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境法師:說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說禅》

1994/7/20於台北電信局佛學會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同學:剛才的介紹,是,我出家以後,是在佛學院裡面學習佛法的。但是說對天台宗的教義有研究,我不敢說;更不敢說有修證,這個話不敢說這樣子。

我們佛教徒對於佛法能認真地學習,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習了以後,能用功修行,更是特別重要。可是在修行裡邊,大概地說,不是禅、就是淨,不是淨、就是禅。至於律,修禅也好、修淨也好,都應該是有律的,它不應該是獨立的。

禅在中國,也是非常興盛,但是不如淨土法門的普遍。淨土法門是比較容易,可是若認真地去修行,能成就一心不亂,你也是要特別努力才有可能成就的。禅,當然應該說不是容易;但是如果你能夠對於般若波羅蜜有深刻的認識的話,禅又不應該說特別難的。所以,有個現成的話,就是難難、易易,應該是這樣子比較恰當。

我說一個禅的故事。就是在中國的四川,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叫做法真禅師,他是參學沩山禅師的。在那裡是食不求飽、居不求安,或者說是臥不求暖,就是對於日常生活的事情,他不是十分在意的。這表示這個人他全心全力都是在道上用功,對於日常生活他不是那麼計較。因此沩山禅師對他非常的器重。

有一天,沩山禅師就對這位法真禅師說,說是「你在這裡住很久了,都沒有看見你提出一句轉語,你都沒有提出一個轉迷啟悟的法語,你都沒能這樣做,一直地都是默然。」這樣子提出來以後,這位法真法師說:「你叫我從何處開口呢?」沩山禅師說:「可以問『如何是佛』都可以嘛。」沩山禅師正要說這句話的時候,這位法真禅師就伸手把沩山禅師的口摀住了。這個意思:你不可以說的。沩山禅師就說:「子真得其髓!」你真是得到了禅的真髓、禅的精要了。

在佛法裡面,不管是《大般若經》也好、或者《法華經》也好、《華嚴經》也好、《涅槃經》也好,這個大乘經論裡面一致地宣說第一義谛是離言說相的,一致地都是這樣講的。所以,這位禅師雖然說是禅,其實和教下說的也是一致的,就是離言說相的意思。我們在世俗谛上可以橫說、可以豎說,可以深、可以淺,種種的方便、施設,但是在第一義谛上是沒有這些戲論的。

這位法真禅師離開了沩山禅師以後,他回到四川去的時候,就有參學的人向他學禅。有一個人就向他告假,這位法真禅師就說:「你到什麼地方去呢?」說:「我到西山去住茅蓬,我要自己用功修行,在那兒住茅蓬。」法真禅師說:「你去住茅蓬、修行,你到西山去住茅蓬,我向東山招呼你,你能不能來呢?」說是:「不能,我不能來。」「若這樣的話,你還沒有資格住茅蓬。」說了這麼一句話。

那麼這句話,我們應該要想一想才能知道。他在西山住茅蓬,你向東山去招呼他,這位禅師說不能來,說「不能來」這句話,表示這個人還沒有開悟的意思。我們如果只從字面上這樣說,可能也不是太容易明白。

另外有一個禅師有幾句法語,可以作參考。就是趙州禅師,趙州禅師他到一位(雲居)禅師這裡參學。參學的時候,這位禅師一看,趙州年紀很大了,就對他說:「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說是你這麼大年歲了,應該找一個地方安住下來,你跑什麼呢?我們從表面上來說,這句話是這個意思。趙州禅師說:「喔!我年紀大了,應該找個地方住,那麼什麼地方可住呢?」那位禅師說:「山前有個古寺基。」說這個山的前面有個古代的寺廟的基礎在那裡,你可以到那兒去住。這個時候趙州禅師說:「和尚自住取!」你去住吧,我不去住。這一段話表示趙州禅師境界很高。

這個時候,趙州禅師就離開這裡,到另外一個禅師(名字叫做茱萸禅師)那兒去參學。茱萸禅師也是,一看見趙州禅師很老了、年紀很大了,說:「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也是這一句話。趙州禅師說:「什麼地方好住呢?」這個禅師說:「老老大大,住處也不識!」說是你出家這麼久了、參學這麼多年了,都白參學了,你都不知道個住處是什麼!這句話說得厲害。那麼,趙州禅師又回答一句:「三十年弄馬騎」,三十年我一直是騎馬,騎著馬各處走,但是「今日卻被驢撲」,結果今天驢沒騎好,被驢把我摔下來了!說這麼一句話。

他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佛教徒學習佛法、坐禅的這個問題,應該是「無所住」。《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這是凡夫境界,凡夫才是有所住的。「有所住」怎麼講呢?就是我們凡夫的心,不管是分別什麼,都是在那裡住。或者說,「住」就是取著的意思,我們分別什麼就是執著什麼,執著什麼就分別什麼,這叫做有所住。有所住就是眾患之本,也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若能無所住,一切煩惱都清淨了,就能與第一義谛相應。

剛才這個法真法師對那位禅師說,「你到西山住茅蓬,我向東山喚你,你能來吧?」說「不能來!」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你心有所住的時候,就沒有資格住茅蓬,就是你還沒開悟,你沒有明白什麼是第一義谛的時候,你不能住茅蓬的。不能住茅蓬的原因,我們這個心若不能安住第一義谛,心在世俗谛上虛妄分別,煩惱時常的會活動,你茅蓬住不住。你若能夠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向道上會,那你就能安住在第一義谛,這一切世俗谛的顛倒迷惑不能動搖你,你就可以住茅蓬了,是這樣意思。

「你在西山住茅蓬,我向東山喚你」,這個話的意思,你在西山住茅蓬,實在你無所住,在第一義谛上說,沒有西山、東山的分別;我向東山喚也是一樣、向西山喚也是一樣,是無差別境界。你若認為你是住在西山、而不是住在東山,你就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是沒開悟,你沒通達第一義谛,那麼你就不能化解你內心的煩惱,你要住茅蓬你住不住。你還要繼續地參學,你要向善知識請教,你開悟了,然後再住茅蓬才可以。所以法真法師說,你不能住茅蓬,你住茅蓬不可以的。

中國的禅宗,的確是很多人、很多人得到禅的利益,有大成就。但是,佛法流行久了,根性的不同,逐漸地也就有很多不同的情形出現了。

我就說這麼多好了,現在我解答問題。

問:弟子經常於拜佛後打坐念佛,於佛號聲中慢慢進入亡我之境,然後於前面突然現出一片金黃色光亮的光,很亮,但不刺眼。此一光慢慢擴大,弟子感覺身體溶入光中,亦慢慢地隨光擴大,最後,整個光遍滿虛空,而此時弟子亦感覺整個身體消失,亦感覺身體充滿虛空,不知如何處置。請法師明示此一情形如何、應如何處置?阿彌陀佛。

答:「弟子經常在拜佛以後打坐念佛,在佛號聲中慢慢進入亡我之境」,拜佛以後打坐念佛很好,「在佛號聲中慢慢進入亡我之境」,「亡我之境」這句話,是自己形容這個境界,用「亡我」這兩個字來形容,這個話也是可以,但是實在不應該用「亡我」這個話來說的。因為在佛法裡面說,無我就是聖人,有我就是凡夫。應該說,就是打坐念佛,念佛聲中心裡面沒有一切雜念,心裡面沒有分別。如果你感覺到心裡面沒有分別,就說心裡面沒有分別,這麼說。

「然後於前面突然現出一片金黃色的光明」,如果心裡面能夠一心不亂,沒有一切雜念,假設這個人身口意三業清淨、十善業莊嚴,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沒有一切雜念,相續不斷地這樣清淨、無分別,如果是這樣的話,「出現一片金黃色的光明」,我們向好處說,應該說這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來攝受這個人。

「此一光慢慢地擴大,弟子感覺身體溶入光中,慢慢隨光擴大,最後,整個遍滿虛空,弟子亦感覺整個身體消失」,對,這句話是對的,身體消失。身體消失,就和佛的光明遍滿虛空,或者這樣感覺。這樣的境界很好,就是你一心不亂,阿彌陀佛放光來加持這個人,這個人他繼續地無分別,這個身體就不顯現了。

不顯現,有什麼意思呢?這表示我們人的身體,身體是欲,我們欲界地面上的人,身體因欲而有;現在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加上佛的大光明的加持,欲心不動了(不是沒有欲,還是有欲,只是暫時不動)。你達到這個境界,身體就不現了。身體不現,但是這上面並沒有說有輕安樂。

本來修禅定的人,先得欲界定,再進步到未到地定,再進步就是初禅。未到地定有一個現象,就是沒有身體,身體不見了,但是他又能夠有輕安樂。可是這個身體的不顯現與輕安樂,中間也是很長一大段的。所以,這位居士他有這個境界,就是他因念佛而得一心不亂,超過了欲界定。但是欲界定還沒圓滿,要繼續地這樣念佛、繼續這樣用功,欲界定增長了,就會有輕安樂;再進一步就是初禅。到初禅的時候,再繼續念佛,能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聽佛說法,就得念佛三昧了。

但是這個地方是一個多事之秋、多難的地方!我們念佛,散散亂亂地,也可能沒有什麼事;但是你若有功夫現前的時候,也可能什麼事沒有,就是很順利地到了念佛三昧了,也可能中間有問題。最好是你對於教義有認識,你知道什麼是佛法。這個時候從佛法裡面得到的智慧,在這個境界裡面作主,最好是能這樣。如果你沒有教義的基礎,你有問題的時候,你不能對抗,就有這個問題;也可能沒有事,什麼事沒有。所以,這個境界不必說那麼微細,就是念佛三昧的前相——這個人要得念佛三昧了,但是還沒得,先現出來這個境界。你問我,我就是這樣解釋。

那麼,應該怎麼處置呢?應該這樣:在這個境界裡面,不管出現其它的事情、或者不出現,你心都不要動,你繼續安心念佛,或者是不念佛也可以,就是心要無分別住——無分別、明靜而住。不論出現什麼境界,你不要睬它,你不要隨那個境界作種種分別,那麼你會很安全地繼續進步。如果你隨著那個境界去分別這是怎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你沒有佛法的般若的智慧的時候,就危險,就可能有問題。所以,你問我怎麼處置,如果你對於佛法的教義認識不夠,你就不要動。我說這個「動、不動」,就是你心不要動,繼續地無分別住,就好了,就是這樣處置就好了,就是這樣子做。

最好你可以讀一讀《觀無量壽佛經》。

本來按佛法的修行的次第,初開始來到佛法的時候,你先要聽聞佛法,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把佛法的大義、佛法的第一義先認識清楚,然後再修行。修行中間有什麼問題,你知道怎麼處理。若是你原來沒有這樣學習過,現在再開始去學,就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你得的功夫,你不繼續地這樣用功,就容易失掉,就是有這個問題。

怎麼處置?這也算是一個定境,在這個定的境界裡面無分別住,就好了;一心念阿彌陀佛,無分別住,就好了。

問:念佛人如何修習止觀?「止」指何念?「觀」又要觀何物?

答:「念佛人怎麼樣修習止觀」這個話,我們剛才說到禅,禅是止觀,禅是有止、有觀的。修念佛法門的人,也有止觀的義,但是不是那麼……,和修坐禅的止觀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不過,念佛的人當然要停下一切的妄念,一切雜亂的妄想都停下來,專心地念阿彌陀佛名號。因為現在念佛的人,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阿彌陀佛國,止此而已。若是古代的念佛法門,那不止於此;我們通常說,有實相念佛、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我們現在的人多數就是持名念佛。如果你是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那就是修止觀,也就是禅。

所以,持名念佛的人如何修止觀?當然就是停止一切雜念,專心念阿彌陀佛名號。可是你若願意修止觀,也可以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你也可以這樣做。你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你口稱名號,但是心裡面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也是可以,也可以這樣觀,這樣觀也容易一心不亂。只是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多數不容易一心不亂,不是說不能,比較難。若你能夠觀阿彌陀佛的……或者是概略的一個相、或者專注某一相,容易一心不亂,也是可以的。觀阿彌陀佛的白毫相、肉髻相,都可以;或者是一個全體、概略的一個相。你最初觀,不要要求太細致,就是概略的一個相就可以。就是可以這樣止、也可以這樣觀。如果你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你只是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也是可以,那就變成觀像念佛了。

觀像念佛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就是假設你觀阿彌陀佛的相好的時候,有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頭熱,如果有這個感覺的時候,趕快停下來,不要觀。就先注意自己的肚臍,注意它二十分鐘、或者三十分鐘,然後再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觀五分鐘就可以,然後再注意肚臍子。注意肚臍子可以說是止,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可以說是觀,這樣說也可以。

或者是你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的時候把其它的一切雜念都停下來。念一會兒你就不念,你就把心放在肚臍這裡,住下來安住不動。不動它三十分鐘也可以,然後就觀阿彌陀佛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觀阿彌陀佛的——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就是按如來的十號來觀想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樣觀完了,然後還是住在肚臍這裡,心不要動。住三十分鐘,然後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子也可以。這樣子有個好處,你清淨的念力容易增長,雜亂的妄想就衰退了,就會停下來,也容易得一心不亂。

不過,現在念佛的人多數沒有這樣做,多數只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希望能夠一心不亂,止此而已,這樣也是好,也不是說不可以。

所以,你問我:「念佛人如何修習止觀」,就可以這樣觀。

問:應如何受持《金剛經》?

答:阿彌陀佛!你看《大悲心陀羅尼經》,你去讀,或者是你讀天台智者大師編的《法華三昧忏儀》,你就會感覺到佛法是非常的注重清淨!非常注重清淨是怎麼樣注意呢?你受持《金剛經》的時候,假設你能做到的話,要單獨有一個房間,就是專做受持《金剛經》的地方,把這個地方弄得清淨。你進到這個房子裡邊去的時候,有單獨的衣服,穿這個衣服可以到這個房間,這個衣服不可以到廁所去,到廁所另外有衣服。去了廁所完了,一定要把身洗一洗,要沐浴,穿上專備的衣服,然後到這個房間來。當然也要刷牙,吃過東西就得要刷牙。然後受持《金剛經》。

在這裡說受持《金剛經》就是讀誦,讀誦《金剛經》的文、還要受持《金剛經》的義,有文也有義、有義也有文,這樣的受持。受持文,當然只要你讀過幾天書,或者查查字典、或者問問誰,把這個文完全能夠認識,就是受持。但是受持義,就是得要學習一個時期。我們中國歷代祖師,乃至現在的大德,對於《金剛經》的批注多得很,太多了。不過,我可以提供一個建議,把無著菩薩的《金剛般若論》、天親菩薩的《金剛般若論》也讀一讀。再就是中國歷代有名的大德,天台宗古代有名的大德、華嚴宗的大德、唯識宗的大德、三論宗的大德,這些人對《金剛經》的批注要讀。至於一般的人——南無阿彌陀佛——「我有學問,我看看幾本書就寫個批注,很容易!」這個批注不行!

你問我怎麼樣受持《金剛經》,第一、最好是專有一個地方來受持,要注意清潔;第二、對於《金剛經》的批注、參考書,你要用一番功夫,然後你就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離開了這個房子到別的地方去,你心裡面也要想:「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你心裡面就有一部《金剛經》。

當然要把《金剛經》背下來,背下來你讀起來容易,不費眼力;你若常是照本念就太辛苦了。

常受持《金剛經》,如果你能這樣受持的話,假設你今年二十歲,你受持三十年,有可能得無生法忍!這不是說笑話,真的啊!

問:有一兄長往生十五年,意外死亡。最近外甥女(現二十歲)忽做一夢,見到老老的舅舅在路口發生車禍,又死了。她非常不解,因為那時才四、五歲的小孩,現在怎麼會這樣?

答:「做一夢」,就是以前的現象,在心裡面再現出來,也可能是這樣。「見到老老的舅舅在路口發生車禍,又死了」,應該是這樣解釋,就是以前的現象現在又重現。但是,不知道這個舅舅是不是信佛?也有可能他在表示向你求救的意思,就是他現在的生活情況還是很苦。你可以念《金剛經》,給他念一千部《金剛經》回向!

問: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門,修行依此心地法門修最好。請問為什麼要依心地修行呢?

答:其實這個話說出來:「這是心地法門」,就好像這個法門是特別殊勝;其實只要是佛法裡面的法門,都是心地法門!不但是佛法的修行的法門,就世間上、社會上的士農工商,都是心地法門。

為什麼這麼說?離開心,還有什麼事?沒有事啊!離開心,什麼事沒有。譬如說這個柱子、那塊磚放在那裡,它有什麼事?它什麼事沒有,就是因為沒有心的關系,有心就有事。所以,都是心地法門。

但是,禅宗的人就是用這個字:「這是心地法門」,就好像只是它是心地法門、別的不是。什麼都是心地法門!不過,佛法的心地法門能使令我們超越,能由下而上、由淺而深、由凡而聖;世間上、世俗谛的心地法門使令你迷惑、使令你顛倒、使令你苦惱,就是這麼回事。

說是「修行這心地法門是最好」,是的,心地法門是最好。

你這裡兩個意思。「請問為什要依心地修行?」你不依心地去修行,那麼誰能修行呢?要用心修行嘛,你不用心怎麼能修行呢!所以,都是用心地修行。

不過,另外有一個分別:修行的時候以心為所緣境,或者以色為所緣境。譬如修止觀的人,以肚臍為所緣境,就是把心住在肚臍這裡不動,那麼這就是以色為所緣境,以形相為所緣境。譬如說我們現在觀佛,觀佛的相好光明,這也是色,以色為所緣境。若是以心為所緣境,那就不同。以心為所緣境,就是能觀的是心、所觀的也是心,就是以心為所緣境。

若是一開始就以心為所緣境,這個人了不起!若是你初開始的時候,不要以心為所緣境,以色為所緣境,或者是地、水、火、風為所緣境,你修一個時期以後,然後以心為所緣境,也好,就是做一個次第。

我們人不能不承認有利鈍的問題,有的人的確是非常的大智慧、有的人就遲鈍一點。我們遲鈍的人不能和那個大智慧、那個銳利的人相比,我們不能和他比,我們比不來。

當然我們笨,用笨的方法,先以色為所緣境。假設是觀肚臍的話,住在那裡,你這樣修一個時期,你的心多少有一點寧靜的力量;譬如現在這屋子裡頭很吵,但是你立刻心裡面可以靜下來,不被這個喧鬧的境界所干擾;你若能這樣就有一點,你多少有一點寧靜的力量了。這個時候,你以心為所緣境的,很妙,會很妙!

以心為所緣境,就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過來看自己,結果什麼也看不見——無有少法可得!但是,妙就是妙在這裡,感覺到好,非常好!那麼這就說「這是心地法門」,也是可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觀,觀心不可得。自己看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這時候只是止,這還是止;你若觀這個心是不可得,那就變成觀了。這樣子,也可以說是心地法門。這就是禅,這就是如來禅的意思。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門」,禅宗也立文字,不能說不立文字。你這句話就是文字,你說「不立文字」這就是話、這就是文字,怎麼說不立文字呢!達摩禅師告訴二祖:吾觀漢地,唯《楞伽經》可以印心!《楞伽經》不是文字嗎?所以,還是立文字,說「不立文字」這句話說得太早了。「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門」,任何的宗派都說自己是最上乘,因為這樣才有人來學嘛!「我這個是最鈍的,我這個不是那麼妙」,那麼誰還肯學呢?都是這樣意思。

「修行依此心地法門修最好」,是的。「好」這個話,應該有一個什麼意思呢?我這樣修學,使令我身心清淨、沒有煩惱,能使令我逐漸地、逐漸地能進步,這就叫做好。說是你這個法門很妙,但是我修起來不相應,那就是不行了。所以,「好」應該是表示這個意思。

但是現在的人,還是我剛才說的這句話,如果你對般若波羅蜜能夠有深刻的認識,那你能夠修禅也是可以,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也應該願生阿彌陀佛國。修禅、而又願生阿彌陀佛國,我認為是最圓滿的!如果你不願生阿彌陀佛國,你修禅,就算是你得無生法忍也好,你未必就能一下子從三界解脫生死苦!初果聖人也還是要流轉生死,不過他不到三惡道去,在人天裡流轉生死。這樣說,你修禅就算你得無生法忍,你來生還是要受生死的,不如到阿彌陀佛國去見佛聞法是更好!

問:請師父開示見分、情分,弟子不懂,謝謝師父開示。

答:這個見分、情分,你說的把我也弄得不懂了!應該說「見分、相分」,應該這樣說。見分和相分,是唯識宗的一種名詞。

譬如說我們的眼睛看見一切的形相,能見的眼識就是「見分」,所見的一切形相就是「相分」。或者我們心去覺知一切的境界,心的能覺知就是「見分」,所覺知的就是「相分」,應該是這樣。

若說情分,應該說智,智與情相對,見與相相對,凡聖相對,大小相對。你若說情,就是智與情。譬如說我們修學佛法,感覺到佛法的開示是真理,「我要學習佛法,我要受三歸五戒、修學十善,我要修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你有這樣清淨的願望,也能這樣去修行,就可以名之為智分,這是智慧。但是智慧是智慧,有的時候煩惱也會來的,就是想要去看電影、想要去什麼地方跑一跑,這就屬於情。就是我們凡夫修行沒到聖位的時候,有智也有情、有情也有智,智和情兩個打仗,就是這麼回事,應該是這麼說。

佛教徒就是逐漸地增長「智」慧、逐漸地消滅「情」,到了阿羅漢的境界,就是完全無情了,他完全沒有愛了。就是看見他的父親,和別人(不是父親)一樣的;看見哥哥弟弟,和不是哥哥不是弟弟,大家都是一樣的;看見個仇人(有怨仇的人)和親愛的人,大家都是一樣——真是怨親平等了!這不是妄語啊!

我們凡夫有「情」感覺正常,我信佛了,我還是要有一點情才對。如果是在佛法上的用功太多了,人家有什麼人情的事情,完全都放棄了;人家說你這個人信佛怎麼信到這個程度,都沒有人情了。

所以,情和智相對,見與相相對,應該這麼說。

問:是否每一位學佛的人都要發願往生淨土?

答:我也同意!每一位學佛的人都要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因為往生阿彌陀佛國太好了!太好了。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住,這個世界有什麼好可愛的?這個世界有很多的問題,這個世界有地震,還有大風、風災,又有水災,地水火風,還有火災、還有風災。這個地水火風,雖然我們生活上不能夠離開它,但是它有的時候也會傷害我們,這是一。另外,我們居住的地方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你無可奈何!說「我請律師!」請律師也無效。很多很多的問題,所以這個地方不是太好。到了阿彌陀佛國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到阿彌陀佛國還有一樣非常好的地方,不需要找工作!不用找工作,所有的衣食住都是現成的。阿彌陀佛最初做法藏比丘的時候,他已經感覺到修行人為生活的問題,耽誤、妨礙你修行,所以他創造了一個清淨的世界,取消這個問題!所以,到阿彌陀佛國非常好,這是一。

第二、到了阿彌陀佛國,自然的是三十二相莊嚴。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我看,哎呀,人家長得那麼莊嚴、美好,我長得很丑陋,心裡面很不舒服。但是到了阿彌陀佛國沒有這個問題,大家都是莊嚴,這也是一個好。

第三、到那裡就有神通,自然的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願意到什麼地方,隨時就可以去。你聽阿彌陀佛說法,也可以到他方世界,到藥師佛世界聽法,也可以到娑婆世界彌勒菩薩那裡聽他說法。聽完法,很快地又回到阿彌陀佛國去。你看,自由自在,有多好!我們在這裡住,就把你困在這裡,你完全不能自在。並且我們現在這個身體老病死,多苦啊!到阿彌陀佛國的人不老,你看這多好,不病,也可以說不死,因為壽命太長了。

所以,我同意,每一位學佛的人都應該發願往生淨土!我同意。

問:人往生後八小時,或說十二小時,六根已不起作用,為他念佛、誦經,他能否聽到,用什麼聽?

答:這個是那樣。我們願生淨土的人,當然平常你要多用功;多用功,你的心清淨,臨命終的時候正念分明。就是沒有悶絕以前,你心裡面正念分明、念阿彌陀佛、願生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就放光接引,就往生了,最好是這樣子。

若是自己的道力不夠,沒能正念分明,人家助念,自己也有時候不行。譬如說大家都在念佛,我也隨著念佛,但是我心裡面妄想,跑到高雄去了,這些念佛的聲音我們都聽不見,是不是?我耳朵也沒有病,但是人家念佛我聽不見,就是這個妄想很有力量。你要故意地不聽一切聲音,心裡面無分別住,你還不容易做到,還是不容易。但是,你若是妄想來了,就做到了!這麼多人念佛、又打引磬、又打木魚,都沒聽見!你看這妄想的力量很大啊!

臨命終的時候亦復如是,說我們給他助念,但是他心裡面有妄想,如果那個時候自己沒有妄想,心不顛倒,隨著一同念佛,也有希望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但是這個事情如果沒有做到,就是悶絕了;由明了的意識,到了意識昏昧,就是悶絕了,如果這是命終,就這時候開始死亡。死亡了,最後一剎那這個身體壞了、滅了,第二剎那中陰身出現了。中陰身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是正常的,你念佛他能聽見,他也能隨著你念佛,假設沒有特別的業障。特別的業障,就是這一剎那死,那一剎那就受果報了,這就是困難。

如果他是生到天上去,那也還算好;若是到了地獄、餓鬼、畜生世界,就是苦,你念佛、助念都不容易。唯有投生人,有一點希望,因為現在的人避孕,一避孕,他想去投胎,不行;這時候你念阿彌陀佛他聽見了。他若是能聽見的話、沒有其它妄想的障礙,還有希望往生阿彌陀佛國的。

不過也有個問題,中陰身非常不穩定,就是他在短的時間,一下子就到很遠的地方去了,那麼你念佛的聲音他就聽不見了,也有這個困難。除非是這個人他對這個身體的愛著特別重(所謂守屍鬼;不過中陰身這個時候還沒有變成鬼,也沒有正式受果報),他若愛著這個身體,這時候也可能離這個身體不遠,那麼你給他助念,他也能聽到。「用什麼聽?」當然還是用耳。

問:亡者生前不會說國語,不懂國語,為他用國語誦經,他能否受用?

答:這話是這樣子,他若能懂,假設他中陰身這個時候也信佛,他又能懂,他也可能共同地誦經。就假使不懂,但這個誦經的功德,是由回向輸送給他。你念經的時候,一心不亂地念經,念完經的時候回向:願此功德,使令他能夠業障消除,發無上菩提心,往生淨土。這麼回向給他,他還是能得到利益;即使沒有往生淨土,也能得到利益。

問:亡者生前不信佛,是異教徒,為他誦經、念佛,恰當嗎?

答:也是可以。因為也是念經的功德回向給他,還是能得到好處的,還是可以。

現在就是到點了。對不住,到點就是結束了。

我解答的問題,只是我提供這麼一點意見而已。你們還可以多讀經論、參學善知識,不要執著我的解釋。多謝各位。阿彌陀佛!

 

 

上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三(李贽)
下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四(李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