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二之上(李通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二之上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第十善財入位契真門者。自三有為城郭一段頌。三十四行經。善財說頌。歎三有苦及諸法分。第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已下一段長行及頌。是文殊師利。贊歎善財能發菩提之心。及令不厭生死苦。令具足普賢行分。第三爾時文殊師利說頌已下至辭退南行。此一段長行經。是文殊師利。歎善財發菩提心。及示善知識分。第四南行向勝樂國。是善財求善知識分。從此已下至經末。通文殊師利。總有五十三個善知識。五十個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覺位。各有十個善知識為本位。通有五十人。自文殊彌勒普賢三個。以為佛果理智大用。而與五位中五十個法門。而作因果理智體用。五十個升進位中。常有此根本智。無相法身簡擇妙慧。普賢差別智中萬行。以為因果。一一位中。皆有此三法。以成因果。因中有五十。果中有五十。都為一百。重因果五位。常以十波羅蜜。以為升進之行。名為一百一十。此十波羅蜜。常以根本智。無相法身。普賢萬行。以為體用。故如修行者。未發心時。無始正使無明。十住初發心見道一時總斷。習氣煩惱漸漸微薄。佛果方終節級次第。後五十個善知識自有次第。如十住初心。妙峰山頂至第三住。一向緣真心多。以三個比丘表之。從第三住至第六住海幢比丘。以明回彼緣真心多。事須了俗。以彌伽長者。解脫長者。一居市肆。一以禅門。並海幢比丘一人。共表世間撓處是淨。並學字智名句。世間萬境總是解脫。以此三人二俗士一比丘表法。始明六波羅蜜具足。方明出世間及世間解脫。從此二種解脫之後。以第七方便行。恆處生死。長養大慈大悲。不厭生死。念苦眾生。兼修智業。至第八住。方一分世間淨智中。無功智成。方以滿願優婆夷。仙人毗目瞿沙表之。以明智悲之位。第七第八。令成一體智悲圓滿門。以二位同住海潮處。第九以明八住智淨無畏。獲不死之神。以能同邪見等外道。同行引彼邪流。令歸正見。五熱炙身。火焰連天。刀山無際。登刀山入火聚等。以勝熱婆羅門表之。第十和會十住。一終智慈圓滿之行。如師子幢王女慈行表之。師子幢王是智。女是慈悲。以為所表。第七滿願優婆夷。梵雲休捨。始從方便行。入於生死。長養慈悲。猶存染習。故以優婆夷表之。至第十住中。以明從智行悲。而無染習。即以師子幢王童女表之。以修行五位生熟智慈不同。事須於一乘佛果理智體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之位。重重逆順。五十度煉治。始得智慈眾藝。萬事方終。功終行滿也。若也直求一解脫出世之理一法。總無同聲聞二乘小道。不可號為人天之師。若也欲求無上佛乘一切智乘。即處生死。不出不沒。大智大悲眾藝須明。不可將無智無知是佛也。經雲。佛以法為身。通達一切法。以明無不知無不解。是佛法身也。如是五位五十個行門。一百一十重因果。總根本智文殊普賢為體用。故以文殊妙慧。善簡諸法。以普賢差別智。以明知一切眾生根器。而與同行。以根本智號之為佛。恆無造作。自體如空。不屬三世。無古今始末之性。同於世間無量劫。然智無有時。始終不異。行果不遷。處世不污。以根本智為萬行之體。為此一乘法門。以根本智為佛果。以明智為初發心。以明一生成佛。以為此五位中修行之果。以同此教行之法也。以根本智相應。無古今多少劫生。故見一切眾生本性無生也總一生也。如今見道。共過去未來諸佛一時成佛。即如彌勒樓閣中。現三世劫。總在今時。以智境界法如是故。令發心者。會此智業亦復如是。不見多生。名初發菩提心。於智境中。無三世古今時分等量。是法本如是故。妄見多少是妄。是識業。是生死。是執障。是邪見。從正不可從邪也。是故此五十個善知識。為升進之行。文殊普賢彌勒。為五十位中理智體用之因果。始終不離此三世法也。成一百一十之法門。如前所述。已前四段。已明勸歎善財能發菩提心。及正示善知識所在。已下明善財辭退趣求。入正及菩薩行。

  此已下一段。明入初發心住。於十住中初門。以檀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南方有國。名曰勝樂者。南者為正。為明為日。為虛無為文章。離法心。以明心達虛無。其智慧文章。心自然明白。即正慧現前。是故禮佛。先稱南無。即東方為首。以東方春生發明。萬物生之首故。為法事之首也。以南為法門為正。為虛無為正慧。是以先稱。以東方為萬物生發明之首。是以為法事之首故。是以木貫日為東字。以木生明故。以木字管十方諸法。南方亦管十方之法。以十下八為木字。以東方為青龍為智。以普賢菩薩在東方表之。觀世音是慈悲。位在西方表之。以西為金。為白虎為殺害。以表慈悲之法。在殺害惡趣行之。是故十回向位中。和會智悲二門。觀世音在金剛山之西阿。正趣菩薩從東方而至。同會而見。正趣表智。觀音表悲。皆取方像。表之法故。然一方法。即十方遍也。今且略述東方之義少分。以明表法不可廣言。以木字表智滿十方。橫通豎徹。通含八卦之法。總在其中。通上下二方法。為智滿十方法也。少一法不名圓智。且如東方為震卦。震為木為長男。為音聲為號令。即十方總通遍。且如音聲語言出於口。口為兌。巽為言說風教。離為文章為心。為目為虛無。干為圓淨。坤為眾信順為腹。坎為水為玄武為奸邪。是智者之所治。艮為山為小男。為童蒙為止。上方為天。含容萬像。是故十信位中。上方世界名平等。佛號觀察智。以表根本智。以虛空為體。下方戊巳。土王四季。表智悲圓滿。負載萬物。以一方之法。而遍十方。若十方參像。以該世間萬類之屬。以君子道明十方之法。常在一心之恆用。始可為正慧為明。為日為文章。是故十門八千為南字。以表南方為正為明。以八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於南方定影盈縮。且約略如是。廣即雲雲。今言南方者。有是十種智慧恆圓滿故。可以定正邪決是非是南方義。有國土名為勝樂者。從啟發達此。十智圓明。破長夜之暗。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為妙峰者。夫欲入正位。且非定不啟。欲入勝慧。以正止為初。山者止也。但止心不動如山。心境自然見盡。心亡相盡。即正慧便生。相盡由定。慧由定發。定慧既現。執障惑亡。執業惑亡。大智便現。相盡知現。名曰妙峰。以登山頂。至相盡之處。於空無相之理。空慧恆明。無始業塵。一念便盡。身心都盡。內外總亡。身見見取戒取邪見等五見既盡。名為見道。既見道已。唯空智慧恆照現前。隨行習氣。以道治之。治習漸薄。智慧增明。智慧既增廣行悲願度脫眾生。當盡我願乃亡。眾生不盡我行不止。大慈如日普照十方。大悲如月清涼有海。始終如是。無有休息。名為修道。且如妙峰山上。是見道位。以根本普光明智為道體。以文殊師利妙慧修普賢行。成普賢道。為眾生界作大悲門。安立五位行相。和會智悲增損。至妙覺位方終。令智海增明。大悲深廣。眾藝通明。四攝行圓。慈悲功滿。如下自有次第。如是始終修治行滿。不出剎那之境界。以智印之。莫作情解。如此初發心住。明以從禅定。顯得根本空智慧門。無明始謝。智慧始明。初生如來智慧之家。名住佛所住。故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以此見道。無古今中邊等見。經歷五位。煉磨習氣。增長慈悲。名為修道。故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方可修道。治行上智慧諸藝不圓滿。障菩薩行。是以善財南行。求諸勝友皆雲。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不雲增長佛道。故為根本智。以定顯得。無作無修。但修菩薩道。學菩薩行。根本智自明自顯。無有修作。如根本智。常與諸菩薩行作。無著無染。無生滅無生死之性。若不得正覺之體諸行並是無常。皆是人天有生死業報也。善財於妙峰山上七日者。七覺支分勸故雲七日。四維上下求覓渴仰者。此是定後作十方觀。觀察諸法體性也。遙見德雲比丘。在別山頂。徐步經行者。以明自住之山。是自止觀。故遙見是信。以為止觀之後。信有定慧寂用不二法門。是故別山上徐步經行。山上是定。徐步經行是用。以不離止而有用。以明不住寂不住亂。是故徐步經行。見已往詣者升進也。到已合掌契會也。頂禮者至本位之果也。右繞者信順奉行。自東自北自西自南為右繞。依甲行不依辰為右繞。今人行道返此。德雲比丘言。我得決定解力。信根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所。見於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乃至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者。此是見道之後觀也。用法眼智眼觀之如前。我得決定信解力。信眼清淨。智光所照者是也。以清淨眼智光明。照於東方一佛二佛百佛百千佛億佛千億佛百千億佛那由他億佛。乃至見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乃至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是入佛知見佛境界。供養諸佛。學菩薩神通觀門。答前善財所請。雲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修行者應以清淨智光明眼。一依此法。從東方觀。一切眾生心如自心。無體無相無心性。不見一切眾生苦樂好惡是非長短等相。但以清淨智眼。光明普照。唯見一切眾生真體。不隨情識肉眼所見。但見一切眾生功德果體。如諸佛相。不見人天惡道地獄等相。一切境界如光如影。無實無虛。性自無垢。諸佛眾生。及以自身身心體相。本來一味。須起佛色身境界海。皆以智而生。無相法身境界。以智體本無。萬相空寂。如彌勒樓閣。從無處來滅。向無處去。全見一切眾生境界。是涅槃境界。全見眾生境界。是如來境界。不從妄情所知。但隨智光所照。令使有無自在。不壞肉眼。見諸眾生。不壞法眼。境界無體。不壞智眼。幻生萬境。見諸佛身。皆自在故。入智無作大用光明神化法門。皆自幻智所作。無內外有也。從於東方及四維上下無限。總以清淨智光明作用。而令自在。皆須先以無作自性定。顯發法身無相普光明淨智。無貪嗔業。具慈悲心。始可入此智幻法門。有無自在。若不具慈悲業。便作大力鬼神惡夜叉惡羅剎。如普賢行品說。此是見道後觀。未入智境者未堪也。若一向觀空淨業貪。緣空理虛神。妙用不行即滯寂。是二乘行種。若也迷理智妙神。一向有作想觀者。即是有為生滅。同西方阿彌陀淨土觀也。此一乘智境觀門。使清淨無作智光神妙。從根本無相法身清淨大智光明。成大用門。學菩薩神通。入普賢道。一向作想者亦不至。一向真心多者亦不成。回真入用者始可作也。如經中德雲比丘。贊善財所求。汝求菩薩神通。乃至求菩薩生死涅槃門。求菩薩觀察有為無為。心無所著。是故開此入佛境界門。和會生死涅槃有為無為。而無所著法門。以清淨大智光明入。菩薩大用神通妙用恆寂故。於別山頂上徐步經行。表動寂得所。以是義故。身不處座而坐也。修行入見道已。以正智光明作如是觀。一如經作體用之門。使無偏學以滯其功。以此生作一觀門。成當生便入報業神功。大用自在也。此是一剎那際。來生以圓智照之可見。如西方淨土觀。一向有為作想。以心想成。猶尚得變易生死報業神通。如十善業尚生天上。得報業神通。如龍大力鬼。尚以無明惡業。猶有神通。何況道眼開敷。慈善根力。使智神用一生作意。而於來世不獲大用神通者也。以明初發心便成正覺者。即法身無相根本普光明智。體無作理。以為正覺之體。以此成就神通。是菩薩行。正覺智體。今此現生一生發心相應時。得以正智於分段身。作觀行心成。兼修善兼修眾藝。觀行心成。來生入變易身。以今生分段之身。是過去作業。今身以智修觀行業。來生得神用變化生也。一一自行功成始得者是。自行功力得者是真也。如佛菩薩力暫時加持力得者是不真也。去卻神力還自依舊。如以神鬼加持力即是魔業。轉變人心不得自在。便即令心狂亂不可取也。一一以自見道力明智心境無物。淨貪嗔癡業。且以性自清淨平等。同體大慈悲業。無見而見。無知而知。所作皆真。以智為用。用其智印印一切眾生三世業果。總為佛境界也。方得自心無垢也。從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已下。是推德升進。此已上一段。初入佛知見。智總該三世諸佛境界總為一時。一真法界無古今性。不見新成佛。不見舊成佛。以法無古今新舊成壞等性故。以普眼見之。

  第二治地住。以戒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南方義如前釋。南方有國名曰海門國者。以戒波羅蜜為海門體。以大海不宿死屍。以表法身智光為戒體。自性無垢。不宿煩惱惡業識種諸見貪嗔死屍。以法身根本普光明智以為戒體。性自無垢故。此智現前十二有支生死海。便為一切諸佛諸功德大福德海辯才海。故曰海門。如經自有文。比丘海雲者。以表十二有支。是一切眾生煩惱業之大海。今以戒定慧淨。為普光明智諸佛大海諸功德海大智慧海。能顯示此法。覆蔭潤益一切眾生。令開覺悟。十二有支。便成海雲。故善財至海雲比丘所。頂禮其足。以明升進至位也。合掌者以明契會此位之法也。善財言。我以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入一切無上智海。此明善財請法。廣如經說。海雲比丘歎善財。能發菩提心。要得普門善根光明。具真實道三昧智光。生種種大福。長白淨法。無有懈息。事善知識。不生疲厭。不顧身命。無所藏積。廣如經說。海雲比丘言。我住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大海為其境界。所謂思惟大海無量眾寶奇妙莊嚴。廣如經說。言住海門國十二年者。住十二緣觀。觀十二緣生死海。便成大智海。乃至無量眾寶奇妙莊嚴。以明迷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苦。咨嗟歎息。涕淚憂愁。苦果相隨。無有休息。今三昧觀照。方便力便為清淨大光明智海。諸功德海。一切眾寶微妙莊嚴海。無量智慧之海。廣如經說。迷此十二有支。即有無量苦果。地獄畜生餓鬼貧窮困苦之所莊嚴。若以定慧觀察。方便力便為一切諸佛海。諸功德智慧之海。如十二有支但迷三法。第一不悟心境體空。直執心境實有。名曰無明。第二迷名色為境。第三自六根為主。以意根不了。以迷名色。根境相對。行觸受愛取有以生識業。以斯三緣十二緣起相續。三界苦果無有停息。今以方便力治。令成大智業。絕生死苦流。以禅定止自意根。令不於五根之中。不緣境界。意根不生。自余眼耳鼻舌身五根無生。意根既淨。心境俱亡。無內無外。無大無少。無有三世古今。分別識種總亡。以意滅十二緣滅。三界一切苦果滅。唯有真智朗然明白。普照十方。智及境界萬法無體。以智無體故。本明淨故。量同虛空。等法界故。無中邊故。神用遍周。無去來故。入一切眾境界。如焰如化。如幻如影。如虛空。無取捨故。智自無我。不見他主故。智自無依。不見他依住故。智同法界。所見皆法故。智同淨妙光明。現諸物像。普含容故。智為妙神。自無體性。故善能分別十方事故。智淨如空。感生福海。皆同光影妙莊嚴故。智如帝網。於一切境界。及一切眾生前。普現其身。隨業差別。對現色身。無去來故。智如水清寶。一念現前。無始無明。十二有支濁水。一時清淨故。是故無明滅。根境識十二有支生死苦海一時滅。法界自性清淨普光明智。及一切功德智慧海一時發開。是以勸觀十二有支六根境識。成如來智慧諸功德海。以得前妙峰山一切相盡。諸佛智慧光明高顯。出世之道用。觀察現行六根名色識種十二有支。令達世間。成一切智種諸功德。海雲比丘言。善男子。我作是念時。此大海之下。有大蓮華。忽然出現。以無能勝因陀羅尼寶為莖者。以天帝能主為名者。以此為一切寶中之主。尼羅是淨妙青色寶也。表是由根本智。報生檀波羅蜜行所起。自余以次九波羅蜜行配之。百萬阿修羅王。執持蓮華莖者。王表菩薩所行萬行。不離根本普光明智而得。處生死不沒自在故。像阿修羅處大海而不沒。百萬龍王。雨以香水者。主差別之智。以為戒體。其智如龍。恆處法空。雨法利生。以為香水。以智體恆空。清淨無垢。能淨諸業。以為戒體故像之。如龍游空降雨故。自余依波羅蜜行配之。自余諸寶莊嚴。是十波羅蜜行報生。此蓮華有如是莊嚴。芬敷布護。彌覆大海者。以明萬行自體。無染而能周遍。覆蔭法界一切眾生。以蓮華表之。是故經雲。此大蓮華。如來出世善根所起。十方世界。無不現前。從如幻法生。如夢法生。清淨業生。無诤法門之所莊嚴。入無為印。住無礙門。充滿十方一切國土。蓮華上有佛。結跏趺坐。其身從此上。至有頂者。根本智為佛體。為智體本無神用妙淨。盡諸有海。圓滿十方。無見其際。言上至有頂者。盡諸有見色塵之頂。如經雲。無見頂相。不可思議。此如來即伸右手。而摩我頂者。右手者作用之法。摩頂者引接會真。道合印可除疑故。為我說普眼經者。以明契會。智眼普周量齊法界。普觀根境。隨根教生。根境無窮。教亦無盡。若無根境。教亦本亡。以明根本智。對物設教。等一切眾生。根量遍故。名普眼經。經雲。假使有人。以大海水為墨。須彌聚為筆。書寫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者。以教不自生。因根境而起。以眾生無限。煩惱系著又多。是根境無邊。教門無盡。以根本智為普眼差別智為經。我於彼佛所。一千二百歲。受持如是普眼法門。於日日中。聞持陀羅尼。光明領受無數品者。以表十二緣生之法。有百煩惱。從十無明上。互體有百。以遍在十二緣中。十二緣中。緣緣有十。千二百大煩惱根本。與十方一切眾生。而作無量迷緣。流轉生死大海。今以禅定觀察。方便力便為一切清淨普光明智海。及差別智海故。名一千二百歲受持如是普眼經。以明差別智。於根本智。起無量利益眾生法門。名為我於彼佛所。受持讀誦。此明以妙峰山相盡。出纏之智。作十二緣生觀。治六根名色。及識生死苦海。以成清淨智光普眼法門。令於生死海。成智悲之海。從我唯知此普眼法門已下。是推德升進。如是八萬四千諸塵勞。皆不離五蘊六根。色受想行識起。但名色六根。以意根於五根中。取名色之境。為不了故。有十二緣生。及十大煩惱。成八萬四千。如華嚴經雲。於五蘊之上。一蘊之中。有百煩惱。五蘊之上。有五百煩惱。內有五百。外有五百。如是等乃至八萬四千。以明五蘊上。內外有一千煩惱。於十使上。一使之上有一千。十使上有一萬。還於十使分內外。各有一萬。以為二萬。以貪嗔癡增上有六萬三千。通收貪行多者二萬一千。嗔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三個等二萬一千。為八萬四千。四千是五蘊上內外本數。八萬是十使上緣境起貪嗔癡數。皆以六根名色識三事。成無盡煩惱。等十方界大迷。此三事中。以意根為主。今但以定淨意想本無。五根本來無主。一切內外山河大地。及水火風等境界。皆意根取相起識。執成名為七識。但以執處成名。亦無別體。隨成業處。生三界有漏界。名為第八種子。亦無別體。但是一個意識所成。今修行者但止意根。不動如山。心境自然相盡。意亡境謝。識滅智成。無始迷塵。只緣意惑。意亡智現。十方朗然。心境空虛。名為智地。以智日普觀萬境。無體相。迷空幻生。無本無末。無生死之體。三界六道人天地獄一切世界。皆是意想妄塵所生。意滅故妄境界隨滅。如薪盡火滅。意盡業空。四大同謝。山河大地。與意俱喪。此非放蕩情亡。思念都盡。以正定相應方知也。不在情識斟酌。論主頌曰。山河大地及火風。三界境界由意生。意識滅盡。如虛空一切境界同時滅。意塵識滅妄境無。唯真智境妙莊嚴。智境莊嚴如光影。皆相照徹非有無。智境無身。亦無見。以智淨故。業如是。以其大智照世間。不見世間。唯智境。能以肉眼見世間。於所見中無染著。

  問曰。根本智既自體無垢。何不自然本是佛。何故能隨迷作六道眾生。輪回苦海。若修得即是生滅無。常屬人天因果。若不修得。何不自然是佛。而作眾生。有苦有樂。六道生死差別。

  答曰。為其真智。自無有性。無有本體。凝然常住。言我是佛。是自性清淨故。以無自性故。無自然我是佛。我清淨。若有自然我是佛。我清淨。我是智慧。我成正覺者。即有處所可得之法。即是常見。即是破壞。谛觀十方。無有此物。有凝然者。若有此物。不應有十方三界。有苦有樂。長壽短壽。萬物不同。眾生差別。若無自體凝然常住者。要須待緣方始顯得。不是修生作得。為智無自性故。不屬凝然常住。亦不屬修生作得。此二者皆屬斷常諸見。以無自性故。迷心境。緣執著。成業因。執輕重。違順情多。嗔愛貪癡。有種種六道生死苦樂不同。由執業嗔喜愛著諸煩惱故。有種種業生。從此輕煩惱中。有人天樂果者。知生死苦故。方能有自覺聖智。有因師發心。皆以知生死長遠。方始發志。求於真道。皆無自然天生是佛。是真正為真智。無自性故。設從天人龍神中。有能覺知生死長遠輪轉過失。或以依先達聖智為師。以成覺悟。以淨心境。方能顯發本心無性。方知心所緣境。總皆無性。自性無生。心境無生。名為智境。以智現故。方照意所迷境。一切總無。方名為智境。夫三界因果皆由業。作得智由無作定顯。方能了智自無性。不作無明。不作成佛。為智自無性故。覺知一切總皆無性故。不作無明。為智自無性。不作凝然本有佛故。是故有教說雲。諸法不自生。待緣故。不從他生。諸緣自無性故。不共生。智及修行體空無自性。無合散性故。不無因生。要待覺悟修行方顯。不自然成故。無成而成。無壞而壞。以無依之智無自成。亦無自壞。以智不屬成壞故。不屬斷常故。以智覺知。無自性故。不屬生死。以智覺知。自無依處故。不屬生死。以智覺知。自無依處故。不屬處所可得故。神用十方隨根對現。不速而遍。在神無神。而能大用。在智無智。而能大明。總虛無體也。以虛無故。水火不能災。利刃不能傷。生死不能變。言空而有大空神用。言有而無形相可得。廣而不張。小而不縮。為利益未明。而幻生名也。在名無名故。所知者如響。見諸如來體如光影。教化眾生如焰。興大願如風。行慈悲如雲降雨。以虛空智含容萬法。與其同體。而無厭捨一切眾生。對現色身。一念遍周。而無作者。

 

上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c2 涅盤之深究 一 蘊苦永息之涅盤
下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c3 涅盤之深究 二 身心轉依之涅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