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親佛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五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五講

7月19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眾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第五講,現謹呈如下正文:

彌勒。若有煩惱。不能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滿菩提分法。而發起者。不與義利相應。不與法相應。但為下劣善根因者。菩薩於中寧捨身命。亦不隨彼煩惱而行。

善的我們要隨順,惡的決定不能隨順,你要隨順的時候,那就是“但為下劣善根因者”,“下劣”是三途惡道。一個真正佛弟子、真正修菩薩道的,寧捨身命也不能夠隨順煩惱行。

何以故。彌勒。有異菩薩得智力故。於諸煩惱現有攀緣。

這是講法身大士,他們是示現的。這個“異菩薩”就是已經得清淨心的菩薩,像《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他真的得清淨心、平等心,一切境緣當中覺而不迷,這個菩薩有智慧,他的般若智慧現前了。“於諸煩惱現有攀緣”,那是利益眾生,他是用這個做手段,所以他沒有過失啊!

有異菩薩。無智力故。

沒有智慧,沒有這種神通道力,也就是說這一類的菩薩,他有妄想、分別、執著。

於諸煩惱。增上執著。

你要這樣學的時候,那個煩惱更增加了。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

這就是指我們現代這一些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的。

樂欲離諸業障纏縛。

底下講了五樁事情,第一個就是‘希望’。這個“樂”是愛好,是希望。我們希望離開業障纏縛。

自無損害而得解脫。

能夠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損害而能夠得解除煩惱,脫離生死輪回。

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

這一部經所講的就是菩薩行,你對於這一部經上所講的,要深深的信解——要相信、要明了啊!而世尊在這一部經上第一句話教給我們的“不求他過,不舉人罪”,擺在第一條啊!彌勒菩薩在這裡也重復:

於他過失不生分別。

不要找別人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過失,不要說別人的過失。

志求如來真實功德。

我們自己的目標在那裡?就是求如來真實功德。

如來是誰呢?真如本性。

‘如來’都是從自性上說的,講‘諸佛’是從形相上說的,所以不說志求‘諸佛’真實功德。

佛言如是如是。

彌勒菩薩這個說法,世尊給他印證,印證就是佛說的。佛講彌勒菩薩所講的完全正確。

彌勒。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

佛給他做證,也特別強調一下,就是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前面彌勒說了,後面世尊又說,讓我們斷疑生信。

何以故。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

“慧行”就是法身大士。佛對他們講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對別人說的。他們方便之行是太深了,這個意思太深了,不是聲聞、緣覺、凡夫所能夠理解的。我們看起來,這經上常講不可思議,他們的行徑不可思議。

彌勒。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

這是佛舉個例子,舉一個修行證果最低的位次(須陀洹),跟我們就不一樣;須陀洹示現凡夫,假裝凡夫,他不是真凡夫啊!

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

那真的凡夫跟須陀洹比,差別就很大。

凡夫愚人。以貪嗔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

這個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動念——貪、嗔、癡、慢。將來到那裡去呢?墮諸惡道啊!這是凡夫啊!

而須陀洹於貪嗔癡善能了達。終不墮落三惡道耳。

小乘須陀洹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沒有斷,他貪、嗔、癡都有;雖然貪、嗔、癡都有,他了達啦,他明了、通達了,所以雖起貪、嗔、癡這個念頭,他也不墮三惡道。他們對於貪、嗔、癡是覺而不迷,覺而不迷,他就有能力不墮三惡道,這是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凡夫比不上須陀洹,何況慧行菩薩呢!“慧行”是法身大士啊。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於貪嗔癡習氣未斷。

慧行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貪、嗔、癡斷了,確實沒有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斷了;雖然斷了,他還有點“習氣”沒斷。這個不礙事。“習氣”很不好懂,古人有個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體會,譬如酒瓶——酒倒得干干淨淨一滴都沒有了,裡面也擦得干干淨淨,確實沒有了,聞一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實際上他真的斷掉了,他確實沒有了,但他還有點習氣。

彼亦別余初業菩薩。

他也跟那些初業菩薩不一樣。

何以故。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

慧行菩薩,他們是習氣不斷,而煩惱真的斷干淨了,確實沒有了。他跟初業菩薩不一樣,這個“別”就是差別,不相同。為什麼呢?“其心不為煩惱所覆”。“覆”就是障礙。煩惱再不會對他產生任何障礙了,所以他不同初業菩薩。

“鈍行菩薩”,這個鈍行菩薩就是鈍根的菩薩,就是這個經上講的沒有智慧的菩薩。初學的菩薩和沒有智慧的菩薩跟凡夫一樣。“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不能出離六道、不能脫離三界。

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

這個“重罪”是習氣裡面所現的。像《華嚴經》上五十三參,我們看到的這些慧行菩薩——勝熱婆羅門的愚癡、甘露火王的嗔恚、蜜蘇筏多女的貪愛,這三個人是代表貪、嗔、癡三毒煩惱啊!這是一切重罪。

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

這個智慧力是他們觀行離相,所以表現是這些造作惡業的樣子,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對一切眾生真的是大慈大悲,只是用這個手段來教化眾生而已,所以他們不墮惡道啊!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

這是佛舉一個比喻。譬如有人燒著一盆火,不斷的在加柴火,於是這個火愈燒愈猛、愈盛,那個火光愈來愈明亮了,這就是煩惱即菩提。煩惱是薪、是柴火,投在火裡面使這個光明更熾盛,是這個意思。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火光代表智慧。這個添的薪、柴木,那就是煩惱,煩惱投進去,他的智慧更大,所以煩惱即菩提。

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他們的境界太高了,他們所證的太深了,所以煩惱對他是增長智慧的。煩惱對我們是幫助我們墮三途,要感苦報的,完全不相同。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他問的正是我們心裡面所希求的。“初業菩薩”就是初學的菩薩,既然出家了;這個出家的意思是廣義的,並不是剃了頭,穿上寬袍大袖這就是出家人了,這未必是出家。此地這個出家,是心裡面確確實實把煩惱、貪愛捨掉了,這叫出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

六道輪回是家,超越六道輪回那就出家了。

六道輪回怎麼造成的呢?煩惱造成的。所以心裡面有是非人我,有貪、嗔、癡、慢,你就沒有出家。如果心裡面捨掉了是非人我,不再有貪、嗔、癡、慢,你就出家了。這初出家的人,智慧沒開,希望開智慧。那就是“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我們應當捨那些?應當修那些?使我們能夠得到“未生慧力能令出生”。沒有生的智慧能夠生起來,已經生的智慧會增長,不會退掉。彌勒菩薩問的這個,正是我們所希求的。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捨離。

這是菩薩問的當捨何法,佛在此地明白告訴我們,要捨名聞、利養。捨名聞、利養,先要曉得名聞、利養的過失。你知道它的過失,你自自然然就會捨離了。

若好愦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

後頭特別加一句

是故應捨利養。

你看,佛在這一句話裡頭,把利養重復兩次,這就知道這個過失的根本在利養。如果不貪利養,其他的過失很容易捨掉。貪著利養,其他的這些過失也不容易捨掉。

修於少欲。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少欲。

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捨諸愦鬧。

這是熱鬧的場所要離開。

樂於寂靜。

他心是定的,他能夠在很安靜的環境裡面住得很自在。現在人的話就是‘甘於寂寞’,這是工夫啊!有多少人受不了寂寞,他要熱鬧,他不熱鬧的日子過不下去,他要煩惱啊!

捨諸世話。觀於實義。

“實義”是什麼?

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用智慧去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啊!

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說的,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皆空,那是實義啊!那是諸法的真相啊!

初夜後夜。遠離睡眠。

這是佛勸我們,最好每天睡眠四小時,就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是中夜。不要把大好的光陰浪費掉了,應當把這些寶貴的時間用來念佛啊!

觀察思惟。隨行修習。

“觀察”、“思惟”都是正智慧,八正道裡面的正思惟、正智慧。“隨行修習”,“行”是在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當中去修、去學習。

捨於眾務。及諸戲論。

事愈少愈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這個不是消極,人人無事,天下太平啊!每個人都安居樂業。

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而且能夠慈悲一切眾生;就是盡心盡力勸導一切眾生修持念佛法門,這就是慈念眾生了。唯獨這個法門,能幫助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

 

上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陰骘文廣義》原序(周安士)
下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卷上(周安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