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其它法師:從《佛遺教經》看修道次第(威因法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佛遺教經》看修道次第
 
威因法師講述
 
我們今天發心出家修行,第一就是在觀念上要正確。佛遺教三經裡,《八大人覺經》中的第一覺悟,就是要我們覺悟生命體的正報和外在環境的依報皆是苦、空、無常、無我的,而這個苦果是由我們惑業所感得的。有了這種了解之後,才會有尋求解脫和發起要修行的正確觀念。
 
佛最初出家修道也是緣於觀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心生畏懼。為了要解決這個大問題,乃以身作則先遍學一切外道的修行法門,最後自己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
 
《四十二章經》序分即是四聖谛的發揮:修習道谛,對治集谛和苦谛,證得最殊勝的滅谛。
 
《佛遺教經》是佛對修行人從初發心到證得究竟解脫之果,所開示的一個完整而踏實的修道次第。這一段教誨可以說是佛一生教授的精華。
 
修道首要在尊重戒律——波羅提木叉。戒法的建立並非是佛要設一些軌范來約束我們令我們不自在;而是因為眾生無始劫來有種種貪瞋癡的病,要對治這些病,首先就是不要再去熏染這些病的因。所以制立戒的意趣是為了正順解脫——由煩惱病苦中解脫出來。如果沒有戒的基礎,一切的善法功德皆無從生起。所以佛第一強調的就是尊重戒,以戒為基礎。
 
有了戒的基礎以後,就應該約制自己的五根,不去攀緣五塵。因為五根就像一匹惡馬,如果放逸五根去攀緣外境,就如同一匹沒有缰辔約制的惡馬牽引人掉入溝塹一般,它將令我們生起貪瞋癡之心而造種種的惡業。這種禍害不止令我們受苦一生,而是多生累世墮落於惡道中輪轉生死。
 
如果說五根是賊,那麼心就是賊首了。心因為有貪瞋癡,當我們放縱五根去追逐五欲時,心也隨著境轉,這樣一旦迷執下去,就只有令我們墮落到三惡道,其造成的禍患較之毒蛇、惡獸、怨賊還要可怖。所以我們要制伏五根,首先要制伏意根。這就要修四念處去調伏攝持住我們這一念心,故《金剛經》說要「善護念」。
 
六根攝持住了之後,就要調飲食和睡眠。飲食的目的在治療眾生饑渴的病,不是為了享受。有了「飲食如服藥」這個觀念,就不會為了口欲隨著味塵打轉了。修道人在這方面應懂得節制,不要放逸根門追逐享受,倘若多求供養,就會壞了施主的信心。
 
睡眠呢?也要節制要適當。不但白天要精進修習善法,連夜間也不應懈怠放逸,將生命浪費在無記的睡眠上。凡夫僧因為沒有得到真正的成就,固然不可能不睡,但佛說你要真正斷了煩惱才有資格睡,否則睡得過頭,容易增長癡障,障覆聖道的成就。
 
進一步要修忍辱。在這裡,佛要我們學忍辱仙人,就算是有人拿刀子來斷我們的手腳,我們都要攝心,令心不起瞋惱、口不出惡言。如果你忍不下來、瞋惱了,第一個傷害的就是自己。因為一念惡心起,你立刻感覺難過不舒服,立刻感惡果了,不必等將來。所以當下一念心,因果就分明了。在《法苑珠林》中記載了一位博通三藏教的法師,他研究佛法的教義,不是用它們來對治自己的煩惱,而是用它們來增長自己的知見。結果在一次論辯中,他敗給了另一位法師,因為輸不起,憤恨不平之心令他在回程中立刻遭到現生墮蟒蛇的果報。
 
佛又說忍辱的功德比持戒修苦行還要大。因為能持戒修苦行,有時候會帶有頭陀的增上慢,加大我執的成分。而忍辱則與無我相應,能對治我執的煩惱,所以能忍辱是有智慧的;譬如惡罵來時,能將之看成是還債、消業、破除自己的我執的,而不是來折磨我的,這就是智慧了。所以我說如果要找一位善知識,就要找一位會罵你的,而不是會附和你的;否則對你的道業,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害了你。
 
再進一步就是要對治憍慢的心情。佛說:「比丘們啊,我們已經剃了發、捨了裝飾、穿上了壞色的衣服、拿著缽去乞食就像乞丐一樣,如果還心懷憍慢自覺了不起, 那是不相稱的啊!」其實,憍慢的背後就是我執,而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你要是擺架子,表示你的我執還很大,若是破了我執,自然就沒有慢了。
 
接著佛叫我們不要谄曲。谄曲是以不正直的心去討好別人,等於是在心裡頭打妄語,這與「直心是道場」相違背,是不能入道的。
 
以上是佛要我們在性格上做一番整體的調整:不要放逸懈怠,要修忍辱,不要憍慢,耍端正其心。這些條件具備了,才能真正修出世間大人的功德:由少欲、知足、遠離、精進、不忘念、禅定、智慧、到究竟的離戲論。
 
首先要少欲。少欲就不會多求,不會谄曲,不會被五根五欲迷得團團轉,這樣心自然能坦然、無所憂畏,因為憂患來自於貪愛執著患得患失!
 
次要知足。世人向外追求放逸,只有擴張他的不滿足,是永遠得不到安樂的。許多家財萬貫的人,因為料理的產業太多,須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這就代表世間的財富往往其負面的過失大於正面的意義。所以真正的安樂是從知足來的。佛在這裡提示我們,貧富不在於外在形式的物質,而在於內在的滿足不滿足。凡夫正因為有我我所的執著,心量狹小,所以越貪著越貧窮。佛能放下一切的執著,他的心遍覆十方,反而擁有了一切。
 
進一步要修遠離法。不但身要遠離市集塵囂,獨處閒居,心也要遠離愦鬧,不要起貪瞋癡。這樣就能得到自在安樂。若是放逸五根去攀緣五欲,結果只有斫傷自己的法身慧命,無有解脫安樂可言。
 
遠離之後就要精進,精進才能成辦一切世出世間的事業。譬如鑽木取火,如果間間斷斷未熱而息,是永遠沒有辦法產生火苗的。所以不論修習任何止觀法門,都耍念茲在茲持續不斷,這樣才能達到果證。
 
在精進之下,進一步要不忘念。世上的一切善知識、護法,都是為了護持我們成辦道業。但是最好的善知識、護法卻是我們自己這一念念在道業上用功的心。如果念力堅強,能夠念茲在茲,心自然不受五欲六塵所牽綁,這樣就算是跑到世俗繁華的地方,也不會被它們所迷惑、戕害。所以真正看起來,就是應該修四念處法門了。
 
能夠不忘念地堅持下去,止觀的初步成就就是得定,依著禅定則能開發智慧且令之不漏失。我們現在得到的空無我,還只是有漏的正見而已,必須要在定的基礎下,修學止觀成就定慧,到見道位時,才能產生無漏的實相正見。
 
依著禅定,進一步就是無漏慧。有了禅定、甚至有了神通,若沒有智慧,也只能夠伏住煩惱,而不能斷煩惱。所以修世間禅定者,在出定後仍有煩惱的生起。要斷煩惱則須有智慧。修行人若明白了佛法裡空無我的道理,就是解慧也可以產生對治貪著的作用。倘若定力增強有了實相慧之後,則更能對治那些思惑的習氣,得到究竟的解脫。佛法之不共外道處就在其具有無我的智慧。外道縱然能成就四禅八定,但因沒有無我的智慧,所以不能不受後有。現在的人好講求神通妙用而不能平實地照因果法去修行,這樣是不能破除貪瞋癡煩惱的。
 
佛法貴在見地,而不在功用上去取勝;無我的見地分明才可以斷貪瞋癡,神通妙用則不一定。所以佛說:「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
 
智慧再進一步就是離戲論法——滅谛,這是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
 
上述是佛在《佛遺教經》中所教誨的修道次第,我們若能依之修行,是絕對有果可證的。
 
 

上一篇:王志遠教授:一心與多門
下一篇:王志遠教授:佛教的智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