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黃慶瀾居士:初機淨業指南 序言
序言 《阿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又曰:“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其“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者,由阿彌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莊嚴故。 吾人所居之世界,則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了無有樂,故名“娑婆”。梵語“娑婆”,此雲“堪忍”,謂其中眾生堪能忍受此諸苦故。然此世界非無有樂,以所有樂事,多皆是苦,眾生迷昧,反以為樂。如嗜酒耽色、畋獵摴蒱等,何嘗是樂?一班愚夫,耽嗜不捨,樂以忘疲,誠堪憐愍。即屬真樂,亦難長久,如父母具存、兄弟無故,此事何能常恆?故樂境一過,悲心續起,則謂了無有樂,非過論也。 此世界苦,說不能盡。以三苦、八苦,包括無遺。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樂是壞苦、三不苦不樂是行苦。苦苦者,謂此五陰身心,體性逼迫,故名為苦。又加以恆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壞苦者,世間何事能得久長?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道尚然,何況人事?樂境甫現,苦境即臨。當樂境壞滅之時,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樂為壞苦也。行苦者,雖不苦不樂,似乎適宜,而其性遷流,何能常住?故名之為行苦也。舉此三苦,無苦不攝。八苦之義,書中備述。 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樂,則欣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誠懇切,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則可出此娑婆,生彼極樂,為彌陀之真子,作海會之良朋矣。 或曰:阿彌陀佛,安居極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一世界中念佛眾生,亦復無量無邊。阿彌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時普遍接引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一切念佛眾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見,推測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滅。一月麗天,萬川影現。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無不各現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則有一月當乎其人。百千萬億人,於百千萬億處看之,則無不各有一月當乎其人。若百千萬億人,各向東西南北而行,則月亦於所行之處常當其人。相去之處,了無遠近。若百千萬億人,安住不動,則月亦安住不動,常當其人也。唯水清而靜則現,水濁而動則隱。月固無取捨。其不現者,由水昏濁奔騰,無由受其影現耳。 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淨,不至誠,與貪瞋癡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月乃世間色法,尚有如此之妙。況阿彌陀佛,煩惑淨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者乎?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應。佛實未曾起心動念,有來去相,而能令緣熟眾生,見其來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懷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雲。 民國十一年壬戌九月吉日,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30006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