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隨緣成長 第二篇 隨興培養心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隨緣成長

鄭石巖

第二篇 隨興培養心情   

〈篇頭語〉

  心情的好壞受主觀因素影響殊大。你用悲觀的眼睛看世局,優愁和不安即刻襲上心頭;你用樂觀的態度去看待自己的遭遇,就能增添信心和活力。悲觀是一種錯誤的思考習慣,它把一個錯誤看成全部,把單一的挫敗泛濫擴大成整體,就像被洪水淹沒了一般,陷入絕境。所以要隨緣覺察,保持樂觀,揚棄悲觀。

  人若要隨緣培養好心情,就要懂得在忙中偷閒,從悠閒中培養興致,去發掘生活中優美怡人的小事。你忙的時候,看不到山是青的、雲是白的;待你心情進入悠閒,就能看到許多令人莞爾美妙的趣事。

  與悠閒同樣重要的是雅興,它能為生活增添許多情趣。雅興是指你能用不急之務的心,去創造一些生活的美和典雅,去體驗生活中的輕韻。你不妨在周休二日時,放慢生活的腳步,安排一些輕松的活動,做一點有趣的雅事。

  世事是無常的,沒有一件你喜歡的東西可以永久持有,也沒有你討厭的事會緊跟著你不放。無常變化,永不止息,所以要隨緣培養開朗的態度,才是正確的立身之道。

  我總覺得愛和溫柔,是人生最美的兩件事。特別是溫柔,它給人留下無盡的喜悅和懷念。它就像是生命的樂章,請注意多欣賞它,多創作它,好與你的家人和朋友分享。一個人的愛心要像綿羊一樣,不斷分株擴展;愛也要像木樁一樣,隨時支持別人。

  最後,我要指出心靈世界的兩種力量:一種是成長的力量,一種是毀滅的沖動。成長與墮落的分野,就在於你跟隨哪一種力量走。工作經驗告訴我:掙脫自毀的沖動,是喜樂與光明的唯一選擇。它的方法是隨興培養好心情。

1你可以選擇快樂

  不當的追求快樂,失去的快樂也越多。快樂不是追求來的,而是自己對所遭遇的事所作的解釋得來的。

  快樂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對日常生活的感受和評價所產生的內在回響。如果覺得回響是舒服的、歡喜的或愉悅的,那就是快樂;如果你的內在回響是不悅,甚至是難耐的,那就陷入不快樂或痛苦。

  很多人想要追求快樂,在物質生活上提高享受,在感官或情意上增加刺激,結果一時的激情和快感,仍然不能排遣沮喪。為了使自己能維持快樂,於焉增加物質的刺激和激情化的生活素材,或是對自己家人、子女,提出更多要求或挑剔,結果失望、沖突、無奈接踵而至。

  不當的追求快樂,失去的快樂也越多。我在心理谘商工作中觀察到,快樂不是追求來的,而是自己對所遭遇的事所作的解釋得來的。簡單的說,人若碰到挫折,直覺地把它解釋成一輩子歹命,就會陷入無奈和絕望,而反應出消極的情緒。反之,若把它解釋為暫時的逆境,只要想辦法,就能克服它,信心和熱情又再度被挑喚出來,這就引發樂觀的想法。

  曾經有一位滿臉愁容的爸爸來找我,他說:

  “我的兒子令我絕望。他不聽話、不肯用功讀書,還會頂撞我,用錢不知節制。我被他氣得半死,夜裡不能入睡,連工作的士氣都受打擊……。”我專心聆聽他的傾訴,他說得越多,我了解的也就越多。我知道這位父親就是標准型的悲觀主義者。從他的敘述中,他幾乎犯了大部分悲觀者的不正確思考方式:

  ·把一件不如意的事,看成全部的不如意;孩子的一件錯誤,總被他解釋成危及前途的錯誤。

  ·把孩子現在的叛逆、用錢不當的行為,看作孩子一輩子的缺點,而使自己陷入不安和絕望。

  ·對於生活上的挫折,習慣性地往消極面去想,總認為要克服難題是不可能的。

  ·不懂得轉寰,沒法打住消極性思考的惡習,不能采取新的行動去培養樂觀的態度。

  一個悲觀、受批評、不肯說鼓勵話的父親,再加上孩子的叛逆和不當行為,就使父親和兒子陷入水火不容,發生嚴重沖突。這位父親模仿兒子的語氣說:

  “我兒子罵我冷血動物,指責我小氣,說我比豬還笨。老師!這些話是堪入耳的嗎?”我告訴他這些話是過火了,是極不當的憤怒發洩。不過,我卻問這位父親:

  “人在沖突時,什麼話都說得出來。沒錯,這是極富攻擊性的話,你說它是惡毒也不為過。不過,你能告訴我,在沖突之後,你的感受怎樣?這些話會影響你對自己的評價嗎?”他沮喪的表情,無助中帶著憤怒,他說:

  “他傷害我的自尊,他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地自容。”然後,用雙手捧著臉痛哭一場。等他哭完,我說:

  “兒子的話只是憤怒的表示,那是跟你沖突的工具,而不是對你的評價,你要把它區隔開來。否則,你永遠沒有樂觀的態度去教育兒子。

  “現在,你要學習培養樂觀的態度,不要把單一的事件解釋成孩子的全部缺陷,不要把暫時的沖突看成永遠的絕望和失敗。請留意,不要把錯誤通通往自己身上攬,也不要一股腦兒想著都是兒子的錯。沖突時,要把握如何化解它,並使它成為心智成長的助力,而不是看著沖突發愁。”

  於是我給了這父親處方:當親子沖突時,記得先叫停,想清楚怎麼辦之後,再采取行動。這位父親與我談了兩次,竟然發展成家庭谘商,樂觀與有效的溝通成為重建溫馨家庭的起點。

  你快樂嗎?如果你想當不快樂的人,就照前面悲觀者的思考方式去做,保證你越來越痛苦。如果你想過得快樂,讓心智不斷成長,那麼請試著照我給這位父親的處方去做。

2悠閒生趣

  只要心情保持清閒,維持童心一般的驚奇和覺察,日常小事都能帶來豐富的心靈生活。

  在平常素樸的生活中,只要稍稍保持平靜,就能覺察到許多優美怡人的小事。它能令你生活悅樂,心靈充實,更能洗濯浮誇虛華的習氣,從而帶來幾些惬然自得的淡淡歡喜。

  人要懂得在平常生活中享受美和情感,否則就會變得空虛、饑渴、一意向外追求感官的滿足。人的野心和欲望通常是在空虛饑渴時才會如火般的燎原。像今天,家裡的軟枝黃蟬開了一朵黃澄澄的花,我站在陽台,看著它迎秋風飄揚;枝干柔柔地延伸出去,就在翠綠的枝頭,懸掛著一朵盛開的花和一個待放的苞。花的姿態婀娜動人,花兒帶著笑意,我陶醉其中,感受到安定的喜悅,體會到這也是一種定境,是在打坐中似曾相識的體驗,它是初禅的入門。過去靈雲志勤禅師在看到桃花時開悟了,曾寫下詩句: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我能了解靈雲當時的悟境,也知道只要心情保持清閒,維持童心一般的驚奇和覺察,日常小事都能帶來豐富的心靈生活。更明白的說,只要保持敞開的心,喜樂的事真是俯拾可得。張九成聽到蛙鳴,得到禅喜,而寫下偈子:

  “春天月夜一聲蛙,

  撞破乾坤共一家。”

  禅家告訴我們,喜樂和豐足的心靈生活,是來自舒坦無障礙的心。它令人完全體驗到“耳聞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真是美妙無比。

  陽台上,一朵花令人開啟喜悅,定眼看看旁邊的蘭花,更令人驚奇:一支嫩芽從土中鑽出,就像躲貓貓的幼童,露出天真的稚意。這時,許多喜樂自然湧上心頭;那是無心的喜樂。

  今天是連續放假的第二天,塵勞已經滌除,心中沒有旁驚,或安坐書房,或沏一壺茶品茗,或障著秀真漫步山坡,有著敞開的心和寧靜,這種喜樂是豐富的,也是平淡的。我曾經有過初禅的經驗;那是無心的專注,自然的覺觀,悠然的喜悅。這種定境並非只在打坐中能有,而是在平常的行動中也一樣出現。當心靈淨化時,覺察和觀照自然出現,就像近視的人戴上眼鏡,一時分明清朗,神清氣爽。我可以了解到法眼文益為什麼要寫出:

  “幽鳥語如篁,柳搖金線長;

  雲歸山谷靜,風送杏花香。

  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

  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法眼這首詩原來是因為“澄心萬慮心”而起的,是經過蕭然坐之後的清淨心靈,才有了這種覺觀,才發現鳥語如音樂,柳枝的擺揚像金線一般的精致美妙,山谷的雲和春天的風,都能帶來無比的喜悅和豐足。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為詩人,只要心是清淨覺察的,就可以永日豐收。你不必擁有詩的寫作技巧,自然流露著詩心和詩興。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曾說:一個人必須經常保持詩心。現在我有所了解了。

  對於禅的領悟何止如此:我發現祖師們似乎一一現前為我說法;我見識到沩仰宗的兩位開山祖師,在采茶聲中演示了道的精奧;也見識到藥山為何會“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不過,他們所承傳的詩句和行持,也只不過是文字而已,如果不是敞開心去揚眉瞬目,又怎麼能展現那活潑的詩興和自在呢?信哉!道信大師說: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因為假期,我過著悠閒的日子,雖然也看書、寫作、會親友、登山眺望,但心中無事,國泰民安,所以抬頭能見萬裡一片雲,定眼可賞黃蟬花兒開幾朵。親友來往語清話妙,平常凡俗的事,都像甘霖之後的花木,變得生動美妙了。

3隨緣中的雅興

  我們默然在楓樹下,接受“體露金風”的洗滌;共同領會在“無常”的背後,有一個永恆的法體,彼此謙虛得不敢在楓樹下說什麼。

  早春的星期天,秀真和我迎著和風,頂著晴暖的麗日,到後山散步。接近晌午時分,山上往來的游客不多,我們一步步登上山嶺,沒有說話,只聽到彼此的腳步和氣息聲。這時的氣氛和心情,令人覺得輕柔安定。它寂靜而不寂寞,恬淡中流露著雅興。

  我們欣賞花草樹木,傾聽鳥兒悅耳的歌聲,來到一個斜坡轉彎的地方,目光共同移向幾棵楓樹。我們只向它瞄了一眼,楓似乎已為我們說了無盡的話語。樹上的葉子大半已落,留在枝頭上的紅妝片片,更是零落惹人憐。但這幾棵大楓,似乎在默默演說,它們是何等的豐富,何等的自在。秀真引了禅偈說:

  “樹凋葉落,

  體露金風。”

  這是雲門文偃大師的佳句;第一句是弟子的問題,“樹凋葉落時怎麼辦?”雲門的回答很簡捷,“體露金風”。隨即秀真問道,世上有誰了解雲門禅師的深長意味呢?我說:

  “去年元月時,綠意上枝頭,

  今年春未至,楓紅落滿徑。”

  她接著問我,“你覺得感傷嗎?”我說,“那是無常的表露,是生命現象的揭示,有誰可以插嘴,說一句感傷的話呢?”

  我們默然站在楓樹下,接受“體露金風”的洗滌;共同領會在“無常”的背後,有一個永恆的法體,彼此謙虛得不敢在楓樹下說什麼。我們欣賞這幾棵大楓樹,春夏時青翠成蔭的柔美,嚴寒時枝枝直插雲際的悲壯。我們拾起一片片紅葉,捧在手裡,窩在心頭,不一會兒,像豐收一樣蕩漾著無盡的喜悅。

  我們越過小徑,邊走邊欣賞手中的楓葉,在陽光中格外嫣紅。秀真說,“這像花,不像葉。”我說,“不起分別心時,是花是葉,非花非葉,都可以任君說。分別心一起,非花非葉的禅句也救不了紛繁錯落。”

  秀真說,“仔細端詳時,葉非葉。”我說,“片片艷紅透禅機。”

  楓葉紅如琥珀,杜英的落葉紅得更鮮麗,只要從樹下走過,俯拾可得。我們一片一片小心的撿拾起來,捧著、挽抱著,最後紅葉泛著喜樂的陽光,回映在我們的雙頰上,化做我們的春裝。

  她說,“我們拿這些瑰玉般的楓葉供佛如何?”

  我說,“從一開始就上供了;楓把春綠供在枝頭,冬把楓紅供在山野小徑,秋風春日,有無量佛來受供,所以鳥兒婉轉唱頌,林木風濤法器一時齊鳴,你不是參與其間了嗎?”兩人相顧會心一笑。

  她興致顯然未減,說,“這種供奉可有經典依據?”

  我說,“有,佛陀拈花微笑即是。”

  “可有人信受奉行?”

  “有,無量無邊的無量壽佛。”

  “可否舉一古德實例?”

  “大唐天柱崇慧禅師。有朝一日,弟子問‘如何是道’,答曰:‘白雲覆青嶂,蜂鳥步庭華’。”

  “怎麼實踐這樣的道?”

  “套用天柱的說法是:獨步千峰頂,優游九曲泉。”

  我們邊走邊逗趣,轉了幾個彎,下山來到真修寺。這兒寧靜得春光明媚,大殿上空無一人。我高興得把滿捧滿懷的楓紅杜英,洗淨裝盆,恭敬地地供在供桌上,心裡覺得無盡自在和喜悅,因為沒有人來多嘴,插話問一句,“怎麼可以拿掉落下來的樹葉供佛呢?”

  我們靜坐片刻,似乎找到印心之處;華開華落,葉綠葉紅,循環不已,是色是空,是空亦是色,我們合掌笑著對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後步下殿前台階,踏上歸途。邊走邊談,談起無常和變遷,談起精進與智慧,談起在無常中打起精神,活得豐富有意義,同時要在無常中看清不我執的恬淡。

4開朗面對無常

  無常的變化,若能以慧眼來看,以創意的耳朵來聽,以智慧和彈性的心境去面對,你會發現有許多的美感和創作。

  世事是無常的,周遭的人事環境不斷在變化,如果我們不用創意的智慧去適應,生活就會發生困難;如果我們對於無可挽回的變化,不能看透它的本質,而執著於過去的記憶之中,就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引來更深的痛苦。

  人必須看清生活之中無常的本質;沒有一樣你喜歡的東西可以永恆的持有,也沒有一樣眼前的遭遇不會流逝,苦與樂是生活情境中所發出的音聲。如果抱緊已過的事件不放,就會脫離現實,而產生許多錯誤的回應,帶來更多痛苦。

  曾經有一對夫婦,從遠地來和我晤談,他們為愛子的橫死而傷心欲絕,事情已過了半年,孩子的臥室、用具和書籍,保持完好一如生前。他們說這是一種愛和懷念,這是為人父母者愛不能捨的心情。我很能了解他們的處境,但是他們天天觸景生情,不斷想到愛子血淋淋的境況,而活在沮喪、哀傷、精神不振和絕望的心情中。我問他們:

  “愛子已逝,留著那些遺物和情境,徒然帶來更多哀傷。你們這樣做對愛子有益嗎?對你們有益嗎?”

  他們搖搖頭,接著又是痛哭失聲,我以專業的口吻問下去:

  “你們對孩子的感情至深,令我感動。容我再問:孩子來人間走一趟,受到你們的愛和溫暖,現在他必須回到極樂世界或天國,請問你們如此的哀傷,如此保留過去的生活環境,讓他一直幻游在你們的身邊,既不能活著為人,也不能放心往生極樂世界或天國,這樣對他好嗎?”

  “大概不好。”他們停止了哀泣,以嚴肅的心情面對我。

  “好!你們的孩子一定很孝順,是不是?”

  “是的。”他們說了許多孩子乖巧、孝順和品學兼優的事。

  “你們這麼難過,哀傷不止,孩子有知會不會心疼難過呢?”這時,這對夫婦有了面對現實的表情。於是,我又問:“你們願不願意做一些努力,采取行動,改變自己的生活,讓日子過得好些,也讓孩子心安,得以往生極樂淨土呢?”他們終於道出肯定的答案:“願意作一些改變。”

  這是他們能脫離哀傷重要的第一步。從這一步開始,他們打理愛子的房間,該送的送,該收的收;他們為了孩子又作了一次法會,這樣他們才心安,然後計畫新的生活方式。他們看清了無常,看清無常中的真愛:既是互愛的,也是彼此自愛的。這個家庭逐漸走出陰霾,迎向陽光。

  在《法句譬喻經》中記載,有一位痛失愛女欲絕的梵志,向佛陀請求開示,因為他優惱優愦,不能自己。佛告訴他說:

  “有常必有無常,

  有富貴必有貧賤;

  有和會必有別離,

  有強健必有死亡。”

  佛陀要他看清事實真相,要活在真實之中,而非生活在絕望或執著於虛妄之中。後來梵志開解了心結,而成為一位懂得生活智慧的人。

  人最忌執著在自己所設的不合理框架裡,這一來創意全消,心靈的自由也會斷送。你看,如果一個人堅持著不合理或缺乏彈性的觀念,就會變得痛苦不堪,例如:

  ·凡事我應該做得好,受到別人的贊美或尊重。

  ·別人應該公平對待我、體諒我和尊敬我。

  ·別人應該要了解我的立場,替我想想才對。

  世事無常,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感受和判斷都不一樣,如果死抱著這些觀念,就會挫折和不滿,不是造成憤怒,就是引致不平,這就沒有一天好日子過了。所以,你要對這些真實象有所了解,才不致造成心情或情緒上的紊亂,急欲爭取別人的尊重,尋求公平的待遇,要別人了解自己的立場。

  無常的變化,若能以慧眼來看,以創意的耳朵來聽,以智慧和彈性的心境去面對,你會發現許多的美感和創作。美感是從窠穴的局限中跳躍出來的新奇和協調,韻律是在變化中組合而成的柔媚與優雅。人類的驚奇、創造、發明和慈悲,乃至宗教上的開悟,都從無常中看出它的真相。

  大自然是無常的,所以有四季之美,能體驗它的啟發,才會唱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美麗詩句,才能畫出傳神變化的人物景致,也才有“耳聞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的才氣。無常的變化啟發我們,孕育我們,給予我們豐足和多采的生活。

  無常是美的、喜悅的、創意的;但相對於執著的情感而言卻也是痛苦的。可是,我們明明知道是無常的,就應該對於執著保持適可而止的省覺,要多去品觸無常迅速的變化、美和曠達才對。

  人生就是要跨越一段無常的路,但要走過這段路需要一些配備、工具和地圖。請記得,你是在運用這些裝備來走無常的路,卻不是執著在裝備之中,不敢跨出無常的人生路。

5溫柔的精神饋贈

  家庭生活中溫柔越多,孩子的人格成長越碩壯,夫妻的情愛更甜蜜;它使人更有精神去工作,更有創意過生活。溫柔是人生的守護神,是家庭的平安符。

  柔能克剛,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語,但卻很少人能了解柔在心靈世界裡是一種安定、化除障礙、孕育高級心志的素質。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它稱作溫柔;它使人感受到愛、尊重和關懷,在沒有壓力和敵意之下,引發內在的反省和喜悅。溫柔的人,總能體諒對方;他不急迫,也不功利;不是要強制對方聽從,也不是冷漠疏離,而是彼此共鳴和同理,體會到真正的互愛。

  溫柔是人類特有的天性,是精神成長到一定層次時,才發展出來的。溫柔是家庭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無論是夫妻的感情,親子間的互動,都需要它。溫柔能消除人際摩擦,給人信心和勇氣,培養良好的性情。家庭生活中溫柔越多,孩子的人格成長越碩壯,夫妻的情愛更甜蜜;它使人更有精神去工作,更有創意過生活。溫柔是人生的守護神,是家庭的平安符。

  請別把溫柔看成母性專屬的特質,溫柔沒有性別之分,它是人性至高的流露。傳統家庭教育,一直存在著嚴父慈母的古訓,以為父親要扮黑臉,母親要扮白臉,才能把孩子教好。事實不然,家庭教育果真用一白一黑的方式教下去,必然要出現一些問題。依我的觀察,父母親都要采取權威的民主,才能把子女教好,而且要在權威和民主之間加上溫柔作調和。

  接受溫柔的感受,使你永遠懷念,長保心靈的溫暖。它是父母親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是大脾氣的人,凡事直截了當,如果惹毛了他,就可能來一頓迅雷飙風般的訓斥。可是,有幾次溫柔往事,卻永遠溫暖著我的心,也對我往後待人接物和教育子女,有著很深的啟發。

  念高中的暑假,我跟父親上山墾植,種些番薯糧食。墾植的山地離家很遠,走路要兩個多鐘頭的行程。有一天,我忘了帶水,到了中午吃飯時,父子倆已經渴得連飯都咽不下了。夏天的烈日,加上粗重的工作,汗水都流光了。父親的脾氣是會罵人的,我很擔心他在這時候大發雷霆。

  出乎意料,我看到他臉色和藹,語氣溫柔地說:“你先用午餐,我設法去弄點山泉水來。”我知道他要越過數百公尺的荊棘,才能抵達涓涓細流的山泉。過了好一會兒,他用山芋葉包了兩袋清洌的泉水回來。那時我已用完飯盒。他說:

  “山泉水恐怕有馬蟥,不小心讓它寄生在鼻孔裡可不是好玩的。你把嘴巴張開,我慢慢把清水例進你的口裡,這樣比較安全。”我知道馬蟥總是附著在不容易看到的地方,牠一嗅到人的體味就會彈跳過來,貼在人身上汲血。如果沒有察覺,牠可以吸掉十幾西西的血,而且在馬蟥吸飽血掉落之後,被螫吮處還地繼續流血不止。在山上工作的人都很注意預防牠的侵襲,所以我張大了嘴巴,一口一口把自父親手中緩緩例下的山泉水喝光。

  我喝得很過瘾、很舒暢,清涼得像這一輩子再也不會受渴的感覺。父親笑容滿面,沒說一句話,卻在我的心中留下述說不完的溫馨和詩篇一般的回憶。我知道這就是溫柔,是人性中美得像那清涼直滲肺腑的山泉水。我可以了解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因為它是何等的柔,我們的身心都需要水,而溫柔就是心靈生活的水。

  還有一次,我又被父親的溫柔感動。那是我念大學的時候,他只身在台北作水果生意。當時,他生意失敗,身負債務,手頭當然拮據,可是我缺生活費用時又不得不找他資助。那是一個嚴冬酷冷的夜晚,我去找父親要經援,正巧他外出,得不到經援的沮喪落寞於焉襲上心頭,我獨自踽踽走出中央市場,凜冽的風刮得我發抖。正當轉角處,我看到父親的身影,正在一個露天面攤的位子坐下。我喜出望外走過去,跟父親打招呼。

  父親在寒風中也發抖,夜裡快八點了,他尚未用晚餐,嘴唇凍得發紫。一見到我,立刻要我一起吃面;一碗熱騰騰的湯面,吃進肚子裡有說不出的溫馨。他關心我的生活情形,兩人作了簡單的交談,因為風大天氣冷,我們只好狼吞虎咽,草草結束面食。他知道我的來意,從口袋中掏出一把鈔票,“這是今晚收到的賬款,通通給你;天寒地凍要吃飽穿暖才行。”他凍得發抖的手,從懷裡拿出暖暖的現金交給我。當時,我感動得眼淚奪眶而出。

  這些點滴舊事,每當我憶往的時候,都會活生生的浮現腦海。我總覺得父親雖然急脾氣,但也留給我不少溫柔的往事。這些感人的記憶,卻成為我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從中我不斷地反刍,成為生活的態度與智慧,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幸福和生活的價值觀念。

  生活中有嚴肅的一面,有溫柔的一面,這兩者相得益彰,無論在待人接物、夫妻之道、親子之情都各有嚴肅和溫柔面。依我看來,嚴肅給我樣振奮和能力,而溫柔給予我們靈魂和幸福感。

6綿芋和木樁的啟示

  家人彼此要互相扶持,家才會有溫馨;同事需要互相扶持,才會眾志成城發揮力量;國家社會也是一樣的。

  過去我任職的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是一個道地的學習型組織。每星期同仁們一定會分組討論,分享工作經驗,彼此互相支持鼓勵。每隔兩個星期舉行全體研習,請專家學者來作專題演講。當然,所談的主題均與訓輔工作有關,所以,我們的士氣高昂,合作的氣氛良好,新的構想和創意不斷激發出來。

  有一次,我跟同仁講話,對於大家的表現表示激賞,尤其是同仁彼此對業務相互了解,互相協助,使工作效率提高,更創造了如同家人般的友誼和溫馨。於是,我為他們說了一段有趣的比喻。我說:

  “大家能夠互助合作,共同激發創意和熱情,這種工作態度,已成為我們每個人性格的一部分。這裡的每一個人,無論到那裡,都會有創意,能生根發芽而茁壯。大家要好好珍惜這種高貴的生命力。

  “我給大家一個比喻,好記得這段時間所獲得的經驗和智慧。你們可曾有過一種芋頭俗名叫綿芋的嗎?這種芋頭,肉質是白色的,松軟柔綿,味道香美。它長在田裡,就會往四面八方伸展出去,長出一個個小芋頭,就是那群小芋頭最香甜可口。一年之後,那些小芋頭又往外伸展出去。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向綿芋學習,在工作和待人上,要向四周伸出服務和熱忱,結更多的善緣,好獲得更豐碩的成果。人的成功妙訣就在這點上:肯結緣,肯服務,永遠保持活力和熱忱,就會有大豐收。

  “另一種芋頭名字叫槟榔心芋,它只管自己成長,卻一直孤零零的一個,沒有結緣,沒有擴展,長得再好也只有一個,它發展不出去。

  “所以!各位要記得綿芋的啟示。保持現有的活力,不但能把訓輔工作推展出去,同時還能培養開展自己人生的性格。將來無論到那裡,都能茁壯發展。”

  記得這是一個星期三的下午,是在傳達部務會議決策後的講話。由於語出真誠,同仁的表情顯得親切,有著意猶未盡,希望我多講幾句話的神情。我有感而發,又作了一個比喻,來說明同仁們互助合作的好習慣。我說:

  “合作與相互扶持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佛學上所謂‘和敬’就是互相尊重和彼此合作扶持的意思。大家今天能培養出這樣的好習慣,是自己人生的一大成就,這個智慧可以用來成家,更可用來創業。請聽聽我的比喻:人的手裡,要經常握著木樁,看到樹將例下來或者歪斜了,就要去撐著它。你看到周遭的人,在生活上、心理上、境遇上需要你扶持時,請用那無形的木樁去支持他們。

  “家人彼此要互相扶持,家才會有溫馨,同事需要互相扶持,才會眾志成城發揮力量;國家社會也是一樣的。凡是不懂得合作和互相扶持的團體,最後必然落得離心離德,士氣渙散。

  “教師要先扶持學生的信心,然後才可以指正錯誤。外科醫生要先維持病人的體力,才能動手割除病灶。扶持這件事,就用木樁來作比喻,那麼請記得手邊要隨時帶著扶持別人的木樁備用。”

  綿芋和木樁只是隨興的比喻,對我而言,說過之後就把它“放下”,但是同仁們卻有了熱烈地回響。我常耳聞他們說“綿芋”,說“木樁”,令我覺得莞爾溫馨。第二個星期,我到五樓的辦公室,負責編輯輔導雙月刊的同仁向我催稿。我說,“啊!豬頭皮炸不出油來,怎麼辦?”另一位同仁卻說,“我們不怕你交不出稿來,因為有綿芋也有木樁。”我真感謝這樣的提醒,當晚我把它寫成文章,和大家分享。

7成長與墮落的分野

  當個人受到嚴重的威脅或面對絕望時,消極性的沖動會突然竄起,不能從中解脫出來,就會失去光明和快樂;若能擺脫它的糾纏,智慧和安定感就產生力量。

  一般人毫無疑問地認為,人應當經一事長一智,隨著經驗的累積,心智不斷成長,解決問題的本事會更多。但卻很少注意到,人的心理底層,同時存在著一種相反的力量,它被稱為自我毀滅的沖動。當個人受到嚴重的威脅或面對絕望時,這種消極性的沖動會突然竄起,不自覺地走向自暴自棄,甚至自我毀滅。

  人類精神生活就是要超越這個野性的沖動,不要被自暴自棄或自毀前程所困。我們可以觀察到,心智健全的人,他們可以接受挫折的失敗,有耐力承受痛苦,而不會自暴自棄;在經過蓄勁和療傷之後,再度向前挺進。心智健全與否的主要分野,就在於能否化解這股沖動,創造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我觀察到自暴自棄、墮落、自殺或自我傷害的人,就是任由這股自我毀滅的沖動肆虐,戕害其生活。而人類精神生活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從這些邪惡力量中解脫出來。不能從中解脫出來,就會失去光明和快樂;若能擺脫它的糾纏,智慧和安定感就產生力量。經上所謂:

  “世間是佛與魔共存的,

  但要歸於佛,

  而不是歸於魔。”

  現在我更知道念佛的道理,每當空閒,我總是提起正念來念佛,讓自己和精神世界的光明和力量感應,就像充電一樣,得到無比的喜悅和積極的態度。

  心智健全的人有幾個特質。首先,他們不逃避現實,卻更進一步去認清事實。他們了解自己的需要,也清楚地掌握目標,面對現實,設法解決。他們既不逃避現實,也不作白日夢:他們竭力克服障礙,並具備良好的挫折容忍力。

  其次是他們喜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適應力高,解決問題能力好的人,自然會對自己感到滿意和喜歡。從許多適應不良的個案中,看出案主的共同特徵是不喜歡自己,而且有自貶身價或憎恨自己的現象。不喜歡自己的人容易自暴自棄的人容易自暴自棄,喜歡自己的人,則樂觀進取。

  喜歡自己的人,未必在各方面優於別人,他們的特質是自愛;能接納自己,珍惜自己所有的去成長、去實現、去發揮創意。這些人有其健全的自我形象,所以能不斷學習和成長。真能隨緣成長的人,都具備這種特質。

  我發現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心理比較不容易受創;相對的,憎恨自己的人,不但常常心情不好,即使有機會也施展不開。喜歡自己和不喜歡自己之間,最大的分野是眼光不同——前者著眼於自己擁有的,善於運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後者著眼於自己沒有的,所以經常挑剔自己,形成退卻或自卑。

  其三是喜歡別人,有愛護別人的習慣,能容忍別人的缺點,欣賞別人的優點。他們的人際關系較好,善於溝通,能結合更多人的力量,完成艱難的工作。喜歡別人就能跟別人合作,這些人知道的訊息比較多,得到的支助也多。他們對待朋友有情有義,別人也願意和他共事。

  不喜歡別的人,敵意較高,會為芝麻小事而動肝火。他們對別人的陳訴缺乏聆聽的習慣,所以同理心較差,對人的了解也不夠,這在待人接物上,形成嚴重的障礙。

  其四是清楚的目標,並透過對於目標的努力,創造自己的前途和成就感。人有了目標和方向,就能克服種種遭遇,實現自己的人生。他明白人生免不了有挫折,世事無常難測,但他有了目標,念茲在茲,勇於學習和接受挑戰,終究有了自我肯定的本錢。這包括獻身某種價值觀念,如愛、智慧、宗教;或者實現生涯的目標,如完成自己的抱負和事業;或者對人生的體驗,如旅行或某種興趣的培養。有目標的人就能維持平衡,沒有目標的人總是在風雨中飄搖不定。

  心智健全表示能不斷學習成長,肯去面對問題,設法克服解決。他們不會被自我毀滅的沖動所支使,其生活態度是積極振作,能開展創意和生活的情趣,這是我在谘商工作中所發現的真理。

8掙脫自毀的沖動

  每一個人心中有兩種勢力,一股是通往光明的愛與智慧,一股是挾持人走向毀滅的惡魔。我們的生活態度是迎接光明,而不是屈服於惡魔。

  人的心理活動,潛藏著兩股勢力:其一是面對真實,是刻苦和成長和動力;其二是自暴自棄,是傾向於毀滅自己的沖動。這兩種力量同時存在,互為消長;當我們克服困難,建立積極、主動的態度時,毀滅的沖動就漸漸式微,甚至被轉化成正向的精神力量。這是人類精神生活得以提升和圓熱的轉機,而愛和智慧就是那精神力量的光環。

  相反的,當毀滅的沖動坐大,消極的特質增多,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壓抑下來時,沮喪、頹廢和暴力就逐漸擴張,悲劇和暴戾之氣就明目張膽地出現。這時邪惡的傾向,是精神生活的惡魔。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它叫做死本能,而宗教家把它成為魔鬼。

  心靈生活中,一直是兩種力量互相傾軋。你若不提高警覺,尤其在遭遇挫敗的時候,邪惡的消極性想法就人乘勢竄起,一時覺得情緒惡劣,前途悲觀,嫉妒仇視的想法也容易出現。所以唐朝的慧能在《六祖壇經》中說: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他提醒我們時時保持警覺,看清這兩種力量的消長,把握自己正確的思考、行動和觀念,才不致被挫敗的大浪卷走。心理學家布蘭德(Dorothea Brande)曾說:

  “任何人都會在不警覺時墮落,

  能立志不墮的人,

  實在難得。”

  人就生活在求生存與自我毀滅兩個勢力之間,精神分析學上稱它叫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我們只要把握光明的一面,用愛、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就能走出陰霾,步向光明的未來。

  幾年前,有一位年輕人來看我,他優愁沮喪,痛苦非常。他說:“我的經濟情況不好,女朋友的父母親對我們的婚事不很贊成;我覺得很沒有尊嚴,所以決心離開她。”我很仔細地聽他的傾訴,確切地問他:

  “你是說她父母不很贊成?或者壓根兒反對到底?”

  “沒有那麼強烈,只是不很支持我們的婚姻。”

  “不很支持,只是沒有肯定地表示支持,這不能解釋成他們全然反對。如果你們一定要結婚,他們還是會同意的,不是嗎?”

  “老師,他們不贊同,表示他們瞧不起我,令我很沒面子,這使我覺得痛苦。現在,我正陷入結婚或分手的掙扎之中。”談到這裡,他的消極思考特質,已然暴露無遺。我知道,如果不設法改變他的錯誤思考,他有可能決定離開女朋友。問題是他深愛他的女友,這一來,他會被自毀性的失戀所困。另一方面他的自尊將永久受損,這會使他振作不起來。於是我問他:

  “你們兩個深深地互愛嗎?”

  “是的,我愛她,她也愛我。”

  “你們的戀愛和她父母親不支持的態度,是同一回事呢?還是兩回事?”

  “有些關系,但應該是兩回事。”

  “那麼要把兩件事分別來思考。首先,要積極鞏固你們的愛情,要有共同的目標和希望,這樣才會快樂,才有信心去面對那些許的困難。其次,她父母親不太支持,並不見得反對你們結婚,如果你們的愛情堅固,他們是可以被說服的。”我接著分析說:

  “請注意,不要把美好愛情和自尊受挫混淆在一塊兒。你的痛苦和沮喪,源自於沒有把這兩件事區隔開來處理。你已經和女朋友為這檔事鬧得愁雲慘霧了嗎?”

  “我正想疏遠她,但還沒有著手。”

  “你若離開她,你想她會有什麼感受?你又會有什麼感受?”

  “她會很痛苦,我也會。但痛苦一段時間就好了,她可以找一位他父母親看得起的人結婚。”於是我針對他的想法作了以下的引申:

  “你是說,為了沒有得到她父母充分的支持,你就背棄了她?你認為愛情是可以找一位她父母親看得起的人來替代你跟她結婚?然後,你眼巴巴地看一場悲劇發生?這是你願意看到的嗎?”

  “當然,我不願意,所以我才如此痛苦。”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诘交談,他漸漸弄清楚自己被消極思想所困。他說:

  “我想,我原先的想法是錯的。我應該把事情區分開來處理,追求比較好的結果。”

  在我的谘商經驗中,這種不警覺而墮入自毀前程的事例很多。他們不是心理有問題,只是一時被消極的沖動困住。這個邪魔一般的沖動,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悲劇就會出現。我回顧多年的助人經驗,因受這種自毀沖動困住,而釀成無可彌補傷痛的人,為數不少。

  每一個人都應該清楚,在自己心中有兩種勢力,一股是通往光明的愛與智慧,一股是挾持人走向毀滅的惡魔。我們的生活態度是迎接光明,而不是屈服於惡魔。

9不被我執套牢

  越是可伶自己,就越陷入自我的執著。這時防衛性、敵意和強烈的自私心就會竄起。這對於心理健康有害,在宗教修持上亦是大的障礙。

  人因為執著於自己,往往排斥別人,對別人產生敵意,而有強烈的防衛機制。這樣就會生活在疏離和焦慮之中,當然也會衍生許多精神生活的痛苦。

  一味只想到自己的人,很難與人同理,不能了解別人,他們容易落於偏狹的視野,凡事看不開,心靈上也就失去自由。至於人生終究義方面的修持,那就更難領會知悉了。

  有一位離婚的先生,由於陷入極度的怨恨和痛苦,來找我晤談,言談之中,我知道他已墮入嚴重的陷阱。要拯救一個人從嚴重的我執中走出來,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要花上一年以上才會有效果。可是他受痛苦煎熬的哀痛和憤怒,卻令我心生恻隱。

  這樣的個案,我一方面聽取他的抱怨和表示了解,也機警地提醒他:受到的委屈已成過去,現在應該計畫一點新的生活,讓自己過得好些。這需要學習,需人較長時間才能領會。有一天,在談話中他又陷入對過去的憤怒,激動地說:

  “我受到的委屈和虐待永遠不能忘懷。”

  “我知道。不過,我們來討論一個宗教上的故事好嗎?”

  這一次,我刻意把話題引到宗教的故事,要他做不同角度的思考,希望他能漸漸脫離我執的痛苦。他答應了,於是我說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死以後,來到閻王那兒接受審判。閻王從亡者的阿賴耶識(記錄一生的所藏意識)裡,找不到一點做過善事的紀錄。最後終於發現一件好事:她曾經幫助過一位乞丐一塊錢。於是閻王說,就因為你做過這一件好事,也讓你升天。閻王把一塊錢丟到空中,這位亡者一手握住它就飛起來了,她就因為握著這一塊錢而飛往天國。這時,有一位乞丐拉住她的衣裾,跟著她往上飛,接著一群乞丐也一個接一個拉上來,很快就在空中形成一條人龍,一起升天。

  “這位亡者很高興,一心一意響往著天國,沒注意到後頭跟來了這麼多乞丐。到了天庭門口,亡者回首一看,才發現一群乞丐,拉著自己的衣裾跟著上來。她想著,這是我的福報,又不是你們的,怎麼能跟我進天國呢?她憤怒地說,‘你們給我滾’,然後伸手拍打其他乞丐的手,希望甩開他們。當她松手拍打時,那一塊錢就掉落了,她又掉到陰曹地獄裡了。”講完這則故事,我問:

  “你覺得亡者如何?”

  “罪有應得。”他遲疑了一下又說,“只有那一件善事就能升天堂嗎?”

  “這可是他唯一的機會。”我說。

  “可是她太自私了,自私害了她。”

  “自私的習氣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現出來,而使自己喪失上天堂的機會。就像怨恨也會不經意中出現,那時無論你多麼善良,也完全陷入怨恨的世界,而原來的善良就失去它的影響力,使人掉落困局。”

  “你是說我的怨恨?”他坐在那裡沉默一會兒說:

  “怎麼樣才能破除‘我恨’的執著?我實在擺脫不了自己所受的委屈?”於是我開始以诘問法來引發他的思考。

  “你是誰?”

  “我是×××。”

  “不是問你的名字,你是誰?”

  “我是公司的會計。”

  “不是問你的職業,你是誰?”

  “我是受到委屈而且離婚的人。”

  “不是問你的遭遇,你是誰?”

  “我是……我是……我不是我的職業,不是我的遭遇……我是我自己。怎麼說呢?我說不上來了。”

  “你現在可以把純潔的自己和痛苦的經驗區隔出來嗎?”

  “有一點點體驗。”我鼓勵他把這種感覺說出來。

  “好像,啊!我的過去遭遇就像一個變形的瓶子,我好像瓶子裡的水。就像那些水,是像水,就是水嘛!”

  “現在呢?你准備怎麼辦?”

  “水不是瓶子。我正想把清淨的水倒到另一個花瓶。”

  我們談到這裡,他開始露出解脫痛苦的曙光。從那時起,他開始學習面對新的情境,學習心甘情願去面對自己的現實,漸漸減少自怨自艾的痛苦。

  我知道越是可憐自己,就越陷入自我的執著。這時防衛性、敵意和強烈的自私心就會竄起。這對於心理健康有害,有宗教修持上亦是大的障礙。 

10擾撓中的安寧

  創意、美感和良好的心境,都來自忙亂中尚能保存的一點安寧心境。唯有保持安寧的心,才能在煩亂波濤中保持平衡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

  你能在風雨中尋找安寧嗎?每個人都得遇會許多挑戰,有很多的逆境等待超越。你情願或不情願可以另當別論,但生活就是有這麼多現實要面對,如果你不能維持安寧,失去心靈的平衡,那就會煩亂無章,弄不出理路來。

  安寧是指一個人能維持平衡,他不會用怨天尤人的態度來看生活,不會用挑剔的眼光看事情,更不用批評的口吻來說別人的是非。我知道,人必須清楚的認知,了了分明於事情的真相,但心中卻安寧地想著我怎麼解決問題。心理煩亂就沒法子解決問題,理性和情性都會亂成一團,這是我們所要避免的。

  安寧可以使人在紛擾中超然出來,成為一位局外人;這不但能避免自己身陷煩惱,且能發展出悠然的性情,看出忙亂中也有幾許情趣;這使人能面對困難,持續應該做的努力。創意、美感和良好的心境,都來自這種忙亂中尚能保存的一點安寧心境。

  傳說中有一位高僧,他已有神通的能力。在一個夏夜裡,專注誦經,這時他注意到外頭的池塘裡,一群青蛙叫得太大聲,加上草蟲的鳴叫,吵得令人心煩。於是這位高僧徐徐站了起來,走出殿外,望著那擾攘吵雜的聲音叫了一聲,“蛙兒、蟲兒,別叫!”蛙鳴蟲叫的聲音果真停了下來。

  他回去繼續誦經。不過,心裡頭卻有個揮之不去的念頭,好像有兩個人對話一樣:

  “上蒼會不喜歡蛙叫蟲鳴嗎?”

  “如果上蒼不喜歡,為什麼要讓牠們夜夜大合唱呢?”

  “我想是的,上蒼會喜歡才對。”

  “那就讓牠們繼續歌唱吧!”

  於是老和尚又站了起來,走到殿前的池塘,說了一聲,“好了,蟲蛙們,盡情鳴唱吧!”於是青蛙和草蟲又唱了起來。說也奇怪,老和尚仔細聆聽,聲音是一樣的,但卻感覺不出來吵鬧。他回去誦經時,發現除了自己的祈福聲之外,更有無量眾生的祈福聲與之相和。

  這時老和尚真的進入止禅三昧,入於空寂,聽到十方菩薩共吟唱著: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忽然超越世間

  十方圓明。”

  老和尚竟然是在深夜的蛙聲和蟲聲中開悟了深層的心門,他放下紛擾,得窺眾妙之門了。

  煩亂是可以被澄清的。有一次一位被煩惱套牢的人問我,怎樣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我說:

  “去承擔它,不要逃避它。”

  “我每天都擔著沉甸甸的煩惱,從早到晚,甚至睡夢中也不能例外。我一直都負荷著它。”

  “那很好,現在請看清楚,哪些是能解決或能做的,哪些是無可挽回的?區隔清楚,不要混淆。”

  “這我辦得到,然後呢?”

  “接著就是全心去做你能做的,把它當做樂事;不要去理會那些無可挽回的事,只要你不理睬,它自動會走開。”

  “煩惱不自覺又來怎麼辦?”

  “觀想我自己,徹頭徹尾,包括頭腦、肌肉、血液等等,都如澄淨的水,覺得光潔清涼。哪裡有病就想那裡是光潔清涼:心煩氣躁則用以觀心,煩惱不安財用以觀頭,內髒有病則用以觀病灶,自然平息不被干擾,不被干擾則焦慮不安自然消除,病痛自然減輕,容易醫治復元。”

  這位朋友照著做,並依我的建議,用透明潔淨的花瓶插了幾朵花,天天換水,每一次傾倒水時,就想著把沉痛的情緒傾倒出去,然後填上清淨的新水,笑一笑,哼一首曲子,就這樣他度過了最艱困的日子。

  有一次,他問我說,“這樣的觀想法叫什麼?它有什麼經典的依據?“我告訴他這就叫水觀,是出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它是月光童子說圓通時說的,它的重點是:

  ·觀自己身體中水性和諧,其水性清淨妙潔,通徹全身,而得自在柔和。

  ·由觀水性入於清涼,入於止禅,而放下一切紛擾執著。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本性相合,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法忍,圓滿菩提。

  我們的生活免不了有很多紛擾,既需要面對困難,又要修補身心的創傷和哀痛,所以焦慮紛煩,紅塵滾滾。唯有保持安寧的心,才能在煩亂波濤中保持平衡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         

 

上一篇:明一法師:用功方式善區別
下一篇:明一法師:一行三昧永宣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