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親佛法師:二課合解 第十八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課合解》第十八講

4月19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桦寺念佛堂繼續向四方信眾講授《二課合解》。這堂課的內容是“回向儀”。

什麼是回向呢?印祖在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九中開示:“每日功課回向,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人各有志,人各有業(業謂職業)。但隨緣隨分即可,不必與一切人皆同也。”

回向就是菩提心的體現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結緣釋怨,成就大乘勝行。同時回向的功德是無量的,印光大師雲:“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回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回向,況母殁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於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在三編卷三復章道生居士書一中又開示:“念佛當發志誠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回向儀是由二時回向文,及三歸依等部分所組成。二時回向文是別,三歸是總。二時回向文有四篇,前二是別回向極樂淨土,後二是總回向法界三寶,若總若別,俱使發二利心,願求實證的意思。

現謹取親佛法師正文如下:

回向,猶發願也。蓋行無願,志向不定,如人所往無願,而中路遇緣則他適矣。願海既深,行滿道成,故凡修行悉當回向。回向有四,一回因向果,謂修諸行為因,悉能成佛為果,今修淨土之因,回向極樂之果是也。二回小向大,謂小乘學者及人天善,悉應回向大乘,今即所作諸善,悉回上品蓮台是也。三回自向他,謂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乃至絲毫善利皆回施法界眾生,今即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是也。四回事向理,謂禮誦參學,布施作福,代眾作務,乃至瓢水掃地,微毫諸善,若著相者皆屬事相,若知能念能作,自性既空,所念所作,其性亦空,空無邊際,全事即理,則事事俱遍法界,心心圓括太虛,如斯觀念,皆屬理性。所謂有相事善,融成無相理善,理事圓融,即是三谛之境。能念能作,即是三觀之心,心境一如,是真淨土。吾人日用動靜,皆當如是作觀,則當處即成自心淨土矣。

夫欲了生死者,唯淨土最穩最易,方便中更方便,捷徑中更同捷徑也。然必具信行願三,方得成就,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第一信者,信自則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然明顯故亦信他,則西方實有世界名極樂,實有佛號阿彌陀,莊生之寓言,亦非幻現之不實,若能一心注念,於命終時佛用聖眾必來接引。第二行者有四,各約事理以明淺深。一持名念佛,執持佛號專注無間,句句從心口流出,聲聲從耳根流入,即事一心。若一心時,無能念所念,而能句句歷然,心心入寂,乃至無念亦無,即理一心。二觀像念佛,開目注神觀彌陀像,口稱佛號,不緣余境,無間雜念,即事一心。觀與不觀心像一如,不遷不動,及觀余境悉融佛境,即理一心。三觀想念佛,依十六觀經,如初觀日將欲西沉,開眼觀日,猶如懸鼓,既得明了,即閉目觀,注心不移,了了不遷,即事一心。注想淳熟,行住坐臥俱得一如,心日顯露,即理一心。四實相念佛,不相無不相乃名實相,內觀心空,外觀佛空,一空一切空,空性亦空,即名實相。初心觀者反觀念佛是誰,或從四性推驗,皆惟當念參究,念念精密,以至動靜不移,即事一心。從此念入無念,三觀一心,無念而念,一心三觀,三一不二,不二而二,妙谛圓融,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當體徹顯,不可思議,即理一心。是名四種念佛理事之行相也。第三願者,志有所欲也,願能導行,行無願則行退矣,故求淨果當先發願,然願有不同,有願獨超而不度人者,有願生已回入度生者,有就此度生同生極樂者。今此諸篇皆自願願人,普得極樂淨果也。

大慈菩薩發願偈

十方三世佛, 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此獨贊彌陀最勝也。諸佛功德一皆平等,由彌陀大願獨擅其美,又與十方五濁眾緣偏多,乃至幼童亦知佛名,是以其功,三根皆得一生成辦,故曰第一。智破法界群迷,故威無窮。慈被十文眾生,故德無極。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初二句皈依忏罪,次二句眾善回向。三業者,即身口意所造而具十惡也。今以皈佛悉得忏悔。凡有諸福善者,有定善散善之別,念佛為定善,參禅禮誦布施供養,乃至為眾執勞皆為散善,定散二善悉可回向淨土,如百川盡歸於海。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初二句同業感驗以隨時,次二句臨終隨機而現相。隨時現者,或定中見佛,或夢中見佛,或開眼,或閉眼而見佛者。如遠公三見極樂聖相是也。分明在目前者,念心精一,則極樂妙境,於臨終時自然滿目矣。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初二句見聞進益,次二句脫已度生。蓋念佛人至命終時見佛來迎者,倍發精進,即得同生極樂,便見真佛,頓開佛慧,還如佛之廣度眾生。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

此發四宏誓願也。

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

此結願無盡也。虛空原是無盡,今將無盡之虛空,況我願更無窮盡也。

 

小淨土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此傾命皈依彼佛也。若欲求生極樂,先當收攝六根,外境不緣,內心不亂,名曰一心。一期果報曰壽命,眾生命最難捨,今不愛惜,唯一心皈依彼佛以求無上菩提也。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此祈光誓攝照也。淨光,彼佛根本智光本自清淨普遍法界也。慈誓,彌陀四十八願也。攝我,收攝而照我也。吾人以無始煩惱結業久固,非求佛光慈誓冥加,安能伏除,故當願求。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此明求佛之由也。念佛而消雜念曰正念。夫煩惱道,廣招生滅,苦報無窮。菩提道,融入無生,妙樂難思。欲跻無生必由斯道,何則,蓋余行工夫,猶蟻子上於高山,念佛法門,如風帆揚於順水。彌陀經明七日一心,即可現生取證,縱現生不得一心,次生三生,必生淨土。茍能都攝六根,以法界心,念法界佛,佛佛唯心,心心唯佛,則淨土豈離咫尺哉。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舉佛本願,使生實信也。本誓者,佛昔作王,棄國捨榮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願,廣度眾生同生淨土,今即第十八願也。志心者,或一生無閒,或帶務雜修,乃至最少忙裡偷閒,日以十念者必定往生。所以法藏願雲,苟能日日至心十念若不生者,則我法藏終成虛願,豈能取正覺哉。十念者十口氣念佛,每氣幾句隨氣長短,但句句隨聲氣出口入耳,注心不移為至要,如是十氣畢,觀音、勢至、清淨海眾,各念一氣。又念念回向文,或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亦可。正覺,即佛也。良由此門普被三根,皆是法藏願行所感,故能志心速效如是。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 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

此工深感驗也。初句承上起下,得入句下皆言感驗。因緣者,正念為因,佛慈為緣。大誓海,即四十八願,願願周遍法界,如海無涯也。吾人現生若能精誠正念,則感佛慈加被,消我眾罪,增我眾善,及其將終,早知時至,身心清淨,如入禅定,直往西方矣。若平時不修者,一生所造眾業,至命終時,據業現境,境雜心亂。又或家情戀戀,意識顛倒。又況無始以來所作眾罪,或時並現,此時誰能作主,勢必隨境直入三途,嗚呼哀哉。

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傾,生極樂國。

此感佛接引也。聖眾,即觀音勢至清淨海眾也。蓋正念之人,世緣既謝,淨緣即熟,於命終時自然見佛手執金台,與諸聖眾,飛幡天樂,共來迎接,於一念頃即到極樂。

花開見佛。 即聞佛乘,頓開佛慧。

此華開證真因也。華開,開本心華也。佛乘,是一佛乘,即法華所誓大白牛車也。佛慧,是佛權實二智,即法華開示悟入佛知見也。蓋極樂可以帶業往生,余界豈然。然其品位有九,如上上品,於命終時即見自身乘華,化則不閉,見佛報身八萬四千相,一一明了,廣聞佛乘,頓開佛慧。余八品不然。如上中品,雖見佛報身執華來迎,自身乘華,華還閉合,一宿華開,即聞佛乘,又七日得無上菩提,復一小劫得無生忍。  

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此菩提願滿也。佛彗既開,即成初住法身真位,百界分身作佛,應機度生。二住千界,三住萬界,如是四十一位,隨類現形,應機說法,位位倍之,爾時返照初心發願雲,為菩提道求生淨土者,至此方滿我願,慶哉快哉。

又願西方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蓮華為父母者,娑婆人皆胎生,極樂唯有九品蓮華隨機化生故。悟無生,即無生法忍,圓初住,及別初地以去皆是。不退菩薩為伴侶者,不生則已,凡往生者皆是不退菩薩為伴侶。不退有三,見彌陀經阿鞞跋致句。

 

上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觀世音持驗紀上(周克復)
下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觀世音持驗紀下(周克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