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業的類別:
1、身語意三業:帶有道德或不道德的身體動作,此身體的動作名為身表業;由此身體的動作,引起潛在的動能,名身無表業。”
在我們身體行為上已展現出來的叫身表業;而由身心造作所產生的影響到未來作用的潛能,叫無表業。一般所講的業力其實就是指這一種無表業。
“語言的表達(含妄語、誠實語、文字)名語表業;由此語言的表達,而引起潛在的動作,名語無表業。意業是屬於心的。身業與語業,屬於生理的動作,及引起的動能都屬於物質的。雖無可表見,但物質的能力化,有著招感果報的作用。佛說善與惡的身業語業,是天眼所見的色法,故可說:(無表)業是物質引起的特種動能。”
我們身體與語言的動作屬於生理的物質(色)產生的功能,是表業。身體的物質(色)產生的動作所引起的潛能雖無可表見,卻有著招感果報的作用,所以這個無表業也屬於物質的色,是一種看不見的能量化的色,因為確實會帶來感果的作用。凡夫的肉眼看不到這種動能,天眼可以看到,有天眼的人還能看到鬼道天道等。
無表業是物質引起的特種動能。過去的部派佛教就在诤論“業到底存在何處?”有說在身心的肉體部分,有認為在心靈部分。導師說,不要把業作為實有的數量存在固定的地方。業是一種功能,它不離開我們的身心,但又不是身心的某一部分――不即不離。雖然我們無法看見所謂能量化的潛在動能,但它確實存在。如果我們今天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內心就會不安,那就是一種後作用。做了一件善事,身心覺得很愉悅,那也是能量化帶來的一種後作用。如果是比較嚴重的惡業,帶來的影響不僅存在時間很長,甚至只要活著,夜夜都會夢到,潛在的能量作用就比較強大。重業或輕業的後作用力確有所不同。
“2、善業、惡業、不動業:不動業是指與禅定(色定或無色定)相應的業。這當然是善的。因禅定的特征是意識暫停,心念不動亂,故業也稱不動業。這種不動業,能招感色界及無色界的生死。”
不動業就是修禅定的境界。四禅是色界的定,四空定就是無色界的定,只有比較細的意識,沒有身體物質的感覺,所以是比較深的禅定。禅定的特征是意識停止不動,深一點的禅定連呼吸脈搏都會停止,所以叫不動業。如果沒有學佛法得解脫,這種不動業死後就是招感天界的果報(四禅以內感得色界,四空定感得無色界)。禅定算善業,可以得到天界的果報,所以很多人很重視禅定,尤其是印度外道,對禅定都非常非常用心,所以他們那邊有四禅八定以及神通的蠻多。但是大家要注意,這還是三界的果報,跟我們佛法講的究竟解脫不一樣。佛法的“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的慧解脫,即使沒有深禅定,只要初禅前的近分定(未到地定),在這樣的定心中起慧觀,能開智能而見實相,一樣可以解脫。四禅八定的深禅定,往往會執著在禅味上,反而障礙解脫。所以佛法不是只注重專修禅定,而是定慧等持,定中有慧,慧中不離定。很多人誤解了,以為佛法講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開慧,我持戒非常精嚴,自然會與定相應”。其實守戒可以產生定,那是增上的因緣作用,但戒不一定等於定。修四禅有四禅的功能,守戒有戒的功能,守戒能夠心不悔而心安,但是跟定有差別。修定並不等於慧,只是修慧的增上緣。有人誤解為守戒一定得定,修定一定得慧,不見得。如果學定一定開發智能而解脫,印度外道四禅八定的功夫很好,為什麼不能解脫?他們反而執著在定,甚至有的開發了神通,那就更執著了,破不了我執我見和無明。所以禅定並不等於智能,這個大家要注意!
我們學法建立了正知見,再有未到地定的功夫進行慧觀就可以解脫。過去的阿羅漢有二種:慧解脫阿羅漢和俱解脫阿羅漢。慧解脫的阿羅漢沒有禅定功夫和神通,他們能解脫是依靠慧以及起碼的未到地定,在這樣的定心(不是散亂心)中開發智能。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執著在禅定了,禅定只是助緣,散亂心太強無法慧觀而見法,但太深的定,意念不起也不能起慧觀而解脫。
“因此,善業與惡業,是專指能感欲界生死的業力。”
即使做了很多的福報善業,死後沒有解脫,所感得的還是欲界(人或天)生死。佛法講解脫生死,不是只有善而已。很多人不了解:“你們在修行,我也在修行啊,我沒有殺人做強盜,也沒有造惡業,我還參加了慈善機構,布施做很多好事呢!”布施做好事確實是善業,但只有善報福德,這與解脫生死還有距離,解脫生死是要開智能的,不是行善就可以解決。佛陀是福慧雙修,沒有福報修行很困難。“貧賤修道難”,如果我們這一生沒有福報,連解決三餐都有問題,家庭煩惱也很多,要修行就很困難。如果有一些善業福報,生活沒有後顧之憂,要修行就沒有那麼大的拖累。但如果全是善報沒有修慧的話,現在的寵物就是例子,有的狗很可愛,一只售價幾百萬,主人照顧它比自己的孩子還周到。佛經上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這就說明福慧雙修的重要性。“富貴修道難”,以前造了很多善業但沒有修慧,這一生成了大富翁大企業家,沉迷於五欲中,讓他們來這裡上課就不太可能,要開智能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福慧雙修,不要以為光修善就是修行。
“3、定業、不定業:故意所作的強業,必定要受某種果報的,名為定業。”
一個人在造作惡業前一般多少還是會思考的,會了解其後果。如果明知做的後果不堪設想還要去做,叫明知故犯。明知故犯造的業是很強的,一定會受報,這叫定業,誰也無法改變。明知做強盜殺人一定要判重罪,有些人還是身不由己去犯,死後的果報暫且不說,法律會判重刑甚或槍斃,果報逃不了。
“其實,必定與不必定,還是在我們自己。”
不管我們過去造了什麼業,這一生能當下抉擇,離開煩惱貪愛,使業力沒有滋潤催生的機會,那就不一定會起果報,可見當下的這個意念有多重要!大家都發心來學法,通過緣起正知見的熏習,觀念意志力就會與一般人不一樣,慢慢開了智能,不起煩惱,不造新業,哪裡來的果報?甚至因緣促成見法,每一個人解脫都有份哪!來這裡上課是建立開智能的善因,學習了正見,以正見成為我們行為的主導,身語意都與正念相應,那就不會造惡業以及一般的善業,而與解脫的業相關了。所謂定業跟不定業,其實都在我們一念之間。只要願意去創造改變業力,即使定業也會轉變成不定。否則過去的定業就難逃了。
“如「中含」「鹽喻經」說:即使是重大惡業,如有足夠忏悔的時間(壽長),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業即能輕受而成為不定業。”
如果過去造的業,一定要受報下地獄,這樣就沒機會修行解脫了。佛法的偉大在於一念心可以使重業定業轉成輕業不定業。可見我們的發心有多重要!尤其是現生只要壽命夠長,能發心持戒修心學佛開智能,即使重業也能輕受而成為不定業,這點很重要!
“這如以多量的鹽,投入長江大河,並不覺得鹹苦一樣。反之,如故意作惡,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忏悔,不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那就一定受報。這如鹽雖不多而投入杯水中,結果是鹹苦不堪。”
這個比喻很好。過去的重業定業就像鹽,盡管量很多,但將之投入長江大河即被稀釋,並不會覺得鹹苦。如果不知道發心修行,即使過去少量的業,就像將少量的鹽放在小杯水中,就會非常鹹苦。我們學法修行修心修慧,心量廣大像長江大河一樣,過去的業就稀釋了。如果不發心修行,過去的業即使不是很重,但是心量小,就像把鹽放入小杯水中,還是很鹹苦的。這就在鼓勵我們,不管業力怎樣,此生一定要發心修身持戒修慧,就能開拓心量,過去的定業就不足為慮了。
“所以不必為既成的惡業擔心,盡可從善業的修習中去對治惡業。惟有不知忏悔,不知作善業,這才真正的決定了,成為定業難逃。”
無論我們過去造了多大的惡業,這一生只要發心修行修善,從善業中去對治惡業,就如將大量的鹽投入大江而被稀釋掉。如果這一生不破無明,不斷貪愛,過去造的業真是定業難逃,無法斷掉,一有觸緣馬上就會造業而引發業果。
過去佛陀時代的弟子們每人業報身世不一樣,修行所遭受的境遇也不一樣,但是他們同樣都學法修行證果了。不是只有王公貴族來出家才解脫的,即使是屬於奴隸階級的首陀羅,出家後也都得到了解脫。佛陀的弟子成為阿羅漢的很普遍,在家弟子證初果到三果的也很普遍,說明佛法對我們眾生是平等的。這一點給我們很大的鼓勵,雖然因過去所造的業,而導致這一生的福報不一樣,但只要你碰到正法,學的是正見,在你生命中產生的作用是唯一的,那就是解脫,佛法的偉大也在這裡。所以千萬不要受那些觀念的影響:“我們業力深重,沒有辦法,只能靠佛菩薩的庇佑,自己不能作主”。我們學到正見正法,就有正見正法的功能。
“依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定的。”
如果業力不能變,那就是常。但站在緣起法的立場,一切法無常,業力也是萬法之一,所以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業,業力還是無常會變的。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定的,符合緣起法的定義。
“換言之,一切業都有改善的可能性。大乘法中,觀業性本空,能轉化忏除重罪,也就是修慧的意義。”
這幾句話很重要!緣起的萬法都是條件的組合,過去的業隨著現在的因緣條件而變化,所以業力還是能轉化的。“業性本空”是大乘空義的特色。從緣起的立場就知道一切法無自性,因緣條件聚合而生,因緣條件離散而滅,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自性或我。“業性本空”的空字就是無自性的意思。當觀察體會到我們的身心五蘊所造作的業力是性空時,就能轉化忏除重罪,那是般若空慧的力量。由此可見,只有學習緣起建立正見,才有開發智能體會空性的機會。修慧何其重要!沒有開智能,就不知道業性本空,那會被業力束縛而不能自在,所以大乘法的特殊超越即大乘不共慧就在這裡。甚至當下一念能明白,就能超越億萬劫重罪的束縛。聽起來好象很虛玄,其實佛法的般若空慧確有其深刻的內涵,那是了解一切法畢竟空的真理法則的智能,不是一般世俗的知識所能了知的。星期六上的《中觀今論》課大部分都在闡揚大乘法空慧,待基礎慢慢打牢,大家就能明白了。
“4、共業、不共業:依自作自受的法則,自己所作所為,當然由自己負責。但人類生於自他共存的社會,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直接間接的與他有關。對他有利或有害的行業,影響自己,也影響到他人。從影響本身說,即不共業;從影響他人說,即是共業。”
業力是自作自受,自己身語意的造作帶來的作用都由自己承擔。但我們生活的社會是自他和合的群體,所以,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到周遭。比如從事的行業不光影響自己也影響他人,無形中就與周遭的人事物產生連動的作用。從影響自身來說就是不共業(各別的);影響他人來說就是共業。每家的裝潢環境隨因緣而不同,每個人事業收入不同,過的生活也不同……,這些就是不共業。而我們身處的周邊交通與空氣都是共享的,不管你家裡多好,如果附近的環境衛生或空氣不好,你也和大家一樣共同承受,這些就屬於共業。所以每人有與大家一起共同承擔的共業,也有自己各別的不共業(各人的別業)。即使在一個共業組合成的小家庭內,每人還是各有自己的別業的。
“個人的不共業,同類相攝,異類相拒,業用在不斷的熏增或削弱中。大眾的共業,更是相攝相拒,彼此展轉而構成自他間的復雜關系。”
“同類相攝,異類相拒”之意,造善業有善業的種類,惡業也有惡業的種類,好壞同異都在我們自己的身心內造作,人與人之間有好壞善惡,整個社會的共業也是在相攝相拒中形成。新的熏習不斷產生或削弱,共業就這樣起伏增加的遷流變化著。
“等到相互推移,引發出社會的共同趨勢,即一般所說的「共業所感」。依共作共受的法則,大眾的共業,要大家一起來改變它,聖人也無能為力。”
過去經濟還沒發展,大家生活比較苦。經濟慢慢發展了,大家的收入普遍增加了,國家經濟比較富強,社會就比較繁榮了。整個社會是這樣在遷流變化。如果經濟條件再轉化而產生困擾時,大家就都得一起承擔來受苦,這就是共業部分。慢慢形成一股氣勢潮流時,共業就展現得比較明顯,大家就要來共同承擔。依共作共受的法則,大眾的共業要大家一起來改變它,聖人也無能為力。當大家的共識演變成社會的大潮流大趨勢時,任何單獨的個人都無法抵抗轉變。有人會說,佛菩薩很厲害啊,但也沒有能力把這種大趨勢轉化掉,這叫共業所感。所以學緣起法的人就不會自私自利,因為知道自他個人與社會都是相依相緣的,如果只有照顧自己而不管別人和社會,即使個人生活再好,家裡也很安全,但是其他的人都很辛苦,在整個社會中你就得不到安祥成長,就會深受其害。明白這個相依相緣的道理,沒有人會自私的。你想過得好,一定要讓整個社會都好,你想活在一個自由的國家裡,就一定要讓這個國家有法治。體會緣起法的人破了我執我見,深知一切法是相依相緣的,人與人應該互相尊敬,我好,希望大家也好,大家好,我才能好。所以我們大乘的思想就是建立在緣起法的自他和樂上,我與其它的條件是共的,這種觀念多麼重要!
我們楊梅鎮精捨的地勢比對面那一排房子低,每天落葉一定會飄到我們這邊來。如果我們每天只掃自己門前的,一陣風起,又把對面地上的落葉吹過來了,一天掃十次都掃不完。所以唯有把前後左右全部掃干淨才真正解決問題。這雖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顯示了自他和樂的精神。如果每個人只是注重自己而不關懷別人,社會將會變成怎樣?周遭的環境會變成怎樣?學習緣起法,知道了共業的部分,我們每一個人就會去關懷眾生和國家社會,這個很重要。
“5、引業與滿業:在種種業中,有一類特強的業力,能「引」我們感招到五趣中的一趣報體(蘊處界),成為某趣的眾生,叫引業。”
在這一生中,每人的身口意都造了很多業,有善業、惡業、不共業、共業、定業……,最強的業力就是引業,那是一類一類相拒相攝,最後形成牽引你去輪回的那個最大的業力。我們這一生為人,就是過去所造的人類的業在所有業力中最強,所以強烈地引導你投為人類。動物和地獄報也是因其造作的動物或地獄的業力最強而牽引投生的。
“還有一類業,能使我們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得到圓「滿」的決定,叫滿業。如生為人,人是引業所感的總報。人與人間的差別,如相貌、眷屬、貧富、知識才能等不同,是由不同的滿業而感得。”
滿業就是我們現在受報的部分,有人長得很莊嚴,有人長得討人厭;有人生活環境經濟很好,有人一生很苦,怎麼都賺不到錢;有人眷屬兒女非常圓滿,有人兒女是來討債的;有人讀到博士,有人連小學都畢不了業……為什麼會有這種種差別?這是滿業的不同,也是我們種種業力來成就的。其實這一生不管具足的是什麼條件,都與過去有關。但不要放在心上,明白了業的道理,發心用功參學去解脫超越,或想要創造未來美好的人生,都可以現在努力把握因緣條件,去改善業力,這一點很重要!
滿業是我們過去的因緣而成就的,不管富貴貧窮,長得莊嚴與否,一生的際遇都與我們過去的業力息息相關。如果現在很有福報,但只是享福而不播種,不懂得修福修慧,福報享完了就沒有了,將來又是困苦的,因為這是遷流變化不停的。如果現在的際遇不好,也沒關系,只要發心植福開智能,懂得修福修慧,將來同樣可以圓滿福慧。所以不管現在的際遇好不好,都要修福修慧。
“當然,不全是過去業所規定的,更多是由於眾生共業所限制,自己的現生業所造成。”
當然,現在所有的一切也不全是過去因緣所規定,現在也受著共業的限制以及這一生所造之業的影響。宿命論認為現在所受的一切都是過去所造的,現在是在受報。其實,現在的受報不但是自己的業力所感,還有共業的互相影響,你這一生所作所為也是重要因緣條件之一,所以不完全是受過去業力的限制。過去的福報很好,這一生應該有很多錢,但是如果你這一生好吃懶做,這一生會好到哪裡去?所以重要的是這一生的發心,這一點很重要,這給予我們無限的機會。
“從引業所感的果報說,如生為人類,此生就沒有可能變成其它趣的眾生,主要的本質是平等的,如人類的壽命、根身的構造,感官的認識,對自然的享受等,都大致相同。但若由於共業及現生業而如此的,即大有改進的余地。”
生為人類,即有一些共同的條件在本質上是平等的,比如人的壽命、身體的構造、六根感官的功能等都差不多。活在這個人間,外在享受的自然條件大部分也一樣。如果是由這一生造成的業力或是周圍環境所產生的共業,那不是固定的,可以憑現在的力量改進。比如環境衛生不好,我們可以清潔整理而改善之。身體不太好,懂得衛生、運動和飲食,能夠注意調養,也是可以改善的。這一生所造的業,在這一生改善的余地就很大。
“如人類的目光望遠,有一定的限度,這是業力。後經藥物、營養、保護、訓練,使達到限度中的極限,這是可以在現生中長養的。所以,不善的,從善業的精進中改變它;善的,使它增長、更完善。佛法重業感而不落於定命論,重視現生的進修,特別是自己的努力,即由於此。”
有心改善自己還是可以改善的,好的,讓它增長;不好的,使它改善。佛法重業感而不落於定命論,重視現生的進修,特別是自己的努力,即由於此。這就展現了佛法與宿命論的不同。如果是宿命論就會認為我們這一生已經注定好了,賺多少吃多少都注好的,那麼努力也沒有用了。但是佛法不落於宿命,重視的是現生的進修,特別重視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創造因緣。因為因緣既然不定,就是可以改善和創造的。所以佛法重視我們這一生的改善和努力,與宿命論不一樣。也就是說,過去所致的果報,現在勇於承擔;未來的一切,我們現在可以創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