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境法師:如何栽培善根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栽培善根

妙境法師開示

  如何栽培善根?茲以五節說明之。

一、略釋栽培善根義

二、眾苦所惱,應生厭離塵勞之心

三、善根成就者功德殊勝,應生欣慕之願

四、如何栽培善根

五、結語

一、略釋栽培善根義

  何謂「栽培善根」?《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一雲:「善根雲何?謂三善根。即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大正二六.六九三上)「根」者,本也。《瑜伽師地論》卷二二雲:「能建立義、能任持義,是根本義。」(大正三○.四○五上)無貪是清淨義,無瞋是慈悲義,無癡是般若義。吾人學習清淨的慈悲與般若,建立、任持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能引無罪最勝功德,是名栽培善根。

二、眾苦所惱,應生厭離塵勞之心

  為什麼要栽培善根?不信仰佛法者且不說,若已相信聖教之人,對於常時負荷三種雜染(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的重擔,不覺辛苦乎?贊之則喜,毀之則憂;其心輕浮,隨順虛妄名言而轉,不覺羞恥乎?

  《法華經‧譬喻品》雲:長者之宅,「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捨宅……。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大正九.一二中)「長者」,譬喻世尊,即是佛陀。「宅」,譬喻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苦惱眾生流轉生死,苦樂升沈,不出三界,佛陀慈悲,光臨應化,故雲「長者之宅」。

  「周匝」,普遍之意;煩惱、業及所得果,如是諸苦,一切眾生無不有之,故雲「周匝」。皆是無常,故雲「俱時」。「欻然火起」,譬喻本無今有;本無此苦,無明故有。「子」,一類眾生,曾於過去世中學習佛法,為佛弟子,故雲「長者之子」。

  「樂著嬉戲」:眾生於五蘊中,執著有我,名「嬉」;於五欲中有愛,名「戲」。不覺五蘊八苦、不知四倒三毒,不覺苦谛、不知集谛,不驚於不修戒定慧的聖道、不怖於不得安穩的涅槃。如是不聞四谛之教,則無聞思二慧,名「不覺」;亦不得修慧,名「不知」。若能見四谛即「驚」悟,由見道而修道,即「厭」怖。又不覺現在苦、不知未來苦,故後文說:「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等苦。」

  「火來逼身」:指前五識而言。五識通三受,三受即三苦;念念與三受相應,故雲「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約第六識說。承前五識分別三受,起貪瞋癡,更造苦果之因,何能厭患求出,故雲「無求出意」。

  佛說火宅的譬喻,吾侪為眾多苦痛惱亂,還不覺悟、希求解脫,不自覺慚愧乎!又「火宅」一詞,不只是譬喻三界如火宅,亦兼有譬喻自身即是火宅之義。吾人生命體上的老病死等諸苦即是火,明了性的心住在身體內,就像一個人住在為火燃燒的房子內,情況相似。這件事無論權勢、財富、學問之有無,皆不能例外!

  世界各國政府付出龐大的經費,成立頗多的教育機構,教人學習生存的知識,栽培各式各樣的職業技能,但並未教授不老、不病、不死的方法。政府或私人成立很多專為醫療病苦的醫院,結果還是沒有一個醫生,也沒有一間醫院,敢說決定能令你永久健康而無病。

  誰能教授我們不老病死的方法?唯有偉大的導師  釋迦牟尼佛,能開示我們出離火宅、解脫老病死等無量苦惱之妙法。如能信受學習,成功以後,再也沒有老病死了。這件事我們不歡喜嗎?我們佛教徒為什麼忘記了這件事,卻常在塵勞境界上似是而非、虛妄分別呢?

  再約身口意三業說明什麼是「火」。身業的殺生、偷盜、YIN欲,口業的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意業的貪、瞋、癡皆是火。如是十種火現行之時,同時於內心中又熏成種子,為再現行之功能,此亦是火。吾人若能真誠地信受佛語,發願到無老病死等眾苦、清淨安隱之涅槃,要從此處開始滅火始得。

三、善根成就者功德殊勝,應發願學習

  《妙法蓮華經‧序品》雲:「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大正九.一下)此是贊揚阿羅漢成就的勝德。

  「阿羅漢」:或翻應真,或翻真人,或翻無著、不生、應供;或言無翻而含三義:一、無生義,此後永不流轉生死。二、殺賊義,斷盡愛見煩惱。三、應供義,堪為眾生良福田。「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歎殺賊的勝德。「逮得己利」:歎應供的勝德。三界有漏的福德皆名他利,智斷二德皆名己利。通達無我義名為智德,愛見煩惱皆盡名為斷德;己利具足故成應供。「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歎不生的勝德。「諸有」,即二十五有;「結」,即二十五有的生因。謂生死中能無染污,染污煩惱已斷,不能縛心,故雲「心得自在」。又心自在是定,則慧必自在,定慧相資故,定慧具足是俱解脫人。

  《妙法蓮華經‧序品》又雲:「菩薩摩诃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大正九.二上)此是贊揚菩薩勝德。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約位、行、念論不退,有五種不同:

  一、若雲不生三惡道,名「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名「行不退」。常識宿命,名「念不退」。此是小乘不退義。

  二、若從初地至六地,不退為凡夫二乘,名「位不退」。雖正使已盡,而未能遍修萬行,其行猶退。至七地始名「行不退」,而猶起二乘念,故有念退。至八地道觀雙流、入法流水,名「念不退」。「道觀雙流」:道謂化道,觀謂空觀;帶空出假,故曰雙流,又名阿鞞跋致地。此乃三乘共十地之義耳。

  三、地論師雲: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

  四、《璎珞經》雲:初地三觀現前,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五、又《華嚴經》明初住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具三不退。

  後四種是大乘所明不退義。

  「陀羅尼」:此翻遮持,遮惡不起、持善不失。有四種:一、法陀羅尼:於佛之教法總持不失。二、義陀羅尼:於諸法義總持不失。三、咒陀羅尼:依禅定發秘密語,有不測之神驗。四、忍陀羅尼:安住實相謂之忍。

  「樂說辯才」:得大聞持,具四無礙辯。「轉不退轉*輪」:自破己惑,破他迷闇,現身作佛,說法度生。「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以禅定神通力遍興供養,遍能承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般若現前得實相本,能植眾德。「常為諸佛之所稱歎」:智慧殊勝出過一切,廣修利益稱會佛心,故為佛所稱歎。

  「以慈修身」:慈熏三業;熏身入五道,熏口為說法,熏心為設方便,遍應法界。「善入佛慧」:深入實際,妙徹本源,入秘密藏。「通達大智」:智波羅蜜最為增上,無能障礙。「到於彼岸」:贊內德,到法性之彼岸,事理究竟。「名稱普聞無量世界」:歎外德,灌頂受職,法界鹹聞。「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歎化他恩德,最勝最廣,為十法界作依止。

  以上二文贊歎聖德。吾人自省,為卑微之凡人,能不深生慚愧?今讀此文,思惟勝德清淨莊嚴,能不即生敬仰之心,發願學習乎?

四、如何栽培善根

  若能仰慕聖德,發願學習,應怎樣學習栽培善根?經雲:「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離此四支,另有栽培善根之道乎?

  何謂「善士」?謂於正法有正見者。何謂「正法」?《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照了。此復雲何?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是名正法。」(大正三○.四一八中)所謂正法,亦即是四谛  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前二谛說世間緣起,後二谛說出世間,亦是緣起。《論語‧述而篇》雲:「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朱熹注雲:「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賦我以如是之德,則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違天害己。』」此言孔子之道德是天賦的,非是孔子自己修養而成的。天於孔夫子有偏愛乎?可知孔子思想內有違反緣起的成份。

  「如理作意」,《法蘊足論》卷一雲:「雲何名為如理作意?謂從善士聞正法已,內自慶慰,歡喜踴躍。奇哉世尊!能說如是深妙正法。佛所說苦,實為真苦;佛所說集,實為真集;佛所說滅,實為真滅;佛所說道,實為真道。彼由如是內自慶慰,歡喜踴躍,引攝其心,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觀察深妙句義,如是名為如理作意。」(大正二六.四五九下)

  「引攝其心」:即引導其心或攝持其心。「隨攝」者:隨即隨從,即「如」字之義。「理」:即教法所诠之義。以義攝心,心隨於義,即是如理之意,亦即隨攝之義。「等攝」者:等有差別之義。以理攝心之時,前後有深淺之別,由淺而深,故雲等攝。

  「作意發意」:謂能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或謂發動心為體,於所緣境持心為業,故名作意。

  「法隨法行」:《法蘊足論》卷二雲:「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大正二六.四五九下)「精進修行法隨法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大正二六.四五九下)八支聖道者:謂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性離生」:《俱捨論》卷二三雲:「經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目諸聖道。生謂煩惱,或根未熟;聖道能越,故名離生。」(大正二九.一二一中)由修「隨法」的聖道,滅除煩惱,故入正性而得涅槃。

  《大毘婆沙論》卷一八一雲:「問:何故涅槃獨名為法、八支聖道名隨法耶?答:於諸法中涅槃勝故,生老病死不能侵故,獨得法名。八支聖道次彼順彼,如王大臣,故名隨法。」(大正二七.九一○下)又《法蘊足論》卷二雲:「所以得入正性離生,由精進修法隨法行。所以能修法隨法行,由如理觀甚深妙義。所以能觀甚深妙義,由能恭敬聽聞正法。所以復能聽聞正法,由能親近供養善士。若能親近供養善士,便聞正法。聞正法已,便能如理觀深妙義。如理觀察深妙義已,便能進修法隨法行。既精進修法隨法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大正二六.四五九下)

  如是四支,前前增上後後,後後高於前前,相依不離,而趣入正性離生。約自利而言,栽培善根一事至此,亦可以說,大事已畢。若人但能親近善士,而不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等,如何能得聖道?

  前文所言四支,為栽培善根的正軌。吾人若有這樣的信願,應如是隨順精進而行。然而但說十二分教,似乎猶有不便,應明言依修多羅為法本,則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等,始有所依止,易於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尋求法本者,茲為選鸠摩羅什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即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第二分。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是專解此經的,隋唐時代的嘉祥吉藏大師亦有此經之義疏,可惜少有殘缺。

  《顯揚聖教論》卷二雲:「或於色受想行識所攝諸法,思惟如病、如癰、如箭,障礙無常、苦、空、無我。或復思惟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或復思惟真如、法性、實際。如是於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實際已,於如是法心生厭怖。生厭怖已,於不死界攝心而住,或於真如、法性、實際攝心而住。此處無分別智,及彼相應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轉依,由深入所知義故,則能永害隨眠,非一切煩惱之所依處,不退轉法。」(大正三一.四八六中)

  此文言及修不淨、無常、無我觀,及真如、法性、實際等第一義止觀。此即八支聖道之內容,欲栽培善根者,應特別注意。然應特別指出者,「由深入所知義故,則能永害隨眠,非一切煩惱之所依處,不退轉法。」何以如是行者能斷煩惱?由深入所知義故,謂於奢摩他中,深觀真如、法性、實際故。吾人如能如是修習止觀,是堪能滅除煩惱的。若能滅除煩惱,則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應知決定能往生也。若不修止觀,能伏斷貪瞋癡的煩惱乎?能心不顛倒乎?能決定往生彼國乎?吾人弘揚持名念佛的淨土法門,雖然亦甚為殊勝,然而對於如何能心不顛倒一事,似乎多少疏忽了。

  我亦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一般的持名念佛),但多數勸人修習止觀法門。究竟此中有何不同?相信佛法的人,若不深入經藏,是不能修止觀的,亦甚難成就正見。若佛教徒大多數都是如此,這是吉祥的事嗎?

五、結語

  我們大家共集此處栽培善根,學習佛法,清淨自心,不散亂、不顛倒,是能從火宅裡逃出、遠離老病死等苦惱,是能成就聖道的!只要肯放下、好好努力,絕不會白辛苦!

 

 

上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四(李贽)
下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淨土決(李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