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話學佛·如何如法的皈依三寶
——師父8月9日禅堂開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與大家探討一下有關學佛這個最根本的人生問題。我們一直在不斷地思維這個問題,非常的現實,這麼熱的天,我相信大家在家裡條件非常優越,最起碼要比寺院環境好很多,我們真的是不遠萬裡來到這個道場,到底是要來做什麼呢?這是看似非常簡單不過的問題,但是,在我們心裡很明確嗎?如果我們籠統地說,佛法的價值是超越一切的,我們為了這個原因,來到這裡忍受生活的種種不便以及對身心的種種考驗,這個理是通的,但是還是不明確。學佛,這兩個字本身是非常非常的復雜。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我們的身心覺受上不知道學佛和不學佛到底有什麼差別,所以說,這是我們過去的一種生活狀態。我們生活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一直在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和一種見解當中就這樣過日子。雖然苦一點,也許有時候心會猶豫呀,但還是可以忍受。這是我們還沒有認識到整個問題的深度。我們今天要來與大家仔細分析分析有關學佛這個話題。
學佛,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關信仰。我們說在這個學佛的嘗試當中,大家可能已經很多人也都皈依了。我們皈依的動機呢,是因為相信佛法。但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的問,到底相信佛法什麼?佛法有很多面,有的人認為,看到這個佛像就歡喜,所以有信心。有的人覺得佛法當中能夠給他自己帶來某些智慧方面的提升,所以有信心。但是有些人呢,實際上對佛法沒有任何感覺,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了解,那他也信,那這種是一種無記。無記也談不上是善,也談不上是惡,只是一種無記的心態,是一種因緣,別人皈依的話反正沒事我也皈個依,這是一種。還有呢,有的信還屬於不完整,在世間道上都不是一個完整的善法。所以有關這個問題可能都有很多種層次。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地探討一下,對自己學佛目標的理清以及利益的獲得有很大的作用,我們應該談一下有關信的問題。
我們知道,佛教已經在這個人類社會當中存在了2500年,是什麼力量支持著這個佛法一直這樣傳承下來?世間任何事情,它要想傳承下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就拿我們中國人來講,我們在思想方面一直是東一下西一下,到現在都沒有一個確定的概念,所以在我們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當中談不上一個思想的傳承,因為它一直在變。但是佛教一直沒有變,它適應了種種不同的社會,它自己沒有變,這是我們通過觀察就能夠確定的問題。在這個事情上應該說佛教這種傳承非常完整。那這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大概來講就很簡單:因為佛法所談論的對境就是我們真實生活的一種真理。真實生活是什麼呢?比如說佛陀出世,出世以來他所說的法都不是自己隨心所欲地說,他是在深刻地觀察了人生的真相,深刻地體驗到這個締結人心的人類的究竟目標,終極的目標,在這個角度,在這種體驗上所談論出來的,所以佛陀叫如來,那就是如實地來宣說有關生命的真相。所以,佛法,首先我們要了解的他說的是真實的人生狀況——真實,正是因為他真實,我們種種的虛妄的意識形態都不能夠改變他,我們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虛妄的意識形態不斷的變化。所以說佛法能夠流傳2500年,如果我們相信,就應該去思考這一個問題,以免得我們對佛法有迷信。如果你迷信,對佛法沒有任何的損害,但是對自己的利益就有很大的障礙。
佛法不僅僅是佛陀如實地依照真理的角度,非常客觀地揭示了萬事萬物以及人生的真相。僅僅是這些,佛陀還不足以成為佛陀,佛陀的偉大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佛陀可以順從這個規律,逆著生老病死的河流,帶領我們邁向人生終極的目標。換一句話來說,佛陀了解到一切萬事萬物的規律,並且知道如何去解決他。所以這件事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有關法的概念就是這兩層,第一個就是萬事萬物的規律。我們說信仰三寶,皈依三寶,這個當中的法不是這個法,這個法當中說的是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這是我們所要學習所要實踐的。佛陀已經圓滿地遵從這個規律,完整的實踐,親自見到一切真理的真實境界。所以,佛陀的偉大在於他實踐,所以叫做“明行足”。佛陀明了一切萬事萬物的規律,而且以行動實踐、證明了這個法它的真實性。
那麼,因為法而產生的依法而行的人,那就叫做清淨的僧。這個時候三寶就產生了。佛也是從法當中出生,佛反過來說法的真相,來帶領我們大家已經完全的認同、超越了自我感性的認識,從理解,從信仰,從行動,從證明,了解到佛所說的法是真實的,那麼這就是僧。所以僧的意義不僅僅只限於出家人,他是對於佛陀所說的法能夠完全了解的人,比如大乘的菩薩僧,他也可能示現在家相,但他真正的是行進僧。僧一個就是聖者,了解到佛陀所說的法的核心的聖者,另外就是凡夫僧,出家眾組成的僧團,這在人世間有了三寶。這一切都是佛陀的偉大和慈悲,我們今天才能夠坐在這裡,來享受這一份佛陀給予我們的遺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大家,忍受什麼樣的苦都是值得的。這個時候,生命都變得非常的有意義。
所以我們第一個層面談到了真實——佛法的真實;第二個方面談到了三寶的功德;第三個方面我們來談一下這種真實和這種功德能夠帶給我們的利益。
人心是不可思議的,人心也是能夠知道取捨的。我們在這個實踐生活當中,我們自然的佛性會流露,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應該如何取,應該如何捨。所以,當真實的三寶,功德來源的三寶,我們明確地了解了它以後,第三個層面就會出現,就是說三寶真實法能夠滅我們的一切苦,能夠賜予我們一切樂,這就是能。一個是真,一個是德,一個是能,這是有關信仰的三個方面,不是迷信的,也不是感性的,是一個三寶弟子真正提升自己必須要了解的一個規律。
我們大家對於真實的三寶到底是什麼?似是而非。談不到皈依,也談不到信仰。這樣的路是很危險的,這樣的路就變成了一個人情債。作為個人,我沒有任何資格坐在大家面前,給大家帶來任何的利益。那是誰來帶給大家利益呢?是三寶。我只不過是大家和三寶之間的一個橋梁。所以我們要明白,從世間法的一個角度,大家的任何的發心,任何的供養,任何在修行上所付出來的種種,最後三寶都會給予我們回報。因為三寶有這個能力,三寶有這個功德,三寶有這個真實。
如果我們不明理,我們就會互相埋怨,埋怨是小事,這會耽誤了我們學習正法、解脫苦難的一個機會,會讓我們的生命在互相揣測當中,互相的非難當中,在佛法當中造業。如果我們了解到三寶的功德,想要真正的離苦得樂,首先應該要面對的就是來源於人情的糾葛,以及非理作意種種的錯誤思想,我們應該面對正法做適當的取捨。我們要通過三寶的功德去發現自己的自性三寶,這是我們來到這裡要做的事情,我們不能要做什麼事情都不知道。世間,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我所看到的事情,有時真的非常讓人非常傷心難過。我們本來在一個非常清淨的、三寶的環境當中去結緣,本來是為了法的原因,最後都變成了人情。師父對這個弟子教化多了一點,那個人馬上會嫉妒,甚至和他的一個眼神多說一句話,對他來講都覺得不公平,我供養的比他多你怎麼這樣。口裡不說心裡想,這個心力不可思議。所以在這個團體當中,我們所學來的任何道理都成了對質別人的武器。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在社會生活當中,包括在這個家庭生活當中都是這樣子。父母對子女有很多的要求,老公對妻子有很多的這樣的要求,都沒有認真思考過。人生的障礙,可以說是步步都是陷阱,而真正的苦難會伴隨我們一生,無論你怎麼樣想,無論你怎麼樣說,它的規律是誰都不能逃脫的。無論你是有錢、無錢,有地位、沒地位,如果你內在的這種智慧沒有,你永遠一生都是苦。所以說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來對待佛法,不應該再用一種習慣性的生活習慣,在佛法當中再來這樣要求。學佛的人首先是理智,要清淨。我們到佛法當中來,先不要說自己的問題,我們自己所有的問題,都來源於無明,而我們現在面對的種種局面都是困惑,不知取捨。你不要給師父說:“師父你聽我說”,你應該問師父說:“我怎麼辦”。我們是來求法來的,師父雖然沒有智慧,但是後面有佛陀。世間一切問題都是無常變化,這就是苦。所以,我雖然不知道你的來龍去脈,但是我可以把你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打包處理。我們今天就砌一堵牆,其他問題都不談,就談怎麼樣來解決你的苦惱,怎麼樣來修行。這樣一切效率都在當中,一切人情都沒有。所以沒有人情不是無情,他而是大情。
我們談到了第一個問題,如何信仰三寶,三寶到底是什麼?那就是說真——真實;德——功德;能——能夠讓我們離苦得樂,這三個方面。因為這種,我們應該信仰,因為這種信仰,我們應該有一種方法。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我們會忍耐一下,我們會知道自己過去的方法是絕對的錯誤,所以你現在要找另外一種方法,對於你世間所碰到的一切問題,暫時地放一放,我們要開辟另外看待這個問題的宏觀角度,以便於解決這個問題。這個要很深刻的去想,來源於人的慣性思維,一會兒明白,一會兒又會糊塗,一會又繞到他那個意識形態的那個圈圈裡面去了。所以,要忍。忍是怎麼忍?對於你世間所碰到的一切問題你也不知道它的來源,你也不知道它現在的方法怎麼去解決,你也不知道未來你自己的命運有多苦。那現在一切不要想不要談,不要讓思維再轉到那個圈圈裡面,你怎麼想怎麼說,對這件事情沒有任何的幫助。所以說,要砌牆,一定要砌一堵結結實實的牆,如果你想滅苦,這是我們的原則,君子協定。大家如果想學佛,想和這個師父溝通,這是君子協定。如果你觸及了這個底線,我們沒緣,沒有一點點的緣,你如果有什麼委屈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因為這是我的責任,我的責任不是來順從你的人情說好話,我是要逆著你的人情來說正法,你能夠接受我們就有緣,不能夠接受我們不要勉強。所以這個呢,我希望大家一再地、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根本的是非原則,如果沒有這個,我們談任何事情都是對我們生命的浪費,也是對佛法最大的不尊重,不要說這些。如果你不能夠忍,你就不能有智慧,如果你覺得我說的話過分,你現在可以有不滿的情緒,但是在你的生命當中,也許只有今天在這裡有人跟你說這句話。以後你慢慢的碰到苦難的時候你就會想,你才會知道這句話對你有多大的意義。三寶就是這樣,三寶不因為人贊歎而歡喜,也不因為人誹謗而沒有自性。這就是一種做人的態度。如果你在追求真理想修行的時候,連這麼一點點的原則問題你都不能夠認識到,我相信你的這個緣非常的雜染。今天高興了,清淨了,來念一聲佛,明天呢你照樣的會去造業,你根本不知道怎麼樣去處理你的人生問題。因為什麼呢?你沒有誓願。一個沒有誓願的人,不能夠成為三寶所度化的對象,就佛出世都度化不了,何況是我一個凡夫呢。
我們大家來往了很長時間了,今天談這個問題,因為,佛法是叫我們自己去自覺,這是誰都不能去代替的。但是佛法當中也說溝通,也說橋梁,所以大家有了一個成長的機會,一個思考的機會。用世俗的話來講,我認為大家已經是一個想學佛的人了,大家接觸我不是為了任何其他的目的。我因此相信,如果我們自己有一點點清淨的心,一點點對於佛法的尊重的心,我們都會產生這種智慧,接受佛法,了解佛法,明白我所說話的重心在那裡。真的,人生無常,我們生命沒有多長時間,如果我們天天都是你好我好的這樣下去,我們可能也不了解佛法的價值,也不明白怎麼樣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要忍耐,忍耐才會有智慧,要深刻,深刻才會有生命的體驗。因為你這種深刻的生命體驗,你才會知道佛法到底是什麼,不會以自己所理解的佛法,來要求師父,來對你說這種法,那是極端的錯誤,絕對的錯誤,只會導致你得到更大的苦,不會給你得到任何的樂。所以說當我們這樣的時候,我們的心才叫做清淨心,能夠如理的思維。就是我們的念頭才和智慧相應,不和煩惱相應,不和我執相應。我們為什麼有這麼多苦難,都是自己不會思維,沒有照著佛陀所以說的真理的目標來思維,而都是來源於情緒的、我執的、自私的、片面的,都是來源於這種。你觀察我們的一生都是這樣,所以真的特別苦,這是最苦最苦的,所以一切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和任何別人沒有任何關系。不要抱怨,要想學佛就得忍耐。不要覺得我付出的很多回報的很少,這都是統統要放下來的私心雜念、妄想,要放下。所以要忍耐,要清淨,這樣才能了解到三寶的真實功德,能夠了解到自己,能夠離苦得樂,我們的未來才能夠不斷的升華。
基於這個升華的一個過程,到了某一個境界,我們需要皈依。皈依——我們也說到,有些甚至是惡的。什麼是惡的,有的人呢,他想要一個信仰,為他自我情緒的掩蓋找到一個理由,這種就是惡的。他皈依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一種精神鴉片,這是一種惡的皈依,因為這種發心而皈依是惡的。還有的外道,思想不健全,人格不健全,因為這種皈依不願意面對自己,也是一種惡的。皈依本身是有功德的,可是如果自己發心、動機是惡的、不善不圓滿的話,就會這樣。有的皈依是無記的,是別人拉著我去皈依,他沒有這種發心。有的小孩呢,到寺院裡父母讓他皈依,這種都是無記。真正的皈依,善的皈依是什麼呢?是來源於對生命的覺醒,想滅苦,了解到三寶真實的功德,所以要皈依,這是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功德。一切魔障,一切對自我的執著與迷惑,一切業障都會因為這樣的一個皈依而獲得解決的辦法,帶領我們人生到了一個更清淨、廣大、莊嚴的境界。
再進一步升華,推己及人,如果你能夠這樣思維的話,你這個人真正就是一個獨立完整、清淨的,有福慧的人,你慢慢的會感覺到這種清淨對於你的生命有多麼的重要。那麼我也想把這種清淨和光明帶給每一個人,這就叫做——菩提心。所以如果沒有一個清淨的皈依的話,你所說的任何的菩提心都是不對的,也許他就是一個意識形態,又是一個對自我的束縛而已。所以基於這樣的理由我們就要皈依,皈依是一種發誓,是對三寶功德的更進一步的確認、堅信,所以應該經常修,經常思維。每一次修和每一次思維,都能夠讓我們再一次理清人生的問題到底從哪裡來的,也能找到解決人生問題的辦法。所以我自己不太贊成風花雪月的學佛:說佛法就是智慧呀,成了概念學問;說佛法就是慈悲呀,對人濫無原則的慈悲,這些都是不了解根本的皈依要旨在哪裡,沒有思維過。甚至有的人皈依就是為了有一個社會團體,以便於釋放自己的孤獨。人心的問題有太多,如果你不能夠清淨的面對,你肯定發現不了自己是怎麼樣。如果你不能夠面對自己,你只能夠苦,一直苦,越來越苦,更不要談獲得快樂。
基於這樣的完整發心,源於善的發心,我們皈依三寶,皈依完三寶以後,怎麼樣讓自己這個皈依更深入呢?有八個方面:第一個是親近善士。我們只有皈依了,成為一個佛弟子,我們的因緣才能增加,我們周圍的善友才會多起來,所以我們要主動的來親近三寶,親近同修、同行的善知識、依止的善知識; 第二個是聽聞正法。我們只有皈依了才能夠知道正與邪的目標方向是什麼,差別是什麼;知道了什麼是正法,我們才能夠如理作意,這是第三個。我們才怎麼樣知道思維——應該怎麼樣思維未來會快樂。放縱地隨著妄想跑的這種習慣思維力量的推動,是我們一切苦的來源,所以我們才會如理思維,把自己的思想放在正確的軌道上,讓它慢慢的成熟、成長;第四個是法隨法行。我們只有有了正確的思想,才能慢慢的指導自己的行動與實踐。佛法當中最忌諱的就是說照貓畫虎,看人家那樣子去修行,你也照那樣的修行,你不知道那樣的修行方法它是基於什麼理論。法隨法行是基於如理思維,如理思維是基於聽聞正法,聽聞正法是基於親近善士。他們互為因果,是事物發展的每一個不同的規律和階段;第五個是破除煩惱。法隨法行到了這個時候呢,我們才可以說我在佛法當中得到一點點的利益。因為什麼呢?基於法隨法行,我們才知道煩惱是什麼,不但能夠知道煩惱,而且能夠破除煩惱;破除了煩惱能夠怎麼樣?才能增長悲心, 這是第六個。增長了悲心以後,發現自己的能力很小,怎麼辦呢?不斷的培養福慧。所以培養福慧是到了這個階段才應該修的,這是第七個。光培養福慧就夠了嗎?不夠。你要發現各有各的對境,你要守護自己的學處,就是守護戒律,是第八個。最後才會回歸到守護的戒律。這就是皈依以後的八個方面。
大家都是有生活閱歷的人,也都是很有智慧福報的人,恰恰是我們這樣的人,有我們這個時代、這個時候的一種困惑。因為什麼呢?人到了30—40歲的以後,要接受一件新的事物非常難。特別是佛法,它是一種增上的一種智慧,如果你第一步踏不好,後面的步步都會錯。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學佛,一定要管好嘴巴,管好思想。可能你在年輕的時候認識一個新的思想很容易,但是你在40歲往後接受一種新的思想非常的難。特別是有關實質性的佛法的焦點,就是有關信仰、信心,應該怎麼信的問題,這對於我們的生命來講都是一種考驗。因為我們不習慣這種生活,我們只習慣非理作意,只習慣因為利益的原因和種種的團體去親近,親近上師,這些都對於我們來講非常的難。所以在這個末法的時候,人的苦,不斷地加劇。最重要的苦它是來源於思想方面。末法的時候,人類的思想特別的紛亂,特別的執著,整個社會,都在給你不斷地灌輸錯誤的東西。就好像一件衣服,還沒有洗出來,每天還在接受新的污染,越來越髒,越來越髒,最後你想洗它的時候,非常地不容易,所以這是我們這個年齡,要特別注意的。所以我們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可能對於這三信——真、德、能,對於八個修學的方向,能夠深入地做一個關照。我們為了法的原因,如果提問, 要問師父,我應該怎麼修,怎麼信,而不是師父你聽我說,因為這樣的做法求不到正法。皈依是為了修行,為了以後怎麼修。就依這三種、八個方面去修學、增上。
我們皈依以後,一定要慎重的對待自己皈依所獲得的一個學處,哪怕是開玩笑都不能說“我不皈依了”。因為這是基於生命規律,生命的規律裡,有時候語言是非常有力的。當你在說一個煩惱的事情的時候,別人聽到了就不舒服,你自己還要在那裡喋喋不休的把那個道理想給別人說清楚,又有什麼意義。你只需要照著佛法所說的做,就慢慢地把自己的問題的來源辯明白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也找到了,所以你自己也就覺悟了,自己也就不痛苦了,所以一切問題都變得很簡單。如果可以,我們應該晝夜六次修皈依,以保證我們這種皈依的品德的延續和增長。所以十一萬一千三百遍三皈依只不過是和三寶結下一個緣,要數數地修,一生都不能間斷,在每天都應該修。三寶的真實與思維,從社會生活當中它能證明。三寶的功德,就我們說,如來以廣長舌相無數劫來宣說,都宣說不盡,能夠拔除我們的苦,更是無量無邊。我們現在是人道,還比較苦樂參半,還是非常不錯了。不用說地獄,我們看看畜牲有多苦,你不到那個境界真的不知道有多苦。我們可能對於現狀不滿意,覺得很苦,但是如果你不如理思維啊,你不法隨法行,未來比這會更苦。所以一定要忍耐,不會忍耐的人,不會有任何出息,一個不會忍耐的人就沒有資格做佛弟子。
大家回去以後好好用功,一邊思維,一邊念誦。要用感恩的心,正法的價值是無量的,就這一點點的東西也夠我們學一輩子了。我們要用心,如果你不能夠用心的話,我們又會被常規性的思維會帶到原來的那個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用大腦去做種種的妄想假設,這太苦了。學佛本來是一個很輕松的事情,但你不會如理作意的話,你不會依教奉行的話,你永遠在佛法當中很難獲得利益。學佛的人的一個基本的素質就是叫依教奉行。今天我們就談這麼多。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