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體方法師:如實觀照法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實觀照法要

——節選自《雜阿含經講記》

體方法師 (著)

按:《如實觀照法要》,是根據體方法師《雜阿含經講記》視頻文字版,經整理、加工、篩選、歸納、編輯而成。在編輯過程中,宗強力爭把師父三十多年的學法心得——躍然紙上,彰顯師父立足根本佛法、攝取印順導師擇法智慧,結合現代禅修理論與方法,將如實觀照法門的奧妙與殊勝處展示出來,利益更多的有緣眾生。但因水平有限、根性粗劣,尚難盡如人意。好在這只是個初稿,願與各位善知識及有緣師兄的學習交流中,完善並充實它。為未來際的眾生,做佛弟子所應做的應行的一切!

宗強編校於二零一一年春節

奉天康平家中

世尊正法律,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緣自覺知。

——《雜阿含經》

諸佛世尊皆在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增一阿含經》等見品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於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磐不墮數。

——《雜阿含經》

如實觀照心要:不迎、不拒、不取、不捨

不下判斷,不做結論。

——體方法師

 

佛法的偉大與超勝,就在於“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緣自覺”。而如實觀照就是實現此方便大用的入手處和切入點。

佛法中‘現法見’的部份,我非常重視。我們禅修的時候,所用的‘如實觀照’,為什麼都很重視當下的‘覺知’,重點也是在把握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到這個重點!這對於我們用功修行的人有很大的助益!不然我們往往把修行、見法當做是未來的事,都很困難。

《雜阿含經》第二七七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雲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224-1)

這段經文非常重要, 從正念正智到如實觀照的這個過程,大家要深思!富樓那尊者去請法, 問佛陀:世尊:你所說的現法見, 說不待時節、緣自覺知, 當下就能滅熾燃。佛陀講的這個法,‘說即此見, 說緣自覺’。佛法的功能和受用就在於這個‘見’跟‘自覺’,這是兩個重點,所以富留那請求佛陀開示、解釋。這個偈子很重要, 我們都會把他寫成警語貼在牆上。“世尊正法律,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緣自覺知”,這個偈子,大家要記得!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谛聽,善思,當為汝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如果我們在觀察的時候, 當我們根塵觸眼見色的時候, 我們要覺知到。我眼睛看到外面的色, 我起了那一種貪心、貪欲、貪著, 它起來了,我看到了, 我要如實的知道。這個‘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發現! 當我的眼根同外面的色塵觸了,產生了心靈的作用, 不管什麼感受或貪瞋癡煩惱都好。這個‘貪’只是一個代表, 也就是六根觸六塵, 起了心理作用, 你要發現,起貪欲, 你要知道它起貪欲,這個叫‘覺知’,叫做‘發現’,這個地方非常非常重要!!

“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現法見就是在我們生命當下的功能中, 去看到、去發現法的功效性, 這個叫“現法見”。離開我們身心當下, 叫不叫“現法見”?我們活著, 根塵觸時時刻刻在發生作用, 起了貪,你要覺知——我起了貪,這個覺知就叫“現法見”。這個地方聽起來好像有人不太理解,明白這個有什麼意義?我們今天之所以叫無明眾生,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我們身心運作的功能;五蘊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觸六塵產生的作用你也不理解, 這個叫無明。對自已的身心內涵、功能、作用, 產生的幻象都不知道, 在這裡顛倒執著的原因也沒有發現, 這個叫無明。而覺知就是要讓你發覺內在的真相,眾生生死的因, 貪瞋癡煩惱的因要去發現;只有發現,才能知道裡面有什麼問題, 才能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它。但是我們現在修行, 是不是這樣用功?還是在看別人的問題, 然後是是非非一大堆, 這跟我們自己的修行有關嗎?修行絕不是在這個地方!修行是在向內發現問題:我們對生命的功能作用都無知, 尤其是負面的功能更無知, 所以你一直墮在那個習性中不知道, 那你永遠只有輪回生死的份兒。‘現法見’大家知道了, 修行不能離開“現法見”,離開“現法見”,就會把修行變成理想的、推理的、形而上的、自以為是的個人知見。 那個不叫現法見, 那是脫離身心和世間法的想當然,同我們的解脫無關。

如實觀跟假想觀哪裡不同?如實觀就是現法見, 現法見的叫如實觀。如實觀就是在生命的當下, 去觀察它叫如實觀。如果我們今天不是依生命的當下來觀察, 是用我們的意識——想一個圖樣, 想一個對象;然後把心放在那邊, 把那個想象的東西把它看得越來越清楚, 這個是什麼?這個叫假想觀。不是現法見的,不叫如實觀!這個觀的方法不同, 帶來後面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假想觀就是使你的心安住於一點, 這個叫修止修定;如實觀是在發覺生命和諸法的真相, 它可以悟道、可以解脫。假想觀帶來的只是定跟止的功能, 不能發覺真相。所以導師就強調說:如實觀才能見法悟道, 假想觀只有修定修止的功能!很多人不理解:師父你好像不重視禅定;我不是不重視禅定, 是眾生執著禅定我才告訴你, 禅定只是助緣, 不是不要而是要善用它。有的人把四禅當四果, 這問題更大了;由於禅定引生的神通更執著了, 就自以為是了;其實有沒見法, 我執有沒有破,生死根有沒有斷,我們每個人自己最清楚!

“雲何滅熾然?”你在現法見的當下, 不必等待什麼特殊因緣,當下就能‘滅熾燃’。就是我們內心的煩惱, 像火在燒嘛,它當下就止息, 這個叫滅熾燃。

“雲何不待時?”什麼是不等待時節因緣呢。“雲何正向?”雲何是邁向解脫的這一部分。“雲何即此見?”就是當下的這個見, 現法見的這個‘見’。“雲何緣自覺?”當下就能覺悟,當下就能夠覺知, 覺知就能產生功能作用。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前面是發現它起貪瞋癡, 起貪你發現了。後面另一個 ‘起’是什麼?‘滅’是什麼?前面發現的是‘起’, 後面發現的是‘滅’!當我們眼見色,覺知到我們眼根觸到色塵, 而不起貪欲的時候, 這個‘不起貪欲你也要如實知’, 注意聽喔!這個地方非常重要!一個是當我起了貪瞋癡煩惱, 我發現——噢起了;當我沒有貪瞋癡煩惱,我知道自己沒有貪瞋癡煩惱,這兩種現象都要覺知!所以眼見色不起貪欲如實知, 當下就沒有貪瞋癡,就是滅熾燃嘛!“不待時”, 不需要等待什麼特殊的時節, 當下就發現, 當下就滅熾燃!所以一切都緣自於這樣的一個見地,這樣一個覺知。

《雜阿含經》(卷二0)這樣說:‘世尊現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緣自覺悟’。玄奘於《法蘊足論》(卷二)譯為:‘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這可以略為解說: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說,說得恰如其分的——善說。佛的正法,能在現生中悟見,而不是非要等到來生的——現見。八正道與煩惱不相應,是清涼安隱的——無熱。應時,或譯不時,佛法不受時間的限制,什麼時候都可以契入的。八正道有引向通達的能力——引導;能隨順於如實知見——近觀。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覺自證的,稱為智者內證。所以,‘法’不是別的,是從聖道的修習中,現見緣起與寂滅而得自覺自證。”(《佛法概論》印順導師)

我們學佛,尤其是現在的一些觀念,幾乎很少有‘現見法’的這一種觀念,大部份都是等死後要到哪裡去,未來才來成就。但是從上面這一經的講法:‘世尊現法律’,世尊所開導的這些法要,都是於當下隨時隨刻、任何一個因緣中都有讓你‘見法、離諸熾然’,就是離一切的惱熱,當下可以清涼、可以止息的。‘不待時節’,就是不必等什麼特殊的因緣時刻,每個當下都是因緣。我們要體會的就是這樣的‘法’,世尊所開導的‘法’,是沒有離開我們生命當下可以覺知的,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如果接受一個觀念,認為我們的生命是誰來操控的,要等誰來救我們,如果接受這種觀念的話,那我們還有機會嗎?

但是佛陀所開示的法不是這樣子,他為什麼要我們從身心去觀察?‘現見’,在那裡現見?就在我們生命的當下。怎樣去觀察我們生命的作用?五蘊、六處它有什麼功能?我們在哪裡顛倒?什麼因緣讓我們顛倒執著?什麼因緣使我們痛苦煩惱?這些都是在我們生命的當下可以觀察到的。所以佛陀開示的‘法’,都沒有離開‘現見法’的這個因緣。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今天我們能夠把握這個根本,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個因緣的當下,時時刻刻是不是都有堪破自已的機會?這樣你才有因緣、才有機會!如果只是等待,等未來、等救度,那我們什麼時候有機會呢?不要把生命寄托於未來,要把握活著的每一個當下,要記得!我們今天見的法要見什麼‘法’?能讓我們當下解脫的法!就是‘聖道的修習’,講緣起法,講八正道,這個都是我們當下能體會的,能實踐的。緣起法一定要用心去體會,然後在生命中的觀照很快就會相應,所有問題真的都能解決。

受,是如實觀照的重點,五蘊六處是有情身心的緣起和合,我們所有的感知與覺受,都是由六根緣境而生起,我們積習生死、痛苦不斷就是因為被“受”所騙。

我們活在人間,最喜歡的是什麼?最不喜歡的是什麼?我們喜歡的就會起執著、貪愛,不喜歡的起瞋恨?就受苦了。這些都是六根觸六塵,產生的受。所以苦受你就討厭,樂受你就喜歡,我們是不是都是活在這樣的一個“受”裡面?我們每天在追求什麼?追求我們喜歡的。我們為什麼會生氣、煩惱?因為產生了不喜歡、產生了痛苦的“受”。這個“受”是怎麼引起的?根、塵、觸產生“受”,隨著“受”的喜歡跟不喜歡,我們的情緒每天在這裡轉,貪欲也在這裡起,痛苦煩惱也在這裡起,是不是這樣子?如果知道“眼、眼觸因緣所生苦受、樂受”也是空,它是變易的,它不是永恆的。如果明白這個是不是很重要!苦受是永恆的嗎?樂受是永恆的嗎?是恆常不變易的嗎?不是!是空,是剎那生滅,是如幻的存在。但是請問:我們為什麼受它影向?我們生生世世、做牛做馬、造業無邊,其實就被這個‘受’給騙了!

不相信的話我們現在可以實驗,你們現在當下就想想看,你們最快樂的、過去生命中經驗過最喜歡、最快樂的,現在想一想:在不在?過去所經驗最痛苦的、最煩惱的,現在也當下找一找看看——在不在?如果喜歡的一直在,那你每天可以品味了,是不是?如果我今天吃一個味道很喜歡,我現在一想:味道又來了,那你就不用去買了,你現在就可以吃了,可能嗎?但是我們為什麼對過去的一點不如意的事兒、生氣的事兒,會恨人一輩子呢?他是一直存在的嗎?我們搞不清楚?我們只是覺得存在,所以一直恨一個人,一直生氣,一直討厭一個人,是不是?我們被這個‘受’騙了。而這個‘受’事實上它會起,這沒有錯。但它不是永恆的,它也是剎那變易的。但是我們是不是覺得它一直是存在的。如果那個喜歡、那個快樂、那個美味,都是一直存在的,那我們只要試一次永遠就用不完了,你說對不對?為什麼今天要、明天要、後天還要?那表示它已經不在你才要嘛,你還要再來一次嘛!

我這裡只是點出重點!這個‘受’,我們被這個‘受’騙得生生世世做牛做馬都不知道。這個地方只是要點醒我們:“六觸”它不是永恆的,不是常而不變的,這些‘法’都是‘法空’。為什麼呢?‘此性自爾’。這個‘此性自爾’我們沒有發現,你如果發現它“本來就是”這樣,這個“本來就是”如果能體會的話,還要不要身外去找?要去體會這樣的‘法’,它本來就是這樣子。那如果本來就是這樣子,是不是當下、每一個剎那都能夠去體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觸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產生的‘受’,不管是苦受、樂受喔,當下都能體會哦!它不是永恆的,它不是不變的,我們是不是可以馬上體會?如果你體會到了,它真的不是永恆的,現在要找也找不到,要用也用不起來,如果當下能體會,是不是能體會到“此性自爾”?這個要不要外求?這個不用外求。‘此性自爾’,是每個人都能當下體會的。比如說:我很煩惱,我很痛苦,每天郁郁不樂,那我現在去觀察它,怎麼找也找不到,就表示它沒有一直存在嘛。過去某個因緣觸動讓我生氣、不高興,有過這樣的因緣,沒有錯,但是我們以為它一直存在,其實當你真的去尋找它,怎麼找也找不到,這表示它也不是永恆的存在,它早就消失了,它只是我們的記憶中的一些影像,如幻的存在而已,其實事實早就不存在了。那麼我們就知道它不是永恆的,它不是不變的,它不是常住的。為什麼這樣?因為緣起法——法爾如是。沒有一法能常住,沒有一法是永遠不動的,痛苦煩惱也是一樣哦!它也不可能永恆的。

如實知、如實觀照、四念處與正智正念的統一與同一,語別而義同,法源同味。如實觀照,就是捨離對三受實有感的執著,以無分別的空無我慧,見法、入法、知法,趣見法性。

(《雜阿含經》57經)“……比丘!雲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正憶念就是正念的意思,就是說你該把念頭安住在什麼地方,這個叫正憶念。這裡講的就是四念處的身、受、心、法。比如說:身:內身、外身、內外身;受:內受、外受、內外受,就是在談這個。身、受、心、法,其實就是在觀察我們五蘊的功能,從色法到受、想、行、識如何去觀察它。那麼如何觀察呢?佛陀一直開示無常、無我。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無常的因緣所生的所有感受——心法,也必然是無常的。隨著正念、正憶念安住在正見上,不離開對四念處的觀察,安住於無常無我的正念中。即使面對老病死,也還是不離開對身心正見相應的觀察。它的非實如幻、無我、無常,這個叫正念——正憶念。面對死亡是這樣子,面對老病死是這樣子,請問:面對我們人間的萬事萬法觸對產生的種種因緣,是不是也要這樣子?我們今天沒有正念正智,所以產生很多的煩惱啊,很多的是非恩怨。慢慢理解了就會知道如實觀照的重要,活著不離觀照,活著不離覺知,就是要談這個。

(《雜阿含經》57經)“雲何正智?”(前面是正念,那什麼是正智呢?)“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什麼叫“正知而住?”) “瞻視、觀察,屈申、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時?),依語默正智行。”這是不是如實觀照?這個地方就是如實觀照的奧妙、重點要把握的就是在這裡!!瞻視:我們眼睛對外看一切的時候,我們在觀察一切法的時候;伸屈、俯仰——這是身體動作;持衣缽的時候;行、住、坐、臥,包括你要睡眠,你覺了,醒過來了,一切語默動靜都要“正智行”,都要覺知於觀察之中。這個就是我在講的“如實觀照”。任何一個因緣:行、住、坐、臥、明、覺,這個過程都不離我們的正智覺知!

“比丘!是名正智。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如果是這樣,你就不會起苦受了,不會落入痛苦煩惱的那個深淵裡面去了;恐懼啦、種種無明產生的作用就不會來了。會起樂受,身心會自在、會清靜、會很喜樂。但是這些喜樂還是有因緣的。

“雲何因緣?謂緣於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樂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彼觀察身及樂受無常,乃至捨已,若於身及樂受,貪欲使者永不復使。”我們今天起了樂受也不能執著!為什麼?因為要去思惟:這個身體本來就是無常、有為的,種種因緣而生起的;這個樂受也一樣,它也是因緣生起的,還是無常的、還是有為的、還是會滅盡的。所以連這個樂受你也要明白的觀察它,樂受會起也會滅,它不是永遠的。觀察滅了,原來可以離欲,可以明白,也可以看得到。我們一般來講:喜受、樂受就會起貪、起執著,但是這裡如果連樂受起的這一種感受,都能夠知道它的無常,觀察它的生滅,“及至捨已……貪欲永不復使。

如何觀察它的生滅?樂受你去看樂受,去觀察那個喜歡的的感覺,它會不會止息?會不會滅?那滅後呢?發現不執著,還可以離欲。這個就是進一步。所以觀察身及樂受的無常,真的明白,你能夠捨、放下、不再執著;“若於身及樂受”,過去在身體方面產生樂受、產生了貪欲,被它束縳,被它指使的這些慣性,馬上就永不復使。不會再被它束縳了。過去我們被貪瞋癡、煩惱束縳的,當下就不再受它束縳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前面是在講樂受,這一段在講苦受。前面的樂受是因緣生,是生滅法,觀生滅,也能知道、能止、能離欲。現在談的是什麼——是苦受,三受都要講,前面是講樂受。

“雲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前面講樂受都一樣是有為因緣生,那苦受呢,苦受還是身的因緣生起的,一樣是無常有為。

所以,“身及苦受,”同樣可以觀察它的無常,乃至捨,跟觀樂受是一樣的。樂,感受起來會不會生滅?會生滅,會滅,滅了就止息、能離欲。那苦呢?苦去觀察它的無常,它會生起苦受,但是你去觀察苦受的時候,苦受當下是不是止息?這個也會滅。苦也不是永恆的,因為它是因緣所生法,根塵觸產生的苦,這個苦還是因緣生,是無常的,當下也能止息,你就不再被這個苦而迷惑。“於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復使。”過去我們苦一起就瞋恚心來了,不高興的心哪、瞋恚心哪,種種障礙也來了;現在明白了:過去被這個苦受所支配的、指使的、束縳的,當下也止息不會再起來了。“永不復使”,不會再受它來指使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樂受。”前面一個是苦受,一個是樂受,這裡所講的“不苦不樂受”,也是“因緣非不因緣,”不苦不樂也是因緣。

“雲何因緣?謂身因緣。”還是從這個身體引起的,苦受也是身體引起的,樂受也是,不苦不樂都一樣。所以要“作是思惟,(跟前面的思惟都一樣)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不苦不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我們在無記的中間會永遠無記嗎?不可能。你又會生起念頭,這個念頭又會消滅,所以不苦不樂也不是永恆的。這個不苦不樂是屬於無記的部分,不是涅磐,不是寂靜涅磐的部分。所以了解了:這個也是無常、也是有為,心因緣生。

“彼身及不苦不樂受,觀察無常乃至捨,(一樣觀察它是心的因緣變化的)若所有身及不苦不樂受,無明所使永不復使。”這個不苦不樂我們講無記嘛,所以它是與無明相應的,當無明消失的時候,你就不再受這個不苦不樂的無明所指使。所以我們講貪瞋癡,不苦不樂就是癡。因為跟無明相應的癡,所以叫不苦不樂、叫無記;這不是涅磐的不苦不樂,不是談這個。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那麼各位:如果我們貪瞋癡能夠止息、永不復起,貪瞋癡都止息了,永不復起,這是什麼?就是涅磐!這個時候你自然就能夠達到解脫,解脫知見,就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所以我們自己在觀察自己,我們自己貪瞋癡的習性有沒有真正的止息?還是壓著?還是真的歷境,種種的歷境驗心都沒有問題,自己可以體會。為什麼後來都講自證、自記、自說——因為自己最明白。我們今天沒有那個境界,也沒有那個真實的、證入的果相,沒有!然而我們自以為是,是不是要耽誤自己?所以我們不能耽誤自己,自己還有沒有貪瞋癡的余習,自己都知道,沒有辦法瞞自己。我們還沒有完全真正達到法的受用,我們千萬不要得少為足!即使有絲毫的疑惑,絲毫的未覺,我們都要想辦法突破,想辦法精進,想辦法去把這個問題解決。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安住在這裡,就總有一天會完成!要注意:那是不可能的!要讓問題發掘出來,我們才不會停在那個地方自以為是。這些經文你一經一經去體會,佛陀到底開示我們什麼?要我們體會的是什麼?要我們真正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都很清楚的襯托出來。所以我才語重心長的講:要“悟佛所悟,行佛所行”,不然我們會被很多方便耽誤了。所以要建立佛法正見,才能展現佛法的方便跟無礙。我們不否定佛法流傳中的奧妙和方便,但是根本正見不建立,這樣的方便會出問題、佛法會滅。印度的佛教為什麼會滅?我們佛法的發源地——偉大的祖師菩薩都在印度,今天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滅了?要深思啊!就像導師講的:立足於根本佛教之純樸,這“立足”兩個字是什麼?如果不把握佛教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立足點,佛法會流變,方便會產生很多弊端,我們要記得!

我們學佛修行,要把握“正念正智以待時”?尤其是居士,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如果沒有這些根本正見的內涵,你如何正念正智以待時?你沒有辦法正念正智以待時,只有求啦、拜托啦,讓我到哪裡去或誰來度我,不是變成這樣子嗎?如果我們真的把正見建立了,把基礎打好了,即使面對死亡,沒有證果你都不怕。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什麼叫正念正智以待時,現在善,未來也善,不會有問題。這一生即使沒有證果也不怕,為什麼?因為因緣正,未來必正,你都不用耽心。有什麼好擔憂的呢,還需要乞求到哪裡去嗎?慢慢去體會法的重要性!你的感觸會越來越深。

“樂覺所覺時,莫能知樂覺,貪欲使所使,不見於出離。”(《雜阿含經》262經)我們起了樂受,你都沒有覺知到樂,你在樂受中,這個樂覺起來的時候,你都沒有辦法看到或覺知到,你就會被貪欲所指使,會落入貪欲中,隨著慣性而走。但是如果你能有所覺知,這個‘覺知’像太陽光在照一樣,就不會落入貪欲的指使。所以這個“覺”字要注意!起了樂覺你要發現!

“苦受所覺時,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離道。”《雜阿含經》262經)瞋恚心起來,你有沒有發現瞋恚的內涵、瞋恚心的狀態,如果不能離開、不能發現你即落入苦受了。也“不見出離道”了。苦受、樂受如果我們沒有覺知,就會起樂、貪、苦,瞋!如果在覺知中如實知樂、如實在知苦,這種樂與苦還會不會相續?

“不苦不樂受,等正覺所說,彼亦不能知,終不度彼岸”。如果連不苦不樂的無記你也不能發現,落在境界中還以為自己很清淨,那是沒有辦法解脫而到達彼岸的。我現在沒有痛苦、也沒有煩惱,很輕安自在——以為這個就是了,其實這個更嚴重!為什麼?禅定就有這個問題!

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解脫、不能出離,就是一個不覺,沒有發現內在的條件、問題。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於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注意聽喔!)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這個地方太重要了!)依慧而命終,涅磐不墮數”。(《雜阿含經》262經)我希望各位好好體會這個偈語,甚至可以把它寫成對聯,放在我們時刻可以觀察的地方,作為你的座佑銘,因為這個偈語太重要了!!體會到這裡,你們就知道師父為什麼講如實觀照、如實知?你們要去體會!如果沒有建立前面的緣起正見,如實觀照的作用與功能就無法顯現,如果有緣起正見,正見建立的非常穩固,在如實觀照中當下就能產生作用!如實觀照不是我亂說的!在《雜阿含經》中自有法源,導師在論著中也有闡述,我自己更是集三十多年的修學經驗,將佛陀這個最根本、最直接、最如實的法要提出來,讓大家好好的體會。這個偈語要好好用心。為什麼佛法中一些根本問題我們沒有把握,一些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就是最根本的地方。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六處緣觸會產生這三種作用,根據不同的功能我們把它分為‘受、想、行、識’,其實這些都是心法,都是心靈的作用。我現在告訴各位的是:我們每天都處在這種功能左右的受用中,但是我們很少去理解它,尤其是這個“受”!我們眾生解脫,或者是造業無邊,都是在這個地方引發的,我們只是平常不注意,比如說:我們起了“合意的”,你感到很喜樂,這個喜樂就引起我們的貪欲,染著的貪欲就是在這個地方起的;如果“不合意”你就會產生瞋恨,或者是痛苦、煩惱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是最重要的臨界點,一般人都會忽視,以為這個很平常,但就是因為很平常,我們才沒有發現它細致、微妙的地方。所以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五蘊,我告訴你: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因為真正知道你就能解脫!這不是戲論!所以我們不管是貪愛的‘業’,瞋恨的‘業’,都是由‘受’引起的反應。所以我們在禅修的時候,這個‘受’——受蘊是重點,我們講如實觀照你們就知道,為什麼要重視這個感受,也就是說:我們的身心行為任何一個活動,一定都透過‘受’才能引起,這是關鍵點,把‘受’的作用搞明白了,時時刻刻觀察這個‘受’,你就可以明白真相!

如實觀照的心要,就在於一個“看”字,看心念的遷動變化,“看”六根緣境的觸覺、受覺,在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中,去體會和發現諸法的“寂滅法性”。

(《雜阿含經》卷一110)“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什麼是真正的‘如實知’?從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去觀察它,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在的、外在的,粗的感受、細的感受,好的感受、壞的感受,過去的、現在的,都一一的去觀察它,是不是我?知道五蘊從色到受、想、行、識,沒有一法可以找到永恆不變的我,也不是我所,如果能體會到這個才叫‘如實知’哦!真實的體會到:五蘊非我、非我所!真正的理解了,這個才叫‘如實知’哦!是確定的,是真實體驗的,不再疑惑了。

“輸屢那!聖弟子於色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因為這樣子,你對這個五蘊哪,就不會再執取啦,所以生厭,厭就是不執著,離欲,不再貪愛;離欲,不再貪愛,自然就不會受他束縛嘛,所以就解脫嘛,對萬法、對身心都解脫!不受束縛啦!那還有生、老、病死的、憂悲苦惱的問題嗎?所以後面: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就是對五蘊,如實的去觀察它,它沒有永恆性,沒有不變性,也不是單一的,這個怎麼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蘊都一樣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識也是如此!而且我們最容易體會的就是‘受’,要記得,根、塵、觸一定產生‘受’,法法見觸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強調這個‘受’啊,是最容易體會它的無常,最容易體會它的非實如幻。注意哦,這個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實的體會到:它真的是剎那生滅的,沒有辦法永恆,沒有辦法不變的,這無常性很容易體會的,這個‘受’字記得哦!耳朵聞到聲音,嘴巴嘗到味道,身體觸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樣哦,都會起感受,但是這個感受,慢慢去體會它,尤其記得:當你貪欲起來,你要去看那個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聲音起來,你喜愛,喜愛多久?瞋恨心起來的時候,看那個瞋恨心能停留多久?這個就是法要!!!那個‘看’,就是我講的如實觀照,很重要!一看之下當下止息,當下就不見啦,注意聽哦,你要發現它,剛剛那種情緒,剛剛那種貪愛,那種執著,為什麼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實在的它不會變,它會當下不見,這個是一個很重要能體會無常的地方!!當你能堪破這個‘受’,它的無常非實,你很快就會體會到:原來剛剛那種執取,那一種一切的實有感,你馬上就能發現它。我們就是在這裡被騙,而產生執著的,一生做牛做馬,貪、瞋、癡、煩惱造業無邊,都被這個‘受’騙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講了上百次了!但是還是要講,還是要講,因為真正體會到的人不多,你們今天雖然聽我常常講,都會說:師父每一次講都一樣嘛,好像都沒有變嘛,好像只會講這個嘛,但是當你們都體會到了,我就不講啦。我還會講,是因為很多人根本還沒有體會,不知道這最重要!等你們都解脫受用啦,我就不講啦。

為什麼要覺知?師父在講的如實觀照為什麼要用一個‘看’字?‘看’字就是找、就是尋覓。為什麼這個‘看’跟想象的‘想’,它的功能是兩回事?我們所有的痛苦煩惱,都是由根、塵、觸所帶來的,根塵二和合生觸,三和合生‘識’,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說,在根塵觸的當下,受、想、思同時就來了。‘受’就引起‘想’,‘想’發動為‘行’(思),所以慣性、習性就來了。但如果我們有緣起正見,在‘看’、在覺知、在觀察的當下,它所產生的功能一樣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為什麼‘如實觀照’用一個‘看’字?三藏十二部學那麼久,當我看到《雜阿含經》中“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體會的是對的,原來我的體會是有根據的,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如實觀照”,首先叫你:不迎、不拒、不取、不捨、不下判斷、不做結論,只是一個“看”!在正觀的時候只有用這個方法,你才能發覺真相。這不是在修定喔,不是在打仗喔,不是在跟煩惱打仗喔,都不是;不對治,不修定,只是在了解真相!所以我們的禅觀方法跟人家不一樣就在這裡,它是直接契入法性。我利用這個因緣講這個重點,因為我發現:我現在越來越無常,無常你們知道嗎?我以前講話從來不咳嗽的,我講話一個鐘頭可以不需要喝一口水的,現在會咳嗽,咳到讓你講不出話來。我就知道:無常!再不講,再沒有多幾個人了解,這個‘法’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其實修行真的不難,要得正見。正見有了,觀察的方法正確,修行真的不難。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學,而且人人學、人人受用,佛法的偉大確實是如此。不過我講到這裡不知道大家體會了幾分,會不會用?什麼時候用?回去用?明天用?後天用?不是哦!當下不會用,明天就不會用。會用的當下就會用,以後就會用!所以我常常講:今天的苦惱、無明還在,下一秒鐘還會有,同樣的因緣還會來,痛苦煩惱就不會止息,未來一樣,死後也一樣。當下如果能明白解決,下一秒鐘沒有問題,未來沒問題,死後也沒問題。修行要在什麼時候修?在什麼地方修?我一直強調:修行不能等待未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

我出家到今天學了一個好法,就是我講的如實觀照:“不迎不拒,不取不捨”。不然的話,隨著慣性因緣你就亂死了,我不騙你。所以這個‘如實觀照’要常常用,在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煩惱。

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從六根的眼來代表,我們的眼睛觸到外面的境界:‘識’就產生了!其實這裡佛陀就講,‘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只是‘不實而生,生已盡滅’,這個在講什麼?在講法的實相、真相!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在禅修的時候,為什麼要‘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向內觀照’?就是在發現這個真相。如果你們哪一天,真正能觀察到,從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功能中,你確實能體會到這個現象,‘生無來處,滅無去處,不實而生,生已盡滅’,你看到這個實相,是果真如此的時候,你就知道:一切法雖然看起來是存在的,其實它是剎那生滅的,沒有一剎那是安住的。

所以,我們真正在用功、觀照的時候,當你的心能寧靜微細,進入很深細的狀態之後,我們的意念、身心的一切活動,不管是物體的波動你都能感受得到,心靈的波動你都可以感受得到,你會看到什麼?就是無常!生滅、生滅、生滅、生滅,就是這樣子,剎那不住、剎那不住、剎那不住,看起來好像一直是這樣,其實它是流動的相續相,不停的生滅、生滅……剎那不住,這個叫法性自爾。

為什麼是“法性自爾”?我們做個實驗:現在大家當下觀察,不要用想,而是去看、去找,看我們生命裡面有沒有貪、瞋、癡、煩惱?不是用想的喔,往內找,貪、瞋、癡、煩惱住在哪裡?什麼樣子?找找看,有沒有?真的要試喔,不要用想,因為這很重要喔!有沒有看到的、找到的,有沒有?有沒有看到貪、瞋、癡、煩惱?真正的看到,不是想的哦!如果沒有看到、沒有找到,那表示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那我現在問各位:我們過去都有貪、瞋、癡、煩惱,大家都這樣想,沒有一個不是這樣想的。我們眾生都活在貪、瞋、癡煩惱裡面哦!是不是我們的觀念都在這裡?那現在為什麼找不到?如果有為什麼找不到?如果找不到貪、瞋、癡、煩惱,當下有沒有貪、瞋、癡、煩惱?這樣你們至少會發現一個問題,沒有貪、瞋、癡、煩惱原來是這樣子(當下的身心狀態的一種體會)!因為這個你從來沒有發現過。而沒有貪、瞋、癡、煩惱的這種狀態,叫做‘此性自爾’。那我請問各位:要活在‘此性自爾’,沒有貪、瞋、癡、煩惱容易不容易?有人說不容易,到底是容易不容易?很容易哦!但是你要發現清楚。沒有貪、瞋、癡、煩惱的‘法性自爾’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這個很重要哦!因為我們有史以來,大家都活在貪、瞋、癡、煩惱裡面,所以很煩惱!從來不知道沒有貪、瞋、癡、煩惱是怎麼個樣子。我現在告訴各位:這個是‘法性自爾’。現在都體會到了吧!那你們要活在這樣的狀態下比較容易,還是活在貪、瞋、癡煩惱中比較容易?自已要去體會。如果這個地方是‘法性自爾’,是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在這個地方安住?如果真的明白了,你還去貪、瞋、癡、煩惱是你們自己的事,對不對?要去受苦,要去貪瞋癡,要去造業是不是你們自己的事?如果是這樣子,還要到那邊去,是不是笨蛋?是不是無明愚癡?

(《雜阿含經》312經)“若眼已見色,而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系著,起於種種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於眾苦,永離於涅槃。”若我們今天見到外面的色啦,離開了正念,失去了正念的時候,就是在沒有正知正念正覺之下,所以在那一種失去正念的當下,看到色就會起愛念執著,貪、瞋、癡煩惱都是從這裡起來的,使我們的心就退墮啦,很重要啊!

如果在一種無知、失念中我們會隨著境轉,起貪、瞋、癡煩惱;如果在覺知中、在明覺中,任何外境它也不隨轉。原來在我們的生命裡面,內在就有這樣的功能性。我們從來不了解,由於不了解,所以叫‘無明’!我們沒有這樣的理解,也沒有這樣的體驗,不知道有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們都落在流轉、顛倒、執著的一邊,這就叫——緣起的流轉。這就是一切萬法生生滅滅、輪回不止的原因;什麼叫緣起的還滅?就是看到它實相的一邊。原來我在這裡墮落,在這裡起染著,在這裡生死不斷,就從這裡去發覺真相、發覺實相!生命中的實相,生命中的功能,一一都明白以後,你就知道,哦!怎麼樣把燈打開,燈打開就沒有黑暗。

沒有開燈,隨著黑暗而轉啊!那煩惱貪、瞋、癡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哦!為什麼隨著正念跟失去正念差別會這麼大?這是一個關鍵點!我們學佛都很辛苦,尋尋覓覓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付出了無數的心血代價,但是為什麼不受用?因為沒有找到根本,沒有找到正確的因。我們佛法是不離因果的,有正因才有正果;邪因不可能有正果,所以我們就明白啦,今天學法沒有找到真正的因,你再怎麼樣的虔誠、敬愛、禮拜、祈求,跟你正確解脫的因有關系嗎?我們要智慧,不是要迷信!要正見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無我”是佛教的立教之本,如實觀照要以“無我”為前提。要通達五蘊六處緣起無我的事實真相,“我”只是因緣和合的一法,並無真實自性可言。

(《雜阿含經》第471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捨,但非識。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現有增、減,有取、有捨;若心、若意、若識,彼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識生厭,離欲,背捨,長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131-2-1)佛陀的開示,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一般的凡夫,對於這個四大的色身,還能夠知道它的無常性,會厭、會離、會離欲,但不是識,也就是說五蘊的這個色的部分,我們知道它無常,能厭離它、不執著還可以,但意識的識卻不能“生厭,離欲,背捨”。

“所以者何?”因為我們四大的色身,會有增減,它會變化,會有取捨,但是心意識我們卻不能理,以為它是我,所以有得有失,就說它是我或者是我所,把意識的識當作我、當作我所。這一點我們學大乘佛法的更要注意了,我們知道這個色身會壞,但是總是把心意識的識,當作是我,或者認為它就是靈魂,或叫真我、或叫永恆不變的我,都有這樣的一個看法。我們就要更小心了!所以佛陀就點出來啦!我們眾生容易執著的,知道這個色身會壞,但是總是把我們的心意識當作是實在的,就把它當作我啦!其實五蘊都是無常非我對不對?所以這個識,也不能認為是實在的我,這一經點出了我們眾生最執著的地方。

“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於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彌猴游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這就點出重點,我們寧可在這個色身起執著,因為這個色身,還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你去執著它情有可原;但心、意、識是剎那剎那都在變化,像彌猴在樹林間攀爬一樣,這一只手放開,另一只手就會去抓別的枝葉,不然它就會掉下來嘛,所以‘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這個心靈是沒有一剎那安住的,放下一個馬上又執取另外一個,也就是說心靈意識的那一種執取,是剎那剎那、異生異滅的。你反而去執取它是常!佛陀就點出重點。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思惟觀察,”我們要從“緣起法”去思維、去觀察,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包括心、意、識,跟這個身體的作用,也是緣起的。

“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因緣生樂受亦滅,止、清涼、息、沒。”(131-2-10)觀察的重點:就是在“觸”產生“受”這個地方。比如說我們有一種因緣,可以讓我們觸的時候產生樂受,所以有‘樂觸因緣會生起樂受’,當你產生樂受的這種感覺,你要如實的去覺知這種樂受生起的內涵,樂受的因緣觸讓我們起樂受,樂受起的這種狀態、內心的這一種狀態,你要明白的覺知它的樣子;那麼這個樂受觸消失的時候,我們感受的這個樂受,也會跟著消失。後面這句話很重要:止、清涼、息、沒!我們產生樂受的因緣起來的時候,樂觸因緣生樂受的內在的狀態我們要明白。最重要的是:當這個因緣消失的時候,這個樂受也消失了、寂滅了、不存在了。但是後面為什麼是止、清涼、息、沒?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我們內在的這個功能,我們沒有發現過,所以才糊裡糊塗的隨著因緣觸、隨著因緣受。所以我們不了解它真正的運作模式。有樂觸的因緣起樂受,因緣起來它會起,但是因緣滅它就滅,那請問:這個因緣能維持多久?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比如說一個快樂的感受生起的時候,它是什麼因緣讓它生起?你有沒有發現,然後維持多久它會消失,消失是什麼個樣子?你們有沒有發現?為什麼後面是止、清涼、息、沒?如果它是止、清涼、息、沒。這裡還有沒有因觸而生起的樂受或苦受?為什麼因緣起它會生起,因緣消失它馬上就息滅?然後是止、清涼、息、沒。要如實知!這種內涵現象你都要清清楚楚的明白它!其實這個地方就是我一直在講的如實觀照的重點,你們慢慢去體會!其實這個就是重點!

修行其實不難,我們只是要去發現它,因為大部分都是在這個狀態,只有觸動因緣的時候才會起,但是起它停留多久呢?我們沒發現而巳!如果你發現:如實觀照的一照之下,連要起都很難的時候,你就知道原來我隨時都可以在止、清涼、息、沒這種狀態。不要輕視啊!!有這樣體會的人,一生受用不盡哪!!

(《雜阿含經》474經)“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解脫,我說彼於苦得解脫。”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這樣的觀察,這樣觀察的人,你觀察色,觀察受、想、行、識都一樣,都能夠當下解脫!這個不是亂講的!這個是佛陀講的!我講的也許人家不信,但是各位:這個是佛陀講的,只要能於色、受、想、行、識當下明白當下解脫!那麼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一樣可以解脫!所以這樣的人就是於苦得解脫,就是滅苦!

基礎打好了,多體會!那麼這個觀照法,這裡講的觀照(如是觀者),是不是時時刻刻都可以觀?觸集、受集,這個觸集跟受集哪裡產生?是在靜止不動中嗎?還是六根觸六塵、隨時都會觸集跟受集?是在有觸集、受集的地方可以發現呢、還是在沒有觸集沒有受集的地方可以發現呢?上一次我講過:是在水的流動中發現它的無常呢?還是水在不動時你可以發現它的無常?觸產生受是在什麼時候會發生?不管這個觸的因緣是喜、是苦、是樂、是憂、是悲都可以,這就是觀察的地方!!

如果今天沒有緣起正見,你在觀什麼?外道說他在觀察一個不生不滅的我或者是大我,有人在觀察他要悟什麼?悟自性,要找自性,請問:你何年何月何日能找到自性?如果找到的話,那問題就大了!那個我執就很大破不了是不是?今天如果不是先建立緣起正見,觀察緣起的順逆二觀,在生命中、在五蘊六處中,你如何去發現緣起的流轉與緣起的還滅?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師父你講的‘如實觀照’,傻傻的看、傻傻的看要干什麼?我教你傻傻的看嗎?我只是叫你不要落入慣性的、自以為是的思維模式去看而巳,所以叫你不要迎、拒,取、捨,如實的觀察,去發現緣起順逆二觀的實相。

學習緣起法的目的在於樹立緣起正見,得法住智。先有法住智,後面才有機會證涅磐;法住智如果不建立,你能不能得涅磐?只有禅定、只有神通可以得渡嗎?真正的解脫在於正見!法住智要明白,然後加上法住智的觀察。法住智的觀察就是在我們身心中去觀察:裡面環環相扣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都是生命中的事,都是我們內在時時刻刻在發生的事!我們要在什麼地方觀察?在靜止中能看到它的流轉嗎?在禅定中能觀察嗎?慧解脫阿羅漢不一定有四禅八定,但他們是依慧而解脫的,是依緣起的正見、正思惟而解脫的!不一定非要禅定不可!俱解脫跟慧解脫的差別就是慧解脫沒有深定,沒有四禅八定的深定。禅定做為助緣是可以的,因為我們太散亂了,有時候要觀察也觀察不好,不深入,有一點起碼的定力,我們就比較容易進入寧靜的觀察,這樣的定有沒有助緣?有,所以真正的禅定一定要用的話,只能是‘七依定’,不能到第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等於沒有辦法起慧觀。包括佛陀他入四禅,出禅後,以禅定的余力,在寧靜中來觀察,他只是用禅定的余力,寧靜的身心中來觀察,還是要觀察!不是定就解決了,不是定就伏而不起了,所以主要是解決我們內在問題,借用定力生起慧觀。實際上,未到地定就可以使我們散亂心能夠凝聚,用這個凝聚的定力來觀察就足夠了,未到地定就可以觀照,初禅出來也可以觀照,二禅三禅四禅出來都可以觀照。但不要把定中的輕安喜樂,不起煩惱,不起貪欲以為那個就是了,不要以為定中的境界就是解脫了,不是!所以一定要記得!專精思維要離於我見才能不起諸漏,不起種種的執著、貪愛、煩惱,那個時候才叫心善解脫,才叫涅槃。所以各位:如果我們真的要為自己的生死大事,盡未來際的慧命,不想在三界中的流轉,下不下功夫是自己的事,你一天不解脫,三界之業沒有辦法超越,你必然要受它的束縛,誰也無奈、誰也沒辦法。

正觀五蘊六根,通達無我,亦非我所。如實知、如實見“觸滅則受滅”,受滅則煩惱染愛亦滅。

(《雜阿含經》100經)“……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苦滅道跡。”(100-2-5)這個‘觸滅則受滅’,我們很多人就認為:是不是就不要觸?我們六根可不可以不觸六塵?從生命的功能作用來說,你只要活著,不要說眼睛看到外面,你即使睡醒的那一剎那,意識就開始思惟了,很多意念就起來了。那個‘意’跟‘法’,也會觸、也會產生受。這裡的‘觸滅即受滅’,不是叫你不要觸——六根不要觸六塵!重點就是在‘無明相應的觸’,產生的就是‘愛、取、有’。如果是‘與明相應的觸’,後面就不貪、不取、不染著、不會造業、不會愛取有。這裡的‘滅’是由於‘與明相應’,所以那個執著貪愛就不會現起!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不是說我們六根不要觸六塵,如果是這樣瞎子跟聾子是不是就沒事?他不會觸嘛,不會觸就沒事;意識昏迷的植物人,是不是沒觸就沒事?不會的,因為意識還是在無知、無明狀態!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研究法,了解了因果的必然性,緣起的真實義,我們去觀萬法:原來我們不了解十二緣起的道理,不了解‘苦、集、滅、道’的道理,不知道因果的必然性,不知道緣起的奧妙,我們因為不了解叫‘無明’,從來沒有了解過,從來沒有體會過,所以叫‘無明’。我們現在透過正確的知見,透過佛法的熏習,透過如理的思惟消化,又在法隨法行的實踐中印證——明白了解了,那個‘無明’就破了!你就知道——原來如比!所以我們的思惟,經過這樣的正見熏習、慢慢消化、又體證到、真的明白印證,那一分明白了解叫‘明’!根、塵、觸後面的‘受’就不會起‘愛、取、有’。所以這裡的‘觸滅’,絕對不是叫你不要觸,不要六根觸六塵,那是外道的修法。修禅定意念不動就沒事,那意念一動你又回來啦,沒有辦法解決根本的問題。所以你要知道:修行第一要有正見,破除無明,與明相應!我們根、塵、觸,產生的功能、作用,只要念念與正見相應,念念與緣起法相應,念念與明相應——那就是般若。只要念念與般若相應,念念與空性相應,這樣的念、這樣的觸有何咎呢?所以問題就是在‘明與無明’,這個‘觸’是重點!所以不是不要觸,所以這裡的‘觸滅’不是叫你不要觸,‘觸’可不可以‘滅’,不可能!你活著,你身體有感覺,有感覺就有‘觸’,那個‘觸’怎麼‘滅’?這個‘滅’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觸,是要‘與明相應’的觸。我們因為沒有正知見、不懂緣起,所以念念與無明相應,那麼‘無明相應的觸’,就與我們的慣性相應,與我執相應,與我愛相應,所以才會 ‘愛、取、有’,這就是重點!

無我,是一切法的實相,無我不是修來的,是本來如此、一定如此、必然如此的。如實觀照就是幫助我們去發現“本來無我”這個實相。

怎麼樣去發覺“無我”的真相?還它個本來而已。為什麼我一直強調: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無我’是一切法的真相,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的。由於我們眾生不理解,甚至有邪魔外道的邪見,障礙了我們的知見,我們隨它轉。所以在無明中起我執,造業無邊,痛苦無邊,生死無邊。今天由於佛陀的發現,他的正覺,所以他告訴我們:真相就是‘無我’!修行不是在把這個‘我’怎麼樣把它消除,怎麼樣把它破除,怎麼樣跟它打仗,都不是在講這個哦。是在發覺真相,什麼真相?‘無我’就是真相!如何在我們的身心中、萬法的事事物物對待之中,去發覺它的真相——原來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

我們今天會執著,會貪愛,會造業,都是把這個我當作實有。如果知道它是如幻的、非實的、沒有永恆性、沒有不變性,你還要愛染執著嗎?只是告訴你這個真相而已!!你如何去發覺真相?回到生命中來,生命的功能我們當下都能體會。五蘊的功能、六處的功能,萬法根、塵、觸的過程,就是我們執取愛染的地方,以為這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把這個五蘊當作我;或者離開五蘊,有一個看不到的、卻是永恆存在的我;因為這樣的執著,你才會貪愛、執取,貪、瞋、癡、煩惱都從這裡起的。所以注意哦,不是有把這個“有我”給修成“無我”,是本來就“無我”!我們就在這裡起有見,起了執著。現在告訴你真相,你發覺真相以後,只是還它個本來而已。如果是這樣,修行是在發覺真相,不是在跟“我”打仗!如果“我”是實在的,你打的贏它嗎?我是實有的,煩惱、貪、瞋、癡是實在的,你永遠斷不了!“我執”是顛倒執著起的幻相,修行只是還它個本來!

了解真相以後,我們不再執取,不再貪愛,不再顛倒了。發覺真相,就能解決一切。我比喻講:發覺真相就像燈打開,燈打開了原來就是光明,原來沒有黑暗,沒有煩惱,是發覺它的本來真相;如果把黑暗、煩惱、貪、瞋、癡當為實在的,每天跟它打仗。我請問你:你什麼時候打得贏它?它是實在的,你怎麼打得贏它!所以我們每天都說:我沒有辦法,我怎麼樣它還是會來,那是你把它當為實在的!如實觀照告訴我們:只是在發覺實相,發覺生命的真相,不是在對治,這樣知道意思吧?對治是什麼意思?貪、瞋、癡、煩惱是真的,去跟它打仗,跟敵人打仗,我沒有定、所以我要修定,而不知道不定、顛倒、執著,是由於無明、無知產生的作用。你發覺真相,還它個本來,修什麼定?它本來就不顛倒,還要修定嗎?是顛倒才要修定。如實觀照為什麼不是在對治?為什麼不是在修定?因為它是在發覺真相,發覺什麼真相?無常、無我的真相!緣起如幻的真相!!不但是我們這個識身,外在一切境界,用‘如是平等慧正觀’去觀察它:‘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發覺這個真相、證明它果然如此,你的貪、瞋、癡、煩惱還會再造作嗎?這個“無我”的主題是佛法最重要最重要的主題!

今天如果不是站在這個立場的話,那就會跟外道的神我,外道的大我,外道的一切主宰這個觀念相結合,就沒有辦法破執著啦!因為他們都有我——上面的主宰,外在的主宰,我們說他是上帝也好,說他是梵天也好,說他是主宰者也好,其實是什麼?用我們佛法來講——就是我執、我見、實有感的一種外在的投射!在這裡執著實有、實在的我。但是這個身心會壞啊,那麼就以為這個是小我,外面有一個大我,我們這個小我是從大我來的,那大我就是本體,然後我死後再回到本體去……這是什麼觀念?這就是‘大我’的觀念。信仰上帝同信仰主宰是一樣的。其實這些在佛法來講:都是我執的引申與外延,是我執外在的投射;佛法與外道不共,與世不共的特質就在“無我”,宇宙的真理實相就是“無我”,因為無我才能緣起萬法,有我就是永恆不變,不變怎麼能產生變化呢?怎能產生一切萬法的生生滅滅?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能知道佛法的特質是“無我”,你也能體會無我,你就不會迷信,搞崇拜,搞他力,把自己變成恙羊,任人家來主宰,來宰割,不會這樣子。在法性人人平等,只要你能悟道見法、你能修持、能體證無我、斷一切的執著、貪愛,你跟佛陀一樣可以解脫!!可以自在!!是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受用,人人都能解脫的,這裡不是在等待救度、依賴,不是這樣子!“無我”才是佛法最重要的特質!!要記得。

(《雜阿含經》100經)“雲何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要怎麼樣去如實知見呢,才能達到真正的涅槃呢?)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非我。(你要怎麼樣去知見?就是要如實觀照,怎麼樣去觀察它確實非我?它是無常的、它是變異的,怎麼可能是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磐。”如實觀照要把握根本,不離我們的身心五蘊、六處去觀察它的功能、作用。受是不是無常的,是不是剎那變異的?如果是那就不可能是常,不可能常就不是“我”!另一個角度我們更可以理解:只要是因緣所生法,緣起的因緣所生法都是組合的,只要是組合的就沒有永遠不變的,因緣變、條件變——法必然會變。它不是單一的條件,它不是永恆存在的。觀察我們的身心,包括六根的功能、產生種種的感受、生起的意識作用都好,你說哪一剎那是永恆不變的?那我們到底在執取什麼?為什麼認為那是‘我’?所以要保護那個‘我’,滿意那個‘我’,順從那個‘我’,然後每天在痛苦煩惱,造業無邊!所以我們由於不了解緣起,執著在‘自性’見和實有感,我執就這樣產生了!如果了解真相,法法無常、法法非我,‘我’要怎麼安立?哪一個叫做“我”?從眼睛的功能到耳、鼻、舌、身、意那一根是‘我’?它是組合的,是因緣條件組合的,一個因緣變動整個就改變了,所以什麼東西是我?!我們一定要注意,我們在講無我、講我,一定先把那個‘我’了解了。‘我’在講什麼?‘我’的意思是什麼?生滅法都不是‘我’,都沒有“我”,從緣起法來說,那一法不從生滅來?生滅、生滅、生滅的這一種組合,從內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一切萬法哪一法不從緣起?你們去體會,哪一法是‘我’?只要是變易法沒有一法能安住,沒有一法可永恆,哪一法是‘我’?所以執著內是‘我’、外是‘我’,山河大地是‘我’、宇宙有本體是‘我’都是妄念!佛法的特質,跟外道與世不共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把握,會把外道的法混進來的。我觀察山河大地,整個宇宙法界多寬廣啊,這個‘我’多微小啊、微小還是‘我’!那個寬廣浩大的,那個大還是‘我’!觀察微小就沒事嗎?觀察微小還是執著‘我’。只是謙虛一點,不那麼狂妄而已!但是還是‘我’啊!佛法一定要體證‘無我’!我執不破沒有一個能解脫自在的!只要有‘我’就有‘我所’,有‘我所’就會自我保護、就會爭端,就想占有,就希望永恆存在——你就非苦不可!為什麼?無常故!沒有一法是可以讓你永住的,一變動你就苦。什麼時候不變動?哪一剎那不變動?所以要知道,男眾穿得再帥也會老,女眾每天“莊嚴國土”還是會老。不要欺騙自己,暫時的,讓他滿足一點,其實在滿足那個‘我’欲。明白‘法爾如是’哪一法不變?從過去到現在哪一個能住?你再美,年輕一、二十歲都很美的啦,但是哪一個最後不變成老太婆?你要留都留不住,這個才叫‘緣起無常,法爾如是’!不是誰能造作的。既然不能造作,我們一直勉強把它留住可能嗎?徒勞辛苦!達不到目的,又苦的要命、煩惱的要命,那不是自討苦吃嗎!該如何就如何不是很自在嗎!它們本來就是法爾如是的,不是嗎?

“我無所住。如我有所住(有立足點),所住必是真實、常恆的。但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不實不恆的,所以欲求真實的我,是不可得的。它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實自體是不可得的。”(《性空學探源》印順導師)我們在禅觀,或者是向內觀照的時候,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啟示!如果‘我’有一個安住點,那個‘我’才能成立!我們今天要找一個安住點,讓‘我’能安住,能安住那裡不動,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立足點?如果有這樣的立足點,那就可以說它是真實的、是常恆的。問題是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一法不從緣起,只要是因緣和合的,就非實嘛,就不實嘛,不能永恆嘛?那你在哪一法上可以安立‘我’?五蘊也好,六處也好,外在一切山河大地,哪一個法都好,哪一法不從緣起?只要從緣起的,就是因緣和合,就是非實如幻,就是沒有自性的,它不可能是永恆、不變的。如果這樣,我們要在哪一法上安立‘我’?身心、外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安立‘我’的地方喔,所以‘我’無所住,沒有一個安住‘我’的地方。如果我們回過頭來,觀察萬法,包括自己的身心,你能住於什麼地方,你要住能住嗎?我問你:你想住能住嗎?你住得了嗎!這個‘我’你能住多久?說什麼是‘我、我的’?你能把握多久?想住都不能住哦!因為無常變易、剎那生滅是‘法’的真相,明白啦,連‘法’(都)沒有一剎那能安住,你能執著嗎?你住得了嗎!想住你都住不了!這個是真相哦!那請問:我們今天哪一個不執著?你執著什麼——執著那個不可得!執著那個不可住!所以我們叫做‘眾生’吶!

不可得,是大乘心法,在如實觀照的的當下,你會發現任何一法均無所得,均“不可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陲。

我們在觀察的時候,不管是五蘊身心,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好,“不可得”三個字,就是我們觀察的結果。“不可得”三個字,就是大乘最重要的心法!而我們最執著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靈感受,對不對?我們信任那個心靈就是我嘛,我的感覺、我的感受,我的歡喜啊,我的煩惱啊……都是在我上來執著!請問:你去觀察它,哪一剎那的感受,是可以住的,是可得的?所以在禅修開示就講到達摩跟二祖神光的公案,他去參達摩,因為他有煩惱,他心不安,求祖師為他安心,他(達摩)說:“好,將心來吾為汝安”。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他(二祖神光)這一找啊,將那個不安的心一找,都找不到。他說:“覓心了不可得”。找這個不安的心,怎麼找都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這個不可得,就是找不到。他不是講他一直心不安嗎?現在我要替你安啊,他回過頭來一找,七找八找,怎麼找都找不到那個不安的心。所以“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就說:‘我為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心安好啦!神光當下大悟。這個“不可得”三個字,你知道有多重要嘛!我們今天把一切心,一切感受都認為是實在,是永恆的,是真實存在的;而不知道你要找它是“不可得”的。如果“不可得”,那表示不安的心也非實嘛!如果不安的心是實在,你可以找出來啊,你現在怎麼找都找不到那不安的心,那你的心哪裡有不安?是你落在幻境而不自知,落在顛倒的感受中不自知而已。各位:你們想試試看嗎?如果你們有痛苦、煩惱,種種障礙、心不自在,你現在當下就找找看,那個心是什麼樣子?住在哪裡?如果也一樣找不到,以後不要告訴我:你有煩惱、你有顛倒、你有生死了!這不是兒戲哦!“不可得”三個字,就在你“看”的當下,可以發現真相。所以如實觀照為什麼叫你如實觀察身心的任何因緣、情緒和作用,你只要“看”著它,就能發覺真相!其實這同達摩這個公案是一樣的,就是要讓你們體會:什麼叫‘覓心了不可得’!如果覓心了不可得,覓受可得嗎?覓煩惱可得嗎?覓貪愛、瞋癡可得嗎?這就是最要的、啟發入門的下手處,一定要用心體會!能夠體會“不可得”三個字,你們真的可以大受用!這裡沒有理論,不要講理論,當下回光返照,當下契入!如果‘我有所住’,‘所住’必是真實常恆的,但是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不實不恆的,所以欲求真實的‘我’,是不可得的。“‘我’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實自體是不可得的,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唯有假名的諸行生滅’”,(《性空學探源》印順導師)這個不是只有理論,你當下可以反觀,當下可以尋覓,當下可以觀察,可以證明。

“生是空法生,滅是空法滅,意義比蘊法門要明顯得多。”(《性空學探源》印順導師)‘生是空法生,滅是空法滅’,有沒有實生實滅?只能是假生假滅,緣起生、緣起滅、緣聚緣滅,沒有一個自性實在的生起。所以‘生是空法生,滅是空法滅’,就是沒有實生實滅。什麼叫沒有實生實滅?就是無生了!我們講‘悟無生’,‘無生’是什麼意思?就在一切法的生生滅滅中就知道它是無生,不是離開生滅法講無生,‘無生’就是沒有真實的生,也沒有真實的滅,緣生緣滅就是無生。所以才能夠在生生滅滅中,體會它的不生不滅!

觸與受的微細處就是我們觀察的重點,要如實覺知。

(《雜阿含經》卷十一)“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於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彌猴游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這就點出重點,我們如果在這個色身上起執著,還情有可原,因為這個色身,可能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可是我們的心、意、識,是剎那剎那的變化,像彌猴在樹林間攀爬一樣,這一只手剛剛放下,另一只手會馬上抓住枝葉,不然它就會掉下來嘛,所以是‘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心靈是不停的運作,沒有一剎那安住的。一個念頭滅了馬上會執取另外一個念頭,心靈意識的執取,是剎那剎那的生滅,是異生異滅的,你反而去執取它是常,所以這裡佛陀就點出來了。

只有樹立緣起正見,通達我空法空,才能在觀照中實現如實正觀,澈見諸法實相

我們今天為什麼一直強調要建立緣起正見?緣起的就不是永恆的、不變的。它是條件組合的,所以沒有‘自性’,沒有永恆性、沒有不變性!這個知見先建立以後,加上我們的正念正知,時時刻刻與萬法接觸之中,念念與正見相應,念念與法相應,念念與空無我慧相應,這就是與般若相應。這就是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見,所以不是叫你不要起念,不讓你六根六塵都不要觸,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修禅定不與外境接觸,不與萬法接觸,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一切的愛染,這種逃避的方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只有在根本上,了解法的真相,了解六根的功能,知道如何與正念正知相應,就不會有問題了。所以我們大乘的心法,其實最重要就是這個。不是叫你厭離人間,而是要你入世,要你在人間的萬法中,眾生的苦難中,怎麼樣去利益他。你自己如果沒有基礎,站不穩,你要去度眾生,你怎麼度?一下子就被習性度走啦!被誰度走?被色、聲、香、味、觸、法度走啦!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有正知正念,然後自己好好去體會、去觀察、去證明,慢慢的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真的有一個立足點,就是如何與正念正知相應,然後在萬法中去試試看,我們本來在某一個態度之下,會起貪愛、執著的。我現在試試看,正念正知中是不是真的不起?這個是可以嘗試和體證的,是可以證明的,不是說偶爾碰到,這一次好運,沒有顛倒,下一次碰到又完蛋啦,那這樣不是證明,證明是百試百爽!你試一萬次,它都是如此的效果,這個才是正確的。

緣起正見是如實觀照的基礎,我們要受用解脫,緣起法是修行佛法的重中之重。不懂緣起的觀照,只是盲目的對治,是無法發現諸法實相的。

我們今天要跟誰學?跟佛陀學啊!他是真正能引領我們, 他的體證能作為我們的榜樣, 最好的榜樣就是佛陀!他今天所談的法,方法、內涵, 我們都不深入的去了解它, 我們怎麼能跟佛一樣的受用?我們現在的佛法談這個嗎?不是啊,在信仰啊, 而沒有辦法去發現真相啊!所以佛陀所開示的法, 如果我們不隨順它去體會, 那我們要根據誰?而且這個是有效的方法, 佛陀就是在這裡出離的, 在這裡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我們不學這個方法, 學他以前沒有用過的方法嗎?或者是過去世沒有成道的方法嗎?什麼叫如實知?什麼叫如實見?什麼叫如實顯現?我很少聽人家介紹這個;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地方太重要了!!這個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我介紹如實觀照,一直強調,因為很多人不理解, 起了疑問。這次講《雜阿含經》, 就在點出佛法中、佛陀的開示中, 是不是有這樣一個重點, 大家要把握,要去認清!但是如果前面的基礎都沒有, 今天講這個你就體會不到, 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所以為什麼我一直跟你們講要先建立緣起正見, 前面的正見建立好了, 才能談到修觀,才談到所謂的如實知、如實觀察、如實正觀。佛法的如實正觀跟外道的修法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握佛法的根本特質, 跟外道一樣修行, 你搞到什麼時候能跟佛有一樣的體證吶?所以單單這些知見的厘清就非常重要!這個厘不清, 每一個人都以為:這是我師父教的, 我們那個大師是神通唉! 他會分身哪! 他會知道我怎麼樣……。請問:這同你的解脫有關系嗎?而且你講的那個大師是真的解脫了嗎?還是無明眾生?我們分不清楚的。但是我們把這些法, 一一的明白了解以後,佛法的特質真的與世不共;我們就不會隨波逐流, 不會隨著外道的邪見而轉, 是不是?這個叫如實知!懂如實知才能如實觀察,如實觀察才能如實證知。這樣做到了——才叫如實正觀。很多人都以為觀察、觀照就是在修禅定,禅定是內寂其心的一個基礎,它只是如實觀照發現實相的助緣。

(《雜阿含經》233經)“無常者, 是有為行, 是有為法, 從緣起。”(因緣組合的, 不是永遠不變的, 無常是有為,有為造作的法都是緣起的。)“是患法, 滅法, 離欲法, 斷知法, 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這個很重要!不但是我們意識所產生的, 所有一切因緣所生的,根塵觸所產生的,包括我們執取的識,都是無常。我們打坐,我們修行, 感受到喜樂、清淨、光明、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那個非常美妙的, 請問:這是不是因緣所生法?因也無常,緣也無常, 所起的境界會是常嗎?

所以“於一切想悉伏彼想。”要從哪裡去“悉伏”?就是如實觀察與法相應才理解。我們今天生起了歡喜心, 喜受、樂受,請問:它維持多久?我們生起了歡喜心, 跟生起瞋恨心是一樣的, 它也是無常,瞋恨心、不快樂的心也是無常。要去發現它的真相, 就不會執著那個不快樂,一直被它左右,一直被它束縳了。我們可以實驗一下:我們現在當下, 有沒有快樂跟不快樂的問題, 我們能不能讓它起快樂的心?我告訴你可以。我們可以歡喜笑一笑, 可不可以?但是請問你:維持多久?你可以善用它, 但是你不能執著它。還有一點,當我們痛苦, 如果你去觀察那個痛苦, 觀察內心的那種情緒, 它當下會止息, 為什麼? 無常故。因為它本來就無常, 所以我們要去發現真相, 一定要從這裡下手,當我們落入境界了、煩惱來了, 如果有這個正見, 你可以當下試一試。這麼苦,這麼難過, 我能不能笑一笑?這個就是實驗的地方。當我痛苦煩惱、 很難過的時候, 想到了法,我能不能笑一笑?試試看,笑一笑, 看笑得出來嗎?不是在開玩笑喔, 要試試看喔!我被境轉了, 我能不能當下離開被境轉的狀態?不要以為:我生氣是應該的, 因為他讓我生氣, 所以我不氣的話我是笨蛋!不是啦,生氣才是笨蛋!生氣的人叫愚癡,煩惱的人叫笨蛋, 痛苦的人叫無知!如果這個地方你能轉變, 能夠理解,能夠超越, 我告訴你:你一生受用不盡了!

所以不要找理由來為自己解釋:我的痛苦是有道理的, 我的煩惱是應該的,因為種種條件我不得不, 什麼叫不得不?只有一個原因——無知啦!不知道法啦、不知道法的真相啦, 所以流俗。被世俗的這些錯誤的知見綁著, 隨著世俗的顛倒在行, 自己不知道。今天學佛不是超越這個, 那學佛要干什麼?學佛要超越什麼——貪瞋癡煩惱, 是不是?不然什麼叫解脫?解脫於什麼?解脫於貪瞋癡煩惱。所有的對治的方法都是暫時的, 只有直接深入法性你才能解脫。比如說:師父說你看著煩惱它就消失, 但是後面又會來, 為什麼?因為你根本沒斷。但是這個如實觀照能不能暫時的超越它?可以。這個我一直講,在開始階段,它不是究竟的, 你一定要深入法性;不要怕貪瞋癡, 進入貪瞋癡的法性, 清楚它的真相, 貪瞋癡就不能主導你, 也不能左右你,學佛就是要在這裡超越的。

所以在觀察的時候, 是不是要從自己的身心、五蘊,外面的六處、到我們內在的貪瞋癡都要觀察。最後還不能解決, 進入它的因緣去觀察它。因也無常、緣也無常, 你還要執著在那個現象是常, 那你是笨蛋!身也無常、外面的境界也無常, 無常因、無常緣所生之法, 雲何有常?要記得!沒有一法是永恆不變、是實在的, 但是這一種如夢幻泡影的感覺, 這一種如幻性,如何去體會?這個就是我們下功夫的地方。我常常講:因緣是無限的, 根塵觸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它不能靜止的, 生命活著一定不離根塵觸的相應, 不可能離開的。我們要善用這樣的因緣來發覺根塵觸的真相,包括我們貪瞋癡煩惱的真相, 要善用這樣因緣, 去發現生命的實相。了解了, 人人都能夠超越解脫。

在如實觀照中,當覺知的自覺運用逐漸成為一種習慣,那麼舊有的思惟模式和與生俱來的習性就將土崩瓦解、不復存在。這就是知見和觀念轉變的重要性。軟體程式變了,行為自然就導正了。

我們修行理論很多,有的要用禅定, 有的要修神通,有的練什麼功啦, 其實真正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心散亂我們能不能發覺?掉舉、昏沉能不能發覺?如何提念而起,不會執著在那個昏沉、悶悶不樂裡面;或者是忘失一切的無知狀態裡面?我們時時刻刻都要發現我們身心的狀態,這就是修行的地方。昏沉了提念,掉舉了、忘失了覺知, 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所以要“覺知”:掉舉要覺知、昏沉要覺知、落入無記也要覺知;這個覺知就是導正它回到正確地方的一個方法。如果不覺知的話,就隨慣性去了,昏沉就落入一直昏下去了;妄念一大堆也隨著妄念而轉了。一覺知就能提醒自己。我發現自己落入某一個狀態, 馬上就回到當下這個清淨的正念中來, 這個就是下功夫的地方。修行理論很多、境界很多, 其實這個地方又簡單又重要, 這就是我們下功夫的地方。如果我們不滿的心起來了, 是不是發現了就能回到正念來, 那個發現是不是很重要?悶悶不樂:因為某一件事情, 讓我心情沉重悶悶不樂;那個悶悶不樂如果你沒有發現, 是不是每天就隨著它繼續相續?今天碰到一件得意的事很歡喜, 心情很歡喜,就活在那個狀態中, 而在掉舉中也不知道。所以這個觀照在哪裡觀照?就在日常生活中, 待人、接物、處世的過程中。落入什麼狀態自己要知道, 馬上回到正念來,這個就是修行。所以如實觀照在教我們什麼?行、住、坐、臥,待人、處世、接物不離覺知,這個“覺知”就是下手處!要去發現。所以要當下覺知、隨時思惟,。隨時思惟是什麼意思?就是隨時要有覺知,然後發現,然後調正,修行用功就是在這裡。

我今天看了某一個人我心裡不爽, 這個“不爽”是什麼意思?或者是覺得不喜歡, 那個“不喜歡”是什麼意思?我們有沒有發現?好, 某某人因為我的某一個因緣, 他不爽、不喜歡, 我們自己有沒有發現?他不爽是他自己的事, 這樣你是不是真的很明白,很體諒, 有沒有調正心態?大家在一起為什麼不能和樂?為什麼不能彼此體諒?為什麼不能彼此慈悲照顧?為什麼總是覺得這裡不爽、 那裡不爽,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 連這個微細處都要發現、都要覺知。修行不是在唱高調, 不是在做給別人看, 就在這個微細的心念中, 我們要去發現。如果這裡不能發現,微細處都做不到, 碰到大的災難、大的困境、大的障礙來的時候, 你又如何能面對呢?我的心悶悶不樂, 我看到這個境界,要發現它——微細處都要發現,要提起正念來!原來我這裡還有障礙。不是外面有障礙, 是我們身心內在還不能自在。修行不是說我今天抗議, 你們要改變我才歡喜, 不是這個!不要與外面對抗與敵觸,那是沒有用的,要自己調整;我不能接受的我現在能接受, 我不能容忍的我現在能容忍, 這個就是進步。所以修行不是在唱高調, 就在每個因緣當下, 去調正自己,提升自己;把內在不能容忍的變成能容忍; 不能包容的我能包容;不能體諒的我能體諒; 這個就是下功夫的地方。只要跟無常、無我的空性相應, 就不會執著了,不會把它當為實有了。我們今天都在講空, 大家都會講, 但是碰到問題的時候一點都不空。那個境界我不爽, 那個不爽的境界好像是真的, 那是真的空嗎?真的空就不會執著了, 知道嗎?所以為什麼說:我們除了對觀照的方法要理解, 為什麼要先建立正見?什麼叫正見?緣起正見。知道緣起,知道它的如幻非實, 才不會被境界——喜歡的、不喜歡的、好的、壞的,被它轉哪!

這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 就是我們的下手處, 就是我們見法悟法的地方。離開這個地方沒有法可修?修行不是在唱高調, 不是在做給別人看;這個地方才是真正下功夫的地方!今天不合我意的我就不願意參與;今天不順從我的我就不要參加;這個都還是沒有包容心, 我們修行就是要在微細處發現自己的問題;如何調整自己,達到無礙性, 達到心靈真正的無礙;任何因緣環境我都能自在, 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但是請問:如果連我們自己身心的那種起落都還不能觀察清楚、不能使自己安住, 你如何達到無礙性呢?只有自己安住, 使身心不隨境轉, 不隨自己的情緒轉, 才能達到無礙啊。

真的的佛法正見就是緣起法,“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個不但要理明,更要行悟。“沒有法住智,就不可能有涅槃智”,所以緣起正見是如實觀照的基礎和前提。是一切賢聖知法、行法、悟法、證法的唯一學處。

真正的佛法正見就是緣起法,緣起的因果必然性,法法相依相緣的緣起都要明白。緣起的流轉、緣起的還滅都要清楚才叫法住智,才真正有了緣起正見。只有這樣才能發覺真相,才能破除我執。我執一破這個根、塵、觸,就不會引起貪、瞋、癡煩惱,就會與法相應!我們眾生為什麼處處黏著?佛陀為什麼悟道以後(包括這些聖者、阿羅漢們悟道以後),也是活在人間,為什麼不會貪、瞋、癡,不會煩惱,他們有沒有根、塵、觸?所以這個‘觸滅’不是連觸都沒有的那一種‘滅’。那是修禅定,讓意念不動,伏、把意念都伏下來,我們的根就沒有作用,沒有作用就不會跟外面的法塵相應,這是外道的禅定!所以我一直強調如實觀照不是修禅定,是借助禅定的寧定作用,去發覺、去觀照、去體會、去內證因緣集起與還滅,是借助禅定的功能去發覺我們生命內在的實相。禅定有沒有用?有,但不是禅定就可以解決一切。要有正見,要有正觀,要有正思惟,正確的發現真相,才能真正的破無明,這個很重要!

所以我們六根觸到六塵,跟外面接觸,這個六個門戶,就像六個通道、很重要的通道,你要好好守護它。所以我們真正用功要在哪裡用功?就在六根門頭!眼見色,耳聞聲,這個地方如何正知正念,這個就是下手處。為什麼我們常常講要修觀啦,修行觀照第一要先有正見,你今天沒緣起的正見,沒有正知正念,你怎麼修都是跟我們過去的習性相應。要如何解決我們的問題?先有正見,先懂緣起,先知道無常無我的正法正見。我們在觀察的時候,就會跟這個正見相應!所以正知見的建立是在前頭——是最主要的,這個正見建立啦,你六根觸六塵的時候,正見會自然相應。所以我常常用電腦比喻:你把軟件程式修正了,它的功能出來就是這樣,聽到聲音,你不會隨著你的慣性走,你會隨著正見而起念,隨著正見正知,而護持當下的情境。所以這個知見是不是要先建立?沒有正見你怎麼去應對外面的種種境界?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慣性、錯誤的知見修正,都落在與生俱來的慣性中而不自知,我們如何能夠得到法的受用和解脫?

我們現在眼見色、耳聞聲,起了貪念馬上就發覺。發覺它當下就會消失,你就知道這個是緣起如幻的,只是起了感受、被感受騙了,這感受也是緣起緣滅的,也是即生即滅的,當下就不相續。‘可以不相續’這個明白啦,你就知道:原來可以清淨,原來可以自在,原來我可以不跟它走,你也就知道它的如幻性。所以先要建立正見就在這裡,正見建立後,根塵觸的時候,不管任何境界來,正見一起,正念一起,當下止息,貪瞋癡煩惱不會起,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守護六根門頭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不是在沒事的時候,在那邊盤起腿來,在那邊輕飄飄的、很舒服的,其實那個舒服也是染著,知道嗎?你一起坐六根觸六塵煩惱又來了,貪瞋癡又來啦,這個怎麼能解決?所以不是在一邊安住,獨坐就沒事,要在六根門頭,六根觸六塵的當中,如何守護根門,正念正知,這是最重要的地方!這個就是正確的下手處。

所以我為什麼重知見的建立?一直講,不懂要講到你們懂。根本把握了,你在生命中時時可以反觀,時時可以覺知,隨時可以發現真相,隨時可以證明,這個正見何其重要啊!!最近,我們常常接到國外很多的電話:什麼時候辦禅修?都在一直提這個問題,常常有這個問題,我都會告訴他們:你先要把正見好好熏習……。我們過去上過的課,這些基礎的東西一定要先熏習到你真的明白、理路通達、思維都能夠通暢,到時候像這種法要只須一點,你們馬上就意會。因為所有的法要都不離我們的生命,不離我們的身心當下的種種作用跟覺知。當這些理路暢通,正見建立以後,一點你就會懂。因為我們的六根觸六塵是隨時的,隨時可以證明,隨時可以體驗的。禅修那七天真的能開悟嗎?那個叫刻期取證,是逼著大家用功,專心的用功,對大家有幫助,但最重要是在建立正見!正見建立以後,時時刻刻、就像去托缽,我們現在每天也在托缽,知道嗎?早上醒過來這個梳洗啦、吃早飯啦、上班去啦、上班沿途啦、看到的境界啦、同事間的相處啦、回來以後也是沿途回來,是不是都在六根觸六塵?是不是隨時都可以看到我們的貪瞋癡煩惱?是不是可以發現我們身心的功能與作用?它們時時刻刻都在這樣的造作之中。有正見的人每一個當下都是觀照的因緣,哪一個地方不是我們修行用功的地方?佛陀講的‘空三昧’,就在日常生活起居、行住坐臥中去修持。什麼我們一直強調知見的重要!!我比喻幾百次了——電腦的軟件程式(知見)如果不修正,它的運作功能就不會變。知見正,身、口、意就正;身、口、意正,內在念頭自然端正,障礙自然就沒有了,軟件程式把它調正了,我們的思維模式也與明相應了。法法跟正見相應,正見變成我們的思維根據,行為的根據,語言的根據,那你還會顛倒嗎?!問題是我們今天不以正見為導,沒有接受熏習到真正的正見,我們都在慣性裡面,錯誤的知見裡面,所以才有貪瞋癡煩惱。貪瞋癡煩惱從哪裡來?從不正見來的!就是從‘不如實知’的來的!正知正見何其重要就在談這個。

佛陀說:緣起甚深!所以是甚深難見難知!所以要甚深的觀照它的微妙,要至到、深澈,要體證到深刻,這是要用智慧才能理解、才能了然的!我們凡愚眾生跟無明相應,是沒有辦法了解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都有不同的觀念,不同的認知,不同的欲求。各人的觀念、理想知見都不同,而且都是落在過去的慣性、我執我慢中、無明相應中,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觀念都不一樣,各人的需求欲望也不同,每個人的習性都不同,今天如果沒有緣起正見,讓這些異見、異忍、異求、異欲讓它統合,一一的把它解除,我們如何修行?如何見法?唯有正見才能達到共識共見。所以我常常講:我們眾生的煩惱,其實是八萬四千,每一個欲望、理想、種種的執著、貪愛、慣性都不同,其實原因只有一個——無明。都是無明我執產生的問題,雖然看起來千差萬別。所以盡管我們煩惱很多、千差萬別,其實原因只有一個。我們只要找到這個根本,找到下手處,把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了、突破了,所有的煩惱都一樣可以止息!

我們常常講:我們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我們要八萬四千法門一一來對治,真的是這樣嗎?你能學八萬四千法嗎?我告訴你:最主要是學到一法,因為它是根本,所有的煩惱都從這根本而引生的,因為沒有正見!所以十二緣起中的無明就是因為沒有正見,才衍生後面的相續流轉、生死不停。無明一破——我執就破,法執也破,貪愛就止息。貪愛止息,後面的生死輪回就不相續。破無明是最重要的根本!所以各位:是不是要找到根本——正見就是破除無明的根本。

“緣起法是生命之流較具體圓滿的說明。”整個生命包括身心啦、內外啦, 種種的因緣因果的關系啦, 這些都涵蓋在緣起法的內容。所以我一直強調:我們今天要修行,要解脫, 那修行解脫是叫了生死, 那生死之因是什麼?因都不知道那你從哪裡下手?只有緣起法告訴我們,什麼因緣、什麼條件, 讓我們起無明、造作,起我慢、 起我執,然後造業無邊, 最後生死相續不停。因為有業果相續的條件在。不知緣起,就不知因果。不知緣起不知因果, 你怎麼能找到真正的因呢?又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消除這個因呢?只有緣起法才能讓我們理解, 才能幫我們找到真相。所以我為什麼一直強調:不懂緣起,不可能解脫!修行方法也不可能正確的。為什麼?因為這是唯一的修行之路, 佛陀悟道的因緣就是這個,我們今天不學佛我們學誰?信仰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嗎?信仰能解決我們的無知跟我們的習性嗎?能破我們的執著嗎?

生命的兩種功能——明與無明,只有在觀照中去發現、去體證、去實踐。這個過程就是知法入法的過程,就是法隨法行的過程,就是入佛法相的過程。

我常常在點醒各位, 如實觀照除了依正見, 而達到了遠離貪瞋癡煩惱的究竟解脫以外, 它還有另外一個功能, 就是發現生命中有兩個機制, 一直強調這個:生命與無明相應, 它所產生的機制就是貪瞋癡煩惱生死無邊;另一個功能就是與明相應, 不會顛倒不會執著, 不會貪瞋癡不會煩惱, 不會生死無邊, 這個叫明。生命有這樣兩個本有的功能, 如實觀照除了依正見而修行, 得到根本的解決以外, 還有另外一個功能, 就是能發覺真相, 發現與明相應的真相!這一句話大家要記得!很多人不了解如實觀照在做什麼, 我現在點點滴滴都在透漏, 你們要注意。

(《雜阿含經》139經)“……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余。”我們看這一段,大家要把握明與無明這個根本。明與無明這個重點,很多人不理解,所以都在對治;因為我有煩惱,我要讓煩惱不起;我眼睛看到色會起執著,那我不要看就不會起執著,所以盡量不要跟外界來往;我耳朵聽聲音會起煩惱執著,所以盡量不要去聽外面的聲音;六根不要觸六塵,就不會產生執著嘛,這個是一般的對治法。但是請問:我們人只要活著,你的六根可以不要觸六塵嗎?即使在深山、在那個山洞裡面好了,六根可以都不動嗎?還有意根呢,山上有沒有風的聲音?風還有聲音呢,所以我們要注意了!這個身體跟外界也會接觸,我們如何使我們的六根不觸六塵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入定,你入到四禅以上的話,你身體用針去刺他也不會有感覺,那這樣子意識都不起。但是請問我們能定多久?出定以後呢?六根的功能又恢愎了,裡面的那個無明的造作的內涵沒有變!那這樣能不能解脫?為什麼不能解脫就在這裡!

有的是說因為我們對外面執著嘛,修苦行折磨這個身體,他認為這個身體功能太好了、營養太好了,會讓你造作,折磨它才不會束縛我們的心靈。外道的思想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修苦行,以為修苦、吃苦就能滅苦,這個都叫非因計因!所以我們這裡為什麼要談“緣起法”?讓我們知道一切苦,種種不同的苦,其實都是一個原因來的:由無明來的,無明…起我執我見,造成有取識,一切貪愛執取不斷,所以往前追溯,最重要的就是要破無明!與無明相應的觸、受,一定是愛取有,一定是生死輪回不斷;無明一破,明觸——明觸的受就是明受,後面就不會愛取有。這才是修行的根本!!我們現在大部份人,都以為禅觀禅定是根本,其實禅觀禅定只是一個助緣。可以幫助我們更深細的發現緣起的流轉與還滅。而且借助禅定的寧靜,我們的心就不會很散亂,這樣可以專注的觀察我們內在的緣起條件,但這些只是助緣,不是定力就可以解決一切!很多人不暸解,我們講如實觀照,他說‘你傻傻的看有什麼意思?’什麼叫傻傻的看?看什麼?各位:就是看緣起的流轉跟還滅啊!看身心的造作,根、塵、觸是不是產生受?受後面就是愛取有,看到諸法的流轉;然後此無故彼無,怎麼樣的還滅。無明相應的緣起流轉,跟明相應的流轉,也是一樣的緣起,為什麼不同?佛陀悟道後,他是不是還活在人間?很多聖弟子證阿羅漢,是不是還留在人間?他們會不會愛取有?不會!為什麼?與明相應故!我執我見破了,不會在人間產生後有,愛取有的造業不會了!所以我們要明白,不是斷六根六塵的功能,不是在破這個功能,而是要與明相應!我們要破無明,用什麼來破?就是佛陀指導我們的緣起正見!!所以緣起的流轉明白了,正見建立得非常堅固,依這樣的緣起正見來觀察自已,發現實相,還其本來,實現超越和解脫。

什麼是真正的禅觀?什麼是空三昧上座禅?傳統的禅觀同如實觀照那裡不同?

禅觀在觀什麼?禅觀就在觀察我們身心的緣起與還滅,不是在觀察其它所緣,要入定修定,單一注意某一點,不是在搞這個!主要依正見而破無明!!前面我們都講過了,無明是什麼?不明緣起!不知道緣起的法則,不知道我們生命內在的功能隨順著緣起在流轉,所以才造業無邊;當我們了解緣起的法則,就能破無明、破執著,苦集滅道你都能很清楚明白。如果沒有正見,有沒有正思惟?沒有正思惟有沒有正語、正命、正業?有沒有正定?都不可能的!所以第一要有正見,有正見才能破無明!才能帶來身、語、意的端正,才能正念現前,自然就是正定。所以這個定,不是用那種禅定、四禅八定的定;真正的正定是這些擾動份子的消失——名為正定。這個叫“法而如是”的內在。

看下面的經文(《雜阿含經》78經):“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閡、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這個地方,大家一定要好好體驗,好好去體會!我們總是把身心,好像一體的感覺,然後痛跟苦都連結在一起了,我們一般的觀念都是這樣子。比如說我們的手被扎到了,或被割到了,或被打到了,傷害到了,我們馬上就會很懊惱、很生氣,火就上來了!為什麼是這樣子?我們要去體會:‘痛’跟‘苦’都連在一起,我們說痛苦、痛苦,那我現在問各位,痛一定苦嗎?痛可不可以不苦?我們要去面對這個問題,這個地方你如果能理解、能體會,你對法的體會就會更深刻!你要超越也比較容易!也就是說,我們對一個真相的了解,能接受,痛只是痛,苦就起不來了。比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有神經系統嘛,冷啦、熱啦、痛啦、癢啦,這個是本能——身體的本能嘛,神經的反應就是本能嘛,不是叫你不要痛,不是叫你不知道癢,不知道熱,不知道冷,不是這樣!是冷、熱,癢,痛你都知道,這是生命本有的功能、本能。但是如何去體證‘痛而不苦’,這個‘苦’是怎麼產生的?你要去發現!當你排斥,當你抗拒,當你起厭,要排斥它、要相對它的時候,苦就生起來了。為什麼我們‘如實觀照’講“不迎不拒”,要注意聽喔,這個很重要!你才能看到真相,不隨著苦而轉、痛而轉,痛知道痛、癢知道癢,但是不苦。能不能這樣子?你慢慢去體會,人家罵我一句話,我馬上無名火三丈,跟人家打架都可以,生命都可以不要,‘苦哇、恨呀’,回去恨很久,氣很久,這個是什麼?如果我們能夠不抗拒,不去排斥,它會不會起這樣的感覺?這裡的‘如實知’三個字非常重要!我們痛,對痛有沒有‘如實知’?痛隨著苦有沒有‘如實知’?如果你‘如實知’,你就知道如何處理。你們可以試試看:不管是身體的部分,還是心靈的部分;人事對待的部分,或者碰到不如意的部分,都一樣,都可以實驗,在我們直接的慣性反應裡和習性裡面,馬上相對,苦當下就起來了。慢慢去體會,‘身受心不受’是什麼意思?‘受’才會起‘苦’!不受就不起苦!這是不是緣起法?‘根塵觸’有沒有?‘觸’產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就瞋,樂受就貪,如果真的了解真相,觸的當下,起受的時候你發覺,不隨受轉的時候,會不會起苦?這個都是重點喔!這都是我們生命中能觀察、能體驗、能實驗、能證明的喔,所以修行不是在談玄說妙噢。修行就是在談我們生命內在的功能作用,我們在某一種身心狀態下,產生什麼條件,才會起苦惱、痛苦、障礙;什麼樣的條件之下,它不會隨境轉,它可以不受,後面的苦不生。病還是病,老還是老,死還是會死,但是不苦。阿羅漢不是證到阿羅漢所有的病都沒有了,不是!是他不苦了,不再執取了,只要不受,後面就不會相續。如果我今天樂,我起了貪欲,後面會相續。我今天苦,起了抗拒、起了瞋恨,後面會相續。我們在講‘不受後有’是什麼意思?‘不相續’的意思!雖然起了樂的感覺我不執著;起苦的感覺我不執著,就是不受。不受,後面的痛苦煩惱就不會相續。你只要一次明白,一次的了解,下一次碰到同樣的因緣環境,同樣的觸受,你一樣可以正確處理與面對。如果你今天沒有一次明白,下一次碰到跟這次一樣,還是落在慣性裡面,一定起苦,一定起貪,一定起種種的障礙,瞋恨就來了。明白一次以後:原來我們這裡的功能是可以不受的,原來可以不苦的,你只要明白一次,以後同樣的因緣來,你就不會再顛倒執著,就不會再落入慣性了。我一直在強調,如何在我們的生命中去觀察我們的身心,去認識它、去了解它、去發現它,這個才叫修行!找到因,你才有下手處,是不是這樣子?原來在我們的生命裡面,有兩個功能:一個功能是與無明相應——無知!落在凡俗的知見觀念裡面習以為常,所以隨境轉、隨緣轉哪;另外它有一個功能,它得正知見、它與明相應、與法相應、與正見相應,用正見來思惟,用正見來觀察,發覺的是諸法的真相與實相。原來我們的生命本身真的有一個本能,它可以不隨境轉,它可以不起苦受,它可以不起貪欲,原來裡面本來就有這樣一個真相。與明相應的功能,如果你發現了、體會了,一個是無明相應的,‘觸、受、愛、取、有’;一個是與明相應的觸受,後面不是愛、取、有,一個會相續,一個是不受後有。這個都在我們生命本有的內在功能,你只是如何的去發現它。明與無明的關鍵在哪裡?在於有沒有聽到正見!有沒有學到真正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明白此故彼的關系?軟體程式灌進去,把錯誤的知見洗掉,依照正確的程序去觀察自己,發現內在、發現真相:原來在我們生命本有的功能中,有一邊是隨順無明、痛苦、煩惱,貪瞋癡造業無邊;而另一邊則可以不隨境轉,自在解脫不受後有。如果你們真的能發現生命中的這兩種機制,都能明白的話,那你們要往哪一邊走?就好比說:我們今天在廚房做菜,加鹽會變鹹,加糖會變甜,都明白了:太鹹的受不了,太甜的也不行,所以要鹹要甜,是不是隨心所欲?你要吃甜的,你就怎麼做,你要吃鹹的,你就怎麼做,有沒有人能妨礙你?如果對這些法都明白,內在的條件也都明白,內在的功能作用也都明白,你要清淨解脫呢?還是要煩惱流轉呢?是不是可以自己作主?就像我們要吃甜的,可以吃甜的;要吃鹹的,可以吃鹹的,隨你所欲。所以如果你認為痛苦很好,流轉很好,貪欲很好,我要苦惱無邊,隨緣、隨便,沒有人勉強你。如果你要清淨、解脫、自在,你垂手可得!因為‘法爾如是、本來如此’。了解了,受用無窮。這樣慢慢的越談,是不是大家越清楚?慢慢的我們回到原點來,不是在信仰、不是在迷信、不是在崇拜,只是在發覺真相,生命裡面的真相你不發覺,你沒有一天會解脫的。只要你還外在無明之中,不與明相應,沒有正見,不依法奉行,沒有一個能解脫的。會拜又能如何?只是越拜越胡塗!因為與無明相應故。法的重要,知見的重要,正見的建立是何等的重要,我們要去體會。

所以我常常講:如果我們今天,問題存在、無明存在、疑惑存在、貪瞋癡煩惱存在,那下一秒鐘一定會發生同樣的問題。因為你活著就不能離開根、塵、觸,不能離開生命中五蘊六處的功能,我們的五蘊,它的功能它本來就是這樣子,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可能嗎?我們的六根不觸六塵可能嗎?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入禅定,連意識都消失了,把意識降伏下來,但是你能定多久?你總要出定,一出定,六根六塵的功能還是一樣存在。問題是出在什麼地方?我們不知道它的空性,不知道它的如幻非實,所以才執取,這個叫無明相應的觸,才會產生後面的受、愛、取、有。明白真相了,了解法的實性,一切法如幻、如夢幻泡影,你今天還要去執取嗎?了解了、明白了真相,原來一切非我非我所,‘不實而生、生巳滅盡’,如果真的明白這個,你哪一法能執著?就是執著也執著不到啊!所以當與明相應的時候,這個執著就消失了!根、塵、觸就不會起愛染,因為你不再與無明相應,與明相應的真相了解了,就不會再執取了,所以與明相應的觸跟受,後面不再是愛、取、有,是不貪、不瞋、不癡——是不受後有,不再相續!所以佛陀就講:‘於眼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不是要去掉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也不是要去掉我們五蘊的功能,五蘊的功能是去不掉的,六根的功能也是去不掉的,是與無明相應才會出現問題。我今天得法、見法、明白了,對一切法知道它的真相,你還要樂嗎?還要著嗎?還要取嗎?不可能的!當這些止息的時候,就是跟明相應,踴正見相應!就不會貪瞋癡煩惱了。修行不是要去掉我們五蘊、六處的功能,不是喔,所以我一直強調:我們生命的功能,它的本能你是不能去掉的,但要知道這個本能的副作用,和產生這個副作用的原因。因無明起的實有感和自性見,產生了我執和我見,繼爾產生了貪、嗔、癡煩惱。了解真相以後,與明相應,於萬法中不取、不著、不樂,萬法再也不能——束縛你!五蘊功能是不是一樣?阿羅漢也好,佛陀也好,菩薩也好,他們見法、得法以後,人間的生活還是一樣,要不要吃?要啊!要不要跟大眾接觸?要啊!要不要跟萬法接觸?要啊!但是不再執取,因為與明相應故,與實相相應故,與空性相應故,所以在萬法中無礙。“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不貪、不取、不著”這是必然的。我不能看、我不能聽、我不能觸、我不能碰,哪裡是這個?我們不能喝水嗎?喝了水會執著嗎?注意聽喔,這個觀念很重要,我一直在跟你們建立一些觀念,厘清一些觀念,你們慢慢明白了,就知道,今天佛陀所開示的法,我們要怎樣的去體會它,如何的建立正知見?了解了實相以後,那種轉變是什麼?不是在壓抑、不是在控制、不是在打仗對治,都不是!是在了解真相,如何與明相應。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佛陀的教法深入的理解,我們只是聽從一般的觀念、方便法或對治法,你怎麼能解決根本問題?我覺得這個地方非常重要!!大家真的一定要在法上、正見上厘清,然後透過對法的了解,你在生命中就能觀察得到。不是未來、不是死後的事,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剎那,都不離根、塵、觸,我們都能發覺真相。發覺什麼?觀察什麼?原來我們落於習性的觀察,落於習性的作用,所以會產生愛取、執著,貪瞋癡;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在某一種狀態之中、是與明相應的狀態之下,身心的運作功能還是一樣的,但是它真的不起貪瞋癡,真的不起煩惱,真的自在安樂。你要在生命中去發現這兩種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這兩種功能真的明白了:一個叫緣起的流轉——純大苦聚集的條件與內容;一個是緣起的還滅——是真的可以清淨自在涅槃解脫。你還要墮在貪瞋癡裡面那是你自己的事啦。如果這個問題不能深刻的去理解,也不能深刻的去親證,你怎麼修都沒完沒了!我只能這樣講:流轉的一邊你們都看得很清楚,但還滅的這一邊大部分都有問題,沒有辦法體會到,這時候我就勸你們,把師父講的如實觀照好好的用一用,親身去體會,不要胡思亂想一大堆,不要用主觀意念,用‘如實觀照’去試試看,你就知道“如實觀照”的目的在做什麼?你們有一天就會明白!如果你們懷疑,不想試也不去體證,體證不到又不問,又不求法,那只有個人負責。當你們真的如實的照,你就知道師父為什麼要用這個‘看’字。‘如實觀照’的‘看’字,要讓你們體會的是什麼,你們才明白!緣起的流轉,大家可以看得到,緣起的還滅就看不到,但是用‘如實觀照’試試看,只要你有緣起正見,當下就可以看到!

我們在《阿含經》另外一經有談到, 即使於過去、現在、未來、 遠、近、粗、細, 到識無邊處的時候, 是不是很細,身心很細膩,這個還是無常, 彼一切悉無常。就是這裡講的就是——伏!不要以為這個就是了, 不要以為這個就對了。所以連這樣的一種體會的境界都要——伏,這個才叫真實禅喔。

所以我們在修四禅八定, 尤其是那一種境界, 身心的愉悅啦、快樂啦、慢慢進入捨啦、進入清淨安寧啦, 包括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無想處, 連這樣的境界都要伏,都要捨。為什麼?彼一切無常故, 這個才是真實的、空的禅觀。

在談到四禅八定、四空定的時候, 如果在那個境界不解脫的話, 你將來就要往生那個果報。往生天界就是這樣。但在這裡四禅八定為什麼能解脫?而不是往生那個境界。解脫什麼?究竟解脫在哪裡?就在這個緣起無我的勝義空觀, 連真實禅的境界都要伏, 因為它同樣無常非實。要伏, 不執著、不執取。

所以什麼是真實禅?大家要用心去體會,我們修禅觀到底要體會的是什麼?要得的是什麼?要見的是什麼?依地水火風你能體會什麼?依見聞覺知、得跟求,你能得什麼?所以我們佛法,即使我們講見法,是見諸法實相,要體會的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緣起法?緣起法要讓我們去觀察的是一切法的緣起,緣起的一切法有什麼是可以永恆不變的嗎?有可以得到、真實獨立的永恆存在嗎?日月星辰是永恆不變的嗎?見聞覺知是生命本有的功能,它能永恆不變嗎?這些只是觀察的對象,而不是讓你執著它的有所得,但我們恰恰相反,就是在這本無所得的地方執取造作、貪愛染著。

今天不管你是從林中到聚落去,或者是從聚落乞食回來在路中,你起貪欲愛念你要發現,你沒有起貪欲愛念你也要發現,要覺知。如果有,你要知道怎麼樣的讓它止息,如果沒有,你要知道怎麼樣去護持。我們行住坐臥都一樣,我們起的每一個欲念、每一個想,不管是跟貪瞋癡相應,還是沒有跟貪瞋癡相應,你都要清楚明白,要覺知,這就是空三昧上座禅。

(《雜阿含經》236經)“在行、住、衣、食之間,住空三昧中,時時反省觀察自心,是不是生起惑染貪著,有則觀察空義對治它,無則心安樂住。”這對我們居士來說:是不是比較容易理解,比較容易把握的?所以我說我們如實觀照,為什麼要加上不管在行、住、坐、臥要覺知?覺知什麼?任他任何情緒來,任何問題來,任何欲望來,你都要發覺,是不是這樣?最重要的一點,你沒有貪瞋疑煩惱的時候,你也要覺知,要發覺。要知道,有煩惱、有貪瞋癡的時候,你一觀照它就會消失,這個更要發覺!這就是我們要體悟的地方,只有認真的去體會、去實證,才知道它的奧妙;如果只有談理論,怎麼談你也沒辦法了解如實觀照的奧妙。

為什麼在行、住、坐、臥中,起了欲念、系縛我們要知道、要覺知?沒有欲念系縛也要知道和覺知。從義理上說,在這個地方可以體會無我、無我所,我剛剛講:即使有了欲念,有貪瞋癡,你一看之下可不可以體會到它的無常性、無實性、無自性?這就是體證無我、無我所的地方。其次,如果你不起貪瞋癡,不起煩惱;那麼在一切境界中,即使眼見色、耳聞聲也一樣可以體會到那種不為境界所系縛、自在清淨、離欲解脫的近道因緣。過去,我們只知道自己會貪瞋癡,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原來也可以離欲清淨。一個是體會它的無常、空、非實如幻,所以是無常無我。這是一個角度。另外一個角度是,原來可以清淨不隨境轉,離開這個,如實觀照不會有功效,如實觀照就是要達到這兩個功能。

安那般那與如實觀照的互補溶攝。使心靈更加趨於安定與詳和。在博采與攝受中,使如實觀照更加臻於完美,它簡單易行、操作方便,入手直接,直入法性。

我們一般講禅定、觀照, 其實最容易的下手處就是安那般那——我們的身息。這是時時刻刻在生活中都可以體會的。行、住、坐、臥也可以關注你的呼吸, 關注氣息的出入, 你的心就很容易安住, 而且是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功的, 不需要在一個特殊的地方, 禅修的地方,禅觀的地方才用, 你在行、住、坐、臥中都可以注意到。我們很多人以為用功是在沒有人的地方, 安住在清靜的地方,沒有干擾的地方;但對於我們居士來說,你一天有多少時間能夠這樣?所以如何在行、住、坐、臥中用功, 除了正見的建立以外, 那麼這個安那般那,就是我們修學念住的最好方法。所以要修習念住,就要在呼吸上慢慢去體會,使我們的心能安住、寧靜下來。然後進一步去觀察身、受、心、法。去覺知身體的感覺跟呼吸的關系, 心靈的變化跟呼吸的關系;當你情緒來了、感受來了, 跟呼吸的關系, 內心的法塵起來了、妄念來了, 跟呼吸的關系, 你都要一一的去發現、去覺知。各位:這個看起來很簡單, 其實這個是不容易的, 但是這裡如果你有用心, 建立正見以後用這個方法來修習, 你會發現它的奧妙, 這個基礎建立以後,在學習和體悟七覺支的的時候, 你就更清楚了, 它會隨著我們學習的進度、體會的深度,一步一步的往前推進。身心的感受、變化, 對法的體會將越來越深刻, 基礎打好了, 你們就知道如實觀照的奧妙, 為什麼要如實觀照, 如實觀照在談什麼?你們才能理解。

今天,每一個修行的人, 不管你學什麼法, 哪一個法門,哪一個法要, 哪一個禅定禅觀法門都好, 請問:最後要達到什麼功能——依遠離, 依無欲, 依滅, 向於捨, 這個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今天如果不是朝這個方向, 我們今天法學了很多, 會講、會論, 意見不同就吵起來, 那麼有沒有達到最終的功能?如果我們修行沒有達到這樣的功能,你前面修的那個有意義嗎?學了法就是要達到一個功用, 什麼功用——“遠離, 無欲, 滅, 向於捨”, 只有這樣,才算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

我們在禅修時不是告訴各位嗎:帶著淡淡的喜悅之情, 來觀照、來看, 是不是?其實那只是個方便。 比如說我們在呼吸, 呼吸急促的時候, 一定是心很激動的時候,你的呼吸很安詳、很柔和、很細長的時候, 你的心絕對是很寧靜安詳的時候。如果你帶著淡淡喜悅之情, 來如實觀照, 那個身心狀態是怎麼樣的, 你們就理解了。 如果你們忘失了那個‘淡淡的喜悅之情’,身體和心情就會緊繃起來,它就不會松馳自在。我們專注一點讓它不動很難, 為什麼?無常故! 因為無常是法則, 你要叫它常是很難的, 所以念住到心一境性是很難的, 所以你要專注,專心在一點, 你心完全專注在一點, 要保持很久是很難的。但我們的如實觀照, 不是專注一處, 注意聽喔:它怎麼樣你就發現怎麼樣,覺知它,讓這顆心時刻處在這種覺知中, 保持這個覺知, 你就知道身心的變化, 息長知道息長,息短知道息短, 是不是?心靈歡悅你知道心靈歡悅, 心靈緊張你知道心靈緊張。這就不是只有安住在一處, 也就是說:不管什麼因緣來, 你就觀察什麼因緣, 身體有什麼變化, 你就觀察它的變化。這樣久了, 覺知即成為一個與正見和明相應的安住處。失去覺知你立刻會發現, 發現了只要回來就好。那麼這個如實觀照同安那般那念有沒有關系? 息息相關!安那般那念的功能明白了, 如實觀照你就更會上路, 它是相依相緣的, 這樣理解嗎?

所認觀照就是要保持覺知, 時時刻刻覺知。‘隨時思惟止相, 隨時思惟舉相, 隨時思惟捨相’, 這個‘思維’我們把它用‘觀察’或‘覺知’來理解, 則更恰當。如果我們真的能夠用功,能夠得法修行的人, 請問:在生活中是不是時時可以用得到?如果你發現、有覺知到:我現在的心浮氣躁, 發現了、覺知了,你馬上就會調整;如果你現在心情很煩悶、無奈, 你覺知了,你也會自覺的調整。你現在進入昏沉、空空洞洞的, 你如果覺知了, 你就不能住在這個地方, 你馬上要提起正念來。這就是用功最重要的地方, 要隨時調整, 讓自己的身語意時時刻刻的處於中道,所以這個‘覺知’是不是很重要?‘隨時覺知’是不是很重要!

觸與受的因緣,要如實知,如實見,眾生的貪愛造作、痛苦煩惱、無明愚癡都是在這裡引發的。所以要做重點的提示和說明。

(《雜阿含經》第729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53-1)這一經非常的簡要,它主題就在談‘受’的問題,在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這一經太棒太重要了!!羅睺羅來問佛陀,直接簡要的問法,要怎麼樣的知、怎麼樣的見,我這個識身及外在的一切象,能夠體會到無有我,或者是我所見、我慢、系著、使。能夠無我、能夠破我見、破我慢,系著(束縛),使(煩惱),我們怎麼樣才能體證到無我,破我見、我所見、我慢,還有被束縛的種種煩惱和痛苦,用什麼樣的方法能解決這一切呢?其實,今天在座的我們跟當時羅睺羅心情是一樣的,我們現在學佛要干什麼?就是為了要破我執、離束縛、斷煩惱、得解脫嘛!要怎麼樣的知,怎麼樣的見,能達到這樣的功能呢?其實羅睺羅這一問,不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所要問的嗎?佛告羅睺羅有三受,在緣起法中觸、受、愛、取、有,這五支的重點就在觸和受。受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要去探討這三受是什麼因、什麼緣而集起的、而生起的、而轉的?也就是要找到受的因。我們今天會起苦、樂、不苦不樂,在這裡起貪起瞋、起煩惱、執著、愛取,“為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是因為六根觸六塵而產生的而已。如果沒有這種觸的因緣,後面受就不會起來。所以佛陀在這裡開示說:‘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六根觸六塵的因緣如果沒有,沒有觸的因緣的話,那後面的受就止息。受是由觸而有的,觸如果止滅後面的受就不起。最主要的這幾句話大家要用心!‘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後面為什麼加一個‘止、清涼、沒’?一般人也許會忽視,而我一直在提示這個重點:我們的六根觸六塵產生了受,如果六根觸六塵這個因緣滅了、消失了,那麼“受”也必然跟著滅與消失。我們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受滅的時候是不是“止、清涼、沒”。我們有沒有體會這一點?這個很重要喔!我們今天根、塵、觸產生受,然後在我們的意識中留下實在真實的印象,好像它永遠存在,就記憶起來了。比如說:我現在看到各位,我起了感受。如果我現在沒有看到各位,我這個感受就止息了。我們有沒有這樣的體會?不要看這個很簡單,這很重要喔!是止、息、清涼、沒。我們不是——我們是觸因緣滅了,受還在裡面留存著,然後一直延續。我喜歡、我不喜歡;我明天該怎麼樣?未來該怎麼樣?在那邊苦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而沒有發現當觸的因緣滅的時候,其實受已經滅了。我們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沒有發現這個真相!我們是把那個記憶、留在意識中的記憶,一直還在相續著那個苦樂二受當做實在的在執取。佛陀這個開示,看起來簡單,是因為我們沒有如實觀照,很深的去體會它!我們一直在延續著我們的受,喜歡的一直喜歡,生氣的一直生氣,而不知道因聚、因集——苦集,因滅——苦也滅啊!但是我們從來就沒有發現,因滅還在相續,為什麼不是苦滅呢?為什麼不是 ‘止、清涼、沒’呢?各位:這裡如果我們能體會得到,任何一個因緣,觸受是即生即滅的,我們沒有看到即生即滅的實相,所以一直以為是實有的、實在的,所以這個“受”一直在相續,我們能不能看到即生即滅呢?你昨天罵我一句話,我恨你一輩子,這樣知意思吧?而不知道那句話罵完即過去了,是即生即滅的。但是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意識中卻一直留存著,而不知道它是即生即滅的。我們從生出到今天,在這幾十年中,每一個剎那都是一個記憶,每一個剎那都是一個因緣,如果不是即生即滅的,請問你們要留存多少東西在裡面?所以我一直強調:我們都活在過去是不是?還有預想未來,我們從來沒有活在當下,‘當下’是什麼意思?活在當下,它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這裡就沒有相續相,聽得懂你們才能受用啊,不然我們都活在過去、未來相續造作不停的那一種觀念中,你將永無止息啊!阿羅漢為什麼不受後有?因為他不相續。眾生為什麼痛苦無邊?因為一直相續。那為什麼會相續——無明故。為什麼不相續——與明相應故,問題就出在這裡。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知道了‘受’這個重點,‘現法盡諸漏’,‘現法’就是生命的當下、身心的當下就是現法。‘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各位:這個叫‘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緣自覺知’。佛陀所開示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要深深的去體會,真的太重要了! ‘了知諸受’要在哪裡了知?要在現法的當下了知。如果在現法當下就能清淨自在,不隨境轉,不隨苦樂二受轉,當下是不是漏盡?‘生死不墮數’,這個身體壞了——就不會再相續了!不會再淪落在六道中了!所以是‘永處般涅槃’。

有時候在談這些的時候,真的感觸很深!為什麼要如實觀照,為什麼要不迎不拒,不取不捨,我們到底要體會什麼?慢慢去的去理解!‘苦樂非不受’,苦樂不是不知道,苦樂都知道,只是‘樂不放逸,苦不增憂’,然後‘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這幾句話慢慢去體會!為什麼要你們如實觀照?為什麼要回到生命當下來?為什麼任何境界來,要你不迎、不拒,不取、不捨,體會的當下是什麼?要明白!!‘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我為什麼講:‘世尊正法律,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緣自覺知’。這個強調的是什麼?

所以我在‘如實觀照’裡就講:‘知以導行,行以證知’就在談這個,你必須在實踐中親身去體驗,去如實的觀察跟體證,它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正念、正知與如實觀照的關系,重點在於一個“覺”字,覺以導正,正而貫行。

(《雜阿含經》275經)“彼善男子難陀,正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觀察四方都一樣,東南西北都一樣,主要是在什麼:正念、正知。不管觀察什麼地方,觀察什麼對象,觀察什麼法,都不離‘正念、正知’,也就是沒有離開我們的正思維,沒有離開正見的思維,法法都要在‘正念正知’中。

所以,“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這個‘覺’,就是‘覺知’。我們根、塵、觸產生的任何一個受,起來的時候都要覺知;受住、受滅,你都要清楚的覺知;根、塵、觸,一定會產生‘受’,‘感受起’就是起來的時候;‘住’就是過程;‘滅’就是消失。我們的受從起來到消失,你有沒有辦法去發現、去覺知?我們在這裡從來沒有用心過、沒有覺知過。所以樂受起隨樂受轉,苦受起隨苦受轉。如果我們今天真的是在覺知中,任何一個‘受起’來、‘住’到‘滅’的過程你都能‘如實覺知’,這個就是正念而住,所以各位:下功夫不是有為的對治,只是‘正念而住,不令散亂’;下面是‘覺諸想起,想住,想滅’,這個是‘想’。當我們‘想’的功能發生作用的時候,不管是妄想、臆想、狂想,不管是什麼想,要覺知‘想起’、‘想住’、‘想滅’,‘生、住、滅’的過程,你要能夠覺知。如果對於‘起、住、滅’我們不能了解的話,我們隨時都將在這裡流轉而不自知!!所以覺知非常重要!我在‘如實觀照’中一直點:‘看’會有什麼功能,‘想’是什麼功能,一定要先明白,其實這裡也點到了,‘受起’、‘想起’,為什麼要點這個?這個大家就可以看出來,我們隨時都在‘想’中,尤其是想蘊的功能非常發達,我們由於不覺知,這個‘想’變成慣性,如果是跟無明相應的‘想’,那更淒慘,我們就是在這裡跌倒的!

‘覺諸覺起,覺諸覺滅’,有‘覺’跟沒‘覺’又不一樣,所以有‘覺’的時候‘覺’是什麼樣子?沒有‘覺’的時候,‘想’是什麼樣子?沒有‘覺’的時候‘受’是什麼樣子?真的不一樣!!所以這裡有三個重點:‘受起、受住、受滅’;‘想起、想住、想滅’;‘覺起、覺住、覺滅’;注意:這三個一定要明白!!這個如果明白的人,就知道師父在講‘如實觀照’多重要!!你們才能理解!!到現在為止很多人不知道,‘如實觀照’傻傻的看要干什麼?那裡是叫你‘傻傻的看’?其實‘如實觀照’就是不離這三個重點的觀察。‘覺起、覺住、覺滅’,這個‘覺’字的作用,跟‘想起、想住、想滅’這個‘想’的作用,跟‘受起、受住、受滅’這個‘受’的作用,這些如果你能明白、清楚,很多問題都能解決!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地方!!它要在“正念而住、不令散亂、如實觀照”中下功夫!我們很多人用念佛啦、用持咒啦、用禅定啦,目的是什麼?使我們的心不散亂,對不對?安住、一念、正念。但是各位:這裡不僅要安住,更在於發現——發現諸法的實相!

“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所以我們今天要有‘正念、正智’,我們要在哪裡成就?就在這個地方!這就是如實觀照,‘正念、正智成就’。

為什麼如實觀照是不迎不拒、不取不捨、不下判斷、不做結論,請問跟這個有什麼不同?慢慢去體會。我們不是隨便亂講,自以為是就可以的。

覺知起、 住、 滅, 不管是受、想、行、識都一樣。這個‘覺’字你們知道有多重要了吧!修行在哪裡修?打坐幾個鐘頭、我能入定, 那個叫做修行功夫嗎?而這個地方才是重點知道嗎?什麼是真修行:守護根門。剛開始你還是有為法的對治;但是你慢慢越清楚正見, 然後一次一次的體驗, 了解真相以後, 你連對治的心都沒有,連修行、我在修、在用功的心都沒有, 為什麼?它是法爾如是,很清楚的, 那個才叫真正無功用行,但是透過有功用行, 才能進入無功用行, 不是一下子什麼都不要。所以說:為什麼我們要建立正見?為什麼要如實觀照?這個還是有為法;但是不透過這個, 你就體會不到無為在講什麼, 寂滅在談什麼。一個人真正體會到寂滅法性的時候, 才能真正安心哪,一定要記得!不是滿足於我現在身心的狀態, 我的體會,我的境界。我告訴你:那個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我們要理解什麼是正念正智。正念正智明白了, 我們才知道:喔!原來我們該如何用功, 才叫做用功, 是不是這裡很重要?

如實觀照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溶入生活、指導生活、淨化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我,開掘智慧,實現世俗與出世不二的證悟與解脫。

什麼叫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時行、住、坐、臥,待人接物, 根塵觸:六根觸六塵, 隨時都產生很多狀態, 身心的變化就是在這個地方起來的,這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如果你能保持覺知:行事、交流、待人、接物, 身心狀態隨時在覺知, 隨時都懂得調整, 這就是真用功!不是我的心定下來,什麼都不管, 人間事都不管,在這裡安住就是用功。這種用功同你開發智慧有關系嗎?同調整我們內在解脫的因緣條件有關系嗎?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生活本身才是“活”的修行。生命活著:行、住、坐、臥, 待人、接物、處世,都是用功的地方,加上覺知,時時調整自己。如果不能覺知, 那就叫無明相應!能保持覺知就是與明相應!所以如實觀照叫你們行、住、坐、臥都要如實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 身心的狀態如何? 你只要覺知就好。叫你不要迎拒取捨。為什麼要你這樣?你們真的照法去體會, 你們就知道它的奧妙。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去實踐, 不去體會,又沒有根本正見這些基礎, ‘我傻傻在那邊看干什麼?’我叫你傻傻看嗎?要懂得這個——隨時思維三相,這個就不是傻傻的看, 而是趣見法性。

為什麼要如實觀照?要你們體會到什麼是明, 生命中一個明的機制是什麼?你們明白了, 就可以直接契入法性。但是這些要讓你們明白是這麼難, 如果沒有前面這些知見的厘清, 沒有法住智的厘清, 沒有生活中的體驗,你們真的不能理解我在講什麼。

“法, 是緣起假名而本來空寂的。但人類由於無始來的愚昧, 總是內見我相, 外取境相, 不知空無自性, 而以為確實如此。”(《佛法概論》印順導師)我們由於無明無知, 不了解真相才有這個問題的。佛陀教我們如何去發現法的真相, 發現它的寂滅法性, 發現它確實是無我的。這個無我不是修來的,是本來就無我。真的能體會法性空寂, 真的能體會本來無我, 所有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由此成我、我所, 我愛、法愛, 我執、法執, 我見、法見。”導師把這個問題直接點出來了, 無明故產生的問題, 這是由不了解真相而引起的。 所以, “必須從智慧的觀察中來否定這些, 才能證見法性, 離戲論纏縛而得解脫。”

必須從智慧的觀察中來否定它喔, 才能證見法性。什麼是智慧的觀察?今天如果沒有建立緣起正見, 你用什麼標准來觀察?用什麼來作為你觀察的依據?所以今天沒有聞思修、聞正法、得正見, 你以什麼作標准來觀察?我講如實觀照, 第一要先建立緣起正見,當你在觀察的時候, 就不會去迎拒取捨, 因為正見自然會相應。為什麼正見要建立在先?這個大家要知道, 正見建立了,知見巳經融貫了, 你不用再起心動念, 你在觀察中它自然相應。所以這個時候就要不迎不拒, 不再用過去世俗的慣性來觀察, 變成客觀的、局外的、理性的觀察者。正見建立的人, 他的思維模式不離正見的抉擇。

所以如實觀照,一定要先建立緣起正見,尤其是三法印的緣起正見。為什麼緣起這麼重要? 因為這是佛陀所悟的, 佛陀解脫就是在這裡解脫的, 離開這個我們還要學什麼呢!佛陀就是悟到緣起的流轉, 才知道生死之根是無明和無知, 我執的建立從這裡來。無明破了,行為就端正了,我執破了,貪愛自然不起。這才是修行的真正因緣、學佛的下手處。離開這個, 我們有法可修嗎?我們從哪裡去修?所以我一直強調:悟佛所悟,行佛所行。這悟佛所悟在悟什麼?就是緣起法,要記得。不是看天上的星星會悟道, 不要被誤導了……。

我們要在哪裡下功夫?就在識身,就是我們這個身心。外面的一切境界一切相, 都是我們依緣起正見去智慧觀照的對象。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離執, 被萬法束縛的這麼緊,因為你沒有了解,沒有用智慧去觀察它的無常, 沒有去觀察它的非實如幻。是因為不懂緣起!懂緣起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了解以後, 對於世間的萬法, 你才能無所取無所著, 才能真正的體證涅槃。離開生活,離開內在身心, 外而山河大地一切萬法, 我們如何修行?

假想觀與如實觀哪裡不同?攝心一處與緣起的流動觀察哪一個更易發現諸法實相。修定不是目的,定只是助發無我慧的助緣。

“由慧觀而契入法性, 不是取相分別識的觀察,是從無自性分別而到達離一切取相戲論的。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佛法概論》印順導師)這裡有一個重點:不是取相分別識的觀察, 要從無自性的分別而達到觀察。所以一定要先有緣起正見, 才能有無自性的分別。如何才能不取相?如實觀照是最好的方法。要記著:“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 這一句話要永遠記得!

一般的假想觀, 同如實觀哪裡不同?假想觀就是讓我們意識,先有一個所緣——我注意我的呼吸, 我注意佛像,我注意一個器物、一朵花、一個所緣。然後慢慢使意識集中在這個所緣上,讓我們所緣的對象明晰、清楚。比如說:我觀察佛像的時候, 剛開始好像一個影像而巳, 慢慢的身體就形成,越來越清楚了, 然後臉孔也看得清楚了,然後連手、衣服等一些細節都看得清清楚楚了,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白了。這就使我們的心靈, 依止在一個所緣上,使我們的心緣於一境, 達到止的功能。這在修什麼?在修定!定心專一、專注, 能寧聚於一,使影像清晰鮮活, 這個叫做假想觀。這是由我們意識生起的一個所緣的觀察。

而如實觀剛好相反。你今天於地起觀想, 你要伏, 把這個對於地的觀想, 要能夠伏。於地水火風空識觀察我們的四大,觀察我們的五蘊,對觀察的對象, 還要將它怎麼樣——伏!, 就是對任何一法都不起執著,這個叫如實觀。比如說我今天觀察的時候, 要降伏觀察的這個心意, 就知道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在觀察,也沒有我所觀察的實在的東西, 這些都是因緣和合的一個法,它只是如幻的緣起。這樣才能夠達到如實觀。這個才是真正的如實禅觀,也是空觀。所以這裡包括禅定,甚至到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連這樣的境界、這樣的體證、這樣的心態、這樣的觀想,都要伏!都要不執著。為什麼要伏?因為緣起故。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包括見聞覺知——我聽到什麼,我覺到什麼, 我體會到什麼。這裡就講:得、求、甚至有覺有觀, 這都是世間的功夫,都是心靈動態的一種現象,所以要悉伏彼想。

那麼各位:談到這裡, 我們再回過頭來, 看看師父講的如實觀照在講什麼。於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 觀察它的時候,如何做到不迎不拒,不取不捨,不下判斷、不做結論。為什麼師父要用如實觀照, 而不是假想觀,不是禅定的功夫, 不是在對治, 只是在發覺真相!因為任何境界, 都是無常的、都是非實的,所以一定會在如實的觀察中, 看到它的生住異滅。不迎不拒, 迎拒就是你的慣性, 就是知識的判斷和經驗的積累。這些都是世俗的知見、染著的情執而巳。所以要遠離這個,要讓你們達到如實的勝義觀。所有的修行都是有為法, 有為法如何能體證真正的空性呢?我常常講一用對治的方法, 你就對治不完。比如說貪瞋癡、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習性,如果是實在的, 請問你對治得完嗎?實在的怎麼能去得掉?所以我們痛苦、煩惱、貪瞋癡、慣性習性, 它是有因有緣而集起的。當我們看到集的因緣, 只要那個因緣不相續, 它就消失了,這本是法爾如是的,因為它不可能是永恆的。所以透過觀察,去體證了解:它只是因緣所生法,而不是實在的,你就不再執取了, 這只是發覺真相,還它個本來而已。你認為它是實在的, 你才要對治。我有貪,你認為貪是實在的, 所以你要對治;你有煩惱,你認為煩惱是實在的, 你才要對治。好, 你一對治表示它是實在的, 它是實在的你還去得掉嗎?所以很多人用功修行, 為什麼不受用?因為在打仗,打什麼仗?打胡塗仗。煩惱是什麼?不認識,不清楚;貪瞋癡是什麼?不清楚。然後有多少?住在哪裡?什麼因緣而有?不知道。然後每天要跟它打仗, 那不是跟一個虛幻的敵人打仗嗎?你什麼時候打得贏它?

所以注意啊,我們今天要聞思修得法、明白法在講什麼?它跟我們身心的息息相關在哪裡?如何從我們身心中去發覺它?原來它讓我們看到、體會的是什麼?它只是要幫助我們了解真相。所以真正的修行, 是在體會、體證諸法實相, 或者是我們生命的真相。了解真相以後,我們就不會顛倒執著, 就不會與無明相應。所以我一直提醒各位:生命也好、萬法也好, 尤其是從我們有情的身心來說, 它有兩個機制,我一直強調:一個是與實相相應、與明相應、與空相應, 那種身心狀態是不會造業、不會痛苦、不會貪瞋癡、不會生死相續;另一個是與無明相應, 不了解真相,引起的是我執、我慢、愛取、顛倒、執著、造業無邊、生死相續。所以發覺實相, 發覺生命的真相, 就是與明相應的一邊,這樣的修行,這樣的發覺真相跟一般所說練功夫一樣不一樣? 不一樣喔。

很多人修行以為我在練神功, 我練神通,我練定力, 然後我到達什麼境界, 我可以到什麼地方去, 我過去未來都知道, 都不離我執在修行。當他有境界的時候, 那個我執更甚,我執更強, 自以為是,那更完蛋了。這樣跟解脫有什麼關系呢?解脫是在破我執,是在破無明啊!所以佛法與世不共在哪裡?這一點一定要把握。不然我們修行, 往往落入外道的思想還不知道, 甚至溶入個人的情見, 自以為在修行, 在修什麼行都不知道。所以各位:我們要用心, 修行不是隨隨便便的人間一般的知識, 不是一般的學識,你一百個博士都沒有用,我不騙你。佛法的內涵,有佛法與世不共的特質, 一定要抉擇清楚。這些如果不清楚, 不要說修行,你連門邊都摸不著。所以我看到各位在用心, 我都很歡喜、很贊, 歎!但是如果各位的用心不深, 不是很用心的去深入、去理解, 泛泛的就自以為是, 我會為你們擔心,這一點你們一定要體諒。

所以當一個人, 你看他心性很微弱的時候、很昏沉、沒有力量的時候,你要開示他,跟他說法, 讓他振奮起來。叫他要精進, 要知道法的重要, 擇法、鼓勵,讓他知道。這樣下去會得什麼結果, 如果你不再改變、不精進、不用功、 不把這個問題解決, 你將來則不能成就。所以這些都要開示, 使微劣退墮的心能生起精進勇猛的心來,

我們都有這種經驗,在打坐,修禅定,結果妄念一大堆, 想東想西的,心安住不下來, 你這個時候要修什麼?要修住, 息的安住, 是不是?念的安住, 是不是?慢慢使我們的心能寧靜, 安住於一緣,就不會“爬爬”走。如果我們這個時候很想睡覺、很昏沉,順這個勢兒——讓它休息一下好了, 這就慘了!這個時候最好要起念——起正念。起觀照——正念正智的觀照!所以這時候的作用一定要知道。自己在用功的過程中,對治和調整的方法要清楚。

修念住,覺知當下,能更好的擇法、觀察,緣起正見是重點

為什麼要修這個念住,念覺分。這個可以攝受我們的身心, 能夠專注,不管是擇法,不管是修定, 都有幫助, 調身調心都有幫助, 這是一個重點。所以‘修念覺分者一切兼助’, 這一句話我們要注意!我們的正見建立以後, 要調整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身心能安住,能住於一緣, 心不會散亂,也不會昏沉, 使它保持一種平衡狀態。在與定相應後,再來擇法, 再來觀察,就能入微, 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現在有很多學員, 通過對法的聽聞學習,對佛法僧都有相當的了解和虔誠敬信。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 怎麼樣用得上?所以我為什麼說念覺支很重要, 這個‘念’是什麼意思?‘覺’是什麼意思?我們念念都要覺, 也就是說:我們平常睡醒以後的行、住、坐、臥,處世、待人接物, 時時刻刻、念念都要覺知。這個念念能夠覺知, 就是我們下功夫最重要的地方!只要你能與念覺相應的話, 慢慢成為一種習慣,自然的,你生活中的行住坐臥,就不會打妄念、就不會昏沉, 什麼事都清清楚楚的, 不會落入慣性。我們過去有一個很強的慣性, 看到什麼就馬上以為是什麼, 聽到什麼馬上情緒就來了, 這就是我們眾生的那種我執、我慢。所以在行住坐臥中,都要注意到我們的念, 有沒有覺知我們這個念。什麼念都好, 妄念、喜念、好的念、壞的念,念念你都要發現,都要覺知, 你要學習這個念的覺知。這個覺知力越強,你的妄念就會越少,定力也就來了, 慢慢的這個身心就安住了。如實觀照起步就是這個。所以叫你行住坐臥, 都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自己的身心狀態是什麼, 你要發現,你要發覺, 你只要覺知就好。你不要去迎拒,不要去取捨, 不要去對治, 你主要就是在發現。那麼要發現真相,除了覺知以外, 沒有其它辦法。這就是基礎功夫。基礎功夫做好了,後面的效應就來了。我們前面所建立的正見,它慢慢的就會自動相應, 自動功能就來了。那時候心所起的分別, 就不是過去的那種慣性分別, 念念相應的時候,正見會自然浮現出來。就是說:我們軟體程式植進去以後, 它的功能自然就會出來——你待人接物、處世觀察、萬法因果,你一看就懂。但是它是從哪裡懂的?從正見相應而出來的理解, 而不是舊有的習性慣性喔。所以我一直強調, 如實觀照的重要。一般人不理解。我現在借機會一直在談這個。為什麼修如實觀照前面一定要先建立緣起正見?今天沒有緣起正見, 你的思維模式都是跟慣性相應、跟過去的知見相應, 跟邪見、甚至外道的觀念相應, 你怎麼能見法?所以一定要先建立緣起正見, 這是佛法與世不共的特質。融貫了、明白了、理解了, 這個時候的覺知、觀察, 正見的功能自然會相應,就不是你過去的慣性思維, 就不是你的習性反應, 體會了這個,你就明白這有多重要了。

所以沒有建立緣起正見, 你要修如實觀照, 是不可能相應, 它只有對治的功能。但是如果你有緣起正見, 你又修如實觀照, 在念覺上慢慢進去以後, 你所面對的一切法, 那個正見自然會出來相應。看到什麼,體會到什麼, 碰到什麼喜怒哀樂的因緣, 你會發現正見會自然相應——原來是性空、原來是如幻、 原來是緣起、它自動會相應。你不用再起念說:這個是緣起的、這個是空的、這個是假的、不需要起念。為什麼?它自動會相應。所以那時候不需要再起分別,它自動會明白、會了知, 因為裡面有緣起正見故。

各位:這裡要下功夫, 試試看!不然我們學了那麼多, 一直講建立這個緣起正見, 一直要讓你知道緣起正見的重要,在做什麼?就為了將來在修觀時候, 在如實證知的時候, 它自動會相應。不必再起念,它自動會相應。為什麼?軟體程式植進去以後, 你電腦一動,啪!它功能就是這樣子, 這樣懂嗎?我這樣慢慢地、慢慢地講, 你們會越來越理解。所以修如實觀照,為什麼叫你不迎不拒,你只是觀察。這是糊裡糊塗的觀察嗎?是傻傻的觀察嗎?不是!因為正見會相應,這點奧妙一般人是不理解的。不要以為我們看到法的時候, 要起無常念、無我念——這是無常的, 這個是無我的, 才能對治。錯了!真正有正見的時候, 見法、見一切萬法,你不用再起念, 它自動會相應。不用再起念說:這是無常的,這個是無我的。不用!它自動就會明白!所以建立緣起正見, 是何其重要。如果你今天沒有緣起正見, 你所看到的、你所體會到的、你所起心動念的一切, 必然是與過去的無知、無明相應的慣性。所以修行為什麼要先建立正見,?一直上課、一直講, 目的在哪裡?通過不斷的熏習,把你們的錯誤知見完全去掉, 然後建立正確的正見。就像電腦裡面的程式, 把你清洗了,正確的輸入了, 你再起心動念的時候, 它出來的就是緣起的正見。正確的程式, 它出來的功能肯定是正確的。上課就是要建立這個程式, 把錯誤的程式清洗了,然後建立正確的程式, 它產生的所有功能自然就會相應, 這一點是不是很重要?

從修習四念處來說, 先觀察身:從身入手, 從身體入手,先修身念住。慢慢的進步到受、心、法,它是有次第的。所以不要懷疑說:‘師父,你的如實觀照傻傻的看要干什麼?’才不是傻傻的看!有了緣起的正見, 你在觀察一切法, 都不離緣起的觀察, 它自然會相應的。所以不是說, 你什麼都不要准備, 什麼基礎都沒有, 那才是傻傻的看!所以我一直強調, 如實觀照一定要先建立緣起正見, 緣起正見建立好了, 你的思維模式,你的觀察方法, 都不離緣起法的思維。所以碰到任何一件事來,身受心法所有的活動過程中, 你就會發現:以緣起的知見去理解它的時候, 你時時刻刻自然與法相應。看到任何一法,觸動了, 比如說你觸動了某一個因緣, 起了一點不歡喜的心,你馬上就會用緣起的正見去相應。起了念了,然後一看——消失了,你就知道它的無常性、它的不可得、它的緣起如幻非實、剎那不住,都可以當下體會。

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學習, 知見建立以後,要學習觀照。我們談的如實觀照, 其實就是不離四念處的觀照。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它可以分開一一的去體會。更可以統合在一起——這就是如實觀照的全念住。身心的運作、在根塵觸所有的一切法中, 任何因緣來,主動因緣來, 主要的那一種觸動來, 你就以這個為觀照,無需固定在某一個地方(所緣)。比如說我在說話, 我就在說話的這個動靜中去注意、去觀察。我在看書, 我要知道看書的身心狀態。我在跟大家說法, 包括我現在在說法, 我自己有沒有清楚、我自己在說法的心態——身心狀態。當下的每個因緣, 你都不離開觀察。身的問題, 你就注意到身;心靈的問題, 你就注意到心靈。觸動什麼因緣, 你就觀察什麼因緣, 這個叫全念住,所以它不是分開的。

為什麼我一直強調, 我們學法如果知見沒有建立好, 方法不正確,用功不夠, 你就達不到受用的功能。沒有受用的功能, 你就會覺得它沒有什麼。慢慢的就退心了,沒興趣了。還是人間的、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好,就回去了。一個在法上用心, 能夠有一點體會的人, 一定會產生法味、法喜!法喜一來,你要退心都很難。慢慢的身心受用了, 輕安也來了,那種身心的自在清淨, 那一種超越,不是人間有的。還會回到人間的那污著的、暫時的喜樂中去嗎?所以要達到不退轉, 最主要就是你要得法,要有受用。

‘先淨其戒而直其見, 才具足三業’,所以學如實觀照, 其實就是全念住。前面的正見要建立好, 具足三業以後,你來如實觀照,自然與法相應。因為你的起心動念, 不離正見、不離緣起法、不離空, 這樣的一種觀照, 它自然就會與法相應、與明相應。所以一般人都忽略了。要修如實觀照, 一定要先具足正見,什麼正見?——緣起正見!有人把如實觀照, 當做是一種對治。其實如實觀照不是在對治, 它是了解真相,發覺真相, 直接契入的是寂滅法性, 跟一般的對治方法是不一樣的, 一定要理解!

如實觀照,是四念處的方便大用。在全念住中,不捨一法,不住一法,如如不動,直入法性空寂。

(《雜阿含經》161經)“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住四念處。我於所起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何等為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受,心,法觀念處。是名住於四念處,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四念住的修法, 令心安忍。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的知見建立以後, 身心的觀照, 尤其是如實觀照,你要慢慢去體會。痛跟苦,你們一定要去發覺它的真相!痛是身體的功能, 它的神經系統覺知的功能, 是生命五蘊的本能。但是苦就不一樣!苦是另外而起的一種感受, 痛是直覺,苦是由心靈而起的另外一種境界。我們一般人總是把痛跟苦合在一起。其實我告訴各位:痛不一定苦。佛陀入滅前有沒有背痛?他吃了不潔的供養而洩肚子、洩的很厲害, 身體非常的疲憊, 但是他會不會苦?痛跟苦我們要慢慢去體會, 這就是在觀照中你能發現的一個真相。我常常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如果有一個人對孩子——一個小孩子很親蜜,你很喜歡一個小孩子, 如果他打你一巴掌,會不會痛?絕對會痛, 對不對?但是那個很親蜜的關系, 很愛他的人,他會不會很生氣、很苦?不會喔!他會說:“唉呀!你這個小孩子, 怎麼不懂事,怎麼打我”,他是很歡喜的講。為什麼?痛是痛,可他不苦。還有,當兩個人的關系很親蜜、很好, 當某一個人不關心他, 不喜歡他的時候,他會很苦。但是他找他麻煩,甚至打他一下, 他就會很歡喜, 為什麼?他關心我。這個心境知道意思吧?這個心境起的受, 那個感受,產生的苦樂是不一樣的。所以注意聽!痛跟苦你要去發覺這個因緣關系。

所以我們修行, 不是在修到變成不痛!那只有一個辦法, 注射嗎啡,或者是止痛劑, 但那是暫時的。修行的目的是什麼——修到不苦!任何因緣,任何條件之下, 你不會苦。身體會遭到不如意、失意, 痛或者是病,或者是挫折、壓力, 但是不會苦,這個叫解脫喔!我們現在很多人不理解, 求這個,求那個,好像一切都要得意。一切都得意你怎麼修行?天下有一切都得意的事嗎?那就不叫無常了。所以修行就是在這些無常、變化、遷流的一切法中, 去發覺真相。原來我們可以超越出來, 不隨境轉、不隨喜而貪, 不隨不可愛的事而起瞋, 不隨著境轉而起貪欲痛苦煩惱, 可以真的不起, 這才叫受用解脫喔!如果我們今天沒有透過如實觀察, 不了解身心的功能作用, 隨著無明的慣性和習性在轉, 你如何能超越出來?你們今天要學法、下功夫的地方就在這裡!碰到一句傷害我們話就苦得要命, 生氣不得了;碰到不如意的事就好痛苦、好痛苦。人間本來就無常,沒有一法是常的, 請問:你還能不苦嗎?佛陀為什麼不被一切境轉?這些聖弟子們為什麼能夠自在並超越解脫?這就是重點!阿那律這一經非常重要。身體病痛是一回事, 我不隨著病痛而轉是一回事。當我們痛的時候去觀察那個痛、那個苦會不會消失?要去發現它!當我們快樂的時候, 去觀察那個樂, 看看它能不能安住?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去觀察那個生氣的心態, 看那個心態能不能保持?這就是如實觀照的奧妙, 直接契入的是法性的寂滅處。每一次談到這個重點, 我會一再的點、一再的講, 這都是在生活中可以體驗的, 當下都可以覺知的!所以為什麼要覺知、要觀照?這裡講的正智正念在講什麼?如實觀照就是讓你體會什麼叫正智正念;坦白跟你講,就是在這裡。在正智正念中絕對不會苦。

如實觀照的具體方法。在如實觀照中,如何運用“不迎、不拒、不取、不捨,不下判斷,不做結論”的六不原則。六不原則的功效和目的是什麼?

如實觀照要以有情生命做為觀察的對象, 其方法有三:

一、靜止的分析:“將有情作一種靜的觀察而加以分析,分析而又綜合它。這在因果事相的辨析,佛敎做到相當的嚴密;西北印的佛學者,於此用力最勤。”(《阿含之空》印順導師)如果我們現在,大家在討論一個法,那我們可以分析它, 分析這個結構、分析這個理論, 就像平面的一種觀察一樣, 我們可以理論、可以討論、可以分析、可以推想,都可以。這是屬於靜止的學習、分析、理解。

二、流動的觀察:“在生命不斷的發展變化中, 作一種推理演繹的功夫, 去把握生命演變的必然法則, 與因果的必經階段。”(《阿含之空》印順導師)這個地方很重要!前面的靜止的觀察,我們靠思維、靠理解。但是後面的這個流動的觀察是靠現象、靠事實, 也就是說:如果用觀想的部分來理解, 靜止的觀想那就是假想觀;但是流動的觀察就是如實觀。從現實的現象裡面實際的去體證, 在身心的當下去體會、去發覺的, 這個叫流動的觀察。在流動的觀察中,我們建立的知見有沒有相應?生命是不是剎那剎那不斷的在變異、在發展, 有沒有一剎那是安住的?這在現實中就可以去觀察。前後為什麼會產生相依相緣的關系?為什麼這樣的因會導成那樣的果?這個必然的法則是什麼?要去體會, 所以流動的觀察就是因果法則的觀察, 你慢慢的要去了解。

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用功的人,他說:我們去某某地方參加禅修, 重要都是在講禅定、修止, 這樣才能夠體會很多境界;他對如實觀照不能理解。師父強調的不是修定,不是對治, 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我說:我們只是在發覺真相, 不是在打仗, 這個真的完全不一樣。佛法從無常而體證無我, 你如何真正的去了解體會到無常, 而知道無我呢?我們做個比喻:水在流動, 我們是觀察流動的水容易體會到無常呢?還是在水的靜止中容易體會它的無常呢?水在流動中可以感受它的無常, 靜止你怎麼會知道它是無常的?我在這裡看到,導師寫靜止的分析跟流動的觀察, 我就很認同!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的身心是剎那在遷流變化的, 這才能體會它的無常;我進入寂止不動, 然後我去體會它的無常,是這樣嗎?這個觀念我們很少思惟到, 以為我心寧定了, 我進入禅定了,我沒有煩惱了, 以為這個就是了。他不知道那只是石頭壓草。不知道徹底的了解無常, 體證無我後, 對萬法的那一分明白、實相的了解、不再執著的時候, 就遠離貪瞋癡、煩惱自然不起了。但是不知道這個根本。所以發現實相跟有為的對治是不一樣的, 要記得!

導師講靜止的觀察跟流動的觀察, 我非常贊歎。如何去發現生命的實相?它本來就是無常的;而不是要發現我的生命實相是永恆不動的。透過無常才知道無我, 透過無常無我才能體證寂滅法性, 那個寂滅法性才叫不動, 才叫不生不滅,不是使這個身心不動了。所以導師有時候在分析這些法, 真的太棒了!就在我們身心的生生滅滅中, 去體會它的不生不滅;這個生生滅滅要從哪裡去體會?因為無常,所以剎那生滅不住, 要了解它的無常性啊!無常性哪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因為無常就知道無我。法法都是生非實生、滅非實滅, 把生滅的幻相止息,才是不生不滅和諸法實相。我們講的正知正念非常重要, 關系到我們修行、用功的知見跟方法。我個人在跟大家結緣、講法, 分享我個人的一些小小體驗也好, 我講的如實觀照也好;你們今天把這個重點都把握以後, 你們就知道如實觀照的正確跟重要。一般人不容易理解, 我透過今天這個因緣, 好好把這些相關的東西跟經文提到一個重點, 大家要多用心、多領會, 你就知道為什麼用一個如實觀照來指導大家, 你們慢慢才能理解。

三、“直觀的洞見:在有情生命和合相續中,去體察一一法的當體;在彼此相互的關系中,前後相續的連絡中,顯露一一法的本性,這是一種直覺的透視。”(《阿含之空》印順導師)我們剛剛講:從無常生滅相續的遷流變化中體會它的無常以後, 才知道無我,然後透過這個無我, 從觀照的內涵, 更深層的一部分去發現法的本性。所以導師這裡就講:‘在和合相續中去體察一一法的當體’, 當體是什麼?彼此相續的關系中,前後相續的連絡中, 來顯露一一法的本性。一一法的本性是什麼?就是空性、就是寂滅法性,這就是從生滅中去體會不生不滅, 這個就是重點!但是這個不生不滅, 不是隨便用推論用想象來證明的, 而是一種直覺的透視。所謂直觀:一、現觀的經驗,二、思擇的體察。所得的,不再是它的表象,而是深入它的本性;直顯一切法如幻皆空的,就是用的這類方法。這幾句話是重點。我們透過這種直觀, 所得到的不是它的表相, 是深入它的本性,是內在的實相。‘直顯一切法如幻皆空’, 這個就是體證空性的方法。所以我一直強調:真正的體證空性, 你要從因緣聚合、條件具足中, 如實的觀照,你真的可以體驗到:空性的那種特殊的體驗, 這是真的不騙你們, 確實是如此的;確實是能所俱寂的, 一切法不現啊!是真的!所以只要你們有因緣體會一次, 你們就不再疑惑了, 這樣知道意思吧?

正念正智成就-----如實觀照就是打開智慧的心燈。

(《雜阿含經》219經)。“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什麼叫正念正智了。我們在觀察自己、守護自己的時候:當受起來的時候, 你要看到它起來;它住的時候你要知道;它滅的時候你也知道。但是你只是正念而住, 只是在旁邊觀察、了解、清楚的覺知它。所以受、想、覺你都要正念正住、不令散亂。我們現在每天生活, 是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根塵觸?我們會起見聞覺知對不對?我們這個見聞覺知起的時候, 你有沒有發現?你了解嗎?它如何安住、如何消滅的, 你知道嗎?你都不知道!那不知道你怎麼能了解自己, 控制自己?我們起了一個受, 隨著受轉了也不知道, 在受中起了貪愛了、生氣了, 你也不知道;這就是沒有正念正智。我們的每一個心念, 見聞覺知起的受、起的想、起的種種動態的行為,我們有沒有覺知?我們今天為什麼會墮入慣性?因為你沒有正念正智,你隨著習性在轉!所以我常常講:正念正智就是守在我們六根門口的一個守護者。如果是這樣, 任何因緣來的時候,你就不會落入我們貪瞋癡的慣性。所以我常常講,正念正智就像一盞開著的明燈,只要燈開著, 黑暗自然就不存在。這個‘覺知’是在講什麼?我們有沒有找到那個開關,開關一開燈亮了, 黑暗自然不存在, 你還要去跟黑暗打仗嗎?這個正念正智就是開關,如何打開它?我常常形容:如果我們的習性慣性, 是真的、是不變的, 你怎麼修都沒有用,你去得掉嗎?要知道,黑暗是由於燈滅了, 燈滅了才會黑暗。燈打開了,黑暗本來就不存在。你要去發現這個真相, 而不是去跟黑暗打仗!知道黑暗的因緣,把燈打開, 黑暗就不存在, 所以根本就不用去除黑暗,只要去把正智正念的燈打開。所以這個‘覺知’非常重要!!

“覺諸受起, 覺諸受住, 覺諸受滅, 正念而住”。這個“覺”字是什麼意思?這個‘覺’字本身就在建立正念正智。前面的知見建立了, ‘覺’與正見則必然相應。所以師父為什麼說:如實觀照你只要看著它, 你要知道你現在身心狀態, 時時刻刻像燈在照著一樣。為什麼講這個如實觀照的重要?不是在對治,一直強調它不是在對治, 一打仗一對治你就沒完沒了。比如說:我要跟某一個對象抵抗, 要除去它, 那表示它是真的你才要除去它;你要對治它就表示它是實在的, 那你就去不掉了。你要去觀察我們要消除的對象, 它是什麼因緣而起的,把這個因緣解決了它就不起。而不是在對治它, 不是把它認為實有的來跟它打仗。所以煩惱有煩惱的因緣, 瞋恨有瞋恨的因緣, 要去看清它的真相:從因緣上下手。我們所有的痛苦和煩惱都是由無知而引起,由於不覺而引起的, 因為沒有正念正智。所以今天為什麼要強調知見的建立, 知見建立才能護持於覺知, 然後去發覺真相, 這個不就是內容次第嗎?所以這裡講的正念正智成就,重點就在這裡。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們今天所有的佛弟子也一樣, “當作是學”, 離開這個你怎麼用功?

“關閉根門,如善男子難陀;飲食知量,如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業,如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我們一定要學難陀在這一方面的內涵, 把我們的正念正智成就, 這個是最重要的地方。才談得上真正的用功, 才談得上真正的修行。我們現在是在什麼?資糧,在具備這些資糧啊。我們哪一個真正巳經進入那種修行程度了?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還不受用?為什麼不能真正的體證空性或者是安心呢?因為我們還有很多條件沒有具備啊!所以各位:我們自己要知道, 學這些不是空談、不是理論,一定要時時刻刻回到自己的身心來, 反省自己、反觀自己,我們是不是真的要具備什麼條件, 我們才能得到我們要體會的東西。

“異比丘說偈言:善關閉根門, 正念攝心住。飲食知節量, 覺知諸心相。善男子難陀, 世尊之所歎。”即使在飲食中, 也要發現我們的心相, 心意識的情況,都要明白。所以,善關閉根門就是正念攝心而住。

世尊會贊歎他大利又精進,又能夠真正的依法奉行。所以這裡就是佛陀對難陀的贊歎, 重點就在這裡——就是在正念正住的成就。

(《雜阿含經》220經)“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彈指頃。如是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得離厭不厭捨。”

這幾句話我們要用心的去體會。前面是讓你正念正智!不要去執著或者是對抗,這個是修根的正念正智的方法。這裡不是,這裡是在進一步喔。眼見色生的眼識,不管是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為什麼會體會到它是寂滅的呢?這個是進一步,“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所以體會的是寂滅。不是那個現象,是那個現象的寂滅性,這是進一步,這才是賢聖的修根——修行的根本。前面這些只是如何護持,如何守護這個根門;但是這個巳經體會到它的根本法性——本自寂滅!

“得彼捨巳,離厭、不厭,譬如力士彈指頃”, “力士彈指頃”——剎那就解決了!所以各位: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譬如力士彈指頃”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在這短短彈指的一剎那間,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各位:這個地方很重要喔!體會它的寂滅法性:“此則寂滅”能夠當下體會,當下就能捨離,這就是“力士彈指頃”喔!所以這裡就講,“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當下就止息。能夠體會這個的人,當下的問題當下俄爾盡滅,當下的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地方為什麼我一直強調:這個是賢聖修根,跟前面的無上修根,位子是不一樣的!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啟發,修行得法,理路清楚,當下就可以解決問題!不是等未來、不是等死後!是當下!我一直在強調的一句話是:當下不能解決的,下一秒鐘就有問題,未來就有問題、死後就有問題。當下解決的,下一秒鐘沒問題,未來沒問題,死後沒問題。我是不是一直在強調這一句話?那佛法真正重的是當下還是未來?我現在講的這些、強調的這些都是重點,大家要把握。因為過去很多人不知道如實觀照的奧妙,我現在一直在談這個,是藉《雜阿含經》來闡揚如實觀照的內涵在講什麼?你就知道為什麼如實觀照跟一般禅定不同。哪裡不同?慢慢去體會!前面如果有正念正智,進一步你就能夠體會“所謂俱捨、此則寂滅”的內涵。發現它們的相依相緣和相互呼應。

所以這個地方如果明白,後面你就自然明白,眼見色的內容明白,後面的耳聞聲也一樣,鼻嗅香、舌識味、意緣法都一樣;六根觸六塵的條件其實都一樣。眼緣色生眼識這個明白,後面就都能清楚明白。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什麼叫慚恥、厭惡?真正用功的人,你今天在六根中觸到六塵,產生了這個可意不可意的時候,你自己會知道:自己還有這一種傾向、這一種功能,還有這一種習性在;你就會因此而生出慚愧心、恥辱心,想遠離它。我們現在學佛有沒有發現這一點?我們犯了過錯還會為自己解釋,去找理由。請問:那你什麼時候能了?如果我們發現了問題,知道慚愧,知道自己要精進超越它,這就是巳經起作用了。也就是說:一個不懂得自己“過在何處”的人,總是自以為是,所以問題永遠也不能得到解決。當你知道自己過在何處、錯在何處;自己會慚愧、會發心精進超越它,那就是巳經有作用了,是不是這樣子?我覺得這個真的是蠻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你什麼時候能超越自己,能夠改善自己?能夠真正的實現我們要達到的目標?你沒有發現問題,你永遠不會解決問題。所以第一要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我們才會去改善它、才會去超越它,這個‘發現’是多麼的重要!所以這裡會起慚愧心、羞恥心,就是因為發現了。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一樣啊,只要六根觸六塵,就要發現這個問題,慚愧心、羞恥心會讓你想辦法超越它、改善它,這個就是學見跡,學法的功用性就產生了。

(《雜阿含經》282經)“阿難!是名賢聖法律學見跡。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已說賢聖修諸根,已說學見跡。阿難!我為諸聲聞所作,所作已作,汝等當作所作。”佛陀說我今天為這些賢聖弟子們開示;我該講的都講了、我該做的也做了,你們應該當作所作。也就是說:你要去體會、要去實踐,你要好好在身心當下去落實,做到你完成為止;那麼證阿羅漢的時候,就叫做所作巳辦!我該作的都巳經完成了,這個叫所作巳辦,這就是無學位了。如果我們今天還在學位,甚至在地前的這些修持,我們就要——當作所作!

這一經的幾個重點我們要把握。一個是什麼叫無上修根;一個是賢聖修根;一個什麼叫學見跡,這三個重點要把握。尤其是第二個重點,一定要記得!為什麼“此則寂滅”是“如力士彈指頃”?“俄爾盡滅”在談什麼?如果今天法不是這樣子,佛法的偉大妙用不是這樣子——佛法還有什麼可貴?佛法真的是這樣子!你當下能明白,當下就解決;你當下依法觀照,當下也能體證!所以注意這個“覺”字,覺就是發現、覺就是體證、覺就是清楚明白!

關於用功修行,我一直強調:不是我們裡面有一個東西, 把它修掉, 不是!只是在發現真相,正面的功能發現以後, 負面的功能它自然就不見了。所以我一直強調, 我們生命中有兩種機制:一個是與無明相應的機制, 起來的就是貪瞋癡煩惱, 生死相續;一個是與明相應的機制, 在這裡貪瞋癡不起、煩惱不起。你會發現它的本來——它的清淨自在。正念正知在講什麼?所以各位:包括我們生命中本有的功能, 如何去發現它?我們要時時刻刻不離這個功能去發現、去體證,就像把燈打開。我們什麼時候關掉燈?忘失的時候、沒有正念正知的時候, 就是關掉了。這樣問題就來了、習性就來了、貪愛也來了。各位:如果你們明白這個重點,真的能把握, 你就不會說我每天要跟貪瞋癡打仗。貪瞋癡是由於沒有正念正智而起的!它是緣起的, 不是本有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是由於忘失於正念, 才會“其心樂愛著”, 是不是這樣子?那麼在正念正知中就可以“其心不染污”。我們生命的功能中本有這樣的功能。我們要去發現,發現它是本來如此的。

所以我們修行,如果沒有一個明白的人來引導、來啟發, 讓你發現本來的功能;你說我今天要去修行, 我裡面有貪瞋癡, 你要去跟他打仗, 我請問:你們什麼時候打得完?貪瞋癡是真的你打不完, 你不能把它消滅。貪瞋癡煩惱是有因有緣而起的, 只要把因緣斷了它就不起。為什麼要跟它打仗?一打仗就落入實有, 實有就去不掉。修行是在發覺真相——生命的實相。生命的真相理解了, 你就能善用生命覺知的那一面, 光明本來的那一面,你就不會落入妄念而起的那一面。由於無明而起的那一面, 你就不會相應了。講到這裡真的是非常重要!這個理念如果沒有厘清, 都是在有為法的對治造作中, 我們永遠也不可能解脫的!

真正的如實觀照,不是對治,而是直接契入法性——直見諸法實相,這才是如實觀照的功用和目的。

今天,佛陀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讓我們依這樣的方法去觀察, 發現諸法本來如此、確實如此, 你還懷疑什麼?當你能體會到這些法的重點, 保持正念正知,保持覺知的“覺”字,你們就可以試試看, 師父的如實觀照在講什麼?叫你時時刻刻都在當下的覺知中, 你只要覺知就好, 不管它怎麼樣你就看著它……。如果是煩惱你就把煩惱看清楚;如果是痛苦你就把痛苦看清楚;它有多少,住在哪裡,要發現它。結果只要一觀察你就會說:師父我看不到!看不到你每天在斷什麼煩惱?你跟誰打仗?你修行要去掉什麼?是不是在打糊塗仗!今天講的這個是非常重要!大家要用心哪!體會得到,回到生命中來, 照這個方法去觀察去體會, 很快都能相應, 因為它“法爾如是、本來如此”, 所以諸法實相不是修來的, 我們只是去發現、去體證它本來如此的真相。這樣的修行跟一般的所謂修行, 真的差太多啦, 這一點真的太重要了!

你們想想:為什麼我們對師父講的“如實觀照”不懂、不相應、不能受用?因為你們知見沒有厘清。“師父都不辦禅修,都不指導我們”。我什麼時候不辦禅修,不指導你們?我只是指導你們,你們聽不懂。基礎不夠怎麼點都點不清, 怎麼點都點不開。所以我一直重知見的熏習,希望你們都能夠明白。正見建立了,你當下的每一個反思, 馬上就可以證明!還需要什麼形式上的禅修嗎?禅修只是一個方法、一個助緣, 但不等於一定就可以開悟。現在你們聽懂了當下就能受用喔!這是啟發智慧的覺照, 不是有為的造作。修行如果是有為的造作,是生滅法,生滅法是壞法,你怎麼能悟道呢?這個理念明白以後, 然後反觀覺知!奧妙——就是在正念正智的作用中產生的!生命中本來就是這樣子。明白的時候原來,你會發現它不是外來的、不是修來的,是生命中本具的功能。我們只是從來沒有發現這個功能。由於佛陀的發現,告訴我們, 所以人人只要照他的方法, 在我們的五蘊身心去觀察它, 它的作用功能法爾如是, 本來就這樣子。所以離開五蘊六根我們有沒有機會?今天說人身難得, 不是我生到這個人間來很難得,眾生那麼多, 一個生命有什麼了不起, 不是在講這個。是因為人身有五蘊六處,五蘊六處產生的問題, 在五蘊六處中才能解決它、超越它!所以離開人身沒有五蘊六處!人身難得是在談這個。有一些人誤解了, 人身有什麼難得, 你只要不去限制它, 生命可能會發展到無限量了, 地球將來有一天會裝不下了——你說人身有什麼難得的?不解義就會產生這樣的誤解!

為什麼要如實觀照, 因為如實觀照不是有為的對治、不是在練功,不是在搞境界;它是在發覺真相, 在解決根本問題。任何境界都是無常的,喜悅啦、光明啦、無人無我啦、清淨啦、看到佛國啦;我告訴你:這些也是心靈的境界, 也是無常的, 沒有一法是實有的?!修行有很多境界、有很多體會, 所以導師就點醒我們:這個叫美麗的陷井。看起來很棒!很好,你就執著, 一執著你就陷下去了,不知道“彼亦無常”。法的知見沒有建立的明白清楚, 一定會落入那個陷井;所有外道的修行, 沒有一個不是落入陷井裡面的, 你要怎麼解脫?所以一定要明白, 佛法與世不共在講什麼?不共處沒有把握, 你就不知道佛法的特質, 把握不到, 你就不可能受用解脫;你跟外道一樣會在神我見中, 搞境界了。什麼叫如實知顯現;只有一個方法, 你不造作它才真正的顯現,你一造作就被慣性控制——不能如實顯現了!所以不要造作,要有在如實顯現中才能去發覺真相!

修行就是要了解生命的功能作用, 真相明白了你才能超越它。所以修行從沒有離開過我們的五蘊。五蘊的功能你要明白, 根塵觸產生受,受為什麼會貪? 為什麼會瞋?為什麼會癡?都要明白。慢慢的你會發現——原來它會滅, 這個都是真相,都要明白。讓它自然顯現, 然後你去發現;沒有顯現, 你怎麼發現?我一直強調這一點, 一般人總是不理解。我們要這樣,不要那樣,用阻止的方式。我們不用阻止的方式, 而是讓它如實的顯現, 如實顯現才能發現, 這個差別太大了。綁著你不能這樣、不能那樣, 你永遠沒有發現的機會!要讓它如實顯現,然後才能發現真相, 才能解決問題。一個是逃避的、壓抑的、克制的;一個是疏導的,發覺真相的, 解決根本問題的, 一樣不一樣?各位:這些觀念的問題、知見的問題,影響到我們修行方法的不同;修行方法的不同結果就不同。為什麼我們信佛的多,修行的多, 而悟道的少?受用的少?方法不正確看你怎麼修!

在如實觀照中,不管是看到了起,還是看到了滅, 它是沒有貪瞋癡煩惱的;如果真的都明白,真的都發現了, 你們要活在哪裡是你們的自由。不要怪師父沒有告訴你, 不要說師父沒有指導, 師父沒有點撥!師父沒有辦法去逼你們, 但是法所談的, 我們大家可以去理解, 理解後時時刻刻可以去體驗?沒有煩惱, 沒有貪瞋癡的當下是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所以你永遠活在跟貪瞋癡煩惱的對治中;而不知道:原來生命中沒有貪瞋癡煩惱的那一部分。你為什麼不住在那裡?為什麼一次次的把貪瞋癡煩惱印進去以後, 就生活在貪瞋癡煩惱裡面, 每天跟它打仗,一直打不完, 到死還在打;因為你沒有發現貪瞋癡的虛幻,沒有貪瞋癡的那種清涼、自在、解脫的實相的部分你更沒有發現,沒有理解。

內寂其心才能如實知顯現,這是禅觀的重點。如實觀照過程就是如實知顯現的過程,當你做為一個客觀的觀察者,才能透過法相,去發現它必歸於滅的實相。

《雜阿含經》第257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捨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庵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這一經要提醒我們,如何才能真正的達到如實知?就是說:我們先要修方便的禅思, 使我們的心能夠寂靜下來。在那種寂靜中, 達到如實知顯現。只有在內寂其心的時候, 才能如實知,這都是生命中本有的功能, 只是讓它如實的顯現出來。

“於何如實知顯現?”,進一步說, 怎麼樣叫做如實知顯現, 在哪裡如實知顯現。“於眼如實知顯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如實知顯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此諸法無常,有為,亦如是如實知顯現。”各位:這一經很平凡、很平淡, 大家一看就過去了。但是這一經非常重要!這就是禅觀的心要重點!修行不是有為的造作,我用什麼方法?我來修什麼?這都是有為法。這裡的“如實知顯現”是無為法, 它是“法爾如是”的, 是生命本有的功能在自然的顯現出來,前提是內寂其心。因為禅思方便, 我們的身心進入一種寂止、安定的狀態, 心中的一切, 它自然會顯露出來。為什麼如實觀照要不迎、不拒、不取、不捨? 讓生命自然顯現,顯現什麼——六根觸六塵;比如說眼見色生眼識, 因緣觸產生受, 這個受是苦受、樂受, 不苦不樂受, 都讓它自然的顯現。那你就能如實知。不管是苦受、樂受, 不苦不樂受, 都能如實的知道,看到它的真相, 這個叫如實知顯現。這裡就有一個重點:我們根塵觸, 不管是哪一根觸哪一塵, 它產生的就是受, 根塵觸就會產生受。這個受不管是苦受、樂受, 不苦不樂受, 你都如實知顯現, 都看得清楚明白, 都發現得清清楚楚的。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 或是某一個現象, 我們起了不歡喜或起了愛染, 我們都清楚嗎?由於不清楚,我們一直陷在其中不知道回頭,怎麼才能回頭?所以這個如實知顯現, 就是先讓你看到真相, 看到生命的功能、無明功能與明的功能都能發現, 都讓它自然顯現出來;就在這個顯現中去發現它、去了解它、去超越它。你一造作(比如主觀的臆測意與慣性)它就失去了這個功能。

所以內寂其心的目的就是如實知, 讓它自然顯露出來。苦受起來,要知道;樂受起來,也要知道,讓它如實的顯現出來。這個起,是緣起的起。苦起來了, 樂起來了,不苦不樂起來了,只要發現就好, 這個叫如實知顯現。起來以後你會看到什麼?原來會滅,它不是永遠存在的。苦受起來一下子就不見了, 為什麼會不見?要如實知的去顯現,如實的體會, 如實的明白。

“此諸法無常, 有為, 亦如是如實知顯現”, 你就會發現, 起了一下子就不見了, 原來它不是永恆存在的;它是有為法,是生滅法, 有為的必會滅。原來我們起的所有的一切感受, 也是起了馬上就滅了, 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起了就執著,就以為永遠是這樣。好吃,就一直執著好吃, 而不知道這個好吃, 只是當下的感受, 一下子就過去, 好吃就不見了。但是你沒有發現後面這個“不見了”…… 你只發現最初所感受的, 把那個感受當作永遠的、實在的記取了。這樣有沒有如實知?沒有如實知,你只是執著在某一個部分。如實知是一個法起來了、還滅了,都要明白。讓它如實的顯現——生起到寂滅。為什麼會滅?因為是有為法、是生滅法、是無常啊。這些明白了, 那你還會執著在剛剛的那個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嗎?這一經看起來很簡單,短短的, 告訴你, 太重要了!!!

我們觀察, 用什麼方法可以讓它如實知顯現?唯有一個辦法,我變成一個客觀的觀察者。我每天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 都是我要如實知的地方。我只要在自己的行住坐臥中加入一個覺知, 只要默默的在旁邊觀察它, 自己默默的觀察自己,不要去干涉,不要用有為的思惟去控制, 你只是讓它如實知顯現。你會發現什麼?發現根塵觸產生的作用, 原來會隨順慣性和習性;然後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我們就是在這裡執著才產生問題的。但是我們很少發現它的滅相,這個滅就是真相。要發現這個真相, 只有客觀的觀察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發現了真象。 原來我過去在這裡顛倒, 在這裡執著, 你明白了以後你就不再顛倒執著, 只是這樣子而巳。我喜歡的色聲香味觸法,那個喜歡是什麼?而不知道那個喜歡只是一種受, 叫做樂受的受,那個樂受其實它能住多久?一下子就消失了!但是我們把樂受的感覺永遠記憶在腦海中——這個太棒了,再來、再來、再來。如果有一次真正的清楚明白, 你就不需要再來了。需要再來、再來、再來,表示它失去了,失去了,失去了,你才要再來、再來、再來嘛! 那這個是不是生滅法?它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它就不會失去啊, 失去了你還要再來, 表示它是無常啊。無常你還要再一次、再一次, 再一次(要),它還是再一次、再一次失去啊!請問:你得到了什麼?得到了執著, 得到了煩惱痛苦而巳。了解真相,如實知顯現, 就是我們發覺真相的一個方法。

如實觀照,安住當下,讓慣性(想蘊)無法安住

五蘊,一個是物質的色法部分, 一個是精神的心靈部分。心靈涵蓋著受、想、行、識, 這個都是屬於心法的部分。那我們就要注意了, 我們今天想東想西, 妄想一大堆,這個想是真的嗎?是不是因為觸動因緣才起想?還有一個是“法”, 法的想是我們存在裡面記憶, 記憶叫法塵, 法塵也會引起你的想,一個是根塵觸的想;一個是意跟法觸的想, 都是從這裡來的。我們想過去、想未來,這個叫做法塵。這是從意識裡面泛起法塵所生起的想。一般的六根觸六塵, 都會產生想;意根觸到我們內在的記憶, 也會起想。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 我們這個想蘊特別發達;我們是不是每天一定要想東想西?啊?看到什麼都要想, 沒有事坐著也會想過去未來。所以各位:一落入想, 不是過去就未來,想就是過去跟未來。如果只是當下的覺知, 當下的如實知,有沒有想?我們眾生習慣落於想, 所以天南地北、過去未來、千變萬化就來了, 然後還把想裡面的問題都當作是真的。這裡佛陀就告訴我們:“彼想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磐”。我們有沒有發現, 這個想的內容功能?我們都執著在那邊, 最強的習性就是想。所以師父講如實觀照一個“看”字, 為什麼要用“看”不用“想”? “看”回到當下, 而“想”是過去跟未來,過去巳經過去了,未來還沒到, 那個是如實的嗎?那個就是幻相,而“看”是回到當下, 當下叫“現法見”,這個才是如實的。所以一個“看”字就是要截斷眾生那種發達的、慣性的想蘊, 落在習性中都是想蘊。我們不是不要想蘊, 想蘊也是生命中的功能,但是我們會落在那邊, 產生很多執著, 而沒有辦法發覺實相是因為我們落入想, 而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所以如實觀照為什麼說用一個“看”字,就是讓你回到生命的當下, 截斷你對過去未來的——想蘊。這樣才能發現生命當下的實相。如實觀照為什麼要用一個“看”字?還要不迎、不拒,要客觀的看, 在講什麼?其實跟這個法的重點、功能都息息相關;不會隨便用一個方法讓你們去亂搞,不可能的事。所以這一點, 我在如實觀照會提示, “看”跟“想”你要去發現,去體會它有什麼不同。我們用“看”觀察、如實知的時候, 它產生的功能現象是什麼?我們落入“想”它產生什麼現象, 你就明白, “看”跟“想”剛好完全相反!一個是回到當下, 一個是落入過去跟未來。所以這個功能你要明白, 不明白我們就會落入慣性的想裡去……。

這個想的功能特別厲害, 任何一個意識進去以後都以為是實在的,就停存在裡面。 “悉伏彼想, 而作禅修”, 有什麼辦法我們能夠依自己的身心來觀察, 而又不執著在身心?依外在的一切法, 作為我們觀察的對象, 但是又不會執著在一切法上, 這個就是重點!!今天沒有藉助世俗的一切, 包括我們的身心,你就沒有觀察的地方,就沒有辦法發覺真相實相。所以要善用它、觀察它, 最後還要“悉伏”超越它。所以有很多法門, 為了啟發每個人不同的習性跟執著, 就用他的習性執著去引發他;讓他去體會這個習性和執著的虛幻性。欲望重的讓他去觀察欲望;瞋心重的要去觀察瞋心,你哪一個習性重, 你最恐懼最怕的是什麼, 要他去面對、要他去超越, 去了解法的真相。如何在觀察中遠離兩邊, 發現真相。我們貪心重的人, 能不能因為貪心重而悟道?可以的;瞋心重的人可以從瞋心的觀察, 去觀察它而悟道, 可不可以?可以的。所以不是去厭、壓抑啊、控制啊, 不是!而是發覺它的真相。那這樣子的話, 雖然有所依, 但是發覺它的真相, 就是一種超越,就悉伏彼想。

所以前面我們談過的嘛, 以欲斷欲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注意喔!這些真的要有法, 要了解真相;不理解的人很多問題就來了, 用世俗的觀念來看,問題都來了。所以我們如何能夠變成客觀的觀察;我們在觀察自己、觀察萬法,是不是能變成一個很客觀的觀察, 不要落入我們的習性。用我們的習性去觀察你能發現真相嗎?不可能的!用習性去觀察, 能夠了解一切法的真相嗎?不可能的!我們用世俗的思惟來觀察一切法,你怎麼觀察還是在實有實無裡面,你遠離不了執著。所以為什麼要如實觀察?讓生命如實的展現。貪,任它起來;瞋,也任它起來。你只要如實的去觀察貪、瞋、癡的真相, 它的源頭、它的因緣、它的種種問題;最重要的是:通過如實正知,你當下即可看到它的消失, 看到它的寂滅。那麼這些真相都了解以後, 問題才能真正的解決。不是我有貪欲把它壓著, 這個不能、那個不能,而是要讓它如實的顯露出來,如實顯露出來發現它, 然後明白它的真相,才能超越它。

所以為什麼要如實觀照?我說你們不要怕, 你們自己習性最強的、最恐怖、最怕的、習性最重的, 就面對那個問題;用如實的觀察的方式, 你去面對它,然後你才能發現它的真相, 最後你才有辦法超越它。如果你是用壓抑的、控制的、束縳的;你永遠只是越陷越深, 只是暫時把它壓到裡面、伏到裡面,其實問題沒有解決。但是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我一直在談, 我們現在的一個觀念叫潛意識,潛意識都是越壓越深的。而事實上真正要解決你裡面的意識——能夠讓它清淨, 就是要讓潛意識發露出來變成表面意識。現在有沒有方法使我們的潛意識能發露出來?我們現在用強迫的、壓抑的、控制的, 那只能是越壓越深。最難就在這裡:如何讓我們的表面意識、我們的意志力、我們習慣控制的力量能夠安住。只有這樣,潛意識的力量它才會出來。在這種寧靜安詳的過程中, 表面意識不再制約控制, 潛意識就會出來。這時候你只要如實觀照, 不要迎拒,一迎拒它就變成實有, 一壓抑就變成實有。你會看到它的虛幻,看到它的顯露,它剎那即滅,一下子就滅了。慢慢的,從潛意識就會發露出來, 這就是實相!這個是很重要的部分!!!一般人是不理解的。我們現在都用控制的——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這個是惡的、這個是邪的, 這個是不好的,所以都用壓抑的方法對治。結果越壓抑裡面存在的東西越深, 你怎麼能夠把潛意識裡面的問題淨化呢? “悉伏彼想”的作用是讓你發現真相。直接觀察和發現貪、瞋、癡煩惱的真相, 深刻體會它的真正內涵。所以各位:不要怕我們的貪瞋癡,想辦法去面對我們的貪瞋癡,看清楚它、超越它。你用壓抑的、用控制的,越壓越深, 越壓越強!這一點就是為什麼我們用如實觀照的方法, 一般是不理解的。總是在有為的一種修法、修定、修止的方式, 以為這樣就是境界, 這樣才能體會。

如實觀照,還要如理思惟;借助因緣,才有了達實相

佛陀的時代聽法的人,包括外道第一次來見佛問法,聽佛的開示,就得法眼淨的人很多。不管是不是佛的弟子,包括第一次來問法的都有這樣的因緣。你們就知道佛陀的威德,說法的善巧!但是有一個重點,雖然你聽了見法,你能夠明白知見,但是不要忘記最後要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這個是在講什麼?都是實修實證!我們今天很多人只聽到前面一半,後面的一半都沒有注意,尤其是我們居士,很難,不容易。因為我們都有一家一業,都有責任,你說:我如何能夠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依法奉行?而且要照那個法,真正深入禅修中去發現真相?佛法是這樣偉大,是人人學,人人可以受用的。為什麼今天變的這樣子?第一就是知見建立的問題;第二就是用功方法的問題;第三就是精進夠不夠問題。這三個問題都要面對、俱足它,如果我們知見建立的正確,真正的修行,獨一靜處、專精思惟這是一個方法,這個是屬於靜態的一種修行觀照法。其實佛法也有在動態中的修行方法,就是在我們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禅’的部份,禅修的部份,觀照的部份,佛陀都有開示,還有很多聖弟子也是這樣子的,包括我們在外面行走托缽的過程,都是如實觀照的地方,不是一定要專精思惟、獨一靜處。所以真正的禅修方法其實在動態中也是可以的。所以我們居士不要因為這樣就灰心。我們學了正確的知見以後,我們一定要掌握在行、住、坐、臥之間,什麼方法可以觀照?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真正的見法?如果你們今天懂了,你們今天當然可以用,也會受用。今天不懂,要記得:想辦法達到這個方法。不懂一定要搞到懂!可有可無的,半知半解的,是是而非的,不很用心的去把它探討清楚,那你永遠沒有機會!

燈打開了,就沒有黑暗;正見建立了,身語意自然與明相應。這就是現法見,離熾燃。

如果燈是打開的要不要再去除黑暗?有苦的人要除苦,沒有苦的人要不要除苦?各位:什麼地方沒有苦你們知道嗎?燈打開嘛!什麼地方是燈打開?你與戒相應的時候是不是?你跟正見相應的時候,你心在觀照、在正見中的時候,這個叫做燈打開。燈打開本來就沒有黑暗,不是要去除黑暗,黑暗(如果)是實在的,除得掉嗎?痛苦煩惱是一向如此的你除得掉嗎?樂的染著是一向如此你能夠離欲嗎?都不行。因為它是無常,它非實的,所以我們才能夠轉化它,有因有緣才能夠轉化它。今天我們上課,目的就是建立正見,告訴你正確的因緣,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內涵。如果我們聽了真的懂了,這個知見建立了,觀念也明白了,那麼只要回到生命中,稍微體驗一下是不是如此?所以我常常會用當下的情境問你們:現在怎麼樣?當下怎麼樣?其實就是馬上回到身心來體會它。如果今天我們理論只是理論,聽法只是在聽,從不回到生命中去體會它的相關性,那你理論永遠只是理論,跟你的解脫無關。它只是一個浮淺的觀念,對你沒有作用。所以如實觀照也好,什麼用功也好,不是回去沒事干。你聽一個法,在當下馬上就要反省,馬上就反觀,馬上就覺知。我常常講:修行不是在等什麼時候。這裡已經講了“不待時節,現法見,離熾燃”,要記得!所以上課聽法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因緣,都有見法的機會。你們不要以為,我今天那麼遠來到這裡,要那麼遠回去,我告訴你:你來的過程都是開悟的機會!聽法的當下也是開悟的機會!回去的車程也是開悟的機會!每一個因緣觸動,當下能夠體會它,當你忽然間明白,啊!原來如此!就像佛陀悟道的一剎那,前後一剎那,完全變成不一樣的人喔。明白啦,整個問題解決了!那是當下的因緣!

“現法見,離熾燃”這句話一定要記得!如何現法見、離熾燃?為什麼一定要加上個覺知?我只是告訴你哪個地方叫開關。你們知道嗎?因為你們找不到開關,所以永遠都在黑暗中摸索。先知道開關在哪裡,記得把燈打開,燈打開了就不用再去對付黑暗,也才能看到真相。很多人常常有這個問題,有的人來跟師父獨參,來問法。有一位居士,她因為跟先生的問題,她說她痛苦了二十年,她決定要去自殺,她覺得生命沒有意義了。她找谘商師,找心理師,找什麼師都找過了,但是都沒有辦法解決她的問題。所以她要自殺以前忽然間想到了我。她說:要來見見我,跟我談一談。她坐下來在那邊哭,她說生命已經沒有意義,她真的最後決定要死。她所有辦法都用過了,所有的咨商師、什麼師、什麼方法她都用過了,她真的沒有辦法解決她的問題。我也沒有辦法安慰她,我只能告訴她說:妳真的二十年都很痛苦嗎?她說真的。現在還很痛苦嗎?她說是,從來沒有停止過,每天都過得這麼苦。我說那這樣子好了,一半跟她開玩笑,我說那妳把妳的苦留給我就好了,妳不要帶回去。她說這個怎麼可能呢?我說苦是真的你可以留下來啊。我說這樣吧,妳現在把二十年的這個苦,你把它看清楚,因為妳從來沒有看清楚過。我說妳現在靜下來往內觀察,我二十年的苦到今天非自殺不可的那個苦到底是住在哪裡?有多大?是什麼個樣子?都看清楚它!她就真的坐下來,她真的往內看。唉?她慢慢忽然間好像奇怪的樣子,很驚奇的樣子。奇怪,怎麼找不到?二十年的苦喔,永遠存在的喔,最後非自殺不可喔,但是當我叫她真正的去了解,真正在哪裡?不要用想的,一定要看清楚它真的住在哪裡?它有多大,有多少,妳一定要看清楚那我才來替妳解決嘛!對不對?她就怎麼找也找不到。她說奇怪,你現在叫我找,我好像找不到了,我說再找找看、再找找看,可能妳沒有注意,再找找看,她跟我談了很久,她一直找。奇怪,一個下午都找不到。我說妳不是苦了二十年嗎?她說是啊!奇怪啊!我現在為什麼找不到呢?我說真的找不到嗎?她說真的。我說妳能確定嗎?她說確定。那我說妳可以不自殺了。她就笑了,哈哈哈笑得好高興樣子,就這樣,問題解決了。我沒有說她先生對他不對,用什麼特殊方法解決,沒有,我只是告訴她:把它看清楚了。她回去的時候很感恩,她笑咪咪的回去,她說師父我知道了。哈哈……你們現在知道了嗎?這個像一個故事,但是各位:很重要!

如實觀照,我們到底觀什麼?如何觀?

我們在觀照的時候,在觀察的時候,在觀察什麼?就在觀察 ‘身心的功能’!這個是屬於本能的部分、功能的部分。根觸到塵,為什麼會產生喜樂或者不喜樂?‘受’為什麼會起來?為什麼會有苦受,為什麼會有樂受?為什麼會有那種瞋恨的心起來,苦受也會起來?你要在這裡去發現這個‘功能性’:有‘作意’,就會有‘觸’、就會有‘受’,‘受’後面就是‘想’跟‘思’是不是?感受以後就會‘分別、歸納、結論’,然後最後意志行為出來了,變成行動。這個就是我們最重要,身心中最重要一個功能。這個是一定要去注意的!一定要去明白的!我們一般的修行,比如說修禅觀,大家都在修定而不是在觀;觀是在觀什麼?就在觀這個‘功能作用’,發現內在的問題。譬如說我們會執著、會痛苦、會煩惱,在哪裡產生?都不離這個功能作用。如果這個功能你都不注意,也不了解,那你就沒有觀察,也沒有發現。你每天在痛苦、煩惱,在執著、貪愛,你還是不知道為什麼。你說:我要修、我要修,你從哪裡修?一定要發現這個問題,從內在發現這個問題,我問題出在哪裡,我在哪裡起執著?發現我們身心的功能性,‘根’觸“塵”後產生‘識’,無明相應的觸會產生什麼?如果我們今天有法、有正知見,這個‘觸’的功能一樣不一樣?

“佛告彼比丘:於眼正觀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我。如是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雜阿含經》99經)怎樣的知見能破我見、破我執,而得無我見、而得解脫?這在修行上來講:我們都是沒有注重到我們身心內在的問題,所以盲修瞎練一大堆。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出重點,佛陀他開示的有沒有離開我們的身心,五蘊六處?這個地方就是強調那個‘受’,‘受’就是重點!‘於眼正觀無常,若色、若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就是我們根塵觸產生受是不是?從眼見色來作比較、作提示,這個‘受’就會起苦、樂、不苦不樂。但是你要在這裡觀察,這個‘三受’是不是無常?所以我常常講:這個‘受’字很重要!為什麼我們在禅修都提示這個‘受’,有沒有?都是要叫你們在這個地方注意!我們活著不離生活,生活就不離六根觸六塵,六根觸六塵就不離人事物。活著的哪一天、哪一個時段,哪一個當下不是根、觸、塵呢?不是人事物的接觸而產生的那個‘受’?我們就在這個“受”的中間,樂的就喜歡貪著,瞋的就討厭、生氣、煩惱,如果是中性的,那就沒有兩邊了,但還是跟愚癡相應。所以這裡就告訴我們:如果你知道它是無常,啊,你去觀察他無常,你就能觀察到無我,從‘受’的地方,你就可以理解。

你現在要怎麼觀察自已?比如說我現在碰到一件事,碰到一個人,起了很歡喜,有成就,得到很多利益都好,你很歡喜,那個歡喜就是樂受,就是歡喜受。你要去觀察那個歡喜受或樂受,你就看它維持多久?那個‘受’的感覺是永久永恆不變的嗎?你會發現你去觀察它的時候,原來那個心情起來,只是觸動因緣而起,你去觀察它,它很快就止息了,它不可能永遠不變的;苦受也是一樣,你生氣的時候、不滿的時候,你回過頭來去觀察自已的那個感受,觀察那個生氣的心情,觀察那個不滿的心情,你會發現:它也不是永恆的,它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前面我們看導師在解釋有沒有說,我們‘根、塵、觸’產生‘識’他說產生‘識’又如何——‘即生即滅’!我們沒有注意到‘即生即滅’,以為‘受起’就以為是實在的,‘受起’就是永恆的,然後起貪、起瞋。如果你知道那‘受起又受滅’,發現原來我們的‘心、意、識’的功能,是‘起滅、起滅’,緣起的條件聚的時候,它會起觸、起塵受,然後受起後其實是會滅的,但是我們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以為樂是永遠的,以為瞋恨也是永遠的,所以在那邊不斷的染著,一直不斷的相續,它會變成一直在相續,好像是永遠的,其實事實是你沒有發現真相!

在觀照中,你會發現解脫的真相。這真相,正是你此前所忽略的。

‘心、意、識’的作用是‘即生即滅’的。我們不暸解‘心、意、識’作用產生的‘受’,也是‘即生即滅’的,是無常的,我們從來沒有發現,所以落在常、落在實在、落在永恆,所以執著,一直在那邊不放!所以我常常講:這個觀察、這個觀照,目的是要發覺真相!不是在對治喔!這個不好的‘我’把它變好,這個喜歡的‘我’就留住,這個不喜歡的就把它去掉,都不是!觀察只是暸解真相,什麼真相?即生即滅!需要看到體會的就是它的真相,什麼是真相?一切法即生即滅,包括我們的身心作用感受,都一樣!如果你發現到這個真相,你就不會隨那個‘受’轉了。其實這個地方聽懂的人,哪一個人不受用解脫的!樂受你會執著樂受,好,苦受你會執著苦受,那現在如果你發現了,原來它只是‘即生即滅’的,樂受也不永恆,苦受也不是永恆的,那請問:你當下知道,沒有苦受、樂受、不永恆的當下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因為不是執著在苦就是執著在樂,不知道沒有苦受樂受的是什麼?到底每天要求樂受,還是每天要求苦受?好,如果樂受也會貪著,苦受會痛苦、煩惱會制造業,那兩邊都不好,那我們的解脫是什麼意思?你們要解脫是解脫什麼?那你們知不知道你們在解脫中?你沒有人發現?!

那我現在問各位:現在在苦受還是樂受?你們現在觀察自已的身心,當下喔!當下就觀察自已,有沒有在苦受裡?有沒有在樂受裡面?好,既然沒有苦、也沒有樂的那個是什麼?從來沒有發現,為什麼?因為從來不注意,然後我們每天要求解脫,解脫於什麼?解脫於貪,解脫於瞋,解脫於癡,解脫於煩惱。如果沒有貪瞋癡煩惱的時候,是不是叫解脫?什麼叫涅槃?貪瞋癡煩惱的止息永滅!不會再起了,這個才叫解脫!解脫真的那麼難嗎?導師已經講了,我們的根塵觸,心意識的作用,是即生即滅。你只要真的發現它是即生即滅,那生了不滅可不可能?煩惱起了不滅可不可能?痛苦起了不生不滅可不可能?都不可能!!

因為不暸解,所以每天都在痛苦煩惱,然後自找苦吃,是不是這樣子?如果它‘法爾如是’,必是即生即滅,我常常利用這個機會談這個重點:啪!啪!(師父擊掌聲)你們看到生還是看到滅?看到生的是凡夫!看到滅的是聖者!所以我們只要體會到寂滅法性,你什麼時候不解脫!眾生執著在實有感自性見,所以處處黏著,都是看到生、看到有、看到實際,沒有一個人看到滅!所以緣起法在講什麼?為什麼要學緣起?因為緣起是條件的組合,沒有永恆性、沒有不變性,生的必歸於滅,這個才是緣起的必然性。什麼叫‘必然性’?生的必歸於滅,一切有為法必歸於滅。

如果生起的是實在的會不會滅?不會滅。如果生起的不是實在的,是不是生?哈……如果生起的都不是實在的,生過嗎?真的有一個‘自性’生起嗎?沒有!那麼沒有這個‘生’就叫無生!無生要不要滅?無生本身就是滅,可以透漏的都已經透漏了,好啦!能提示的都提示了,悟不悟在你們自已,用不用心在你們自已,受不受用在你們自已。

有了正見,才能破無明,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正定

前面我們都講過了,無明是不明白什麼?不明緣起!不知道緣起的法則,不知道我們生命內在的功能隨順著緣起在流轉,所以才造業無邊;當我們暸解緣起的法則,就能破無明、破執著,苦集滅道你都很清楚。第一如果沒有正見,有沒有正思惟?沒有正思惟有沒有正語、正命、正業?有沒有正定?都不可能的!所以第一以正見,正見破無明!才能帶來身、語、意的端正,自然就是正定。所以這個定,不是那種四禅八定的定;真正的正定是這些擾動份子消失的時候,名為正定。

今天佛法如果不懂緣起,那跟外道是很容易混在一起的,所以我才告訴各位:“緣起法”是佛教與所有世間或外道不共的特質就在這個地方,今天要是不建立在“緣起法”上,佛法跟外道會混為一談,今天你把“緣起法”搞清楚,外道所有的一切知見,你都了然於胸,包括我們道內,如果不是究竟的、是方便法,你也一看就知道,方便歸方便、究竟歸究竟,不能混為一談!沒有緣起的正見,不可能破無明!我可以告訴你:這一句話是肯定的!!

我們很多人不知道,修行最根本就是在破無明,今天無明不破、我們如何修?

你們真的要下功夫,就在這個地方把基礎打好,緣起法在談什麼?不但文字上、理路上要知道、消化;還要吸收、思維、融貫於胸,基礎打好了,生活中行、住、坐、臥都不離覺知,覺知什麼?就在觀照!觀照的每個當下,有沒有跟緣起法相應,你可以發覺真相,真正的用功,就在我們生命活著的每一個當下,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是什麼?就是如實觀察!依據什麼而觀察?依據緣起法的流轉與還滅的理則,所以今天緣起法的流轉跟還滅,你不能清楚明白,融貫了然,你的下功夫都在對治!但是如果這些都明白了,你生活的每一個當下,你只要保持如實覺知的觀察。正見在你的程式裡面,它不會消失的,每一個當下它自然會相應。所以我才用比喻:電腦的功能,就是在它的軟體程式,我們生命的功能也是在我們的軟體程式,生命的功能、五蘊六處的功能,就像一台電腦的功能,大家都是一樣的,但是輸進去的程式,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今天,為什麼我們的身心行為,在同樣的功能中,會起愛取有、貪瞋癡?有的會造福、有的會造惡?因為裡面的程式不一樣!今天學緣起法,就是在修正我們錯誤的軟體程式,破的就是那個錯誤的無明知見,無明知見一正,你的生命功能,它本來就是這樣,不要改變它,呆要那套程式是正確的,它就不會貪瞋癡煩惱。但是如果與無明相應的,它就是貪瞋癡煩惱,請問如果那個程式不變,你把他綁起來不要動,他會變嗎?關他三十年不要跟外面接觸,他會變嗎?他會成佛究竟解脫嗎?什麼東西能夠改變我們不再貪瞋癡煩惱?程式改了、修正了,行為就自然端正,所以第一為什麼要建立正見,有了正見,它的思維模式是依著正見來思維的,所以叫正思維。我們的起心動念,思考一切法,都根據正見而思維,根據正見而思維的人,它的身語意會不會端正?絕對端正!你不要去控制它,它自然就端正;電腦的程式你一按,他出來功能是一定,它不會變的。所以第一沒有正見就沒有正思維,身語意自然就會與法與正見相應,就是與明相應。如果這樣,你起心動念,還會不會顛倒執著?不會!這個就是正念!透過你正精進,這些內在的習性,煩惱、錯誤的知見,那些擾動分子、顛倒分子,就慢慢沒有了,沒有了顛倒執著的條件,恢復它的本來狀態,叫做正定。正定就是去掉一切擾亂的條件,錯誤的條件,而恢復它本來的狀態叫正定;正定跟四禅八定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喔!四禅八定是修來的叫生滅法,有進就有出,有入就有出,有入定就有出定,出入是生滅法,正定不是生滅法,知道意思吧!只是還它個本來。八正道完成的時候,你還會流轉顛倒執著嗎?所以佛陀的開示有沒有離開八正道?還有第二條路有沒有?我們現在不但有第二條路,還有第三條、第四條,第七八百條都有是不是?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緣起正見沒有建立,佛法的特質你就沒有辦法安住。你可能會有很多的功夫去修行,但是會浪費了你的生命跟時間,得不到真正的受用。

真正的觀照、真正的用功,是不離生命當下的任何因緣,去發現我們的根、塵、觸是不是如幻的、是不是緣起的、是不是剎那不住的,如果懂得這個的話,什麼時候不能修行?離開生命的當下能不能修行?

真實勝義禅,不依一切想,直趨入法性,趣見證涅槃

所以,(《阿含經》九二六經)佛對迦旃延說入真實(勝義)禅,不要依一切想,以見一切法自性空寂。”(142-7-1)真實禅,也就是真實勝義禅:不依一切想,以見一切法自性空寂。當下體證寂滅法性,是不依一切想而入真實禅的。所以佛陀在開示的法要,對這些聖弟子,隨著根性不同,開示的法要也有差別;像迦旃延,這是非常有善根的,那麼他開示就是直接的契入中道、空寂,他不會用一步一步的、次第的來開示,那麼導師後面再講:

“比丘深修禅定,觀彼大地悉皆虛偽,都不見有真實地想;(那麼)水、火、風種及四無色(四無色界),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識知見聞、推求覺觀心意境界,及以於彼智不及處,亦復如是皆悉虛偽。無有實法,但有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導師原文)禅定觀什麼:地、水、火、風,都不是真實的,也都是虛偽的,包括四無色界,我們講四空定的四無色界,不管是此世,未來的他世都好,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包括我們的見聞覺知,去觀察心靈的境界,包括我們知識、智慧都不及的地方,也一樣都是虛幻非實,只是假名和合而已。主要在觀察它的空寂性,寂滅法性。我們講地、水、火、風是物質的部分,地——我們知道,是不是物質的,還是組合的,水也是組合的,火也是因緣條件而有的,風也是要條件才產生的,都不是永恆有自性的,都沒有。所以如何去理解它的虛幻不實?當下就能體會它的無生,也就是空寂法性。不依一切想;修禅定也是看透它的虛偽非實,重點都是在這個地方。

“在一切生滅有為法上,觀察其當體悉皆虛偽、空寂,無有實法,一切只是假名安立;如是遣離有無二邊見,而證入解脫涅磐。”(143-1-5)(導師原文)導師以經來作證,闡揚佛陀的開示,其實就是直接契入法性的。我們要在哪裡觀察?在一切生滅有為法上。所以請問:我們今天如果進入禅定無人無我,一切外在都非實這樣去觀察,跟在‘一切有為生滅法上’去觀察,一樣不一樣?離一切外緣而觀察,還是在一切外緣的生滅相上來觀察?這樣一樣不一樣?所以導師就點出重點:在一切有為法上觀察其當體悉皆虛偽、空寂,無有實法。如何在一切生滅有為法上觀察?離開我們的生命跟六塵的接觸、跟外在一切條件的觸緣,你什麼時候有機會觀察?而我們偏偏要遠離一切法,在內心中默默的觀察,只是這樣子嗎?內心沒有跟外在的一切條件接觸。我們的身心跟外面的山河大地、人事物的接觸中產生的種種作用,哪一種觀察會比較深刻呢?其實兩種都可以觀察。但是主要我們是活著,我們不能遠離外在而存在;尤其是居士們,你們每天仕農工商,如何每天在無事的地方只是禅修呢?更要借助我們生活與萬法,時時刻刻都是我們修行的觀察處,只要有這個根本的知見,在生活的任何一個當下,人事物的接觸中,不都是觀察的機緣嗎?如果能這樣,我們普遍的社會大眾,修行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不離生活是不是?不離人事物的接待,這樣大家是不是都有機會?觀照的重點,為什麼要先建立知見、建立正知見?在生活中你就能觀察,不一定要厭離萬法,離開家庭、離開人間、離開一切人事物,到某一個地方去才能用功修行,幾個人能真的放下萬緣而去修行?所以要讓佛法深入民間,普通大眾都能夠有機會聽聞、也可以修行,那最好就是要把這些正確的知見跟修行方法,要讓一般的普遍大眾都能有機會聽到,這樣大家修行的機會就隨手可得了,不是要特殊的因緣才可以,我覺得這個時代,這些觀念很重要。

“如是若色,若眼識,眼觸,眼觸生受若是我者,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觸生受是生滅法,若眼觸生受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說眼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注意喔、這裡有一個觀察的一個重點,就是說這一些不管是‘眼’,或眼生的‘識’,眼生的‘受’都好,都是什麼?因緣生法都是生滅法,無常故!既然無常就不能說是‘我’,因為‘我’是‘常’的意思,‘我’是‘不變’的意思,這樣知道意思吧?所以他從無常、變異來否認是永恆不變的是‘我’,從這個無常性來否定‘我’,這個用法你們就知道了。“是故眼觸生受非我。”所以我們上面不是在講‘受’嗎,不管是喜受、樂受、苦受都好,你要去觀察它,它一直存在嗎?永恆的嗎、不變的嗎?不是啊!它即生即滅,即生即滅就是無常、就是生滅法,生滅法怎麼會是‘我’呢?!用這個觀念去看我們就不會執著。

如實觀照源於正念、正智,是佛陀賢聖法律無上修根的現代版。

(《雜阿含經》一零七經)“阿難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阿難:谛聽善思,當為汝說。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難!若有於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這裡啊,佛陀的開示,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在哪裡修根,就在我們眼睛見到色生起了眼識,見到可意的色,還有不可意的色,注意喔!有‘可意’的有‘不可意’的,還有‘可意不可意’的,還有‘不可意可意’的,這樣知道意思吧?還有‘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你歡喜了,你會覺得很歡喜的,或者聽到、看到你不喜歡的,不歡喜的,或者是看到歡喜到不歡喜的,或者從不歡喜到歡喜的,還有歡喜不歡喜都有的,這樣子的境界,你怎麼樣的能夠與如來的正見,當下能夠離,就是不會被它束縛,而且是在什麼?在正念正智之中,什麼是正念正智?唉,我們都跟正見相應的什麼?知道它是無常的是不是?當它非實的、是無我的,都要念念與正法正見相應,這樣子的不會被它束縛,喜歡的你也不被束縛喔,不喜歡的你也不被束縛喔,喜歡到不喜歡的你也不被束縛喔,不喜歡到喜歡的你也不被束縛喔,你只要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之中,都能夠正念正智,而修於厭修於離,這樣子的話,這個才是真正的在修根。

所以這裡講:“若有於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107-1-1)這個才是真正的在修根!我們也許認為貪欲就是不好,會染著,但是瞋恨好嗎?你看到討厭的心起了不喜歡,那個不喜歡好嗎?喜歡是一邊,不喜歡是一邊,知道意思吧?這個叫兩邊,我們佛法就是要離於兩邊,而真正體證的是中道。我們一定要知道喔!我們的觀念裡面喔,我們從平常一般的觀念裡面喔,一定會落在兩邊:一邊就是喜歡,一邊就是不喜歡。喜歡的就貪愛,不喜歡就瞋恨。其實這兩邊都是執著,貪愛的會染著,瞋恨的也是造業,一樣的道理。所以為什麼說可意的,不可意的;還有可意到不可意的;不可意到可意的;可不可意都混雜了,這個都要注意喔!啊都怎麼樣?要喜歡的你就要厭離,好,討厭的你要不要排斥,‘不厭離’就是不要排斥的意思,這樣知道意思吧?不喜歡的境界,你也不要排斥它,不要去跟它相對,這個就是修根喔!我們大家都是怎麼樣?都喜歡看到我們喜歡的境界,然後看到逆境啦,看到種種的對我們的不恭敬或者是出言不遜啦,我們都會怎麼樣?很討厭很生氣!其實這個還是執著,不是只有愛的去愛染才是執著喔,討厭的你討厭,那個討厭也是執著。所以這裡要注意喔!厭離、不厭離;你貪欲的要厭離,但是不喜歡的不可愛的,你不要去排斥的意思:不厭離,這樣知道意思吧?不要去拒絕,不要去排斥,簡單的講啦,你起了喜歡的受,或者是不喜歡的苦受,你都要不迎不拒就對了,要了解它的真相,正念正智,知道它的緣起性,知道它的非實如幻,知道它的無常,知道它的生滅不住,了解這個正念正智的時候你就不會隨它轉,這個才叫善護根門。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才叫善修根!那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這個都一樣,六根門頭產生的可意不可意,不可意可意都一樣,一個是修厭離,一個是修不厭離,這樣知道意思吧?不厭離是不拒的意思,不排斥。

“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根。(這個才是真正佛法講的,能解脫能受用真正的無上法)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賢聖法律,為賢聖修根?(那麼阿難就會進一步再問),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107-1-2)注意喔!這個就是下功夫的地方喔!都要‘如實知’是什麼意思?比如說我們眼觸到外面的色,產生眼識,耶,產生了受,產生了可意不可意,喜歡的不喜歡的,不喜歡的喜歡的,你都要如實知!就是你要親身的體驗過,親身的覺察到,這個很重要喔!如果今天你聽我說,我只是聽人家說,但你親身都沒有經驗,就是在你生命的體驗中,沒有發現過、沒有覺知過、沒有體察過,你那個都不叫如實知喔。我看到順境起了歡喜的心我看到了,我了解噢原來是這樣子;我看到了逆境看到了不可意受,馬上就起了不喜歡排斥,耶我也發現,我也如實體會到了。這樣知道吧?這個才叫如實知喔!不管是好的部分,逆境的部分,順逆你都要如實的體驗到,如實的知道它發生的過程,這個才叫如實知。

“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你在這樣的經驗中,起了你知道起了,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你都很如實的知道,注意喔!後面,‘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此則俱捨’,你怎麼樣能夠因為不迎不拒而捨,這很重要喔!為什麼它會生起?但是,是不是馬上就消失了,是不是念念不住?這個念念不住、當下消失發現的時候它會消失,這個消失就看到了什麼?寂滅!!注意聽!很重要啊!!‘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了解了生必滅,了解了起然後會歸於滅,這個很重要喔!它一定是歸於寂滅!啊,體會到這個是最重要、最好的地方!啊俱捨!兩邊都不執著。這樣知道意思吧?俱捨。

“得彼捨已,離厭、不厭,”‘離厭,不厭’知道意思吧?就不會什麼:討厭它或者去抗拒它。這樣知道,就能連這個都捨,就離啦。“譬如力士彈指頃”,是不是當下剎那就解決?我們今天真正的受用解脫,是怎樣來的你們知道嗎?就是彈指頃!真正的明白喔!啊,起的必滅,啊,看到了寂滅,這個是最重要的!能明白喔,連厭、不厭都不需要,這樣知道意思吧?連這個都不會再起,因為看到了什麼?起、滅當下止息,馬上可以發現這個問題。所以注意聽喔!我一直強調:不是在守空閒,守沒事,而是需要發現真相。如實觀照就是在發覺真相:起如何起,啊我有貪,耶滅了,我知道貪滅了。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就是如實知喔。原來起的當下就止息,原來起的即生即滅,馬上看到的是什麼?就是寂滅!注意聽喔!這個太重要了!!這個在哪裡能理解?明白:俱捨,當下不迎不拒,不要再拒了,當下止息。如什麼‘力士彈指頃’,哔!就這樣解決了,快不快?那修行要在哪裡修?要多久?我告訴你這些都好重要!!好重要!!只是我們一般體會不深,不知道它的奧妙而巳。

“如是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 (107-1-7)你的喜歡不喜歡,順境逆境,當下就止息,當下就滅。

“得離厭不厭捨。如是耳、聲緣生耳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耳識聞聲,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勝妙,所謂為捨;”這個是在重復前面的眼見色,這個是講耳聞聲,這樣知道意思吧?是不是都一樣?都一樣。

“得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大力士夫,彈指發聲即滅。如是耳、聲緣,生耳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是則為捨;” ‘生已盡滅,是則為捨’,這幾句話都要用心去體會!我們今天如果真的有心,在自己生命中去觀察這個:六根觸六塵產生識、產生觸、產生受,產生可意不可意,這個過程起貪、起瞋,都如實的去發現它:啊,原來這樣起貪的!啊,原來這樣起瞋的!啊,當下消失了!啊,怎麼樣?這個都清清楚楚,這樣知道意思吧?都如實知,都體會到了,看到了,親身體證到了。如果知道喔,‘生已滅盡’ 如果知道它雖然觸動因緣它會生起,其實當下即生即滅,能夠發現這個‘生已滅盡’就是‘捨’,那麼後面啊,從色、眼識;耳、聲 ,那麼再來呢,就是鼻、香是不是?那麼再來呢,舌、味是不是?再來呢意、法是不是?身、觸,再來就是意、法是不是?這個都是重復的,重復的。最主要就是前面這個明白,後面你就明白。到下面、最下面啊。

好,“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阿難!是為賢聖法律,為聖弟子修諸根。”這個是佛陀的解釋、已經解釋完了,但是阿難又問:“雲何為聖法律學見跡?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阿難!是名賢聖法律學見跡。”什麼是厭惡?就是厭離的意思啦!你發現了這些問題,內在的這些可意不可意的這個問題,你能夠明白了解以後,你能厭離它,不再怎麼樣:執著在那邊,這個就是見跡啦!有見跡的人才會厭離!這樣知道意思吧?你連見跡都沒有,你怎麼會厭離?你會厭離就是你巳經見跡啦。

“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已說賢聖修諸根,已說學見跡。阿難!我為諸聲聞所作,所作已作,汝等當作所作,廣說如箧毒蛇經。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這一經也真的很重要!雖然它過去的這個文法,它每一根、每一根都要重復的照這樣講,那我們因為時間的關系,所以只能以前面的,眼見色、耳聞聲為比喻,後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的部分都一樣,我們只要把前面弄清楚,後面就知道了。這一經也許看起來很煩雜,但是很重要!很重要!!這裡面幾乎是重點都點到了,重點都點到了。這個你們一定要用心的去體會看看,你們每一次觸動因緣,起了貪愛、喜樂,起了瞋恨、煩惱,要記得不要怕!知道意思吧?而是珍惜因緣去發現它,去如實知!如實知才能解決問題,如果今天我只是在逃避,或者是在對治,你永遠沒完沒了。你只能很冷靜的善於觀察,善於去發現真相,‘生已’是不是當下‘滅盡’?這個很重要!!你就不會隨順,一次的發現也許還有慣性,兩次的發現慣性就淡了,三次的發現慣性越來越不能左右你,你要注意!這個就是要善用心的地方!!不要怕喔!要記得!我常常告訴各位:不要怕犯錯,不要怕我今天又怎麼樣,你要去發現它你才有機會,沒有發現你會一直重復,因為無明它會一直相續,發現了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注意聽喔!發現了就是如實知,如實知就巳經在解決問題喔,不需要修,不需要對治,它也會解決。就像我比喻的,手燙到一次真正的體驗,你以後看到火自然不會再手伸過去。是這麼自然,這樣知道意思吧?我看到火被火燙到了,我要修、修我以後看到火我手不伸去,需要嗎?不需要修!知道意思吧?知道啦,看到火手就不會伸過去,這個是‘法爾如是’自然,這樣知道意思吧?不是我刻意的,不要修、不要伸過去不會,你燙到你自然絕對不會伸過去。就像我們如實知以後,它會有如實知的功能,這樣知道意思吧?不是刻意的、不是對治的,對治治不完,了解真相你自然啊,法爾如是!不再重復的去犯過錯而巳,就是這樣子。所以明與無明,就是如實知與不如實知是關鍵!!所以注意喔!不要怕犯過錯,這樣知道意思吧?耶,要如實知、發現它,發現就能解決問題,注意喔!很重要喔!!所以師父在教的‘如實觀照’,不是對治、不是修定,而是在發覺真相!注意聽!!重點就在這裡!!!

如實觀照的法源

“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不染惡心愛,亦不生系著。不起於諸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不能壞其心,小長養眾苦,漸次近涅磐。”‘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如何能不取相?就是因為在正念正知中,就不會起染惡的這一種愛著,也不會被它綁走啦,不會起種種的愛念、無量的外在一切境界就生起啦!所以我們在正念正知中,貪、瞋、癡煩惱沒有辦法來困擾你的心,即使有小小的苦起來,也慢慢的就會消失,從這段經文,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在眼見色的時候,如果失去覺知,失去正念,就會隨境轉,如果我們在外境的一切境界之中,你在正念正知相應之中,能覺知之中,是不會隨境轉,不會起貪染。為什麼?我在跟各位講如實觀照是要不管在任何的行、住、坐、臥啊,歷在外面的人、事、物的根、塵、境相觸之中,我們要保持一個覺知,這樣你們慢慢就理解,為什麼先要有一個覺知,後面才能產生體會,很多很多的體會就會出來。燈打開沒有黑暗,不用再去除黑暗,那個‘燈打開’是什麼意思?就是‘在正念正知名為燈打開’,所以大家要注意,為什麼一個覺知讓你作為入手、下手觀察的地方?你才能發覺:原來,我們的這個五蘊、六處本來的功能中,有它的奧妙在!這個‘覺知’是什麼意思?我們大乘說‘覺性’,那這個‘覺性’是什麼意思?它有什麼功能?我們不知道。所以透過這個覺知,你發現原來我們生命中它的真相,如何會起貪、瞋、癡煩惱染著,如何不起貪、瞋、癡煩惱染著,原來生命中有這樣不同的功能在。

好,我們再看經文:“日種尊所說,離愛般涅磐。若耳聞諸聲,心失於正念,而取諸聲相,執持而不捨。”(108-2-19)前面是講色,這裡是講聲,外面的六塵啦,色、聲、香、味、觸、法都一樣,在‘色’失了正念而取執,那麼在‘聲’也是一樣:‘耳聞諸聲,心失於正念,而取諸聲相’。啊,把那個聲音當為實在的是不是?很美好啊,很美妙啊,好聽的話就很樂啊,但是這一些呢,就是執著在這以為實在的聲相嘛,因為‘執持不捨’,啊,問題就來,那麼這個“鼻香、舌嘗味,身觸,意念法,忘失於正念,取相亦復然。”那這樣我們的六根觸六塵,跟我們有沒有正念覺知,是不是很重要?都一樣哦,六根觸六塵的功能,所產生的問題都一樣,一個是正念,一個是失念,產生的效果都一樣。所以這裡就是講啊:

“其心生愛樂,系著堅固住,起種種諸愛,無量法集生。貪欲、恚、 害覺,退減壞其心,長養眾苦聚,永離於涅磐。”你看佛陀的這樣一個開示,簡單的講一些法要而已,他就能理解這些內涵,所以說起來啊,這一位摩羅迦舅啊,年紀雖然大啦,但是智慧也是很了不起。好,那麼相反的呢:

“不染於諸法,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染污,亦復不樂著。不起於諸愛,無量法集生,貪瞋、恚、害覺,不退減其心,眾苦隨損減,漸近般涅磐。愛盡般涅磐,世尊之所說。”重復的,要知道正智正念,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污,不染污亦復不樂著,這個是重點哦!什麼叫正智正念?這個我們都是要把握的重點!那麼前面他這樣解釋以後啊,就講:

“是名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這個就是內容)佛告摩羅迦舅:汝真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汝所說偈:若眼見眾色,忘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如前廣說。”(108-3-1)佛陀的回答啊,就證明他是對的。你這樣子說,確實是在我略說法要中,而廣解其意,佛陀認同。所以這個重點我們要把握啊!我們六根觸六塵,我們哪一天,你醒過來,哪一天不是、哪一刻不是都在六根觸六塵?那麼這個六根觸六塵是我們生命的功能啦,我們不是要把它的根塵這個作用啊,把它怎麼樣?把它截止,不是。而是要在正念正知中,而不離正念的這種見、聞、覺、知啊,是不會起貪愛、執著的;我們是跟隨著我們的慣性,過去的習性,這是錯誤的邪見:啊,以為萬法都是實在的,都是常的。

於五蘊如實知 ………..

《雜阿含》第37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捨利弗在耆阇崛山。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詣捨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110-2-1) “時捨利弗謂輸屢那: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滅道跡不如實知故,輸屢那!當知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斷色。如是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滅道跡不如實知故,不能堪斷識。”這個捨利弗啊,為他說的這個法啊,就是在提醒他,不管是沙門、出家的沙門或者是婆羅門,他們都在修行嘛,他們也日日游行啊,到處托缽游行啊,捨利弗告訴他一個根本重點:就是對於五蘊的不如實知,這個五蘊啊,是怎麼樣的條件而集起的,是怎麼樣的條件而滅的,用什麼方法,可以讓它消滅的;這個方法、這些都不知道的話,就不可能斷除這個對於色、受、想、行、識的執取。我們對五蘊都會執取哦,都會站在‘實有’的立場。那為什麼會執取?對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不了解,它怎麼今天會有五蘊?它是怎麼產生的、怎麼樣才會消滅?用什麼方法讓它消滅都不了解,他說如果這些都不清楚的人,就不可能斷除對五蘊的執取。對啊!我們今天同樣的哦,如果我們今天有煩惱,這個煩惱總有原因吧,是不是?如果你沒有找到正確的原因,你去斷它,你怎麼能斷它、你怎麼能解決它的問題?我們現在普遍的碰到困難,碰到逆境,大家都用什麼方法?拜一拜是不是?求一求、去算算命、想想辦法,這是它的因嗎?耶,所以這裡就講哦,要‘如實知’!!如果‘不如實知’的話、就是不了解它的真相的話,你就永遠不能斷。不能斷,就是不能解決問題啦!我們今天有痛苦、煩惱、生死,我們正確的知道它的因,知道它的緣,知道它真正的因緣嗎?不了解你怎麼去解決它!所以這個‘如實知’,就是如實知正確的因跟緣,知道意思吧?還有它的方法,怎麼樣才能解決它,在根的地方來下手。所以這個‘如實知’跟‘不如實知’,那真的是差別太大啦。

對五蘊,如實的去觀察它,它沒有永恆性,沒有不變性,也不是單一的,這個怎麼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蘊都一樣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識也是如此!而且我們最容易體會的就是‘受’,要記得,根、塵、觸一定產生‘受’,法法見觸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強調這個‘受’啊,是最容易體會它的無常,最容易體會它的非實如幻。注意哦,這個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實的體會到:它真的是剎那生滅的,沒有辦法永恆,沒有辦法不變的,這無常性很容易體會的,這個‘受’字記得哦!耳朵聞到聲音,嘴巴嘗到味道,身體觸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樣哦,都會起感受,但是這個感受,慢慢去體會它,尤其記得:當你貪欲起來,你要去看那個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聲音起來,你喜愛,喜愛多久?瞋恨心起來的時候,看那個瞋恨心能停留多久?注意聽哦!!這個就是法要!!!那個‘看’,就是我講的如實觀照,很重要!一看之下當下止息,當下就不見啦,注意聽哦,你要發現它,剛剛那種情緒,剛剛那種貪愛,那種執著,為什麼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實在的它不會變,它會當下不見,這個是一個很重要能體會無常的地方!!當你能堪破這個‘受’,它的無常非實,你很快就會體會到:原來剛剛那種執取,那一種一切的實有感,你馬上就能發現它。我們就是在這裡被騙,而產生執著的,一生做牛做馬,貪、瞋、癡、煩惱造業無邊,都被這個‘受’騙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講了上百次了!但是還是要講,還是要講,因為真正體會到的人不多,你們今天雖然聽我常常講,都會說:師父每一次講都一樣嘛,好像都沒有變嘛,好像只會講這個嘛,但是當你們都體會到了,我就不講啦。我還會講,是因為很多人根本還沒有體會,這樣知道意思吧?所以你們不要厭煩,師父再講也都那一套,好像沒有再新的,不知道這最重要!等你們都解脫受用啦,我就不講啦,知道意思吧?我還會講是因為你們還有問題,你們還沒有解決,不要厭煩啊!好,這一經也是在告訴我們:無我,啊,這個主題都在襯托無我。

我們今天自己造了很多因緣,然後就變成我們根據的理由:我一定要貪瞋癡煩惱,我不痛苦煩惱是不對的。好像是這樣子;因為我有理由嘛:因為我有家庭、我有事業、我有人際關系、因為我如何如何,所以我非要如何不可。請問:活在人間一定要貪瞋癡煩惱嗎?你可以有責任、你可以有事業、你可以有一切,但是一定要貪瞋煩惱嗎?不一定吧!是不是這樣子?我們今天學佛所為何事?為了涅磐嘛。涅磐什麼?貪瞋癡煩惱的止息嘛,後面才不會生死相續。好,一定要回到根本來,啊,原來一切的問題出在我們的五蘊、六處上,知道意思吧?就在身心上,我們不理解、不了解我們自己。最重要就是被這個“受”騙了,要記得!你們隨時都在你們生命活著的過程中,每一個當下都能體會這個真相。

我想建立一個圓滿的什麼……,那個其實在滿足你內在想象的、那個受的一個滿足感,真的達到那個境界的時候,真的滿足了嗎?不會。為什麼?因為他所滿足的那個是空虛的。因為什麼?因為無常法,因為它不能永住,不可能永遠滿足,那也是精神狀態也不可能不變。所以我一直強調這個“受”最容易讓我們體會得到,隨時觀察得到、隨時感受得到、隨時可以體證的:就是這個‘受’,要記得!

“雲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注意喔!六根觸六塵,二和合產生識,三和合產生觸,知道嗎?觸俱生受、想、思,注意聽喔!所以這個受起來想也起來、思也起來,這樣知道意思吧?受、想、思好像是有次第的,其實它是非常緊密的、很快的剎那都同時現起。所以‘受’是根塵觸產生的六受,為什麼這裡也講根塵觸產生六想?一樣,知道嗎?受、想、行就是受、想、思,是根塵觸二和合生識,三和合生觸俱生受、想、思,這樣知道意思吧?所以有六受身就有六想身、就有六思身,這樣知道意思吧?

“復次、彼想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磐。”跟前面的“受”意思是一樣,只要‘受’能明白‘想’也明白。但是各位:“受”跟“想”它的功能性有一點不同,“想”是記憶以後產生的一個作用,這樣知道意思吧?“受”是當下起來的,根塵觸就會產生‘受’,但是它留下的印象將來就變成它的資料、記憶,它就會起‘想’的功能。所以‘想’有兩個功能:一個是當下起的反應,一個是從內在根塵產生的那個記憶中法塵又出來,也可以產生‘想’的功能。所以我為什麼一直強調:這個‘想’我們也要把它觀察清楚,我們身體功能的想蘊,我們要觀察清楚。它會思考、它會有記憶又重復出來,這個記憶的功能也會重復的出來;一個是根塵觸它產生‘受’,‘想’的功能馬上會相應;一個是從內在的法塵也會出來,這個是從記憶中也會出來,這個‘想’有兩個功能。好,我們現在看到一件事,‘受’起了;馬上就看到一個人,我知道他叫什麼名字,是不是過去的記憶就相應了?那個‘想’的功能:噢,這個某某人叫什麼名字,噢,某某人叫什麼名字,噢,我跟他過去的關系,他馬上就會明白了;這個就是跟過去的記憶的那個資料會相應,這個就是‘想’的功能。所以我為什麼說:我們要注意生命的功能中,五蘊的功能,一定要發現清楚、要理解清楚;每一個功能都清楚的時候,為什麼我說:如實觀照一個“看”字跟“想”哪裡不同?我叫你們一定要清楚的明白它。“看”只有當下,“想”是包括過去跟未來,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功能性一定要明白。所以這裡啊也要知道:想蘊是不是永恆的?他也是一樣喔:無常、苦、變異之法,那麼你對想蘊明白的時候,就不會被想蘊左右了,它的無常、它的變異你要明白了,就不會落在想中以為它就是永恆的啦。

所以印順導師說: “佛法,只是即現實而如實知之而已!”你們以為佛法很虛、很玄、很玄妙嗎?我告訴你:導師這一句話最如實:“佛法只是即現實”,不離開我們現實的一切、當下的身心啊?‘如實知之’而已。怎麼樣‘如實知之’?所以我常常講:我們要從外太空回到人間來,從人間回到身心來,然後回到這裡來干什麼?‘如實知之’而巳。怎麼樣‘如實知之’?你了解自己嗎?你認識自己嗎?你認識這個生命的功能作用嗎?從來不認識啊!今天會無明、會顛倒、會執著,就是從來不認識啊!回到這個現實的身心來,去了解它、認識它,把它的真相體會了解了,那個叫見法,那個叫悟道。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實相,你理解了,只是‘如實知之’而巳。所以我們‘如實知之’以後,就不會被我們過去的自性見起了顛倒以為那個就是,了解了真相,破除了我執自性見、破除了無明,你就能了解生命的真相,如實的了解而巳。所以我們要了解它,要如實的去觀察、要如實的知之、如實的顯現、如實的超越,都用“如實”兩個字,知道意思吧?不然我們用‘如實觀照’干什麼?不是玄想的、不是推論的、不是異見變化的、不是心靈起的幻相的,那些推想的、理論的,都不是?只是生命如實的展現,去如實的了解它的真相而巳。欸,在哪裡起無明的、為什麼會起無明、無明後起了實有感,這實有感叫自性見,自性見在裡面產生了什麼功能、什麼作用;我們在這裡貪瞋癡執著、我慢我執都來了、造業無邊來了,這個在發現它的實相。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到哪裡?到現實的生命中來如實知之而巳啊,如實觀照就是要達到‘如實知之’。

從緣起來認識一切法、認識我們的生命,也認識生命的無常變化,就不會對萬法執著,而且它必然是如此展現的。所以緣起不是在否定一切法,而是在成立一切法!緣起只是否定對一切法實有感的執著,超越的是這個!緣起有萬法本來就是幻現的,它剎那不住生滅無常,本來就是這樣子,你否定它干什麼?要否定的是這些中間我們起的自性見、實有感、起的貪愛執著,這個才是相續生死不斷的因緣。不是在否定一切法,一切法你不用否定,它必歸於滅,否定它干什麼?而是否定的是這種自性見產生的執取、貪愛,它後面的相續作用才不斷,所以這裡一定要明白。

我們修行到底在修什麼?修掉那個自性執、貪欲執著,還是修掉一切行為都不要?一切生活都不要?生命的功能都不要?六根觸六塵會產生問題,所以六根不要觸六塵,是這樣叫修行嗎?還是把六根觸六塵產生的執取,那個執取的原因讓它消除,在六根觸六塵大展現自在無礙?最後一個主題了,所以我會強調、會大聲,你們不要奇怪,不講快沒機會了。

今天我們學法、要解脫,解脫於什麼?貪瞋癡煩惱,知道意思吧?目標不要偏離了。不是在解脫一切萬法都不要,吃也不要、眼睛也不要看、耳朵也不要聽、什麼都不要,那做木頭,木頭就解脫了,這個桌子就解脫了,是這樣子嗎?所以我一直強調:真正的解脫是什麼?“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記得嗎?!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智善見。”今天所有我們的佛弟子,我們現在來說是佛弟子,當時佛陀是對這些聖弟子們開示嘛;這些聖弟子,就是在這個緣起法的理則,跟緣生法的法法相扣的因緣:因果必然中,要怎麼樣?正智善見。那我們現在是佛弟子啊,也一樣的一定要在這個因緣法跟緣生法的這個內涵,去怎麼樣?正智善見。注意喔!佛陀是在這裡悟道的喔、佛陀是在這裡正覺的喔;這個因緣的法則,真理實相的環環相扣,這個過程因果有必然性;在這裡不管有沒有佛,這個宇宙都一樣,它本來就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真理法則是誰創造的?不是,它是法爾如是,必然如此。佛陀是一個發現者,知道意思吧?第一個發現的叫創覺者;不是他發明的喔,不是這個因果由他來主宰、由他來控制、由他來發明喔。注意聽喔!不是喔。這個理則不管有沒有佛在人間,它都是一樣這樣子的;所以也就是宇宙中,它本來就是在這樣因果法則的必然中,它就是這樣子的。佛陀創見了、體會了、覺悟了,然後他呢?才超越了像外道一樣的執著,一切的倒見、一切的錯誤顛倒的行為就端正了。所有的憂悲苦惱純大苦聚,因為過去的錯誤的知見才引生的嘛;現在發現了真相—環環相扣,真理法的必然如此,他巳經解決了這些因,所以他也就怎麼樣?解脫了、成正覺了。他是發現了宇宙中的法爾如是的這樣一個真理必然而解脫的;他也把這個真理法則,如實的怎麼樣?演說、開示、顯發,讓後來的這些學者,不管是聖弟子還是未來的佛弟子,都一樣的怎麼樣?可以去體會、可以去學習、可以去證明、可以去受用跟解脫。所以他現在告訴我們:你要理解的就是緣起法則,跟緣生法的法法相續的因果必然;我們要在這裡怎麼樣?正智善見。才能跟佛陀一樣的怎麼樣?覺悟、解脫。這個重點都巳經講得很清楚了。緣起法則的必然你如果不明白,緣生法的環環相扣的流轉也不明白,你怎麼知道它的還滅?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什麼法可以搞的,你說?其他所有的都是外道的邪見,要注意聽啊!佛法與世不共的正見在哪裡?就是緣起法。所以各位:離開緣起的正見,還有什麼佛法的可貴?所以我一直強調:要學如實觀照、要解脫受用,先要把緣起正見建立好;沒有緣起正見的建立,談什麼禅修都是多余的!你們就知道了,正見何其重要!好,我們再看後面,這個就太重要了!多聞聖弟子,如果於這個因緣法緣生法能夠正智善見的話,後面是什麼?

“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注意聽!一個真正證到緣起法法性的人,能夠正智善見的人,就不會再落到前際的因緣裡面,知道意思吧?怎麼樣?還會說我前際、我過去世是怎麼樣怎麼樣、我過去世是什麼什麼、我過去世是有是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是畜生、我是天人、我是什麼,沒有這個問題!

再來:“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雲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雲何有?此為前誰?終當雲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292-1-11)這兩個前際跟後際,你們要用心哪!不但不會求前際如何,後際:我未來世到底是有呢、是無呢、我會到哪一個類去呢、六道哪一道呢、會怎麼樣呢,那些不會再有這方面的猶豫了。啊?噢,未來我要扮演什麼角色、到底是什麼、我要怎麼樣、好,這些眾生從哪裡來呢?啊呀! 這裡消失了以後到哪裡去呢?注意聽喔!如果多聞聖弟子,在這個因緣法緣生法能正智善見的話,就不會求前際,不會求後際。注意聽!這裡很重要啊!!

 

上一篇:宋元居士名家文集:重刊禮念彌陀道場忏法序(王子成)
下一篇:宋元居士名家文集:禮念彌陀道場忏法卷第一(王子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