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蔣維喬居士:佛學綱要 第七章 佛教傳入東方的狀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七章佛教傳入東方的狀況

第一節佛教東傳的時期

【東漢明帝遣使訪求佛法】歷史相傳,東漢明帝夜裡做夢,看見金人,身長一丈六尺,頭頂上有白光,從空中而來,飛行殿上。明帝醒後,召集群臣,占卜這夢。有傳毅回答道:『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明帝聽了他的話,就派遣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即印度)去訪求佛法;遇見了迦葉摩騰、竺法蘭兩僧,於永平十年(西歷經元六十七年)同到洛陽,明帝極欣喜,因而在洛陽城西門外,建立精捨,以處兩僧。(以上見就僧傳卷一)這是佛教傳到我國的史實。

摩騰、竺法蘭兩僧,都是中印主人。摩騰通曉大小乘經典,本以弘布佛法為自己的任務;竺法蘭誦習經論,多至數萬章。印度學者尊之為師;他和摩騰志趣相同,所以不怕路遠,肯隨從蔡愔等到中國。佛教初次東來,信仰的人並不多;這兩僧也翻譯過幾部經典,如今傳流的只有四十二章經一卷。

歷史上雖然是這樣說,其實中國人知道佛教很早很早,決不要等到東漢時代方才傳來。有的說在周朝末年,已經有佛教;有的說秦始皇時,已經有佛教;從各種書參考的結果,當以魏書釋老志所說,最為可靠。志雲:『釋氏之學,聞於前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余;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賊,遣張骞使大廈,還雲:身毒有浮圖之教。』看此段文字,最可憑信。武帝時,將軍霍去病打破北狄匈奴,捉到昆邪王,並得到他們崇奉的金人,大概長有一丈余,這就是丈六金身的佛像;可知這時佛教,先已從西域流傳到匈奴地方了。後來武帝要削弱匈奴,所以開通西域,派張骞到大夏國(西域國名,今阿富汗的北部),約同西域諸國,夾擊匈奴。張骞回來,就知道大夏的南方有身毒(即印度,天竺、身毒都是異譯)國,國裡有浮圖的教;浮圖就是佛陀二字的異譯。由此看來,佛教流傳到中國,的確在前漢初年,那是無可疑的。

但是佛教雖在前漢時已到中國,這時知道的人太少,並沒有什麼影響;就是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兩僧到後,雖然明帝替他們造僧寺,叫他們翻譯經典,當時信仰的人絕少,所以也沒有什麼大影響;我們只要拿歷史來細細一看,自從東漢明帝直到漢末桓帝時,八十年中間,無論正史和他種傳紀,絕無一語涉及佛教,就可以知道。到桓帝建和二年(西紀一四八年),有安世高到中國,這人是安息(古代波斯的王國)國王的太子,出家為僧,博通經典,到中國不久就通華語,翻譯經典甚多;又有支婁迦谶,是月支(西域國名,今新疆地方)國人,於靈帝光和中平年間(西紀一七八——一八九)來洛陽,譯出經典也不少。這兩人到後,佛教在我國漸有勢力,我國信仰的人也漸漸多起來;這可見佛教到中國,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確在東漢末年了。

第二節 歷代的譯經事業

佛教到中國後,自東漢起,直到宋朝一千數百年間,上自朝廷,下至佛教徒個人,大都努力於譯經事業;所以中國的經典,蔚為巨觀。如今要略述譯經狀況,可分四個時期來說明:

從漢末(西歷二世紀中)到西晉(三世紀末)一百六七十午間,西域諸國和天竺(即印度)僧徒,到中國布教並翻譯經典的人,其數不下六十余人。安世高從安息國來,譯出的經有九十多部;支婁迦谶從月支國來,譯出的經有二十多部。這兩人所譯的經,最足令我們注意的,就是安世高所譯,大都是小乘;支婁迦谶所譯,大都是大乘。所以可說到中國最初傳小乘教的,是安世高;最初傳大乘教的,是支婁迦谶。至於傳布大乘教最著名的人,就是竺法護;其祖上本居月支,後代遷移到教煌,世人就稱他為教煌菩薩;法護通三十六種外國語,在歷武帝時(三世紀末)到中國,從事翻譯工作有四十多年,所譯的經,其數多至二百部,可稱翻譯大家。但是這幾百年中間,到中國的僧徒,不過於布教的余暇從事翻譯,朝廷也沒有加以保護,翻經也沒有一定地點,或者成書於旅行的時候;因此翻譯的體例,既不畫一,譯名也多混淆,所以稱為譯經的初期。

【北方關中的佛教】到前秦苻堅時(四世紀初)有廚賓國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兩人到關中,譯出小乘經典甚多;我國名僧道安曾幫助他們翻譯;所以小乘的傳譯,在前秦時獨盛。

後秦姚興時(五世紀初),有龜茲國人鸠摩羅什到長安,秦王姚興尊他為國師,禮遇甚優,高僧傳卷二雲:『自大法東被,始於漢明,涉歷魏晉,經論漸多,而支(支那)竺(天竺)所出,多滯文格(扦格不通)義。興少崇三寶(佛、法、僧為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乃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什既率多谙誦,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義多纰(音批)缪(錯誤也),皆由先譯(從前人翻譯)失旨(失去本旨),不與梵本相應;於是興使沙門(梵語,是出家人的通稱,譯為勤息,勤修善道,止息惡行的意思),僧碧(音略)、僧遷、法欽、道流、道恆、道標、僧馭、僧肇等八百余人,谘(問也)受什旨。更令出大品(大般若經),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雠(音酬)校(就是對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眾心惬伏,莫不欣贊。』看這段文字,有可注意的三點:(1)從漢明帝以來,經過魏晉兩朝,譯出的經論雖多,但意義多錯誤,和梵文原本不相應;其病在通梵文的,未必通華文,通華文的,未必通梵文;以致譯文呆滯,譯義扞格。(2)從前譯經,多由西來僧人,於布教的余暇,自動翻譯,力量有限;這時是得後秦國王姚興的扶助,並且撥出王家的花園做譯場,幫助翻譯的僧眾,多至八百人;這種大規模的舉動,是從來所沒有的。(3)鸠摩羅什是曠世天才,於三藏既都能谙誦,並且善於中國語言文字,所以能融會兩國的言文,不必拘拘於直譯,而能為流暢的意譯,在我國翻譯上開一新紀錄;他翻譯的般若經、法華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多至三百數十卷,大都發揮龍樹的教系,為中國大乘空宗的開始。

【南方廬山的佛教】這時南方廬山有高僧慧遠,結白蓮社,僧俗入社的有百二十三人,為東土提倡淨土的初祖。遠博通群經,和羅什雖沒有見面,然極其推重,每有疑義,常用書函請問羅什,羅什也極佩服他。但是慧遠並不借政治力量的保護,全憑個人的力量,勤苦修行,尤極重戒律。遠於譯經事業,也十分盡力;佛駄跋陀羅(廚賓國人),在長安不得志,遠迎接他到廬山,叫他譯出遠摩多羅禅經,開中國禅門的先河;又譯出有名的華嚴經,為中國大乘有宗的開始;都是慧遠的力量。遠並且派遣弟子法、法領先後到西域去搜求經典;這時僧伽提婆也來廬山,譯出經典不少。

【羅什、慧遠兩派的學風】這時候羅什在長安,為北方佛教的中心;慧遠在廬山,為南方佛教的中心。然兩派學風,則大不相同:羅什受帝王的供養,不拘拘於戒律,徒眾多至數千,聲勢煊赫,不可一世;慧遠卻完全相反,持律既非常嚴肅,更不喜親近權勢,風格高逸,國中樂於靜修的人,多願從他,學者也有數百人。當時人說長安佛教,如春花盛開,生氣勃發;廬山佛教,如深秋枯木,旨趣閒寂;可謂確評。這是南北兩派隱然對峙狀況,也是東土大乘教空有兩大潮流的發源,所以稱為譯經的第二時期。

【南北朝譯經事業的興盛】南北朝(五世紀中至六世紀中)翻譯的事業,更加興盛,這裡著名的:宋有求那跋陀羅,梁有菩提流支,陳有真谛三藏(梵名拘那羅陀)。求那跋陀羅,中天竺人,由小乘進大乘,博通三藏,於元嘉十二年(紀元四三五),從海道到廣州;宋太祖遣使迎接到京師,集合徒眾七百人,譯出大小乘經很多;高僧傳卷三有雲:『寶雲傳譯,慧觀執筆,往復谘析,妙得本旨。』寶雲、慧觀都是學問很好的高僧,有他們兩人,一傳譯,一執筆,並且和求那跋陀羅往返問難,剖析義理,所以譯出的經典,能妙得梵文本旨。菩提流支,北天竺人,徧通三藏,志在弘法,從蔥嶺入中國,以魏宣武帝永平元年(紀元五0八)來洛陽;魏帝使居於大寧寺,供養豐盛,寺中有七百梵僧,以流支做譯經的領袖,二十余年間,譯出經論多至三十九部。真谛三藏,西天竺人,以梁大同十二年(紀元五四六)來中國;武帝竭誠供養,本欲盛翻經教,適逢侯景作亂,未及舉行;國家多難,真谛流離遷徙,不得安居,至陳宣帝時而病殁;然真谛雖度流離的生涯,而譯事未廢,從梁武末年,至陳宣初即位,二十三年中,譯出經論記傳,多至六十四部。世親菩薩的教系,由真谛首先傳入中國;他所譯的攝大乘論、唯識論等就是。求那跋陀羅、菩提流支兩人,都得帝王幫助;本來真谛也得梁武帝幫助,惜乎遭逢兵難,沒有一日的安寧,然其成績,還這樣的偉大,倘得身遇承平,一定更有可觀。

這時期有可注意的特點,就是:第一、二時期翻譯的經典原本,大概自西域傳來,或口傳,或寫本,都是西域文字,譯成華文,已是重譯;就是偶然得到梵本,也已經過西域人的改竄;至於譯文,或是直譯,或是意譯,和梵文原本總有點違異,是不可免的;到這時期,原本多自印度得來,譯法也比較完備,所以稱為譯經的第三時期。

【唐玄奘赴印度留學】到唐朝貞觀年間(七世紀中),有大師玄奘三藏出世。大師俗姓陳,十三歲出家,博學無方,凡是國裡的名師,個個都去請教過,於是深通三藏,名冠京都。然大師以為諸師各有所宗,譯出的經典,也多有隱晦難通的地方;乃立志親往印度,以明其究竟;孑然一身,萬裡長征,經過西域諸國,備嘗艱苦,方到印度;在印度留學十七年,經歷一百有十國,凡大小乘經論,沒有不學,獲得梵本經典,六百五十七部,歸來獻於朝廷。世俗相傳的西游記小說,就是寫唐三藏這段故事的。唐太宗見玄奘得到這許多經典回來,就叫他在弘福寺從事翻譯;玄奘拿從前翻譯體例重加改正,一洗向來華梵扞格的毛病,在譯經上又開一新紀元;數十年中譯出經論,多至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以上見大慈恩三藏法師傳)玄奘所傳,也是世親菩薩的教系,至此中國大乘有部,於是完成。

【密教之傳入中國】到唐玄宗開元時(八世紀中),有中天竺僧善無畏(梵名戍婆揭羅僧诃),拿真言密教傳到中國;後來又有金剛智(梵名跋日羅菩提,中天竺人)、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羅,北天竺人)師弟兩人,從海道到中國,傳布密教,於是翻譯的密教經典,一時極盛。

到宋太祖時(九世紀中),曾派遣沙門三百人,往印度求梵本,此後印度及西域來中國的僧侶既多,從中國到印度去求法的人也不少,往來交通既便,翻譯事業自然更盛而更完美;到宋以後,國家不復加以提倡,譯經事業也就終止了。

這時期有可注意的二點:(1)前三期的譯經,雖有本國人參加在內,然總是以梵僧為領袖,惟有這時期,是玄奘大師,親自西游歸來,主持譯事,是本國人獨立翻譯的開始。(2)從前三期內,雖有鸠摩羅什、真谛三藏等大匠輩出,然華文梵文的隔閡,終不得免;並且譯例也未能十分畫一;到這時,經玄奘改正後,這毛病方完全除去;所以通常也稱前三期所譯的經論為舊譯,玄奘以後所譯的經論為新譯;這是譯經的第四時期。

古代的譯經,異常慎重,要經過多數人的手,並不像現在的譯書,由一人獨譯,或兩人對譯,就算了事;並且所定的體例十分細密;形式更加莊嚴。如今拿佛祖統紀四十三卷所載譯經儀式錄之於左:

於東堂面西,粉布聖壇;(就是在東堂向西作一壇場,用粉畫界。)開四門,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持秘密咒七日七夜,是借咒語的力量,使壇場潔淨。)又設木壇,布聖賢名字輪;(上面聖壇是方形,這木壇形狀是圓的,一層一層,將佛名、觀音大士名、天神名,環繞寫在上面,像車輪形狀。)請聖賢(就是佛和菩薩) ,設香、華、燈、水、殼、果之供,禮拜違旋,(譯經的僧徒禮拜佛菩薩,向右繞木壇而旋轉。)祈請冥佑(暗中保佑),以殄魔障(除惡魔的障害) 。第一譯主,正坐面外,宣傳梵文。第二證義,坐其左,與譯主評量梵文。第三證文,坐其右,聽譯主高讀梵文以驗差誤。第四書字,梵學僧審聽梵文,書成華字,猶是梵音。第五筆受,翻梵音成華言。第六綴文,回綴文字,使成句義。第七參譯,參考兩土文字,使無誤。第八刊定,刊削冗長,定取句義。第九潤文官,於僧眾南向設位,參詳潤色。僧眾日日沫浴,三衣(佛制,僧徒只許著大中小三種衣服,以縫綴條數的多少,分別大小:五條為小衣,就是近身的襯衫;七條為中衣,著在襯衫外面;九條為大衣,就是大眾集會時候所著的禮服。)、坐具(坐臥時所用的氈席) ,威儀整肅,所須受用,悉從官給。

看這段文字,凡譯一經,須經過九個人的手:初次譯主,宣讀的時候,坐在左的人,和他評量文中的意義。坐在右的人,證明文字的音韻。第四書字人,審聽梵文,先寫成音譯的華文。第五筆受人,再從音譯的華文,翻成義譯的文言。然梵文名詞動詞的位置,和華文剛剛是顛倒的,所以第六綴文的人,就拿義譯的文言,回轉過來,叫它成功漢文的句義。第七參譯的人,還要仔細參考兩土的文字,看譯成的文,是否密合。中國文字,向來是簡而短的,梵文是繁而長的,所以第八刊定的人,再將譯文冗長處刪削之,定為中國的句義。第九潤文官,是帝王所派長於文學的人,他是專管譯成的經文,加以潤色,叫文章有精彩的。譯經這樣慎重,宜乎我國傳流的佛經,精美非常,為學者所公忍了。

第三節 各宗的次第成立

我國小乘大乘各種宗派,怎樣成立的呢?就是譯出某種經、論,便依據這經、論的教義,成立一個宗派。如今依各宗成立先後說明之。先說小乘成實俱捨兩宗:

(一)成實宗姚秦時(五世紀初),鸠摩羅什譯出成實論。這部論,是佛滅後九百年光景,诃梨跋摩(中印度人)所做的。內容是就苦、集、滅、道四谛,發揮人空法空的道理。什麼叫人空呢?就是人的身體,是業識為因、父母為緣湊合成功的;因緣分散,人就沒有了,這叫做人空。什麼叫法空呢?人們聽見說人空,就要想到,人的身體固然是空,然而構造這身體的元素(法),終久不滅,是不空的;那裡知道宇宙中間一切東西(法),沒有不是因緣湊合成功的,因緣分散,法也是沒有的;這叫做法空。成實論就是說明二空的深理,是小乘空部最後的發展,和大乘已十分接近。南北朝有專講這論的,就共稱為成實宗。在中國開宗獨早,然到唐朝就衰微了,如今研究這論的人,是很少的。

(二)俱捨宗六朝時(五世紀——六世紀) ,陳真谛三藏譯出俱捨論。這部論是佛滅後一千年光景,世親菩薩所做的,本名阿毘達磨俱捨論,略稱俱捨;阿毘譯為對,達磨譯為法,俱捨譯為藏,就是對法藏論。內容就是苦、集、滅、道四谛,詳說有漏(有生滅的)、無漏(無生滅的)的法,末卷說到無我,是小乘有部最後的發展;和成實論正處相反地位。真谛三藏既譯這論,並作解釋,稱為俱捨釋論,初開這宗,然不久這釋論便佚失了,未能盛行。到唐時(三世紀中)玄奘重新譯成三十卷,門人普光做俱捨論記,法寶做俱捨論疏,大大的宣傳,這宗就此興盛;然不久又衰,附入於大乘法相宗。今日則研究法相宗的人,多兼習這論。

做這兩部論的人,在印度是成實論在先,俱捨論在後;恰好傳入中國,也是成實宗在先,俱捨宗在後。

至於大乘共有八宗:除掉禅宗是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外,其余七宗,都有所依的經論,如今也依成立的先後,說明於下:

(一)淨土宗淨土宗是東晉(四世紀)慧遠所創的。慧遠居江西廬山東林寺,領眾行道,清信的徒眾都聞風來集;遠乃結白蓮社,開念佛法門,入社的有一百二十三人,有僧人,有居士,其中尤著名的有十八人,世稱蓮社十八高賢。釋迦佛因為末世眾生根器淺薄,開這直捷法門,教人一心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淨土宗;這念佛方法,不管上智也好,下愚也好,如果至心修持,成功是一樣的。慧遠以後,歷代有提倡的大師;到唐朝善導大師,專以這法普及下級人民;直到如今,淨土宗還是普遍全國社會,比他宗特盛。

這宗所依的,有三部經、一部論,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往生論;於教理以外,特重實行。

(二)禅宗佛家的禅定,是各宗共同的修法;就是將心專注一境,不使散亂,徐徐入定,功夫到得究竟,就能豁然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我國從漢末安世高到到鸠摩羅什,都有譯出的禅經。初不必依此專立一宗,到六朝劉宋時(五世紀中),南天竺菩提達磨來中國,後入北魏,專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就開始成立禅宗。這宗說佛家一切經典,無非是說明超脫生死的一真理;這真理猶如天空的月亮,月亮的光,初生時候極微細,不容易看見,惟有明眼的人,能先見到,於是用手指標示月光所在的地方,告訴不能見的愚人;愚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反而誤認明眼人的指頭,以為真月;一切經典,就同標月的指頭一樣,如今人誤認經典的文字,以為真理,猶如愚人誤認標月的指頭,以為真月,同一毛病;所以達磨要掃除文字的障礙,倡這直指人心的禅宗。

從達磨傳到第六祖慧能以後,我國禅宗,復分成南北兩派。後來南禅又分為五個支派,曰臨濟宗、雲門宗、曹洞宗、沩仰宗、法眼宗;到床朝以後,他宗皆不振,惟有臨濟一宗盛行;直到如今,南北各大叢林,(僧眾集居之寺,如樹木之叢集為林,故曰。)大多數是臨濟宗的子孫。

(三)三論宗姚秦時(五世紀初),鸠摩羅什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論宗就傳入中國。中論、十二門論,是佛滅後七百年光景,龍樹菩薩所做的;百論是龍樹的弟子提婆菩薩所做的。百論的內容,是破斥外道的邪見,以明大小兩乘的正道;中論前二十五品,(品,類也。經論中,以義類相同的文字,分為一段,稱之為品。一品,猶現在的一章。)是破大乘的迷執(迷於真理的執見),明大乘的實理;後二品,是破小乘的迷執,明小乘的實義;十二門論說明十二種的法,全是破大乘的迷執,明大乘的實理。前章曾說過龍樹在印度提倡大乘空部教義,他的唯一手段,就在破邪顯正;這三部論,就專為破邪而做的。羅什本來傳承龍樹的教系,所以譯出這三論,竭力宣傳,為中國三論宗的初祖。

到唐朝嘉詳大師(名吉藏)做三疏論,專拿這論教授學徒,三論宗於是大成。當世稱嘉鮮以前為古三論,又稱北地三論;嘉祥以後為新三論,又稱南地三論。北方或又加入龍樹的大智度論,稱四論宗,然未大盛。宋以後,嘉祥的論疏久已遺佚,學者不能通三論的義,這宗就並入於天台宗,而衰亡了。如今這三部論疏,已從日本續藏經中得來,金陵剛經處刊印行世,但研究的人尚不甚多。

(四)天台宗陳隋間(六世紀末),智者大師(名智顗)居天台山,建立這宗。這宗的初祖是慧文禅師,師讀龍樹中論『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卷四觀四谛品),就悟到一心三觀的妙理,為創立這宗的起因;慧文傳他的弟子慧思,慧思復傳與智顗,到智顗時,天台宗於是大成。

怎樣叫一心三觀呢?就是宇宙萬有,看來非常復雜,實則沒有一物,不過內因外緣湊合而生,因緣一經分散,就沒有了;所以眾多的事事物物,都是因和緣所生出的東西(法);這些東西,生生滅滅,了無實在,所以我可以說它就是空。宇宙內許多東西,我們總要替它起個名字,方能分別得清,就是一個假名。我們既知是空,又知道是假名,那麼離開這「空」的、「假」的兩種觀念,就是非空非假,合乎中道的義理。天台宗教人用功時候,返觀一心,先掃除一切從因緣所生的妄念,做空觀的功夫;然後再看這妄念怎麼樣會起來的?無非是一個一個的假名,記在心裡,所以念念生起,這就是假觀功夫;悟到非空非假,就是中觀功夫;這是台宗的真實用功法門,從中論裡悟得來的。

智者大師更拿法華經做本宗的主,拿大智度論為本宗的指南,拿涅槃經扶助法華,依大品般若經,詳立空假中三觀的方法。

這宗師弟依次傳承,歷唐、宋、明、清雖有興衰,然而歷代都有傑出的人物;現代南北講經的谛閒法師(民國二十一年圓寂),也是台宗後起的宗匠,所以天台宗風,如今尚稱興盛。

(五)律宗戒律本是佛家共同的法典,不論那二不都要遵守的,所以有『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的恆言,可知並無專立一宗的必要。但是律有大乘律、小乘律的分別:大乘律有梵網經、菩薩本經等;小乘律有十誦經、四分律等。我國從鸠摩羅什提倡十誦律後,這律法盛行於長安,更傳播到南方荊州各地;到了南北朝中葉,四分律又盛行於北方;降及唐代,四分律就壓倒其它諸律,獨盛一時。這時(七世紀初)有道宣律師出世,覺得戒律應當統一,依他的研究,四分律最宜於中國,於是廣撰疏鈔,闡明律意,因為道宣住在終南山,故世人特稱為南山宗。

這宗傳到宋朝,又有允堪、元照兩律師出世,重復振興;但到元、明兩朝,就已衰徽。明末時,竟有出家僧人,要求受戒的師父,也不可得,佛門岡紀幾乎墜地。清代初葉有古心律師傑出,他的嗣法子孫三昧、見月兩律師繼起,南山宗由此復興。三昧律師開設戒壇於江蘇的寶華山,專用律法軌范信徒,到如今南北大叢林傅戒,都要遵照寶華山的戒法哩。

(六)法相宗佛家以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統稱之為法;凡法有它的本體,叫做性;有它的現象,叫做相;性只一個,相有萬殊,就是我們心上起一念頭,也有它的相貌,總名法相。龍樹的大乘空教,是講明諸法本性的,也叫法性宗;傳入中國的三論宗,就屬這一教系。世親的大乘有教,是先講諸法的外相,再講到本性的,叫法相宗。玄奘法師親到中印度,從戒賢(梵名屍羅跛陀羅)論師,傳這教義;歸國後大宏這宗(七世紀中);他的大弟子窺基,更完成之。這宗由此大盛。

這宗在印度,是佛滅後九百年光景,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處,傳出瑜伽師地論,開始創立這教系;後來世親菩薩做唯識三十頌,護法菩薩等做成堆識論,方才成為有力的學說。

我國南北朝時,陳真帝三藏早已翻譯法相經論,然沒有盛行;到玄奘翻譯時,和真帝所譯的多有不同的地方;因此世人稱真谛所譯的為舊相宗,玄奘所譯的為新相宗。

這宗和三論宗恰相反,所依的經有楞磨、阿毘達磨、華嚴、密嚴、解深密、菩薩藏,總共六經;所依的論,有瑜伽師地、願揚聖教、莊嚴、辨中邊、五蘊、雜集、攝大乘、百法明門、分別瑜伽、二十唯識,成唯識,總共十一論。

唐朝玄奘法師,師弟相承,跷基做成唯識綸述記及樞要,慧沼(窺基弟子)做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慧沼弟子)做成唯識論演秘,大為闡揚,法相宗就盛極一時。到宋以後,研究的人漸少,這幾部重要論疏,也完全佚失。到明朝末年,有明立、智旭兩大師,對於這宗著述頗富;然因為沒有看見從前的論疏,解釋不免錯誤。如今論疏也從日本續藏經中取回,南北刻經處分別刊印,學者得以窺見玄奘的本旨。這宗頗有重興的機運。然出家人,以這宗經論,文深義繁,研究的人頭少;在家居士,則以這宗經論,系統分明,切近科學,研究的人較多。

(七)華嚴宗唐朝(七世紀中)杜順和街(和尚也稱和上,是印度俗語,譯為親教師),始依華嚴經,創立觀心法,名曰法界觀,為這宗的初祖;智不嚴法師傳承這教系,做華嚴經搜玄記,為第二祖;至第三祖賢首國師法藏,做華嚴經探玄記,這宗就大成;第四祖清涼國師澄觀,又做華嚴懸談及演義鈔,解釋華嚴奧義,於是華嚴宗如日麗中天,隆盛無比。

這宗所依的是華嚴經,這經卷帙最多,稱為經中的王;昔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拿他心中自己證得的真理,為弟子們宣說,就是這部大經;佛滅度後,到龍樹菩薩,始拿這經傳布於世。傳到中國有兩種譯本:一種是東時時佛陀跋陀羅譯的,共六十卷,世稱為六十華嚴經;杜順和尚,依它立宗,和二祖智嚴、三祖法藏所做的記,都是依據六六十華嚴經的本子。一種是唐朝實又難陀(於阗國人)所譯的;唐武則天皇後,因華嚴日經不甚完備,聽見於阗國另有梵本,派人前去訪求得之;並請實叉難陀同來中國,於中宗嗣聖元年(紀元六八四),在大徧空寺,開始翻譯,於聖歷二年(紀元六九九)告成,共計八十卷(以上節取宋高僧傳卷三實叉難陀傳),世稱八十華嚴。這部經譯出以後,華嚴宗第四祖澄觀,又依據這經,做疏二十卷,做演義鈔四十卷,完成這一宗的教義。

華嚴宗到唐朝以後,所出人才,不如天台宗的多,所以自末到明,這宗時斷時續,極為衰微。到清朝初年,有柏亭大師(名成法)出世,為這宗的大匠;這時華嚴典籍,大都散失,大師竭盡心力,重復搜集,選述極富,華嚴宗於是重興。然此後復衰,雖光緒、宣統年間,有月霞法師,以研究華嚴著名,也沒有十分發展;近來有應慈法師,傳月霞的學,以華嚴教授學徒;可見華嚴到現在,已不絕如縷了。

(八)密宗密教經典早傳中國,自東晉懷帝永嘉時(四世紀初),帛屍梨蜜多羅首譯出孔雀王經,歷代都有翻譯;然並沒有正式設壇傳道的人,所以密宗的成立,比較他宗,為時最晚。唐玄宗開元時(八世紀中),善無畏來中國,始正式傳布密教;同時金剛智偕弟子不空,也從海道到中國,宏傳這教,為有密宗的開始。

密教是對顯教而言,顯教是以顯露的言說文字為教,如上面所說三論、天台、法相、華嚴各宗都是;密教反之,是專以持誦密咒為教;又顯教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密教經典,是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所說,這是顯密兩教不同的地方。

這宗經典,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主,經典以外,祈禱供養等儀軌,極為重視。

釋迦滅後八百年光景,龍樹菩薩在南天竺鐵塔裡,面見金剛隨埵,傳受密訣,密教就流傳於世。龍樹傳他的弟子龍智;到中國的金剛智,就是龍智的弟子。這宗的秘密法門,是身、口、意三密相應:手結印,是身密;口念咒,是口密;心中觀想,是意密。然若沒有阿者黎(譯為軌范師)傳受,就不能學習。唐朝時這宗極盛,到床朝就衰;明朝時太祖以秘密傳教有流弊,下令禁止,就此失傳了。

唐朝時不空的弟子惠果阿者黎,拿秘密法門,全部傳授於日本空海和尚,他歸國以後,組織很完備的密宗,到如今還流傳不絕。

西藏的喇嘛(喇嘛是西藏語,譯為無上,指高僧而言。)教,也是密宗,是從印度直接傳入的;佛教在我東晉時早已傳入西藏,至紀元七百二十八年(即唐玄宗時) ,有印度蓮花生上師到西藏,就此成立喇嘛教。

現在的出家和尚、在家的居士,多有赴日本或入西藏研求密教的,因此稱日本所傳的為東密,稱西藏所傳的為藏密。

印度小乘,從上座、大眾兩部分裂後,就分為空、有兩部:上座屬有部,大眾屬空部。傳到中國來,也是這樣:俱捨宗是有部,成實宗是空部。然這兩宗不久就衰,可知小乘教義,和中國社會,不十分相宜。

至於大乘八宗:淨土、禅宗成立最早(禅法從漢末安世高就傳入),淨土屬有宗,禅屬空宗;這兩宗成立既早,歷代相傳,沒有間斷,到如今勢力還是普徧全國,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三論是空宗,法相是有宗,這是印度固有的教義,整個兒傳入中國的;這兩宗在從前雖會有極大的發展,然早已盛極而衰。天台、華嚴兩宗,天台屬空宗,華嚴屬有宗,這兩宗完全是中國人自己創立的,教理的精博,方法的完密,足見組織力的偉大;然現在華嚴極衰,天台比較稍振,終不能和禅淨二宗並駕齊驅。至於密教,也屬有宗,成立最遲,終遭禁止,現在雖有重興的機運,還沒有十分流行。

問題

一、佛教何時傳到中國?

二、東漢時翻譯的經典?

三、譯經初期情形如河?

四、關中佛教與廬山佛教內容如何?

五、大乘空有二宗在何時開始?

六、羅什、慧還兩派的學風相同否?

七、譯經第一時期情形如何?

八、譯經第三時期情形如何?

九、中國的大乘有部由何人完成?

十、密教由何人傳入中國?

十一、譯經的第四時期情形如何?

十二、譯經儀式如何?

十三、小乘兩宗的教義?

十四、淨土宗的內容?

十五、禅宗的開創及分派?

十六、三論宗和四論宗相同否?

十七、天台宗的一心三觀內容如何?

十八、律宗何時成立?

十九、法性和法相的分別?

二十、相宗如何分新舊?

二一、六十華嚴、八十華嚴的分別?

二二、顯密兩教的內容?

二三、何謂三密相應?

二四、東密藏密的由來?

 

上一篇: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7
下一篇: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8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