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元音老人:大手印淺釋 第三講 大手印之定 六、下機漸道凡夫的修定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下機漸道凡夫的修定方法

    倘未得堅固,則是起現妄念、為他力所轉之下機漸道凡夫。尚須捨愦鬧、馳散處,以勤修具足之禅定固聚。否則,縱久修習,道驗不生。”

    未得堅固,就是沒有堅固心,不能持之以恆。前面所講的修行方法——不修之大修,是對上根人說的,他們根基很好,能夠聽從大手印的說教,努力作向上的功夫,這就是能得堅固。假如不是這樣的人,不能堅持努力用功,那就是未得堅固。未能堅固的人,總是懈怠因循,總有不修的借口:或是近來身體不適、傷風咳嗽,或是今日事情太多、沒有時間,或是環境嘈雜、太鬧了……總之今天是不行了,等明天再說吧。就這樣“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什麼時候能夠修行成就啊!這種人一定是“起現妄念,為他力所轉”,跟著妄想跑,隨著境界動,那他就是“下機漸道凡夫”。他的根機是下等的,適合走三大阿僧祇劫的漸修道路,今生也就是種種善根,這一世不容易成道了。

    但是,未得堅固之人,並非今生連一點成道的希望都沒有。“尚須捨愦鬧、馳散處,以勤修具足之禅定固聚。”內不隨妄念轉,外不為境界動,須要有具足的定力,這種定力謂之“禅定固聚”。須要捨棄繁華熱鬧的地方,因為這種地方會引起他心緒紛亂。須要找一個安寧、清淨的地方,精勤地修習禅定功夫,以獲得必須具有的定力。他如果這樣堅持用功,今生還是有希望修成的。否則“縱然久習,道驗不生。”在鬧市裡面,因無定力,心隨境轉,又不肯離開鬧市到清淨的地方去修禅定,那麼,縱然是長時間地修習某個法門,也不會生起“道驗”。這裡所說的“道驗”,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空、樂、明”。不是說要摒除“空、樂、明”,要急呼“呸”字以揭去“空、樂、明”的皮殼嗎?是的。那是要你直證“見宗”,不能執著“空、樂、明”,更不能認為得到“空、樂、明”就是成道。並不說“空、樂、明”不好,好是好,好事不如無。如果對“空、樂、明”生起求取、住著之心,就不可能了徹“自性大圓滿根本道”;所以我們不詳細講“空、樂、明”。可是現在我們既然提到了“道驗”這個問題,就稍微講一點漸次法:

    坐禅習定,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這八個階段。所謂“道驗”,就是驗證修到了哪個階段。譬如念佛,若能夠把心系在佛號上,而不會馳散,這就是“粗住”,才伏住了粗妄。進一步,心貼貼地不動了,和佛號打成一片,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就是“細住”,又伏住了細妄。再進一步,心裡豁然開朗,身體像雲、像影一樣騰空了,覺得離開了坐處,這就是“欲界定”。所謂“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地獄、餓鬼、畜生、人類,還有六層天,統屬於欲界;再往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這四層天屬於色界;更往上屬於空界天,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層。

    到了“欲界定”,再繼續修習,如果身體世界忽然化空,這就是“未到定”,離開了欲界,還沒有到色界,還不到初禅。功夫更進一步,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就到了初禅。初禅具有“八觸十功德”。“八觸”就是“動、癢、輕、重、冷、暖、滑、澀”。覺得身體沒有了,但產生了這八種感覺。八種感覺不一定同時出現,但不外這八種。動,是動得飄飄然,超過了世間的狂歡;癢,是癢得欣欣然,超過了世間的欲樂……總之,八觸都是很舒服、很快樂的感覺。離欲而生喜樂,所以初禅稱為“離生喜樂地”。“十功德”就是“空、明、定、慧、善心、柔軟、喜、樂、解脫、相應”,這裡面已經包括了“空、樂、明”。定者不亂、慧者不愚、喜者不憂,還有善心、柔軟、解脫、相應,這都是極好的境界,所以稱為“十功德”。捨棄初禅八觸十功德的覺受,才能進入二禅。二禅稱為“定生喜樂地”,定中生起喜樂。捨棄二禅的“喜”,才能進入三禅。三禅稱為“離喜妙樂地”,產生了超越歡喜的微妙快樂。捨棄一切覺受,才能進入四禅。四禅稱為“捨念清淨地”。此時清淨平等,“空、樂、明”等等一切覺受都沒有了。

    我們修的是大乘禅、圓頓禅,不是修上述漸次禅,當然不講這一層層的功夫,但我們也沒有離開這些。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一概不理不睬,這些感受不久就過去了。我們是以見性為宗,不管這些事情。不管並不等於沒有,這些過程還是有的,只不過是一閃而過罷了。恆河大手印是大乘佛法,把“空、樂、明”視為皮殼,必須把這皮殼揭掉,自性之相才能赤裸現前。如果是下機漸道凡夫,他的心不定,總是跟著境界跑。好色的人,看見年輕貌美的姑娘,他的心就跟著跑;貪吃的人,看到美食當前,他的心就動蕩不安。他座上座下總是放野馬,不要說直契“見宗”,就連“空、樂、明”也不會現前。所以說,這種人“縱久修習,道驗不生”。

    故閉關修持,以免行儀上易生習性之染污,乃能於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即道力證驗之智)與後得智(或出定之後得智)相融也。”

    離開愦鬧、弛散處,找一個安寧、清淨的地方閉關修行,可以避免“行儀”被習性所污染。“行儀”就是行持和儀規。比如我們修心中心法,座下忘了觀照,心為外境所轉,這就污染了行持;座上提不起咒語,心隨妄念遷流,這就污染了儀規。所謂“習性”就是“習以成性”,習慣成自然了。凡夫最大的習性就是對境生心,總是著相。譬如愛財的人看到一個發財的機會,心就怦怦亂跳,晚上就睡不好覺了。當年龐居士說:“金多亂人心”錢一多,心就亂了,於是把萬貫家財沉於江底。他只要明心見性,不要這障礙修道的金銀財寶。這是真修道人,以至後來得大成就。現在還有這樣的人嗎?當然不能說一個也沒有,但確實是很少了。

    下機漸道凡夫,行儀上易生習性之污染,若能閉關修持,“乃能於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即道力驗證之智)與後得智(或出定之後得智)相融也。”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就是根本智。根本智與後得智相融,就是前面講的“子母光明相會”。這就是說,下機漸道凡夫,若能閉關修持,今生也能成就。這段文在“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後面加了括號予以注解:即道力證驗智。證驗就是驗證,驗證什麼?修道人當然驗證道力,這是驗證道力的智慧。你用什麼驗證道力?除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還有什麼!這就是明心見性的“性”啊!這就是根本智。“後得智”也有個注解:或出定之後得智。這裡的“出”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了定與不定。這是妙用啊!後得智就是妙用。

    閉關修持,雖有護持,依賴於根本定體之行持。”

    閉關就要有人護持。護關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外護,一種是內護。外護負責你的飲食起居,你在關房內用功,不能出去買菜,也沒功夫燒飯,就要有人護持你,這是外護。內護是指導你修行的,使你不入魔障,指示你證成大道。閉關修持,雖然有人護持,但主要還是“依賴於根本定體之行持”。根本定體,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只因無始劫來,無明妄動,對境生心,從而淪入六道。解鈴還須系鈴人,還要靠自己努力修持,豁破無明,不能依賴他人。如果護關的人能夠代替我們成道,那麼,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老早就把我們度光了,哪裡還會有這麼多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那麼容易,阿彌陀佛也不能把你拉了去,還要你精勤念佛,把愛根斬斷,才能生西。印光大師說,生西要“娑婆印壞、淨土文成”。你如果愛根不斷,貪著金銀財寶,戀著妻子兒女,分明是“娑婆印”未壞,那怎麼能生西呢?

    所以,縱然是閉關修持,也不能依賴護關的人,還是靠自己努力用功,把我們自身本具的根本智慧打開,再與後得智相融,才能成道。

    然如不知長養後得智,使與行儀相合,則徒以對治,不能克他緣,致被妄想之緣牽入凡愚障中。”

    後得智,是相對於根本智來講的。得了根本智,就是“見宗”——明心見性,此後還要在境界上磨練,以起廣大妙用。後得智,就是妙用。長養後得智,就是長時間不間斷地養護、保任根本智,時時在境上磨練,保護真心,以起無量妙用。行儀,就是行持(行為規范)和儀規。譬如我們修心中心法,座下時時觀照,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就是行持;每日至少兩小時坐修,座上手印不散、咒語不停,就是儀規。對治,是指前面講過的,如YIN欲心重就修不淨觀;如散亂心重,就閉關專修禅定等等。

    然而,如果不知道長養後得智,使之與我們的行為規范和修行儀規結合在一起,僅僅用對治的方法來修持,那將是徒勞無功的,將不能克服外在因緣的侵襲。什麼緣故呢?因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徒用對治法,不僅令人心煩,而且極易著相,不但不能克服外在因素(環境)的影響,而且還會導致被內在因素(妄想)所牽纏,從而落入“凡愚障”中。凡夫的愚昧,即“貪、嗔、癡”的癡,它會障礙成道,故稱“凡愚障”。

 

上一篇:如瑞法師:修行從心開始
下一篇:如瑞法師:修行是借事練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