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提前讓正念占領心靈空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提前讓正念占領心靈空間
2011.4.1  

問:請問師父,如何才能讓自己不產生念頭或想法?

師:難道有念頭和想法是錯的嗎?在座的誰沒有想法,誰沒有問題和雜念?一個活著的人怎麼可能不產生念頭呢?尤其是當一個人心無所住的時候,自然妄念紛飛。如果能做到心有所住,念頭也就相對減少。如果學會給自己的心立一件正事,它就不容易滋生亂事,我們也就不會無所事事,虛度光陰。既然內心散亂,總有妄念,為什麼不自己主動生一個念頭,為什麼要被動地讓那些雜念滋生呢?

在座的有誰給自己制定了作息時間?我告訴大家我的作息時間:每天晚上十一點准時睡覺。兩點半到三點自然醒來,披上棉被開始打坐。四點半左右打第二遍鐘時下床,洗臉,搭衣,然後在大殿後面散步。第二遍鼓響起時准時站在大殿門口。用完早餐,六點半左右回到法堂,散步十分鐘。七點到八點打坐。八點到十點半讀書。之後看看工地,再到會客室、流通處,或者廚房、保安部走一圈。十一點二十到齋堂過齋。十二點回到法堂打坐到下午兩點。兩點到五點半讀書。之後,若不吃飯就在寺廟周圍散散步,六點半參加晚上的共修打坐。九點打坐結束後在法堂周圍散步半小時,然後回到法堂讀書到十一點,之後睡覺。我總是主動給自己的內心安排事情,不會等它來安排我。你提前把事情安排好了,不給它留時間和機會,它自然就不會胡思亂想。在座的有幾個將自己的時間、空間提前安排好的?你們都是被動的,甚至根本沒有做這個工作,所以雜念、邪念、昏沉、散亂就要占領你心的空間。

我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從二十幾歲開始的,一直到現在。所以我內心的狀態始終是一個“忙”字 ,一個“緊”字,一個“密”字,這三個字陪伴了我二十幾年。我這一生都會用這三個字——忙、緊、密——步步為營。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也許在座的多數是用空、閒、散來度過自己的一生。

為什麼一個人會很閒散呢?因為他不立志向,也就是我們學佛人說的不發願,沒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標。人是有靈魂的,有靈魂就會有思想。如果你沒有願望,不把你的思想引到正道上來,它就會像一只無頭蒼蠅一樣漫無目的地亂撞,亂抓,一生都會這樣閒散地度過,內心空空蕩蕩。有時候你的靈魂似乎蘇醒了一剎那,感覺到無聊、彷徨、空虛,乃至寂寞、孤獨,沒有知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的狀態一直是空、閒、散。祖師早已告訴我們這些學佛的人,這一生我們的目標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這句話很多人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並沒有把它融入到靈魂裡,血液中,落實到行動上,實施在日常生活中,也難怪這些人一事無成。有些人學佛多年,什麼感受都沒有。原因就是他是用後三個字生活,而不是前三個字。

當我們有工作的時候,就應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沒有工作的時候,就要主動給自己安排工作。例如寺廟裡每天要求集體出坡,那麼這個時間就應當奉獻出來,其余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能主動地把時間交出來,就是在培養自己的奉獻和無我的精神。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主動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規劃自己的人生。我們有很多時間可以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有時候想想自己的年齡,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再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人生,會驚異自己竟虛度了幾十年,悲哀之感油然而生。如果真的感覺到時間緊迫,當下就應該調整心態,好好重新規劃和設計自己的人生。如果我們的一個念頭或者說志向、願力能持續三年、五年,乃至十年,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每天我們會有很多小的念頭,那是正常的。但是任何新的念頭都不能取代我們原有的大念頭、大方向,也就是我們的志向和願望。比如我們每天見到、聽到、接觸到的事物都會讓我們產生新的念頭,甚至意想不到的念頭,當新念頭產生的時候,用大念頭看著它,它即隨之而滅,大念頭始終占據著我們的心靈空間。

並非立志之後就不會產生其他念頭和想法。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很多善緣和逆緣,每一個當下都會有喜、怒、哀、樂的產生,這正是需要我們內觀反省的時候。這些情緒和念頭的產生,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到自己最初的志向是否還在,是否已被妄念所淹沒和取代。過去的祖師說:“心中無事便生賊。”言外之意是心中若有事,賊則無處生。你們說你們心中有很多賊,那能怨誰呢?是你們自己把咒語念錯了,念的都是“空、閒、散”,內賊一起,外賊自然就進來了!

 

上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觀無量壽佛約論(彭際清)
下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華嚴念佛三昧論(彭際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