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如孝法師:安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安心

文/上如下孝法師  
時間:2007年8月18日

心是無常的,這是它的一面,而心又是充實的。它這種充實,你要從哪裡去獲得?對自己不要有太多的擔心,就是放下,不要太關注於自己的當下。由於心太緊張的緣故,氣脈緊,產生了種種不和諧,不和諧當中有種非常痛苦的感受無以名狀,它會更加速這種無常的變遷,在這當中,你難以體會到生命的真實,在佛法中得不到到真實的感受,但你要有信心。在這當中你會非常敏感,而這種敏感又會加深你的罪惡感,也就是更加執著,增加了障礙。這種障礙有幾種調整辦法,比如野馬,你想拉它的時候,它跑得很快,你不管它的時候,它反而靜下來。你覺得它很危險,所以想給它一個安立處,這反而增加了它的一種動力。所謂的佛法,它首先要有正、定、聚、眾的生命體驗。

心不會太燥,在修法上,我們才能安住自己的法門,也就是耐心,在沒有修法的時候,就是放松,在整個的過程中是堅持,長遠心。它們的增上緣,就是《普賢行願》。只管坐誦,回向淨土,目標要很清楚,這一切不是在當下獲得什麼,而是算一生的帳。這樣在佛法中你就會安心,對世俗上的生活你不會想著過什麼理想化的、標准化的生活,你對自己的一點惡也能容受,如果對自己的一點惡都不能容受,這就是執著,接納自己,就是在接納法界,在境界中磨煉自己,就是在佛行中得到一些經驗,業力顯現在當下,後面有它的因果,我們修行,就是要關注這一切,而不迷惑,以一種中道無我的心態,去觀察無明,觀察它的成住壞空,如果你把它扼制了,它就不能成住壞空。你要有這種生命的體驗,生命的體驗當中就是染、惡諸法,那種正定,聚眾的生命體驗,就是你有能觀的心,還有所觀的境界,慢慢去觀察,需要一個過程,在這過程當中環境非常重要。另外,在生命中不要著急,很多修行人的問題都是出現在著急,患得患失,生活環境不允許,它會很忙亂,它不知道現前的境界什麼叫做修行,自己在修行也不知道,自己沒有在修行,也不知道,所謂的境是無我的,因為我們對它的執著,它才會變成因果,你的心只是去隨著境,不要去分別好壞,在這種基礎上輕輕松松地做功課,去堅持,把心定下來。在有空的時候多祈禱,祈禱是大乘不共的修法,心願是根本,智慧是增上,慈悲讓它達到一種深度,這三方面您可以都去關注,在思維的時候,首先心要靜下來,去思維佛法的功德,利益、思維出離,慢慢地會有一種正念的力量到達一定的程度,那時候,一切情智都會斷。而不是像我們現在情執,為感情煎熬。遇到障礙,對因緣觀察不夠,你的心失落也大,在境界上,不能做主。這都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的自己過不去的障礙,當你靜下來的時候,以正念的力量慢慢落下來,獲得佛菩薩的加持,我們的心不能忙,不能亂,讓它自然而然地澄清。一方面是咒子的力量,一方面是諸佛的加持,要有耐心。慢慢地三緣會合(正念的力量、咒力、諸佛的加持),達到一種堅固,達到堅固的時候,一切情執你會看到它的虛妄,這個不攻自破,在我們的障礙當中,內外密的障礙都很多,密密的障礙有很多無明在中間,莫名其妙地、冤親債主的,來自這些的,你要用智慧去觀察它,沒有一個人叫我,沒有一個人叫他,眾生、壽者,都是夢幻、泡影,去破除外障,建立正念,在這過程當中,因為正念現前而興起慈悲,那是真實的受用,你對諸佛的信願,是理,我們要從事象上展開,而我們是從事象上展不開,不是我們不懂這個理,是佛在解經中說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法界。我們就是在事事法界上不圓融,因為我們對法有割捨,有染淨。有人我,這些發揮在外在就會給我們帶來不安和痛苦,我們找不著它的原因。

當心輕松的時候,這才是一個平台,這時候才能夠利用你的身心去修行,我們就是很多問題膠著在一塊兒了,屬於在道上的沒有用,屬於根本的一些資糧沒有培養,屬於見地的方面不圓融,所以我們學佛人常在自己別自己的腿,理論要搞清楚,理論是拿來引導的,理是那麼說的,但你不能執死理,要活學活用。

身體是假的,但依靠他們以建立一種正念,這種正念要達到一種堅固,沒有一定的階段是不行的,慢慢來,這需要一個過程,這需要靠行願來增上一定不要忘了回向淨土。

“思如風雲變化中”沒有正定,必須要先靜下來,然後去考察一個境,考察的境不要多,你要觀察雲,就觀察雲,要觀察風就觀察風,囫囵吞棗的觀察得不到真相,生命的真相是清靜和真實的,放慢了生命的質感才會現前。它在變化是無常的,但它的細相是真實的,思沒有錯,思在佛法中稱做“觀”,在什麼條件下觀?要在心念專一的情況下選一個境,你不要心那麼快還選那麼多境,就是緊張,在觀察中你得不到什麼,“想”是五蘊。“想”在觀察它自然得不到真實,但觀是可以接近真實的。靜下來,水清自然顯現,所以佛陀教戒,有定力的比丘,能夠見到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本來如此,你只要通過它的道,才能見到它的實體,也就是正定,生命本來是真實的。

學佛首先要具備三種發心,智慧--覺悟人生、慈悲---奉獻人生、信願—增上人生,一個是在事相上修(生活中、事境中),一個是專注去修,對的境都不同,重要的是正念。怎樣在事境中調服自己的心,這貪、嗔、癡,你知道它的真相,就不會迷惑,當然,那不是究竟,那只是一個氛圍,一個環境,沒有那個,你修不了,對人要慈悲,首先要覺悟人生,那就是智慧。

佛法就是一個點動,全局都在動,而我們拉開的是全局,恰恰沒有一個點,這是不行的,佛法就是次第道,必須要有一個次第,它是一環套一環的,任何的法都是向前進的,不會向左右搖擺或向後退,這是一盤棋,不是零散的,前面用的功夫,後面它的力量一直在出現,這是它的要害。

對於世事要放開,否則這種逼迫會讓你忙亂,它雖然是無明,但它不以自己的形象出現,它總是躲藏。清靜心只是一個契入,還需要定將無明的陰暗面擊破,清靜是拿來用的,讓心還原,以殊勝的理解和修道的方便;佛法是拿來用的,對治眾生的各種病。怎樣看清楚,就是要培養定,止而後定,定而後能立,立而後能安。它有一個過程,藥有藥性,一個好的醫生知道能治哪些病,佛法就是放在藥架上的藥,你要去觀察自己的病,需要什麼樣的藥拿來吃,病就會好了,我們是一個長期的病人,要制定整體的戰略,一個人治標不治本,也許結果還不如不治,不了解這個次第和因果,拔苗助長,結果會出現不可挽回的苦果和眾多的障礙。

能夠多受教,依教奉行很重要,而一般的人是自己當大夫,給自己看病,修行人犯這個毛病就很厲害,他會望文生義。

佛法只有一個相對的法,沒有一個絕對的法,就是你以怎樣的動機入佛法,你要有正確的目的,而不只是聽誰的話,你有了明確的目的,你才會知道你需要什麼樣的法,在這個法味當中依教奉行。佛法不會勉強,但它需要智慧和耐心,慢慢來,把次第先理清楚,有虔誠心和警覺心。自己常常很難了解自己的心,你對世間的認識還是停留在相上,沒有認識到它的根本,它的根本是平等的。

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你要給心創造一個環境,不要虐待它,要善用它。理清佛行的長遠目標,是修行的所依靠,很多人佛行不成功,就是老理不清。就是當下你入了一個境界,在這個境界中你怎樣去抉擇,它這是佛法成就和墮入外道的根本原因。行者入了准提法,真正的引導在於自己的抉擇,它才能夠前進,才能夠很堅固。坐禅是一種堅固,你有了這種堅固在遇到相的時候才會有一個依靠。但是長遠的目標要靠你的安排,一般不出兩個,一個是菩提道,一個是菩薩道。這來源於你的願,就是先成佛,還是先度眾生,出離心,菩提心,智慧、境界都是依靠。有了一個傳承,關鍵還在於自己運用。唐密與漢地眾生有緣,有一些傳承,很多大德是用來結緣的,不是實修的。賀嘉義(賀老)一直在逆境中修行,出離心很重,受傳統文化教育很深,智慧又很強,他一生在逆境中在准提上用功,他的成就很高,但一生沒有做事業。我們的傳承,以華嚴的思想為教旨,功德上依於老法王,事業上依於賀老。目標明確,發心誠摯,就是為了脫離生死而修行。你的佛性沒有彰顯,是因為他有障礙。

我們入一個境界很容易,但要使這個境界更深更廣,在一個層面上開展出來,就需要華嚴的境界,佛境《梵行品》和《淨行品》理不強,但屬於華嚴的要害,綱領性的是《行願品》,它是從凡夫到五谛,五道(見道、聞道、修道、資糧道、加行道)的修行,仍至成佛,究竟的利他,七支供指的是事相上的圓滿,學佛要干什麼事,說得很清楚。

在修行中不計較前後,安住於當下,所以修行人很快樂,很充實,他有真實的行願。

《顯密圓通》,顯圓就是華嚴,密圓就是准提圓教的行門建立,明了圓滿的境界,它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理論,一是實踐。實踐與行動就是一個咒,體會法界的真相、破無明,很實在。

禅是配套的,怎樣去體會、運用這個禅?把心的作用要加進去,修行要用心,溝通的前提是你對這個問題思考過抉擇過,再拿來問,問的時候,你首先要有一個答案,我針對你的答案再來講,修行一定要用心,不用心不行。否則,我給你一個法,都成了你的障礙,自己的抉擇很重要,自己要信得過自己。

在密乘中准提稱作總持,金剛薩陲也稱作總持,但它們有不共的作用,准提偏重於修自性,從根本上來講,諸法一體,法是平等的,從別願、從事業、從方便都有千差萬別,金剛薩陲是消業,它們不矛盾。

正思維。因地圓滿果才會圓滿,因地不真,果必然招迂曲,玄而又玄不是佛法。

如果有心造業那個業會非常堅固(並不是說只念咒,不持戒,怎樣都無所謂的),並不是鼓勵那些人造業,沒有一個原則是不行的,那只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如果你持戒很清靜的話,修准提法就更容易入,戒本身也是准提法層面的一個展現,戒對治的無非是惑業,無明,貪瞋癡。

一切福報都在空中,在緣起當中。以求財的心入准提法,也沒有問題。修准提法,修到一定程度會自己超越自己,他會轉變,有些事情不要太較真,只要他有那個善根,有那份熱心,就鼓勵他,不管他是為求財,求人天福報,很多人因此而入佛法。

學佛要面對生命,真實地去學,不要患得患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要他肯學。要善於觀察生活,在你生活的層面,什麼是可能的,在痛苦和挫折中,他才會認識到世間的不圓滿。

教義華嚴,准提總持,導歸淨土,導歸淨土就是我們一般追求現世成就,如果次第修行還不能出現感應,但他的功德不退失,把它回向,准提本身屬於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因為法界是牽一發動全身的,所以旨趣都是歸於一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就是在修善根福德,在修性、修堅固的願。

修准提法的人很自在,如果有什麼錯,就在准提菩薩面前忏悔, 准提法很自在,他是在人的層面修,遵守基本的做人道德規范。

 

 

上一篇:麻天祥教授:中國近代佛教的再思考
下一篇:麻天祥教授:宗教與宗教學新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