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荊三隆教授:佛教的處世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的處世觀》

荊三隆教授雁塔論壇佛學系列講座第七講

西電國學網訊2010年11月28日下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傳統文化研究所所長、宗教學專業碩士點主持人、著名佛教學者荊三隆教授應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請,在雁塔論壇開講佛學系列講座之第七講——《佛教的處世觀》。西安部分高校的碩博士研究生及佛教文化愛好者近百人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共同聆聽了荊三隆教授的精彩講說。

處世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是需要一生用心來總結的事。佛教的處世觀內容豐富,方式獨特,表現出一種超攏(這個詞如何解釋?)峻潔的特質,既有現實性,又有超越性;既包含了世俗的內涵,又具有信仰主義的宗教情結,是一座底蘊深厚的,充滿智慧的思想寶庫。荊三隆教授主要由六個部分來探討佛教的處世觀。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處世觀。儒學中講“君子三友”,是謂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是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谄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從而告誡人們交友的重要性並引導人們如何交友。道家要求處事誠信。《莊子·盜跖》中說:“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在,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為守信而死的故事流傳千古。而當代名言 “一個中心:以健康為中心。兩個基本點:遇事潇灑一點,對事糊塗一點。三個堅持:吃一塹長一智,經一事長一能,交一友結一緣。”也指導著人們的處世態度。

第二,佛教的處事原則。荊教授從三方面進行了闡述。首先,捨己為人的菩薩道。所謂菩薩道是大乘行者由發心修行到成佛中間的漫長路程。而捨己為人的菩薩道即是將廣發善心,廣做善事長久堅持方能修得善果。教導眾生要笑臉相對,感恩世間萬物,持忍辱負重心,以德報怨行。其次,身教重於言教。人們歷來強調身體力行,只有親自努力去做才能得出真切的體會,只有親自去示范、實踐,才能讓從學者從實際領悟、掌握。佛陀一生經歷世間百態,就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教示後人,開化眾生的。再者,要求嚴於律己,滅除十種業緣。十業緣指:一者自行殺生。二者勸他令殺。三者贊歎殺法。四者見殺隨喜。五者於惡憎所,欲令喪滅。六者見怨滅已,心生歡喜。七者壞他胎藏。八者教人毀壞。九者建立天寺,屠殺眾生。十者教人戰斗互相殘害。

第三,中國佛教處世觀。荊教授以玄奘法師歷經萬險西游學法,博學天下但愛國之心矢志不渝,學滿歸國和六祖惠能大師把握時機得傳真法,隱忍十五年,以揭示風幡這一佛門公案為機由方皈依佛門普法天下為例,為我們揭示了中國佛教處事觀中愛國愛教的理念,指導佛教人士如何處理好政教關系,並告訴人們要契機契理把握機遇。

第四,佛教與現實社會。在“人間佛教”這個概念提出後,佛教更加受到世人的關注,而佛教與現實社會的如何結合更是人們關切的話題。荊三隆教授特提出了三方面,即眾生平等的處世理念、喜捨善施的交往准則和與世俗社會的廣泛交往來引導我們看待佛教與現實社會的關系並參與其中。

第五,佛教獨具的處世方式。設立佛教道場,進行佛教法會,舉行佛化婚禮,歡度佛教節日,宣講素食文化。佛教處世觀不是零散的,是之於各個層面的。

第六,佛教信仰世界的交往關系。佛教的信仰世界不是單一的,是多元的,多層面的。比如佛、菩薩、弟子、羅漢、眾神,這些都有待我們去深入研究,討論。

兩個小時的講座不知不覺就結束了,聽眾們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荊三隆教授在講座之後耐心回答了部分聽眾的問題,並幫助部分聽眾開解心結,博得了聽眾們的陣陣掌聲。而荊教授妙趣橫生的授課方式更是讓大家心情歡愉。

(魏玮報道)

 

上一篇:如瑞法師:學會用心
下一篇:如瑞法師:善用其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