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二)
嚴持戒律 不退初心
——二〇〇五年為發心居士開示系列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初六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嚴持戒律 不退初心
——什麼是發心,我們要發明我們的心地。
第一個問題:上妙下祥恩師,對於我們初發心者而言,如同蹒跚學步的孩子,煩惱習氣時時都在困擾著我們,今有以下問題請您慈悲開示:一、如何保持初發心?
什麼叫初發心?我們應該知道,既然叫初,就是從來沒有;發心,這就和原來不一樣。什麼是發心?我們要發明我們的心地。佛講一切法都是為了發明我們的心地。你要發心,就是要發明自己的心地。初發心,就是剛開始的意思,也是最虔誠的意思,最純潔的意思,具有很大的能動性。這個初發心對我們來講,是非常虔誠、非常珍貴的。並不是這個心已經發到如何,而是從來沒有才珍貴,它珍貴在從來沒有。從沒有到有,這是罕見難得,佛所贊歎。所以說,這個初發心太珍貴了。我們的生命就開始有了轉折,不再流浪了,我們對佛法生起信心,知道應該怎樣去走成佛的這條道路。這個心能一直鼓舞著我們,就算把生命捨到這裡,也在所不惜。
所以說,這個初發心對於我們來講是特別珍貴的,而同時又是非常難得的。更主要的,它與我們了脫生死有直接的關系。就像一個浪子找到了家,知道回家的路了,不再苦惱,不再彷徨,生起了希望,有了生命力,所以他不再埋怨。這個初發心就像人在貧困中,突然得到了救濟,所以初發心也有救濟義。初發心對我們來講,應該常常地回憶,常常地保持。
怎樣去保持初發心?我們知道,佛法的基礎是持戒,以戒為基礎。有了戒才有定,才有慧。初發心也必須在戒的基礎上才能保持住,沒有戒,談什麼都沒有用。為什麼能有初發心?因為我們持戒了,才有了初發心,不持戒就沒有初發心。一切的善根都是因為有戒才能生長,所以說“戒為無上菩提之本”,它能生長一切善根。所以說,我們只有嚴格持戒才能保持初發心。
什麼叫保持初發心?就是不斷地把初發心進一步完善,不是停留不進,如果停滯不前,那就是後退。要“時時新,日日新,年年新”,不斷地提高,這就是保持。並不是說有了初發心,我想禮佛了,我以後天天禮佛就是初發心,而是今天禮佛,明天就要加上讀經,後天我就要出家了,這就是不斷地保持初發心。因為我們初發心的目的是要成佛,我們順著成佛這條道路向前走,這叫保持。你光知道初發心,但逐漸地退了,那就不叫保持。甚至只保持原來的狀況,那說明你沒有前進,初發心在你心中只留下個影子,並不真實。
初發心,因為我們最初只發現了一點,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擴大,最後變成無量無邊,這才是我們要保持的初發心。心越發越大,越發越明,越發越清淨。那只有以三皈依為基礎,按戒律為基礎去修,這才能保持初發心。而且必須有一種嚴格持戒的精神,為了戒律可以捨掉生命,在所不惜。用生命來換取戒律,這個初發心才能保持住。否則的話,你一經考驗,就像“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平時感覺還挺好,我這心挺好,一旦遇到困難,馬上就退了。所以說,必須要有戒律的基礎,嚴持戒律的精神,才能保持初發心的果實。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你拿生命去換戒律,戒律就會以生命的同等代價來保證你初發心的存在和保證你成佛的真實。你的初發心不真實,就是因為你在戒律上不真實,戒律的不真實必然導致因果的不真實,所以它是一個連帶關系。
我們想保持初發心,就要生起這個感恩想。我們今生能夠學佛,能夠發心出家,這是誰來成全我們?是佛法僧三寶,是所有的眾生來成全我們,把這樣的好機會給了我們,使我們今天能夠認識佛法,知道有條成佛的道路,知道一條了脫生死的道路。這樣的方便、這樣的機會送給我們,那麼多人沒得到,而我得到了,太感謝了,不知用什麼來感謝!對眾生充滿了感激之情,因為他們把機會讓給我們;對三寶充滿感激之情,因為他給了我機會,加持我,讓我明白了這條道路。這樣感恩的話,我們就會有一種永遠使不完的力量。
落實在具體表現上,就會覺得,我們每天所做的一切遠遠不能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永遠不知道疲勞,甚至把生命捨出去,我們都不覺得有什麼可惜的。每天都是悲心切切,充滿了感激之情。看到每個人,都感覺到:他是佛菩薩,他在加持我,他把這樣的機會讓給我了,我只有好好地修行,不斷地努力來報答!
對常住安排的每一項工作,都能夠非常非常認真地去完成,生不起半點“這個事情我不願意做”的想法,“這個事太累了,這個事不應該我做,這個活太髒,這應該是他的事情……”沒有!而是生起這種心:一切一切都是我應該做的。從早到晚,從開始到結束,這些事情都是我應該做的。並不是人家不做這些工作而強迫我做,或是對我有什麼想法,不是這樣的。而是什麼樣呢?是他們把機會給了我,我太感謝了。永遠不知道疲倦,這就是初發心,這就是保持初發心。所以說,要用感激之情才能保持初發心。另外還要落實到行動上,什麼行動上?就是永遠不知道疲倦和休息。也就是說:常住安排的,我去努力完成;不但要努力完成,而且我要找出很多別人平時不能做的事情,我要去完成。當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都充滿了感激之情,這樣才能保持初發心。
當我們得到利益的時候,比如說吃飯,今天這口飯沒有吃著,我們生起了一種感激之情:太好了!這口飯給他們吃了,別人又成全了我。別人把吃虧當成吃虧,我們應該把吃虧當成在占便宜,占了天下最大的一個便宜,如同撿到無量的財寶,如同一個窮子發了財,要有這種感激之心。只有生起這種心,才能保證初發心。
他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初發心如何才能長遠。只有這種心不斷,才能長遠。發長遠心,既要嚴格持戒,同時和我們所做的事情成比例,付出多少,他的長遠心就會發出多少。你真實了,這個長遠心就會發得長遠。如果你不真實,雖然事情做了,糊弄糊弄,“得了,沒人看著,這個活可這麼干,也可那麼干。行了,太冷了,弄弄得了,不行明天再干吧。”你有一點糊弄心,這個長遠心就退步。就是說,你連半點不真實的想法都不允許有,這個長遠心才能保持下去。
為什麼有的人剛發心時很好,到後來,逐漸地就發不起來了。他還覺得奇怪,“我這挺努力,為什麼這樣?”就是在努力之中有不真實的地方。舉個例子,比如打掃衛生,表面上我已經掃完了,但這個桌子底下可能有灰,“算了,它沒露出來,我就不管了。”有了這種想法,你發心之中就夾雜了不真實;不真實,它壽命就不長,不會長遠。如果你真實一分,將獲得一分真實。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