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脫道到菩薩道
傳道法師開示
佛陀曾經開示我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後學傳道就是秉持這個原則,若是有機會結善緣,我就全力以赴。這次來美國能與法雲寺佛學院結個緣是我求之不得的。
一、緒說
幾年來,我因為到處考察及對佛法的學習,我覺得北傳與南傳佛教各有特色。
現在北傳的佛教徒,看到南傳佛教的佛使比丘、阿姜查,覺得他們的佛教很好哦!我們應該注意,他們的修學是有整體的經律論作背景的,不僅僅是開示一段四念處就能成就的。
而我今天的講題秉承印順導師所點出的,整個南北傳佛教共同的部分:是從阿含道到菩薩道——即從解脫道到菩薩道整個的學佛道次第。這是印順導師在他的著作裡頭所透出的省思。
印老讀到《增壹阿含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而得也。」直下認為這就是佛教根本精神所在。這個觀念根據《印度之佛教》序文可分為三方面說,世尊之根本教義是:
1.「緣十方而重此土」:雖然講到十方世界,而重這個世界。
2.「歷三世而重此時」:從因果上說,過去影響現在,現在影響未來,但應把握現在。
3.「立誓度一切眾生,特以人類為本」:此即所謂的人間佛教。導師特別提出「間」:是上升與墮落的關鍵與樞鈕。如果我們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去,所有的業都是在人間造的;到天上去的業也是在人間造的;作阿修羅的業也是在人間造的;再作為人,還是在人間造的因。
所以,人間佛教就是要我們注意此世、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人間佛教以人為本,不是人本主義的教育(主張人最重要)。佛教主張一切眾生平等,但是危害自然最厲害的是人,而維護自然最有能力的也是人,所以要教育人。
人間佛教的「間」解釋過了,它的根本教義也知道了,它的精神何在?就是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都能夠進入無余涅槃,能夠永滅貪瞋癡,能夠解脫煩惱,而得到大自在,得到無上菩提,這是我們學佛的終極目標。
它的精神在無己為人,任何事不以自己為出發點,而是觀察我們此時、此地的環境中,所有的人事物,需要的是什麼,感受的是什麼。
第一,學佛是向佛學習,不但是為求世間的福樂而學,也不是為自己的解脫。應學習自他淨化,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第二,佛菩薩及老師、同學等同參道友,只是啟發我們,教導我們,剩下的我們要自己去做,所以自悟不由他,它的精神就是盡其在我。
第三,學佛,就是向佛學習,佛是怎麼成的?是於無數量的時間、空間,與無數量的人結緣,廣學多聞,廣度眾生,一切功德圓滿而成就的。
正確的觀念應該是:該修的法門已修了;應斷的煩惱已斷了;要度的眾生已度了;該修的福報已修了。於是自然就成佛了。
二、解脫道
解脫道部分的道次第有三:道前基礎、正學道、證解脫道。
(一)道前基礎
學佛就是要有一定的基礎,以漸進的次第具足世間的正見正行:先皈信三寶,受五戒十善(具足人間三福行),亦即施、戒、定。這樣可以得人身,有人身才可以修行;才可以作解脫、度眾生的修道前的基礎。
阿含道,也就是循序漸進的解脫道。要確立出世間的緣起正見,也就是理解苦集滅道四谛的生死流轉與還滅解脫。實踐戒定慧、三學、八正道而得解脫。三學、戒定慧就是八正道的內容。
就道法的內涵看,先具三善根:第一個要分別善惡,這是智。第二個具慚愧心,就是具宗教情操。所有的貪瞋癡,佛菩薩都沒有,我們都有,我們該慚愧,改掉吧;所有的慈悲喜捨、智慧、願力,佛菩薩都有,我們都沒有,我們該慚愧,培養吧。道德三增上:一、自增上,是自己想要提升。二、他增上就是世間增上,是大眾加持力。這也包括輿論的力量。三、法增上,也就是要以佛法為增上。
第三個住不放逸,即是四正勤。要有意志力堅持不作無意義事、不講無意義話;還要有意志堅持去作有意義的事、說有意義的話。有智慧,又有提升自己的情操,並且能住於不放逸,又有貫徹始終的意志力,這樣才能有成就,才能往不貪不瞋不癡的方向走。
次具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要有前面三善根,才能親近善知識而有利益。親近善知識所為何來?為要聽聞正法。
「多聞正法」是依義不依語。印順老法師特別解釋「多聞」並不是經典讀很多,就小乘言,是堪聞三法印;就大乘言,則是堪聞一實相法印。緣起無我的道理能如實信解、如實行,名為多聞。
「如理思惟」,這裡不是說如你思惟,亦不是如我思惟,而是如理。眾生是以情為本,是如我思惟。我們常說:「我以為」、「我認為」。佛是證悟真理而成佛,不是因為太子出家;也不是因為六年苦行;也不是說法講經四十五或四十九年,都不是。他之所以成佛,是因為證到了緣起無自性、緣起無我、緣起正見。所以我們要如緣起正見去思惟,不能如我們以往的習慣去思惟。
「法次法向」:「法」即涅槃,是貪瞋癡永滅的最高境界;「次法」即三學八正道,是往涅槃道路的;「向」即實踐,如法修行。這在四依法中,即「依智不依識」。我們所讀、所聽,乃至現在所介紹的,就是一堆知識。你若未經過自己在定中的思惟分辨,再透過出定後,於人事物的對待中去磨練,沒有這樣的體驗,都只是知識。這裡所說的「智」,就是要你對所學的知識的信與體驗要一致,是信智平等的。
具備了對佛法僧三寶及解脫正見完全正信不疑,則完全破我執,證初果須陀洹,五下分結中的三結斷。這是分證。再修戒定慧分破,即三學八正道。
我們來看戒定慧三學與八正道的配對:
正見、正志是慧;正語、正業、正命是戒;正念、正定是定;正精進(正方便)通戒定慧三學。所以戒定慧就是八正道。這就是具足世間與出世間的正見。
(二)正學道
1.正見、正志
第一要與無貪無瞋無癡相應。正見有善有惡,從外表看,對人有損有害,對正當的提升有障礙的行為即惡;積極面說,對人有鼓勵、有利、有正當性、建設性的提升之行為即善。從內心方面說,如果止惡行善的目的是為名為利、供養、面子,則是不淨,是有貪瞋癡,有我執,以自我為中心的支配欲。
要與不貪、不瞋、不癡,與無我慧相應才叫善,雖然境界太高,但是我們應該知道,而後慢慢地循序漸進。
第二正見是報必由業。我們今天所得果報,善、惡、美、丑,引業、滿業都由業來。業是造作,有善業、惡業、不動業、無記業、清淨業。造善業得人天果;造惡業受三惡道報;造善與無我慧相應,是清淨業,則可以得解脫,可以轉業力成願力。誓願度眾生,很認真的讀書、賺錢、蓋寺廟、辦學,若能與無我慧相應,則一切所作都是解脫業、是菩薩道。
第三是要有三世。世是時間,過去的一秒鐘前就是過去世;未來一秒鐘後就是未來。《俱捨論》說:「已生已滅名過去;未生未滅名未來;已生未滅名現在。」這樣就有三世因果。
第四,耍知道有凡聖境界:千萬不可以說,我遇事就會貪,會瞋,會癡,哪裡有不貪不瞋不癡的聖人?不可以這樣比況別人。要相信佛菩薩是真實成就無上菩提,具有願力、大悲心。
世間正見——法住智——很重要,但唯有出世間正見才能解脫,那就是緣起正見。所謂正見者,谛觀四谛慧,就是對於苦集滅道的四聖谛有正確的觀念。
要先知法住智——緣起相、生滅流轉,這都要知道;後知涅槃智——還滅解脫,也都知道。然後證入——應改的改、應斷的斷、應修的修,而證入緣起性。這樣才是破我執而得解脫。
正志新譯叫作正思惟,即是信願菩提心。佛菩薩有大智慧、大菩提、大悲心,我光是相信他還不夠,我還要立志跟他學,這才有力,也就是自增上。這種信願心依靠什麼而發?依法增上而來。因為很多眾生需要,所以是他增上而來。
2.正語、正業、正命
我們已經有了正確的觀念,又具備正見、正思惟,一定要有具體的表現。那就是戒:正語、正業、正命。持戒就不會講話尖酸刻薄;不會作假見證騙人。正業是不作殺盜YIN,積極方面是護生。正命是什麼呢?是正當的職業和適當的經濟生活來養活生命。出家的正命在哪裡?出家不可以算命;不可以通致使命;不能作生意;不講鬼怪、通靈、大妄語等等以獲利益。
3.正精進
正精進通三學,一般而言,佛學的總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南傳阿含經翻譯成「正方便」。正方便就是適當的調整,修戒、修定、修慧都要適當的調整。
4.正念、正定
正念的內容就是四念處。念是修定的前方便,也就是先要離欲、惡、不善法。這時候慢慢修止,在近分定時,若精神集中起觀,觀緣起無我,照樣可以破我執而解脫。
甚深的智慧,散亂心不能得,一定要入定,定中令心澄靜,然後才能起觀。得定的人思考、分辨的能力很敏銳,這樣才能覺察自己的執著。這也就是自覺。得禅定,是心理上的離捨我們執著的多寡、粗細而說。如果修行人得定,卻不與無我慧相應,唯有禅定的功夫而已。
(三)證解脫道
由此我們知道,不是一定要修到四禅才能解脫,而是在你產生離惡不善法的樂欲時,會產生一種喜樂。為什麼願離惡不善法?一定要透過前面所說分別善惡、具慚愧心、住不放逸,有這樣的前方便才有辦法。能夠這樣,在近分定與空無我慧相應也可以解脫。
正定過後為正解脫;其後為解脫知見——解脫的人自己能夠知道自己已經解脫,不需別人為他證明、印心。
龍樹菩薩說:「有分別而無自性分別;有分別作用,而此作用不執有自性。」無分別心,不是沒有分別作用,是有分別,而沒有分別執著。就是沒有自性執著,不認為那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或佛性的作用。
本文第一頁表格的下一欄:三善根→四預流支→修世間八正道,即還有我,「我」在修。如果正定相應入見道,或者是得初果以上,就是出世間八正道。破我執以後還是繼續修八正道。與無我慧相應,就是修出世的八正道。
三、菩薩道
大乘菩薩道有兩類:一是直入,一是回入。如果經由修行解脫道或天道而進入的,屬於迂回而入的菩薩道;若是於人直接發菩提心,廣學多聞、廣度眾生,這是直入的菩薩道。
直入的,就是從三皈五戒,直發菩提心,修十善業道,以三心行六度萬行;依六度四攝圓滿三心,成就佛果菩提。
圖解
三心是信願菩提心、同體大悲心、空無我慧。信願菩提心是目標;同體大悲心是動機;空無我慧是方法。
六度、四攝法是領導者必備的條件。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在八正道中有四度:戒、定、慧、精進。唯少了布施與忍辱。亦即在解脫道的基礎上,再加上布施與忍辱。
布施的目的是成就信願菩提心,是為離苦得樂,轉凡成聖。也就是空無我相應的方法。若未成就空無我慧,也可以用愛語、利行、同事這三種善巧方法以助成、圓滿我們的布施達到最高的邊際效用。即能成就無上菩提。
這四攝六度是菩薩應行。請參考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及《佛法概論》最後三篇:〈菩薩道通論〉、〈在家菩薩道〉、〈出家菩薩道〉,有詳細說明。
四、加行道
具備道前基礎、解脫道、菩薩道的正常道,再依根性不同,成立各宗各派的各種契機、契理的方便道,名為加行道,非別立道次第。
五、結語
在阿合道中常說「先直其見」,緣起正見如果沒有建立,那麼還是佛法的門外漢。其次是「淨其行」,是持戒,也就是德行。淺一點名為止惡;深一點名為行善;更高深的淨化則名為清淨心。所以佛法那麼多,六個字就講完了,即止惡、行善、淨心。也就是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在「解脫道」中,以淨心為第一,即要令我們的貪瞋癡我執越來越淡。
「菩薩道」則以利他為先,像依報——環境、正報——身心都莊嚴了,才能成就佛果菩提。我們學佛,不要忘記了是從解脫道次第到菩薩道次第,整個落實在人間, 隨時隨地、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菩薩精神就是忘己為人,盡其在我,任重致遠的使命感。希望我們都能抱持這樣的願望,轉業力為願力。
願度無量眾生,願斷無邊煩惱
願學無量法門,願成無上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