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仁俊法師:倡踐三不永懷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倡踐三不永懷念

仁俊長老 開示

沈惠珠 整理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三日講於淨廬

劉先生、鄭先生,還有諸位善人:本人今天特地為了追念周、胡二位老居士(編注:周、胡二位老居士為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及夫人胡安素居士)而講「倡踐三不永懷念」。茲分四段說明:

一、周胡伉俪倡佛囑

   護持三寶解三空

周老胡老二位居士,他們提倡佛的最根本囑咐。佛法的根本,主要就是三不可少,《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三不統攝了一切大乘佛法,能夠倡振這三種最根本大乘佛法的人,不論是僧是俗,應該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因為把握了這三不,才能真正生生世世護持三寶。真能護持三寶的人,最主要的了解,就是已了知佛法的三種空:內空、外空、內外空。

內空是指內在身心,從智慧的觀照當中,沒有像一般人所執著的那個實在的我。真了解身心空,也就自然了解與身心相呼應的一切外境,瞬息變化,也是沒有實性的,這便是外空。至於內外空,那是總合說內外一切都是空。佛法講空,都是先從這三空講起。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為身心所困,也為外境所縛。那麼現在了解了內空,解除了內在的困惑;了解了外空,解除了外境的迷惑。如果是這樣子了解了,內外就都空了,所以身心就能寧能安。

(一)解空發慧了卻二

佛法講空也講有,說到真正的空,是就相對性說的。了解裡裡外外沒有實我,沒有實性,自然就領會到一切都是緣起性空,這樣子就能啟發智慧。簡單地說,智慧就是徹底的迥脫了自己,也看清楚了外境,這叫做慧。「了卻二」,是說有了這樣的智慧,就能夠了卻自我,也能夠把自我所有一切了卻了。大多數人,都是在那兒貪自我享受,因此永遠困在「二」界之間。

現在我們舉一現實的例子說,周、胡兩位老人家,就是把自己的身心看空了,也把自己所有的都奉獻出來了。比如說這個淨廬,就是他無條件奉獻出來的,因此,現在台北才有這麼佛法的道場。現在談到「了卻」了他們二位能夠了卻了自我的牽掛,但不會了卻佛和眾生。

(二)一心徹踐三不少

因為他了卻了自我,所以才能一心一意地、徹底地實踐三種不可少。四十多年前,從大陸到台灣來的信佛的老居士非常多,有的提倡某一宗,有的隨意修學,沒有一定宗派的觀念。他們二位老人家,把握了佛法的整體。佛法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善根、福德、因緣。現在說善根:

過去久遠久遠,聖人已深深地培養了,所以到現在才能真正地發力。佛法最根本的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癡。普通說癡是煩惱的總源,但是由一切大乘經論來說,談到三不善根,都是先從貪說起,談到三善根也是從責說起。因為一切人,大多數都是貪欲心非常強烈,而且離不開現實生活,可以說貪從來沒有離開念頭心地。

如果你們真正能控制這個我,才有可能把貪忍住。我們通常說的貪愛,可以說是通三世的。由於貪戀現在的生命,相信一切都為自己所有,就自然而然貪愛了。即使到了最後這一期的生命快要結束了,他還希望將來的生命比現在更好。從這樣來看,貪這染著心,可以說全身全心,染著透了。說到真正地修學,它是從心底裡面最微細的貪控制起,時日久了,那些粗重染污的貪,才能控制住,因為這個貪啊、那個癡啊都非常深,都非常微細,如果能夠控制住日常微細的貪,久久癡也就受到控制了。

二、宿善深培今發力

宿善深培今發力,是說真正能控制微細之貪,一定要宿世善根深深地培植,這一生才能發力成就。「力」,是說從許久許久以來,學佛法,體驗佛法、從佛法當中儲積力量,非常充實。因此,從今以後,生生世世為佛法盡力,為眾生盡力,永遠不再匮缺。有了佛法這個力,他才能控制因為情見所造成的劣根性。一個學佛得到佛力的受用、法味的受用、佛力的作用的人,他生命內在奮發心就強,盡管為眾生,為佛法,原本看起來辛勤勞苦,甚至於疲倦無盡,他呢,絲毫也不感到勞累。

(一)力足二耐二更堅

就是佛法當中,真正佛力充足,並有兩種能耐。既耐得住種種的倦,同時也耐得住種種的怨。說到眾怨欲譏,若干年前,台灣的佛教,不要說在家居士的認識傾向不同,就是出家人與出家人之間,也有許多不同調的異音。周老居士奔走於各出家人、各宗派之間,他平等的恭敬,平等的護持。有的人不了解他的個性,說他太圓融,說得不好聽是圓滑,這是一種譏笑、諷刺,但是他能夠耐得住這樣的譏,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二更堅,就是他的願、行更加進步,佛法中所說的願,簡單的說就是體怨進道。一般的人學佛法受了種種的怨害刺激,受到種種的苦頭,因此退心。但真正有願力的人,他反而從這種種的怨害當中,能夠體會佛法,知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發心,真正地與佛道相應。

例如,釋迦佛晚年,提婆達多想盡種種方法傷害世尊,破壞僧團。從因果說,他下生當然就掉到地獄裡面。但是佛在大乘經裡,照常為他授記,說他將來還可成佛,這就是體怨進道的一個例子。

我們現在學佛法,要真正願發得很進步,一定要能夠面對種種迫害,深深地體諒對方。在某種情況之下,要盡量地,不管是明地暗地,能夠用種種方法啟發他,不能同他鬧對立,這樣自己的願才能愈堅強。這個願強了,願力就寬大了,心量也就寬大了,臉色也才能寬松、暢豁。

如果我們想開始過好生活。你就要對那些怨害你的人,不再記恨,不再掛懷,反而要感激他。為什麼呢?因為你懂得修忍辱,有這個願,承受得了。如果不懂得這個願力,就會受不了,因為懂得願,受得了,你的願愈受得多,便化得愈透,這樣心量和願力才能廣大,才能堅強,你才能真正步上佛道。

佛說要普度眾生,我們學佛的人,也要學佛的普度眾生心,你如真想普度眾生,你就要發這個大願,這個願你保不住,只拚命求生西方,我認為你不能到西方去。

「行」是說消惱通人。佛法當中,行是什麼?是指我們內在的念頭起了種種煩惱,尤其是那些癡人的煩惱,或者是人造成自己墮落的那個染污,這是惱的方面。現在說真正的行,是不論有形無形,要能夠消除那些惱。「通人」,學佛法也就是學通人。佛在因地,當然禮佛,但也更要禮人。一般人只知道禮佛,不知道禮人。有時候反而說人傷害了我,我要報復他,你這樣,是沒有念到佛。你真正禮佛,要與佛相通,佛是怎樣成佛的?他一面真正地念人、見人,一面真正地學佛,這樣才能生生世世地見人見佛、通人通佛。

說老實話,你光禮佛不禮人,你若想要見佛,幾乎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佛主要的是他見得一切人,受得一切人的。因為能受得一切人,他深深的與眾生打成一片,深深的觀察眾生。眾生的好處,他盡量的學,眾生的壞處,他盡量的原諒。因為這樣的學,這樣的原諒,他才能真正地發菩提心。

(二)堅持廣植不享果

    直回直趣直脫粘

是說發堅固心修持,執持佛法,同時發廣大心植福德,不享果。也就是廣結善緣,植善因不享果。即使得到種種善果,他也不以這樣的果視為自己。不享福果的人才能真正有福,我們看一切佛、一切大菩薩,他們的福果福德大極了,要他們享受的話,歷經千百劫也享不完呀。因為久遠以來,積的福德善根太深了。若依佛菩薩的眼光來看,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受人家的供養、幫助,也太多太多了。現在自己所有的福德,也可以說是人家給予我的。我現在才開始償還,不應該同一般人一樣享福果。

近代歐陽竟無老居士,精專唯識學。他有一句名言:「不留一毫自用。」就是說他學佛法,在經濟方面絕對不留一毫錢自己享用。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卻真是了不得呀。論他的學問,他是一位大書法家,以他的書法,足可以為自己賺許多財富,但他絕不肯拿自己的字去賣。這樣的人才真正是盡整個生命之力,奉行佛法,不享佛果。「直回直趣直脫粘」,就現實生活來說,人要吃飯,要住房子,但只要粗衣淡飯,他最簡單的地方就好,其余的一切完全奉獻給眾生,奉獻無上菩提,這樣的直發大心,向成佛的大道邁進。

「直脫粘」,是說不要粘手粘腳。許多人貪著心重,抓名位,抓財寶,將他喜愛的粘在身上,捨不得放開。這兒我要拿周宣德老居士來說,若干年前,印順老法師談到周老居士的為人。也就是四十年前,那個時候,中華民國為了邦交,凡是佛教國家,都請出家人或者有名的居士去訪問。政府命令,派人出去,所有的費用都由政府供給,那時的外匯緊得很,少了怎麼辦?要自己想辦法,多了,也不要再繳給國庫。周老居士很了不起,他呢,出國應用的用,應省的省,回到台灣來,還剩下一筆美鈔,他完全地一文一毫都繳進國庫。一般人會想不繳庫不犯法嘛,拿去好了。他不肯,這就顯得他不粘手,這個手很正,很清淨。這種典范,不論出家、在家人,都應該學習。

三、植廣攝遍佛策己

由於他的善根善行,因此,受攝持的眾生相當普遍。這是周老的一個特色,不管是老年、壯年、青少年,他都能同這些人打成一片。他特別關心學校裡的青少年,在許多大學,如台灣大學等,推動輔導組織佛學社,讓那些青年能夠接受佛法的熏習。現在,許多已進入中年信佛虔誠的居士,都曾受到他的號召和影響。我們慧炬的鄭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四十多年前,周老提倡青年學佛,也許現在你我坐在這個地方講經的立場都沒有耶。「佛策己」,就是說他們完全以佛菩薩的精神來勉勵自已。

(一)福不覆己德效佛

由於善根深培,知道福相當可怕,雖然他有大福,但他不被福蓋覆。福會顛覆人,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例子舉不勝舉。所有王朝在閉國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知道好好地振作,把國家的基礎奠立得很牢固。傳到二、三代以後,就怠惰了,那些皇子皇孫,或者豪門貴族,一個一個都在那裡享福,一享福渾身都癱瘓了,振作不起來了,這樣就被福蓋覆了。所以,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時候,老百姓固然痛苦,那些皇子皇孫比老百姓更痛苦。

「德效佛」,是說世間的人,有福不一定有德,有德又有大福。從佛法的因果來說,如你持守人乘的五戒,將來就可以感到福報。像這樣的福報,因為缺乏智慧,貪享這福果,到臨了反被這個福弄得愚癡顛倒。佛經上說,有一個老鼠,貪吃瓶子裡面的酥。牠吃呀吃,覺得滋味太好了,索性鑽進瓶子裡面去,到吃肥了,便跑不出來了。當被人看到的時候,連瓶子跟老鼠摔破,這命就送掉了。許多人享福,也同這個貪吃瓶酥的老鼠差不了多少。

真正以佛菩薩來策己的人,他知道自己福積得太少,不夠推福給別人,因此永遠不會被福所蓋覆。有這樣一個基本觀念,一切的功德,都盡可能向上修學佛法。總括地說一句,「德」就是一切善法的總名稱。比如說,釋迦佛,眾生稱贊他「萬德莊嚴」我們要修學佛法,也就是發這個菩提心。發菩提心,可以分三方面:

1.發菩提心,要與一切智慧相應,換句話說,就是要求得佛的圓滿清淨無上菩提智慧。

2.要具有大悲心,就是說要深深體念眾生苦,要盡可能減輕眾生苦,到必要的時候,有真誠的悲心代眾生受苦。

3.要想完成德,要以無所得為方便。菩薩們盡管行了種種不可思量的功德,在他看起來,是太少太少,不會向自己得意洋洋,說我作了許多許多的好事情,菩薩從來沒有這麼樣的意思。假使你認為自己已經作了許多了不起的事情,想得到好的果報,像這樣就是貪著嘛。貪著福報,你會停止下來,久了,就退下來了。現在說自己所作,沒有滿足的心,就永遠不會貪著,這樣才能真正積聚種種福德。若想不為福蔽覆自己,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把種種修的福德,盡量效學佛那樣無念無得。

(二)崇德節福驚發福

修學佛法,要崇敬功德,也要崇拜那些有功德的人,盡量跟他們學。「節福」,是說自己盡管有福,也要盡量節用這福,也就是盡量惜福。我們學佛法,所謂「發福容易發慧難」,就是說你這個人,家庭教育好,人又聰明,讀書作事,經濟、地位都有了,這是福呀。發福容易得很,發慧就太困難太困難。為什麼呢?因為現在許多人,盡管有世俗的慧,但這是有漏的世俗慧,是與我們意識相應的,意識的特征是什麼呢?是執取,就是說我有本事,我要怎麼怎麼,執取自我,自以為是。假使你這樣子執取,無漏智慧便不能生起。所以說發福容易發慧難,難在如何以清淨無染的智慧,控制世俗有染的有漏慧。這樣才能精嚴精進,才能在無漏慧上體會深入。

據我所了解,現在台灣的佛教,表面上看,興旺得很,也是事實。但另外一種現象,就是福報廣,智慧荒。這是佛法的致命處。真正了悟佛法的人,懂什麼叫做福?什麼叫做慧?清楚了知,就會「驚發福」。現在在座的諸位,大家都有福,我也有福。但是在我的觀念中,我時常警覺,我發這個福太快了,因為另外一方面,我沒有發慧呀!

(三)愧慧推福福成德

由於沒有發慧,就要起大慚愧心。從佛法上說,愧的作用在對治愚癡。愚癡心重的人沒有慚愧。即使是一個大學問家、大思想家,他很了不起,在某種情況之下,人家罵了他一句,他氣得不得了,你說,他智慧在哪兒啊?假使你能有這個大愧心,便能控制愚癡,便不會生氣,不會動怒。盡管你有學問有思想,若你偏一邊,不落於斷,即落於常,都是滴漏苦惱的根本。現在你有了大慚愧心,你就能控制大愚癡,這樣激發久了,清淨智能就能一天一天地增長。

「愧慧推福」,是說你真正有了愧心,你才真正知道智慧的作用,從智慧當中,發生真正的力量「推福」。有這個決心,把應享的福盡量推開去,讓那些沒有福享的人,盡量滿足他們的享受,這樣,你才能「更推福」。

「福成德」,是你能這樣作福,這個福就是淨福,也就能應福而成就種種功德善根。

學佛法要知道次第。什麼叫做學佛法的次第?分三個步驟來說:

一開始,就是盡量的植福,也盡量的把福推出去,這樣才能把過去久遠和今生的種種罪業減輕、捨除。第二,中間破除我,修學的歷程長得很,不像現在一般人說的頓悟頓成、即生成佛,那真是害人不淺的話。中間破除,是修學歷程的中間長得很,要盡量破除我見、我愛。因為這個見、愛簡化的說,是一切煩惱的代名。為什麼要破除見、愛呢?就有漏生命方面來說,見是造情緒、造有漏生命的動力,情是延續有漏生命的。現在你要去轉這有漏的生命成為無漏的慧命,中間就要好好的控制一般人所執著的實我,或者真常大我。

後斷一切見,是說到了最後,快要圓成佛果了,一切見都要徹底的掃蕩。不但邪見要掃蕩,就連你執著「我見到佛、我見到法、我見到僧」也要掃蕩,因為這也是一個見,一個執著。譬喻說,鐵、銅打的鎖,鎖在腳上,走起來不方便。金子打成的鎖,鎖在腳上,走起來同樣不方便嘛。所以到了最後,快要悟真正悟的時候,所有的一切見完全銷融掉了。這個時候,才能真正見到世出世間的差別實相和一味真理。自思能善巧,是說要知道修學歷程的三個大階段,才是真正善巧修學佛法的人。

四、慧炬燦導修善福

深受信眾喜愛的雜志「慧炬」,這也是周老取的名字。慧炬一直在那兒不斷地發燦爛的慧光,指導許多迷夢中的眾生。

「修善福」?是說有智慧的光照,才能真正的修善根、修福德。說到「修」,正學普賢「行」不偏撥。「行」中間要有一個單獨的括號。佛法講修行,分成兩大類:一是自力行,聲聞、圓覺聖者他們著重自力,也就是以自力和法力兩種力量總合起來,破除一切煩惱,自己又深思斷見了,得到真正的究竟,了脫生死。第二種叫做普賢行,這個行即是一切善根、福德的總稱。普賢行就是廣大行,真正攝入廣大善根,久久的生死當中,利益眾生,圓成佛道。

談到「不偏撥」,現在修學佛法的人,總是說我是學哪一宗的,我這一宗了不起,學到了這一宗,就概括一切了。或者許多人到現在還說,我是創哪一宗的幾代幾代的什麼什麼。其實,說老實話,這樣的修養,學佛法,真是太小太小了。真正學佛法的,知道要修學一切的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光學哪一宗,或者是哪一門哪一派,就自以為足啊!如果是這樣,整個佛法,可以說拋棄得差不多了。有人曾問我,一某某人,你學的是哪一宗啊?我說:我是學的是佛法。佛法是什麼呢?就是普賢行,普賢行的內容是什麼呢?就是三不可少啊,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不可以少因緣。

(一)慧擇因緣辨染淨

為何說不可以少因緣?因緣是一切佛法的心髓。如果佛法不講因緣,就不成為佛法。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用智慧來抉擇因緣。因緣有染有淨,染的因緣造成生死流轉的苦因苦果,淨的因緣就是學成超出生死的清淨因清淨果。佛在世的時候,有人問:「世尊,你說的是什麼法?」他說:「我說緣起,或者是說,我論因說因。我說的完全是緣起。」宇宙萬有的現象,它的通智是什麼?就是緣起。最近有一部書,說到我論因說因,我哪,就討論這個因,也說明這個因,也就是說,我是說因說果。因是主體,緣是種種助力,有主體,也有種種助力,好事、壞事就能夠出現或者是完成。關於因緣或者緣起的意義,《慧炬雜志》時常有論述提及。

現在我說佛法的因果,同世間人講的因果,許多都不相同。世間的因果,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話沒有錯;種什麼得什麼,或者也可以說是自作自受。但深一層去研究,就有問題,為什麼呢?種瓜得瓜,瓜永遠是瓜;種豆得豆,豆永遠還是豆呀,這是直接因果。你怎樣改良,只是改良而已,不能根本改變。佛法說的因果,不但是改良,還能徹底改變這個因果,論因論果都無自性。

佛法真關心的因果,是對照起來講的。說因果之因,有果故因,有果故因,故非真因。說這個因的本身,它不是自已本身形成的。說到對照方面,有果,才顯出因。既然因為有果才顯出因,這個因就不是真實的因,不是絕對獨存的東西。果,也可以比照這個因來解釋。照這樣說,因果是絕對可以改變的。因可以成果,果也可以成因,因果久久地受到互相關聯。比喻說,父母生孩子,父母是因,孩子兒女是果。兒女長大了,又變成父母,他又生孩子,這果又成為因。因果、果因,生生世世就在有漏當中顛倒循環。

(二)染絕淨純創大緣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把種種微細的、粗顯的染緣去掉,把純淨的、清淨的因緣盡量培植,這樣,才能創造大緣。

再說「慧擇因緣」,簡別精嚴不濫雜。我們修學佛法,要真正具有簡別的力量,一定要簡別精嚴。大乘經中,有最清淨、最純正的,也有為了適應那些外道的,所以就有一部分外道的思想滲透到佛法中來了,久了就喧賓奪主。舉個簡單的比喻來說,佛法是以諸法無我為中心,一接觸到外道的思想,便轉過去為真常大我,真常大我是印度婆羅門吠陀的一個中心思想。現在,你學佛法,就要把真常大我踢開,好好的深研修學緣起的假我,這樣才不會再雜染。

(三)超卓風范永懷念

說到周老,他不是大富翁。因為他心量大,所以能把握整個佛法,「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不可以少因緣。」他以這個善根、福德來創這樣的大緣。「超卓風范永懷念」,是說他的風范,超出一般學佛的人,就因為這樣,周、胡一位老人家,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本文轉載自《慧炬雜志》第四一九期

民國八十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出版

 

上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西方合論卷之二(袁宏道)
下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西方合論卷之三(袁宏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