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三隆教授系列佛學講座之二——禅宗思想與現代生活
列佛教文化講座第二講——“禅宗思想與現代生活”准時開講。西安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在內的近百人,風雨兼程地趕到佛教研究中心講堂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一開始,荊教授先對大家在這樣一個百年一遇的“十全十美”日,能夠克服天氣的阻力來到雁塔論壇的行為表示了肯定,並祝福在座的聽眾能夠心想事成,使講座在一片溫馨的氣氛中徐徐展開。
講座內容共分為四部分。首先,在“禅意溯源”部分,荊教授向聽眾介紹了禅的內涵,指出禅即是“思維 修”,是一種特殊的修行方式和思維方法,是理性地觀察人生、思考人生,是返觀內照。從佛陀在靈鹫山說法的“捏花微笑”,到達摩東來傳法,再到六祖慧能著名的得法偈及其得法傳法的經歷,都揭示了禅從印度到中國的艱辛歷程。荊教授還特別以苦谛中的“生苦”為例,形象地指出禅即是對生活、對世事人心地深刻理解和思考,參禅的目的即是建立在這種深刻思考之上的解脫。
緊接著,荊教授分別分析了印度禅與中國禅。在印度禅部分,荊教授主要講解了印度禅五種禅修方法中的調息法和觀想法,將調息法、瑜伽以及中醫聯系起來,便於聽眾理解和接受;又以觀想法中的不淨觀、慈恩觀為例,揭示佛教“一切無常”、因緣和合的根本教義。在中國禅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國禅的四種修法,即漸修漸悟、漸修頓悟、頓修漸悟、頓修頓悟,並指出中國禅是絕處逢生的智慧超越和突破。
第三部分的講解圍繞“生活是禅,體悟是禅”進行,荊教授以兩則禅門公案串講,充滿了趣味性。唐朝著名文學家李翱與惟俨高僧之間的“雲在青天水在瓶”,揭示了萬法唯心,禅即是對自然內心的把握,參禅即是修心;布袋和尚的“退步原來是向前”,指出退一步海闊天空,在當前這個充滿物質誘惑的社會,人們為各種各樣的欲望所累,迷失了本心,而禅重在生活中的點滴體悟,只有退一步,才有可能看清自己。荊教授還指出,無論國家和個人,都應該具有“退”的精神,這樣才能更好地前進。
最後,荊教授從十個方面列舉了禅觀的特點及當代價值,分別為:1、禅觀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觀想的過程即是人們聯想和想象的創造過程;2、禅悟是一種高級的、綜合的、復雜的思維方式,是唯物論、唯心論和唯靈論的有機結合;3、禅觀完成的是主體對現實的超越,具有再造性想象的特點;4、禅觀是主體對客體的改造,是人的心靈戰勝外部形象的親證;5、禅觀具有個性化的特點,但同時也會受到自然活動和社會活動各方面的影響;6、禅觀不僅是內斂的內省形態,還是身心互動的外在形式,也是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宗教實踐;7、禅觀並非程式化的過程,而是生活的智慧;8、禅觀的身心體驗不可取代;9、禅觀是終其一生的相伴過程,需竭盡平生之力,躬身親證;10、禅觀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特殊形式,並不神秘,就蘊含在生活的點滴之中。
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的講座至此已接近尾聲,最後荊教授還耐心回答了部分聽眾在參禅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與聽眾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荊教授激情澎湃、妙語連珠的授課方式使在座聽眾無不心生歡喜。我們期待著荊教授下一次精彩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