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四講
7月12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眾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第四講,現謹呈如下正文:
彌勒。我不說言。於菩提分。住有所得。名為證智。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證智即是證果。
什麼是“住”呢?
《金剛經》中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就是不執著,不著相,不住空,不住有,不住非空非有,不住亦空亦有。
而‘住’的意思,就是心裡頭有。心裡面有一個果位,那就不是證果了。心是空的,心裡沒有東西,有世間法錯了,有佛法還是錯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證智。
彌勒。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忍辱成就。
人家欺負你,你沒有能力反抗,那不是忍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報復,不報復他,這叫忍辱啊。你沒有能力,那怎麼能談得上忍辱成就呢。
無娆觸者。被忍辱甲。
“娆觸”就是現在講的誘惑。那個禁得起誘惑的人,佛才用這個比喻——他被忍辱甲,他禁經得起引誘啊!一切誘惑裡面他如如不動,那才叫被忍辱甲。
少煩惱者。名律儀清淨。
煩惱稍微輕一點;這是律儀清淨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邪方便者。為如說修行。
們要曉得應該怎樣修行,才是如理如法,沒有走上邪道。
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為一心住。
愛說話的人,怎麼可能得一心呢?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營世務。於法無損。
“營”是經營,“務”是事務;喜歡經營世間的事務,說這個於修行、於道業沒有妨礙,佛不說這個話。
什麼叫世務?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的這些事,都叫世務。“世”就是六道輪回,三界之內的。
志樂清淨。墮諸惡趣。
“志樂清淨”的人,決定不墮地獄。
修習智慧。為愦鬧行
智慧從那裡來?智慧從禅定當中得來的。換句話說,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修清淨心的人怎麼會是胡鬧呢?“愦鬧”用現在的話就是胡鬧啊!
彌勒。我不說言。方便相應。名為谄曲。
“方便相應”是大乘菩薩常用的,所謂‘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外表上看到,好像跟“谄曲”有一點相像,而裡面完全不同。菩薩真的是一片慈悲,以善巧方便接引眾生。
不求利養。而為妄語。
這絕不是佛說的。不是佛說,是誰說的呢?魔說的啊!魔造謠生事,要破壞正法啊!
無執著者。誹謗正法。護正法者。而惜身命。
這些都不是佛說的。
所行下劣。為無勝慢。
“所行下劣”,這個“下”是指六道,在十法界裡面六道是下。下而“劣”,“劣”是指三惡道。換句話說,這一句所說的,就是他在行為、思想當中所表現的是貪、嗔、癡、慢,而所標榜的,他沒有傲慢。這個慢為什麼叫“勝慢”呢?佛在經上把我慢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個叫“勝慢”。“勝慢”就是我總比別人強啊!別人總不如我啊!總覺得自己超過別人。“無勝慢”就是沒有這個傲慢的余業。另外一種叫‘等慢’。等慢就是雖然好像不是我超過你,我也跟你差不多嘛,你也不比我高多少嘛!這種慢叫等慢,可以跟他一樣平等的,前面是講超過他的。第三種叫‘卑慢’。卑慢就是自己感覺得不如他,不如他但也不服氣,這個叫卑慢。這是把所有慢歸納為這三大類,這個地方是講勝慢,實際上三種慢都包括在裡面。
如是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當有菩薩。鈍根。小智。谄曲。虛诳。住於賊行。汝應護之。
實在講,這都是說我們,我們不是利根,就是不聰明——聽了都不懂啊!聽了也記不住啊!“小智”,沒有真智慧,小聰明啊!“谄曲、虛诳”,虛诳是自己欺騙自己,自欺欺人啊!處世、待人、接物,用心不正直,彎彎曲曲的,我們確實就是這一類菩薩啊!“住於賊行”,這世尊為我們說出來了,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行呢?賊行啊!
賊行是什麼意思呢?“賊行”就是煩惱行,煩惱把我們的智慧、功德法財障礙住了,所以把煩惱比做賊。我們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功德法財被它偷跑了,我們自己得不到受用了。因此,賊行就是煩惱行,起心動念,一切修持都在煩惱之中。雖然如是,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沒有把我們捨棄啊!你看“汝應護之”,世尊囑咐彌勒菩薩:‘你要護持這些人啊!’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唯此六十諸菩薩等。業障所纏。為復更有。余菩薩耶。
彌勒菩薩這個問得好。他問的意思是這麼講:在末法時期像這樣愚癡的菩薩,到底是僅僅有這六十個人;少數呢?還是有多數?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多為業障。之所纏覆。是諸業障。或有消滅。或復增長。
佛的意思是:這個業障菩薩在末法時期多,太多了!都是被業障纏覆。有些愚癡菩薩緣殊勝,他遇到真善知識,他能夠聽懂了,明白了,依教奉行,他的業障就漸漸消滅了。
或復增長,增長什麼?就是前面所說錯會了佛的意思,在佛法裡修持,或者是持戒清淨、戒律精嚴,業障卻增長了。
業障消除的相,是愈來愈謙虛、愈來愈卑下、愈來愈不如別人,這是業障消滅的現象。
彌勒。於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後五百歲。還來生此。城邑。聚落。市闬。山野。
這一段我們要細心體會。佛告訴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就是後五百歲,往年世尊在世的這些菩薩當中,還有再來的,這真是慈悲到極處了。有多少人呢?二十位,不多啊!這二十位菩薩業障少,業障輕微,後五百歲他還到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
他在那些地方呢?
“城邑”就是都市。“聚落”就是鄉村、鄉鎮。“市闬(音漢)”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市區,“山野”就是市區以外的地方。
種姓尊豪。有大威德。
這是說他示現的出身。
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顏貌端嚴。辯才清妙。
這是說他的德行。
數術。工巧。皆能善知。
這兩句是說他的才藝。可以說他聰明智慧,真誠慈悲,多才多藝。這些菩薩有些示現在家,有些示現出家。他表現的,底下這個三句很重要。
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
他並不標榜自己,絕對不會作自我宣傳,他知道“自隱其德”。“安住頭陀”,用現在的話就是他的生活是很平凡的,也可能他的生活是相當清苦,並不表現著很富有,他修學的是真實的功德。
在在所生。捨家為道。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知,善根非常深厚啊!這其中有一句“在在所生”,就是生生世世,他所示現的是捨家為道,“捨家”就是出家的意思。
護持正法。不惜身命。
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一定與法相應,絕不違背佛陀的教誨。
住阿蘭若。空閒林中。常勤精進。不求利養。
也就是他居住修學的環境很清淨。“阿蘭若”、“空閒林中”,就是他的環境很幽靜。所謂是鬧中取靜。他能夠靜下來,能夠閒得住。
善入一切。眾生心行。
這個就是教化眾生,一定要契機。對於一切眾生的思想、見解、愛好,他很清楚、很明白,所說之法能夠得到大眾的信仰,能給大眾真實的利益,這也就是講得契機。
咒術言論。悉能了知。於諸義理。少聞多解。
這是講智慧開了。咒術、言論悉能了解,這是講常識豐富。是指世間人所知道的,他都能夠知道,他並不是不知道。義理、世法、出世法一接觸,他就能了解,叫智慧開了。
辯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諸菩薩。於是法中。精勤修習。得陀羅尼。無礙辯才。
他要不具備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他怎麼可能在佛法當中得大成就。“陀羅尼”就是抓住佛法的總綱領啊!加上他的智慧辯才,所以這才能說法。
於四眾中。宣說正法。
這是說他本身所具備的條件。本身有這些條件還不夠,一定要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本身這個條件不敵眾生的煩惱、不敵眾生的邪見,這才知道弘揚正法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下面講: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
這就是得佛的佛力加持。
於佛所說修多羅。
就是契經。
祇夜。
就是重頌。
受記。伽陀。
是諷頌,我們也叫做孤起頌。
優陀那。
是無問自說。像《阿彌陀經》,就是屬於優陀那。
因為此地這十二句都是梵語音譯,我們把意思說出來。
尼陀那。
就是因緣。
阿波陀那。
是譬喻。
伊帝越多伽。
是本事。
阇多伽。
是本生。
毗佛略。
是方廣。
阿浮陀達摩。
是未曾有。
優波提捨。
是論議。
這個十二句就是通常我們講的十二分教,也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宣說一切佛法,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出這十二類,這十二種的方式。
皆得辯才。無礙自在。
因為佛力加持,對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他沒有障礙,他得自在了,一接觸他就能通達。這是自己善根是因,得佛力加持為緣,才有這個成就。
彌勒。彼諸二十善巧菩薩。從於和尚。阿阇梨所。得聞無量百千契經。皆能受持。當說是言。我此法門。從某和尚阿阇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
這個兩行經文,就是古時候所說的師承。很重要啊!你的法是從那裡得來的?誰傳給你的?這個很重要。無師自通,沒有這個道理。
“和尚”、“阿阇梨”這兩個名稱都是老師。“和尚”叫親教師,跟自己關系最密切,也就是傳承的老師。“阿阇梨”是值得我們模仿、效法的老師,他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榜樣。聞經、受持是說他的能力,這個能力也要求感應、也要求佛加持。
“當說是言”,這他常常宣說的。“我此法門,從某和尚、某阿阇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說明他的師承。
彌勒。於彼時中。當有在家出家。諸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
這是說有很多在家、出家的菩薩,看到前面少數菩薩,有師承依教修行的,不免生起嫉妒、障礙。所以當有出家、在家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
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卻生譏笑。輕毀。
輕是輕視;毀謗。
謗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制造。實非如來之所宣說。我等於中。不能信樂。發希有心。
這個事情在現在有沒有出現呢?
有,我們在國內外,也常常聽說,還有人寫信告訴我,說某某人(都是很有地位、很有聲望的)否定了佛經,認為佛經都是古人假造的,都不是真的。什麼經是真的呢?《阿含經》是真的。連《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們都認為那是龍樹菩薩假造的,用來騙人的。這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他們自以為有智慧,認為我們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這些事情將來會愈來愈明顯、愈來愈顯著,使一切修學大乘的人信心動搖。這是魔難啊!
彌勒。當爾之時。無量眾生。於是法師。皆生誹謗。
聽了人這麼說,都起疑心了。
捨之而去。
都不來修學了。
互相謂言。是諸比丘。無有軌范。多諸邪說。不依契經。不依戒律。猶如倡妓。戲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樂。發希有心。非正法也。
這是末世的魔難。魔來障道啊!愈是真修行的,就愈會遇到這些災難。所以佛在前面講,真正修行人要“自隱其德”、“住頭陀行”。盡可能避免這些麻煩。
下面佛就說得很清楚,
彌勒。彼諸愚人。為魔所持。
魔所攝持,也就是說被魔控制住了;魔迷了他的心,他自己作不了主。
“彼諸愚人為魔所持”,這個“持”就是控制。
於是法中。不能解了。謂非如來之所演說。
特別是指大乘法。
於是持法諸比丘所。生於誹謗。作壞法業。
專門做破壞正法這些事。
以是因緣。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諸智慧。善巧菩薩。欲護正法。當隱其德。
你看,佛在此地做第二次的囑咐,可見得這一樁事情非常重要啊!
於多分別。諸眾生所。應須護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
自己要護持自己,也要護持對方啊!不要讓人家懷疑、不要讓人家嫉妒、不要讓人家造惡業。所以自己要盡量把姿勢放低,免得遭這些魔難啊!愈是高姿勢,愈容易惹是非,這個是必須要明了的。佛在三千年前就苦口婆心的教誨我們,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要知道怎樣去做。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甚為無智。於大眾中。誹謗正法。及持法者。
“持法”就是依法修行的人。真的叫謗佛、謗法、謗僧,愚癡無智的菩薩,他們干這些事情。
復於其中。當於辯才。及陀羅尼。而於是法。不能信受。
這個“當”念破音字,念擋音,就是阻擋的意思。想方法障礙別人得辯才、障礙別人得陀羅尼。“陀羅尼”就是佛法的綱領、修行的原則。用種種方法來障礙、來破壞、來阻擋。“而於是法,不能信受。”對於大乘深妙的法門不能夠接受。
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須水。
一個人口渴了,想喝水。
往詣泉池。而欲飲之。
他遇到一個泉水、池塘,他想在這裡飲水解渴。
是人先來。投諸糞穢。於此水中。後不覺知。欲飲其水。便取嗅之。既聞臭已。不飲其水。
這個比喻諸位仔細去看二。這一池的清水,他在還沒有口渴的時候,還不想喝水的時候,把這個池子污染了;污染之後,自己口渴了,想喝水了,再一看水——太髒了,不能喝。
這個就是比喻他先破壞佛法,到以後他想學佛法,但佛法已經被他破壞了。
彼之自污。更說其過。乃至歎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穢。是人過失。都不覺知。
他自己所犯的過失,自己誹謗三寶,他不曉得。
而於是水。反生怨咎。
他想學佛法,還責怪於三寶。
世尊。如泉池者。當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於此法眼。善能解說。
這是比喻。“池水”比喻依教奉行的這些人,他們身心清淨。
又復如彼。愚癡之人。若於泉池。自投糞穢。後不覺知。欲飲水者。
這是講這些愚癡的菩薩,比喻他們想學佛法,反而有障礙。
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無智諸菩薩等。亦復如是。
就跟這個比喻裡頭所說的,自己糟蹋泉水,到最後自己口渴不能飲用的比喻意思是一樣的。
於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誹謗已。復於是人。聽受法味。
他誹謗。誹謗怎麼樣?他還偷偷的來學習,還要想辦法去找這些經法來聽。
他是不是真聽得懂呢?聽不懂。
為什麼聽不懂呢?
他心谄曲、他心裡頭有煩惱,心不清淨。換句話,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他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得不到佛菩薩加持,不要說偷聽聽不懂,會把意思聽錯了,現場聽也聽不懂。所以我們聞法能夠理解、能夠生歡喜心,都得佛力加持啊!非常稀有難得啊!因緣自己要知道珍惜。
彼人自失。都不覺知。
自失”就是把意思曲解了、聽錯了。
以疑惑過。污染意根。
這是說明他為什麼讀經、聞法會把意思錯解了,就是因為他有疑惑;對佛法他有成見,因為過去聽別人說,這個法不是佛說的。
因為他有疑,他過去有這個成見,污染了意根,因此讀經、聞法產生許多錯誤的知見。不解如來真實義啊!
彼持法者。當被戲弄。或受譏笑。
如法修行的人,反而被這些人譏笑、戲弄、侮辱。
乃至歎言。奇哉此法。為諸過失。之所染污。彼無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師。不能聽受。伺求其短。謗言。污辱。生厭離心。捨之而去。
這是我們在現前社會常常遇到的,聽到的就更多了。那麼這部經傳來也很遠,總不是現在人偽造的嘛!是在大藏經上抄下來的。《大寶積經》第二十五會,翻譯的人清清楚楚,唐朝菩提流志翻譯的;這怎麼會有錯呢?菩提流志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是將近一千四百年了。佛講經的年代更久遠,那麼早之前,佛對於我們現在社會裡會發生這些現象,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對於世尊所說不能不佩服啊!
爾時世尊。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善能演說。如是譬喻。無能伺求。說其短者。
這幾句話是總結前面的一段經文。世尊贊歎彌勒菩薩說得非常之好。接著世尊再告訴彌勒菩薩:
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使我們能夠清楚,並且易於辨別是佛法,還是非佛法。“辯才”,佛有辯才,魔也有辯才。沒有辯才,他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崇奉,魔他也有無礙辯才。所以佛在此地說了,有四種辯才是一切諸佛所贊歎的,這是佛法。另外有四種辯才也是無礙辯才,是諸佛如來所禁止的,決定不許的。如果佛的弟子——比丘或是菩薩——說法與佛所說的不相應,那我們就很清楚他不如法。
雲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這是佛贊歎的,諸佛如來所宣說的。
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
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目的是要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如果說現前佛給我們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後世不得利益,這不是佛說的。佛所說的真實的利益決定能教我們來世、後世、生生世世都得利益,這個才是佛法。所以“非不利益相應”——不是與那個沒有利益的相應。
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
這是決定不會說是與法不相應,決定與法相應。
“法”是指什麼呢?
諸佛如來所說的經典,一定跟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都相應。若有違背,這個辯才就不是佛菩薩所贊歎的。
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
這一點諸位學佛總要記住,特別與第一句講的利益相應。
你學佛如果工夫得力,也就是說你學得很好、修得很好,從那個地方看出來呢?你的煩惱少了。煩惱少了,智慧就增長,身心就清淨。所以佛法一定是教你斷煩惱、開智慧。假如你學佛,學得煩惱一年比一年多,那就壞了,你不是學佛,你是學魔。我們從成果上來檢點、來觀察,我們到底是學的佛,還是學的魔呢?
涅槃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
“涅槃”是梵語,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
這是佛法修學的最後目標——入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沒有生滅的這個境界。
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宣說四種辯才。
這以上這四種辯才,是諸佛菩薩所宣說的正法。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這把出家、在家兩種菩薩都說了。
欲說法者。
你們要發願弘法利生,為別人講經說法,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佛在此地特別囑咐,說:
應當安住如是辯才。
你要牢牢記住佛講的這四個原則,一定要遵守啊!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順心。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
這是說聽眾。
聽眾應當什麼樣態度呢?
講經說法的人,要依據前面四個原則;而作聽眾的,佛在此地也說了,應當相信、應當要順從,對於說法的人要尊敬,要把他當作佛來看待,因為升座說法,就是代佛講經啊!一分恭敬心,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恭敬’是性德,是真如本性裡面的良知良能,用這個來引發起來啊!“作教師想”把他看作老師。“亦於是人聽受其法”,向他學習。
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一切諸佛。誠實之語。
這個人依照經教來宣講,沒講錯嘛!句句話都沒有離開經義,經文的意義是如來真誠之語,他沒有講錯。這是教給我們,在這一個時代說法、聽法的態度,連心態都說出來了。我們能夠如法修學,就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
這是從反面上來說。的確,在這個時代,常常會發生這些事情——有人誹謗這四種說法:與利益相應、與法相應、與煩惱滅盡相應、與涅槃功德相應。
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
“怨”是埋怨,“憎”是憎恨。
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
壞法業,破壞佛法。
作壞法已。當墮惡道。
這是經上講得很清楚的,必定墮阿鼻地獄。這些事情,就跟這部經一開端,佛講的公案沒有兩樣。
是故彌勒。若有淨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
如果我們有意、無意誹謗了佛法(謗法罪業很重很重啊!),能夠覺悟過來、能夠回頭,還是善男子、還是善女人啊!畢竟你還有很深厚的善根。所以說“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過去曾經誹謗正法,現在想把這個罪業解脫、解除,免墮地獄;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但佛這樣教我們,在中國古老的時候,古聖先賢也是這樣教我們,所謂‘不遷怒’啊!佛在此地教我們不遷怒啊!不貳過啊!我們討厭這個人,但是這個人說的法是正法,不是邪法,不能因為討厭這個人,我也討厭這個法了;不因這一個人有過失,我們認為他的法也有過失,那這樣做就錯了。所以‘人’,我們討厭他,他有過失、有缺點,我們還要仔細聽聽他說的法有沒有過失;他的法如果是正法,我們可以跟他學,不必學他的做人,我們聽他說法,我們跟他學法啦!所以“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這是因怨憎這個人,而誹謗法,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佛教給我們,如果過去曾經有意、無意誹謗三寶,我們把這個觀念改過來,這就是忏悔的第一步啊!
彌勒。雲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這是佛所不許可的,佛決定不贊成的這四種辯才,這四種辯才不是諸佛菩薩所用的,他這四種跟前面四種恰恰相反。
所謂非利益相應。不與利益相應。
第一、他所講的絕對沒有利益。
他這個利益是很淺、很短(時間上講是很短暫);是很小的利益,還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來生決定不得利益,那後生就更不必說了。這個就是不與利益相應,而與非利益相應。第二、
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
他跟佛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一定是相違背的,這就是跟佛說的不一樣了。第三、
煩惱相應。不與煩惱滅盡相應。
如果你對佛法沒有深刻的研究,你不知道他講的如法不如法,但是這個地方你很容易檢查得出來。你跟他修學多煩惱,這個是“煩惱相應”。他們提倡的是增長貪、嗔、癡、慢,而不是斷貪、嗔、癡、慢。第四、
生死相應。不與涅槃功德相應。
他跟你生死相應,來生還要繼續不斷搞輪回。這些不是佛說的。這個要記住啊!
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
上面講的四種,是佛完全禁止的,絕不是佛說的,也絕不是佛弟子所說的。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若有辯才增長生死。非諸如來之所宣說。
你看佛講了四句,他只取這一句來,因為這一句最明顯、最容易檢查。
雲何世尊。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又復稱贊攝取生死。而能圓滿菩提分法。如是等辯。豈非如來之所說耶。
這話問得很好,好像跟佛前面所講的話完全有矛盾啊!這個話的意思是我們平日常常聽到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所以不要斷煩惱,煩惱就是菩提啊!生死就是涅槃,也不必了生死啊!
法身大士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那樣的人,佛才跟他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生死跟涅槃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煩惱跟菩提也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不二法。這是對法身大士說的,不是對普通人說的。我們是煩惱業障深重的凡夫,怎麼能學那些人呢!佛說的沒有錯,我們不懂佛的意思、不解佛的意思。彌勒菩薩在此地提出這個問題來,非常重要啊!免得我們在末法時期,被這些邪師所迷惑。
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彌勒。我今問汝。隨汝意答。
佛反過來問彌勒菩薩,告訴他:‘隨你的意思答覆。’
若有說言。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攝取生死。又復說言。以諸煩惱為利益事。
這個佛法裡確實有這個講法,但是底下的話重要了。
如是說者。為與利益相應。非利益相應。為與法相應。非法相應。
佛這兩句話問得很好!這兩句話:
與利益相不相應?
與法相不相應?
相應的是佛說的,不相應的非佛所說。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正說者。則與義利相應。
就是與利相應。“義利”是正當的利益。
與法相應。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
佛言彌勒。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
像《地藏經》上地藏菩薩所說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菩薩,行!我們聽了這個話也發起大慈悲心,跟地藏菩薩一起入地獄。好了,那就完全錯了。所以那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事情,不是凡夫有這種能力。
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彌勒。此諸菩薩得法自在。
你看,佛說這種法,是對得法自在這種菩薩設的。如果於法還不自在的,佛決定不說這個法。
所起煩惱。無有過失。
他們表現的煩惱,煩惱還沒有過失;為什麼?
他的心清淨、心很自在啊!換句話說,這一些法身大士是煩惱即菩提,他煩惱是度眾生的一種方式。
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聲聞、阿羅漢、辟支佛不是他們的境界,他們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