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6 蘊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蘊觀﹞   

佛以慧眼觀有情,歸納有情的蘊素為五聚,即五蘊──色、受、想、行、識。

色蘊:色的定義為‘變礙’,如《雜含》(卷二*四六經)說:‘可礙可分,是名色。’有體積而占有空間,所以有觸礙;由於觸對變異,所以可分析,這與近人所說的物質相同。但從物質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稱之為色。雖然所說能力化的色,指善惡行為的潛能,然與現代所說的‘能’,也很有類似的見地。”
    這裡說的“可礙”就是有體積而占空間的,所以是有觸礙的,可以看得到的形形色色,還可以分析(分解),現代語言來說即物質,看得到、占空間有體積,又會變壞而能分解的。還有,從物質而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稱之為色,與現在講的能量類似。善惡行為的潛能就是佛法所說的由於身心造作而產生的業力。我們的色心運作留下了痕跡,也就是未來的影響力――潛能,即佛法的術語“業力”。其中還沒有表現於身語意的行為,雖然看不到卻潛在,叫無表業;顯現在我們身心造作,展現為身語意的表現,叫表業。有些人禅定功夫好,有天眼宿命等五眼通,能看到某某人死了輪回到哪一道去,其實就是天眼看到某某人的潛能(業力)趨向。但一般沒有神通的人看不到這樣的色,這個潛能就是業力,是屬於無表業,佛法的某個角度來說,這還是屬於色法,只是沒有顯現出來。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善事,會覺得很歡喜,也許明天或過一段時間還歡喜,覺得身心輕安;如果今天作了一件很不好的事,半夜睡覺都會因害怕而驚醒,甚至每天都提心吊膽過日子,這就是潛在的能量影響到了未來,現在雖然還沒有展現,然而它潛在裡面,所以無表業就是一種潛能。

“受蘊:受的定義是「領納」,即領略境界而受納於心的,是有情的情緒作用。如領境而適合於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樂;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或憂愁。受就是內心的情緒作用。”
    《雜阿含經》中佛陀提到受蘊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內在的六根觸到外面的六塵會產生六識,進而產生感受,這個感受如果順自己的心意,我們就會很歡喜――樂受;不順心意的,就會起瞋恨――苦受;還有一種是中性的,既不會引起痛苦,也不會引起歡喜――不苦不樂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在心裡留下了影像,憑這個影像而引起情緒作用,這就是受的由來。我們每一個人雖然都活在感受中,卻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受”的作用。其實如果你能在“受”處下工夫,倒是悟道最重要的因緣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深細地去觀察六根與外境一切萬法接觸而產生的感受,這樣的觀察很重要:“為什麼我會起情緒變化?我喜歡的,人家為什麼不一定喜歡?我認為對的,別人為什麼會認為不對?我感到快樂,人家並不快樂?我很生氣,人家為什麼不會?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種種不同的展現?”細細分析我們為什會起苦樂受?為什麼會起貪愛造業?這都與“受”有著很深的關系,這裡是重點。我們很少去分析了解自己五蘊身心的功能和運作思惟模式,所以第一步就是要一一了解我們身心五蘊的功能。現在上課雖然只是文字理論上的研究,但回過頭來馬上就要在身心上去印證明白了解的,不是只有談理論,應該時時刻刻反觀,那是時時刻刻都可以體驗的。不離我們現實身心和外在的一切,馬上可以體會證明的,佛法是很如實的,而不是形而上的虛玄不可知不可摸的東西。如果佛法是不可知不可摸的,那我們依據什麼來修學覺悟呢?事實上,佛陀的教法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生命的功能即身心的運作。我們的五蘊因顛倒無知而造業,如果不去發現這五蘊本身的內涵,不了解它的因,從哪裡下手去解決它生死輪回的苦迫?所以必須在生命中探討它的因,有一句話:我們在這裡跌倒,就要在這裡站起來;我們在這裡造業輪回,就要在這裡發現它的真相,從了解真相中去消除它的因,才能超越解脫,不再被貪瞋癡煩惱束縛。有些人去請朋友來上課聽法,聽說上的《解脫之道》,所講的是五蘊六處十八界、講四聖谛緣起。就說:“唉呀,那個我已經聽多了,沒興趣。”為什麼沒興趣?因為我們都在講大乘啊,大乘是特殊超越的。其實都是忽視了佛法的根本,沒有打好基礎,也就是沒有把握住主要的因,卻在幻想著最圓滿、最高、最超越的,這樣的所謂“大乘”,哪一個人能解脫?沒有真正的下手處啊!不但找不到原因,最後還得依賴、等救度,等死後到哪裡去。佛法並不是那麼神秘和虛玄缥缈的,佛法是非常如實的,就在我們生命的痛苦煩惱中去發覺它的真相而已,把這個原因解除了,就解決問題了,佛法其實是很單純的。

然而,我們卻被一個“大”字搞胡塗了,在那麼多宗派與虛玄的理論中,找不到真正下手之處。所以千萬別忽視了這個簡單的四谛緣起,否則就找不到真正的因。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生命中五個主要條件,不清楚這些條件,不了解你自己生命的運作模式,你又如何去解決痛苦煩惱生死的問題?在這裡我再提醒大家:這個受蘊很重要!後面我們會詳細剖析受蘊的真相,讓你們學會觀察它的虛幻性,很快就會找到修行真正的下手處,這樣才能真正解除生命的痛苦。眾生的痛苦其實與受蘊有很深的關系,大家要注意!

“想蘊:想的定義為「取像」,即是認識作用。認識境界時,心即攝取境相而現為心象;由此表像作用,構成概念,進而安立種種名言。”
    譬如當我們的眼根看到外面的境界,就會像攝影機一樣把這個境界攝下來,然後留在心中產生新的影像。所以即使事情已經過去,那個影像卻還在記憶中,我們會憑著過去記憶中的影像起心動念,再發為語言和身體的行為,這就是想蘊的作用。簡而言之:我們的內在六根接觸外在的六塵產生了六識,識剎那滅去,留下影像在心中――想蘊,然後意根再攝取想蘊的影像,經過審慮決斷而發為言語和身體的行為。注意哦!我們現在上課聽法的當下,這時我看到各位,各位看到我,這個影像是當下的,當我們的心安住在這個“當下”時,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有當下。但是反省一下,在生活的二十四小時中,又有多少時間是活在當下的?大部分都在想過去未來,常常想那過去美好的或是生氣的,不然就是預測未來,准備著未來、想象著未來。那個感受(受蘊)在心中落下的影像時時刻刻會跑出來,不是回憶過去就是預測未來,一天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落在“想”裡面,而很少只是處於當下的情境中。所以反問一下:自己有沒有真正很清醒的活過?時時刻刻在追憶過去、欣求未來,一直在創造理想設計未來,卻沒有真正面對眼前生活的生命當下,也許你會認為自己是在幸福地享受,但你能說真正活在這個生命的當下嗎?一天有多少生命真正是在清醒地活著?大部分都處在回想過去、欣求未來的狀態中,不是落在過去,就是希求未來,沒有真正活在當下,二十四小時裡有幾分鐘很清楚的真正在“活”的?都在想裡面!這個“想”,對我們活在當下的生命影響力太大了!提醒大家注意這一點。

“行蘊:行的定義是「造作」,主要是「思」心所,即意志作用。對境而引生內心,經心思的審慮、決斷,出以動身,發語的行為。因此,凡以思───意志為中心的活動,所有一切復雜的心理作用,除了受想以外,一切都總括在行蘊裡。”
    除了受和想以外一切的心理作用都是行蘊,它是一種意志作用――即推動我們言語和行為的動力。六根接觸六境,產生六識,俱生受想行,即決定後而發為言語和身體行為,行蘊是行為的動力。

“識蘊:識是明了識別,從能知得名。我們的內心原是非常復雜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來,如受、想、思等,叫做心所。而內心的統覺作用,叫做心。此心,從認識境界的明了識別來說,叫做識。所以,識是能識的統覺。”
   識與心其實是同一個內涵,只是從不同角度來分析而已。透過根塵觸就會產生識――覺知。大乘佛法後來講到八識,不要以為有八個識或有六個識,其實具有統覺功能的都叫識,只是根據不同的功能而分為不同的識。透過眼睛叫眼識;透過耳朵為耳識;內在有記憶儲存一切的功能,叫八識;能把八識放進去又能取出來的,叫七識或末那識。其實都是同樣的識,功能不同就給予不同的名字,表示識的功能不同而已,千萬不要以為真的有八個識,甚至後來講到第十識——清淨識(庵摩羅識)。其實只是針對識的功能性不同而給它一個名詞而已,千萬不要以為我們裡面真的有那麼多識,到底哪一個識才是?其實同樣都是一個識。

認識境界能起識別統覺作用的就叫識。我們的眼睛看到外面的境就顯現出來,而產生明了了別。這個識,如果只是從第一念來講,它就是一種直觀直覺而已;如果產生分別以後,就叫它是第二念、第三念,就產生了“受想思”的作用。所以我們認為識有清淨識,有污染識,什麼是清淨識?就是沒有污染以前的都叫清淨識,受污染了就不是本來的識。其實清淨識是識,污染的識還是識。不了解的人以為我們有好幾種心――清淨心和污染的心。到底有幾個心?如果有兩個,一個是清淨的,一個是污染的,那你用的當下這個是哪一個心?所以千萬不要錯會哦,以為我們有很多心很多識!

先大約了解五蘊的內容,重點在於明白從五蘊產生的一些問題。

“常人及神教者所神秘化的有情,經佛陀的慧眼觀察起來,僅是情識的能知、所知,僅是物質與精神的總和;離此經驗的能所心物的相依共存活動,沒有有情的實體可得。”
    導師在彰顯佛法的重點特質。此處的“神教者”指的是其它宗教包括佛陀時代的婆羅門教以及六師外道。佛陀說,有情的身心其實只是情識上的能知和所知(能知就是內六處,所知是外六處),不過是能知的功能與所觸動的外在境界,也就是物質與精神即色心二法總合的功能作用性而已,沒有一個實在的永恆不變的實體可得。譬如我們的色身,從小慢慢長大,然後變老,必然會壞(病、死)滅去,總有一天要分解、分散的,它有什麼實在永恆性嗎?接受了肉體會壞滅的事實,我們又不得不偏向於心靈,認為心靈是永恆不滅的,肉體壞了,心靈又去找另一個肉體,像換衣服換房子一樣,把這個心靈當為實在的永恆不變的靈魂或叫“我”。佛陀認為這是神教者的神秘化,並沒有這種實質的東西,佛法揭示一切現象都在遷流變化中――無常。所以一定要從動態的生命之流中去觀察,不能用靜止的解剖分析。動態的生命之流展現的就是生滅相,沒有一剎那可以停止,更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一切都在不停的遷流變化著,所以展現的就是生滅相。既是不停的遷流變化,在這個生滅相中,哪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在的東西?!

佛陀讓我們觀察五蘊,就是以生命現狀和山河大地的事實真相,來破除外道想象、推理的一個外在實有的主宰或內在永恆不變的主體。佛陀以現實的身心現象來進行觀察分析透視,不管是物質的色,還是精神的心都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東西。後面會談及印度時代的宗教界根據什麼理論來建立這些宗教思想,而佛陀是用什麼方法覺悟的,然後從現實的身心及萬法中去觀察體證,來破除外道擬想的產物,使外道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現實。如果我們能把握這一點,就不會跟一般神教者一樣想象推理,認為外面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主宰,或裡面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或靈魂,就可以破除這樣的邪見。注意聽!在佛法來說,這樣的觀念就是邪見。聽到這裡,也許有人心裡就會嘀咕了。其實,我們在傳統中學到的是宗教信仰的觀念,對佛法沒有深入了解,不知道真正佛法的正見是什麼,不明白什麼是佛法與世與外道不共的特質。我們活在傳統民俗信仰裡面,以為那就是真相,其實是大錯特錯!正因為我們沒有正確去了解佛法的特質,所以只能在世俗的信仰、迷信中接受這些傳統的神教觀念。這也就是很多人虔誠行善布施,卻仍然痛苦煩惱,不能解決對生死疑惑的原因所在。光靠信仰能解決問題嗎?最後臨終時,只有在依靠外力的寄托中,沒有一個能真正安心的!

常人跟神教者所神秘化的有情,從佛陀的慧眼來觀察是沒有實性的,他只是能知所知、物質與精神的總合而已。聽到這裡你們也許會驚疑:佛法不是說有輪回嗎?如果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我,那誰在輪回生死?不要驚疑,待繼續研究下去,大家就會明白:佛法的輪回觀、業力觀不是建立在我上。正因為無我才能輪回,如果有我是不應該輪回的。“我”是什麼意思?就是真實常恆不變義。如果不依靠外面的條件,自己可以單獨存在而永恆不變,那還會輪回嗎?輪回就是不停在六道中生死變化,如果有獨存而永恆不變的自體,那怎麼輪回?正因為沒有這種不變性、永恆性,所以才能產生緣起的輪回作用,這一點要注意,我們很少會這樣去思惟。還有一些理論說:我們本來是佛,或者我們是從上帝那邊來的,本來就是大梵天來的,都是清淨喜樂妙樂的。如果是這樣,還會輪回嗎?能相信這種所謂的清淨妙樂、喜樂嗎?

我們來人間,哪一個是真正幸福快樂、永遠都很滿足的?哪一個人面對死亡能不恐懼?哪一個不活在斗爭裡?其實我們真的從來沒有解脫過,才不得不這樣相續的輪回不停。真正解脫者是斷了生死輪回的因,所以不會再生死相續了。我們為什麼還來這個人間受苦?因為從來沒有解脫過!說“我們本來是佛,本來清淨,由於一念無明而輪回”,請問:我們修啊修,又修到清淨的地方了,然後忽然哪天一念又無明了,不是又要來輪回了嗎?這樣的“本來是佛,本來清淨”的理論能成立嗎?成佛了,清淨了還會顛倒嗎?還會顛倒的,那叫解脫嗎?所以注意啊,很多理論是講不通的,只是我們從來沒有很深的去分析過。

 我們從小生活在社會習俗的模式中,熏染了神教的觀念,活在這種神教的觀念中,沒有一天能解脫的!佛法就是要破除這些不正確的觀念,佛陀是一個創覺者,他體悟真理後就解脫了,並把他解脫的內容和體驗告訴我們,我們只要依著這個正確的理論和方法去學習並實踐,同樣可以解脫。佛示現在人間,與我們一樣有五蘊六處,他就是在觀察五蘊六處中去體會的,我們同樣可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去體會而解脫,一切就是這麼的如實!佛並沒有展現說他是佛、是主宰,讓大家要拜他依靠他。他叫我們依賴的是法,是真理,不叫你迷信崇拜依靠他力。依靠人,人會死;依靠真理,真理普遍存在,所以佛法講“依法不依人”,要依止法,不依止其它;還要依止自己,唯有自己的身心才能夠自我觀照,自我反省,自我超越。但神教者恰恰相反,他要你先相信他,依賴他,將來就能回到他的天國;不信他的,就下地獄!請問:這是什麼樣的慈悲?佛法講的是平等,佛陀活在人間,與我們五蘊條件都一樣,只是他放棄了人間的占有、愛染、貪欲,換來證得宇宙真理法則的正見。他是一個王子,生出來不要奮斗努力就擁有了一切。我們大家再怎樣拼死拼活,拼它個七八十年都不一定能爭取到他所擁有的。佛陀擁有足夠的權利財富,天下都是他的,還有美女以及許多子女,然而他還是認為人生是苦迫的,於是放棄了一切的占有,遠離了貪欲,才得到最後的正覺而解脫。悟道後的四十九年,每天依然日中一食去托缽。有好供養和精捨,即住在精捨吃好的;沒精捨沒供養時,與弟子們一樣樹下一宿餓肚子。佛陀為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他為什麼能從所謂的享受中超越出來,並說法來幫助所有眾生同樣和他有解脫的機會?到底是做王子幸福,還是悟道後幸福?我們每天拼死拼活的,拼到你臨死的那一天,不管從名利還是個人的滿足,有誰能超越佛陀原先的條件?即使爭到了,還是佛陀要放棄的東西!即使成了億萬富翁或做了總統,要俊男美女都有,一百個孩子都當立法委員又如何?佛陀為什麼放棄了這一切,悟道後四十九年直到入滅還是過那樣的日子?什麼叫真正的自在解脫、清淨妙樂?他只是了解悟入了宇宙的真理而已。但我們恰恰相反,偏偏執著這個五蘊身體,非常愛惜它,明明知道它一定要老病死的,每天還是很執著。有的人雖然看得比較開,明白這個身體一要壞要死的,不能在這個世間上永存。仍然希望還有一個世界是美好的,“我”到那裡去,那裡比這裡好。那個“我”是什麼東西?求那邊的享樂清淨自在,求得來嗎?真有這樣的因緣嗎?其實佛陀這裡已經說得很透徹:當你執著有一個“我”時,永遠不能解脫!那個“我執”就是生死的根本啊!眾生之所以會執著而造業,致使輪回生死,全由這個我執而來。

‘佛從慧眼觀察起來,我們的五蘊僅是情識的能知所知,僅是物質與精神的總合,離此經驗能所心物的相依共存的活動,沒有有情的實體可得。’這句話就是佛法最重要的一點:在破實有,破我見我執。佛法跟外道不同就在這裡,佛法不承認有一個實在的永恆不變的“我”。後面會繼續深入探討,正因為空、無我,才能產生因果緣起一切萬法的變化。千萬不要以為沒有“我”就沒有因果,這裡最容易錯會佛法的深意。我們學到後面會解釋得很清楚,知道因果的必然理則,明白是什麼東西在輪回相續。

“五蘊說的安立,由「四識住」而來。佛常說有情由四識住,四識住即是有情的情識,在色上貪著──住,或於情緒上、認識上、意志上起貪著,執我執我所,所以系縛而流轉生死。”

什麼叫四識住?即五蘊中的識蘊對於前四蘊(色受想行)產生了染著系縛――住著。身心僅是物質的色與精神(心)的和合,但是識卻對物質的色、情緒的受、認識的想、造作的思(行)產生了執著,產生執著後就被綁住了,所以叫系縛,由於系縛而起貪愛造業而生死流轉。這就講到了重點:我們的意識對於色受想行的功能產生了多麼大的執著!每一個人稍稍反省反觀,就會發現痛苦煩惱都從這裡來,貪瞋癡也從這裡來。所以《阿含經》說四識住是我們生死輪回的根本點。

“如離此四而不再貪著,即「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雜含卷三*六四經)。綜合此四識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蘊,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眾生在哪裡染著?識對於前四蘊的染著,由此系縛而造業,就是這樣的因緣。如果這個染著貪愛斷了,我們的意識就不會住在哪一個方向地方了,不住時就是除欲、見法、涅槃。我見破了,貪愛止息了,一切的貪欲都止息了(即除欲),就看到諸法實相(見法),而進入涅槃寂滅,不再受生死輪回的控制了。這裡點出了重點,後面還會一一分析具體的內容。眾生為何生死輪回,如何才能解脫涅槃,當然有更深細的原因,後面會講到十二緣起:眾生之所以貪欲愛染,由於不了解五蘊的身心功能;再往前追溯,就是無明(即沒有了解諸法真實相的智能),因而被自己身心的幻相所迷惑,在這裡顛倒執著愛染,造了大我見,這就是生死根本。

佛陀時代的印度外道都建立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大我、梵我、清淨的我),內在是我,內心的反射投射到外面就變成主宰,希望外面有一個大力的主宰。佛陀追根究底,發現了一個最主要的因緣(即眾生貪愛、染著、造業的原因)是因為起了我見我執的實有感――希望永恆存在的意欲。那時的印度,很多外道及宗教界的思想,在這一方面特別發達。佛陀最初也是照這個觀念去修行體會,結果發現即使禅定中最高的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定)都無法解脫。最後用緣起的觀照才發覺真相,因了悟緣起而證道超越,他脫落的就是所有外道宗教裡最執著的我見,這就是生死的根本,因為證到無我而超越出來了。所有的神教都不離我見的觀念,佛陀悟道後開創了“無常、無我、涅槃”的三法印,破除的就是外道的我(自性)見。所以這裡的我見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我見也是有原因的,往前追溯就是無明,即對真理實相的無知。

佛陀悟道後開示的就是四聖谛:眾生都在痛苦煩惱生死苦迫中,這叫苦谛;追尋其原因,這叫集谛;消除這些原因而得解脫,這叫滅谛;消除的方法,這叫道谛。對於人生現實的苦迫,必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後用正確的方法才能消除它而徹底解決,這就是苦集滅道的內容和步驟。但是一般人聽到苦集滅道,往往會說:“那是小乘的啦”,而不知道這是佛法最根本的東西,離開了這些真實的內容和實踐方法,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如何解脫?坦白說,佛法講的是無我,破除的就是自性見(我見)。但是學佛修行,修到最後卻認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即使說什麼“清淨的我”,那跟外道又有何不同?哪裡還談得上解脫!不但沒有破除我見,還在增強我執,請問:你怎麼解脫?那不是跟外道完全一樣嗎!佛法根本的與世不共的特質在哪裡?就是無我!體證無我的人才能止息執著和貪愛,才能真正解脫涅槃。很多人都會恐懼:“解脫證入無我,不就是沒有‘我’了嗎?那怎麼行!”你一定要有“我”,誰反對?不過那可是生死的根本喔!你一定要活在那個觀念中,那是你自己的事,痛苦是你自己痛苦,沒人反對你的。佛陀告訴我們的是真相,信不信是你自己的事情。其實在佛陀的年代,他是這樣對弟子們開示的:‘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我講的法,你不要馬上相信,在自己生命生活中去驗證,等你體會到了,再相信。佛陀是這樣的科學化!沒有叫人家盲目相信崇拜,沒說過:你信我才得救。

如果碰到六師外道,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相信了再說,那我們還爬得出來嗎?還能真正解脫嗎?任何一個宗教都是叫人先相信,甚至還有你不信就砍你,你不信就下地獄,那不是在恐嚇嗎?真理不是這樣的,就像現在學校教授的一些理論,在實驗室用科學理論程序公式經過實驗,等實驗的結果出來後證明果然如此,才能信服這是真正的知識。佛法也是一樣,如果叫你先相信,那就是迷信了。如果碰到一個邪見的人,我相信他,那不慘了嗎?如何抉擇他是最有智能的真正的明師、善知識?就是看所學的理論,能否在我們生命中印證、實踐而能受用?證實如此,我們才信。佛陀從來沒有叫人家迷信崇拜他,也沒有認為自己是主宰的神和領導者,他說:“我亦僧數(是出家人中的一個),”就是這樣極其平凡的心。佛陀時代的僧團最民主化,我們現在還不如他們。佛陀的民主是有什麼事大家開會(羯磨),大家制訂出來的公約大家要遵守,犯了制訂的戒律,你要在大家的面前忏悔,由大家來決議。如果你不願意接受,不聽大家的勸導決議,就把你趕出去(叫默擯、擯除)。如果你犯錯了,願意在大家面前忏悔,在人們能原諒的某種程度下的忏悔後,就恢復清淨了,繼續過著正常規律的生活,這就是當時的民主。沒有說我有權,你要聽我的。佛陀的戒律,佛陀僧團的羯磨是真正的民主。他不是叫你先信仰,而是對大家指出,我說的法是宇宙的真理,你可以先實踐,等你體會到了果然如此時,你再信。這裡沒有一點迷信崇拜,沒有一點他力信仰。

《阿含經》裡可看到,佛陀的兒子羅睺羅出家了(佛陀沒有怕兒子無後),他指導羅睺羅的方法與僧團的人完全一樣,沒有因為是自己兒子而特別指導,沒有私下灌頂,給他六十年功力,一樣指導他為眾生說五蘊法門。他的兒子聽後,馬上就去為大家說五蘊法門。回來後,身為佛陀兒子的他還是恭敬虔誠來問法,佛陀叫他再為眾生說六處法門,他馬上就去為大家說六處法門。這裡有一個含意,叫他為眾生說法,就是要他對五蘊六處的理論進行不斷的復習,並且實踐到清楚明白才能有受用。現在各位來這裡上課,聽了佛陀指導的五蘊六處,如果你是哼哼哈哈聽過去就算,怎麼去為眾生說?有人問師父:“我聽後為什麼講不出來?”因為你不熟悉不明白,不能融會貫通麼,五蘊六處對你來說,只是觀念上好象了解一些,其實不是真的明白。所以佛陀的善巧就在這裡,他用這種方法來指導他的兒子,羅睺羅就是依這樣的指導一一去體驗。講了六入法門回來後,又一心恭敬地請教。佛陀又讓他去說緣起法門,他又為大家講緣起法門了。回來後,佛陀就問他:你從五蘊、六處、緣起法的宣講中體會到了什麼?羅睺羅回答:我感受到這些法門的深義是推著我們邁向涅槃解脫的,唯有透過這些,才能一步一步邁向解脫與清淨。佛陀肯定了他的體會。

由此而知,我們來聽法同樣如此。覺得師父講得很好,也感覺聽懂了,但是為什麼不受用?佛陀為什麼指導他的兒子為眾生說五蘊、六處、緣起法?只要你有一點點不明白、不通達,有一點點疑惑,你就無法對大家演說。佛陀時代沒有書,無法照章宣讀,都是聽聞後憑著自己的理解,然後去指導別人,為人宣說,那是口口相傳的。所以,“懂”是有很多層次的,不是只有信仰,還要去證明的。我們聽的法能否在生活中生命中去實踐體驗?如果不能在生命和身心中去體驗,學它干什麼?佛法是非常如實的,不離開我們的身心和生活,使你能依法而實踐體證,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佛法是人人學,人人可以解脫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如果佛法沒有這個功能,沒有實踐性、實驗性,無法當下受用,那就不用學了!為什麼?因為單純講信仰,我們佛法這一套太慢了,不管是哪一個法門都要很用功去學,去實踐,還不一定能做得到。而別的宗教,只要相信他,就能到天國去了,多快啊!還有的說玄關一點,天堂就掛號,地獄就除名了。

佛法就是在破除這種迷惑的信仰,必須在你的生命中,身心生活中一一能實踐體驗,真的止息我們的痛苦煩惱,破除我執,能體驗到涅槃的真正清淨超越,這才是佛法的特質。最重要的還有眾生平等、人人平等。即使我們過去的惡業很重,還是有機會的,只要你發菩提心,同樣可以從業力的慣性中超越出來,慢慢達到清淨,所以眾生都能解脫,平等性是一樣的。這一點不像神教徒,你信就得救,不信就下地獄,多麼殘忍!佛法說,不管業力再重,只要你反省忏悔,發菩提心,一樣可以得救,可以解脫。佛法是建立在眾生的平等上,不是極端的神權,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眾生的生死根本其實就是四識住這個因緣。不知道這個,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去解脫?先明白這個主題,後面會一一講清楚。講到“有情”二字,就是我們的五蘊身心而已。請看下面的圖:

“綜合此四識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蘊,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物質………………… 色      ─┐

識所依住─┤    ┌情緒…………受       │
         └精神─┤認識…………想       ├─五蘊
                 └造作…………行       │
        識…………………………………識     ─┘”

識的功能分兩個部分――能住和所住(所住的對象)。色是識所住的物質部分;情緒的受、認識的想、造作的行是識所住的精神部分。識是能住的,前面四蘊是識所住的,五蘊就是識的能住和所住而已。所以有情的生命就是五蘊,離開五蘊外,沒有不變的神或叫作“我”的主體。因為沒有一個人能超越識的能住和所住的范疇。如果離開佛陀所說的五蘊功能外,你還可以找出另外一個神我、不變的靈魂、永遠不變的主體,可以隨時來找我來理論。

下面談的是處觀,六(處)根的功能其實涵蓋在五蘊裡,只是進一步細細分別它的功能性而已。


 

 

上一篇:隋唐居士名家文集:歷代三寶紀卷第一(帝年上周秦)(費長房)
下一篇:隋唐居士名家文集:歷代三寶紀卷第二(帝年次前漢新王後漢)(費長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