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想法更好
鄭石巖
自序
我們生活在變遷快速的社會裡,挑戰多,競爭激烈,生活忙碌。於是,心理壓力大,遭遇到挫折的機會也多。我們可能在金融風暴中,損失慘重;可能在婚姻生活中,遇到難題;也可能在親子之間,碰上棘手的困擾。無論在工作、家庭、身心健康各方面,都有可能遇到難解的問題,需要去調適和克服。
另一方面,這個社會無時無刻不在進步,經濟生活方式不斷改變,社會結構變化亦大,人為了就業和生涯,所需的能力和新知,必須不斷學習與重組,否則會被這個高賴運轉的離心力,給拋出局外,而造成失業和挫敗感。
我喜歡讀歷史,更喜歡歷史哲學;對於湯恩比(Arnold Toynbee)的史觀至為折服,他提出挑戰與回應的觀念,值得現代人深思。人類的文明是在新的挑戰拉踵而來之中,不斷去回應,尋求克服和成長。如果一個文明,不能有效回應其挑戰,當然就會遇上潰敗的命運。用這個觀點來看個人的生活史,它的基本道理則是相同的,此外,我更喜歡司馬遷這位偉大的史學家,他研究歷史的發展,寫下他的名著《史記》,其宗旨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用這個觀點來研究個人的發展,你會注意到一個主題;人究竟在大環境中如何通權達變,才能得到成功的適應,獲得更高的精神成長。
我從事教育、輔導與谘商工作,在實際經驗中,發現每一個人都在“挑戰與回應”和“通權達變”的歷程中運作。所不同的是個人遭遇的事件不一,回應方式各異,通權達變的智慧各殊。於是滾滾洪流中,有了芸芸眾生的慨歎,也有著一世英明的強者;有幸福的人生,也有不幸的苦難。
生命是個艱辛的歷程,有許多挑戰,有許多困難。他不能一成不變,以一套簡單的想法和工具用到底。他必須不斷調適、成長和創造,才能走出泥淖,步向光明的未來。當然,也必須在精神生活上,不斷地淬砺和提升,方能實現更高層的精神生活。
我發覺改變想法是調適的基本律則。人在遭遇難題時,就得改變想法,改變工作方式,換個角度來看看行不行得通,或者請教人家好獲得新主意。不過,大部分的人有個心理上的弱點,那就是阻抗作用(resistance),不情願作調整,不學習新方法,不能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其痛苦和挫敗感,就得不到消除。我知道這是芸芸眾生苦難的根源之一。
心理谘商這個工作,旨在幫助一個人,協助他去思考如何改變,讓他有新的視野,有新的發展契機。為了達到啟蒙個人適應能力,有著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技巧,但大部分源自西方的心理學。目前國內所用的,乃至我本人所接受的訓練,也都是西方的。
在多年的工作經驗中,也同時研究禅學、般若、唯識、華嚴等各派佛學理論和修行實務。我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長期向長老請教和學習,從聞、思、修中不斷玩味,漸漸領會唯識論這個宗派,有著特有的治心方法,從生活調適到入佛覺位,綿綿密密有成套系統可循。於是,我把它用在谘助人上,漸漸有了心得,茲加以整理成書,一方面可以作為教育、輔導和谘商工作者參考;另一方面可以供現代人作為自助成長的素材。
唯識論包涵甚廣,有出世間法的成佛步驟,有人格成長的理論架構,也有生活中調適變通和轉識成智的技巧。只不過唯識派在中國的發展,從唐玄奘大師創立,經其弟子窺基大師的宏揚,爾後似乎就陷於停頓狀態。或許由於禅宗太發達,又是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使得看來繁瑣的唯識派得不到應有的青睐與發展。
這本書僅將重點放在“心所法”中的五遍行。它的基本觀念很簡單,就是意識活動中的觸、作意、受、想、思五個作用,在生活適應中,無論對象是什麼,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變動其一,就牽動其他四個變項。因此,你想改變情緒(受)就要從改變其他任何四個因素著手,才能產生效果。“觸”是接觸環境的瞬間第一念和環境的本身。“作意”是注意和行動反應。“受”是人的感受和情緒。“想”是當時的想法和思考狀況。“思”是指心境和意志所結合的心思。這五個部分,互相影響,如果要改變行為,當然要從改變其中最有利的一個變項來啟動。
我覺得這是唯識派很講求實際的一種修行方法。人在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以提升自己的心智功能)之中,漸漸發展了自己的覺察力,觀察分析如何調整自己,從而做到轉識成智的效果。這是一種非常巧妙的修行法門,很切實際,也有頭緒可循。
我試著運用這些古典的工具,配合谘商的基本技巧,受到啟發殊多。我必須指出,唯識派的法門不是為谘商而創,而是為了成就大乘佛的果位而創。不過在公元西到五世紀之間,印度的世親和無著兩位菩薩,創立唯識的修證法門,對於現代心理學和心理谘商應有相得益彰的功用。我希望從他們的理論當中,多做一些揣摩,移介給大家作為參考。
唯識論的相關典籍,可稱作唯識派心理學,綜觀其全部結構及內容,可移介作現代人生活運用者,除本書之外,正在整理的尚有:《尋找著力點》以別境作為運用的依據;《勝任自己》以善法為主軸作闡釋;《拒絕煩惱》以煩惱法及隨煩惱為依據作介紹運用等等。這些都將以活用為主,作通俗的闡釋介紹。
這本書只是一個唯識派谘商法的開始。總共分成五章,分列討論觸、作意、受、想、思的變化和運用。每章都有一個簡單的解脫,並提出數篇文章,來作呼應和活用的實例。希望本書能對教育、輔導和谘商工作者有所助益,對於佛門弟子,提供日常修行和轉識成智的基本技巧,更希望對一般大眾,提供生活調適、生涯發展和提升心靈生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