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如孝法師:准提道場行法次第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准提道場行法次第                         

主講:如孝法師

時間:2007年8月12日

地點:陝西戶縣白馬招覺院

參加人:侯居士 尹嘉明 王軍 李嘉禾 王鳳蘭、熊雯

記錄及錄音整理人:熊雯

一  宗旨

教宗華嚴 行在准提 導歸淨土

二  理念

准提法不是一個單獨的持咒法,或一個單獨的本尊法,它是佛法的濃縮和綱領,展開即華嚴的境界,究竟則徹見諸佛的本心,眾生清淨的自性。

三  修法契機

我們認知佛法,行法有它的特色:與知識層面掛鉤不多,主要說我們當下要用的那部分。首先是對世間的觀察:世間不圓滿,生命是如此無常!出於尊重生命的本能,探求生命的意義。從觀察社會的真相當中生起出離心,這是修法的前提,這個前提具足了皈依所需的資糧-依靠三寶,找到人生明確的方向。在這之前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對於各種宗教和文化的對比,基於歷史和文化對人生的定位,所以皈依三寶絕對不是出於迷信。它是不可選擇的,世間只有這麼一條道。人的本能是要尊重生命,對生命負責,這是有良知的人沒有辦法回避的事情。在這個過程當中,人生的迷茫和困惑自然破了。這就是法的功德。破除我執和習氣眾生覺醒的力量和本能,依據法而得到。所以佛法是一個水道渠成的事。

現在的人都能入道,因為是太平盛世。最有善根的人,在這個時代,正遭遇法運當中昙花一現的好時刻。我以前最感到痛苦的地方,就是看到古德的東西很有無常感,稀有感。古代的東西很純淨,特別是佛法。作為一個人,精神追求不能得到滿足,而且在這個時代喪失了,這是最痛苦的。大的環境不好,個人就像一個蚊子一樣。

上述是菩提心,利他的一方面。正法難聞!我們這個時代,眾生是如此的迷惑,法運是如此的衰微,徒有其表,在這個時代更應該發菩提心。但這也應是我們的信心建立處,這個時代雖然是末法,恰恰有很多大菩薩在加持,所以我們要上合於天心。要立志。我們弘法,唯一要做好的是佛菩薩的代言人,要把佛法的最根本東西提倡,圍繞根本展開。展開要不離宗旨,離了宗旨就是墮落的法。宗旨在發心和因地。支撐它要根據社會福報,時空環境和人文環境等事法界的展現,我們要善於抓住機會。

准提法能夠展開,不離三句義-“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而至究竟”;以三種力量而為依托-“法界緣起力,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所以我們能夠現生成辦,繼承如來的利他事業。准提法可以說是三句義的形象化和圓滿的體現。

四  行法次第

無始劫以來,因為惑所造的業,當下感的苦就是命運-生命的延續。由惑\業\苦三門所引發的-我們修行首先要對治什麼,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屬於實踐門。我們當下要對治苦,就要構建一個修行的平台,這需要佛菩薩的加持才能達到。佛菩薩怎麼加持?就是准提九字陀羅尼。它就在當下起作用。所謂的苦是當下顯現的一部分,這裡所說的不是生命層面的怨憎會苦,而是針對修行層面的苦而言:沒有時間修行,聞不到正法,自己理路不清,沒有善知識。當一個人生起出離心時,力量是非常脆弱的,就好象一個種子剛剛冒出一點芽,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它成功的機率有多少?誰來保護他?就在這種消耗中,他漸漸會失去生命感,他的道心會退,這是很可怕的。不真實去行,得不到佛法的真實義和究竟義,只是停留在文化和信仰層面,總有一天他會發現自己在上當。這不是佛法錯了,而是他自己沒有弄通,所以他的路終究走不下去。有些人很精進,但走了幾年,“骨牌的效應”就出現,從後面一直推到前面,所有的東西都錯了。凡夫的境界都需要一個依處,他執法,這就出了問題。這是很難突破的,除非你認識了那種俱生的智慧,才能破俱生的我執。這不是自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善知識的指導。總之,上述所講的准提法的一面,就是它能對治你當下的一個苦果,這個苦果和平常的苦的概念不一樣,是針對修行人的苦惱-沒有時間,道糧不具足,病的折磨等。是修行上的問題,實際上改變的也是我們的命運。通過持咒一百萬,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並能得到一種堅固。所以,這個和行法是要配套的。准提法是單獨的, 一個屬於行法的次第,即在小范圍內怎樣運用的問題。

關於准提法的展開在這裡暫不討論,准提法在道次上的引導,以此為一條直線貫穿下來:

第一階段,誦咒滿一百萬遍。誦滿後,人生惑\業的苦得到改變,開始轉入准提法的”大悲為根本”的層面。這個方面,主要是對治業,這個業是指過去造的因,但是當前還沒有感果,需要待緣成熟的東西。阿羅漢的業不一定空,不一定了,但是可以透過定讓他的業不起現行。

所以第二階段主要是通達止觀,這是准提法的另一層面,叫作”自性准提層面”。怎麼觀修?我們提倡的是每天四座修法。每座一個小時,前面半個小時先修四念住入定, 後半小時在修完四念住的層面上修一些布字法,念誦准提菩薩焚修悉地忏悔玄文,包括准提菩薩十八臂的觀修和八大眷屬菩薩的觀修。這個時候是念誦修為主,入密法四布的修法。四座。完了每天用普賢願回向(這屬於准提”體\相\用”的層面,金剛經為體,准提咒為相,普賢願為用)作為每天的串習。每天四座的修法修三個月一般就可以了,數量上能修多少就修多少。

下面第三階段就修一些羯摩法,就是”息\增\懷\誅”。這個階段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分水嶺,從羯摩法以後修的是即身成就的部分,前面的部分修往生資糧。最後它的果位可以和九品套起來,和九品圖,凡聖同居圖,?,菩薩的階位套起來。這個將來可以列一個表就很清晰(這個法本上說的就應該很細了,皈依證和這個是一略一詳的過程)。四大羯摩法”息\增\懷\誅”修完了以後,下面就可能有一些特殊的教誡。(河北小五台修行准提法成就的高僧道殿法師(約五代至遼代的法師,遼代的國師)的成就神通感應不可思議。道殿法師的遺跡在北京還有很多。北京白塔寺的白塔實際上就是道殿法師的捨利塔,可見准提法的感應有多大,法門寺唐代以後隱沒了,而白塔寺一直為人所知道。從修白塔以後,北京的龍脈就起來了,一直到現在都沒衰,准提法不可思議。道殿法師臨終前有一個授記,他修了一個塔。裡面放了一個叫”至?元通寶”的銅錢,到元代兩三百年,忽必烈進駐北京時有一個高僧正好修這個塔,在塔裡發現了銅錢和淨瓶裡道殿法師的捨利,忽必烈一看就明白是道殿法師給他授記,至元是元代的年號,當時元還與南宋對峙,尚未統一,能夠鑄造錢是權力的象征,得到天下的人才能制錢,所以他很高興,在大白塔設了四殿?,請尼泊爾阿尼哥建築,創造了建築史上的奇跡。實際上白塔過去比現在還莊嚴,有很多浮雕和護法像,而且規模相當大。北京可以說”先有白塔,後有大都”)修完羯摩法法以後,一些過患和”留難”(修行人修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一些震動法界的不可思議的大的障礙,不屬於平常的障礙)基本上就不會生了,就像箭已經放出去了,只會前進,不會後退,不會停止,不會左右搖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 四大羯摩法後的特殊教誡是針對修行人一些身心不和諧的”三屍”(此是道家的說法, 三屍神每年向上天匯報修行人的過患得失。事實上, 三屍神不是一個神,在密乘當中是人靈性的糟粕),這個時候修行人要對治的就是這些問題。修這個羯摩法也大約需要三個月。

第四階段,通過前面的修法,就有兩種道路可供行者選擇:一種是完全的利他,一種是當下自己完全無漏的解脫。比如夢參老和尚就是在這個層面上投入利他的事業。兩種選擇是什麼意思?就是行者在這兩種中不管選擇哪種都能成功。一般在當時的條件下,只選擇一種,但是事實上兩者可以兼顧, 比如鸠摩羅什法師就在利他的過程中獲得了自利,他有很多障礙當時是眼看著自己主動去選擇的。而在某種意義上說,不管選哪個都是一樣的,因為最終他是趨入佛果,一個是利眾生才成佛,一個是成佛後去利眾生。 (之前我們談的發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這裡的菩提心是自證覺圓滿,不假任何因緣條件,是第一義的。)

這是一個比較偏於行法的次第,與整個用法華經的那個次第又不同。我們這個是比較偏於事相方面的次第。當然也是一個參照,不是絕對的。這裡所謂的行法,不是六祖大師的那條路,六祖大師那個是偏於理,他那個理是不分前後的,就普遍的真理層面而談。所謂的行法就是你怎麼去實踐,就必須有次第。

五、具體問答

修准提法特別快,真的閉關的話一年都用不了。依據<准提陀羅經>上所說,第一階段把一百萬咒修完就已經很不得了,已經是大乘增上的菩薩了。 念咒的時候要總結一些經驗,心的昏沉掉舉首先要面對,這裡涉及的問題很多,但努力的方向主要是數量,達到心的初步調整。達到身心的初步的清淨,這主要還是依靠咒的力量。不依靠咒的力量,要想制心一處是很難的。能夠做到這點在佛法上已經是很殊勝的。要用心,有些東西不講,但是是共通的東西,你的心念的輕松,明和昏沉,還有煩惱的松緊,要善於去總結。第二階段為什麼要修四念住,就是為了增加你的定力去起觀,所以一定要觀想清楚,這是追求質量的時候。普通的人一般三個月都能完成,四念住是很容易契入的,當然修法的時候需要一定共修的環境,一切外緣都斷絕,止語\過午都要配合。密乘法就是這樣專修的,白天黑夜都是如此一味。輕輕松松的。第三階段後修完羯摩法,可以有一個選擇,達到解脫。這個解脫比較偏於四禅或者羅漢果,或者在密乘裡所說的”持名”的一種果位或者壽命的自在,念和念力不會退失,是身心的一種變化。得到的果位或者是偏於止的,或者是四禅,但不只是四禅,還有身語意方面的,說不上來,每個人過去生的生命因素不同,彰顯出來都不一樣,但是他就有一個堅固的住處了。從這個依處再超越他就不可思議了。因為他已經有一個平台了,這個平台和凡夫的不一樣,凡夫的平台是貪\嗔\癡。這個成就或者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善根,或者是准提法十八不共法中的一個或幾個,都有可能會出現。(所謂的羅漢果不是小乘的專利,有些人入根本乘得大乘的果位,有的人入大乘得的是小乘的果位。這和他發心有關系,並不和他的方便有關系。方便無非是對治現前一念心,現前一念心有偏有圓,圓就是佛,偏就是羅漢。但都屬於解脫的境界。世俗菩提心是一種增上緣,佛的菩提心究竟圓滿,如十五的月亮;羅漢的菩提心如初七八的月亮,但它們都是菩提心。)

修法階段中所說的三個月時間,是108天,屬於覺囊不共的教授,當中有一些方便可以調節。覺囊時輪法是時空概念,一般最殊勝的日子?都是從2月15日開始,這是它的時辰表法,是時成就。

氣脈明點屬於大乘增上的果位。心與氣脈明點有關系,這是佛法不共的,與道教不一樣。這屬於大方便,佛陀有一句話”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不是一個理論,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現在是一個眾生,那你的心和佛在哪裡?這是一個很好玩的問題。實際上你確實沒有退失佛性,但你怎麼顯現出來?所以佛法是你本來有,不是你後天修出來的。外道都是後天修出一個東西。”心有無量義”,身心本身是一個互動體,色法可以影響心法。身體可以對精神覺受產生影響,但那不是金剛喻定,金剛喻定是成佛前入的定,那是堅固的色法推動了堅固的心法,在華嚴經中這是需要法王灌頂才能破除的最後一品無明,依靠他力才能破除的。

整個佛法是一爐,用的時候是個別用,串起來只為一個目的而設。取了哪個層面都是執著,都是意識形態。不共的教授非常偏,是方便而至究竟,這是一種方法,特殊的技巧,。在技巧這個層面有爭議,用三句義去概括就不會偏。輪回,染淨之法都是因為不圓滿,因為不真實的搭配導致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輪回涅磐本來一致,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離相甚深慧,劣根所不堪。為利彼等故,兼從有相說”。這是金剛經集?中的最後一句話。

覺囊派的他空見和龍樹菩薩的中觀見有什麼關系?龍樹菩薩的中觀見地是有階段的,也有開遮的問題。最能彰顯他見地的就是<法界贊>。龍樹菩薩的中觀提的比較廣,龍樹菩薩的自證境以<法界贊>為代表,中觀是有次第的,而法界就是華嚴境界, <法界贊>是龍樹菩薩對最根本的佛性和了義的贊歎,是盡暢本懷的。作為中觀是帶有辯論性的,有次第性。在龍樹菩薩的幾個論當中只有<法界贊>是短小精悍。龍樹菩薩的東西繼承的不多,因為作為運用已經夠了。覺囊派的”大中觀”-他空,從名字上解釋就很清楚地看出區別和相通點。法界本來如此,所謂的”他”是煩惱\執著\迷惑,來源我們現前的一念無明, 而現前的一念無明是客體,根本不存在。所以”他”是空的。而我們的自性是真常,常\樂\我\淨,這個完全展現出了佛陀的境界,那就是華嚴境界,他空見是從這個層面來說的。但這個不是理,而是說你要用很多方便去莊嚴他,你才不會說你所理解的常樂我淨與外道沒有?區別。所以這裡提倡的是事。佛性本來具足圓滿,是從智慧的層面去講,而佛是智慧與福德兩足尊,福德是依緣起成辦的。智慧是堪能,是能夠變大,而福德是使它變大。他們兩個本來是一體的,這樣才是佛陀的境界。而我們一般理解”他空見”是本來如此,那就執理廢事了,不理解”他空見’的真正涵義。他空見為什麼那樣說,是要從自性,從圓成的方面給你自信,事實上我們學佛人學來學去最後不是在學佛,是學自己,你能不能夠承擔得起?是這個層面的問題,你要承擔得起,你要用什麼樣的心去構架他?這個純粹是對法界的?相折,包括釋迦牟尼佛他給你的一個依靠中得到的。當然釋迦佛不一定會完全說完,因為那個東西是本來不落言語的,言不盡意,任何第二義的東西都沒有辦法。要用就會有偏。這是一個非常好玩的事情。”他空見”也是偏於運用,為什麼說他空而不說真常?在凡夫地主要是存在這個矛盾。在煩惱執著中沒有自性,不知道在佛法中如何去實踐?現在告訴你它是不存在的,這就是看破。在一個執實的法當中,執實善法也是障礙。所以它與金剛經是不謀而合的。佛陀一直在強調這個問題。所謂的”中觀”就是般若的延伸,核心,濃縮。作為般若是在境上展開的,這個境是一切煩惱境,一切迷惑境,一切解脫境,一切莊嚴境。這個境界叫做無不可限量的延伸。般若就可以無限量的延伸,就好象孫猴子和如來佛的手掌一樣,孫猴子跑到哪,如來佛的手掌就到哪。手掌就是般若,孫猴子就是我們的煩惱。這樣可以展開很多問題,但是當孫猴子不跑時,手掌就不會張開。 它這個就是深般若,而那個展開是廣般若,而中觀是說他的核心,是說他總的變化規則,所以中觀也不同於般若。咱們要區分開來講。這是一些大的問題,但是當你入了般若,用這種心態去認知有時也是障礙,要把中觀和般若下個定義,並不圓滿,這只是理解它的一個角度和一種看法。學法不能學死,問題就在這,所以別人的意見都是給你參考,金剛經實際上屬於行法,心經比較偏於理,金剛經主要側重在事相上,所以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最後一句話”一切有為法”是講事相,事相就是有為法。金剛經叫能斷般若,在行動上能斷。玄奘法師譯的金剛經就叫<能斷金剛經>。

 

上一篇:麻天祥教授:太虛與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
下一篇:麻天祥教授:超越與回歸的“平常心”——論道一對禅超二元對立思維的實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