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弘法。內分六。一應化,二說法,三錫嗣,四護法,五牖慧,六證果。
曰應化。(一)則有傳佛心於熊耳,禅開五葉之華。示兒泣於鷹巢,靈顯兩朝之跡。(二)括裡沙彌,稱名解脫。泗州大士,具足神通。(三)金沙灘上,妙女傳經。忠孝祠前,道人授卷。(四)道行洱海,爭傳七化之形。居寄潮音,爰作二士之傳。(五)剃度昙藏,知入道之堪嘉。教授普明,信度生之宜廣。(六)佑孝親之施氏,兩來妙海宮中。慰尋母之吳君,三現大庾嶺畔。(七)三年常喚,竟令宿業潛消。半卷偶持,直使亡親得度。(八)簪花老婆,導帝行施。碧眼胡衲,戒王弭兵。(九)駕雲而逝,曾欽花子之名。斬首無傷,再挽缁流之劫。(十)饷短姑於海上,境不礙心。宿孝子於山頭,親原是佛。(十一)下至為超鬼趣,尚彰焦面之身。欲度微蟲,特示妙香之口。是皆以同類之形,作共居之化。此大士弘法者一也。
[一]傳燈錄。菩提達摩,得正法眼藏,泛重溟,達南海。梁武帝诏至金陵,不契,潛往北魏,於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得慧可,傳佛心印,乃坐逝,葬熊耳山。後二載,魏使宋雲,遇於蔥嶺,師持只履,翩翩獨行,問何往,曰西天去。雲回奏魏主,啟棺視之,僅只履存,世傳是觀世音化身。 高僧傳初集。梁寶志大士,初金陵東陽朱氏婦,聞兒啼於鷹巢中,梯樹取之以為子。師僧儉習禅,宋太始初,忽僻異,杖頭掛剪及鏡,或掛帛。齊建元中,稍現異跡,與人言,初難曉,後皆驗。梁武帝甚崇禮之,诏有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雲雲。嘗命張僧由寫像,志剺面,出十二面觀音,妙相殊麗,或慈或威,由不能寫。又陳征虜舉家事志,為現真形,光相如菩薩。其他靈跡,不可勝紀。
[二]傅大士語錄。大士夢世尊告曰,吾遣一沙彌,助汝揚化,忽於口中出一小兒。後慧集至,即夢中所見沙彌也。集吳郡富春大括裡人,見傅大士,解說法門,朗然開悟。乃游行郡國,布施放生,救苦治病,種種功德,難於盡述。傅大士謂人雲,慧集是觀音,普愍是文殊。 高僧傳三集。唐僧伽大士,蔥嶺北何國人,游方歷江淮間,始露神異。嘗臥賀跋氏家,身長其榻三尺許,現十一面觀音形,賀遂捨宅為寺。中宗迎入內,尊為國師。遇有疾者,或拂以柳枝,或令洗石師子,或擲水瓶,或令謝過。卻彼身災則求馬,警其風厄則索扇,或認盜夫之錢,或咋黑繩之頸,或尋羅漢之井,或悟裴氏之溺。預知天雪,救旱飛雨,神變無方,測非恆度。帝問萬回師曰,僧伽,何人也,曰,觀世音菩薩化身也。
[三]觀音感應傳。唐元和十二年,陝右金沙灘上,有艷女挈籃鬻魚,人競欲室之。女曰,余授經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之,黎明能者二十。女曰,一身豈能配多夫,請易金剛經,如前期,能者復居其半。女又易法華經,期以三日,唯馬氏子能。迎入門,女即死,糜爛立盡,遂瘗之。他日有僧同馬氏子啟冢,唯黃金鎖子骨存焉。僧曰,此觀音菩薩示現以化人耳,百訖,飛空去。宋景濂有贊。 楊忠愍家訓序。陳君選,子病瘵,往南海祈禱。中途游忠孝祠,聞呼其姓名者,驚視,則一道人。謂汝有積愆,報在汝子,求菩薩宜體親心,濟貧乏,力行善事。出一卷,曰此楊椒山家訓十九條,能遵行,子疾當痊,若廣播,獲福無量,言畢,忽失所在。選悟是大士化身,即歸家,述所遇,子聞之欣喜,而病減半,月余全愈,後登第。
[四]洱海叢談。載觀音七化,一唐永徽間,化白須老人,戴紅蓮瓣冠,披袈裟,持缽至農家乞食。二化梵僧,持缽向馌婦乞食。三化梵僧,坐寶山磐石,前有青牛,左有白馬,右有白象,周遭覆五色雲。雲中二童,一執杖,一持鏡,良久乃隱。四化一僧,持杖擎缽,牽白犬乞食開南郡,村多盜惡犬,乃執僧支解之,須臾復生。更殺之,焚骨為灰,貯以竹筒沉水中,須臾裂竹而出,形體無損,一村驚懼皈依。五化僧執楊枝,蹑木屐行,走馬追之不及,箭射之,箭皆化為蓮華。今洱東所謂蓮華菜也。六化游僧,忽騰空,現大士相,光芒不敢仰視,有老人鑄此相奉祀焉。七化僧名菩提陀诃,雲吾西方蓮華部尊者阿嵯耶觀音,行化至此,今安在,語訖化去,即大士化身也。 普陀志。明萬歷間,潮音洞南,山頂,來男婦各一,形如丐,而詞鋒不可犯。問其姓名,則曰有何姓名,問其年紀,曰有甚年紀,問何處人,曰有何方所,問見何道,曰眼見大海,耳聞風聲雨聲潮聲鳥聲,問作何工夫,曰想起觀世音,便念幾聲,無甚做工夫處,後觀者如堵,乃曰汝等各安隱去,問我何為,遂不見。釋真一作二大士傳以傳。
[五]高僧傳二集。唐昙藏,年十五,欲出家無師,敬誦觀音,尋聞鐘聲,見僧寺求剃落。剃已,即遣出門,約行百步,回望不見。後為大法師,太宗五請說法,兩請入宮。 觀音本行經序。宋普明,在上天竺,見老僧雲,汝單修無上乘道,獨接上根,焉能普濟。當三乘演暢,頓漸齊行,廣度中下,方報佛恩。師問何法度人,僧曰,此土與觀世音菩薩,夙有因緣,可將菩薩行狀本末,流行於世。供養持誦者,福不唐捐。於是盡宣其由,言已隱身而去。
[六]狯園。明尤錫绶,妻施氏,孝舅姑。忽患膈症,有道姑雲,自南海來,名妙海,與一黑丸服之。問持齋乎,答,時持時破,曰,此魔也,於額書一符鎮之,出門,忽不見。明日遂進飲食,次年偕姑詣普陀叩謝,見妙海宮三字,益信大士顯化。歸後復一道姑來,曰我已功行圓滿,惟一點度人心未了。復歎曰,汝有五短相,日月三光短,父母相遇短,手足短,夫婦緣短,六親緣短。汝算只廿九,因捐資鑄金像一尊,又曾施經板一塊,更於饑人捨飯一瓯,三善延三載。又遇肉身菩薩點化,故不即夭。施下拜求度,乃授三戒,一斷夫婦情,二除煩惱,三棄資財業緣。出鼎爐,奇香弗郁,插四種華,杏,芙蕖,紫萸,紅梅。華棲燕雛蝴蝶各一對,曰,此兜率宮中寶也。施復下拜,轉盼不見,爐香華鳥,一時頓杳。 鞭心錄。明吳璋,母選給內廷,後隨親王妃之韶州。璋棄家訪母,舟設大士像,哀禱懇至,願必見母。比抵韶,而母又從王之饒州。璋奔馳沙礫,赤足皲裂,臥寺庑下,有道人自言焦姓,敷以藥,立愈。過庾嶺,黑虺嚙足,痛極暈倒,復見焦道人塗以藥,痛立止。投荒村茅捨,遇女甚美,璋曰,吾心似枯籐,豈有YIN意,奔出門,而茅捨不見。雪深數尺,匍匐前征,憩古廟,又見焦道人來,拊其背曰,為母忘軀,鐵漢哉。天不負汝苦心,見母不遠矣。出餅啖之,頓忘饑凍,天明尋路至饒,啟王,乞母終養,王初不允。後母病革,命入見,已昏不知人,璋焚香吁天,刲股作糜以進。母蘇,相抱哭,王賢之,賜金帛,命奉母歸。後子洪,孫山,俱官尚書,科第不替。
[七]高僧傳二集。隋洪滿,在俗時雙足攣躄,誦觀音經三年。忽見一僧前立,問師何來,曰以汝常喚故來。汝前生拘縛物命,余殃致爾,汝瞑目,吾為汝療之,滿覺兩膝上如拔去數寸釘。開目,失僧所在,乃悟是觀音。 下句,見拯墮之十六聯注。又金剛靈應,亦載此事。
[八]普陀志。清康熙廿八年,南巡。將到禾城,忽見老妪簪紅華一朵,獨操小舟,直過御舟前。帝問何船,曰漁船,有魚否,曰有,倏不見,人稱大士化身。遂賜帑重興寶剎。 普陀志。宋越王史浩,禱潮音洞,得見瑞相。夜有僧訪雲,公當為太師,比文潞公,但官家用兵,須切谏。二十年後,與公會於越。後史以故相鎮越,有道者自稱與丞相有舊,阍拒不納。索筆書雲,黑頭潞相,重添萬裡風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清話,遂去。浩憶普陀事,追之不見。
[九]明嘉隆間,有花子觀音,不知姓名,嘗帶索藍縷乞食,因而為號。在京千佛寺金剛腳下臥,善知人未來事。每乞食,伽藍神先為感夢。萬歷九年,吐火自焚,駕雲而逝。 紀史通鑒。明洪武間,頑民犯奸,每竄跡缁流中,帝惡之,集犯者百人,掘地埋其軀,十五並列,露其頭,以斧削之,一削數顆。有異僧名自在者,預其列,因示神變,頭去隨生,凡數次,乃釋其余。 又高僧傳初集。宋昙始,赫連勃勃破關中,斬戮無數,始亦在內,而刃不能傷,勃勃乃普赦沙門不殺。又拓跋焘,毀滅佛法,分遣軍兵燒掠寺捨,僧尼悉令罷道,有竄逸者,捕得必斬。始忽杖錫至宮門,焘命依法,屢斬不傷,更大怒,自以佩劍斫之,體無余異,乃興復正教。
[十]普陀志。相傳有姑嫂二人,虔持數年,至山禮大士。抵岸,姑天癸忽至,嫂短之,姑亦自慚形穢,不敢登岸。俄海潮生,舟中乏食,忽一妪投小石水中,履而登舟,持箪相饷,姑異之,未敢言。嫂歸以告,知大士現身,嫂返殿叩謝,見大士像,衣裾猶濕雲。 夢花雜錄。孝子張屠,每晨潔盤匜進飲食,奉母畢,乃擔肉於市。易酒脯歸,侍母膳,母不怿,則作演劇狀唱歌,母喜,屠亦喜。鄉有結伴谒南海者,屠欲為母祈年,請偕往,旅邸夜忽大呼,伴問故,雲夢聞吾母喚聲,眾厭而棄之。屠獨行迷路入亂山中,見一茅捨,有老人瞑目趺坐,屠求止宿,老人謂普陀去此數千裡,汝何能往,且汝家自有佛,不必往靈山也。侵晨促之起,贻餅二枚,曳往山後,揮之去。屠食一餅,足健異常,行裡許,見雉堞,谛視,乃故裡也,自念此非菩薩示我乎。趨歸,出餅啖母,如嫩篁,甘香溢口,母逾九十卒,屠入山不知所終。 附記。夢廠雜著。漢口闵貞,幼失怙恃,稍長,見人伏臘懸父母圖像,痛二親遺容不見,遂學畫,盡得其妙。朝夕禱觀音,求慈力使與己親貌似者,前來而圖之,人笑為呆子。一日有绐之者曰,昨見翁媪,攜筐拄杖,酷類令親,向荊襄道上去。貞疾趨,一日行二百余裡,果見翁媪,延之返,寫畢,二人忽不見。父老觀者,謂其像酷似貞之父母,歎孝心感動大士也。
[十一]上句,見敘意第四段面然形像注。 大乘莊嚴寶王經。觀世音菩薩,欲度有情,現蜂形,口中出聲,南無沒馱野,彼諸蟲類,聞聲稱念,皆得往生,因名妙香口。沒馱野,即佛陀耶。
曰說法。(一)則有頂摩慧日,勸念洪名。面責婆羅,毋求王位。(二)指示靈照,淨土非遙。訓誨百娘,西方應禮。(三)奉大明咒經,須知重大。誦金剛般若,務要虔誠。(四)燒香祈福,字紙無捐。誠謹持經,穢柴當禁。(五)谕江寧之呂叟,為善必獲祯祥。歎錢塘之屠公,過刻殊傷仁厚。(六)持經必跪,常殷恭敬之心。戒殺得生,廣布慈悲之化。(七)世風日下,鬼神伺察加嚴。送心到西,菩提自然不退。(八)蓋娑婆國土,以聲論而得宣明。愚昧群生,雖現身不知說法。(九)故或定中親授。或夢裡相傳。一歷耳根,便含道種。(共二段)
[一]高僧傳三集。唐慧日泛海達天竺,禮如來聖跡。於健馱羅國,城東山上,虔禱觀音,親見現身。誨以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歸後賜號慈愍三藏。勤修淨土,著往生淨土集行世。 唐三藏傳。戒賢為玄奘講瑜伽時,一婆羅門言,我曾於布磔迦山,觀自在菩薩像前發願為王。菩薩現身呵責雲,某時有戒賢,為支那僧講瑜伽,汝往聽,因聞法得見佛,何用為王,今果然矣。
[二]佛祖統紀。宋靈照,開淨業社,與者二萬人,多獲驗。常夢中見三聖儀相,跪問,照誦大乘經,期生淨土,克果願否。觀音指曰,淨土不遠,有願即生。 夷堅志。宋王百娘,少孤,既嫁而寡,依舅之官捨。紹興間,病瘖聾,舅令歸誠觀音,遂晨夕禮拜。嘗假寐,見菩薩瑞相端嚴,訓誨拳拳,勸禮西方彌陀佛。授偈雲,願力周沙界,雲何獨禮西,但能回一念,觸處是菩提。並令普勸人誦,不一月病愈,心亦明了。
[三]異談可信錄。鄭國相妹,被狐祟,誦心經得免。復有女鬼附體,自雲缪三姑,國相許誦心經三百卷超度,合掌而謝。後妹夢大士谕曰,缪得心經三百卷,成地仙,我之心經重大,宜加敬奉持。 心經,亦稱大明咒經,鸠摩羅什譯。 海南一勺。清道光間,浮梁嚴瑞能,病亡。冥役拘至一署,方就審,大士至,披蓮華帔,隨一黧叟。大士謂瑞能壽未盡,何拘來,遂杖役。又雲,瑞能三代不食牛犬,合家持觀音齋,誦觀音經,此黧叟可證。谕畢,帶游各地獄,谕回陽後,令家人持齋念經,務要虔誠。又金剛經功德不可思議,誦者慎勿有始無終,送回家,乃蘇。
[四]惜字編。金陵觀音廟,二六九月,進香雲集,拋棄裹香字紙,信足踐踏。皖人孫友梅,禱母病,夢大士示曰,燒香者多欲祈福,若棄字紙,反多造罪。汝可傳谕眾人,敬惜字紙,友梅醒以語人,抵家,母病愈。 問心編。宋政和間,李八,患大麻瘋,醫雲不治。李初誦觀音經滿三藏,至此,有一僧與藥一丸,李受而未服。夜夢僧雲,吾觀世音也,汝平日多用穢柴蒸食,觸犯鬼神,故患此病。念汝誦經誠謹,特賜一丸救苦丹,緣何不服。寤而服之,須眉復生。
[五]南海慈航。江寧呂公,病笃,夢大士雲,汝以誦經好善增壽。宜普勸世人,為善降祥,作惡降殃,絲毫不爽也。 清屠潛園太守,病笃,夢大士謂曰,汝夙世為官,公而刻,殊傷仁厚,又多戕物命,宜得短壽報。幸病中利濟為懷,誓願堅固,可以益算。
[六]淨土聖賢錄。吳氏,張姓婦,持齋修淨。夢觀音大士教以跪念,故念佛必跪。 下句,見愈疾第一段二聯,王應吉事。
[七]上句,湯聘回生,見長壽第三段七聯注。大士更谕聘雲,汝遇色不YIN,故來相救。今日人心險詐,鬼神伺察極嚴。如某應得第,以行失檢而移遲,某修善,俟功滿而降福,汝宜信心樂善也。 西方公據。彭際清,妻費氏逝。黃敬敷為叩普門大士,大士示雲,一念能回向,送心先到西,功修久已積,終不退菩提。 [八]楞嚴經。今此婆婆國,聲論得宣明。 觀音感應。唐文宗御馔中蛤,現菩薩相,問惟政禅師。師曰,物無虛應,乃啟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經雲,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帝曰,現菩薩身矣,未聞說法。師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師曰,陛下聞說法竟。帝大悅,戒食蛤,诏天下寺院,皆立觀音像。 [九]定慧相資歌。瞥聞法,才歷耳,能熏識藏覺種起。
(一)他若元谟就戮,十句經傳。敬德將刑,高王靈著。(二)山東御史,咒述白衣。燕邸王妃,經稱夢授。載之簡編,應如桴鼓。固匪魔民符谶,妄敢攀援。亦非靈鬼乩壇,所能假托。此大士弘法者二也。(此帶頌世俗經)
[一]宋書。王元谟事,見免殺第一段一聯注。太平廣記。載元谟夢人教誦觀音經千遍,谟曰,命懸旦夕,千遍何可得。乃授雲,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佛不離心,所謂十句經也。法華感通。亦稱元谟夢人教誦普門品,然一夕誦千遍,實覺不易,似以太平廣記所紀近是。至南海慈航。謂誦高王經。不知元谟為拓跋焘所敗,至高歡時,約早八十余年,此時何有高王經之名,世之誦普門品得驗,而傳之誤為高王經者,大抵類此。齊書。定州孫敬德事,見免殺第一段四聯注。所謂救苦經,亦稱救生經,或謂即十句經。但三寶感通錄。諧有諸佛名,則當是世俗所傳之高王經也。
[二]上句,見免刑十二聯注。 明成祖為燕王時,其後於元旦定中,見大悲觀音,現種種異彩光明,幢幡璎珞,樓閣莊嚴,大士謂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可消災證果。汝將為天下母,福厚性明,可任付囑,拔濟生靈。乃以甘露灌頂,身心清涼,夢醒,口有異香,持誦夢授經咒無遺。靖難時,城中數困,賴此經力庇蔭。他如心經中下二篇,觀音本願等,皆後人偽造,斷不可信。
曰錫嗣。(一)則有菩薩萬回,名題佛柱。台宗遵式,夢授明珠。(二)老僧托宿,有述古之念常。明星入懷,得宏戒之慈藏。(三)螺溪尊者,傳以繼忠。魚籃老妪,送來源正。(四)恪恭受像,璧峰誠智慧之男。宴坐作觀,國寶正太師之位。(五)聖達奇相不倫。靜之骨觀明淨。(六)求從塔寺,大覺不昧其師承。夢燭神光,道丕盡孝於父母。(七)大通賜號,博極群書。開诇行慈,並遺生命。(八)授來珠貫,得圓谛之雪窗。吞以金光,有碎虛之疏石。(九)名馳觀幻,曾任太史之官。統紀繹堂,克紹嬰兒之行。(十)仰僧家之北斗,名著憨山。作苦海之南針,道崇蕅益。(十一)瞽庵則雲中現相。颛愚則夢裡投懷。(十二)耶溪稱師子之兒。寄禅等穆公之兆。人見輝騰僧史,喜龍象之蔚興。庸知賜以法嗣,受靈山之付囑。此大士弘法者三也。
[一]談賓錄。兩京記。唐萬回,俗姓張,母祈於觀音像而孕。生後如愚,因往安西兄戍所,早去晚歸,日行萬裡,始大異之。玄奘至天竺,見佛柱題雲,菩薩萬回,谪向阌鄉教化,歸見回,師禮之。則天迎入內,語事多驗,見僧伽大士,禮谒甚恭。大師拍回首雲,小子可行矣,大師化後,回亦卒。 蓮宗寶鑒。宋遵式,母禱觀音,夢美女授以明珠而生。生七月,能誦觀音,苦學咯血,見白衣大士垂手指其口,引出數蟲。又指端出甘露注口中,身心清涼,宿疴頓愈。頂相高寸許,手垂過膝,聲如洪鐘,賜號慈雲忏主。
[二]慈林集。元念常,號梅屋,母禱大士,夢龐眉老僧托宿而娠。生時有瑞光異香,出家,博究群書,帝師尊寵,著佛祖通載集行世,時號僧中班馬。 高僧傳二集。唐慈藏,姓金,父武林,新羅國王族也,造千部觀音經求子,母夢星入懷,生慈藏,宏演戒律,位當宰相,頻征不就。王怒,敕使入山刃之,藏曰,吾寧持戒一日而死,不願一生破戒而生,乃捨之。至中國說法,降甘露,帝眷優崇。
[三]佛祖統紀。釋繼忠,字法臣,父母求嗣佛廟,同夢一僧授以子,曰螺溪尊者,寄汝養之。出家得疾,行請觀音三昧,大士放光,以水灌頂,疾即愈。洞悟教觀,雪窦顯曰,四明之道有傳矣。 普陀志。中贊源正,母禱大士,夢老妪提魚籃入門,遺一鯉而孕。生之夕,明如曙色,推命者謂壽有虧,因出家,後得法於繹堂。
[四]稽古略。寶金,號璧峰,姓石,父母均好善,有僧以觀音像授母曰,謹事之,當生智慧之男。未幾生師,白光照室。 元太師國寶,名安藏,號龍官老人。其父宴坐作觀音觀,忽有人抱童付之,母遂孕。及生,紅光滿室。五歲時,一臥三日夜。雲文殊為我說法。後坐逝,異香馥郁,圓相凝於室,白毫光向西南去,五色捨利無數。
[五]高僧傳二集。真觀,字聖達,父母潔齋立誓,誦藥師觀世音金剛,以求智子。及誕,奇相不倫,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又靜之,父母念善而無息胤,祈求遍至而無所果,遂念觀音,旬內有娠,年八歲,樂彌陀觀行,見美境,骨觀明淨。
[六]禅林僧寶傳。懷琏,母禱泗州僧伽塔而生,皇祐間,賜號大覺。持律嚴,上賜龍腦缽盂,琏對使焚之。少學於曉舜禅師,舜為郡吏所忌,令改民服,走依琏,琏館之正寢,執弟子禮。王公來候者怪之,琏以實對,仁宗賜舜再落發。 又後周道丕,母許氏,持普門品求子,夢神光燭身而妊。後出家,歲荒,辟谷養母,往霍山求父骨,集眾骨誦經祝曰,動轉者,即父骸,數日果有枯髅從骨聚躍出,至丕前搖曳良久,丕痛哭持歸。未至家前一夕,母夢夫歸捨。
[七]角虎集。宋善本,元豐間賜號大通,母禱白衣大士而生。博極群書,定中見彌陀現金色身。 慈林集。開诇,張氏子,母禱大士而孕,生於大士成道日,滿室光發。祖母有遺金數镒,歲饑,悉施之,施畢,更有乞者,恨無以濟,發願捨身生王家,登觀音巖投身下,竟無傷損。知是大士慈護,發願出家,父有留難,夜夢白衣人促之行,門闼洞開,遂遁,得剃度。
[八]高僧傳四集。元悟光,號雪窗,母感大士授貫珠而孕。及生,有風雲光景之異,出家苦究有省,三谛圓融,一心朗徹,賜號佛日圓明普濟禅師。 又元智[日+霍],日本國人,母禱大士,夢吞金色光而孕。生時祥光盈室,夢游中國疏巖頭,更名疏石。修忏感神現空中。參叩久之,身僕大悟,有等間擊碎虛空骨之句。
[九]稽古略。願登,母陶氏,禱大士而生,出家住水西寺,著觀幻子內外篇,合儒釋一貫,宋濂薦之明太祖,敕除翰林之職。 普陀志。繹堂心明,邵氏子,母夢白衣大士手抱嬰兒入室而生,得法於潮音和尚。 涅槃經。嬰兒行品,不能起住來去語言,是名嬰兒行。
[十]一行居集。憨山,名德清,俗姓蔡,母夢大士抱兒授之而生。九歲能誦普門品,著述極富。 又蕅益名智旭,吳縣鐘氏子,父岐仲,持白衣大悲咒十年,以祈子,母夢大士抱兒授之而生。生平撰述都四十余種,而彌陀要解,尤為簡切。
[十一]高僧傳四集。明顯示,字瞽庵,母夢觀音現五色雲中而孕。屢興蘭若,聲望日臻,後專志西方,屢感瑞應。 又明觀衡,字颛愚,母夢大士攜童入門,亟取抱之,生衡。常念觀音號,自在流露,出於不自知。後月夜經行,於楞嚴宗旨,得最上正覺。述禮觀音儀一卷,率眾熏修,得真實行者十五人。
[十二]高僧傳四集。明志若,字耶溪,母晏氏,禱白衣大士,求生佳兒。夢跣足僧謂曰,吾與汝作師子兒,覺而生若,演經坐禅,稱一代師匠。 又清敬安,字寄禅,別號八指頭陀。母禱白衣大士,夢蘭而生。不學而能詩,精修禅定。蛇虎不為害。又夢蘭,見得子第一段第十聯注。
曰護法。(一)則有位紹戒日,為印度之明王。身留辯僧,偕修羅而長住。(二)求通華語,竟更跋陀之頭。為變秦音,即換知玄之舌。(三)握刀天將,囑道冏以受香。執戟神人,警慈恩之行路。(四)法橋祈報,響遏行雲。淨意感恩,心知陰相。(五)周理無蹇澀譏評。董伽省本來面目。(六)吞來硃顆,等道家服餌之仙。咒破石屏,作佛法干城之選。(七)起征發願,道源夢供經文。元履炷香,冒公即遺善本。(八)巖石現乎咒文。竹裡傳來印訣。(九)連稱菩薩,啟總鎮之奏聞。夢到補陀,堅孝宗之信仰。(十)入荊王之夢,乞補衣裳。登俨齋之門,願新相好。(十一)彥琮有授碗之兆。覺范歎墮像之靈。(十二)夢警而返金軀。杵擊而完寶石。(十三)賣紙忽驚斷截。易釜更索償還。(十四)素屏岑寂,代除阿秀之凶。古廟塵封,托救萬藍之厄。(十五)施金反噬,現白衣而解圍。附載遭沉,引明燈而施救。(十六)道憲水中,捧來菩薩。維新足下,托以蓮華。(十七)垂失衣缽,道汪以雲霧生全。投入蒸籠,元禮得僧人挽救。(十八)關帝有禁葷之谕。游魂避護戒之神。(十九)舉元坦而夢牛。記元達之賜紫。(二十)湛修授咒,地無猛虎之殃。貞辯安禅,心絕天魔之侮。(二十一)朱君感舊,繡像歸來。張氏破齋,畫幀毀去。(二十二)萬壽樓上,定八卦之陰陽。孝感程門,示一年之休咎。(二十三)花雲供奉,命授餓夫之餐。棲霞絕糧,囑贈高僧之米。(二十四)勖僧端之淨念。出闵預於YIN窩。(共三段)
[一]唐三藏傳。戒日王,性仁慈,貞觀初,欲紹位,禱觀音求旨。大士示雲,汝前世為比丘,福力當王五印度。即位後,數設無遮大會,玄奘至,極優禮焉。 又印度僧明辯,於觀音前絕粒祈請,待彌勒下生。大士現身,令誦金剛咒三年,城南大山中,有修羅宮,可咒芥子,擊石壁,壁開即入,待彌勒出,我當相報。辯如法行之,石壁果開,從而入者六人,觀者萬眾。
[二]高僧傳初集。宋求那跋陀羅,南谯王師事之,請講華嚴,師以未通華語,朝夕禮忏禱觀音以求應。夜夢神持一人首易之,自後華言通曉,遂講至數十遍,聽者傾服。 他書有載昙無谶,亦有易首事者。 高僧傳三集。唐知玄,蜀人,敷演經論,僧俗瞻仰,但恨語音不正。於象耳山誦大悲咒,夢神僧截舌換之,明日即變秦音,賜號悟達國師。
[三]法苑珠林。宋元嘉時,臨川王鎮廣陵,請道冏作十日觀音齋。夜深,眾僧歸寢,冏起禮拜,忽見四壁有無數沙門,悉現半身,一佛,螺髻了了分明。一長人手握刀,貌雄偉,捻香授冏,冏不受。壁中人語雲,冏公可受香,以覆護主人。 唐三藏傳。玄奘,住慈恩寺,故稱慈恩法師。初往西域,困於流沙,見脫險第二段一聯注。是時涼風觸身,乃得少睡,忽夢一神長數丈,執戟麾曰,何不強行。法師驚寤進發,乃得水草。
[四]高僧傳初集。晉帛法橋,樂轉讀而乏聲,於是絕粒忏悔七日夜,稽首觀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聲徹裡許,遠近驚嗟,悉來觀聽。爾後晝夜諷經,哀婉通神,九十歲聲尚不變。 列子。秦青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立命全書。明江西俞都,贍才學,家貧授徒,子五而四夭,一子左足下有雙痣,極聰秀,而失,女四而夭三,妻恸兒女,目雙瞽。都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每歲終,疏禱灶神。至四十七歲除夕,一叟角巾皂袍至,雲聞君愁歎,來相慰。都述命運蹇厄,誦疏,聲淚俱下。叟雲,予早知之,君放生實無慈悲心,因人成事耳,蝦蟹時登君庖。口過尤多,陰注歷歷。邪YIN雖無,然見色心動,只無邪緣相湊耳。上帝見疏,察君並無實善可紀,而貪YIN嫉妒念,高己卑人念,恩仇報復念,神注日多,逃禍不暇,尚何求福哉。都驚伏曰,公既通幽,願垂救度。叟曰,從今屏絕惡念行善,不務名,不求報,不論大小難易,實心行去,縱力不勝,亦贊歎隨喜,使善念圓滿,久久自驗。起走灶下而沒,方悟司命神也。因別號淨意,革非遷善,於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發誓求善念真純,每晨誦大悲名百聲,以祈陰相。一言一動,不敢欺肆,一切濟人利物事,不論事巨細,身閒忙,人知不知,財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且逢人化導,惟日不足,如是三年。首相張居正,延主西席,聯捷成進士,於楊內監宅,得晤其子。攜歸告妻,妻撫子大恸,子舐母目,雙眼頓明。因書遇灶神記,以訓子孫。 [五]高僧傳四集。明周理,字徹融,語蹇澀,期期不明。因禮誦觀音三年,夢白衣入室,授藥三丸吞之,自是發言無滯。 又明董伽,幼慕禅宗,持大悲咒,感觀音法施,得省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六]慈林集。清初尼等齡,專修淨土,晨夕禮誦大士名不辍口,於中夜恍覺掌中有物,納口咽已,拳中尚余三顆,赤類朱砂。自此絕食,了無饑渴,體如故,精神更健。 楞嚴經。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高僧傳三集。崇惠,杭州人,徑山欽弟子,專誦佛頂咒,有神謂京室佛法,為外教陵轹,待師解救。惠西上,與道士史華,徒跣登刃梯,復入烈火,探沸油,餐鐵葉,史華慚惶而遁。徑山事狀。謂惠誦俱胝觀音咒於徑山欽處,咒石屏裂為三。
[七]金剛解義跋。清康熙間,馬起征思邀同志,刊金剛經。夜夢白衣大士現金身,羅漢環繞,若接引狀。翌晨張道源至,曰昨夢偕君詣古剎,見力士舁黃袱,香華簇擁,中供梵字經文,梵僧雲,汝曹有大因緣,始遇之。起征告以共刊經之願,乃悟夢有因也。 感應篇序。明錢養庶雲,余禮雲棲,於淨土外,囑奉感應篇。疾痛風濤盜賊中,甚著靈異。於元履同受教雲棲,獲報亦類。欲合梓流通,聞廣陵冒公有善本,苦未能致。於乃炷香大士前,頂禮懇祈,越旬而廣陵寄書來。計冒公削牍之日,正於君頂禮之時,大士何靈感若是哉。
[八]閱微草堂筆記。清大學士伍彌泰言,向在西藏,見懸崖路絕石上,有天生梵字觀音大悲咒,字字分明。非人力所能,亦非人蹤所到,公一生無妄語者。 靈感賦。竹裡老人何二如,常誦大悲咒,女與婢同夢父頂放白光,光中虬須人及垂發女,令同坐獅背見佛。曰,汝父未知印訣,令汝傳之。誦咒兩手合掌,大指交叉。右大指加左食指根,左大指加右大指節間,名大悲印。誦咒至第一娑婆诃,小指徐徐開放。自後每誦一娑婆诃,以次無名指而中指而食指,漸漸開放。至結處南無喝[口+羅]怛那句,將二中指一交。屈右中指搭左中指外縫,左中指搭右中指內縫。誦南無阿唎耶句,二中指一交,屈右中搭左中內縫,左中搭右中外縫。誦婆羅吉帝句,兩手緊合如初,是為大悲訣。
[九]普陀志。清聖祖南巡,總兵黃大來迎駕,夜寐中大呼菩薩者再,明日遂奏請重興二寺。 普陀志。宋孝宗隆興元年七月,夢游普陀,得異兆,御制觀世音菩薩贊。 [十]南海慈航。明嘉靖間,荊王夢告者曰,補我衣裳,佑王子孫,王問汝何人,曰張目而視,側耳而聽,自知之,覺而惘然。一日見觀音像,恍然曰,張目視,觀也,側耳聽,音也。府側有觀音閣,往視之,棟宇頹朽,塑像剝落,亟命修飾,镌碑記焉。 又清康熙間,寶稱庵僧慧如,因大士像壞,載募雲間,月余無施者。一夕私置王俨齋中丞門,袁夫人夢素衣女雲,自普陀來,化衣單,寤而告中丞,夢亦同。晨聞阍人言,大士像在門,炷香謝罪,呼僧至新像,送普陀。 [十一]高僧傳二集。隋彥琮,居秦王內第,夢金色大人長三丈,執玻璃碗授之。後王造觀音畫像,身量所執,宛同前夢。 靈感賦。宋覺范洪,夢僧導入一室,壁有寶公菩薩之像,忽墮手中,化為十一面觀音。覺而驚異,是日南州僧德逢,延妙手畫觀音像,書來乞贊,因大感歎。
[十二]明寧波寶嚴寺僧,夢殿中銅像觀音曰,我有難急救。起視失像,追三裡,賊將毀,驚散請歸。 吹影編。大德萬壽寺後殿大士像,額銜紅寶石,圓徑寸。清乾隆初,有匪徒往竊,已施鑿矣。僧大雲甫禅定,患頭痛,恍見護法神以杵擊其額,心知有異,起視殿中,賊乃遁。今寶石依然,微缺一角,則鑿痕也。
[十三]靈驗記。宋周世亨,發願寫觀音經二百卷,施人持誦,以錢米付江紙匠,請造經紙。江造紙入肆販鬻,及出紙,每幅皆斷為六七段,懼而歸,急制紙納周。 普陀志。法雨寺大雄殿有鐵觀音一尊,其像首,即千步沙放光者也。江南武雲山,載往金陵,募鑄全身,有代鄰持釜來施者,貪其新,易以破釜。夜夢金甲神索釜,寤而病,送釜忏悔,始愈。
[十四]剪燈余話。元崔英,攜妻王氏,赴永嘉尉任,舟中共酌,器皆金銀,舟子沉英於水,殺婢僕,留王氏,擬作子婦,王佯諾之。值中秋,賊皆醉,乃登岸,逃入尼庵出家,名慧圓,日禮大士,密訴心曲。偶見畫芙蓉一軸,識為英筆,因題臨江仙詞,有素屏寂寞伴枯禅,今生緣已斷,願結再生緣之句。後售於高侍御納麟家。而英少習泅不死,以鬻書見賞高公,聘為西席。入館,見芙蓉屏,並題詞,泣訴於高公。公以夫人命迎慧圓至,更密訪知屏為舟子顧阿秀施於尼庵,掩捕正法,原贓歸英。出王氏,夫婦相持恸哭,贈以奴婢,送至任所。王氏感大士陰庇,長齋持觀音經以終。 異談可信錄。趙天爵,令句容時,夜宿古廟。夢老妪面有塵積,謂萬藍厄我咽喉,速救我,驚醒,隱隱猶見。次早見觀音像,宛如夢人。問僧,此地有萬藍乎,僧曰,前即萬藍家。喚藍,問汝屋祖遺乎,曰屋本觀音堂出入路,僧售於我,趙贖回,加修葺。後夫婦同夢老妪抱兒與之,遂得子。
[十五]懸榻編。吳縣白衣庵,有商人見觀音像漏壞,解囊取金裝修。僧瞰多金,醉以酒,將殺之,商哀求,乃置密室,逼自缢。時邏卒遙見白衣女入寺,偵之,女入秘室,卒蹑入,則商被缢垂絕。解商縛僧,而女不見,知大士化身,引卒救商也。 又車廄江上,有僧募修大士院,商人過此施錢,僧窺囊富,執欲殺之,商求自缢,乃許焉。江上數裡外,有兵船,一白衣女登舟曰,渡我至觀音院,重以金謝。渡至寺,商方就缢,眾擒盜而商得免,謝如女言。 航中帆。明萬歷間,江陰焦某,赴任,有楚僧募得金六百,將往普陀樹剎,附舟而南。一夕暴風,焦推僧入江,取其金,晨起忽見僧從水出索命與金。焦悸而病,歸家延僧道薦禳,而僧只呼償命與金,往南海去,出壁據床,擾不休。一日家人驚曰,僧又來矣,焦聞悸,欲自殺。而僧已至床前,曰某人也,非鬼也,去年墮水,忽見觀音菩薩自空降,持一燈,引入蘆漪,遇漁舟得救。今復募得金,往普陀償願,過此,聞君有異病,特來釋杯蛇之疑耳。舉家羅拜,僧去,鬼形遂絕。而焦竟死,一子有文名,忽投江死,僧由南海歸復訪之,歎息不已。
[十六]廣異記。唐僧道憲,因刺史托畫觀音七軸。令畫工先行齋戒,以乳頭香代膠,備極莊嚴。後過江墮水,急念觀音,見水底有異光,所畫七菩薩左右立,謂憲曰,但念阿彌陀佛。憲急念,其七菩薩並來捧足,即出水上,行四十余裡,登岸。 靈感賦。秀水楊維新,長持大士神咒,登舟墮水,足生蓮華,托住不溺。
[十七]高僧傳初集。晉道汪,從廬山遠公出家,行梁州,為羌所圍,垂失衣缽。汪與弟子數人,共念觀音名,有頃,如雲霧覆汪等身,盜索不得,獲免。 唐盧元禮,病絕復蘇雲,見灶百口,氣蒸沸騰,數千萬人,在蒸籠中。遂念救苦觀世音,願以身代,解衣自投火中,忽僧挽出,送歸。
[十八]同生錄。明初關帝降筆雲,吾皈依普門大士,與韋馱尊者,同護正法,祀吾者勿用葷酒。 觀感錄。清無錫吏王某,順治間,以錢谷事,獄死北都。後金漢光自京歸,舟中聞人呼附載,曰吾王某,怨魂也,乞以舟隅居我南歸耳。行數日,將暮,鬼求泊岸,雲此地施食,吾欲往取。須臾歸,曰觀音大士主壇,無飯與我,謂生平喜食牛肉故。漢光惕然曰,吾亦食牛肉,今當戒之。語畢,鬼哭曰,天上護戒神來,吾不能留矣,遂去。
[十九]靈感賦。宋元坦,住宣州興教寺為首座。懷禅師欲舉住持,恐太守刁景純異議,求觀音示夢於刁,刁果夢牛升座,以問懷,元坦姓牛,因定為住持。 宋僧元達,往天竺禮大士,見素衣女從寺出,謂達曰,曾捨人入中書,汝亦受師號。後曾拜相,達果賜紫。
[二十]高僧傳四集。清衍義,字湛修,恆持大悲咒,雲能祛虎患。時湘人苦虎害,自相效法,大悲咒聲遍山陬,虎竟潛蹤。 又貞辨,刺血畫觀音像,有二天女來相撓惱。辨誓曰,我心匪石,吾以神咒被汝,豈容不去,自此魔竟無蹤。
[二十一]滄粟庵隨筆。清朱明府芷湘之妻,王氏,十齡時,手繡白衣大士像,晨夕頂禮。於歸後,像送尼庵供奉,未幾謝世,芷湘聞有此像,恨未之見,後庵被火,尼攜像徙山東魚台,湘以拔貢朝考歸,過魚台,前夕尼夢大士雲,吾要回江南,诘朝有官人來,當偕行。既而湘至,遂授像,湘不知即故妻繡,惟感舊惘惘而已。歸呈外姑,一見恸曰,此吾亡女手跡也。 海南一勺。清道光間,浮梁張某,持觀音齋。值齋期,某鄰招飲,遂燃燈像前而去。比返,像被燒盡,而像旁貼紙,毫無火痕,知是持齋不虔之警。
[二十二]南海慈航。清溫如璜,敬奉大士,年施經卷。乾隆間,眾以萬壽樓空,謀祀大士像。璜夢大士雲,祀我樓上,意良美。但此宮創未十年,即喪二僧,因石門所刻八卦,陰陽顛倒故也,識之勿忘。寤而視八卦果錯亂,乃塗去而奉大士焉。 靈感賦。明孝感縣程門,奉觀音虔。吉祥則現喜色,死喪則示愁容,以卜一歲休咎。
[二十三]異談可信錄。滄州插花廟尼,於大士誕辰,潔供畢,倦而寐,夢大士诏曰,寺外有四五輩,乞食不得,將殆,可撤供具飯之。驚醒,出視果然,自是撤供,即施丐者,曰菩薩意也。 明素庵法師,住金陵棲霞,歲馑絕粒,師宴坐七日不食,眾僧無一退席。蕪湖郝氏,夢大士告以棲霞僧饑,送米百斛,瞻師如夢中所見。
[二十四]比丘尼傳。劉宋僧端,世奉佛,姊妹誓願出家,而姿美聞鄉邑,富室媒合,母兄允之。臨迎前三日,端遁佛寺,誦觀音經,雨淚稽颡,日夜不休。三日後於禮拜中,見佛語雲,汝婿命盡,汝但精勤,勿懷憂念,明日其婿為牛觸死。 夜譚隨錄。浙西闵預,為人誘入酒肆,施蒙藥,遂昏不知人。既醒,已為YIN尼所拘囚,而無術得出。室中舊供觀音,朝夕拜禱,求出陷阱,又案頭得觀音咒,誠心持誦,睡夢中不辍口。一夕方誦咒,一妪呼名招之曰,速來,我送汝歸,闵披衣跣足從之。妪以手拂戶,戶自開,又身有白光,映徹如晝,歷數重門,至辄開,後至一門,妪谕急出,勿回顧。方欲申謝,已失所在,始知大士救苦,誦聖號不絕。歸告叔,叔泣曰,非大士慈悲感應,汝欲生,得乎。 附記。夜譚隨錄。新安某商,富而YIN暴,有女慧美,入山采茶,避雨崖下。忽石中言雲,汝父強污良家女死,陰報及於汝,觀音大士念汝母齋戒誦經,令解汝厄,可速歸。女奔及女伴,而惡少等踵至矣。歸白母,更增敬信,商歸,妻以此警告。怒曰,如有地獄,願身遍歷,以廣見聞。月余病,見逼死女,帶眾鬼來索命,乃恸哭求妻女誦經忏悔,言未終,忽大叫我去而死。
(一)更若無竭求經,獅為護衛。元康得慧,鹿任乘騎。(二)善覺持名,道高伏虎。法洪犯禁,哀感乘牛。(三)白雀寺前,獐來作禮。蓮華庵畔,鯉亦賀辰。(四)宿山而鹦鹉翔空。奪經則巨魚阻道。(五)御庖雞卵,曾聞呼吁之聲。金殿雪娘,亦切皈依之願。雖雲物各有靈,實乃佛無不覆。(此頌感物)
[一]高僧傳初集。宋元嘉初,昙無竭,與徒廿余人,往佛國求經,備經艱險。既達天竺,路逢山象一群,竭誦觀音名,有獅從林出,象奔逸。復有怪牛,群吼而至,將加害,竭稱名如初,忽大鹫飛來,牛驚散,得免。 附記。比丘尼傳。晉明感,初為虜獲,誓不受辱,備加苦楚。後遇一比丘,以觀音經授之,習誦,晝夜不休。逃走,不識路,入一窮山,有虎導之行,彌旬達青州,將入村,虎便不見。 高僧傳三集。唐元康,恆念觀音,求加慧解,感鹿一頭,角分八歧,厥形絕異。康撫而馴伏,遂豢養之,乘而至遠,無倦色。
[二]高僧傳三集。唐華林善覺師,相國裴休訪之,問有侍者否,師曰兩個。乃呼大空小空,二虎從庵後出,休驚怖,曰有客且避,虎咆哮去。休問何法感得,師提數珠曰,只念觀世音。又大藏直指,稱伏虎禅師。 高僧傳初集。晉法洪事,見免刑之四聯。時會當行刑,而牛奔車壞,因得赦。 幽冥錄。宋元嘉時,益州刺史吉翰,嘗乘一青牛。及遘疾多日,牛亦不食,及亡,牛流涕滂沱。
[三]狯園。吳興白雀寺,相傳為唐相李紳造。今時重興道場,香火甲於他處,觀音殿前,往常有虎來朝,不為暴,然人多怖,逐之去。自後有獐來作禮,似虎所使者。 海南一勺。廣豐縣東門外,有蓮華庵,每年二月大士誕日,春水漲,必有大鯉,率小魚,逆流至庵前止,故老相傳朝大士也。大鯉朝畢,杳然不見,村民或捕小魚,立病。
[四]天竺志。二月十九為大士誕,遠近人先期齋戒入山者,不啻億萬眾。殿不能容,皆露坐達旦,名曰宿山。明嘉靖甲寅誕期,星月昭朗,忽見白鹦鹉自殿中飛出,旋繞空中,萬人矚目。贊歎念佛之聲,振撼林木,如是者迭現數次。 普陀志。清順治間,海寇阮俊,與倭人謀取普陀藏經,僧照中,率數百人,至舟山哀求不已。阮怒曰,汝欲得經,當向龍宮水府求之。裝至大洋,忽有大魚擋舟,不得動者數日,阮悔過送回,不半日達道頭,設供而去。
[五]宣室志。唐敬宗尚浮圖,缁徒日眾。文宗嗣位,或谮浮圖蠹國,诏罷缁徒說佛書義,又有請斥其不修教者。诏將行,會尚食吏鼎烹雞卵,忽鼎中如人言,聽之,乃群呼觀世音菩薩也。以上聞,文宗驗之信,喟然曰,浮圖之教,乃能如是,頒诏郡國各精捨,立觀音像。 明皇雜錄。嶺南獻白鹦鹉,洞曉言詞。明皇及貴妃,皆呼雪衣女,左右呼雪衣娘,貴妃授以多心經。
(一)至於毀像而被漂焚。熔身必墮地獄。(二)易石招來苦果。焚經陷入畜生。(三)盜金作狂犬之狺。出殿遇毒蛇之嚙。(四)果報昭然,不忍盡述。(五)是非如來作煩惱因緣,乃欲闡提得安住正法耳。此大士弘法者四也。(此帶頌懲惡)
[一]宋沈僧覆,竊取山陽諸寺觀音諸佛小銅像,以鑄錢。事發送都,入船,即自言火燒,叫喚難忍,未及京而膚裂,如燒死。 周世宗,毀佛鑄錢,真州觀音大像最靈,人莫敢毀。世宗親執釜劈胸,後胸爛見五髒而死。至宋開寶時,有人死而復蘇,見世宗臥鐵床,獄卒斧劈不休,問周通錢尚存否,此錢盡,地獄方出。奏聞宋太祖,敕民間有周通錢,盡以鑄佛。太平廣記。唐傅奕,毀石觀音像為磚瓦用,馮少府死而復生,言奕配入地獄。又太史傅仁均死,示夢薛頤,亦稱傅奕為泥犁人,數日暴卒,死時惡相不可具說。 勸戒編。宋江陰王居士,於水次得一沉香觀音像,歲設兩慶,邑人畢會。有王令,召胥吏不至,知為赴會,大怒,取像焚之。旋入觐,患心痛體爛腸出,還至觀音寺河下而死。 普陀志。清康熙間,黃毛番到山,盡掠鑄像幡幢等,貨於日本,得金廿余萬。將歸本國,船中失火,盡焚溺焉。又僧既內徙,土寇熔像,延燒殿宇,賊不得出,悉焚死。 又明杭州僧天然,母為尼,化緣造大士像,中藏珍寶。天然鑿背竊寶,忽取刀自斷其頸,頭墜肩上,喃喃語雲,吾累世為僧,亦無大過,不合起盜心造無間業,今墮阿鼻地獄去,乃死。 蚓庵瑣語。明陳荊山,性暴嗜賭,家奉大士像,博勝則焚香禮拜,負則肆口詛罵,一日大負,取像投溷中,崇祯十七年,四月廿七夜失火,荊已走出,忽復入廁中焚死。 陰骘文廣義。清康熙初,檀香昂貴,蘇郡香鋪,購得一大士像,計碎作檀香,可贏數倍。將毀之,一傭懼罪力阻,適店婿來迎妻,呵曰,汝傭人,何與汝事。女忽腹痛,不能歸,即夕店起火,合門盡死。傭被人強邀去得免,比鄰亦無恙。
[二]現果隨錄。湖州白雀寺,建大悲殿,潘某捐金購助一階石。僧弱庵,借用作窖,未幾殁,附於人言曰,我誤亵大殿階石,冥府以石壓我,苦不可言,速為我起石,淨洗作階,並誦梵網經,吾苦可脫。如言行之,其人不復作鬼語。 惜字編。普門寺僧,師徒九人。徒等應赴焰口,辄焚心經,紙灰遍野,一小僧心非之,未言。夕夢陰府攝去,七僧俱跪,聞呵曰,汝妄燒經文,當墮畜道。謂小僧曰,姑饒汝,歸告世人,念經可,焚則不可。寤後數日,四僧牆壓死,二死於水,一死於魇。 [三]果報聞見錄。清康熙間,徐家橋尼,積募緣銀七兩,為侄聘婦。夢大士責曰,汝將布施淨資,為俗家用,冥府罰作犬子七日矣,尼覺,告所親,正疑信間,突一瘋犬嚙之,逾日聞鼓钹聲,痛僕地,口作犬吠,狺狺七日而死。 普陀志。清康熙十一年,諸軍泊舟洛伽,入大士殿,清淨如恆。甫出門,毒蛇蝟集,張口噴氣,又有猛犬成群出噬,死傷無數。按此時僧俱內徙,全山無一僧人,彼軍人必有毀壞經像等事。
[五]涅槃經。迦葉菩薩白佛言,菩薩視眾生,同於子想,雲何如來斷絕婆羅門命,何故說提婆達多癡人無羞,令彼生瞋,出佛身血,如來復記當墮地獄,一劫受罪。佛言,假令水為干相,火為冷相,風為住相,如來終不為眾生作煩惱因緣。菩薩為護正法,鞭撻眾生。謗大乘者,或奪其命。命終墮阿鼻地獄,即於大乘經典,生敬信心,生甘露鼓如來世界。又雲,我化身大力伏曠野鬼,以木打護法鬼,推羊頭鬼令墮山下,亦以針刺箭毛鬼身,終不令彼鬼神有滅沒者,直欲令彼安住正法,故示如是種種方便。
曰牖慧。(一)則有善女稱觀音之號,得瞻我佛真身。義寂登文殊之台,忽與大士同體。(二)劈胸現首,照慧目以光明。破膈易心,啟彥倫之妙悟。(三)修幽溪之忏法,看雲頓悟無生。指道子之畫圖,警玄莫疑有相。(四)保恭受學,以頃刻為長時。法京更名,頓照了乎三世。(五)元康求智,得宗說之鹹通。漸源聞經,識死生之不道。(六)三敲鼎蓋,妙智現前。偶觸窗棂,圓聞可悟。(七)黑風吹舫,瞋心之起無端。火筯敲柴,聞性本來非縛。(八)十二面向甚處去,未許轉身。三二相雖好弗歆,恐行邪道。(九)歸宗彈指,是否還聞。仁岳修觀,恍如夢覺。(十)夜摸枕子,遍身何似通身。手捻數珠,求人不如求己。(十一)蝦蟆蚯蚓,助汝發機。糊餅饅頭,令人深省。(十二)重喜自縫敗衲,頓獲辯才。慧才得被袈裟,立時徹悟。(十三)分之手眼,梵庵即獲清涼。不轉意根,憨山忽忘身世。(十四)海寧不學,自解吟詩。谷聲誦經,恍如宿習。(十五)灌琉璃之瓶水,子英得法圓通。遺古木之香爐,攝庵發明心地。(十六)持刀解剖,獨冠沾換骨之恩。戴像經行,雲谷悟唯心之旨。(十七)捨身海上,行童竟悉梵音。滌垢河濱,元初急尋歸路。(十八)摩雪關之頂,禅淨兼修。拊大雲之身,因緣夙具。(十九)外此身摩王子,大啟文思。目洗瑩師,忽明地理。蓋菩薩具萬善莊嚴,故眾生得隨機獲益。此大士弘法者五也。
[一]請觀音經事,見除祟之八聯注。 高僧傳三集。宋義寂,於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寺,上方有寶莊嚴幢座,題曰文殊台。設梐枑闌隔,求入無由。俄觀音大士從堂出,攘卻行馬,曲身相接,忽覺己與觀音身泯合,因而驚悟。自後樂說無盡,人以為入普門智也。行馬,即梐枑,乃欄干也。
[二]永嘉慧目法師,供觀音室有光,持咒聞異香。夢見菩薩以手劈胸,現出佛頭,如巨籮,光明照射。醒得智慧,深入教觀。 佛祖統紀。釋彥倫,嘗患疫,百藥不治,遂力念觀音號。夢一婦人,鑿開其胸,易其心,手摩之,患即愈。疇昔所覽,靡不通記,走筆成章,率歸典雅。
[三]明看雲師,依幽溪師,修觀音三昧七七日,大師為說修忏要旨,一作法忏,二取相忏,三無生忏,雲大發智慧。 僧寶傳。宋警玄問觀禅師,如何是無相道場,觀指壁間觀音像曰,此是吳道子畫。玄擬進語,觀急索曰,此是有相,如何是無相,玄悟禮拜。
[四]高僧傳二集。保恭十一歲,投師出家,師欲試其神彩,以觀音經誦之。初夜一時,須臾便度,自謂聞之如經月頃。 高僧傳二集。唐釋普明,原名法京,隨智者住東林,於陶侃瑞像閣下,行觀音忏。見一僧雲,法京名未善,可改為普明,此名曉朗,照了三世。啟白智者,大師雲,此冥中所示,宜改舊從新。
[五]高僧傳三集。唐貞觀中,元康法師,誦觀音求智慧,後深通宗教。 傳燈錄。唐漸源,侍道吾禅師吊喪,拊棺曰,生耶死耶,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歸至中路再問,亦不道。乃至打亦不道。吾令去,三年後,聞童子念觀音經,至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忽然大省。焚香遙禮曰,深知先師遺言,終不虛發。乃造石霜,設齋忏悔。
[六]傳燈錄。僧問歸宗,如何是玄旨,曰,無汝用心處,曰,豈無方便門,宗曰,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曰,如何是觀音妙智力,宗敲鼎蓋三下。 又黃檗惟勝禅師,以扇擊窗棂有聲,忽憶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因大悟。
[七]傳燈錄。唐李文公,問藥山,如何是黑風吹舫,飄入鬼國。師曰,李翱小子,問此何為。文公怒形於色。師笑曰,此即是黑風吹舫飄入鬼國。 又僧問襄州歷村和尚,如何是觀其音聲,而得解脫。村持火筯敲柴曰,聞麼,曰聞,村曰誰不得解脫。
[八]傳燈錄。麻谷問臨濟,十二面觀音,那個是正面。濟下禅床擒住曰,十二面觀音甚處去也,速道速道。谷轉身擬坐,濟便打。 一行居集。明王文肅公錫爵,女昙陽道人,少奉觀音。夢大士引見西方七寶蓮華座,一日大士現三十二相,問好否,曰好,問愛否,曰不愛。問好何不愛,曰弟子聞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士喜動顏色。
[九]傳燈錄。歸宗上堂曰,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問,如何是觀音行,宗彈指曰,諸人還聞否,曰聞。宗曰,一隊漢向這裡覓甚麼,以棒趁出。 佛祖統紀。仁岳,字潛夫,修請觀音經三昧,宴坐靜室,恍如夢覺。
[十]從容錄。雲巖問道吾,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麽,吾雲,如人夜間背手摸枕子,巖曰會也。遍身是手眼。吾雲只道得八成。巖問,吾曰通身是手眼。天童頌雲,清淨寶目功德臂,遍身何似通身是。 宋孝宗問天竺僧,觀音手持數珠念誰,曰念觀世音菩薩。曰自念自號作麽,曰求人不如求己,上大悅。
[十一]傳燈錄。中塔球禅師上堂曰,若從觀音門入者,一切音響蝦蟆蚓蚯助汝發機。 又雲門示眾雲,聞聲悟道,見色明心,遂舉手曰,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糊餅,放下手曰,原來卻是饅頭。
[十二]堅觚集。宋熙寧中,長老重喜,不識字,日誦觀世音菩薩不少休。一日忽書偈曰,地爐無火一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乞得苧麻縫敗衲,不知身在寂寥中。蓋得觀音智慧力而解悟者也。 佛祖統紀。宋慧才,自恨昏鈍,常持大悲咒。忽夢一梵僧,長數丈,脫袈裟被之。前後所聞,一時洞曉。
[十三]高僧傳四集。明洪上,字梵庵,讀楞嚴有省,虔禮觀音。一夕定中見金身菩薩,千眼千手,森然叢集。驚愕間,菩薩分一手眼授之。出定,異香滿室,心地清涼。 又憨山德清居北台之龍門老屋,在萬山冰雪之中。春夏間流凘沖擊,如萬馬馳驟,以問妙峰。峰舉古人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語,清然之。緣溪橫杓,危坐其上,久之,忽忘身世,眾籁阒寂。
[十四]靈感賦。宋太倉海寧寺一僧,粗蠢不學,師令專拜觀音,忽能吟詩,終不識字。 一行居集。谷聲禅師,幼讀書,苦不上口,禱於觀音大士前,歸而展卷,如宿所習。出家居龍華寺,晝為眾收齋糧,夜展法華經,頃之成誦。每下山,辄誦一過,還亦如之。
[十五]高僧傳四集。宋子英,字覺印,一夕夢白衣大士,注琉璃瓶水與飲,若甘露灌頂。自是豁然,得法於圓通秀。 又清靈睿,字攝庵,修大悲忏,有老僧自稱慈雲忏主,以古木香爐遺之,忽不知所往。由是心地發明,若有神助。
[十六]高僧傳四集。清行敬,字獨冠,夢大士持刀解剖,為之換骨,至齒牙間,負痛而覺。爾後唯耽禅寂,杜絕外緣。 又明法會,字雲谷,參禅得悟。效明教嵩戴觀音像,徹宵不寐,禮拜經行,終身不懈。示袁了凡以唯心立命之旨,蒙化者以千萬計。
[十七]狯園。明曹行童投海得救,見救溺之三聯注。旋至鎮海寺,習經咒,學成梵音,得明經義。還歸本土,傑出流輩,遠近皈依。 居士傳。明薛元初,名大春。嬰兒時遇疾,辄喃喃誦佛名。十歲善言名理,多與佛經合。後讀經豁然有省,慧辯無礙。已而夢大士導之河濱,滌以水曰,汝何蒙垢若此。浴已,摩其頂曰,急尋汝歸路去。尋得疾,說偈而逝。[十八]角虎集。雪關智暗師,體羸,頂禮觀音。夢大士手摩其頂,肢骨漸強,泛覽群書,奭然意解。參禅有省,兼修淨土。 高僧傳四集。元大雲,登進士第,長安邸中,夢大士拊其背曰,子於空門,大有夙緣。覺而白光滿室,香氣襲人,因棄官為僧。
[十九]王夢乩,幼游泮,自慚才短,持咒四十晝夜。夢大士遍身按摩骨節,從此文思自湧。 浙江通志。徹瑩師,靜修徹悟,定中見大士以楊枝水洗其目,曰,汝世緣未斷,以此救度世人。師忽得地理要訣,所言禍福如響。
曰證果。(一)則有優波系念,見菩薩而證無生。澄照蒙衣,得天人以為侍衛。(二)許生兜率,慈恩臂掛花鬘。隱處賀蘭,無漏身成金色。(三)利賓宿繭,遺像垂靈。妙嚴拜磚,芳蹤炳異。(四)無畏受摩頂之記,廣著神通。文捷轉如意之輪,亦多奇跡。(五)坐忘溪漲,璧峰得生佛之名。咒退海潮,弘濟顯慈心之定。(六)廣恩食果,牛受戒而雞啄香。玄朗知津,鳥聽經而猿捧缽。(七)經持一卷,慧恭誠福德難量。咒誦三年,澍庵超人天之表。(八)僧實救講堂之摧折。智顯息川原之戰爭。(九)觀音寺明咒效彰。聖壽院大悲名著。(十)稱名不息,潛子道著镡津。持咒無停,秀恆位登羅漢。(十)小姗夢召,白華紫竹之間。靈睿往生,海國光山之地。此皆信心滿足,宿植深因。故蒙佛力潛加,漸臻聖果。此大士弘法者六也。
[一]請觀音經。王捨城有比丘,名優波斯那,與大眾說,自昔殺生無量,聞觀世音菩薩六字章句,系念一處。見觀世音菩薩,即得解脫,成阿羅漢。羅漢,譯雲無生,謂見思惑盡,無受生三界之因故。 靈感賦。唐道宣律師,每誦大悲咒百八遍,夢大士脫袈裟覆之,放光奪目。 高僧傳三集。道宣感天童給侍左右,又天王子那吒曰,擁護和尚久矣。鹹通間,追谥澄照。
[二]唐三藏傳。印度孤山大士像,威神特著,常有人感見菩薩現身。像七步外有欄,奘師將花鬘跪願雲,學成得歸,花住尊手,得生兜率,花掛兩臂,眾生皆得成佛,花掛尊頸,祝已將花遙散,鹹得如言。 高僧傳三集。唐無漏,求見觀音,觀音化一僧雲,爾緣在唐土,逢蘭即住。乃東歸,結茅賀蘭山。肅宗訓兵靈武,屢夢金色人念寶勝佛於御前,乃圖形遍訪得之,果常念寶勝佛。令郭子儀前往,迎入內寺供養。
[三]感通錄。晉劉薩诃,世稱利賓菩薩,日居高塔說法,夜入繭中,以自沉隱。旦從繭出,初不寧捨,故俗名蘇何聖,蘇何,胡雲繭也。今廟立像極嚴,每年輿行村落,顏色和悅,其村少死喪,色貌憂慘,村有災障。 宸垣識余。北京潭柘寺,有元妙嚴公主拜磚,雙趺隱隱幾穿。相傳妙嚴,乃元世祖女,日禮大士,時炳靈異。
[四]高僧傳三集。唐善無畏,入雞足山,受觀音摩頂,持咒神通,不可盡述。 夢溪筆談。吳僧文捷,戒律精苦,奇跡亦多,能知宿命。常持如意輪咒,咒瓶水立湧。畜一捨利,晝夜常轉於琉璃瓶中。捷行道繞之,行速則捨利亦速,行緩亦緩。或乞之去,旋於捷供觀音像上得之。
[五]稽古略。明金璧峰禅師,母有僧以觀音像授之,曰謹事之,當生智慧之男。後師游峨眉,趺坐大樹下,溪水泛溢,越七日水退,趺坐如故。後令明太祖定鼎金陵,所至皆化,不啻生佛興焉。 高僧傳四集。元弘濟,嘗修法華忏,感靈異。泰定二年,鹽官海岸毀,居民恐為魚鱉。丞相脫歡,請濟禱於上天竺大士前,建水陸齋。濟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誦大悲神咒,遍撒其處。足跡所及,岸復固,眾欽若神。
[六]角虎集。廣恩禅師,閉門絕食,誦大悲咒。時隆冬冽寒,霍氏兒於榛莽中獲二桃,鮮潔可愛,獻師啖之。自是咒益驗,火莫能焚,暴莫能害,以至雞啄香而爇,牛受戒而馴,甘泉復已涸之井,斗米供萬人之食。人有發心布施而中變者,歸視箧笥,蓮華滿帙,靈異非常,人以菩薩稱之。 高僧傳三集。唐玄朗,以觀音悲智為津梁。禮觀音像,感五色光。以後猿玃來為捧缽,飛鳥息以聽經,為盲狗忏悔,雙目得明。
[七]高僧傳二集。隋慧恭,當周廢法前,往荊揚訪道。同寺惠遠,往長安聽經。後三十余年相遇,遠言如泉湧,恭竟無所道,遠曰,離別多年,慶此歡會,竟無所道,果得無所得耶。恭曰,只誦得觀世音經一卷,遠厲色曰,此小兒皆能誦之,君與遠立誓望證道果,豈三十余年,惟誦得一卷經,此非暗鈍,乃懶惰,請斷交。恭曰,經卷雖小,佛口所說,尊敬得無量福,輕慢得無量罪,願息瞋為誦一遍,即長別。結壇,頂禮升座,發聲唱題,異香氤氲滿房宇,及入文,天上作樂,雨四種華,樂則嘹亮振空,華則芬霏滿地,誦訖下座,華樂方歇,遠接足頂禮,流淚謝曰,惠遠臭穢死屍,敢行天日之下,乞暫留賜教。曰非恭所能,諸佛力耳,長揖而去。 高僧傳四集。清澍庵,揚州人,少粗犷,不持戒,為主僧所呵,憤欲報仇。既思潛修以湔恥,乃於所住寺藏經閣,誦大悲咒,閉關三年乃出,神采頓殊,抑抑自下,然不測其所證也。偶於茶社中,聞客析經義,诘難甚苦,師笑所談,皆有佚脫,乃誦所論書,且誦且解,客等駭服,由是以淹博名,或試以绮語小說,亦應聲誦出,乃知師於內外典籍,九流百家,下逮小說,一切文字,不待涉目,無不成誦,競傳神異,號聖僧。時阮文達公元,聞師名,試與語,師酬對如流,文達歎異,謂所證超乎人天之表。見僧嬉戲,歎曰,災害將至,老僧不得見,汝輩將何以脫,示寂逾年,而粵匪陷揚州。 [八]高僧傳二集。周僧實,目重瞳,腋懷鳳卵,道積德崇。一日登樓撞鐘,急命眾僧拈香,曰此刻江南某寺,講堂將崩,壓死千人,各齊念觀世音菩薩以救之,一時佛號,響徹禅林。後江南報至,雲是日揚州講堂聽法者千人,忽聞異香馥郁,梵音經呗,從講堂北門入,南門出。眾駭異,尋聲走出,而堂崩摧,無一傷者。 又唐智顯,常念觀音,有苦辄往救。隋末,川原交陣,顯於陣前持咒,俱隨和散。
[九]高僧傳三集。唐法朗,誦觀音明咒,神效屢彰,高宗妹城陽公主疾笃,藥治無效,召朗設壇誦咒,信宿而安。賜錢帛珍寶甚渥,朗對面施訖,乃賜觀音寺額以居之。 又唐神智,持大悲咒,咒水以救百疾,飲之多差,日給無算,人稱大悲和尚。相國裴休女,為鬼神所著,智咒,七日平復,遂奏請院額,曰大中聖壽。
[十]僧寶傳。宋契嵩,號潛子,首戴觀音像而誦其號,日十萬聲。見大士以甘露灌之,於是世間經書章句,不學而能。著禅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原教論。仁宗嘉其文章道德,賜紫,號明教禅師。韓琦,歐陽修,皆尊禮之。化後茶毗,頂,耳,舌,童真,數珠,俱不壞。頂骨出捨利,紅白晶潔,狀如大菽。有镡津集行世。 江西通志。清僧恆秀,參雲居顯,得契入,十有六年,兀坐如枯樁,行住坐起,大悲咒,行願品,不忘於心。一日見二童持幢幡稽首曰,上士持佛咒無停,應證羅漢果,乃別眾念佛而逝。
[十一]黃永小姗傳。小姗戴溪黃夫人侍女也,母夢吞數珠一粒而孕,稍長,精繡事,好潔,熏香浣衣若弗及。夜從夫人合掌禮大士,閉閣靜坐,不聞語聲。忽遘疾,謂左右曰,夢人持檄召,冉冉蹑雲去,意者其在白華紫竹間乎,遂卒。 高僧傳二集。唐靈睿,居隆寂寺,大風忽起,高聲言曰,睿法師來年十月,往南海大國光明山西阿,觀世音菩薩所受生也。至期,見幡幢菩薩滿寺,睿斂容立終,堅住不倒,扶臥房中,忽起趺坐。
(一)然而乍開慧眼,難禁隔陰之昏。縱得神通,未免出胎之昧。(二)故雲門曾作國王。草堂復為宰相。(三)五祖淪於學士。大成轉作殿元。(四)高談出世,依舊回輪。(五)故盡富羅而作骨,未逾一劫之多。截草木以為籌,難罄受身之數。(六)甚至誤下轉語,墮入野狐。偶動邪心,淪於地獄。(七)從此視人天為客捨,以惡道作常家。(八)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涅槃雲,一失人身,難可追復。言念及此,悲痛奚如。(以下頌弘法證果之結歸。 共四段。 此承上文,言修行人,或參禅雖得智慧,而未斷見思,或誦經咒雖得神通,而未證羅漢者,難出輪回。不出輪回,易於墮落。實大士發心取淨,度人生淨之根由。)
[一]天如或問。教有聲聞出胎之昧,菩薩隔陰之昏。又智者十疑論。師子覺菩薩,願生兜率,見彌勒。及生天後,五欲自娛,在外眷屬,遂不得見彌勒。
[二][三]雲棲匯語。戒禅師為蘇子瞻,青草堂為曾魯公,遜長老為李侍郎,南庵主為陳忠肅,知藏僧為張文定,嚴首座為王龜齡,甚至雁蕩僧為秦桧。而雲門三作國王,遂失神通。戒禅師,名師戒,住五祖寺,人稱五祖戒雲。 西歸直指。明末浙江寧波僧大成,收盞飯供眾,道經飯店史家,辄以飯湊滿。史無子,後妻忽孕,生時親見大成入臥房,造寺問之,成正是日謝世,於是即以大成名之,順治乙未,大魁天下。
[五]安樂集。涅槃經說,取三千大千世界草木,截為四寸籌,以數一劫之中所受身父母頭數,猶自不澌。又雲一劫中所飲母乳多於四大海水。又雲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毗富羅山。
[六]傳燈錄。唐百丈海和尚上堂,有老人隨眾聽法,眾退,丈問老人何人,曰某非人,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學人問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答雲不落因果,由此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丈令來日上堂舉問,答雲不昧因果,老人大悟,雲某已脫狐身,敢請依亡僧事例。丈領眾至山後,以杖挑出死狐,火葬之。 楞嚴經。如第四禅,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七]安樂集引經雲,眾生等是流轉,恆處三惡道為常家,人天暫來即去,名為客捨。
[八]清徹悟語錄。有此二語。
(一)縱使得保本來面目,不昧夙世熏修。(二)而斷見惑如斷四十裡之流。證不退須經一萬劫之久。(三)夫多聞慶喜,尚有YIN魔。神通目連,難逃殺業。(四)萬年勸化,須菩提墮入毒龍。多劫修行,捨利弗退於乞眼。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豈虛語哉。(此段言縱不失人身,決難登不退。找足上文之義,勸人求生淨土。)
[二]徹悟語錄。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況思惑乎。若見思二惑,毫發未盡,分段生死,不能出離,此所謂豎出三界,甚難甚難也。 安樂集。修道之身,相續不絕,經一萬劫,始證不退位。一劫之中,受生尚不可知數,況萬劫中,徒受痛燒,若願生淨土,一生取辦,位階不退。與彼萬動修行齊功。諸佛子,何不捨難取易也。
[三]楞嚴經。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YIN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YIN席。YIN躬撫摩,將毀戒體。 阿難,譯雲慶喜,佛弟子中多聞第一。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大目連,巡行地獄,降注大雨,令彼清涼。見外道某,報受大身,五百鐵犁耕舌流血。某謂仁者報我門徒言,我說邪法,墮無間獄,供我本塔,痛苦增劇。目連逢其徒告之,外道怒言,誹謗我師,杖打目連,如捶熟葦。目連神通第一,由前業熟,於神字尚不能憶,況發通也,歸後禮佛說頌,遂般涅槃。
[四]撰集百緣經。佛言,有比丘常行勸化,一萬歲中,將諸比丘,處處供養。偶出惡口,謂僧很戾,似毒龍,遂五百世墮毒龍身,今須菩提是。由宿習氣,瞋恚不息,幸遇世尊,忏悔得道。 又馬鳴菩薩,自敘三生行菩薩行,四生修忍辱行,過五百生,因生瞋墮蛇身,受大苦。 安樂集。捨利弗,修菩薩行,已六十劫。逢惡人乞眼因緣,遂即退轉。天如曰,身子證六心,猶退落五道,況悠悠者乎。
(一)蓋處五濁惡世,不離八苦煎心。(二)韶華易逝,每傷壯不如人。糊口維艱,又有饑來驅我。(三)漫漫長夜,既佛道之難聞。藐藐微躬,復病魔之肆虐。(四)發心出世,必交谪於室人。訪道參禅,每盲引於惡友。(五)不有徑路修行,安免火宅長住耶。(六)必也壽命無量,離老大之傷悲。衣食自然,免往來之熙攘。(七)法音流布,常宣木铎之聲。相好莊嚴,同具金剛之體。(八)不聞環钏,犯斷染污。常在鈞陶,會皆上善。(九)永離造惡之因。自獲證真之果。然則不歸淨土,而奚歸乎。(此以娑婆之苦,安養之樂,兩兩對照,動人欣厭之心。楊次公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厭濁,實斷愛之根本。欣淨,乃一念之方便也。)
[一]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二]左傳。燭之武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又鄭莊公曰,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四方。 杜甫詩。饑來驅我出門去。
[三]寧戚飯牛歌。長夜漫漫何時旦。 無量壽經。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四]詩經。室人交遍谪我。 永嘉證道歌。尋師訪道為參禅。
[五]善導詩。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六]無量壽經。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如是。 岳武穆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無量壽經。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 又無量壽國,衣服飲食,華香璎珞,缯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捨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 史記貨殖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七]無量壽經。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 論語。天將以夫子為木铎。周禮注,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铎以警眾。 無量壽經。第三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一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八]涅槃經。於壁障外,聞女人璎珞環钏諸聲,心生愛著,是為毀破淨戒。 菩薩戒經。有是犯染污,非犯染污,等條。 彌陀經。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九]妙葉雲,六祖謂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國,此極言人不可造罪,非西方果有造罪人也。如六祖雲,心不淨佛即凡夫,豈果有不淨之佛,復為凡夫耶。又智者安樂兜率之比較曰,兜率天宮,無水鳥樹林,風聲樂響,使聞者念佛,發菩提心。又有女人,長愛欲之心。不如彌陀淨土,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使人念佛發菩提心。又無女人二乘,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
(一)況安樂無逾於生淨,而簡易莫過於持名。(二)既不擇乎智愚,更無拘乎久暫。(三)一念相應,隨願往生。(四)以帶業之凡夫,得橫超於聖位。(五)誠如來之勝異方便,大士之徹骨慈悲也。(六)故現居此界,自甘塵土坌身。攝受眾生,願放屠刀成佛。(七)爰舉先正之典型,庸作後生之軌范。(八)六門順敘,實互攝而靡遺。一路涅槃,願未來之無惑耳。(此承上文而頌念佛法門至簡易,亦至圓頓,故大士塵剎現身,無非攝念佛人,生於淨土耳。後二聯為攝生六門之總冒。六門之前三為因,後三為果,而因必有果,果必有因,實不可劃分,但行文必有次序,故順列之,特以互攝靡遺句點醒焉。)
[一]周安士有西方十種勝圖,文繁,不具載。
[二]蓮池有普勸念佛二十句,亦不具引。 [三]無量壽經。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四]觀經。九品往生中,下三輩,皆是造業凡夫,臨終稱佛名,得生佛國。 淨土或問。引那先經,大石置諸船上,石不沒水之喻。石喻惡業,船喻佛力,故有帶業往生之說。 龍樹婆沙論。修行有難行道,易行道。難行道,如跛人步行,日只數裡,謂自力也。易行道,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行四天下,謂他力也。仗自力,為豎出三界,所謂從初發心住,修行滿一萬劫,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仗他力,為橫出三界,所謂信彌陀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而得往生。
[五]起信論。初學菩薩,住此世界,或值寒熱饑馑等苦,或見眾生三毒所纏,習行惡法,心生怯弱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專念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願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永不退轉。 守護國界經。菩薩悲心,如割脂肉。如來大悲,深徹骨髓。
[六]無量壽經。觀音勢至二菩薩,現居此界,攝念佛人,生彼佛國。 法華經,長者將欲誘引其子,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 涅槃經。屠兒廣額,賢劫之中,而成正覺。
[七]楞嚴經。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又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
△五攝生。內分六。初至誠,二深信,三發願,四得驗,五接引,六瑞應。 前三,本觀經。而起信論之正直心,深重心,大悲心,與此正同。(此依唐譯)
曰至誠。(一)則有大悲習定,法宗九載輸誠。苦行焚修,明證三年不寐。(二)齒延精進,聽夢誦之琅琅。元禮正觀,泯玄功之汩汩。(三)孫良廿載,日課佛以萬聲。思照卅年,常系念於三聖。(四)左伸造像,夢感偉人。宋滿設齋,空騰化佛。(五)禮佛百萬余拜,從雅心殷。刺血二十七年,祖南骨立。(六)吳君燃臂,作四字之求生。柳氏割肱,得三業之清淨。(七)發心燃指,頓空萬镒之身。畫像寫經,竟枯坦如之血。(八)弘道六時,想成淨境。一心百叩,終現祥光。(九)誠心忏悔,妙德唯流淚無言。設像作觀,印婦乃絕粒以待。(十)血畫千片,貞女寶池化生。飲水四旬,朱氏金蓮托質。(十一)歎姜思之精進,早斷恩情。贊廣洲之書持,更敦孝弟。(十二)是皆聞名悲喜,有豎毛出淚之誠。誓度死生,懷履薄臨深之懼。(十三)既行止之勿違,自功德之無量。(十四)永無曲相,上同如來之出離。死盡偷心,故得菩薩之接引。此大士攝生者一也。
[一]淨土聖賢錄。宋法宗,修大悲三昧,歷九載,有祈必應。旋建淨土道場,刻西方三聖像,燃五指供佛。微疾,夢三聖來迎,沐浴更衣逝。 又明會稽明證,遇龐眉僧,囑先行苦行。證日學楞嚴咒,只誦一字,夜禮觀音,徹曉不寐。三年咒畢,身若換骨,夙慧頓開。
[二]聖賢錄。清張齒延,日持大悲咒佛號,回向生西。書普門品,刊印散施,夢吞蓮華,益精進,發願誦普門品一萬二千遍。雖熟睡中,誦聲琅琅也。忽痰湧塞喉,舉手掐數珠,目上矚而逝 。 又清范元禮,父母有疾,均割股。初學導引,後專心淨土,尤精觀想。曾勸母想觀音,臨終言,菩薩接引,到勝妙處。元禮為百日念佛期,靜息間,壯歲玄功忽現,覺天地之氣,汩汩從口鼻入,與元氣和合,輕安不可言喻。復有嬰兒數寸,由頂出入。遂時時覺照,魔境乃滅。復勸沈妪念佛,得生西方,己亦自知時至,念佛而逝。
[三]聖賢錄。宋孫良,受菩薩戒,日課佛名萬聲,二十年不辍。臨終望空合掌曰,世尊菩薩,已荷降臨,退坐而化。 又宋思照,刺血書法華經,修念佛三昧,刻三聖像,四更即起唱佛,系念三聖,凡三十年。一日語徒曰,夜夢三聖來,金身丈六,此往生兆也。唱佛而化。
[四]聖賢錄。宋左伸,嚴奉戒律,造三聖像,旦夕虔誦,求生淨土,誦法華三千四百部。夢三偉人立江皋,召伸登舟,瞥然西邁。伸知往生有期,後見佛光而化。 又隋宋滿,念佛以豆記數,滿三十石。設齋供佛,三聖化作三僧乞食,食已,香華布空,飛騰而去。未久,滿面西坐脫。
[五]聖賢錄。宋從雅,禮釋迦三十萬拜,彌陀百萬拜,佛號五千萬聲,期生淨土。逝時,天樂鳴空,室有異香,三聖來迎。 又宋祖南,刺血書彌陀經五百卷,金剛經一百卷,法華十部,共血書廿七年,血干骨立,念佛不絕。一日趺坐,三聖來迎而化。
[六]聖賢錄。清吳允升,以念佛持大悲咒,墮水得救,愈精進。燃臂香,作求生西方四字。啟念佛會,勸化極眾。新西方殿,並丈六像,感勢至放光。臨終見無數菩薩經行於前而化。 因果實錄。林嗣麒回生雲,有善女人柳氏殁,至冥,主者查籍雲,割肱救姑,布施齋僧,修橋路,善舉極多。身口意業,無絲毫過犯。常念普門品,茹觀音齋五十余年。此當生西方淨土,請金童玉女幢幡寶蓋,送往西方。本司亦備鼓樂香華,仙禽護送。
[七]聖賢錄。清錢萬镒,一子病瘵,勸念佛終。又勸母長齋念佛。自患咯血,念佛加勵,徹夜不睡。人問疲乏否,曰利其不能睡,得多念佛。忽神識瞀亂,大懼,合掌枕上,令燃指。其戚謝鳳梧,謂發此願,與燃指同。不如一意西方,遂猛勵念佛,神志安定,復得助緣者,數日夜佛聲相續。忽見西方三聖,光明相好,立於前。欲湧身入金台,曰汝身未淨,即香湯沐浴,三聖現前如故。曰,吾已神游淨土,見無數蓮華,吾坐其中,樂不可言。又指身曰,此非我身,遂逝。 又明顧坦如,皈依蓮池,受菩薩戒,母病,醫藥罔效,誦觀音名而愈。後十二年,母復病,刲股不救。遂茹淡,刺指血書圓覺,法華,十六觀,金剛,報恩等經,又血畫佛觀音像,皆精妙。久之,血枯,沐浴更衣逝。[八]高僧傳四集。明弘道,參禅得徹,六時禮大悲像,求生淨土。示疾,謂徒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緣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當處顯現,吾修念佛三昧,以此為准則,遂逝。 又清一心,專志修淨,禮彌陀觀音,每日百叩,如是廿七年。示疾,謂弟子曰,吾生淨土日近,後西方現祥光而逝。
[九]聖賢錄。清朱氏妙德,長齋念佛,貧極乏食,代人誦大悲咒,博資度日。病劇,表妹立德視之,曰人言姊精進,吾謂姊心尚未切,朱涕泣忏悔。自後問之,皆不答,手唯合掌,眼唯流淚。半夜忽笑曰,三聖至矣,念佛數十聲而寂。 靈感賦。明釋西印,俗姓劉,其婦專念觀音,設像觀想,絕粒以待。舉家見房中白光照耀,安然而逝。
[十]靈感賦。宋四明貞女淨心,刺血畫三聖像於羅木板,凡千片施人。並題雲,願所修淨業,速獲成就,化生蓮沼,後佛迎而化。 聖賢錄。宋朱氏,持佛名三十年,後絕粒飲水,閱四旬。夢三比丘手執蓮華,謂吾先為汝種此華,今當開,故來迓汝,念佛而化。
[十一]靈感賦。清吳姜思,曹姓婦也,孝舅姑,年三十余,與夫各寢,誦經印送,精進數十年。忽見三聖來迎,幡蓋香華,天樂布滿,隨佛往生。 又太倉項廣洲,齋戒奉佛,禮華嚴法華般若諸經。手書無量壽經,普門品,齋僧布施,尤笃孝弟,數珠不離手。後見二童來迎,念佛逝。
[十二]無量清淨覺經。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也。 大彌陀經。譯為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慈心喜悅,志意清淨,毛發聳然,淚即出者。皆前世嘗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常為菩薩,固非凡人。 論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十三]華嚴入法界品。如諸菩薩,與誠願語行止無違,無量功德因之出生。
[十四]楞嚴經。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彌陀要解。死盡偷心,寶此一行。
曰深信。(一)則有同住實際,慈雲請佛證明。十念功成,明瞻不愁遲暮。(二)疾蠲蒙潤,專修三昧之王。辯賜永明,決定萬人之去。(三)慧亨作偈,持定生之決心。用欽示人,極出家之能事。(四)念佛不惜身命,孺子可嘉。淨土只在堂邊,翁兒堪睹。(五)看孺人之手段,撒手便行。除弟子之疑懷,坦胸以驗。(六)節婦愈疾而益虔。盲母得明而不辍。(七)茂師定四更歸去。善女決重九當行。(八)苦海顧妻,喜三日之能出。病身王女,先一月而來迎。(九)雁過影沉,往原非往。神游光照,生則定生。(十)蓋由淨念相繼,絕無間斷之時。故能劫火洞然,直達莊嚴之域。(十一)更有慧延求示,感大師之西來。張婦懷疑,指家人之生處。(十二)不惟自信於生前,更且誨人於身後。(十三)至若造罪雄俊,竟得寶台。事酒惟恭,更來伎樂。(十四)雖非丑婦所能效颦,益見信心之能作佛。故大悲經雲,惟除疑者,隨願往生。此大士攝生者二也。
[一]淨土聖賢錄。宋遵式,賜號慈雲,見觀音灌以甘露,慧辯無礙。臨終請觀音像,炷香祝雲,我觀觀世音,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十方諸佛,同住實際。願受我一炷香,諸佛證明,往生安養。或叩其所歸,曰寂光淨土。 又唐明瞻,貞觀中,入內殿,坐御床,廣論明君御世,慈護為先。太宗悅,诏天下年三月六,普斷屠殺。晚歲修淨,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乎。臨終謂佛來,既謂二菩薩至,吾於觀經成就第十二觀,今見善相,當逝矣。
[二]聖賢錄。元蒙潤,出家,禮伽藍神像皆僕。苦學得疾,修請觀音忏,獲靈應,疾愈而心倍明利。修大悲忏,亦得瑞應。後專修念佛三昧,預知時至,稱佛而逝。 又宋永明壽禅師,禅淨兼修,定中見觀音甘露灌其口,獲大辯才,作四料簡。有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聖賢錄。宋慧亨,建寶閣,立三聖像,最稱殊特。有江自任者,夢寶座從空下雲,亨律師當升此座。臨終偈雲,彌陀口口稱,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決定生安養。 又宋用欽,依大智學律,聞大智示眾曰,生宏毗尼,死歸安養,出家學道,能事斯畢。即標心淨土,日課佛三萬。嘗神游淨土,見佛大士,種種異相,曰吾明日行矣,合掌向西而化。[四]聖賢錄。明孫叔子,斷葷血,念佛勤苦,不惜身命。俄見兩比丘持蓮華立前曰,孺子善哉,一心淨土,復見化人誦金剛經。瞿然起坐曰,彌陀觀音皆來迎我,遂寂。 又石晉張抗,官翰林學士,課大悲咒十萬遍,求生西方。寢疾,謂人曰,西方淨土,只在堂屋西邊,翁兒在蓮池邊金沙地上,禮拜嬉戲。翁兒,即抗孫,早亡者也。
[五]聖賢錄。清張秩斯,婦楊氏,病重,瞑目,見大士謂曰,蓮華種子,已有半功,其半看汝手段。問從何處著力,曰撒手便行,即合掌唱佛逝。 又宋思照,日誦蓮經二部,兼持佛名。一日謂弟子曰,夜見佛菩薩同來接引,弟子謂,恐魔試,奈何,曰後視吾胸以驗。化後,胸有文,紅潤如蓮華。
[六]聖賢錄。清錢節婦,許照妻,幼以母疾,日誦佛千聲,疾得愈,事佛益虔。既寡,念金剛經,回向生西,夢觀音菩薩現身接引,念佛逝。 又宋梁媪,少盲,持彌陀經三年,兩目忽明,乃持佛名不辍。一日見空中幡蓋下臨,佛及二菩薩同來接引,遂化。
[七]聖賢錄。昌茂,出家南海積善堂,勤修淨土。患胃疾,曰菩薩至,吾四更時去矣,念佛逝。 又清王荊石女,長齋受戒,朝夕禮大士像,焚修五年,預言重九當行,屆期,結印卓立而逝。
[八]種蓮集。清顧淦婦,錢蘭貞,遘疾,誦觀音聖號得愈,遂歸心淨土。每夜焚香誦大士號,道光廿九年十月八日,曰苦海茫茫,三日可出矣。初十晨曰,今日決定往生矣,仍持大士號,頃之,忽稱佛而逝。 聖賢錄。清王氏女,常熟人,素持白衣咒,及觀音聖號,得瘵疾,告母曰,兒應八月中謝世,因疾苦,求菩薩,已許先一月迎我矣,母弗信。及期,曰菩薩來矣,母疑為祟,以刀揮之。女奪刀曰,嘻,菩薩也,速拜,尚不汝罪,母拜起,而女已逝。
[九]聖賢錄。宋智廉,禅淨兼修,一日別眾曰,我定中見三聖說法。佛言諸善人,當起大信心,修諸善法,來生我國,我今往生必矣。書偈曰,雁過長空,影沉寒水,無滅無生,蓮華國裡。向西而化。 又唐啟芳,神游淨土,見彌陀佛,坐最大蓮華,光明映照。芳作禮問曰,眾生念佛,得生此否,佛曰,勿疑,定生我國。
[十]楞嚴經。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華嚴行願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無量壽經。於一晝夜,思惟彼剎,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十一]聖賢錄。智者大師入寂,弟子慧延,欲知師生處,寫法華經求冥示。夜夢師從觀音西來,謂曰疑心遣否。 又張齒延,逝後,人謂決生西方,其妻不信,祝以夢告。夜夢人謂曰,汝家中人,已越十萬億佛土矣。不解何謂,問諸人,始知生西明驗。
[十二]聖賢錄。唐雄俊,常持佛名,無戒行,暴亡,入冥,主者命付地獄。俊呼曰,觀經言,造五逆罪,臨終十念,即得往生,俊雖造罪,不至五逆,念佛之功,合生淨土。不然,三世諸佛,即成妄語。遂合掌念佛,寶台忽現,乘空西去。 又惟恭,常事酒博,暇則誦經,期生安養。常曰,我雖有罪,然仰賴佛力,十念往生,豈復墮惡道耶。一日恭病,有見數少年手執樂器,問所從來,曰西方來,迎恭上人。一人懷出蓮華,有異光,望寺而馳,恭遂卒。
[十四]莊子。西施病心而颦,丑婦美之,亦捧心而颦。富者見之,閉門不出,貧人挈妻子而去之。 華嚴賢首品。信能超出眾魔路,示現無上解脫道。又雲,信能示現一切佛,信能必到如來地。
曰發願。(一)則有名高蓮社,隨初祖者百廿三人。院記報恩,學彌陀之四十八願。(二)頂摩自覺,利物為先。水灑願登,誨人不倦。(三)兆榮化眾,罄家產而售棺。法雲奉親,邀佛光之照室。(四)繡成經像,如一廣利群生。空現舟車,陸氏普度物命。(五)此皆修行功德,不貪著於自身。隨順菩提,必攝取乎大眾。(六)具此廣大心願,是真供養如來。(共二段 此頌大願度生)
[一]淨土聖賢錄。晉慧遠,居東林,鑿池種蓮,刻木蓮,令隨波開合,分晝夜,為行道之節。既而缁素至者,百廿三人,師曰,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乃造西方三聖像,立蓮社,令劉遺民著發願文,王喬之等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師序曰,三昧之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後人尊為蓮宗初祖。 又元明本,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禅師。作懷淨土詩百八首,並報恩院記,贊揚淨土。於佛誕日,在觀音菩薩像前,發四十八願。後作偈逝,白虹貫於山顛,貌如生。 又清實賢,字省庵,亦發四十八願,並作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眾,後人尊為蓮宗九祖。砠 [二]高僧傳三集。唐自覺,發願身長隨大悲菩薩,又願造大悲像寺,用赤金鑄觀音像,高四十九尺,寺亦成。壇前誦念,夜三更,見金光二道,佛從中下,觀音勢至左右隨之。佛垂金臂,摩覺頂曰,守願勿易,利物為先,寶池生處,孰不如願。 種蓮集。清思岸,字願登,日持佛名六萬,平生所作功德,悉回向淨土。以積勞成疾,子迎養於家。光緒十五年九月,令僧起七,曰十八日是我往生之期。瞑目久之,謂人曰,觀音大士,水灑我頂。佛令我回告眾人,專精念佛,他日淨土相見。 [三]聖賢錄。清鄭兆榮,幼即茹齋,好善,捐萬金濟貧,回向淨土。晚年將久備桫枋壽木售人,懷數珠及錢,往貧裡勸念佛。隆冬遇號寒者,解衣衣人不惜也。嘉慶間,自知時至,謂來眾曰,為我念佛,菩薩降臨矣,眾聞異香而化。 梁法雲十歲,即登座說法,念母年邁,謝事歸養。母疾,為誦彌陀經,放光照室,母怡然逝。夢語雲曰,賴子念佛力,今已往生。人欽其道,兼重其孝,後亦三聖迎歸。
[四]聖賢錄。宋朱氏如一,以黃絹寫法華經,繡以碧絨,又繡彌陀觀音聖像。又刊圖勸人念佛,所化至二十萬人,示微疾,右脅而逝。 又清張季思,妻陸氏,年十七,即長齋念佛,且誦大悲咒,回向西方。見殺物命者,即發願救度。康熙中,空中見輿舟西往,肩運者皆僧,不三日念佛而脫。
[五]往生論。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同生安樂佛國。 又曰,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依慈悲門,拔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依方便門,憐愍眾生,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遠離三種菩提相違法,得隨順菩提法。
[六]行願品。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又雲,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一)至於道昂志決,不隨兜率來迎。懷玉品高,更卻銀台接引。(二)像繪惟岸,任憑童子之隨。經寫善榮,卒赴宣公之約。(三)瑩珂痛悔,得濁世之早離。明證加勤,喜紅塵之不到。(四)顯超弟子,懇留十有五年。春華友人,訣別再遲兩日。(五)辯才焚指,應念得睹光明。芳果折枝,七日更教鮮翠。(六)余杭張老,夫婦偕行。汶州沙彌,長幼共化。(七)為孫忠而久駐,孺子齊瞻。許姚氏以少留,范婆並見。(八)沈妻祝願,現佛像之莊嚴。王女孝心,消母身之臭穢。(九)莫不有求必應,如願相償。(十)夫像前戲祝,終得為威武之將軍。況心出至誠,何慮無蓮華之父母。此大士攝生者三也。(此頌有願必果)
[一]淨土聖賢錄。唐道昂,講華嚴地論,舉掌放光,明照堂宇,眾驚異。昂曰,此光手中恆有,何足怪耶。平時志結西方,願生安養。後知時至,升高座,忽見天眾缤紛,管弦嘹亮,告眾曰,此兜率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所願也。常祈生淨土,如何願不果遂耶。言訖,天樂旋滅,西方香華伎樂,如雲湧至,三聖來迎而逝。 又唐懷玉,誦彌陀經三十萬遍,日課佛五萬聲,一日見西方聖像,數若恆沙,一人擎銀台來迎,玉曰,吾誓取金台,何為不得,聖像遂隱。玉倍加精進,聞空中雲,頭已有光暈矣,請趺坐結印俟佛來。越三日,異光滿室,香氣盈空,佛及二菩薩身紫金色,共御金剛台來迎,玉含笑而逝。
[二]聖賢錄。唐惟岸,一日見觀音勢至現空中,岸頂禮曰,幸以肉眼,得睹聖容,所恨後世無傳,乃召畫工,無能畫者,忽二人來願畫,畫畢不見。岸謂眾曰,吾往生,誰偕行。小童曰,願隨。沐浴更衣,念佛而化。岸曰,小子先我行耶。作偈贊像,念佛逝。 又宋了宣,善榮,相善。榮金書諸經,宣助成之,二人結誓往生,一日宣曰,歸期已迫,重會淨土。榮曰,正欲見君作略,宣作偈化。三年後,榮令眾宣佛,曰我赴宣公之約。
[三]聖賢錄。宋瑩珂,酒炙無擇,忽念將墮惡道,因絕食念佛。夢佛大士告曰,汝壽尚有十年,當自勉。珂曰,閻浮濁惡,易失正念,願早生安養,承事聖眾。佛言,汝志如是,後三日迎汝。至期,曰佛及聖眾俱至,遂化。 又明明證,一日不怿,曰一生求生淨土,豈將墮紅塵耶。更加勤誦三年,笑曰,今不到紅塵矣。端坐念佛,誦觀音勢至清淨大即閉口,眾聞空中朗誦海眾菩薩,異香馥然。
[四]聖賢錄。宋顯超,病中見佛菩薩來迎,蓮華遍滿,技樂雜奏。弟子哀懇住世,救苦眾生,淨相漸沒。復住十五年,再聞天樂異香,佛及聖眾並現空中,遂化。 又清謝春華,以念佛愈蠱脹,信心益切,凡佛會無不預。光緒十五年四月廿六日,夢見西方三聖,知往生兆。謂姚明齋雲,廿八我當西去,可來念佛相助。曰此日不暇。廿九可否。曰亦無暇,再遲一日來送行。至期,含笑逝,異香數日不散。
[五]聖賢錄。宋元淨,賜號辯才,焚指供佛,左三右二,祈觀音放光,光隨現。 淨土論,唐啟芳,圓果,貞觀間,共結一夏念佛期。取一楊枝,著觀音手中,誓雲,若我念佛得往生者,願楊枝七日不萎,至期,益鮮翠。
[六]聖賢錄。清余杭張老夫婦,茹齋,虔事觀音,笃志念佛,預造兩龛,一日各沐浴更衣,入龛念佛,同逝。 又隋汶州二沙彌同念佛,長者生淨,白佛言,有小沙彌同參,亦得生否。佛言,由彼勸汝,汝方發心,汝可歸,三載同來。至期,三聖來迎,大地震動,天華飄舞,長幼同化。
[七]聖賢錄。宋孫忠,鑿池種蓮,上建閣,造像皈依。見三聖現空,即白言,願佛少駐,使我二子同瞻,佛駐良久。一夕結印化,空中異香天樂。後二子亦念佛逝。 又姚婆與范婆善,范勸念佛,臨終佛現空中,二菩薩左右侍,姚求佛少駐,與范別。及范至,佛猶俨然,姚立化。
[八]聖賢錄。明沈郊春,婦費氏,供三世佛像,及檀香大士,日念佛千聲。崇祯時,奉大士居婿家,供香必祝,直達佛所。忽香氣繞樓數日,粉牆上現三世佛像,莊嚴精妙,瞻禮者眾,或以淨巾擦之,色愈光明。忽返故居,午刻,曰佛來矣,遂逝。 又宋王氏女,日誦彌陀觀音金剛經。母亡,流血,女曰,若我孝心真實,願母體不臭穢。誓已,血止,亦無穢氣。
[十]高僧傳三集。唐鑒空,未出家前,境遇困苦,至杭州,遇一梵僧,出大棗食之,頓悟前生,問同侶之悟法師安在。梵僧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大願乎,若不證菩提,願為赳赳武臣,今已得大將軍矣。 請觀音經。蓮華化生為父母。
曰得驗。(一)則有三瞻聖相,神運標名。同聽法華,靈山未散。(二)蓮台行樹,輝映慧成。天冠寶瓶,光昭法智。(三)啟芳圓果,同為蓮沼之游。真清慧才,並受戒香之記。(四)精進菩薩,地再現乎琉璃。五會法師,身兩登於金窟。(五)邦華榮祖,置身常在光明。睎湛憨山,隨意得瞻相好。(六)慈雲元淨,迸捨利於眉間。大善行童,吞數珠於口內。(七)華授陶氏,佛立經函。庚夢周妻,蓮開煙蕊。(八)誠感悟通之夢,雲湧舟來。欣看妙圓之燈,佛臨葉上。(九)浩象入定,舟泛蓮池。楚石安禅,心冥佛境。(十)侍女刻苦,忽成天眼之通。邵媪精誠,亦睹西方之勝。(十一)唐公窗外,佛坐神山。廉氏樓中,像生捨利。(十二)是蓋淨心功極,已漸破乎色陰。凝想日深,故得化成善境也。(十三)顧或謂三心圓發,即一念橫超。(十四)既自信其往生,更何求乎近驗。(十五)得毋信自性之不真,取如來以求實乎。(十六)不知天如求驗,實驽骀之警鞭。法照示人,亦見聞之毒鼓。(十七)不作聖解,無患魔邪。(十八)況此為欣厭之想成,亦即是接引之公據。此大士攝生者四也。
[一]淨土聖賢錄。遠公居廬山三十年,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見聖相。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見彌陀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侍左右。水流光明,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來安慰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如期而寂。又廬山志。遠公將適羅浮,宿廬山,感山神托夢,徘徊登覽,無足廬者。一夕雷雨晦暝,山水暴至,向之中流,化為平陵,華木羅列其上。太守桓伊,因建佛殿,名為神運。 又隋智者大師,詣大蘇山,禮慧思禅師。思一見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乃修法華三昧,身心豁然,見與思師,同在靈鹫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著十疑論,提倡淨土,厥功最巨。
[二]聖賢錄。隋慧成,依南岳思禅師,令入觀音法華等三昧,以消宿障。三年,得解眾生語言三昧,每入定,常見淨土蓮台寶樹。滅之夕,人夢成坐蓮台西去。 又隋法智,於國清寺念佛,感觀音勢至現身,又感天冠寶瓶,光映其身。
[三]高僧傳三集。唐啟芳圓果,於觀想中,覺身臨寶池,見觀音勢至坐大蓮華,有千萬蓮華,彌滿其間,彌陀坐最大蓮華,光明映照。又夢大池內,有大寶帳,乃飛入其中,有僧曰,但專念佛,並生此也。又見觀音垂腳坐,芳果奉足頂禮焉。 聖賢錄。明真清,持觀經,及梵網心地品。一夕夢琳宮绮麗,寶樹參差,見彌陀觀音勢至,方展拜間,旁有沙彌授一牌,書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生也。絕粒而逝,顏色紅潤如生,茶毗香氣充郁。 又宋慧才,持大悲咒,夢至寶閣,人告雲,中品汝所生也。臨終作偈贊佛,曰,吾生淨土決矣,遂寂。
[四]聖賢錄。唐大行,修普賢忏,感大士現身。晚歲持誦彌陀經,睹琉璃地上佛及大士現身。後一年復睹琉璃地,乃曰,安養期至,右脅而終,賜號常精進菩薩。 又唐法照,初於粥缽中,見大聖竹林寺。後至五台,善財引入,金地寶樹,以為莊嚴。文殊普賢,據師子座,萬眾圍繞,而為說法。同舒金臂,摩照頂曰,願疾成佛,無過念佛。又同眾詣金剛窟,照忽見廣大莊嚴,淨琉璃宮殿,文殊普賢,俱在一處。復獨詣窟,佛陀波利,引入金剛般若寺,異寶莊嚴,光明閃爍。照於是笃志念佛,見波利謂汝華已就,三年開矣,至期,別眾逝。照開五會念佛道場,故稱五會法師。
[五]聖賢錄。明楊嘉炜,字邦華,臨終曰,青蓮華現前,非淨土境乎。命息燭曰,吾常在光明中。 又清馬榮祖,長齋修淨,夢空中湧出壽字,不可算數,光明爛然。後病作,雲三聖現前,為我說法,我常在大光明中。明日又雲,菩薩以淨水沐我,洗我宿垢,頓獲清涼。過二日,曰佛來迎我,遂逝。 又宋睎湛,建彌陀殿,修淨業。久之,常見三聖相。 又明德清,號憨山,一夕夢彌陀現身虛空,光相分明,自此聖相炳然,時時在目。
[六]聖賢錄。宋元淨,就學於慈雲,後主慈雲講席,精修淨土,未嘗暫歇。一日眉間有光如螢,攬之,得捨利數粒,後臥處常有捨利。將終曰,吾淨業已成,所欲遂矣,遂化。 又宋大善寺行童,夢婦人持數珠,令開口,即投入口中。其師謂此勢至授汝念佛三昧也。數日後,童見觀音勢至持華座與之,曰七日乘此來生淨土,至期,曰菩薩來矣,遂化。
[七]聖賢錄。宋陶十六娘,持普門品,夢白衣大士,以蓮華啖之,心神瑩徹。一夕室中放光如晝,阿彌陀佛現身立經函上,由是誦益虔。經卷上捨利迸出,積至合余。 又明周薛氏,母夢長庚入懷而生,專修淨業。供觀音大士,香煙吐蕊,結成蓮華。自知時至,念佛化,家人聞蓮華香。
[八]聖賢錄。清沈悟通,受菩薩戒念佛,矢願生西。一夕夢觀音大士坐舟中,莊嚴奇妙,有五色雲湧舟西來。醒而念佛益銳,用力過猛,疾遂劇。四月八日謂人曰,今日佛誕,吾行矣,復厲聲稱佛來接引而逝。 又清朱妙圓,與女立修,侄女妙德,同長齋念佛。一夕,妙圓佛堂內燈華,結成荷葉一片,葉上立佛一尊,三人同見之。臨終謂女曰,汝誦佛號,吾聞聲運想可也。季子泣曰,兒等罔極未報,母何忍捨去,笑曰,吾修淨業,塵事毫不系心。隨眾默誦佛,忽曰,佛來矣,有白光一道,徐向西去。
[九]聖賢錄。唐高浩象,誦無量壽經,覺身泛蓮池,金容映徹,後見觀音勢至來迎而化。 又明梵琦,字楚石,參禅得悟,而念佛未嘗懈。日趺坐觀蓮華,見如來相好莊嚴坐其上,白毫放光,照見樓台池沼,行樹欄[木+盾],眾寶間錯,水鳥天樂,演苦空無我之法。觀音勢至立左右,清淨海眾圍繞。從定而起,返觀觀者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後謂人曰,我去矣,問去何之,曰西方。
[十]聖賢錄。宋呂宏妻吳氏,笃志清修,有侍女二,一好禅,一奉戒刻苦念佛,常終日不食,但飲吳氏所咒觀音淨水。一日忽見金蓮華上,雙趺隱隱,漸見膝,見身,既而頭面悉現,相好具足,中阿彌陀佛,左右觀音勢至。已而宮殿樹林,皎若指掌,清淨男子,經行其際。如是三年,瞬息不隔。或問聞說法否,曰我得天眼,未得天耳。後自知時至,化去。 又清邵媪,念佛精進,道光間,暗室面西,忽心開,見西方勝境。後又睹菩薩金像,晃耀心目,逝後面如生。
[十一]聖賢錄。明唐時,參蓮池,受念佛法門。諸眷屬皆能覆誦普門品金剛經,夜共集大士前回向。常言修淨宜穿衣吃飯,常在觀中。或神游蓮海,華中禮佛,或坐瞻寶剎,佛光照身,淨想既成,不生何待。一日推窗,見大海中湧一山,佛坐其上,光明四徹,牆壁林木,悉空不現,臨終現瑞相逝。 靈感賦。宋廉中大夫恭人,繡丈六彌陀像,捨利現樓中,臨終三聖來迎。 又宋鐘離夫人,刻四寸八分檀香佛像,頂戴行道,其像眉間,迸出捨利,後亦三聖迎逝。
[十二]楞嚴經。淨心功極,忽見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名善境界。
[十三]宋元照贊。三心圓發,一志西馳。 靈峰雲,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 無量壽經。橫截五惡趣,升道無窮極。
[十五]楞嚴經。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十六]天如或問。古人有三痛策,一報恩,二決志,三求驗。 印光文鈔。念佛以專精為主,心果得一,自有感通。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而天如之求驗者,正以全無感通,恐是專精未至,故雲驽駘警鞭。求字,單向自己工夫上求,毋向外馳求,則得之矣。 高僧傳三集。法照雖歷睹靈異,而未語人。一梵僧謂曰,汝所見台山境界,胡不傳示世人。照曰,非敢秘密聖道,恐生疑謗耳。梵僧曰,大聖文殊,現在此山,尚招人謗。汝何惜焉,但以所見告眾,使人發菩提心,作毒鼓緣耳,照乃錄所見傳世。
[十七]楞嚴經。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十八]蘇東坡,奉彌陀佛像南行,曰此轼往生公據也。
曰接引。(一)則有徹悟稱名,遞見一分之相好。嘉炜作禮,雙瞻千丈之金身。(二)佛迎僧炫,授導師之香衣。僧引彥通,登毗盧之樓閣。(三)物如滿月,示接引於劉君。粒計數珠,指歸期於李母。(四)慧命同瞻乎三聖。有基示夢於眾人。(五)了然時至,示以雙龍。法喜神呵,免償一雉。(六)盛媪鄭氏,並賜金台。仲闵槐庭,各登銀座。(七)實修造像,即現千眼之身。佛琦聞香,更見雙童之侍。(八)了義思贊,光騰金寶之台。鐘氏薛妻,目眩蓮華之色。(九)法琳見聖賢鹹集。刳心知感應道交。(十)孟妪現振錫之沙門。張婦見手招之和尚。(十一)倪子買蔬不及。周君絕葷而行。(十二)善益睹淨室光明。王氏歎真身高大。(十三)顧來法信,稽首欣眾聖鹹迎。偕去廣潭,屈指示三果克證。(十四)靜文誨婦,好相見於西方。胡闉待僧,勞久臨之菩薩。(十五)安人得現身示夢。信女則合掌稱名。(十六)迎陶善以蓮華。接午亭於淨土。(十七)蓋彌陀願海,偕大眾以現前。菩薩咒心,作比邱而慰喻。(十八)但貴心能正念,莫愁佛不來迎。此大士攝生者五也。
[一]淨土聖賢錄。清際醒,字徹悟,已明向上,專修淨業。語錄二卷,勸修切至。臨終見幢幡無數,自西來,復過半月,告眾曰,昨見觀音勢至文殊三大士,今復蒙佛親迎,吾去矣。眾稱佛號,悟合掌曰,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結印逝。異香浮空,面如生,茶毗捨利甚眾。 又楊嘉炜,臨終曰,彌陀現千丈身,觀音身與佛等,彌陀經功德不可說不可說,吾已得上品生矣。 [二]聖賢錄。唐僧炫,見綽禅師講觀經,回心念佛。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行列在前,化佛滿空,吾行矣。七日異香不散。 又宋李彥通,為鍛工,後歸心淨土。一日曰,我夢游淨土,見二門扃鎖,遇僧宗利,開門引入,見樓閣中,佛與菩薩,吾去矣,念佛逝。 [三]廣信府志。劉崇慶,持准提咒,室中放白毫光,現大准提相。將逝,惺然見觀音出一物,如滿月,恍示接引之意,遽起誦大悲咒,訖逝。 聖賢錄。明劉道隆母李氏,長齋,供觀音大士,朝夕禮拜,念佛廿五年。夢大士以數珠一串示之,曰數珠,乃汝生淨之期。數之,得五十三,至五月十三日,曰吾今日往西方矣,唱佛而逝。
[四]聖賢錄。隋慧命,參南岳思,深悟玄旨。將終,眾見阿彌陀佛,與大士來迎,西向而去。 又宋有基,勸眾念佛,至萬人。示疾,眾見西方現光,空中奏樂,基曰,西方三聖來也,西向而化。有夢基具威儀往西方者,有夢基坐青蓮華對佛說法者,有夢基得彌陀授記者。
[五]聖賢錄。宋了然,嘗夢泛海,見觀音坐竹林間,以百偈贊之,自是辯才頓發。一夕夢二龍戲空中,一化神人,自空下,出簡示生期。至期,同眾誦彌陀經,至西方世界而化。 又隋法喜,一生行願,回向淨土,從智者行方等三昧。忽一雉索命,有神呵曰,法師當生淨土,豈償汝命,臨終見佛菩薩來迎。
[六]聖賢錄。宋盛媪,持無量壽經,及佛名,一日湯沐面西,問左右,聞磬聲乎,淨土聖眾且至。已而合掌曰,佛菩薩至,金台現前,吾行矣,遂化。 靈感賦。宋錢塘鄭氏,日誦普門品,念佛不辍。臨終聞磬聲,見觀音手執金台,遂寂。 聖賢錄。宋仲闵,一生講光明觀音等經,臨寂,集眾登座,見銀台自西至而化。 又明蔡承植,字槐庭,早年長齋奉佛,後登進士,官太守,禁民間殺牲祀神。晚為念佛會,導諸賣菜傭,回向淨土。及疾,詣佛寺祝發,歸見銀台接引,連稱觀世音菩薩而終。
[七]聖賢錄。明尼成靜,字實修,念佛不辍,勸眾造栴檀千手眼大悲像。後預知時至,語弟子曰,千手眼大悲觀世音來此相接,遂化。 又清尼佛琦,造西方三聖栴檀像高八尺,歲結七為念佛會。將逝前三日,見菩薩現身,兩童子侍,或言聞菊花香,琦曰,此青蓮華香也,念佛而寂。[八]聖賢錄。宋了義,年十五,舉進士。旋出家,念念西方,未嘗間斷。黃檗祥公,夢師來別,曰西歸矣。復見佛菩薩授以金台,越三日,含笑逝。 又宋師贊,年十四,念佛不絕,疾亡復蘇,別父母曰,三聖來,兒當隨行,鄰人見寶台放五色光,向西而沒。 又宋鐘氏,念佛垂二十年,一日謂子曰,西方聖眾遍於虛空,大白蓮華光明普耀,吾行矣,合掌而化。 又唐王氏,薛翁妻,修忏求淨。有疾,益勤懇。見床前赤蓮,大如五斗甕,又見青蓮滿室。彌陀觀音勢至,降臨空中。其孫大興侍側,見佛身高大,出菩薩上,相隱而王氏逝。
[九]聖賢錄。齊法琳,持無量壽觀音二經,誦時辄見一偉貌沙門,屹立在前。寢疾,注念西方,禮忏不息,見諸聖賢皆集,向弟子述所見而卒。 又宋法因,字刳心,冥心淨業,於定中見觀音勢至二菩薩。書偈雲,我與彌陀本無二,二與不二並皆離,我今如此見彌陀,感應道交難思議,結印而化。
[十]聖賢錄。宋孟氏,持佛名三年,令夫報親屬,送我西歸。眾至,共唱佛名,見一沙門,振錫空中,曰汝當往生,俄而幡蓋翩翩,佛菩薩俱至,遂化。 又吳氏,張姓婦,持齋修淨,夢觀音教以跪念。有疾,招僧助念三日,曰空中有和尚招手,僧曰此二大士也,宜一心向往,遂吉祥逝。
[十一]聖賢錄。清倪妪顯真,持齋念佛,村中有觀音像,早晚往禮必誠。後數睹菩薩像,隨示疾,謂子數見菩薩喚我去。子雲菩薩既臨,兒當往城買蔬作供,曰亦好,但恐不及耳。子歸,媪已坐逝。 又明周廷璋,日誦彌陀觀音金剛各一遍。人與語辄笑,谑之,詈辱之亦笑。曰吾不離日用,不涉貪愛,如是而已。清明上冢辭祖回,曰彌陀觀音勢至俱來也。已而曰觀音食我一芋,诏我絕葷五日可行。遂日食一粥一蔬,至期誦經逝,香發於體,貌如生。
[十二]聖賢錄。清陵氏善益,行大悲忏,禮華嚴經再周。晚專誦大悲咒,彌陀佛號,求生西方。一日觀音大士現像,遂示疾,謂女曰,佛光滿室,吾行矣。 又清王氏,常誦普門品,念佛求度。一日見觀音菩薩住空中,遂連稱菩薩高大,語畢而化。
[十三]聖賢錄。宋馮夫人法信,起居動靜,一以西方為歸。一夕語侍者曰,吾已神游淨土,面禮慈尊,觀音左顧,勢至右盼,百千萬億佛子,稽首慶我,得生其國。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觀經所說無別,誦佛而逝。 又明潘氏廣潭,李陽春妻,陽春逝後,現神於潘,登樓啟窗,大聲雲,要修行,要修行。潘禮雲棲習禅,得疾,謂人曰,吾三世梵僧,今且偕大士而西矣,稱佛名不絕口,屈三指而化,肢體輕軟,面如生。
[十四]聖賢錄。宋溫靜文妻,久病,靜文教以念佛,從之,二年不絕口。一日謂夫曰,我見淨土三聖,他日西方相見,遂逝。 又宋胡闉,感疾,清照律師勸念佛,乃大感悟,一心稱名累月,後照至,闉曰,師來何晚,已煩觀音勢至降臨甚久,安然而化。
[十五]一行居集。陳安人,名夢嚴,奉觀音大士,垂三十年。初願來生作僧,為生西地步,彭二林勖以直往西方,遽有省。後於泰通橋拜大士像歸,夢一衣藍老妪,謂汝來年過不得此兩日。及期,臥病,持大悲咒,忽連稱佛名而逝。 靈感賦。正信女,正法居士婦也,幼即長齋,與夫同修淨業。臨終謂夫曰,速扶我起,觀音菩薩來。合掌加額,竭力稱南無觀世音菩薩而化。
[十六]聖賢錄。清陶善,彭希涑妻,念佛不辍。臨終曰,大和尚來,吾去矣。後寂根大士降壇,謂陶氏臨終正念,故感觀音接引,金蓮華現前,到西方七寶世界。 靈感賦。午亭師,專持大悲咒,修大悲忏。逝後有人死而復蘇雲,午亭已生淨土。
[十七]彌陀經。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臨命終時,觀自在菩薩作比丘像,來現其前,歡喜慰喻。
[十八]十往生經。有十正念,隨舉一善,皆得往生之文。 淨土告誡。有臨終三疑,三關。第三謂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接引,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人,切要谛信佛經,勿生疑念。又按淨土聖賢錄發凡雲,向之錄往生者,必著事驗。事驗無聞,遂多阙漏。然不睹其形,願察其影,但自淨心,不生何待。如紫閣,天衣,中峰,天如,妙葉,等尊宿。陳瑩中,馮濟川,諸先輩。密因有在,正果非虛,撒手便行,不移跬步,何待臨終現瑞,始能決定往生。然則縱無佛來迎,亦不妨一心直往。願臨終時,勿生疑障。 按十三聯潘廣潭,屈三指而化,乃示已證三果而往生也。初二四果可例知。
曰瑞應。(一)則有兜率石城,金彌大地。曹溪蓮寺,光耀中天。(二)祖南靈照,捨利迸流。仁岳大行,色身不壞。(三)護呂君而念佛,室滿蓮香。幸金奭之改漁,空盈天樂。(四)赤雲垂布,導思義之往生。華蓋莊嚴,欣虔公之預睹。(五)白衣璎珞,志西登百寶之船。紫色光明,常智燦蓮華之焰。(六)善月幾呈蓮萼,影像不磨。大圩室產靈芝,紅黃爭耀。(七)萬宗衣燼,驚聖相之分明。節婦裙污,開芙蕖之燦爛。(八)貧婆化榇,金輝三聖之身。徐氏焚衣,焰絢五蓮之彩。(九)張妻汝婉,香溢栴檀。王女黃姑,灰生菡萏。(十)何公見幡蓋紛纭。裴女慶天華飛舞。(十一)楊媪現檀香缭繞。嚴妻瞻顏色鮮紅。(十二)淨衣受賜,敬聽蓮祖之經。裙幅生輝,妙勝僧由之筆。(十三)耀華雲之色,一寺鹹驚。放白毫之光,千燈普照。(十四)蓋六字洪名,本饒福德。而一心不亂,即具莊嚴。(十五)法流相接,海印發光。(十六)菩薩以歷劫修來,眾生得一時具足。此大士攝生者六也。
[一]淨土聖賢錄。隋法智,於國清兜率台,感二大士現相。後念佛化,有金光自西來,照數百裡。 又智者大師臨終,居石城寺,專稱阿彌陀佛,般若,觀音,令誦無量壽經,光明滿山,天樂疊奏。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者乎。吾諸師友,今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言訖,如入三昧,金光照數百裡,漁人疑為天曉。 又明憨山,後居曹溪,示微疾,謂人曰,世緣將盡。沐浴焚香而逝,有光燭天。 又宋了然,住白蓮寺,臨終書曰,因念佛力,得生極樂。凡汝諸人,可不自勉。化時天樂盈空,祥光燭天。
[二]聖賢錄。宋祖南,見三聖來迎而化,眉間迸出捨利,隨取隨生。 又宋靈照,自謂安養期至,遂化。阇維,異香襲人,捨利流迸。 又宋仁岳,逝後三十年,眾夢岳令遷塔龛。開龛色身不壞,捨利盈滿。 西方直指。唐大行,賜號常精進菩薩,逝後異香經旬,肉身不壞。
[三]聖賢錄。清呂蔚若,持齋樂施,笃修淨業。章铨捨其家,夢一僧趺坐庭中唱佛,問何為,曰呂君不日生極樂,君未知耶。臨寂,臥室遍滿蓮華香,自雲,佛菩薩皆來矣,念佛而化。 又宋金奭,初為漁,後改業,持齋念佛不辍。一日曰,我見佛與觀音勢至矣,次日又曰,金蓮華來迎我,遂化。天樂異香,終日不散。
[四]聖賢錄。宋思義,趺坐別眾而逝,忽蘇曰,適隨觀音行,見金色長人謂曰,汝報緣未盡,過七日當來迎。如期而化,有赤雲垂布,如引導狀,向西去。 又晉慧虔,住嘉祥寺,自知將盡,心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尼淨嚴,夢觀音從西郭門入,清晖妙容,光映日月,幢幡華蓋,七寶莊嚴。尼作禮,問何之,曰往迎慧虔。虔亦預睹聖相,侍者鹹聞異香而寂。
[五]高僧傳四集。清機溥,字志西,母夢白衣人授子而孕,專修淨業。持大悲咒,靈應甚著。民國四年,定中見白衣大士滿身璎珞,乘百寶船大如山,陵空來迎,西向念佛而寂。 又清常智,幼見大士像,瞿然起敬。出家誦心經,至心無罣礙,渙然若釋。專修淨業,預知時至。茶毗,有紫色如蓮華,於火光中,燦然湧出。
[六]聖賢錄。清沈善月,陳氏婦,修念佛三昧,持齋放生,日誦行願品一卷,大悲咒十五遍,佛號三萬,數十年如一日,殁後幾上現蓮華,影像不滅。 又明孫大圩,年十二,即受五戒,專修淨業,見彌陀觀音來迎而化。初室中歲產瑞芝,色如金,或如赤白輪。
[七]聖賢錄。清潘萬宗,長齋念佛,淨室門上,隱現葫蘆放光。示疾,念佛而寂。妻焚衣,灰燼中現三聖像,眉目分明,衣摺畢具。又化一襯衫,灰上現赤色大字數十,為無知者掃去。 又清常熟張節婦,奇窮苦節,供觀音,一心念佛,禮拜無間。後患痢卒,所著敝裙穢甚,棄之河中,忽五色蓮華燦爛水面,鄰人洗淨作帷焉。
[八]靈感賦。元至順間,杭城饑馑,餓殍枕藉,一婆子兼旬不壞,出眾屍上,搜其身,貯佛圖三幅,買棺殓焚之,焰中現三聖金身,念佛益眾。 聖賢錄。清楊拂齋,婦徐氏,持齋念佛,並大悲咒,祈生安養。一日念咒,覺聲出戶外,視之,含笑坐逝矣。酷暑逾三日,面如生,焚化衣衫,焰成五色蓮華。
[九]聖賢錄。清楊氏,張秩斯婦,病中發願生西,供接引像,念佛五日,室中聞栴檀香。 又清王枚妻,汝季婉,以念佛為事。病笃,告人曰,觀音大士來,吾去矣,合掌誦大悲咒,旋聞栴檀香滿室中,含笑而殁。 又宋王氏女,念金剛經念佛,母死流血,發誓回向即止。後臨終時,手攪觀音像前寶幡而寂,家人篩灰於室,現蓮華數朵。 又黃長史女,日誦普門品,金剛經,念佛坐化,依俗篩灰驗生處,灰中現蓮一朵。
[十]聖賢錄。宋何昙跡,持菩薩戒念佛,臨終見三聖,及幡蓋異香來迎而化。 又宋汾陽裴氏女,念佛以豆計數,積十三石。後言佛菩薩迎我,我當往生,天華飛墜,乃逝。
[十一]新齊諧。楊媪依女而居一樓,奉大士像,誦經勿懈,三十年足不履地。性慈善,聞笞奴婢聲,辄徬徨不能食。奴婢上樓者,必分己食與之。卒前三日,索盆濯足,曰我此去將踏蓮華。俄而栴檀妙香,空際缭繞,跏趺而逝,香三日夜始散。 聖賢錄。清江氏,嚴訒公妻,雞鳴起,跪佛前唱佛千聲,次及經咒。一日就寢,忽大聲呼曰,觀世音菩薩來矣,湯沐而逝。顏色紅潤,手足柔軟。
[十二]聖賢錄。清思岸,臨終謂眾曰,我已親到西方,見佛及二大士,荷佛賜我淨衣。又見蓮池大師,為眾說法。 善女人傳。明黃氏僕母,平居持齋念佛。萬歷間,疾笃將逝,曝舊裙於庭,其裙十二幅,忽現觀音像十二面,面各不同。竹林鹦鹉,參錯其間,經一晝夜乃滅,而媪逝。 志公現十二面觀音像,張僧由不能下筆,見應化之一聯注。
[十三]聖賢錄。劉宋尼法盛,習十六觀,志在西方。病中假寐,見觀音大士,華雲寶光,明顯燭寺,大眾鹹驚。盛言佛菩薩放光度我,怡然而逝。 又唐尼法藏,居金陵,念佛,夜見佛菩薩光明照寺,遂化。 又宋沈氏妙智,長齋念佛,忽見彌陀湧現虛空,二菩薩及聖眾,左右圍繞。放白毫光,若長虹駕空,千燈普照,遂逝。
[十四]彌陀要解。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 又曰,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具極樂。西方依正主伴,皆我一念心中所現影,更無疑惑。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十五]楞嚴經。乾慧地,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後雲,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注,入交,即法流水接也。 又雲,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十六]受記經。佛言,恆河沙數可知,此大士先供養佛,種諸善根,不可稱計。 又悲華經。太子不眴,與輪王彌陀,同於寶藏如來所,發菩提心,取淨佛土。過恆河沙阿僧祇劫,世界名曰安樂。可見大士輔佐彌陀,莊嚴極樂世界,歷劫誠不可計數也。 彌陀四十八願,眾生生者,一時具得。靈峰雲,以彌陀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也。
(一)此後華開見佛,慶游子之來歸。光照利生,聽大士之說法。(二)光明無量,得瞻自性彌陀。究竟如虛,實證唯心淨土。(三)化身無數,智力遍於十方。補處一生,大願成於俄頃。(四)凡此學者之功能,莫非菩薩之賜與。(五)眾生界盡,同歸樂國逍遙。菩薩名消,始是悲心圓滿。(六)故窮辯才之天女,莫贊, 洪恩。寫經典若須彌,難揚聖德。特體慈懷,廣宣正法。以眾生之回向,報大德以涓埃。贊歎已窮,伽陀繼作。(此一段總結攝生六門,並總頌大士慈深恩厚,頌無可頌,報無可報。引起後段頌辭,仍以勸化眾生為主。)
[一]慈雲回向文。華開見佛。 往生論。頌菩薩莊嚴功德文,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二]往生論。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又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三]行願品。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彌陀經。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鞸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行願品,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五]行願品。乃至空虛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圓覺經。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注對垢,菩薩也。垢盡對除,佛也。
[六]行願品。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如來諸功德海,無有窮盡。 又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
△三結勸回向。內分三段。初段六偈,取法華第一喻,總結正頌文。中十偈,以大悲咒經十心,勸進行者。後一偈,三回向。
圓通大士,功德巍巍。久輔壽佛,乃號大悲。谛思谛審,所悲伊誰。心摧膽裂,悔莫能追。
明朱謹大悲殿記。人之瞻斯像者,當必一為谛審,佛何為而悲人,又何故而動佛之悲。
法華有言,稚子遁逃。父憐追喚,怨咨而號。譬日初出,高山先昭。(此結正頌第一大段,大士歷劫說法度生,我輩今尚未悟。)
法華信解品。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傭賃展轉,遇到父捨。遙見其父,踞師子床,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竊作是念,此或是王,疾走而去。時富長者,一見便識,即遣旁人,急追將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 憨山雲,此喻華嚴會上,二乘怖大之事也。二乘自悔於華嚴未能悟入,而我輩則自大士歷劫說法,至今尚未悟入,可不哀哉。昭,明也。由日先照,故先明也。
更著垢衣,潛操糞器。入俗度生,白華托寄。得近其子,應現同事。(此結正頌第二大段,示現文。)
信解品。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即脫璎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執持除糞之器,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補怛洛迦,此雲小白華,乃大士應化道場,即普陀也。 華嚴賢首品。眾生苦樂利衰等,一切世間所作法,悉能應現同其事,以此普度諸眾生。
救苦與樂,須給頻頻。如父如兒,情均天倫。猶在本處,未脫苦輪。(此結救苦與樂文)
信解品。後復告言,汝常此作,勿復余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我如汝父,勿復憂慮,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楞嚴經。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得窺佛藏,財寶充牣。不餐王膳,終為道殣。此念佛門,易行難信。(此結弘法文。不念佛,即使有禅定感通,亦不易了脫。)
信解品。長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 證道歌。饑逢王膳不能餐。 華嚴問明品。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大志成就,佛道擔任。了知淨土,不離己心。是謂寶藏,自然來臨。(此結攝生文)
信解品。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而命其子。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彭二林無量壽經起信論雲。一了知一切諸佛,不離自心,自心常有一切諸佛成正覺故。一了知一切佛土,不離自心,自心具足一切莊嚴佛土故。一了知眾生一念念佛,決定成佛,一切佛念力所成故。一了知眾生發願求生淨土,決生淨土,一切土願力所現故。
既已欣淨,即應厭濁。廣拔眾苦,非貪自樂。大士十心,克登妙覺。首大慈悲,眾生當學。(十心中,一慈悲心。)
十疑論。欲決定生西者,須具二種行,一厭離行,二欣願行。 拔苦二句,見發願之五聯注。
眾生佛性,具足萬能。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大士造詣,我亦克承。此平等心,大而非矜。(二平等心)
起信論。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減,畢竟常恆。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 華嚴合論。從凡夫地,信諸佛三昧,諸佛神通,諸佛智慧,諸佛大悲自在功德等,我亦當得。
一切有為,夢幻泡影。蜉蝣之身,桑榆之景。速會無為,時時自省。(三無為心)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淮南子。蜉蝣朝生而暮死。 又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 大悲經。願我速會無為捨。
威勢必失,親屬終離。吁嗟愛根,永矢弗遺。哀哀三界,一愛羁縻。誰無染著,天人之師。(四無染著心)
普賢行願品。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圓經覺。當知輪回,愛為根本。 靈峰盧福智傳。贊曰,哀哉三界,愛欲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 又圓覺經。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精神離形,骸骨反根。四大離散,我尚何存。空觀破執,解脫之原。(五空觀心)
列子。精神離形,各歸其真,又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入門謂歸乎天,反根謂還乎地。) 圓覺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雖觀諸佛,及眾生空。禮拜供養,必敬必隆。像真一致,畏愛攸同。佛從敬起,毋懈初衷。(六恭敬心)
維摩經。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 寶王論。一香一華一燈一樂,及以飲食,盡心奉薦三世諸佛,乃淨土妙因,成聖元始,安得輕易其事。若聽無稽之言,獻心華,點心燈,焚心香,禮心佛,何異騁猿猴之巧,守梅林之望欤。令彼衣心衣,飯心飯,則困拒不能。何獨以六度萬行,排於空見之心哉。 念佛直指。如一佛二菩薩像,神通願力,同佛真身,叩則靈,求則應,有何差別。豈可作土木膠漆金彩之見,不作西方極樂大願相好真佛觀耶。蓋佛慈普遍,於無二身,隨機應現,示真示化,或示形像。我眼障深,一法中見異,於佛真身,而謂像耳,此像豈實像哉。故真像一致之說,學者莫生異解,當如乞人,得近帝王,畏愛兼抱,渴仰攝受,冀求出離也。 華嚴入法界品。一切化佛,從敬心起。
芸芸眾生,未來之佛。父母師長,頭出頭沒。涸轍呼援,聲嘶力竭。雲何相煎,食肉剔骨。此卑下心,慎毋逾越。(七卑下心)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禮拜贊歎四眾,遍與授記作佛。 華嚴十無盡藏品。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不相護惜,更相殺害,此無慚行,何猶行不止。 莊子。周見車轍中有鲋焉,曰君豈有升斗之水,而活我乎。 曹植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業清淨,一心向往。斷雜亂思,離見取想。即教即禅,法門無兩。導祖專修,高山景仰。(八無雜亂心,九無見取心。)
草庵念佛頌。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 憨山雲,凡念佛時,先將自己胸中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中間無一毫空隙處。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到臨命終時,便是超生淨土時也。 蕅益雲,念佛人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最初下手,須用念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若初心便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 善導祖師專雜二修說。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答,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
為菩提道,求生淨土。得觐如來,更親左輔。徑登佛乘,長餐法乳。大菩提心,光圓照普。(十大菩提心)
慈雲回向文。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又即聞佛乘,頓開佛慧。 法乳者,謂以正法滋味,長養法身,如母乳子也。 華嚴經。智光圓滿,普照一切。
此十種心,大悲相貌。惟我眾生,是則是效。出世之舟,度人之棹。偉矣佛恩,大哉聖教。(總結十心)
上二句,見前大悲咒經頌第五段第三聯注。 詩經。君子是則是效。 虎溪尊者雲,只此一句彌陀,是度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句彌陀,是出三界之徑路。
大士本跡,於以昭垂。末劫修途,直指無歧。斯文功德,唯佛證知。普皆回向,同證菩提。(上四句,總結全頌。次二句,求佛證明。末二句,即三回向。)
華嚴行願品疏。普皆回向,正明回向眾生。然令成菩提,即回向菩提。普者,盡於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即回向實際。
附錄清同治七年六月中,回匪至郃陽西南鄉。人於鹹豐間,預鑿土窯於懸崖,(其地無山,而有深溝。)忽聞賊至,各處通負干糧躲於窯中。而水無一滴,經三四日,人當渴死。幸天冷之極,至降大雪,陰處之雪,已厚二寸,以故人不發渴。否則吾鄉之人,將無噍類矣。此之兵劫,乃眾生同分惡業所感,非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為救護,能不盡滅乎哉。釋印光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