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如瑞法師:學習“示養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習“示養德”

  有鋼骨可不能有傲氣,出家人有了戒律的規范就有了威儀,威是威德,儀是儀容,讓人一看自然生敬畏和信心。這就需要學戒持戒,持戒能使人生慚愧。真生慚愧才能改變自己,讓傲慢也傲慢不起來了,現在你們還沒受戒,等以後受了戒自然會有體會。這裡把我愛讀的一首偈頌給大家說說,是密教朗日塘巴尊者所造:“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卑劣,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說,不管到什麼地方,不管與誰在一起,都要謙卑低下,把自己看得不如別人,從內心深處要思維利益他人,不改變謙卑永遠把他人尊為最上。書上有這樣個故事:密教有位很有名的上師仲登巴,每每出門,衣著樸素,不引人注意。有一次受一寺邀請,於路上遇到一位咒師,咒師把自己的包裡給仲登巴背,仲登巴說:“可以!可以!”路過一條河,咒師把鞋子脫下讓仲登巴提,仲登巴說:  “可以!可以!”就這樣,咒師象一位很有修行的人,仲登巴象一個僕人,過河到了對岸時,旌鼓齊鳴,人們來迎接仲登巴上師。這時咒師對仲登巴說:“他們是要迎接誰呀?”仲登巴說:“可能是迎接我吧!”咒師疑惑地看了看仲登巴說:“你是不是仲登巴?”仲登巴回答:“別人這樣叫我!”咒師一聽連包袱都不要,羞愧地趕快離開了。由此故事告訴我們,不論見到誰都要尊重,千萬不要有傲氣。
  志宜大。“宜”是應該。這就是說我們的骨應該剛,氣應該柔,志向應該大。志向就是願心、目標,我們要發好願,為什麼要發願呢?就是要以願導行,你有願望,才能為此努力。如果漫無目的,連以後自己要做個什麼樣的人。完成什麼樣的事情,都不知道,最終必將一無所成。所以古人講,志向一定要遠大,但是,你做的時候,必須要腳踏實地,一步步地走。人們常證:“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比喻說,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但在行時,要從最基礎的開始,一步一步做。所以,你們小眾在這兒學兩年,就是在上預科班,奠定當比丘尼的基礎。大家應該好好立志,這是說志向。 
  慧宜增。前面講的那些,都是一個一個順著來的。先說立,再說行。如果你能夠立起來,就能夠有所行,然後智慧才能增長。那怎麼增長呢?從立行上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聞、思、修三慧入手,聽到佛法或看到佛的教,就要去如理思惟,然後依教而行,這就是文殊菩薩教導我們的凡事“智為先導”,久久做去,自然智慧增長。
  福宜惜。“福”就是福報。我們應該珍惜福報。這裡面有兩層意思:首先就是我們今天能在僧團中如法地做式叉尼、沙彌尼,這就是你們的福報;再者就是,我們過去的那點微善,今生能感得住在僧伽藍內,衣食不缺,這不就是福報?我們應該珍惜。也就是我們一天凡所受用,都應該惜福。如洗臉用的水,只要淹住手就夠了,不要過多,多了就是浪費了,浪費就會折福。我們初出家,應該謹記弘一律師對青年人的教誨“惜勞、惜福、持戒、自尊”。這八個字,一生都夠用了。大家好好思惟,努力去做。
  處同輩宜退讓!也就是指我們同學彼此相處應該退讓。你們彼此在一個屋裡住,你碰我,我碰你。應該互相退讓。如果都退一步想的話,地方將不那麼點點大了。天也廣了,地也闊了。遇到有對不起他人事時,應該向人家說一聲“對不起”,這樣就不會有矛盾。我們應該回光返照,從內心裡面找,我怎麼樣?我的心發的怎麼樣?我對待人怎麼樣?所以說,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想想我們過去所作的一切一切,表現於身口意上的一些行為,真的很可笑!完全背離我們初出家的志向。再退一步想,我和她僅僅三個月,我這三個月,干什麼來了?最後我們三個月分離的時候,我結了個冤家。在我們記憶長河裡,留下點不愉快的回憶,就沒意思了。世間人來講都沒意思,更何況我們身為佛子呢?因此心胸一定要寬大。世間人還說“宰相肚裡能撐船”,現在我們同學之間都不能融洽相處,就是不能安忍。我們都犯同樣的毛病,只求你對我怎麼樣,而從來不說我應該對別人怎麼樣。我姑姑從小就告訴我,“你出門去,要忍忍忍,饒饒饒,忍辱不如饒辱高”。她說:“你出去和小孩一塊玩,人家打你、罵你,你要忍。你忍了以後,還要讓人家。忍辱沒有饒辱高嘛!要饒了她。如果他打罵了你以後,你再找哥哥、弟弟幫助再去打,就不好了。所以這個忍最後還應該饒了她。”你們同學之間彼此忍了,就不要我心裡記著你,你還記著我。有啥意思嘛!嗔恨心大很障道;嗔恨心大,容易造口業。所以我們同學之間相處應該退讓。退一步就天高地闊。故退讓後面是一句感歎號。
  衣取蔽形。莫貪齊整。
  為什麼要說到衣呢?因為衣,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是居首的,這就是說,出家人在生活上,衣服能遮擋住這個身體就可以了,不要求好。那種挑高級衣料的作法,我不贊成。而且你們小眾一來,有多的好東西都應該布施,這就是培養你們,聽不聽在你們自己。衣物是修道的外緣,如果你們能從這個上面起警覺的話,就不會起貪心。人被物累,東西太多了,就會累心。好多人在往生時,都是放不下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平常時,就要注意把東西搞得整整齊齊的,盡量少一些,夠我們的日常所需即可,多余的就不要了,這樣就會少累少憂。“莫貪齊整”,就是說不要貪著好的。這個“齊整”是指的“好”。在我們百眾學戒條裡說的“齊整著衣,”是指衣服要著齊整。這兒的齊整是指貪圖好的,這是兩個意思,要搞清楚。
  食取克餒。
  對於吃東西,我們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可以啦。古人說:“黃葉菜,用鹽炒,只要撐得肚皮飽”。這個肚子飽了就好了。肚子也不會分別,不就是第六意識分別的這個香,那個不香嘛。我原來常給你們講車的比喻“是身猶如車,好惡無選擇。香油與臭脂,等同於調滑。”這個身和車一樣,它既不懂香,也不懂臭,你給車上油,拉上就可以跑。人也一樣,把肚皮撐飽,然後就讓它干。我們要這個色身干什麼?如果你不假借這個色身修行的話,那麼這個色身就只是一個造糞的機器。
  “餒”就是饑餓,“克”是能夠,“食取克餒”就是飲食能夠治我們的饑餓就可以啦。
  莫嗜美味。
  “嗜”是喜歡,特別的愛好。“美味”就是香的東西。意思就是不要專挑好的、香的東西吃,不要貪著飲食。當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
  就是讓我們好好地反省此世此生。我現在成人,在這裡乃至前生,作了什麼功德呢?可坐享檀施。
  可以來享受檀越所布施的這一切東西呢?“檀越”,就是以布施而越過貧窮的苦海。施主的布施是有所求的,欲通過僧人的受用而獲得福報,從而使其能越渡貧窮的苦海。如果我們對於施主布施供養來的東西,不好好用,對施主來說,就不會達到他們的要求;對自己來說,就屬於欠債,所謂“五觀常在金易化,三心不了水難消”。十二時恆檢點身口意業,善多耶?惡多耶?無記多耶?堪消四事耶?不堪耶?
  “十二時”指晝六時,夜六時。“恆”是不斷。“檢點身口意業”,就是要看我們的身做了多少壞事?口說了多少壞話?心裡想了壞事沒有?是善多呢?惡多呢?還是無記多呢?“耶”是疑問語氣詞。“無記”就是不善不惡。想一想,我們每天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這就是讓我們每晚在臨睡前好好地反省,我們一天當中所作的一切,哪些做好了?哪些做錯了?我們所做的是善多?還是惡多?還是不善不惡的多?首先要慚愧,今天過去了,這一天我沒做什麼事情,修行上沒有長進,在任何方面都做得不夠好。其次是忏悔,而且是向十方三世佛求忏悔,向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求忏悔。求完忏悔後,再想,這一天哪些事做好了,所作好事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眾生;哪些事做錯了,所作一切惡都忏悔掉。如果我們的善多才能消受四事之供養。四事指我們的衣服、歇食、臥具和醫藥。我們要根據自己每天的修持來衡量能否消眾生的四事供養?“堪”是能的意思。

 

上一篇:蔡日新居士:禅偈品旨五首
下一篇:蔡日新居士:禅家悟道因緣分類釋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