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佛教在印度的盛衰
第一節小乘佛教的分裂
【根本分裂與枝末分裂】釋迦滅後百余年,第二次結集的時候,佛教徒已分保守、進取兩派:保守派叫上座部,進取派叫在眾部,前文已經說過。等到釋迦滅後二百余年,當阿育王時,有高僧大天(梵語摩诃提婆)出世,對於自來戒律的嚴肅主義、教義的墨守主義,以為和時代不相容,應該提倡自由寬大的學風,於是倡種種異說,自為新派的領袖;舊派各僧,大不謂然;兩派從此在雞圓寺(阿育王所建)門诤不息。阿育王觀往雞圓替他們調和,然而兩派各持已見,不肯相下,王也沒有辦法。大天就說道:『戒經中所載滅诤的方法,應該依多數人的意見。』當時舊派的僧徒,年高者多而卻少,大天的僧徒,年高者少而人數特多。王就依大天的說話取決,新派當然占勝利,從此上座大眾就顯然分做兩部。(以上節錄大毘婆沙論一九八卷。)這是佛教最初的分派,叫做根本分裂。
佛教既分裂為兩部,然這兩部中間,解釋教義方面,意見又各有不同,於是分派中又復分派,分出的數目競多到二十部,也是奇觀;這叫做枝末分裂。如今列麥在下面:
以上分部的名稱,有因所標的教義而得名的,如說一切有、一說、說出世等部是;有因倡立的人而得名的,如化地、法藏、飲光等部是;有因住處而得名的,如雪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是。
第二節 大乘佛教的發展
【主智的大乘教和主情的大乘教】當西歷第四世紀的時候,婆羅門的重興機會成熟,它的哲學思想,非常豐富;佛教徒則自進取的大眾部成立以來,思想隨時代而進展,早已含有大乘的分子;到這時和婆羅門教接觸,就樹起大乘教的旗幟,與之對抗。大眾郎的根據地,在印度的南部,故主張思辨、重自力修行的大乘教,也發源在這地這,這可種為主智的大乘教;又一方面,印度北方和波斯、希臘諾國交通,受回、耶二教的影響,所以又有主張禮拜祈禱、倚靠他力修行的大乘教,在這地發生,這可謂主情的大乘教。大字是范圍廣大的意思,乘字是運載的意思;就是說運載眾生,度脫生死苦海;它的教義和修行的因果,都比小乘來得大些。
【馬鳴菩薩最初發表大乘思想】最初發表大乘思想的人,當推西歷第一世紀時的馬鳴菩薩(梵音阿濕縛窭沙) 。彼曾著大乘起信論,這部論後世有疑為中國人所偽造的,異論紛紛,到如今沒有決定,我們可不必過問;但是第一提倡大乘教的人,卻就是他。他本來在中天竺摩揭陀國,弘通佛法,後來迦膩色迦王,領兵來伐這國時,就攜馬鳴俱歸。他的辯才說法,不但能夠感動人類,就是白馬聽了也要悲鳴,所以號為馬鳴菩薩。摩诃摩耶經卷下雲:『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這也是說馬鳴能夠降伏一切外道,重興佛教的事實。
【龍樹菩薩完成大乘教】然而馬鳴不過是提倡大乘的第一人,爾時大乘還未能自成一系統。至於有組織的大乘教,是在西歷第二世紀龍菩薩(梵語那伽阿周陀那)出世,方才完全成立的。能生在南印度婆羅門家,自幼於婆羅門的經典無所不通;及長,更通天文地理及一切技雲;後來歸依佛法出家,數月之中,盡誦三藏;復到雪山,遇著一個老比丘,授以大乘經典。照付法藏傳卷五所說:『迦毘摩羅初為外道,屈服於馬鳴的談論,就做他的弟子,在南印度布法,後來付法於龍樹。』這個老比丘,或者就是迦毘摩羅,那麼龍樹是馬鳴的再傳弟子了。龍樹既得大乘經典,自己思量著,佛經這樣精妙,其中未發明的道理很多,於是有革新佛教的志願;後來更做許多大乘論,最著名的就是中論;從此彼在南印度,竭力宣揚大乘教義。
【破邪顯正】龍樹的大乘教義,就在破邪顯正兩方面。他最為盡力的是破邪;因為當時印度所行的婆羅門教,各持一種哲理,甲立論,乙反駁,是非紛紛,莫能一定。龍樹則以為,真理不是我們有限的知識所能確認:倘若拿有限的相對知識,去討論無限的絕對真境,無論說得怎樣精妙,總是妄想;故大乘的唯一手段,要在先除去自己的妄想,妄想除掉,真理自然顯現。經龍樹這樣一喝,當時所流行的宗教哲學,一掃而空,這是他的破邪手段。妄想既除,真理自現,所以破邪也就是顯正:於此可分三層說明:第一,客觀世界的現象,全屬虛妄的幻影,了無實在;我們只要看宇宙萬象,無一不是生生滅滅,變幻無常的,就可證明這理。第二,和這客觀世界相對的,就是主觀的心象,這心象也是前念去,後念來,念念生滅不已,全屬妄想;世人偏要用自己的妄想,去分別客觀的現象,孰為彼,孰為此,這不過是虛妄中更添虛妄,和夢中說夢,沒有兩樣。第三,既知道主觀的心象、客觀的現象,都是空的,了無實在,惟有自己除去妄念妄想,方能夠超出有限的分別,認識無限的真理,達到和宇宙實體冥然符合的境界。所以龍樹的顯正方面,是先明客觀的空,次明主觀的空,後歸到一切皆空;這空境正是離開妄念的境界,不是完全沒有,正如雲散而見無限的天空相彷佛。
【現象界的空和絕對界的空】總之,龍樹所說的空,有兩種意義:一是現象界的空,是說妄念妄想的主觀,和虛妄顯現的客觀,全是幻影,空無所有。二是絕對界的空,是說超越我們思慮以上,不可拿言語說明,也不可拿文字寫出的真實境界;因為是不可慮,不可言說的,姑且也叫做空。這是和現象界的了無所有的空,意義全別;這絕對的真境,佛家名為真如,真者是不偽的意思,如者是不動的意思。
【龍樹傳秘密佛教】龍樹不但創立大乘的顯教,並且從南印度鐵塔裡面見金剛薩埵,親受秘教的大日經,為後世秘密教的祖師;所以龍樹一人實兼立顯密兩種大乘教。後世推為釋迦以後大乘佛教的祖師,諒非無故。
【無著世親的有宗大乘】當西歷第四世紀時候,龍樹的空宗大乘教,一轉而為無著(梵名阿僧伽)、世親(梵名婆薮盤豆)兄弟二人的有宗大乘教。無著是犍陀羅國人,佛滅度後一千年中出世,初從小乘出家,後信大乘。他的兄弟叫世親,起初也從小乘出家,博通小乘經典,替眾人講說,隨講隨寫,做成一部俱捨論。他的兄無著示以大乘的道理,世親追悔從前的錯誤,要割斷自己的舌頭,以謝他從前宣揚小乘、誹謗大乘的罪過。無著對他說:汝既然用舌頭誹謗大乘,不如更用這舌頭贊揚大乘,何必要割斷呢?於是世親更做唯識論等許多大乘論,弘宣大教。(以上見婆薮盤豆傅。)
【空無相說和一切唯心說】龍樹中論的空無相說,和世親唯識論的一切唯心說,驟然看來,似乎立於反對的地位;實則並不沖突,不過各就一方面,詳為說明而已。龍樹所說的,是說客觀的世界,和主觀的心象,都是我們妄想所現的影,倘能掃除這等妄想,那麼真實的妙理(真如),自然顯露出來;這真如是精神的本體,真真實實存在的。不變不動的。無著、世親的唯識淪,就是說明這絕對不動的精神分別的主觀心象呢?窮究它的緣起,方知道阿賴耶識(譯為藏識,謂能含藏一切)是心的根本:一方面現出我們的身心,一方面現出山河,並且統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做生死輪回的主人翁。這種學說,叫賴耶緣起論,也就是唯識論。可知有宗大乘教,不過就能樹未曾詳說的緣起方面,特別加以發揮罷了。
【大乘的空有兩大派】然而到了後來,印度的大乘教就分成空有兩大派:這兩大潮流愈演愈甚,就起空有的爭論,經過數百年而不息。就是傳到中國後,這空有兩派,到如今還要爭執的。
第三節 大小兩乘的分別
釋迦在世說法時,對大根器的人,就說比較高深的教理;對小根器的人,就說比較淺近的教理;本沒有大小乘的分別。就是釋迦滅度後,弟子結集小乘經典,也時時有大乘的名字見於經中。後來雖有大小二乘的分別,不過指教理的淺深,並末含有褒大貶小的意味在內。直到馬鳴、龍樹專門提倡以後,方有看輕小乘的學風。如今且將大小乘的分別,略舉如左:
一、小乘教解釋宇宙萬有的差別?只限於生滅的現象論;大乘教則於差別的現象以外,說明不生不滅的平等真如,能達到本體論。
二、小乘教偏於多苦的人生觀;大乘教唯從多苦觀入手,能更進一步,到達解脫自在的人生觀。
三、小乘教人心量較狹,急於度脫自己生死的苦,沒有功夫兼度他人;大乘教人心量較廣,抱有自利利他的圓滿理想,並且以利他為主。
四、小乘教的解脫為消極的,但離現在虛妄的苦果,證到空空寂寂的真境,拿這個淨的涅槃,做他的終局理想;大乘的解脫為積極的,知道我們的煩惱,本來是空,苦果自然脫離,修成常樂我淨的四德,(常是不變,樂是不苦,我是真我,淨是不染。)拿活動的佛陀,做最後的目的。以上是大小乘分別的概要:一是世界觀,二是人生觀,三是修行,四是證果。
第四節 印度佛教的衰頹
釋迦創立理智的佛教,一切平等,打破印度四姓的階級,堅服婆羅門的舊教,風靡一世,勢力的隆盛,可想而知。釋迦滅度後,教外先有阿育莊、後有迦膩色迦王的提倡保護,教內有馬鳴、龍樹、無著、世親許多高僧,接踵而起;佛教勢力不但普及全印度,並且推行到別國;遺澤的傳流,有一千五六百年的長久,真可說是盛極了。
【佛教的兩大時期】印度的佛教,大概可分做兩大時期:從釋迦滅度後,至西歷二世紀龍樹出世時為止,可算是小乘教隆盛的時期。從龍樹以後至第八世紀,可算是大乘教隆盛的時期。這不過是大概的區分;實際上龍樹以前,並非沒有大乘教,看龍樹所著的書中,多有引用大乘經典的地方,可以想見。又龍樹以後,並非沒有小乘教,看龍樹、無著、世親所著的書,其中多有破斥小乘、替大乘辯護的地方,可以知道;況且無著、世親兩人起先都從小乘出家,可見當時小乘也極其流行的。
【佛教衰頹的原因】大凡宗教或哲學,有盛就必有衰,佛教也不能逃出這個公例。佛教的勢力,至第七世紀到達了極點;至第八世紀,就漸漸衰頹了。它的衰頹原因,固然不止一種,然最大的就是婆羅門教的復興。婆羅門教,在印度有最遠最深的勢力,一旦被佛教所壓倒,彼教中人,那裡能夠甘心;於是將他們教規裡不合潮流的地方,漸漸改良;他們的教義,本來幽深,再加以哲學的研究,漸漸進展;所以到第四紀時,婆羅門教已經有復興的氣象。偏偏佛教徒中,也有大乘教崛起,足足和它對抗,相持又有幾百年。然到了第八世紀時,彼教中出了一個大人物,叫商羯羅阿阇梨。這人生在南印度,於婆羅門的哲學有極深的研究,並且拿許多的古代哲學書加以注釋,又采用佛教的哲理,主張印度哲學的正教曰印度教;親自游歷四方,或派他們的弟子到全印度,傳布自己的教義,以打倒佛教為目的。這時佛教徒中,剛好沒有傑出的人可和他對敵,遂不得不被他屈服。到了第十二世紀,回教徒又侵入印度,灌輸他們的教義,勢力也是不小,佛教更受打擊,在印度中原,幾幾乎絕跡了。
然而宗教本來沒有國家界限,所以佛教在印度本國雖然衰頹,它從印度南北兩方的進展,反有特別發達的現象:南進則傳播於錫蘭、緬甸、爪哇、暹羅、安南等國,成為南方佛教;北進則傳人西域諸國以至中國、西藏、朝鮮、日本,成為北方佛教。這南北兩方的佛教,界線分明:就是南方所傳的完全是小乘教;北方所傳的,雖間有小乘經典,但大部分是大乘教。
問題
一 佛教最初分裂為幾部?
二 怎麼叫根本分裂、枝末分裂?
三 主智的大乘教、主情的大乘教意義如阿?
四馬鳴、龍樹和大乘教的關系?
五 怎樣叫破邪顯正?
六 空的意義如何?
七 秘密佛教的傳受是何人?
八無著、世親和大乘教的關系?
九 空無相說和一切唯心說的分別?
十 大乘的空、有兩大派如何?
十一 大小乘的分別有幾種?
十二 佛教兩大時期如何劃分?
十三佛教何故衰頹?
十四佛教向南北兩方何國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