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歷代三寶紀卷第九(譯經西秦北涼元魏高齊陳氏)(費長房)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歷代三寶紀卷第九(譯經西秦北涼元魏高齊陳氏)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西秦北涼魏齊陳五錄者。此亦乘時拯世利民宣化君也。乞伏國仁隴西鮮卑。世居苑川為南單於。前秦敗後遂稱秦王。仍都子城。尊事沙門。時遇聖堅行化達彼。仁加崇敬恩禮甚隆。既播釋風仍令翻譯。相承五主四十四年。為夏所滅。魏還吞夏。沮渠蒙遜臨松盧水胡。世為匈奴左大沮渠。即官為氏因藉前涼。遂便自立。遷治姑臧。遇昙無谶法師譯大般涅槃大集經等。二主四十三年。為魏所滅。拓拔圭字涉瑰。雲中五原虜為秦護軍。符氏敗後遂即尊號稱魏都恆。至第三主太武帝伏。厘世信納邪言。毀壞佛法誅僧破寺。涉歷七年惡疾災身。薨後還復。四主在北。至孝文帝宏世。遷京洛陽。改姓稱元。始服冠冕。至孝明帝熙平元年。靈太後胡氏造永寧寺起九層木浮圖。高九十丈。上有寶剎復高十丈。去地千尺。離京百裡即遙見之。初欲築基掘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十二軀。太後信為法之祥征。是以營造窮極世工。剎上金寶瓶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一十一重周匝輪郭。皆垂金铎。復有鐵鎖四道引剎向浮圖角。四角鎖上亦有金铎。大小皆如一石甕。浮圖九級角角皆懸金銅鈴铎。合上下有百三十铎。浮圖四面面別各有三門六窗。並皆朱漆扇。扇上各有五行金鈴。其十二門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鈴。鈴下復镂金镮鋪首。窮造制之巧極土木之工。庶民子來匪日而作。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鋪駭人心目。至於秋月永夜高風。寶铎和鳴聲響諧韻。中霄晃朗昱[火*蘥]耀空。铿锵之音聞十余裡。浮圖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中有八丈金像一軀。等身金像十軀。編真珠像三軀。金織成像五軀。玉像二軀。作工奇巧冠於當世。僧房樓觀一千余間。雕梁粉壁青瑣绮疏難得而言。栝柏椿松扶疏檐霤。叢竹香草布護階庭。是以常景制寺碑雲。須彌寶殿兜率淨宮莫尚於斯是也。外國所獻神異經像。皆在此寺。寺之牆院。皆施[打-丁+豆]椽以瓦覆之。狀若宮牆。寺之四面各開一門。其正南門有三重樓通三閣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門。圖以雲氣畫彩仙靈。列錢青鎖赫奕華麗。挾門兩傍有四力士四師子。飾以金銀加之珠玉。莊嚴煥炳世所未聞。東西兩門悉亦如之。所可異者唯樓兩重。北門一道上不施屋。似烏頭門。其四門外皆樹青槐亘以渌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斷車蓋。非由淹雲之潤。清風送涼。豈藉合歡之發。而供養具與祇園等。四事給施七百梵僧。菩提流支為譯經首。敕遣李廓撰經錄雲。至永熙主遷入關中。因成西東南北四魏。合一十六帝。世歷一百六十一年。派入周齊高洋武川鎮虜。受東魏禅稱齊。仍即都邺。王四渎之三九州之五。洋實明敏跡見似狂。遣道士剃頭。未從者遂戮。沙門二百余萬。寺塔出三十千。相承六主二十八年。為周吞滅。三寶靈跡一時俱泯。陳霸先者。吳興長成人。因藉侯景傾覆金陵。梁湘東王平景都楚。楚為魏並。先即建康以姓為國。四主三十三年絕嗣。開皇九年己酉六合兩儀還一統矣。乞伏之王起晉孝武太元十二年星次娶訾。至今開皇歲在作咢二百三載。其諸譯人華戎道俗凡二十七。所出經律論戒毗昙傳記集錄並及失譯。合有二百三部八百五十五卷。總結以為二十七主五代七都世錄雲爾。

  (乞伏西秦)沙門釋聖堅 十四部(二十一卷經)

  諸失譯經 八部(十一卷經)

  (沮渠北涼)沙門釋道龔 二部(十二卷經)

  沙門釋法眾 一部(四卷經)

  沙門昙摩谶 二十四部(一百一十一卷經)

  沙門僧伽陀 一部(二卷經)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一部(二卷禅經)

  沙門浮陀跋摩 一部(六十卷毗婆沙)

  沙門釋智猛 一部(二十卷經)

  沙門釋昙覺 一部(一十五卷經)

  諸失譯經 五部(一十七卷經佛名)

  (元魏北台)沙門釋昙曜 二部(五卷經傳)

  沙門釋昙靖 一部(二卷經)

  沙門吉迦夜 五部(二十五卷經論)

  沙門釋昙辯 一部(一卷經)

  (元魏南京)沙門昙摩流支 三部(八卷經)

  沙門釋法場 一部(一卷經)

  沙門菩提流支 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經論錄)

  沙門勒那婆提 六部(二十四卷經論方)

  沙門佛陀扇多 十部(一十一卷經論)

  (元魏邺都)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 (十四部八十五卷經論)

  越國王子月婆首那 三部(七卷經)

  期城郡守楊炫之 一部(五卷寺記)

  清信士李廓 一部(一卷經錄)

  (高齊)沙門那連提耶捨 七部(五十二卷經論)

  優婆塞萬天懿 一部(一卷經)

  (陳氏)沙門俱那羅陀 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經論疏傳記)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七卷經)

  沙門須菩提 一部(八卷經)

  (乞伏西秦)方等王虛空藏經八卷(亦雲虛空藏所問經。或五卷。六卷第二出。與法賢所譯羅摩伽經本同文異。見晉世雜錄。出大集經)

  演道俗業經一卷(第二出與支謙譯者小異) 孛經一卷

  婦人遇辜經一卷(見始興錄)

  大子須大拏經一卷(於江陵辛寺庾爽筆受。見始興錄及寶唱錄。應入晉世隨人附秦)

  睒子經一卷(一名孝子睒經。一名菩薩睒經。一名佛說睒經。一名睒本經一名孝子隱經。凡六名。第二出。與羅什譯者小異。見始興錄)

  無涯際持法門經一卷(一名無際經一名上金光首女所問經見始興錄)

  除恐災患經一卷(第二出。與魏世白延出者小異見始興及寶唱二錄)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一名阿難分別經。一名分別經。與弟子慢多為耆域述經同本異出。見始興錄。已上九經並法上錄載。亦雲出別錄未詳)

  菩薩所生地經一卷(一名摩竭所問經。見趙錄未知前後趙。逐人附西秦見始興錄)

  賢首經一卷(一名賢首夫人經。見始興錄)

  僮迦葉解難經一卷(第二出。與羅什譯迦葉經同本異出。庾爽筆受。見始興王宗寶唱支敏度等四家同載)

  灌佛經一卷(與別譯摩诃剎頭經大同小異。見始興錄)

  七女本經一卷(第二出。與支謙出者大同小異。亦名七女本心明經。亦名七女經。見支敏度都錄)

  右一十四部合二十一卷。晉孝武世。沙門聖堅於河南國為乞伏干歸譯。或雲堅公。或雲法堅。未詳孰是。故備列之。依驗群錄。一經江陵出。一經見趙錄。十經見始興錄。始興即南錄。或竺道祖晉世雜錄。或支敏度都錄。或王宗或寶唱。勘諸錄名人似游涉隨處出經。既適無停所。弗知附見何代。世錄為正。今且依法上錄總入乞伏西秦世錄雲。

  薩和薩王經一卷 胡本經四卷(似是長安中出)

  阿多三昧經一卷(或作阿陀) 陀賢王經一卷

  颰陀悔過經一卷 沙彌羅經一卷

  方等決經一卷 比丘二事經一卷

  右八部合一十一卷。並是沙門僧祐出三藏集錄釋道安所記關中異經。今還附入三秦世錄。總為失譯時代處雲

  (沮渠北涼)悲華經十卷(見古錄似是先譯龔更刪改)

  寶梁經二卷(見竺道祖河西錄)

  右二部合一十二卷。晉安帝世。沙門釋道龔。於張掖為河西王沮渠氏出

  方等檀持陀羅尼經四卷(亦直雲方等陀羅尼經)

  右一部四卷。晉安帝世。高昌郡沙門釋法眾。於張掖為河西王沮渠氏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善權方便經同。見始興錄。一名大善權經。一名大乘方便經。一名慧上菩薩經。凡五名本並同)

  右一經二卷。晉安帝世。西域沙門僧伽陀。涼言饒善。於張掖為河西王沮渠氏出。見法上錄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玄始三年於姑臧出。至十年方訖。此經凡有三萬五千偈。於涼減百萬言。今所譯者正萬余偈。三分始一耳。見竺道祖涼錄)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一卷(第三出與漢世支谶所出二十七卷。秦世羅什所出三十卷。廣略小殊。或二十九卷。或三十三。不定者由初出未勘定。即抄寫致本不同。今翻驗矣見竺道祖錄)。

  悲華經十卷(第二出見竺道祖河西錄。又古錄亦載。此前道龔已出。雖處年不同等是涼世出。疑前譯不善精故有兩文異似再翻)

  菩薩地持經十卷(或稱論亦八卷。見竺道祖河西錄)

  優婆塞戒經十卷(承玄元年四月二十三日。於涼州城內出。道俗等五百余人同聽。沙門道養筆受或六卷七卷大小不定)

  方等大雲經六卷(一名方等無相大雲經。一名大雲無相經。一名大雲密藏經。於涼州內苑寺出。見僧睿二秦及李廓錄。吳錄亦載)

  虛空藏經五卷(第二出。與西秦世聖堅譯方等王虛空藏經同本異出出大集經)

  海龍王經四卷(玄始七年出。是第二譯。與竺法護出者同本別譯。見竺道祖河西錄)

  菩薩戒經八卷 佛本行經五卷(第二出)

  楞伽經四卷

  金光明經四卷(第一出。十八品。見竺道祖河西錄)

  無為道經二卷(世注為疑)

  信善經二卷(或雲善信女經。祐雲疑)

  勝鬘經一卷(亦雲勝鬘師子吼大乘大方便經)

  羅摩伽經一卷(第二出。與魏世安法賢者有三卷廣略異)

  須真天子經一卷(見吳錄。又雲羅什出似再譯)

  居士請僧福田經一卷(見別錄祐雲疑)

  文陀竭王經一卷 功德寶光菩薩經一卷

  腹中女聽經一卷(一名不莊校女經)

  決定罪福經一卷(世注為疑)

  菩薩戒本一卷(第二出)

  菩薩戒壇文一卷(亦雲優婆塞戒壇文見寶唱錄)

  右二十四部合一百五十一卷。晉安帝世。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昙摩谶。或雲無谶。涼言法豐。赍大涅槃前分十卷並菩薩戒等。到姑臧止於傳捨。慮失經本枕之而寢。夜有人牽谶墮地上。驚覺謂盜。如此三夕。乃聞空中有聲語曰。此是如來解脫之藏。何為枕之。谶乃慚悟。別安高處。果有盜者夜數提舉竟不能勝。明旦谶持不以為重。盜謂聖人悉來拜謝。時沮渠蒙遜潛據涼土稱河西王。聞谶德名呼與相見。一面交言禮遇甚厚。仍請宣譯。涼土英俊沙門慧嵩親承筆受。西州道俗將數百人。欣睹明能縱橫問難。谶釋疑滯清辯若流。仍出寶坊諸經戒等六十余萬言。涅槃三分之一。前後首尾。來往追尋。涉歷八年凡經三度。譯乃周訖。雖四十卷所阙尚多。冀弘法王鹹令滿足。一睹圓教再隆化哉。涼譯經竟。當宋武帝永初二年。

  禅法要解二卷

  右二卷。晉安帝世。蒙遜從弟安陽侯京聲。為人博識涉獵書史。因谶弘經乃閱意內典。奉持五禁守攝六情。讀谶譯經即能諷誦。西至於填從天竺三藏禅師佛馱斯那。涼言佛將。咨問道義。斯那天才聰朗誦半億偈經明了禅法。故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安陽從那受學禅經諸秘要術治病法用。口誦梵本通利東歸。於涼土翻傳以教示。因爾流行。

  阿毗昙毗婆沙論六十卷

  右一部六十卷。佛滅度後六百余年。迦旃延羅漢弟子五百人造。見寶唱錄。宋文帝世。西域沙門浮陀跋摩。或雲佛陀。涼言覺铠。於涼州城內閒預宮寺。永和五年為遜子虔譯。沙門道泰筆受。慧嵩道朗與名德僧三百余人。考正文義再周方訖。凡一百軸。沙門道挺制序。屬魏滅涼經法被焚失四十卷。至今應有六十卷是。而王宗錄雲一百。此據本耳。今日見行有一百九卷。當是近代後人分之。

  般泥洹經二十卷

  右一部合二十卷。宋文帝世。雍州沙門釋智猛。游歷西域尋訪異經。從天竺國赍梵本來。道經玉門於涼州譯。元嘉十四年流至楊都與法顯同見宋齊錄

  賢愚經十五卷

  右一部合十五卷。宋文帝世。涼州沙門釋昙覺。一雲慧覺。共威德於於填得此經梵本來。當元嘉二十二年。於高昌國天安寺譯。見宋齊錄

  大忍辱經十卷 不退轉經四卷(一名不退轉*輪經)

  金剛三昧經一卷 金輪王經一卷

  賢劫五百佛名一卷

  右五部合一十七卷。是沙門僧祐新集釋道安涼土異經。今還附入涼世目錄為失譯源。庶知時代顯譯有無卷部少多出之處所

  入大乘論二卷(堅意菩薩造)

  (元魏北台)淨度三昧經一卷(第二出。與寶雲譯二卷者同。廣略異耳。見道祖錄)

  付法藏傳四卷(見菩提流支錄)

  右三部合七卷。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納崔皓邪佞谄谀。崇重寇謙號為天師。殘害釋種毀破浮圖。至庚寅年。太武遭病。方始感悟。兼有白足禅師來相啟發。生愧悔心。即誅崔皓。到壬辰歲。太武帝崩。子文成立。即起浮圖毀經。七年還興三寶。至和平三年。诏玄統沙門釋昙曜。慨前凌廢欣今載興。故於北台石窟寺內集諸僧眾。譯斯傳經流通後賢。庶使法藏住持無絕。

  提謂波利經二卷(見三藏記)

  右一部合二卷。宋孝武世。元魏沙門釋昙靜。於北台撰。見其文雲。東方太山漢言代岳。陰陽交代故雲代岳。於魏世出。只應雲魏言。乃曰漢言。不辯時代。一妄。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譯之。兩語相翻不識梵魏。二妄。其例甚多不可具述。備在兩卷。經文舊錄別載有提謂經一卷。與諸經語同。但靖加足五萬行。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以一卷成者為定。

  雜寶藏經十三卷

  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四卷。因緣廣異曜自出者)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第三出。一名集華經。一名現在佛名經。一名諸佛華經。凡四名。與秦秦羅什宋跋陀羅譯者本同出異)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法護所出菩薩十地大同小異見始興錄)

  方便心論二卷(或一卷凡四品)

  右五部合二十五卷。宋明帝世。西域沙門吉迦夜。魏言何事。延興二年。為沙門統釋昙曜於北台重譯。劉孝標筆受。見道慧宋齊錄

  寶車菩薩經一卷(一名妙好寶車經)

  右一部一卷。齊武帝世。元魏淮川沙門釋昙辯出。後青州沙門道侍改治訪無梵本。世多注為疑。見三藏集記及諸別錄

  (元魏南京)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正始元年出)

  如來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景明二年於白馬寺出。一名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諸佛境界經)

  金色王經一卷(正始四年出。出法上錄雲。菩提流支後更重勘)

  右三部合八卷。齊梁間。南天竺國三藏法師昙摩流支。魏雲法希。於洛陽為宣武帝譯。沙門道寶筆受

  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一卷(一名長者辯意經)

  右一部一卷。梁武帝世。天監年中元魏沙門釋法場。於雒陽出。見沙門法上錄

  佛名經一十二卷(正光年出)

  入楞伽經一十卷(延昌二年譯。是第二出。與宋世跋陀羅四卷楞伽廣說為異。沙門僧朗道湛筆受)

  大薩遮尼干子受記經十卷(正光元年。於洛陽為司州牧汝南王於第二出。或七卷)

  法集經八卷(延昌四年於雒陽出。僧朗筆受。或六卷見法上錄)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神龜元年。於洛陽譯是第三出。與晉世法護六卷持心經。秦世羅什四卷思益經同本異出。見法上錄)

  深密解脫經五卷(延昌三年。於洛陽出僧辯筆受。見法上錄)

  奮迅王問經二卷(第二譯。與秦世羅什自在王經同本異出)

  不增不減經二卷(正光年於洛陽譯。或一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永平二年於胡相國第譯。是第二出。僧朗筆受。與秦世羅什出者小異見法上錄)

  差摩波帝受記經一卷(正光年於洛陽出)

  佛語經一卷(僧朗筆受) 無字寶箧經一卷(僧朗筆受)

  不必定入印經一卷(覺意筆受)

  大方等修多羅經一卷(第二出。與轉有經同本異譯)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與大乘要慧經同本別出。於趙欣宅譯。覺意筆受)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伽耶頂經一卷(第二譯。與秦世羅什菩提經同本別出異名。僧朗筆受)

  文殊師利巡行經一卷(覺意筆受)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與諸法勇王經同本異出別名)

  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一卷

  寶積經論四卷

  謗佛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法護決定總持經同本異出別名。亦直雲決定總持經)

  十地經論十二卷(李廓錄雲。初譯宣武皇帝御親於大殿上一日自筆受。後方付沙門僧辯訖了)

  勝思惟經論十卷(普太元年。於洛陽元桃陽宅出。僧朗僧辯筆受)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十卷(於洛陽趙欣宅出僧朗筆受)

  實性經論四卷

  金剛般若經論三卷(永平二年。於胡相國宅出僧朗筆受)

  伽耶頂經論二卷(天平二年。在邺城般舟寺出一雲文殊師利問菩提心經論僧辯道湛筆受)

  順中論二卷(侍中崔光筆受)

  妙法蓮華經論二卷(昙林筆受並制序)

  三具足經論一卷(正始五年譯侍中崔光筆受)

  無量壽優波提捨經論一卷(普太元年出。僧辯筆受)

  寶髻菩薩四法論一卷

  轉*輪經論一卷(昙琳筆受)

  十二因緣論一卷 百字論一卷

  破外道四宗論一卷

  破外道涅槃論一卷

  譯眾經論目錄一卷

  右三十八部合一百二十七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國三藏法師菩提流支。魏雲道希。從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其間凡歷二十余載。在洛及邺譯。李廓錄稱三藏法師房內婆羅門經論。本可有萬甲。所翻經論筆受草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神聰敏。洞善方言兼工雜術。嘗坐井口澡瓶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三藏乃操柳枝聊撝井口。密心誦咒才始數遍。泉遂湧上平至井唇。三藏即以缽盂酌用。傍僧見之並歎稱聖。法師乃曰。斯是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乃言是聖。懼惑世人。因爾雜法。悉秘不為。

  毗耶娑問經二卷

  龍樹菩薩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

  十地經論十二卷(初譯論時未善魏言。名器世間為盞子世間。後因入殿齋見諸宿德。從弟子索器乃總授缽襆。因悟器是總名。遂改為器世間)

  寶積經論四卷(已上二論菩提流支並譯。且二德爭名不相詢訪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綴文言亦有異處。後人始合。見寶唱錄載)

  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亦雲寶性分別七乘增上論。或三卷。於趙欣宅出。見寶唱錄)

  法華經論一卷(侍中崔光筆受)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梁武帝世。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勒那摩提。或雲婆提。魏言寶意。正始五年來在洛陽殿內譯。初菩提流支助傳。後以相爭因各別譯。沙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等筆受。

  金剛三味陀羅尼經一卷

  如來師子吼經一卷(上二經正光六年出) 轉有經一卷

  十法經一卷 銀色女經一卷

  正法恭敬經一卷(或無法字。亦雲威德陀羅尼中說經)

  無畏德女經一卷(與阿術達菩薩經同本異出。昙琳筆受)

  無字寶箧經一卷(右六經。元象二年出)

  阿難多目佉尼诃離陀羅尼經一卷(與支謙無量微跋密跋持陀羅尼無量門持功德直無量門破魔陀羅尼捨利弗陀羅尼等五經同本別出異名)

  攝大乘論二卷(普太元年出)

  右一十部合十一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國三藏法師。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從正光六年。至元象二年。於洛陽白馬寺及邺都金華寺譯(元魏邺都)正法念處經七十卷(興和元年。於邺城大丞相高澄第譯。昙林僧昉等筆受)。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興和三年。於邺城金華寺出。與竺法護如幻三昧經同本異出別名昙林筆受)

  八佛經一卷 金色王經一卷(上二經並興和四年於金華寺出。昙琳筆受)

  無垢女經一卷(興和三年出)

  無垢優婆夷經一卷(興和四年出)

  寶意貓兒經一卷(於金華寺為高仲密出)

  菩薩四法經一卷(金華寺出。昙琳李義希等筆受)

  解脫戒本一卷(興和二年出。僧昉筆受。出迦葉毗律)

  犢子道人問論一卷(於金華寺為高仲蜜出。李義希筆受)

  回诤論一卷(元象元年出。昙琳筆受)

  業成就論一卷(興和三年。於金華寺出。昙林筆受)

  唯識無境界論一卷(亦雲唯識論)

  伊迦輸盧迦論一卷(上二論。並在金華寺出)

  右一十四部合八十五卷。梁武帝世。東魏南天竺國波羅奈城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魏言智希。從元象初至興和末。在邺都譯。時菩提流支。雖復前後亦同出經。而眾錄目相傳抄寫。去上菩提及般若字唯雲流支譯。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錄交涉相參。謬涉相入難得詳定。後賢博采幸願討之。

  僧伽吒經四卷(元象元年。於司徒公孫勝第出)

  大迦葉經三卷

  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一卷(上二經。並興和三年出)

  右三部合八卷。梁武帝世。東魏中天竺優禅尼國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於邺城譯。僧昉筆受

  洛陽地伽藍記五卷(或為一大卷)

  右一部五卷。期城郡太守楊炫之撰。其序述雲。三墳五典之記。九流百氏之言。並理在人區而義無天外。至於一乘二谛之源六通三達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自頃日感夢滿月流光。陽門飾毫眉之像。夜高圖绀發之形。爾來奔競其風遂廣。至於晉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笃信彌繁法教踰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捨資財若遺跡。於是招提栉比寶塔骈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剎與雲台比高。講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绨繡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難皇輿遷邺。諸寺僧尼亦與時徙。至武定元年中。余因行役重覽洛陽。牆宇傾毀荊棘成林。野獸穴於荒階。山鳥聚於庭樹。游兒牧豎。踯躅於九逵。農夫耕老。藝黍於雙阙。始知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哀信哉周室。京城內外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鐘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然寺數眾多不可遍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世谛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記遠近。凡為五篇。余才非注述多有遺漏。後之君子詳其阙焉。

  眾經錄目一卷

  右一錄一卷。武帝世。雒陽信士李廓。魏永平年奉敕撰。廓內外學注述經錄甚有條貫

  大世論三十論一卷(見唐內典錄)(高齊)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四卷(天統四年。天平寺出)

  月藏經一十二卷(天統二年。於天平寺出)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天保八年。於天平寺出)

  大悲經五卷(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須彌藏經二卷

  然燈經一卷(亦名施燈功德經。上二經並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法勝阿毗昙論七卷(河清二年。於天平寺出)

  右七部合五十二卷周明帝世。高齊沙門統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那連提耶捨。齊言尊稱。於邺城譯。昭玄沙門都瞿昙般若流支長子達摩阇那。齊言法智。傳語

  尊勝菩薩所問經一卷(一名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右一經一卷。周武帝世。高齊居士萬俟懿於邺城譯。懿元是鮮卑姓萬俟氏。少而出家師事婆羅門甚聰哲。善梵書語工咒術醫方。故預翻譯焉

  (陣氏)佛阿毗昙經九卷

  無上依經二卷(永定二年。於南康淨土寺出)

  解節經一卷(此經本有一十八品。今此一卷。止是第四一品。真谛略出以證義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三譯。與秦世羅什魏世菩提流支出者。同本文有廣略耳)

  廣義法門經一卷 僧澀多律一卷(陳言總攝)

  修禅定法一卷 俱捨釋論二十一卷

  俱捨論本一十六卷

  立世阿毗昙十卷(永定三年出)

  攝大乘論一十五卷(天嘉四年。於廣州制旨寺出慧恺筆受或十二卷)

  佛性論四卷 四谛論四卷

  僧伽論三卷

  攝大乘論本三卷(第二譯。與元魏世佛陀扇多出者小異)

  大空論三卷(於豫章棲隱寺出。唐內典錄雲十八空)

  中邊分別論三卷(於臨川郡出) 金七十論二卷

  俱捨論偈一卷 金剛般若論一卷

  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亦直雲明了論)

  大般涅槃經論一卷 遺教論一卷

  三無性論一卷 反質論一卷

  墮負論一卷 求那摩底隨相論一卷

  寶行王正論一卷 成就三乘論一卷

  正論道理論一卷 意業論一卷

  執部異論一卷

  唯識論文義合一卷(第二出。與元魏般若流支譯者小異。在臨川郡翻)

  正論釋義五卷(於晉安佛力寺出)

  佛性義三卷 禅定義一卷

  俱捨論疏十六卷

  金剛般若疏合十一卷

  十八部論疏十卷 解節經疏四卷

  無上依經疏四卷 如實論疏三卷

  四谛論疏三卷 破我論疏一卷

  隨相論中十六谛疏一卷(於始興郡出)

  婆蓃槃豆傳一卷 眾經通序二卷

  翻外國語七卷(一名雜事。一名俱捨論因緣事)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優禅尼國三藏法師拘那羅陀。陳言親依。又別雲真谛。起陳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太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懷道游方隨在所便譯。並見曹毗三藏歷傳雲。阇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年七十一。遺文並付神足弟子沙門智休。領受三藏寺沙門法海。未集阇梨文本已成部軸雲。阇梨外國經論並是多羅樹葉書。凡有二百四十縛。若依陳紙墨翻寫應得二萬余卷。今之所譯止是數縛多羅葉書。已得二百余卷。通及梁代減三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議。其梵本華嚴涅槃金光明將來。建康已外多在嶺南廣州制旨王園二寺。冀不思議弘法大士。將來共尋。庶令法燈傳照不隱輝於海隅。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右一部合七卷。周武帝世。月婆首那。生知俊朗。自魏達齊之梁逮陳。世學佛經尤精義理。洞曉音韻兼善方言。那先在邺齊受魏禅。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請還鄉。路經江左。因爾遂被梁武帝留。敕總監知外國使命。太清二年忽遇於填婆羅門僧求那跋陀。陳言德賢。有勝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請乞願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豁然授與。那得保持以為希遇。屬侯景亂未暇及翻。攜負西東諷持供養。到陳天嘉乙酉之歲。始於江州興業伽藍方果譯出。沙門智昕筆受陳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儀同黃法[((木-(企-止)+昍)/大)*毛]為檀越。越州僧正沙門釋慧恭三十德僧監掌始末。具經後序不廣煩述。那雖一身而備經涉歷魏齊梁陳。相繼宣譯。

  大乘寶雲經八卷(第二出與梁世曼陀羅所出者七卷寶雲同本異出)。

  右一部合八卷。周武帝世扶南國沙門須菩提。陳言善吉。於楊都城內至敬寺。為陳主譯。見一乘寺藏眾經目錄。

 

上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13 奧義書哲學與佛法的同異
下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14 一般思想界與六師外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