默。他終於傾吐出自己的感受,“我知道我一直在逃避一個現實——自立門戶。這需要一些時間,讓事情可以順理成章才行。”太太說:
“我體諒你的心情,只要有計畫,自然就能順理成章,建立自己的家庭。對於公婆我不會不盡孝,我也能諒解他們的習慣和想法。目前我陷入一個沖突,我得不到任何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卻又經強裝歡笑,承歡家人。我常常覺得我在否定自己的自尊,我活得毫無價值……。”她再一次傷心的傾訴所受的委屈。
我已經覺得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正是她產生身心症狀的主要原因。她在短短的三年婚姻生活中,得不到適時的情愛,卻要強迫自己去承歡家人,這會造成精神生活的崩潰;當一個人得不到支持,甚至還要受到批評和貶抑時,情愛就枯竭了。我總認為,情愛就是生命的火焰,是活得健康的資糧。人不怕苦,不怕窮,也不怕忙碌,最怕的事是覺得沒有人關懷和疼愛。
在交談中,先生看到妻子悲傷蒼白和絕望的表情,頓時也很驚愕,不知所措。我告訴他,“請靠近太太身旁坐下,摟抱她,用前額輕觸她的前額,幫她拭去眼淚。”他照做了,一時氣氛變得溫馨起來。就在這時候,我把巴士卡力所說的情愛溝通,為他們說了一遍。告訴他們情愛是靠著溝通、關懷、真誠和寬恕來滋養茁壯的,它的精神是互愛。
聽了之後,太太說,“他就很少像這樣抱我一下,安慰我幾句。”他們兩人繼續保持親近,先生的右手還環抱著她,“如果他能支持我,我受一些苦還是有價值的。”我說:
“先生!你覺得呢?你知道該做些積極性的回應,來提升你們的情愛嗎?”他放下摟抱的右手,正襟危坐看看我,又回過去看看她,他們目光交映在淚水之中。他說:“我的疏忽給她帶來很大的壓力和痛苦。”然後,他欠了個姿勢,伸手握著她的手,凝神思索,深深吸了一口氣,很誠摯地說:
“我一定會愛護你的。我本來就愛你,現在我要改善我的做法,關心你,分你的優,為你做家庭溝通的橋梁。”他接著說,“我們結婚以來,你為家裡操持辛苦,我沒有為你做好溝通的工作,讓你處處為難。”太太聽了這段話,神情輕松了很多。她點點頭說,“我只在乎你是否愛我,幫助我,關心我。其馀的苦,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在面談谘商中,這對夫妻彼此會心得很快,他們願意去改變自己的情愛溝通方式。事實上,他們的症結就在於溝通不良,導致“我越來越懷疑,越覺得失落不安,因為他一直都沒有對我表示關懷;緘默無異是冷漠,彼此沒什麼交談,使我越來越懷疑彼此是否真心相愛。”這種感覺會使夫妻的感情受重創,甚至婚姻破裂。
兩次的晤談,拉近了他們互愛互信的距離。他們作了一些改變,目標是建立情愛溝通的管道,重塑互相信賴的親密關系。此外,他們也擬定了共同的希望,發展他們的生涯,建立一個屬於他們和子女的家庭,他們相信,“只有我們茁壯,父母才得到保障,那是我們克盡孝道的基礎。”我很高興短短的兩次談話能促發他們這樣的覺醒。
我呼吁大家要重視情愛溝通,並不意謂著愛只需要溝通。事實上愛是給予,它包括給予關懷。負起責任,尊重對方和溝通了解。不過溝通了解是很重要的基礎,它像種子一樣,能孕育情愛之苗,繁衍茁壯,建立一片美麗幸福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